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目名称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项目名称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项目名称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项目名称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项目名称: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

推荐单位: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一、项目简介

本书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是一本认知我国昆虫形态和习性的百科全书,书中通过科学家们拍摄的2200多种昆虫野外生态照片展示和文字精彩描述,详细介绍了中国昆虫的完整面貌,其中相当数量国内尚无正式记录的昆虫类群和种类也首次集中亮相,真实复制了昆虫的色彩和外形,还原了其所处的栖息环境,大大提高了物种的鉴别效率,是中国目前昆虫生态状况的集中表现,对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实际的意义。

(一)中国科学家原创的、科学的大型昆虫科普书

以往的昆虫科普图书,从数量到质量,大都是欧美、日本等占有绝对优势,中国读者读到的多来自引进版,本书作者在创作时,无论从昆虫物种的分布、数量、拍摄、鉴别和内容编排,都严格遵从本土、原创和科学,是中国科学家们在大型昆虫科普图书创作的一次勇敢尝试。

(二)高水平、有情怀的作者队伍

本书汇集了全国各地昆虫学专家、爱好者以及自然生态摄影师,共计一百余人。本书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前期昆虫学专家多年艰苦跋涉历经万险拍摄中国各种野外昆虫真实的生态图片,还是后期精准的物种鉴定、分类和文字编写,包括出版社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均本着尊重科学、精益求精的科学情怀。为了拍摄、记录这些美丽物种,科学家们不避艰险,走遍了中国的东南西北,参与物种分类、鉴定和文字编写的昆虫学家们,几乎是义务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整个过程历时五年。

(三)科学性、创新性

本书采用最新的昆虫分类系统,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六足总纲3纲29目2200多种昆虫,将整个昆虫物种科学分类、鉴定和描述体现得淋漓尽致。书中不仅包括了多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如:伟铗(虫八)、棘角蛇纹春蜓(宽纹北箭蜓)、阳彩臂金龟、格彩臂金龟、三尾凤蝶(三尾褐凤蝶)、中华虎凤蝶、阿波罗绢蝶等;还收录了相当数量的国内尚无正式记录的昆虫类群和种类,如:树创蝇科、幻褶蚊属、云南仿圆足竹节虫(中国最小的竹节虫)、久保田螱形土衣鱼等;更有多种极为罕见的昆虫,如:我国第二种蛩蠊目昆虫—陈氏西蛩蠊、素有兰花螳

螂之称的拟皇冠花螳、被誉为不丹国蝶的多尾凤蝶等;很多种类的雄性或者雌性还没有正式的记录,也在本书中首次曝光,如:中华丽叶(虫脩)雄虫、海南树天蚕蛾雌虫等。通过本书,许多昆虫第一次有了影像的记录。书末附有详细的物种分类表和名称表,其系统分类之科学、涉及昆虫种群之广泛,定名物种数量之丰富,在国内外首屈一指。

(四)生动鲜活的审美性

全书收集的中国昆虫生态图片,不是简单的手绘,也不是呆板的教科书式的标准照,而是有着真实生态背景、鲜活生动的实地拍摄照片。这些照片来自科学家对自然的情怀,来自他们艰苦的等待、拍摄,也来自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因此本书很适合昆虫学研究者、昆虫爱好者、自然摄影爱好者等学习、欣赏和收藏。

本书是昆虫领域编著者博众家之精华,集多年心血之所成的结果,不仅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而且兼有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深受科技工作者、昆虫爱好者及大众读者认可和欢迎。

二、推荐单位意见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成果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

本项目秉承中国科学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宣传自然科学知识、宣扬热爱大自然的主流文化作用,对我国昆虫学分类学基础研究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也为我国昆虫资源保护事业做出了贡献。主要创新成果如下:(一)促进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

本项目通过大量野外生态图片以及识别特征、生活习性、分布地区的描述,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六足总纲3纲29目2200多种昆虫。其中,还收录了相当数量的国内尚无正式记录的昆虫类群和种类;很多种类的雄性或者雌性还没有正式的记录,也在本书中首次曝光,第一次有了让人类认识和了解的机会。本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全面的昆虫生态大图鉴,同时,本项目在编排上所采用的系统、全面、科学的分类方法,呈现了当前昆虫分类系统研究的最新成果,这将极大地促进中国本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

(二)提供全面详细的工具参考

本项目在编排方式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收录的2200多个中国昆虫物种进行介绍,图片展示上具体包括昆虫野外生态图以及重要的细节形态图等,这将彻底打破以往纯文字、标本式等的图鉴局限,全方位展现出每个昆虫物种的特点;文字描述上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形式,将每个昆虫物种的形态特征、生活习

