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第二章题

马原第二章题

马原第二章题
马原第二章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10题)

1、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C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

D.只是辨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

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

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

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

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

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

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A.反映的观点

B.客观存在性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

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

8、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B

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C.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D.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9、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指:A

A.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创造

C.自由意志为所欲为

D.完全摆脱了必然

10、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B

A.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绝对的永恒的统一

D.相对的暂时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多项5题)

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A D

A.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B.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

C.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

D.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E.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A D E

A.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是唯心主义的

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

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E.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

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A B C D E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D.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A B C E

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具有普遍性

C.具有直接现实性

D.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

E.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B D E

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

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

C.意志决定一切

D.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

E.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三、辨析题:(10题)

1、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答案要点】

(错误)

这是把知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起来。

知识或认识从根本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问题。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人们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实践结合起来。

2、任何认识都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要点】

(正确)

任何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但是,由于认识的性质不同,其指导作用的结果也不同。

其中,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成功。

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招致失败。

3、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之一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发展性质。(正确)

【答案要点】

(正确)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4、实践是把握事物本质的精神活动。

【答案要点】

(错误)

这是对实践的一种错误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人类的世界活动同动物的活动是根本不同的。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本能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肯定实践对于人的认识的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的思维或精神活动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但实践本身不是精神活动,也不能直接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5、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要点】

(正确)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

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有其合理性。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6、客观真理主要是指真理的产生是不依人意的。

【答案要点】

(正确)

客观真理也叫真理的客观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人的主观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是指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7、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答案要点】

(错误)

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这种不确定性不是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作为实践的标准只有一个, 不以个人或阶级为转移。

造成实践标准不确定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一切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都有局限性,这样每次实践检验出的认识的真理性也只能是历史的、具体的,具有近似的性质。这就是说,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二是由于实践检验是个过程,任何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的实践,都不可能对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一切理论、认识和观点作出最终的检验,即不能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

8、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答案要点】

(正确)

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试验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这是因为:

生产实践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的因素。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生产实践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9、真理必有用,有用即真理。

【答案要点】

(错误)

真理是有用的,即真理是有价值的,这是正确的。真理的有用性主要表现在:真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使实践获得成功,取得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效成果。但“有用即真理”则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它是实用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主要表现。其错误主要是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当成可以根据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东西。在阶级社会的条件下,有用与否在不同的阶级和集团那里是完全不同的,这样一来,真理还有什么客观性可言呢?其次,真理的唯一规定性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相符合与一致,这跟真理是否有用无关。因此,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未必就是真理。

10、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答案要点】

(正确)

这个论断正确地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或理论,哪怕是完全正确的思想、完全科学的理论,它本身是什么也实现不了的,如果不把它用于指导实践,不与实践相结合,那么它只能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空洞的理论是无用的。

只有把思想理论用来指导人们的做和行动,用于指导实践,变成一种实践的力量,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即改变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由此可知,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四、材料题:(3题)

第一题:

材料1

笛卡尔说: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观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观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以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只有清楚和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种和第三种知识必然是真知识”,“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材料2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贝克来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观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摘自贝克来《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

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物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辨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请回答:

(1)材料1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3)简述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物论’和‘经验论’评价的科学性。

【答案要点】

(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

(2)材料2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来是唯心主义经验论。

(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物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分别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

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二题:

材料1

美国有一种连锁店,叫“塞问一来问”,是一种日用品商店,它经营的基本理念是以方便换利润。它就开在居民区里,早上7点开门、晚上11点才关门,所以叫“塞问一来问”。

店里的日用百货一应俱全,服务也非常周到,但是它的价钱比商业区里稍贵一点,这种连锁店在美国非常红火,利润很高。

材料2

台湾的一个老板于是把这一连锁店引进了,也开在台湾的居民区里,经营的方式和美国的一模一样,可是三年下来,生意却越做越淡,并且亏的一塌糊涂。经营的失败,迫使老板和大大小小的经理们反思:为什么在美国行、在台湾就不行?他们下决心一定要把原因搞清楚。

