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

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

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
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

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

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是相反的两个性质,在学习和运用时,由于表述形式近似,只是个别关键词语的不同,极容易相互混淆,必须正确地加以区分。

正比例的性质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的任意两个数值的比,等于另一种量对应的两个数值的比。

例如:一列火车的速度每小时60千米,如果所行时间与所行路程成正比例关系,那么所行时间的任意两个数值的比,必须与对应所行路程的两个数值的比相等。

如下表:

从顺向看:时间上2小时与4小时的比为2∶4=0.5;路程上2小时所行的千米数与4小时所行的千米数的比120∶240=0.5。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具备了正比例的性质。

具备了正比例的性质。

反比例的性质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的任意两个数值的比等于另一种量对应的两个数值比的反比。

例如:完成1200台电视机的生产任务,每天生产的台数和完成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每天产量中任意两个数值的比,等于所对应完成天数的两个数值比的反比。

如下表:

从逆向看:台数上400台与200台的比为400∶200=2;其对应天数比的反比为6∶3=2。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具备了反比例的性质。

在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中,反比、反比例和反比例关系也是容易混淆的。不正确区分三者的确切含义,就会在凭借概念进行判断和依据性质进行计算上,产

生“后遗症”,最后还得溯本求源,从基本概念上进行澄清。因此,从防微杜渐

的角度上,一开始就结合教材进行正确区分,是非常必要的。

“反比”是与正比相对而言的,它们都不属于比例的范畴。在两个比中,如果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另一个比的后项和前项,这两个比就叫做互为反比。

例如:3∶4的反比是4∶3;反过来,4∶3的反比是3∶4。

“反比例”是对两种相关联的量对应数值组成比的顺序而言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据此写出的比例式称为反比例。

例如:有一堆煤,每天烧煤2吨,可烧12天,如果每天烧煤4吨,可以烧6天,每天烧6吨,可以烧4天。从条件中的规律可见,煤的总重量一定,每天烧煤量与烧得天数成反比例。

“反比例关系”是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用字母x 、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积(一定),其关系式为:x ×y=k (一定),在这个式子中,x 与y 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在八年级数学中,学生第一次遇到了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碰到了与以前截然不同的困难。如:函数图像和性质不能很好匹配,即学生对于函数解析式和图像性质不能熟练转化;不知何时要分类讨论,导致漏解;不会用反比例函数的“面积不变性”;不能完全解读题目中蕴含的信息,找不到或不理解图像语言;对于综合题不知如何入手解题。解决这些困难,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形结合,使学生能够逐一突破函数学习中的难关。

一、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正、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突破“数形结合”认识关。传统的教学中通过画一画特殊的正比例函数图像,如2y x =,得到一般情况下正比例函数图像,这里的画一画是特殊情况,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学生动手能力不同,往往整节课的重点偏移到画图的操作细节上。如:如何找点,如何用平滑曲线连线等,而忽略了解析式与图像性质对应关系的探知。如何来解决呢?教学中①首先可以通过“猜一猜”,看正比例函数解析式y kx =(k ≠0)能不能用图像表示,它的图像是怎样的,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函数中每一对x 、y 的值与坐标系中的点坐标的联系。②然后通过“想一想”,思考2y x =当x 的值大于、等于或小于0时y 值的情况,引导学生认识解析式对图像分布与增减性的影响。③再通过“画一画”,利用画图验证猜想,从图像上形象地认识性质。通过这三步的探究,得出一般情况下正比例函数图像是过点(0,0)和(1,k )的一条直线。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函数图像的形态发现图像的性质,进而归纳函数的性质,建立起数学符号与图像性质之间的联系。同样地反比例函数图像也可以通过“猜一猜”,得出一般情况下的图像。再通过“想一想”和“画一画”,逐步认识函数图像和性质。以此类推,在后面的函数学习中,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和步骤来进行函数图像和性质的教学。

在教学中,得到函数性质后,要把函数解析式、图像和性质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对比、联系,如可以列出下面的表格,让学生来填写内容。当学生充分熟

悉和掌握了以后,他们就能意识到研究函数可以从解析式、图像和性质入手,而性质通常是研究系数的符号、函数的增减性等等。这样学生可以掌握一点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

过一、三象限,在每个

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看到图像过什么象限,马上想到k的符号,强化从图象性质到解析式的逆向思维,使解析式(数学符号语言)和图象性质(图像语言)能熟练地互相转化。

2、要使学生熟知已知哪些条件可以求解析式

解析式往往是函数类题目的“入口”或“出口”,所以要熟练掌握解析式的求法。在正、反比例函数中,由于只有一个待定系数,所以一对x、y的值或图

像上一个点的坐标,就可以完全确定正比例函数或反比例函数,反之亦然。解题中看到图像过某点,则常常要把这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

