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人,我们应向日本人学什么?战争的硝烟早已停息,痛苦和耻辱早已消散,和平鸽悄然而至,春风抹去了悲惨的一切。
尘封的记忆使我们对日本这个国度产生恨意,但是这是否说明日本人一无是处呢?绝对不是。
为什么中国比日本优势大得多,却没有日本厉害呢?其实小日本也蕴含大智慧。
让我们通过几个场景来寻找奥秘吧。
场景一:日本人的考试是以自由开放的方式进行的,考试之前你可以带任何东西。
考场上还出现过无人监考的情况。
但是,日本学生从未出现过作弊现象,原因是他们从小教育的诚信做人,还有他们更在乎的是在学校里学到的心理品质。
我们中国学生应该思考为什么诚信考试会在中国纠结这么久?场景二:日本人对于那些有急事的人很是照顾,坐电梯时即使人再多,他们也会排好队站在电梯一侧,另一侧则空出来,留给有急事的人过。
在日本坐电车、列车遇上不好的天气,他们就会给你一张“晚点证明”,为了是让那些上班族不被扣薪水。
场景三:你把人家撞了,人家还和你道歉,这是什么逻辑?但在日本却是一件普通平常的事情。
一位中国人在马路上骑车时不小心撞倒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连连道歉:“对不起,对不起,耽误你时间了!”还有一次,中国人骑车弯时撞上一辆慢速行驶的面包车,还撞出了一个坑。
司机下车扶起倒地的人说:“对不起,你没事吧?这是我名片,有不舒服的地方可以来找我。
”天哪,这到底是该谁向谁道歉啊?其实日本人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道歉,他们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难道不是中国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的风度,所谓风度就是给别人留下一点空间、关怀,它会使很多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和温暖。
不管怎么说,择善而从,知错就改,这才是真正的民族精神。
高一:洪灵燕。
饶毅开讲啦演讲稿摘要:饶毅,男,1962年出生于江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知识分子》主编。
1983年江西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
1991年获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哲学博士。
1991年进入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
1994年在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任教并领导独立的实验室。
XX年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XX年饶毅决定回国,受聘出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XX年9月卸任。
现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饶毅开讲啦演讲稿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演讲时间:XX-1-16——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开讲啦》第165期的励志演讲稿我今天想谈“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我在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首先我就是要做人。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有我们自己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
这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是从无生物到有生物,无核到有核,单细胞到多细胞,多细胞到整个个体。
当然有简单一些的个体,有复杂的个体,有植物、微生物、动物。
我们最感兴趣的动物里面,也就是从低等的小小的虫子到更高等的,一直到有脊椎类、哺乳类、灵长类,最后走到了智人。
而在智人里面,还有从猿到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步走过来的。
所谓的北京猿人不是我们任何在座人的祖先。
我们现在智人主要是来自于东非,他们从东非迁徙到欧洲,从印度次大陆南下到东南亚,从中国的南部迁向中国的北部,逐渐就要变成各地的人,最后变成我们自己。
演化到最高的形式我自己的时候,我就觉得能够有我这样一个人在世界上是很神奇的事情。
那么既然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不仅有整个生物的进化,而且包括家族的传承,那你就会很珍惜。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要跟其他的生物,包括高等的动物要有所差别”。