性、生存环境、地理分布等作出详细的介绍。这将是本学科专业人士在学习和研究昆虫分类及鉴定时重要的生物学工具参考,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在昆虫生态摄影图鉴大型工具书的空白。

(三)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普及

本项目每幅图片都配有形象的文字说明,将昆虫的野外形态、生活习性、鉴别特征、分布地区及经济意义等展现的淋漓尽致,使读者阅读起来轻松愉悦,不仅可以让热爱昆虫、热爱自然的爱好者了解和学习中国昆虫的种类组成、分布特点、栖息环境和生物学特性等,更能感染读者,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情,体验生命的尊贵和独特,引导广大读者爱护昆虫、爱护自然、爱护生态,为非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认识中国昆虫的平台,宣传环境保护,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展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四)呈现重要的自然美学欣赏价值

本项目中在图片的选取和表现上,全部采用精美的摄影图片将每种昆虫的靓影定格,栩栩如生,真实再现了大自然中各种昆虫的生态景象,是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为人们的研究参考和阅读欣赏带来不一样的生态美。同时,本项目无论是内容的全面、系统、新颖,还是编排、美工、印刷和装帧的精美,都做到了一丝不苟、尽善尽美,可以说是少有的上乘之作。对于昆虫爱好者、摄影爱好者以及一切善于欣赏和发现美的人士来说,具有重要的自然美学欣赏价值。

三、客观评价

(一)专家评价

本书出版后,得到了业内专家的充分肯定:

(1)中科院院士昆虫学家尹文英教授的书信评价;

(2)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著名昆虫生理学家王荫长教授的书评《梅花香自苦寒来》——评《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

(3)任桑甲2011年8月9日在豆瓣网发表书评《和大多数生命在一起》;

(4)重庆日报社记者强雯2011年9月22日发表在重庆日报访谈作者的访谈录;

(5)图书馆报2011年7月29 报道的“《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史上物种收录最多的昆虫书”;

(6)重庆晚报2011年7月30日第四届重庆读书月优秀图书推荐目录;

(7)重庆商报2011年5月22日报道:《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世界规模最大重庆人参与编撰

(8)王琳在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和豆瓣网发表评论:“重庆大学出版社《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尽享自然之奇留下美的记忆”;

(9)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刘华杰推荐意见;

(10)西北农林大学副校长昆虫分类学教授张雅林博士推荐意见15 《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吴达周编审终审意见。

专家评价节选部分如下:

这是一本精美绝伦的特大著作,每个虫种由专业学者鉴定,不仅有昆虫分类、生态方面的价值,从鉴赏大自然美妙,感受无穷的色彩斑斓等等也应当是美学、摄影家不可或缺的好读本。

——中科院院士、著名昆虫学家,尹文英

大陆虫鉴新起点。

——中国昆虫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著名昆虫学家,彩万志

大图鉴是昆虫科学和摄影艺术的完美结合,给人前所未有的震撼。

——南京农大博导、著名昆虫学家,王荫长

它美得甚至可以改造我的世界观。

——中国国家地理博物杂志主编,许秋汉

(二)社会评价

本书自出版以来,得到了社会读者的一致好评:

本书是国内目前包括种类最多、完全由中国摄影专家自己拍照、涉及类群最广泛、参与人员最多的第一本规模最大的鸟类图鉴。本书将系统性地通过大量野外生态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示中国野鸟的完整面貌。不论从图片质量还是知识体系,不论从科学准确还是图版编排,它应该说都是目前国内上乘之作。本书的出版对推动中国鸟类的研究、弘扬中国科普文化,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出版价值。

本书在当当网、京东网和亚马逊网上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截止2016年12月29日,当当网有815条评价,其中99.02%的读者给予好评,并表示值得推荐;这对一本定价将近400元的书来说,是非常罕见的。

(三)科技奖励

本项目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获得了重庆市出版专项基金,荣获了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重庆市优秀科普图书等多项奖励。

四、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不仅是生命科学领域专业人士研究和学习的工具书,同样也是一切热爱摄影、热爱昆虫、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士阅读、参考、使用、欣赏和收藏的精品书籍。因此,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它是一本非常精湛的工具书;对于一切热爱摄影、热爱昆虫、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士来说,它又是一本极具科普和收藏价值的图书。本书的读者大多为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使用,图书馆馆藏,以及一切热爱大自然、热爱昆虫、热爱摄影的人士欣赏和收藏。所以,主要通过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以及大型书店推广发行。

(一)学术推广应用

(1)图书引用(15种):

[1]岳颖,汪阗.北京蜻蜓生态鉴别手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韩德民.动植物野外识别摄影图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张巍巍.昆虫家谱[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4]梁红斌.昆虫[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5]熊欣,张亮.南岭自然观察手册[M].广东科技出版社,2015.

