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情概况

陕西省情概况

陕西省情概况
陕西省情概况

经济发展

2009年极不平常,陕西省经济经历了最为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多重冲击和严峻挑战,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全力以赴保增长,经济形势整体回升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818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9.63亿元,增长4.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6%;第二产业增加值4312.11亿元,增长14.7%,占52.7%;第三产业增加值3084.91亿元,增长14.1%,占37.7%。人均生产总值21732元,比上年增长13.3%。

【农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131.4万吨,较上年增长1.8%。其中夏粮产量426万吨,秋粮产量705.4万吨。

林业生产方式发生转变,经济林快速发展。全年全省积极转变林业生产方式,壮大经济林业产业,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林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政策扶持力度大,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我省按照“保规模增长、调内部结构、促产业发展”的思路,积极加大对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群众养殖信心增强,畜禽存出栏全面增长,畜产品产量提高。

全年水产品产量5.6万吨,增长7.3%。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57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28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分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2797.38亿元,增长14.2%;轻工业490.86亿元,增长18.9%。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33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9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八大支柱产业完成8142.32亿元,增长12.7%。其中,能源化工工业3750.79亿元,增长4.2%;装备制造业1939.23亿元,增长21.7%;有色冶金工业935.36亿元,增长19.7%;食品工业715.88亿元,增长22.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01.16亿元,增长48.7%;医药制造业216.95亿元,增长25.5%;纺织服装工业108.38亿元,增

长12.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74.57亿元,下降9.4%。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3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实现利润802.5

亿元,下降11.5%;税金总额684.79亿元,增长45.3%;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90.94,比上年下降6.1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多数保持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733.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全省资质以上建筑业生产快

速增长。全省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13亿元,比上年增长40.1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555.7亿元,增长39.2%。全省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全年共签订合同额3995.9亿元,比上年增长36.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348.6万平方米,增长20.9%。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53.39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94.86亿元,增长37.0%;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58.53亿元,增长9.3%。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162.33亿元、2465.18亿元和3567.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42.7%和32.5%。在第一产业中,农业投资34.04亿元,林业投资25.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1%和38.1%。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2289.17亿元,增长35.1%。其中,采矿业投资611.99亿元,增长43.8%;制造业投资1290.61亿元,增长37.5%;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386.56亿元,增长17.1%。在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58.24亿元,增长37.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60.24亿元,增长53.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700.90亿元,增长63.2%。

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能源化工工业、交通运输业、装备制造业仍然是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三个大行业投资占城镇投资比重为34.2%,分别完成投资1080.44亿元、677.2亿元和361.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7%、21.5%和25.8%,占城镇投资比重分别为17.4%、10.9%和5.8%。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242.42亿元,增长92.5%,占3.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299.82亿元,增长9.9%,占4.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151.63亿元,增长27.1%,占2.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185.31亿元,增长40.8%,占3.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326.87亿元,增长12.2%,占5.3%;铁路运输业投资227.44亿元,增长41.9%,占3.7%;道路运输业投资346.61亿元,增长

7.8%,占5.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投资79.89亿元,增长1.5倍,占1.3%。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43.73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15.2%。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2086.97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37.7%;商品房屋销售额672.72亿元,增长49.1%。

【交通、邮电】全年完成客货运输周转量2805.6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3%。其中,铁路1730.24亿吨公里,增长3.6%;公路1066.14亿吨公里,增长14.1%;水运0.86亿吨公里,增长4.9%;民航8.4亿吨公里,下降8.3%。

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8.62亿吨,比上年增长10.9%。其中,铁路1.8亿吨,增长7.2%;公路6.8亿吨,增长11.9%;水运173万吨,增长4.9%;民航6.77万吨,下降21.6%。

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8.55亿人,比上年增长10.7%。其中,铁路5495.2万人,下降4.4%;公路7.9亿人,增长12%;水运262万人,增长7.4%;民航668.22万人,增长1.7%。

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23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电信212.22亿元,增长14.9%;邮政24.35亿元,增长19.5%。邮电业务总量683.47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电信654.65亿元,增长5.9 % ;邮政28.81亿元,增长12.7%。

【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全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802.07亿元,增长19.8%;县及县以下市场消费品零售额897.60亿元,增长19.4%。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348.37亿元,增长19.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05.69亿元,增长19.5%。

关中地区零售额217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6%,陕北地区零售额232.14亿元,增长