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是动物,所以也有个体生存、种系繁衍的需求,也得需要食物、住房、求偶,但是我们不能这几样东西做得跟动物一模一样。
中国人向日本人学什么?日本与德国、法国相比,同为发达国家,富裕程度相当。
德国法国人每天轻松快乐地工作,活得洒脱幸福。
日本人上班拼命工作,下班也工作,吃饭也思考工作,睡觉梦里还在研究工作,日本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国家。
日本人挣到了与德法人同样多的钱,但付出的劳动多十倍,日本人精神压力大,很多人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日本就象穿了件昂贵华丽的外衣,赚足了别人欣赏的目光,实质上他身心疲惫,身体很累,精神很痛苦,找不到幸福感。
这是中国人要寻找学习的幸福?为什么获得同样财富,日本比德法付出的劳动多得多?答案:日本人无创新能力,只是很会学习,把别人发明的东西很快掌握,并认真研究,使其更加精、细、完善。
世人都知,第一个发现商机的人,先发财,随其后者不易挣到钱。
炒股的人都知,90年代中国第一批买股票的人,都轻松发了大财。
后来入股市者,能挣到钱的很少,个别发财的也有,但他要付出很辛勤的劳动,他要研究股票波段规律,分析国家经济气候,企业财务经营状况,业务往来企业情况,公司领导成员个人性格爱好,甚至连他们家有几口人,有那些亲戚,交什么样的朋友等等,都要研究的透透的,坐着读资料研究报告,走着眼观六路察社会变化,吃饭想着行情,梦里股海撕杀,脱十几层皮才能碰巧挣到大钱。
德法就是那第一个买股票的人,日本就是那后入股市的拼命者。
德法等发达西方国家,会创新,总能造出希奇古怪的玩意,即总能第一个发现商机。
日本的产品只是精、细、全、质量第一。
为什么德法有创新能力,而日本没有?问题出在:教育。
孩子出生后,大脑是一张白纸,成长于欧洲就是欧洲思维,成长在亚洲就是亚洲思维。
欧洲进行的是创新教育,日本进行的是应式教育。
看日本教育,妈妈逼迫孩子,没完没了苦学重复背诵前人知识,家长恨不得让孩子把前人的知识全部装进脑袋里,孩子整个青少年儿童思维时期只用来灌装前人旧知识,比中国孩子学得还苦还累。
待到思维形成期一过,日本人练就了记忆冠军,思维固定在一个坚固的夹板通道里,只会顺着通道咬牙足劲往前冲,没有冲破通道另寻捷径的能力,所以成不了冠军。
饶毅: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什么?【关键词】学习日本诺贝尔奖有一种思潮,认为日本不怎么样;有一种观点,认为无须借鉴日本;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瞄准美国。
本文的核心不是如何获得荣誉,是人们如何做出对国家、对世界有意义的重要工作,科学贡献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有共识的问题。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日本仍遥遥领先中国;日本有非常值得中国学习的优点;日本的顶尖大学是世界的顶尖大学,我们的大学不仅远离美国的哈佛、耶鲁和英国的剑桥、牛津,也长期落后于日本的京都和东京大学。
今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是日本首次获得生命科学的诺贝尔奖。
但是,日本在生命科学方面,已经做出多个值得获奖的工作,包括已故的蛋白激酶C(PKC)发现者Yasutomi Nishizuka(西塚泰美,1932-2004)和分子神经生物学先驱Shosaku Numa(绍正作,1929-1992),以及健在的Masatoshi Takeichi(竹市雅俊,1943-)。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奖给了2007年解GPCR结构的美国科学家,而日本的Yoshiaki Kimura在1997年解出细菌的视杆蛋白是同类工作,大体结构相似,如果化学奖委员会水平稍微高一点、工作认真一点就会有Kimura共享今年的化学奖。
历史上,日本在生物医学方面有过多个突出的成就,如Kiyoshi Shiga(志贺洁,1871-1957)早在1897年就发现导致痢疾的志贺氏菌(也称痢疾杆菌),对人类有贡献。
迄今,19位日本人获诺贝尔奖,其中17次基于日本本土的工作,16次是自然科学奖。
在中国本土科学奖还是0的情况下,中国科学界为社会污染而急功近利、为单位和个人局部小利益一盘散沙,增加的经费大量浪费,不让人痛心疾首才奇怪。
这时,必须承认,日本的科学界值得我们学习。
甲午海战失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赴日留学,我们今天应该更有学习日本和日本人长处的气度。
本文观点之一:一个国家科学发达的表现之一是,不非常聪明的普通科学家,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日本新闻网12月30日消息】中国人对于日本的印象到底是如何?近日,中国全国人大培训中心副主任陈庆立撰文,根据自己的日本之行的体验,对日本的印象总结出了四点。