[6]卜书海,郑雪莉.秦岭火地塘常见动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7]赵纳勋,张希明,董伟.秦岭自然观察手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8]西藏户外协会.山湖之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

[9]西藏户外协会.生命记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

[10]邓洪平,王志坚,齐代华.生物多样性实习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1]杜连海.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昆虫图鉴[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12]西藏户外协会.雅鲁藏布江的眼睛:大峡谷生物多样性观察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

[13]易传辉,和秋菊,王琳.云南蛾类生态图鉴.1[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

[14]易传辉,和秋菊,王琳.云南蛾类生态图鉴.2[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

[15]张培毅.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雾灵山昆虫生态图鉴.[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2.

(2)论文引用(17篇):

[1]葛洋.安徽菜子湖湿地鞘翅目昆虫区系分析及多样性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4,31(2):21-46.

[2]王正刚.蝉对自承式引入光缆产生的损害及防护[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14,(3):1-6,38.

[3]向玉勇,张帆.滁州学院校园园林植物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5,32(1):35-39.

[4]江凡,吴珑,杨宗.福建华灰蝶属( 鳞翅目: 灰蝶科)1新纪录种———斜线华灰蝶Wagimo asanoi Koiwaya的记述[J].武夷科学,2014(10),128-130.

[5]江凡,吴珑,许可明.福建尖粉蝶属(鳞翅目:粉蝶科)种类及1新纪录种——兰姬尖粉蝶Appias lalage(Doubleday)的记述[J].武夷科学,2014(10),131-134.

[6]文质斌,龚大洁.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蝶类多样性与区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 11):142-144.

[7]季莉丽,任国栋.广炮步甲的生物学特性及防御行为研究[J].生命科学与实验研究,2015,4:2-4.

[8]杨大星,曹宇,孟永禄.贵阳学院不同植被上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J].西南农业学报,2016,29 (4):925-933.

[9]李扬,李萍,梁芬.贵州省9种蝶类新纪录[J].湖北农业科学,2016,,5(16):4180-4183.

[10]王丽艳,赵海东,张海燕.黑龙江杂豆田节肢动物种类调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7):31-33.

[11]徐新宇,袁荣斌,雷平.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蛾总科昆虫区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5) : 12547-12548,12551.

[12]王利民.皆伐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4):37-39.

[13]李俊中,李玉峰,董文辉.栎属新害虫——潜吉丁研究初报河北农业学报,2015,5:38-40.

[14]许洪军,于立忠,黄选瑞.辽东山区次生林与人工林大型地表节肢动物

多样性[J].生态学杂志,2015,34(3):727-735.

[15]杨丰,范梦婕,廖优江.麻江县蓝莓园虫害调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4:129-130.

[16]李刚,阎雄飞,刘永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林木钻蛀性害虫名录[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4):75-78.

[17]陈川,冯成利,杨美霞,郭小侠.陕西秦岭地区药用昆虫资源及利用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4):75-78.

[18]王伟莉,闫振广,刘征涛.水质基准本土环节动物与水生昆虫受试生物筛选[J].环境科学研究,27(4):365-372.

[19]郭在彬,崔建新,闫光升.四斑露尾甲成虫的形态学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16,36(3):8-10,21.

[20]贺献林,贾和田,陈玉明.太行山区涉县柴胡害虫的类群构成及其防治[J].河北农业科学,2015,19 (2): 47-50.

[21]陈俊华,郭世保,尹健.信阳鸡公山天牛种类研究初报[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6,16(3):104-109.

[22]陈俊华,郭世保,熊建伟.信阳中籼稻、粳稻害虫调查初报[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6,26(3):104-109.

[23]杨天梅,王家金,杨美权.云南玛卡病虫害调查及防治[J].中国现代中药,2016,18(5):612-615.

[24]黄建明,尉文彬,郑志兴.张家口地区主要绿化植物害虫及天敌种类调查[J].河北农业科学,2014,18 (4):53-56,63.

[25]刘新颖,王柏凤,周琳.转cry1Ie基因抗虫玉米IE09S034 种植对田间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6(1):62-68.

[26]王尚,王柏凤,严杜升.转EPSPS基因抗除草剂玉米CC-2对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J].生物安全学报2014,23(4):271-277.