19.7%,陕南地区零售额296.37亿元,增长19.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0.5%,其中,城市与上年持平,农村上升1.8%。各类价格指数如下(以上年价格为100):

【国内国际旅游】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4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国内旅游收入715.28亿元,增长27.5%。全年接待境外旅游人数145.08万人次,增长15.4%;旅游外汇收入7.71亿美元,增长16.7%。

【对外经济】全年全省进出口总值84.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进口44.16亿美元,增长49.8%;出口39.85亿美元,下降25.9%,实现贸易逆差4.31亿美元。在进出口

总值中,一般贸易进出口55.88亿美元,下降9.5%;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22.78亿美元,增长40.6%。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01个,实际利用外资15.11亿美元(含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部分),增长10.3%。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37864万美元,完成营业额61944万美元,分别占全省总额的95.9%、97.8%。对外劳务合作全年新签合同额1634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423万美元。

【金融、证券和保险业】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043.44亿元,同比增长28.5%,增幅提高1.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115.37亿元,同比多增796.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457.65亿元,同比增长36.4%,增幅提高12.9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258.77亿元,是2008年全年增加额的1.85倍。年末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贷比为56.9%,同比上升1.39个百分点。

年末全省境内有各类证券公司3家,其中,证券营业部73家(含外地公司在陕西的营业部)。期末证券开户数190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8万户,证券市场各类证券交易量16979.38亿元,比上年提高85.9%。其中股票交易量16097.42亿元(A股),提高1.1倍,基金交易量85.26亿元,下降6%;国债现货回购交易量15.57亿元,下降0.4%;期货代理交易额7775.46亿元,增长52.3%。

年末全省共有保险公司总公司2家,省级分公司36家,其中:产险公司(含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19家,寿险公司17家;下辖各类保险分支机构2211家。新增省级分公

司1家,新增各类分支机构99家。

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主体109家(经纪机构20家,代理机构71家,公估机构8家),其中总公司70家,分公司39家。兼业保险代理机构1688家。全年新批设专业中介机构8家,新增兼业代理机构145家,注销代理公司4家,注销兼业代理机构937家。

全年全省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59.6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财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62.21亿元,同比增长30.2%;人身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97.38亿元,同比增长16.11%。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61.06亿元,同比增长3.65%。其中财产保险公司赔付支出32.15亿元,增长14.37%;寿险公司赔付支出28.92亿元,下降6.09%。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9元,比上年增加1271元,增长9.9%;人均消费支出10706元,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92平方米,居住设施不断完善。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38元,比上年增加302元,增长9.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49元,比上年增长12.4%。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894.1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5%。

年末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348.98万人,比上年增加4.59万人。全年新增就业人数38.87万人,登记失业人数21.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为16.27万人,年末登记失业率为3.94%。

全年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1027.74亿元,比上年增加155.92亿元,增长17.9%。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0293元,增长16.8%。

全年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31.3万人,比上年减少0.92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

参保29.81万人, 参加养老保险人数458.84万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327.88万人,离退休人员参保人数130.96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90.04万人,其中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463.28万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数426.7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64.8万人,增加17.1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64.4万人,增加16.8万人。

年末全省纳入城市低保38.3万户、86.3万人,平均保障标准177元,支出资金19.4亿元;纳入农村低保68.4万户、228万人,支出资金16.7亿元。全省有农村五保对象14.2万人,供养标准最高每人每年5400元,最低每人每年1856元,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846个,其中:农村敬老院568所,村级五保集中供养点278个。全年累计实施城市医疗救助43万人次,人均救助962元,实施农村医疗救助303万人次,人均救助936元。

【2009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

全年全省GDP达到8186.65亿元,比2008年增长13.6 %,实现人均GDP21732元,增长13.3 %,财政总收入1389.5亿元,增长25.8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438元,比2008年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9元,增长9.9 %。

一、2009年度县域(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结果

1、“十强县”监测结果

经对全省83个县(市)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31项指标进行综合监测和排位,2009年度,名列前10位的县(市)依次是:府谷县、神木县、靖边县、志丹县、高陵县、吴起县、韩城市、黄陵县、凤县、安塞县,即2009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

社会发展十强县”。

2、“争先进位”前10名县监测结果

经对2008年—2009年全省83个县(市)监测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对比,2009年度,综合名次进位最快的前10名县依次是:太白县、麟游县、西乡县、潼关县、洋县、千阳县、米脂县、留坝县、汉阴县、白河县,即2009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获奖县。