文章摘录如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怀揣学习之旅、收获之旅、友谊之旅、和平之旅的我,于2009年11月4日至13日,有幸随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青年干部交流代表团访问了日本,近距离触摸和感受日本,透过日本这一面镜子,有所看、有所闻、有所思、有所学。
一、“净”:洁净、纯净二战后的日本在“经济增长第一”、“生产第一”的理念下,也曾一味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度成为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此后由于日本政府和民众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及系列的努力措施,使当今日本在环保治理方面已成为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今天的日本,人们所到之处,卫生没有死角。
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山清水绿、市容整洁。
数据显示,今天日本的绿化率极高,达到了68%以上,大大超过了国际规定的20%。
从东京市容的细节看,几乎见不到裸露的土地,即使偶尔有一个小角落空出来,都会种上一株树或摆上几盆花。
城市空气清新,可谓碧海蓝天,能见度高。
街道整洁,虽车多人多,但无人乱丢果皮垃圾,更无人随地吐痰,一个个垃圾桶像哨兵一样站立着,干净、整洁地忠实自己的职责,也见不到清洁工在街道上忙碌的身影,整个城市仿佛一尘不染,活动一天下来皮鞋都是干净的。
我们听说,日本居民外出如果一时找不着垃圾桶,就把垃圾带在身上,不会随地丢弃。
而在公共场所遛狗的人士,身上一定带着垃圾袋,狗一拉屎,马上小心翼翼地扫起来装进垃圾袋带走,再用纸巾把地面擦干净。
此外,日本车辆均是节能环保车,连运输车、废物垃圾车也都擦洗得干干净净,都像是刚刚打过蜡一样。
穿行在车辆之间,我们也闻不到一丝尾气。
日本街头看不见边走边吸烟的人,日本吸烟的人也很少,要吸烟到有吸烟标识的地方,否则,要罚款,而且数额较大,据说要5000日元,折合人民币300多元。
读《中国要向日本学习什么》随感---张艳今夜忙完琐事之后,我随手打开了沾满灰尘的计算机。
在网络世界里猛游了一气,不觉就进入了校园网。
读了信力建写的《中国要向日本学习什么》后,我不禁思绪万千。
看到“没有比敬业更好的爱国主义。
一个老师,爱你的学生,这就是爱国。
”这句话,我陷入了沉思。
教育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体制同样也影响着教育质量,可我们国家的教育就目前来说似乎还不是很完善,也许还不能和经济发达的日本相比。
但作为教师,我们是否真正地为我国的教育劳心费力了呢?是否每天将办公桌上的灰尘擦干净了呢?是否真心地去爱过学生呢?是否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过学生呢?在这方面我们真的是不如信力建先生想得独到啊。
的确,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教育素养,佩服日本人的敬业精神。
在文中他还这样写到“日本的干净绝对是全面的干净,全国的干净,不像我们仅仅是中心区、面子区的干净。
我们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乡村像非洲。
”从这些言语中可以体会到他语言的犀利和思想的敏锐,同时装满了一个爱国者的期盼。
其实我们每个中国人又何尝不是和信力建先生一样呢?我出生已有二十好几个年头啦,一直都徘徊在所谓的“书本”中,无暇顾及社会百态,前年春和大学好友同行游玩,总算领略了大城市的繁华。
青岛、北京、武汉真是各有风韵啊。
人车如流、高楼耸立、清洁似镜......可我们的延安呢?当年保卫了祖国的延安呢?一眼望去,沟壑相连、满山苍凉。
想到此,我的内心不觉多了几分凉意!我们离日本有多远呢?没有人去“计算”,正如他所说“修高楼大厦易,改变人心难啊。
”虽然今天的心态决定我们的未来,但是中国十三亿多人口该如何去改变呢,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在文中信力建肯请胡锦涛主席能够作出英明的决断:改变我们的教育体制、重新规划课程,加强医疗卫生建设等等。
可所有的这些能实现吗?但愿信力建此篇章能给我们中国带来福泽!!!。
经典作文:向日本学习声明:我恨日本人,我不是汉奸,我建议学习日本人。
看骂日本人的文章看得太多,骂什么的都有,就没看到多少要“学习日本人”的话,这次希望拿出来大家参谋、参谋。
古代的中国人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强者,强自内心,并不是“自封”和骂几句娘就可以成为强者的。
我们中国人要好好学习日本人敢于超越老师的学习精神,好好学习日本人重视细节的认真态度,好好学习世界各国文明的精华,老老实实做好中国自己内部的事(包括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建立民权、民生、民族的、文明富强的中国),否则,单靠嘴硬,硬不了多久。
第一,学习日本自强不息的精神日本号称大和民族,其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集体本位主义”。