[27]马航运,张正哲,王延良.淄博市金龟甲种类组成及其种群发生动态[J].试验研究,2016.7:135-138.

(二)科普推广应用

本书的出版对推动中国鸟类的研究、弘扬中国科普文化,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出版价值。自出版后,在当当网、京东网和亚马逊网上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截止2016年12月29日,当当网有815条评价,其中99.02%的读者给予好评,并表示值得推荐。

五、总体销售情况

自2011年4月正式出版以来,本书的销售情况和口碑都非常好。截至2016年12月29日,就已经销售7759册,占总印数8000册的96.99%,这对于一本定价近400元的自然科学类图书来说,读者购买情况已经非常可观。

六、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

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

日期

权利人发明人

发明专

利有效

状态

专著中国昆虫

生态大图鉴中国ISBN

978-7-5624

-5922-4

2011年

4月1日

张巍巍

李元胜

梁涛

张巍巍

李元胜

梁涛

有效

七、主要完成人情况

1.张巍巍,排名1,昆虫学者,科普作家,工作单位:重庆印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是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对本项目创造性贡献:

全面负责本书策划、人员安排、组织工作,并负责书中《中国自然地理与昆虫分布》一文的部分内容,以及弹尾纲、双尾纲、竹节虫目、半翅目(部分)、脉翅目(部分)、鞘翅目(部分)、双翅目(部分)、鳞翅目(蛾类)的鉴定和编写工作。且为本书收录图片最多的摄影作者。

2.李元胜,排名2,昆虫学者,科普作家,诗人,工作单位: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会长,是该项目第二负责人。对本项目创造性贡献:

全面负责本书的策划和打造,以及人员安排、组织工作,为本书主要图片的摄影作者之一。

3.杨星科,排名3,昆虫学专家,教授,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担任本项目编委会主任。对本项目创造性贡献:

负责本书组织协调工作,并承担部分鉴定和文字编写工作。其领导下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鞘翅目形态与进化研究组的多名研究人员同时为本书副主编、分支主编、主要文字作者和物种鉴定者。

4.梁涛,排名4,主任编辑,副编审,工作单位:重庆大学出版社,是本项目的策划者和责任编辑。对本项目创造性贡献:

全程负责本书前期的选题策划、开发、打造,并担任本书责任编辑,严把书

稿出版的质量关。

5.葛斯琴,排名5,昆虫学专家,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是本项目的主要编者。对本项目创造性贡献:

本书副主编,并负责书中《中国自然地理与昆虫分布》一文的部分内容,以及鞘翅目(部分)的组织、鉴定和编写工作。

6.刘晔,排名6,昆虫学专家,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是本项目的主要编者。对本项目创造性贡献:

本书副主编,负责本书部分组织协调工作,以及鞘翅目(部分)、半翅目(部分)、直翅目(部分)的鉴定和编写工作,同时为本书主要摄影作者之一。

7.倪一农,排名7,昆虫学专家,生物教师,工作单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是本项目的主要编者。对本项目创造性贡献:

本书副主编,负责鳞翅目(蛾类)的文字编写,并为主要摄影者之一。

8.郭冬生,排名8,昆虫学专家,教授,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是本项目的主要编者。对本项目创造性贡献:

本书副主编,负责竹节虫目的文字编写及文献收集整理。

八、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主要完成单位:重庆大学出版社

创新推广贡献:重庆大学出版社是本书得以积极开发、精心打造和独立完成的投资出版主要依托单位单位。本书从前期的选题策划和开发,积极组织协调各部分,开展选题开发研究及立项;中期的编辑出版,精挑全社最佳编辑、校对、排版、设计、印制团队倾力打造,保证本书出版的书稿质量和装帧设计质量;后期的发行推广,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施行精准营销,让本书优质的文化知识得以广泛传承。整个过程历时五年,在社领导的支持下,举全社之力为本书的优质出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