材料3

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台湾的情况和美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的商业区离居民区很远,开车也要好半天,台湾的商业区离居民区很近,走路只要几分钟;美国的家庭主妇比较图方便,不在乎一毛、两毛的,而台湾的家庭主妇很在乎一毛、两毛钱,宁可多走路,也不愿花那冤枉钱,因此,想挣她们的钱是很难的。但是通过调查,他们也发现,来来往往的游客和步履匆匆的学生们却很适合他们的经营理念。

于是老板决定把连锁店从居民区里搬出来,开到车站边上去、开到学校边上去、开到十字路口、三岔路口去,为来来往往的游客服务,为学生们服务。台湾的游客很多,学生也很多,而他们买东西图的就是一个方便,而价钱贵一点、便宜一点,他们是不太在乎的。结果,连锁店的生意越来越兴旺,利润不断增长。

请回答:

(1)从连锁店经营的失败到最后的成功,他们做了哪些工作。

(2)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哲理。

【答案要点】

(1)他们下决心一定要把原因搞清楚。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台湾的情况和美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他们也发现,来来往往的游客和步履匆匆的学生们却很适合他们的经营理念。于是老板决定把连锁店从居民区里搬出来,开到车站边上去、开到学校边上去、开到十字路口、三岔路口去,为来来往往的游客服务,为学生们服务。结果,连锁店的生意越来越兴旺,利润不断增长。

(2)我们无论干什么,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对于其他地区、其他人成功的经验要学习、要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进行创新和变革,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又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必由之路。

第三题:

材料1

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定命”的摆布。

摘自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

材料2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

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摘自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材料3

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又说:“自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走的一步。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2)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 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客观必然性及其对人的

制约性,但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人的自由,最终导致宿命论。

(2)材料2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否认客

观必然性、因果关系和客观条件对人的能动性和自由的制约,把自由看成是绝对的,选择是任意的。这种观点必然导致为我论。

(3)材料3 是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由观的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和必然是对立

的统一,必然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依据,必然是对世界的成功改造。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据。没有必然,不认识必然,就没有自由。认识和驾驭必然,才能使其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才能取得自由。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五、论述题(3题)

1、试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阐述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怎样不断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

【答案要点】

(1)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

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特征。

(2)我国当前社会实践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认识主体是社会地、

历史地形成的,当代社会生活的急速变化,使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突出出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场新的革命。迫切需要增加主体的认识能力,同时也为主体认识能力的增加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条件。

(3)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的具体做法和途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断增强主体能力,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自己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改善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各方面潜能;以恰当的方式把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结合起来,使个人主体上升为社会主体,突破个体的局限性;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2、如何理解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要点】

(1)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前者是指人通过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

认识;后者则是人通过实践对客观对象的改造以满足主体(人或社会)的需要。人类的历史活动就是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主题的活动。这两大原则根源于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一个是各种事物的规律的尺度,即人类活动只有按照事物的规律去进行才能创造价值;另一个是人的内在尺度,即指人、主体自身的规定性和规律,这也是人类活动所必须遵循的。

(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侧重点不同,因而是有区别的:真理原则体现客观尺度的要求,即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主体的需要和利益;而价值原则体现的是主体尺度和要求,即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的满足和利益。另外真理原则表明人在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体现人的活动的目的性。真理是一元的,价值是多样的。

(3)真理和价值也有统一的一面,就是说,作为人类活动的两个方面,真理原则和

价值原则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只有在两者有机结合中,人类才能合理地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3、试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所谓思想路线就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

路线。也就是说,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首先要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这就是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的新境界。第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具有实践意义。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结合和统一。注意克服本本主义、主观主义,避免盲目性、片面性和绝对化,掌握唯物辩证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正确的认识路线,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少走弯路,早日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二章