3、“五强区”监测结果

经对全省24个区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30项指标进行综合监测和排位,2009年度,名列前5位的区依次是:雁塔区、未央区、莲湖区、碑林区、新城区,即2009年度“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

4、城区“争先进位奖”监测结果

经对2008年—2009年全省24个区监测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对比,2009年度,综合名次进位的区依次是:王益区、长安区、秦都区、陈仓区、汉滨区,灞桥区、印台区、耀州区,即2009年度“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获奖区。

鉴于2009年度进位并列的城区较多,各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各区所处环境和产业定位不同,经济实力相差较大,加大了进位难度。为了更好的发挥监测考评的激励作用,省政府决定,对进位并列的灞桥区、印台区和耀州区也按照考评办法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5、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前10名监测结果

经对2009年全省107个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进行排位对比,2009年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最快的前10名依次是:子洲县、清涧县、千阳县、石泉县、平利县、高陵县、白河县、彬县、城固县、淳化县,即2009年度“陕西省县域工业化发展单项奖”获奖县。

二、2009年陕西县域(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特点

1、县域经济较快发展,比重占居半壁江山

83个县(市)县均GDP接近50亿元。2009年,83个县(市)常住人口241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4.0%,实现GDP 41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GDP占全省的比重为50.7 %。县均实现GDP 49.99亿元,较上年增加5.28亿元,人均GDP达到17205元,较上年增加2638元。

24个区平均GDP 166.36亿元。2009年,24个区常住人口1357万人,占全省的36.0%,实现GDP3992.6亿元,GDP占全省的比重为48.8 %。其中7个区GDP超过200亿元,较上年增加2个。区均实现GDP166.36亿元,是83个县(市)平均值的3.3倍,人均GDP29455元,比83个县(市)平均水平高出12250元,高于全省水平7723元。

2、工业化进程继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9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为35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83个县(市)工业增加值2142.71亿元,增长1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有60个县(市)高于

全省水平,20个县(市)增长速度超过20%。

2009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7%,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83个县(市)比重为51.6%,较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24个区比重为34.6 %。有26个县(市)、8个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个县(市)和4

个区比重达到50%以上,12个县(市)达到70%以上。

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3.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83个县(市)城镇化率为34.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有14个县(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个县(市)超过50%,比上年增加2个。

3、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民生得到较大改善

2009年,针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省采取多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措施,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83个县(市)平均实现财政总收入5.81亿元,较上年增长19.1%,24个区平均实现财政总收入21.56亿元,增长30.4%,12个县(市)和13个区超过10亿元。31个县(市)和12个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省25.8%的水平。

在财政支出中,农、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所占的比重,83个县(市)为60.8%,县均支出4.7亿元;24个区比重为62.5%,区均支出5.79亿元。有38个县(市)和8个区分别超过县、区平均水平。45个县(市)和18个区超过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加32个和8个。

2009年,83个县(市)县均地方财政收入2.14亿元,较上年增长28.9%。有17个县超过2亿元。24个区平均地方财政收入5.77亿元,较上年增长24.6%。有9个区超过5亿元。

4、惠民政策成效显著,城乡收入再创新高

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438元,较上年增加302元。在83个县(市)中,有57个超过全省水平,较上年增加21个,8个县高于全国5153元的水平,较上年增加6个。神木县突破7000元大关,达到7223元,分别高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3785元和2070元。

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9元,较上年增加1271元。有29个县(市)和18个区超过全省水平。神木县和雁塔区分别达到19102元和19762元,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973元和5633元,同时比全国17175元的水平高出1927元和2587元。

5、非公经济比重提高,城镇投资增长强劲

2009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6%,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有26个县(市)和6个区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1个县(市)和4个区超过50%。

2009年,83个县(市)平均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0.34亿元,较上年增长53.2%,12个县(市)超过50亿元。53个县(市)增长速度超过50%,8个县(市)超过100%;24个区平均完成城镇投资141.4亿元,较上年增长30.4%,12个区超过100亿元,5个区增长速度超过50%。