术获得迅速进展。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经曲折 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19世纪中叶,一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行者,倡导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出国求学者。1847年,来自香山南屏镇的容闳来到美国,3年后,他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大学毕业,成为历史上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位中国人。1872年至1875年,清朝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青少年到美国留学。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清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这些归国人员为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在革命先行者领导下,终于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中国走向。 是近代中国主科学救国的先驱。但是,20世纪前叶的中国,动荡不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极差,所以发展依然很缓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反对“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即“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提倡与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的诞生扫清了道路。当时的留美学生元任、任鸿隽、铨、胡适等在美国发起组织了中国科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2)中国古代科技着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3)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 (l).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经验的终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4) 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1、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4、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5、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6、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7、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王永星 中国古代科技曾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居于世界前列,散发过耀眼的光芒。但它却没有孕育出近代科学,反而在明清之际变得裹足不前。是何原因呢?本文仅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加以探讨,我们可以从这些特点上得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兴衰的一些原因。 一、“大一统型”的结构体系 所谓“大一统型”的结构体系即指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和程度与“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密切联系。如中国古代交通、通讯、军事技术、历法、土地丈量技术、绘制地图技术、皇宫建筑等,统称为“大一统”技术。如果把古代的技术成果按农业、“大一统”技术、手工业和医药技术加以分类统计,并算出各类技术在整个技术构成中所占的百分比,与大一统社会结构相联系的技术成果所占百分比,多在30%以上;而分裂时期则在13%以下,它明显地表现出“大一统”技术与大一统社会结构休戚相关。统计结果表明,历代手工业多占技术部分的30%-50% 。这样在统一时期,手工业和大一统技术的总合计分就占了整个技术部分的70%-80%,它决定了技术的水平。因此,我国的古代技术发达主要是由大一统的社会相应的地主经济所决定的。中国古代技术水平的最高峰是在宋代,这时不仅大一统的官僚政治形态趋于成熟,而且地主经济和商品经济也非常发达。当时国家征收商业税的年收入就增达2200万缗,约占部收入的1/7 。相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地主经济衰落,商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45分钟作业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视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社会原因。 课前预习 一、纸的发明 1.背景:秦汉时期,以________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经过:西汉早期可能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3.外传:公元8世纪,________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到欧洲。 4.意义:使得________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发明 (1)战国时期出现了“________”。 (2)宋代出现了指南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________的技术。 2.外传: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________。 3.意义:指南针应用于________,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东晋________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________,出现了火箭和火炮;明代出现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3.外传: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意义:为资产阶级打败________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 1.概况 (1)雕版印刷术:唐代的________,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宋代________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提高了印刷效率。 (3)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 2.外传:由波斯传到了西方。 3.影响: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________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特点: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________的关系;比较重视总结________,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2.影响: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________的倾向。 答案: 一、1.竹木简牍 2.蔡伦 3.阿拉伯人 4.信息 二、1.(1)司南(2)指南针 2.欧洲 3.方向测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公开招聘研究人员公告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公开招聘研究人员公告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以及我院工作需要,拟公开招聘研究人员1人。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招聘岗位:科技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十级专业技术岗位) 二、应聘条件 1.政治思想素质好,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身体健康; 2.具有全日制高校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学位,专业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经济管理、科研管理、科技法律等,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者优先; 3.具有敬业精神、研究能力强,理论基础和文字功底扎实,熟悉国家科技政策与制度,有国际合作项目组织经验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经验丰富者优先; 4.具有北京市户口(出站博士后除外)。 三、招聘程序 1.自愿报名:应聘人员须填写《应聘报名登记表》(详见附件),在2015年5月5日17时前将((应聘报名登记表》及相关材料(包括简历、2寸免冠照片、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户口本等的

电子版)用电子邮件发至zhb@https://www.doczj.com/doc/3d6791075.html,。 2.资格审核:由院领导、人事干部和用人部门组成招聘工作小组,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核,确定选择考试人选,在科技部网站(www.most.gov.cn)和我院主页(www.casted.org.cn)上公布参加笔试的人选名单和笔试时间、地点。 3.考试:考试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组成。笔试主要测试专业知识、政策法规掌握程度等。通过笔试者,原则上按1:5的比例参加面试。面试人选及面试时间、地点将在科技部网站和我院主页公布。面试主要测试应聘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4.考察:对通过面试的应聘人员,我院将对其思想政治表现、 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等情况进行考察,并对应聘人员资格推荐进行复查。 5.身体检查。 6.确定拟聘人员、公示招聘结果。 7.签定聘用合同。 公示后,院领导班子根据公示结果确定拟聘人员,通知本人并签定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四、有关注意事项 1.请应聘人员按时限要求填报《报名登记表》,过期不予受理, 恕不接待来访。 2.应聘人员在应聘工作过程中的一切费用自理。 3.笔试人选和时间、地点,将于2015年5月11日前在科技部 网站和我院主页上公示。面试人选和时间另行通知。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科技内容上主要集中于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方面,应用性强,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对传统典籍的整理,如经验总结,缺乏实验;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②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工程的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意识。 ③注重社会人文问题的探求,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这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就是应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农耕经济服务的,如科技成就主要集中于农学和天文历法方面。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③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政府的重视,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继承前代科技成果,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都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⑤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创造的结果。中国古代科学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⑥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6世纪后没能产生现代科学的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 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③17世纪以来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 容,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都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足够的人才。归根结底是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021111班徐冠宇02111062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内容摘要: 一.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其延续性 三.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 四.古代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构 五.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实用科学体系 六.注重实用,理论薄弱 正文: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几乎全是中国人自己独自创造出来的,正是这种独创的科技成就的长期发展,历代继承,才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东方各国乃至西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其延续性 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两汉而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术发展,并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这种趋势因宋元时期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理学形成、战争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强化。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着科技的发展。这一切使宋元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论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均有突出成就。 在中国这块疆土上产生的古代科学技术,几千年来一直在延续地发展着.总的进程未曾中断,受到外来的影响不多,在这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古代科技文明不甚相同。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和古希腊,在奴隶社会都创造过辉煌的科技成就,但都在外族入侵或不明的原因下中断,未能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延续。古代阿拉伯则完全是在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端于本国的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虽时缓时速,但一直在继续发展,直至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传入后才逐渐衰落。其延续发展的时间跨度之大,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2.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 由于我国古代的封建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国家又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如天文学、农学、地学、医学等在中国古代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先秦以来,一直强调以农为本,编造历法,授民以时正是历代王朝必须从事并给以极大