“集体本位主义”乃是日本民族立国之本之魂,是日本近代崛起、现代迅速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根源在于日本民族文化及心理上的同质性。
在正规场合下,日本人的上下级关系,给人以地位十分悬殊的印象,下级对上级总是那么鞠躬顶礼,但在非正式场合的相互关系中,下级会感到同上级亲如一家,社会没有阶层化,杜绝了阶层亚文化的产生,从而保证了日本文化的同质性。
日本在世界民族坐标中是个有特色的民族。
以往,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从事以种稻为主的单一种植型经济,这种生产方式从春种到秋收若无整个家族及邻舍的彼此照料帮忙,势必举步维艰。
这就是日本民族文化核心?集体本位主义形成的始因。
日本文化可说是一件“百纳衣”,主要由中国、英美及本土诸种因子构成。
日本人自身创造力依靠引入外来文明得到启发,进而推进本国发展。
日本文化的继发性形成了该民族学习和接种其他文化的价值取向。
战后日本更是大张旗鼓不遗余力地从西方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略,且与传统文化相整合,陶冶成一种新质的颇具东方特色的日本式的文明。
一位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说:“我们日本从古代到现在,一直没有哲学。
”日本人具有“亲自然”的情感倾向,在思维方式上重感觉、轻抽象;重经验、轻思辩。
日本文化具有重学习、模仿和综合再创造的倾向。
开讲啦饶毅观后感开讲啦是一档备受关注的讲座节目,旨在为观众提供学习和启发。
其中,饶毅作为该节目的嘉宾之一,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幽默风趣的讲解方式,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
我有幸观看了他的演讲,下面是我的观后感。
饶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的演讲方式独特而生动。
在演讲中,他不仅传递了知识,而且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见解,深入探讨了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
他的演讲内容涵盖了人类文明的历史、人性的本质和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饶毅在演讲中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历史。
他提到了人类从狩猎时代到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再到当今信息时代的演进过程。
他指出,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挑战,而这些挑战也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他让观众明白了人类文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唤起了观众对于未来的思考。
其次,饶毅在演讲中强调了人性的本质。
他讲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指出人性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爱与友情,还是责任与奉献,都是人性的体现。
他认为,人性的强大和多样性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通过探讨人性的本质,饶毅引发了观众对于自我的思考和对他人的尊重。
最后,饶毅在演讲中关注了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他提到了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认为这些变革对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讲述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机器学习的发展,强调了技术进步对于社会的推动和转型。
然而,他也对科技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挑战提出了警示,强调了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整场演讲中,饶毅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讲述自己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的经验,将抽象的观点与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
他的幽默风趣和生动的语言,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演讲所传递的知识和观点。