6、节能降耗卓有成效,社会保障日益完善

2008年,全省万元GDP能耗较上年下降5.92 %。在全省107个县(市、区)中,仅有3个县能耗降低率在4%以下,其中有45个县和19个区超过5%。

2009年,83个县(市)农村已参加养老保险和低保人数达到382.64万人,较上年增长

47.4%。有16个县(市)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超过50%。其中10个在80%以上。在83个县(市)中,有56个县(市)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超过60%,其中29个在80%以上。

2009年,全省公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0.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有51个县和9个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7、强县强区再换新丁,竞争实力更加明显

2009年,按照新的监测考评办法,对监测考评部分指标进行了调整。根据新的指标体系测评,“十强县”和“五强区”及其位次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凤县和新城区分别跻身全省强县强区,二是府谷县以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良好的社会指标由上年的第三跃居第一,取代了神木县连续五年名列全省之首的地位,同时在“十强县”中,部分县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位次也有所后移。

2009年,“十强县”人口占全省的6.2 %,创造了17.4 %的GDP,县均实现GDP142.75亿元,为83个县(市)平均水平的2.9倍;实现工业增加值1059.38亿元,占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的49.4%,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4.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0.5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61731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8倍,全国水平的2.4倍。

2009年,“五强区”人口占全省的10.4 %,GDP占全省的21.5 %,“五强区”平均实现GDP351.49亿元,较上年增加84.96亿元,为24个区平均值的2.1倍。人均实现GDP 44658 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全国的1.8倍。

以上情况表明,2009年,我省各县(市、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克服多重困难,砥砺奋战,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

县域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活力进一步显现,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但我们还必须看到,我省县域经济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依然存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部分主要经济指标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二是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三是多数县域经济缺乏长期有效的支撑产业,经济发展的长期性、持续性不稳固。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按照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我加压,克难奋进,为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西安市情概况

一、西安市情概况 西安,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5.29万人,户籍人口795.98万人。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西安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 交通畅达、区位重要。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的门户和交通枢纽。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是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西安是全国连接南北的“大十字”网状铁路交通和陕西省“米”字形交通网的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六大通讯枢纽之一,枢纽城市特点十分突出。 科技发达、创新力强。西安的综合科教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62所,在校大学生72.4万人,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个,省部级以上

陕西省省情省貌试题分析

1. 陕北民歌的种类很多,主要有(ABC) A 信天游 B 小调 C 榆林小曲 D 山歌 2. 信天游是广泛流行于陕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它(ABCD) A 篇幅短小 B 即兴创作 C 一般为两句体结构 D 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 3.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已有2000年以上历史,(ABCD) A 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B 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 C 安塞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D 被国务院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黄土高原的民间传统舞蹈,又称(ABCD) A 扭秧歌 B 闹秧歌 C 闹阳歌 D 闹社火、闹红火 5.凤翔彩绘泥塑主要有三大类型:(ABC) A 泥玩具 B 挂片 C 立人(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人物造像) D 日常生活用品 6.商洛花鼓(ABCD) A 唱腔音乐结构形式单一 B 表演得最突出特点是“跳”和“舞” C 传统剧《夫妻观灯》被拍成电影,发行全国 D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 陕南民歌是陕南秦巴山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ABCD)

A 紫阳民歌是其代表 B “情歌”占有绝大部分 C 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 D 适于表演动作、表达情节和反映人物复杂感情 8. 新时期以来,陕西省影视制作实力逐步增强,先后推出了在全国反映强烈的热播电视剧(ABC)。 A 《激情燃烧的岁月》 B 《西安事变》 C 《保卫延安》 D 《亮剑》 9.陕西从元代设行省起,治所一直设在现今的西安市,西安(AC) A 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 B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 C 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 D 常住人口500多万 1. 2008年陕西省自然环境状况有了明显变化,其中(ABCD) A 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51个 B 自然保护区达到了10个 C 10个地级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全部超过300天 D 10个地级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平均达到321.4天 2.陕西省确立发展的六大特色产业是(BCD) A 轻纺、餐饮 B 旅游、果业 C 能源化工、国防科技 D 高新技术、畜牧业 3. “一线两带”是指(ABC) A 以西安为中心 B 以陇海铁路线陕西段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 C 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的以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导读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对分享经济下的概念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概述 (一)共享经济的成因和内涵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形态。1987年,美国学者马科斯·费尔逊、琼·斯潘思提出分享消费是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同时愿意与他人建立关系的经济活动。雷切尔·波茨曼、鲁斯·罗杰斯在《我的就是你的:协作消费的崛起》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分享消费的观点,指出客户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使用需求获得满足。罗宾·蔡斯在《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中,把共享经济的含义归为三部分:产能过剩(闲置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参与。共享经济鼓励物品的所有权者与目标使用者基于共享平台,提高闲置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倡人与人之间以互信的方式交流、生活。