中国科技发展史

关于中国科技发展史的文章 1."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 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 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 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 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2.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这是黑格尔对世界历史上各文明古国进行了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方面。自古以来,在地球上诞生了许多民族和国家,大多数都衰败没落了,而中华民族何以能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而依然熠熠生辉,彪炳世界史册?答案是:靠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在的动力。 何谓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作用是什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作了精辟的论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江泽民还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凝聚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特别需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用这些精神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使之成为大家的自觉追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科学技术的定义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科学技术萌芽时期 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陶器 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开始利用蚕丝制作丝绸。 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 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 铁柔化技术。《夏小正》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有大规模的水 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创造十进位制。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 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有学 者认为,筹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创造九因歌,为世界上最简便的 乘法表,直到今日还在使用。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 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农业上的轮作制已经确立。中

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面世。《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已有牵星导航技术(过洋牵星术)。发明抽水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国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徽、祖冲之、张子信等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中国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解飞、魏猛变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车磨。 隋唐、两宋时期 宋朝科技隋唐时经济文化发达,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到两宋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高峰。 元朝时期 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翻译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又译作尤尼)的《哈基姆星表》(又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中国人在此时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王恂与郭守敬等完成编制《授时历》。《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有26秒的差距。1303年,朱世杰著成《四元玉鉴》,将“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朱世杰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史分期的一般规律和标准,进而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史划分为8个时期,并分析了其中每一个时期的划时代事件。 (一) 任何一部科学技术史,都应是科学技术发展曲线连续和间断、平滑和曲折、仰或缓慢渐进和急速推进依次呈现或交替呈现的历史。但是,历史轨迹的这些对立状态,又无不统一于一定的历史坐标上。 在众多的历史坐标中,重大历史事件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它相当于坐标原点,起着划时代的作用。世界科技史上,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酝酿和发表就属这类事件。事件发生过程中,科学技术以间断、曲折、急速推进的形式发展着;事件发生前或后,则以相对连续、平滑和缓慢渐进的形式增长着,并且发生前和发生后又有所不一样,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性质上,在此之前可能属古代科学,之后则是近代科学了。 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可以是内在的,也即是以改变科技发展轨迹的科技思想的产生或科技成果的建立。这种事件由于表现为科学技术本身,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比较直观,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以此作为分期的依据或标准的作法,往往用T?内史体系中。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也可以是完全外在的,也即在事件的科技性质不显著,或者不考虑科技成果的情况下,把足以结束科技运动的己有轨迹或可能导致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的环境性事件,如政治、经济、思想等,作为分期标准或依据。这种事件由于表面上看来与科技无关,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是隐蔽的,有时甚至不易被科技人员接受。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科技史深层次的分期。这种作法往往在典型的科技外史中使用。由于上两类事件,在科技史的分期中,各具有特殊的有利之处,也各具有局限性,这就导致了以科技成果和环境性事件的合作用作为划时代的事件。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一科技史的每一时期的划分中,始终贯彻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与环境性事件统一的原则;一是各个时期不同,两方面的判据间或运用,如第一、二阶段间,以科技成果划界,二、三阶段间则以环境性事件分期。一般情况下,以前者为主,因为环境性事件毕竟是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环境方面的事件,环境对科技的影响不仅存在,而且或迟或早会表现出来,也即一定的环境对应于科技的一定运动。人为地隔离或间或使用两方面判据,由于二者的不同步,会导致分期失准,进而不科学。这种两重标准统一使用的作法,常出现在内、外结合史中。 统一运用科技成果性和环境性的事件作为划时代的标准,比单纯使用某一方面,对于描述科技史,要有利些。科技成果的产出与环境性事件的发生,在不同的时候,互为因果关系。这样,就要求既陈述科技成果的产出情况;又交待与之相应的环境材料;还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于是全分位、立体式地展示了科技的发展。 环境因素方而的重大事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本质的影响还是科技体制的变更。科技体制不仅决定对科技人员的政策、反映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还决定对科研的投入、国际科技交流、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因此,对