总之,饶毅的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知识渊博,从历史到科技,从人性到社会发展,他在演讲中探讨了许多重要而深刻的主题。
他的讲解方式幽默风趣,文风活泼,使得观众们在演讲中既能获取知识,又能享受知识的乐趣。
饶毅2020北大毕业典礼致辞:做自己尊重的人在祝福裹着告诫呼啸而来的毕业季,请原谅我不敢祝愿每一位毕业生都成功、都幸福;因为历史不幸地记载着有人成功的代价是丧失良知,幸福的代价是损害他人。
从物理学来说,无机的原子逆热力学第二定律出现生物是奇迹;从生物学来说,按进化规律产生遗传信息指导组装人类是奇迹。
超越化学反应结果的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值得珍惜的奇迹;超越动物欲望总和的每一位毕业生都应做自己尊重的人。
过去、现在、将来,能够完全知道个人行为和思想的只有自己;世界很多文化借助宗教信仰来指导人们生活的信念和世俗行为;而对无神论者——也就是中国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尊重是重要的正道。
在你们加入社会后看到各种离奇现象,知道自己更多弱点和缺陷,可能还遇到大灾小难后,如何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赢得自己的尊重并非易事,但却很值得。
这不是:自恋、自大、自负、自夸、自欺、自闭、自缚、自怜;而是:自信、自豪、自量、自知、自省、自赎、自勉、自强。
自尊支撑自由的精神、自主的工作、自在的生活。
我祝愿:退休之日,你觉得职业中的自己值得尊重;迟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不要问我如何做到,50年后返校时告诉母校你如何做到:在你所含全部原子再度按热力学第二定律回归自然之前,它们——既经历过物性的神奇,也产生过人性的可爱。
20xx年,在饶毅回国之前,他就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对中国政府的中长期科技规划直言不讳地提出了批评。
20xx年年底,其又在美国《科学》杂志刊出社论,认为中国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更多的是靠关系而非学术水平高低,“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
这话我们听着挺正常,但有些人听着是很刺耳的,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挑衅,如果说这样话的人也能当选院士,那不是相当于给体制内的人埋一颗定时炸弹,让那些90%以上时间不听学术报告的90%的教授还怎么呆得下去。
饶毅的所作所为其实是把自己往当选院士相反的方向推。
在现有的体制下,饶毅就是个不合时宜的人,或者说他的所作所为既不明智也不理智。
我们该向日本学什么之1: 干净背后的力量干净背后的力量1996 年第一次去美国,心理上很震撼,也很难受,一个5000年历史的民族,怎么和一个建国200多年的国家相差那么远,我们5000年不白活了?我们唐朝的GDP在哪里?我们宋朝的GDP在哪里?我们明朝的GDP在哪里?我们清朝的G DP在哪里?怎么都不见了?甚至,我们70年代的GDP在哪里?全部毁灭在我们自己人手里。
为什么我们勤劳不致富?为什么我们学习不进步?我一直在反省:我们的苦难,主要是内源性的,外患是次要的。
去日本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干净!比美国还要干净!花儿朵朵软件的马总去过基本所有的欧美的唐人街,发现日本的唐人街最干净。
日本不仅仅是大城市的主干道干净,连小街小巷都特别干净。
日本一家学术出版社的老板晚餐后带我们去他的出版社和书店,在东京大学大门的正对面,要穿过一条小巷,当时还是晚上9点半,里面也是特别精致和干净,更让人吃惊的是小巷里的安静,更准确应该叫寂静。
里面的路很窄,只能通行一辆车,但绝对没有乱停放。
我们去箱根的农村地区,住在当地的日式酒店,应该有国内4星的标准,酒店门口就是菜地和一条小溪,道路也是特别齐整,溪流很干净,连道路的标识系统都很齐全。
在日本感觉不到中国的地区发展不均衡:城市像欧洲,乡村像非洲。
日本的干净绝对是全面的干净,全国的干净,不像我们仅仅是中心区、面子区的干净。
在日本,你看不到有人砍树,他们国内的树是绝对不能砍的。
我在日本就没有看见裸露的土地,全部要么是柏油路,要么是草地。
你在大城市最大的感受就是,空气中没有灰尘,连他们的墙面和玻璃都是特别干净,汽车也很多,但是没有尾气,更见不到冒黑烟的车。
在东京三天,我们基本没有遇到塞车,我问导游为什么?导游说:在日本周一到周五,一般的人甚至是老板,都不开私家车上班,全部坐铁路和地铁上班,因为时间绝对有保证。
在街上跑的基本都是营业用车。
日本的公共交通极其发达,日本的第一条新干线建成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到今天都运行得非常好,今天日本全国建成了覆盖全国的铁路新干线系统,效率非常高,他们的铁路像公交一样运行,和地铁、公交接剥得非常好,转车很方便。
饶毅: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什么?