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包含共享平台、供给方、需求方三个必须主体。 1.共享平台 基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把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位置应用大数据基本算法等精准实时对接供给端与需求端,平台本身对共享的物品与服务没有所有权,未对其进行相应的固定成本支出,提供的仅仅是必须的服务与法定的监管,属于轻资产运营,收入来自交易的抽成。 2.供给方 供给方无论是个体或是组织,只要拥有闲置可用的资源,并且愿意为获取一定收益而暂时性转移产品使用权或服务,供给方的本质是在获取额外收益的同时而不自觉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3.需求方 需求方是愿意付出一定的经济报酬而获取物品的使用权或接受服务。在互联网经济下,每个有需求的个体或组织均可成为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方,无须拥有产品所有权而获取产品和服务需求。 在互联网经济下,共享经济完美地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供给因能提供“私人订制”的解决方案而提高了产品与服

西安市概况

西安市概况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线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米~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867米,是大陆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米~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西安是水资源缺乏的西部城市。西安自古有“八水绕长安”之美

称。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氵皂河、沣河,北有渭河、泾河,此外还有黑河、石川河、涝河、零河等较大河流。其中绝大多数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渭河横贯西安市境内约150公里,年径流量为25亿立方米。西安地下水储量估算,总计约19.91亿立方米。还另辟有较理想的水源基地。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亿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万吨,加上地下水资源,市区日供水能力可达172万吨,基本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 西安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具有良好的储存地热水的地质条件,仅城区可以开发的地热面积约780平方公里,地下热水可采储量约为5.39亿立方米。 西安是陕西省交通畅达、区位优势明显的西部城市。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华北和华东各地市的必经之路。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西部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西安是陕西省“米”字形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中国八大航空枢纽之一、八大通讯枢纽之一。

甘肃省省情概况(可编辑修改word版)

甘肃省省情概况 地理: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 度31 分-42 度57 分、东经92 度13 分-108 度46 分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总面积45.4 万平方公里。全省设14 个地、市、州,87 个县(市、区),省会兰州。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ft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ft地和高原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西北部的大片戈壁和沙漠,约占14.99%。复杂的地貌形态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ft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ft地、北ftft地。 甘肃是个多ft的省份,地形以ft地、高原为主。主要ft脉有祁连ft、陇ft(即六盘ft、岷ft、阿尔金ft、马鬃ft、龙首ft、西倾ft、子午岭等)。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ft 区,大多数河流都从这些ft脉发源。 气候: 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ft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ft、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ft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ft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年均降水量300 毫米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 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主要集中在6~9 月。甘肃省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 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甘肃省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按出现时间划分,影响甘肃省的干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 天,沙尘暴日数为1~37 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虽然甘肃省气候干燥,气象灾害危害重,但干旱气候区丰富的光能、热量、风力资源、大气成分资源等气候资源,是可再生利用的。可以根据甘肃省气候资源的分布状况,开展气候资源的分区规划,并根据各区的气候特点,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甘肃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人口: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全省总人口为2603.34 万人,少数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0 个少数民族。此外,还有30 个少数民族。东乡、裕固、保安为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 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