简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简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内容摘要: ①古代中国独自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在首创性、历史连续性、全面多样性上都是举世瞩目的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③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④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又一特征 ⑤官办为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另一特点 ⑥适合封建政治观念需要的科学文化在封建社会的框架内得以延续。 ⑦整体观,与西方科学注重分析不同,中国传统科技重整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 ⑧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实用科学体系 ⑨古代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构 ⑩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其显著的优点,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也决定了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

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惊人的辉煌历史,并处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世界最前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东方各国乃至西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几乎全是中国人自己独自创造出来的,这一点与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古希腊的早期科学如几何学、天文学中的很多东西是从河流文明古国那里学来的。正是这种独创的科技成就的长期发展,历代继承,才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著名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序言中曾对此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他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 然而,在4000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两汉(尤其是东汉)与宋元(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又都显示出阶段性的高潮。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回眸1978-2012

【导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建设与发展,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内制定出了一系列科学技术政策,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值此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之际,中国科技网为读者全面梳理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在时间的脉络中理清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 以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为标志,我国科技政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发出“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科学论断,在科技领域拨乱反正,迎来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春天。 改革的时代呼唤 1978年以前,我国学习苏联,实行计划式科技体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大大缩小了我国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涌动,科技成果迅速推广应用,带来社会生产力巨大变革。国与国的竞争由单一的军事竞争、经济竞争转向为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不断扩大。[详细]

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学会议开幕式的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中国科技战略思想的重大转折。他重申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指出“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确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指出要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详细] 科技工作明确了发展方向 《“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是我国第一个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国家科技计划,标志着我国综合性的科技计划从无到有,成为我国计划体系发展的里程碑。此后,国家又陆续实施了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技术开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计划、国家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计划等。[详细] 随着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科技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也开始调整。中共中央提出了“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发展方针,社会与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78年以来科技界自发进行的、探索试点的阶段进入到有领导、有步骤、有组织的全面展开的阶段。 经济发展要求科技进步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高度集中的科技体制固有的弊病逐渐显露出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生产脱节,技术转移的环节严重受阻。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不能很快反映到研究课题中来,科研成果也不能很快应用到生产中去。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严重。国家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过多过死,不利于激发科研机构的活力,也抑制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详细]

自然辨证法论文——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课程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摘 要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体现着科学技术的作用和意义。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先进地位。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曾在科技上有过光辉成就的中华民族,在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经过80多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思想,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学科齐全、独立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科技水平的差距;而且在某些科技领域的年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科学技术 发展对策 研究分析

Abstract Every major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reflect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tremend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the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 modern times which has promoted social lifestyle, production mode, and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our way of thinking. Chin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ivilizations in the 16th century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dvanced position in the world. Due to variou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reasons, there had been brillia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far behind in modern Western countrie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arxi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guidance,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China's reality, to devel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reers. After 80 years of hard work to form a complete se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ed the people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discipline, independence and integr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reducing the level of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 1955年,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非凡等,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并对其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争论了半个世纪的沙眼病毒病原学假说予以证实。 * 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 * 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该粒子是带奇异数的荷电重子的反粒子。 *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965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 1966年,我国第一颗地对地核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1970年,我国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1972年,在水稻育种方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为首的科技人员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197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 *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汝康等,在云南省禄丰县石灰坝,发现了世界第一个腊玛古猿头骨化石。 * 1980年,南京大学冯端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聚片多筹的倍频增强效应,使激光倍频增强效应提高数十倍,为功能材料中利用缺陷开创了新的途径。 * 1981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等,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 * 1985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选领导的团队研制成功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和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