第三章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 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4.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6.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 7.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 8.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2.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 3.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人们对历史的选择性,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归根结蒂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马原第二章

1、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2、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AB) A. 具有客观现实性 B. 具有社会历史性 C. 表示人和社会的关系 D. 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是社会主

义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这一历史性飞跃的实现,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是(BCD) A. 进一步印证了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发展得最好的唯一模式 B. 逐步改变着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进一步削弱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 C. 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D. 给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压力,迫使他们在改善工人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作出一定的让步 6、哲学家孔德认为:“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对他的这一看法,分析正确的有(ABD) A. 他否认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B. 他否认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与历史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C. 他的这一观点具有辩证法的倾向 D. 他没有认识到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符合的哲学原理是( C )。 A.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B.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C.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性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是指我们今天通常讲的(B)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D.共产主义社会 3.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D) A.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社会 4.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社会状态是:(D) A.原始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5.“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属于:(C) A. 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 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6.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A)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7、“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A )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8、“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C )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9、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10、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D)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docx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B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D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4.实践的中介是( A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B )

马原精华试题及答案一 (2)(1)

马原精华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B)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 想 D.决定论思想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广延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材39页。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解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教材48页。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B) A.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教材51页。 6.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其他范畴构成的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教材56页。 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马原单元练习题目汇集第二章部分答案20175

第二章 一、单选题目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D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D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3.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B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 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具有( A )。 A.直接现实性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5.“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C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7.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 A.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9.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0.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B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1.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C )。 A.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B.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D.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 12.概念、判断、推理是( C )。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3.有人认为只有书本上的理论才真实可靠,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C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14.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A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15.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B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16.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 17.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也不是终极真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一定条件下的实践( D )。

2016马原答案第二章

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o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观点 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观点 o实践的观点 o认识的观点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说明() o科学发展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 o技术比科学更为重要 o技术发展推动科学发展 o社会实践的需要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主张() o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o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认识路线 o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o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路线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o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各自独立的 o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于理论之中 o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前提 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人的认识就是类似于照镜子的活动,这是属于()的观点 o经验主义 o辩证唯物主义 o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o唯心主义 关于感性认识的正确说法是() o感性认识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 o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o感性认识是一种抽象的思维 o感性认识主要有感觉、知觉和推理三种形式 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o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认识路线 o旧唯物主义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o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o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的错误 o经验主义 o经验论 o教条主义 o唯理论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就选我打对勾的) o认识关系 o实践关系 o矛盾关系 o价值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o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o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o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o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原第2章 试题教学提纲

学习资料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 一、单选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A.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B.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C.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 A )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2 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A.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 D.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D ) (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A.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 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4 亦即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B ) 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D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 A. 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C. .感觉、知觉、表象是( A )6.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 (C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7.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A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8. 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仅供学习与参考. 学习资料。( C ) .不可知论A.可知论 B .经验论C.唯理论 D )9.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D 实践的绝对性 A.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B. 离开了 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C. 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D. 。10.“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 ) .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A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认识是对

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2)

第六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2.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B)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C)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4.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C)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B)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6.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7.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D)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8.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这就是说,(B) A.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C.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 9.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D)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10.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B)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11.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B)

马原第2章 试题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2.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 D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 C.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6..感觉、知觉、表象是( A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8. 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得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得活动机制瞧,实践就是(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得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得过程 B、道德行为与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得主体就是( B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得人 C、人 D、人得意识 3、实践得客体就是( D ) A、绝对精神得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得意识得创造物 D、实践与认识活动所指向得对象 4、实践得中介就是( A ) A、各种形式得工具、手段及其运用得程序与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与发展有联系得各种要素得总与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得总与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得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得价值关系就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得物质欲望与要求 B、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得改造与变革得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得有用性与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得发展 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D、科学进步就是实践得目得 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得最好办法就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得关系瞧,这句话对我们得启示就是( C ) A、认识总就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与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得)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得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得品格 D、实践与认识就是合一得 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区别就是( C ) A、感性认识就是可靠得,理性认识就是不可靠得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就是对现象得认识,理性认识就是对本质得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真理与谬误得对立,只就是在非常有限得范围内才有意义”就是( B ) A、形而上学得观点 B、唯物辩证法得观点 C、诡辩论得观点 D、相对主义得观点 10、真理与谬误之间得相互关系就是(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就是绝对对立得 B、没有相互转化得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就是( B ) A、强调认识对实践得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得检验作用