西安市土壤概况

西安市土壤概况 西安市境内土壤母质种类复杂,植被类型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地下水位悬殊,历史上人类影响程度不一,因而土壤构成复杂多样。经1980~1986年土壤普查,根据土壤形成条件、过程和属性,境内土壤可分为褐土塿土、潮土、水稻土、黄绵土、红粘土、新积土、紫色土、棕壤、暗棕壤、沼泽土和亚高山草甸土等12个土类。根据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层厚度、盐渍化程度及土壤耕层厚度、质地、生产性能,各土类又分若干亚类、土种,共有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181个土种。 由于农耕历史悠久,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发展影响深刻,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人工培育而成的农业土壤分布广泛塿土、潮土、水稻土都是在褐土或黄土基础上,经自然淋溶粘化作用和几千年耕种熟化后形成的农业土壤。 [土壤分布规律] 西安市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水平地带性】渭河平原广泛分布多种农业土壤,多在自然土壤基础上熟化形成,呈水平地带性分布。 河流的河漫滩土壤受河流冲积物和地下水位影响较大,低河漫滩距河床近,易受洪水影响,以新积土和水稻土为主;高河漫滩距河床较远,地形稍高,以潮土为主。 河流的一、二、三级阶地,在褐土基础上演化形成塿土。由于耕种时间与水文条件的差异,渭河以北多灰塿土,渭河以南多黑塿土。在人口密集的西安城郊周围,由于人类长期生产活动频繁的用土、填土和人工搅动,土壤以黄绵土和发育较晚的塿土性土为主。 山麓洪积平原的洪积扇顶部以褐土、黑塿土为主,中、上部则为红立茬土和黑立茬土。洪积扇前缘排水不畅的洼地,形成各种水成土壤或半水成土壤,如潮塿土、水稻土等。 黄土台塬塬面土壤多为黑塿土或立茬土。塬坡沟谷因水土流失,土壤遭受严重面蚀与沟蚀,以黄绵土为主。 【垂直地带性】秦岭山地与骊东南丘陵区,山势峻峭,山岭与深谷交错相间,海拔愈高,气温愈低,随着植被、气候带的变化,土壤呈垂直地带性分布。 骊东南丘陵沟深坡陡,地形破碎,因长期受水蚀、风蚀及重力侵蚀作用,不少地方黄土母质侵蚀殆尽。成土母质除黄土外,包括古红土、紫砂岩、页岩、花岗片麻岩风化碎屑等,分布褐土、红粘土、紫色土、黄绵土等多种土壤。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

陕西省情+地情市情

综合介绍 【位置面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 北纬31°42′-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 【地貌】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气候】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

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人口统计】 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比上年增加人口14万人,其中男性1933.9万人,占51.41%;女性人口1828.1万人,占48.59%,性别比为105.79(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38.64万人,出生率为10.29‰;死亡人口23.32万人,死亡率为6.21‰。城镇人口1583.8万人,占42.1%;乡村人口2178.2万人,占57.9%。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7.75%,15-64岁人口占73.28%,65岁及以上人口占8.97%。 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回升,自然增长率为4.08‰。 【民族分布与人口比例】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陕西省共有54个民族,总人口为35365072人,其中汉族35188693人,占总人口的99.5%,少数民族为176379人,占总人口的0.5%。陕西省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和杨凌示范区少数民族人口占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地理概况

西安 Edited by CHENG.DA.XIA ※初识西安 别名:长安、镐京、大京、西京等 行政区域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西北地区陕西省 下辖地区:11个市辖区、2个县 政府驻地: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八路未央广场 电话区号:029 邮政编码:710000 地理位置:关中平原中部 面积:10752平方公里 人口:1000.37万人(2018年) 方言:关中语言-西安话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兵马俑、钟鼓楼、大雁塔、小雁塔、秦岭、大明宫、未央宫等 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火车站:西安站、西安北站、西安南站等 车牌代码:陕A、陕U 高等学府:西安交大、西北工大、西电等 市花:石榴花市树:国槐 地区生产总值:8346.86亿元(2018)比较:佛山地区生产总值:9500亿元(2017) 人均生产总值:85114元(2018)比较:佛山人均生产总值:124722元(2017)

建成区面积:700.27平方公里(2018) 国际友好城市:33个 ※自然地理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截至2016年,西安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 (1)地形地貌: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西安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线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米~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867米,是大陆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米~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2)气候: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平均气温13. 0℃~ 13. 7℃,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1. 2℃~ 0. 0℃,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6. 3℃~ 26. 6℃,年极端最低气温-21.2℃(蓝田1991年12月28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3. 4℃(长安1966年6月19日)。年降水量522. 4~ 719. 5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月、9月为两个明显降水高峰月。年日照时数1646. 1~ 2114. 9小时,年主导风向各地有差异,西安市区为东北风,周至、户县为西风,高陵、临潼为东东北风,长安为东南风,蓝田为西北风。气象灾害有干旱、连阴雨、暴雨、洪涝、城市内涝、冰雹、大风、干热风、高温、雷电、沙尘、大雾、霾、寒潮、低温冻害。 (3)水文:

山 西 省 情 概 况

山西省情概况 自然地理 一、位置 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二、面积、地形 山西省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三、主要山脉、河流 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偏关、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乡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19个县的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沿途有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猗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鄂水河、汾河、涑水河、沁河、丹河等支流源源注入。 四、气候特征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 14℃之间。气温地区分布总趋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递减。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平均温度一般在5°——7℃之间,五台山最低,仅—4℃。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在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以下,南北温差较大。 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之间,南北温差小于冬季。 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雁北地区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平均降水量400——650毫米。 历史沿革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国50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80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等等。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寻找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也是促使产业经济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之一。通过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并据此制定正确的产业布局政策,实现产业布局的合理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是产业政策实践的需要。通过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还有利于加强产业间的联系、发挥产业的协同效益,以及有利于确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 从理论上研究产业经济学,它的历史演进及流派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形成了三个主要流派——哈佛学派,又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芝加哥学派,又被称为“效率主义”、新产业组织理论,被称为“行为主义”。前两者以传统理论为基础,因此也称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经济学萌芽于英国,但完整的理论框架形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垄断乃至寡头发展,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普遍,垄断问题引起广泛讨论。在利用马歇尔冲突成果的基础上,斯拉法将马氏的垄断分析深化为不完全竞争理论、论述了规模经济与完全竞争的不相容性,即“斯拉法冲突”。随后,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进一步丰富了垄断竞争理论。哈佛大学梅森和其学生贝恩最早在哈佛开设产业经济学课程,哈佛成为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创立了哈佛学派。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为基础,用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方法来对特定产业进行分析,从而规范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从70年代后期开始哈佛学派受到了严厉批评。在这一过程中,芝加哥大学以施蒂格勒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等对哈佛学派的观点展开了激烈抨击,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组织理论核心——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的批评包括对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的批评。进入20世纪70年代,与前两个学派不同,新产业经济学派即不同意哈佛学派的观点,也不同意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因为哈佛学派所依据的关于垄断竞争的理论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认为垄断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评述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评述 摘要:我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经济政策的不断制定和更新,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经济上的高速发展令我国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改革开放是件浩大的工程,所以肯定会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这一系列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如宏观调控力度不够,环与境资源问题,就业问题,收入贫富差距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 关键词: 宏观政策,资源与环境,就业,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异常迅速,这点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就能看出来。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体育事业等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的缩小,甚至在某些方面中国们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在2014年的世界计算机运行速度比赛中,由研制的天河二号系统,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一举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等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又如中国占全世界现有耕地面积的7%左右,但却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它是由中国人用智慧创造的奇迹。近年来,随着以袁隆平教授为主科学家对农业的研究不断深入,更高产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新品种也陆续问世了,这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的问题,同时对世界的粮食安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再比如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是一项让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事情,虽然比西方发达国家玩了几十年,但中国科学家用自己智慧和汗水不断地突破一个有一个难关,特别是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和神州系列飞船更是领先世界水平,其中长征系列火箭大发射成功率达到90%以上,2008年‘神七’发射实施了首次空间出舱活动,2011年‘神八’发射实施了与此前发射的“”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以上数据无不在展示着中国这只沉睡的东方大象已经醒了过来,并且正在以稳健而有力 的步伐前进着。中国人创造的奇迹也在向世人宣布,中国人并不笨相反中国人民充满了活力,充满了了创造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会实现,中国梦必将成为现实,因为我们相信别人能做的我们一定也能做,别人不能做的我们也能做,这就是中国人的自信源泉。

西安市社会经济概况

1、市域现状 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39′~34°45′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市区和杨凌区、三原、泾阳、兴平、武功等县和扶风县、富平县相邻。辖境东西204公里,南北116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建成区已经扩大到了369平方公里。 近几年来,西安市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四区一基地”的开发新区格局,成为西安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心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促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城市规划范围包括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阉良、临潼区等八个区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长安、高陵两个县的部分行政区域,总面积1288平方公里。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为西安市行政区域9983平方公里。到2010年,规划中心市区面积605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524平方公里。在中心市区以外,逐步形成高陵、周至、户县、蓝田县城四大中心城镇,建设具有相当规模、相对独立、设施齐全、各具特色的新城。规划建设50个以建制镇和街道办事处为主的小城镇。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加快户县、高陵撤县设区步伐。通过减村并乡扩镇,促进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 2、城市性质及城市职能 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中心城市之一,陕西省省会。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安的比较优势突出地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世界级的旅游观光资源优势;国家级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势;区域级的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信息枢纽优势。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西安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的内陆开放城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