【关键词】学习日本诺贝尔奖
有一种思潮,认为日本不怎么样;
有一种观点,认为无须借鉴日本;
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瞄准美国。
本文的核心不是如何获得荣誉,是人们如何做出对国家、对世界有意义的重要工作,科学贡献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有共识的问题。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日本仍遥遥领先中国;日本有非常值得中国学习的优点;日本的顶尖大学是世界的顶尖大学,我们的大学不仅远离美国的哈佛、耶鲁和英国的剑桥、牛津,也长期落后于日本的京都和东京大学。
今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是日本首次获得生命科学的诺贝尔奖。
但是,日本在生命科学方面,已经做出多个值得获奖的工作,包括已故的蛋白激酶C(PKC)发现者Yasutomi Nishizuka(西塚泰美,1932-2004)和分子神经生物学先驱Shosaku Numa(绍正作,1929-1992),以及健在的Masatoshi Takeichi(竹市雅俊,1943-)。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奖给了2007年解GPCR结构的美国科学家,而日本的Yoshiaki Kimura在1997年解出细菌的视杆蛋白是同类工作,大体结构相似,如果化学奖委员会水平稍微高一点、工作认真一点就会有Kimura共享今年的化学奖。
历史上,日本在生物医学方面有过多个突出的成就,如Kiyoshi Shiga(志贺洁,1871-1957)早在1897年就发现导致痢疾的志贺氏菌(也称痢疾杆菌),对人类有贡献。
迄今,19位日本人获诺贝尔奖,其中17次基于日本本土的工作,16次是自然科学奖。
在中国本土科学奖还是0的情况下,中国科学界为社会污染而急功近利、为单位和个人局部小利益一盘散沙,增加的经费大量浪费,不让人痛心疾首才奇怪。
这时,必须承认,日本的科学界值得我们学习。
甲午海战失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赴日留学,我们今天应该更有学习日本和日本人长处的气度。
本文观点之一:一个国家科学发达的表现之一是,不非常聪明的普通科学家,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做好科学需要智力和认真。
智力高的人认真少一些,可能有时也能做出杰出工作。
但即使在外界认为需要脑力的科学和技术方面,其实,依靠严谨、认真和坚持也能做出重要工作。
当然,单靠认真的人群做出非常突出工作的比例较低,需要较多的人认真工作才能产生少量非常突出的工作。
也正因为如此,普通人靠认真而做到诺贝尔奖水平的工作,也就表明这个国家有很多人在认真做科学技术,反映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不仅发达、而且普遍。
日本前几年有位非常技术型的科学家获诺贝尔化学奖,最近有不是非常聪明的科学家获生理或医学奖,正是因为日本科技的普遍状况。
诚然,正如我国早期享誉国际的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印度的Srinivasa Ramanujan (1887–1920)、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1910-1995)等,日本早期物理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许不只靠认真,而很有创见。
但就我所知的生命科学研究,日本科学家的主要特点是认真、执着。
常常是思想已经有人提出、方法有人建立,日本科学家
做的更多、更努力、更认真。
可能日本在很多行业都给人们这种印象,在生命科学界,我们可以直接仔细研读他们的工作而验证这种印象。
本文观点之二:我们应该学习日本人的认真。
当然我们希望发现和提高创造性,恨不得中国人都是天才。
不过,迄今为止,中国人作为人群到底有多聪明不是很确定的事情,而我们需要努力改善教育体系,不继续压抑有原创性的学生、不毁掉学生的天赋,让有创造性的学生脱颖而出。
不过,要发现、培养和支持创造性,谈何容易,需要多方面长期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是,认真却是可以很快做到的,无需改变遗传、也无需全面改变环境,每个单位、每个人,如果愿意,多半可以做到。
而且事实上,我国近代史上生命科学的几个重要工作,认真都是其重要成分、甚至最重要成分,从袁隆平1964年到1974年成功研制杂交水稻、张亭栋1973年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屠呦呦和523计划的合作者发现青蒿素、到1987年王振义发现全反型维甲酸治疗白血病。
他们不仅认真、坚持,而且条件都不如今天。
他们的成就,说明我们中国如果很多人都认真工作,可以做出对中国、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科学和技术工作。
我们很多人从自然科学发展史的角度知道:犹太人有创意;英国人很聪明;德国人很深刻;美国人有闯劲;日本人很认真。
中国以前为外界认为的特征,恐怕我们都不愿意继续;但并不很清楚,中国以后的面貌特征是什么?
当然,一个足够大的国家什么人都有,以上一般印象来源于对总体估计(和偏见),犹太人有创造性的人比较多,美国人雄心勃勃的人比较多,而这样的人在其他族群和国家也都有,中国也有,只是不清楚是否比例高到犹太人、美国人的地步。
有才华、有环境,我们自然应该推崇创造性;一般的人,我们都可以认真工作,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也可能在其他各行各业。
如果一个大如日本的国家依靠认真就能做到国富民强,也许,在我们尚不清楚中国人创造性高度和深度的时候,先做到认真和执着。
这,应该不是特别难。
(注:利根川进Susumo Tonegawa获诺贝尔奖的免疫学研究工作在瑞士做,得奖时他任职美国MIT,所以,是日本人的奖,但没有算成日本的生命科学方面的奖)
(发布日期:2012-10-11;来源: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