(完整word版)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六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六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 ( ) 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 ( ) 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 ( )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 D.阶级斗争学说和共产主义思想 ( ) 3.“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A.社会主义很难实现 ( ) B.社会主义必须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 ) C.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D.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 )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 A.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 ) B.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进程 ( ) C.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 )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A.社会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 B.资本主义才是正道 ( ) C.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D.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过时了 ( ) 6.无产阶级要使自己获得最终解放就必须:() A.让资产阶级变成无产阶级 ( ) B.让无产阶级变成资产阶级 ( ) C.让无产阶级变成统治阶级 ( ) D.解放全人类(√) 7.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无产阶级的需要 ( )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原思考题附答案(2)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 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统一的。 第一章 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哲学: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或二者有无同一性(认识论上:可知论vs不可知论)。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内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马原题库第二章

第二章 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真理的绝对性。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B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2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C )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2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31、对事物用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C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旧唯物主义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或者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消极适应环境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或者把实践活动狭隘地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动. 3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存在局限-相对性 34、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B )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 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 35、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A )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 37、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A )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38、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毛泽东强调“下马看花”的实际意义在于( D ) A、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 B、运用多种综合方法分析调查研究的材料 C、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适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D、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找出规律 4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2018年至善网马原答案第二章[推荐]

习题题目总数:19答题正确:19答题错误:0待回答:0锁定:0 ?习题1(单选题)答题正确 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观点 o认识的观点 o实践的观点 o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观点 ?习题2(单选题)答题正确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说明() o技术发展推动科学发展 o社会实践的需要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o技术比科学更为重要 o科学发展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 ?习题3(单选题)答题正确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主张() o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o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o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认识路线 o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路线

?习题4(单选题)答题正确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o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前提 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o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于理论之中 o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各自独立的 ?习题5(单选题)答题正确 人的认识就是类似于照镜子的活动,这是属于()的观点 o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o经验主义 o辩证唯物主义 o唯心主义 ?习题6(单选题)答题正确 关于感性认识的正确说法是() o感性认识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 o感性认识是一种抽象的思维 o感性认识主要有感觉、知觉和推理三种形式 o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习题7(单选题)答题正确 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o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o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认识路线 o旧唯物主义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o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习题8(多选题)答题正确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的错误 o经验论 o教条主义 o经验主义 o唯理论 ?习题9(多选题)答题正确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o矛盾关系 o认识关系 o实践关系 o价值关系 ?习题10(多选题)答题正确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o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o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o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o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3)

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符合的哲学原理是( C )。 A.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B.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C.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性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是指我们今天通常讲的(B)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D.共产主义社会

3.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D) A.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社会 4.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社会状态是:(D) A.原始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5.“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属于:(C) A. 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 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6.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A)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7、“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

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A )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8、“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C )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9、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10、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D)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二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二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种:() A.怀疑论 ( ) B.不可知论 ( ) C.唯灵论 ( ) D.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 C.先验论 ( ) D.直观反映论 ( )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 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 )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 )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 )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 C.科学实验 (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 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可知论学派 ( )

B.不可知论学派 ( ) C.唯理论学派(√) D.经验论学派 ( ) 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唯理论学派 ( ) B.经验论学派(√) C.唯物主义阵营 ( ) D.唯心主义阵营 ( ) 9.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 )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 )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 ) 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 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 )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 )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 )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 )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 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 )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 ) 14.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 )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