* 1987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起始转变温度超过100k的超导体。 * 1993年,中科院计算所和曙光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全对称的多处理机—曙光一号并行机。曙光1000是我国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的并行机。 *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科研人员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任务,获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人类重要功能基因。 * 2003年,清华大学核研院研制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实现72小时满功率发电运行。 * 2003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提出并牵头组织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该计划是第一个人类组织/器官的蛋白组计划,我国科学家承担了30%以上的研究任务。 * 2006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创立和发展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方法和用机器求解方程的方法。 * 2006年,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介电材料超晶格的理论体系,将半导体超晶格的概念扩展到介电体。 * 2006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分析粲粒子J/ψ衰变到1个光子和3个介子的过程中,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观测到一个新粒子。该新粒子质量约为1835兆电子伏特,寿命约为10~23秒。 2008年,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 摘要:中国科技发展史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一无二的相对连续性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无数灿烂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成为古代世界许多重要发明和发现的故乡。 关键词:古代;科学技术;科学思想;特点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的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的时候,你是否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贡献与影响呢? 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隋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先驱辛勤耕耘、善于观察、长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联系实际的产物,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就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杠杆。” (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为纵线,世纪年代作为横线,制作了一幅科技发展的示意图,它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以前4000年,还是近50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事实上一点没有退步”;而是“一直在稳缓地前进”。他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还指出:“我常喜欢用一种相对来说缓缓上升的曲线来说明中国的演变,显然这曲线比欧洲同一时期,譬如说公元二世纪至十五世纪的演变过程的曲线上升得高,有时高得多。” (二)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实用性的色彩。秦统一我国后,出现了“焚书坑儒”事件,“所不去者,医药、卜巫、种树之类”,意思是那些有实用价值的书要保留,也就是说科技的实用性还是受到重视的。汉承秦制,这部分科技遗产当然会被继承。科技的实用性被固定下来了,但有所不同的是,与此同时,把秦始皇打击的儒家树立为统治思想,西汉作为整理已有科技知识的重视时期,像医药、天文历

2019专技天下继续教育《新时代中国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发展战略思考》题库

2019专技天下继续教育 《新时代中国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发展战略思考》题库单选题 1.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 2.创新既包括自然领域,还包括社会领域和(思维领域)。 3.(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 4.(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征归纳为八个方面。 5.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第一次把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6.2014年1月6日,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7.2017年,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7.5%,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拉近。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时候,科技贡献率能达到(60%)以上。 8.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9.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10.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11.(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12.《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 13.人才要(以用为本),人才配置要从实际需要出发。 14.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把它排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15.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纲要指出,(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6.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17.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 18.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19.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 20.十九大报告第五个部分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2.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23.从(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中央的一直提法是“人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公开招聘研究人员公告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公开招聘研究人员公告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以及我院工作需要,拟公开招聘研究人员1人。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招聘岗位:科技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十级专业技术岗位) 二、应聘条件 1.政治思想素质好,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身体健康; 2.具有全日制高校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学位,专业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经济管理、科研管理、科技法律等,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者优先; 3.具有敬业精神、研究能力强,理论基础和文字功底扎实,熟悉国家科技政策与制度,有国际合作项目组织经验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经验丰富者优先; 4.具有北京市户口(出站博士后除外)。 三、招聘程序 1.自愿报名:应聘人员须填写《应聘报名登记表》(详见附件),在2015年5月5日17时前将((应聘报名登记表》及相关材料(包括简历、2寸免冠照片、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户口本等的

电子版)用电子邮件发至zhb@ 2.资格审核:由院领导、人事干部和用人部门组成招聘工作小组,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核,确定选择考试人选,在科技部网站(www.most.gov.cn)和我院主页(www.casted.org.cn)上公布参加笔试的人选名单和笔试时间、地点。 3.考试:考试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组成。笔试主要测试专业知识、政策法规掌握程度等。通过笔试者,原则上按1:5的比例参加面试。面试人选及面试时间、地点将在科技部网站和我院主页公布。面试主要测试应聘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4.考察:对通过面试的应聘人员,我院将对其思想政治表现、 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等情况进行考察,并对应聘人员资格推荐进行复查。 5.身体检查。 6.确定拟聘人员、公示招聘结果。 7.签定聘用合同。 公示后,院领导班子根据公示结果确定拟聘人员,通知本人并签定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四、有关注意事项 1.请应聘人员按时限要求填报《报名登记表》,过期不予受理, 恕不接待来访。 2.应聘人员在应聘工作过程中的一切费用自理。 3.笔试人选和时间、地点,将于2015年5月11日前在科技部 网站和我院主页上公示。面试人选和时间另行通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