二、引导学生解读题目中蕴含的信息,熟练掌握数学符号语言和图像的互化,根据题目中的信息画出图像——突破“形数”画图关。

1、函数题中往往伴有图像,题中若没有图像,则先要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函数性质画出图像或草图,再求出系数k。通常当学生面对K确定的函数题时,图像基本都会画,但当面对K不确定的函数题时,往往会漏画、少画,从而造成漏解。这时教师可设计合理问题,用课堂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画出图形。若题目中k的符号不能确定,或已知条件给出的长度、距离、面积等是非负的,转化为点坐标却可正、可负,所以要考虑进行分类讨论,这时题目往往可能有多解,而画出的满足条件的图像也应该有多个。

例1:正比例函数y kx

=中,图像上一点A(a,3)与y轴的距离为2,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提问:点A可以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什么位置?学生回答出来后再问:与Y

轴距离为2的点A 有几个?k 符号不能确定,由已知“图像上一点A (a ,3)与y 轴的距离为2”,得到点A 可以在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因此函数的大致图像有两个,如图1。

解:过点A 作AB ⊥x 轴,AC ⊥y 轴

因为图像上一点A (a ,3)与y 轴的距离

为2

所以AC =2,(把已知条件转化为数学符号

语言)

所以BO=AC=2(隐含条件BO=AC )

所以a =-2或a =2。(线段长转化为点的坐

标,这里学生常常会漏解)

得A (-2,3)或(2,3)。解得k=32-,或k=32

此函数解析式有两个:32y x =-或32

y x =。 2、反比例函数具有“面积的不变性”。从已知条件出发,先根据反比例函数

画出图像,再根据矩形面积公式求出系数k 。经过计算可知,反比例函数k y x

=上任意一点P (a ,b ),都有k ab =。从图像上来看,反比例函数上任意一点对x 轴、y 轴做垂线所构成的矩形,其面积都与k 的绝对值相等,即k S =矩形根据这一性质解题往往可以简洁。

三、引导学生把问题转换化归――突破“数形”综合运用关

正反比例函数综合运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可以按以下方法解决。若题目本身有图像的。1、先通过观察函数图像,留心图形的特点,同时在图形中标注已知条件。再仔细读题,从图形和题目两方面找出蕴含的信息,发掘图形和题目中的隐含条件。2、根据已知条件及隐含条件,得出函数性质。3、一般已知正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可以先求出交点。4、要熟练地把点的坐标和线段长度、面积互相转化。5、将题中用到的直线或双曲线用正比例函数或反比例函数表达出来。6、根据图形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目标之间的联系,常常要用到几何方法和一些公式,从而列出方程。若题目本身没有图像的,则首先根据条件画出图像,再按照上述步骤来做。总之,要使学生善于选择信息,善于运用直觉思维,善于把问题转换化归。

例2、如图2,P 是反比例函数k y

x

=图像上一点,矩形APBO 的面积是8,PB=2PA.

(1) 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若正比例函数图像经过P 点,求正比例函数解析式。

例题设计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明确掌握反比例函数的面积

不变性,掌握由已知条件转化为线段长再转化为点坐标

再用待定系数法求解的一般步骤。

分析:(1)先观察函数图像在二、四象限,

则k<0 (直接由函数图像得出函数性质)

因为矩形APBO 的面积是8,

所以得k =-8,(运用反比例函数面积不变性) 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8y x

=-。 (2)设正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mx =

因为矩形APBO 的面积是8,

所以PA ×PB =8,由条件PB=2PA ,得PA=2,PB=4(运用矩形面积公式求得线段长)

根据图像,点P 在第二象限,

则P 的坐标为(-2,4)(线段的长度转化为点的坐标)

把x =-2,y =4代入y mx =,

得m =-2。(一个点的坐标,就可以确定正比例函数解析式)

所以正比例函数解析式为2y x =-

例3、如图,正方形OAPB 、ADFE 的顶点A 、D 、B 在坐标轴上,

点E 在AP 上,点P 、F 在函数x

k y =的图像上,已知正方形OAPB 的面积为9.

(1) 求k 的值和直线OP 的解析式;(2)求正方形ADFE 的边

长.

例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如何在复杂背景条件下,从已知条件适

当地设点坐标,进而列出方程得解。

分析:(1)因为正方形OAPB 的面积为9,

点P 在函数x

k y =的图像上且根据图形点P 在第一象限, 所以k =9。(反比例函数面积不变性)

因为OAPB 是正方形,所以OA=PA ,得到P (3,3),代入y kx =,可得k=1 所以直线OP 的解析式为y x =.

(其实根据图形不求点P 坐标,也可直接得出直线OP 函数解析式)

(2)因为点F 在函数9y x =的图像上,可设F(x , 9x

),(利用点F 特征设元) 所以OD =x ,FD =9x

(点的坐标转化为线段长) 因为正方形OAPB 的面积为9,所以OA =3,所以EF=33x x -=-

因为ADFE 是正方形,所以EF=FD 。所以

93x x =-,(利用正方形边长相等列出方程)

解得123322

x x +-==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EF =3x -=

,即正方形ADFE 。 通过上述教师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坡度,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正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对于正反比例函数综合运用题,学生基本上知道如何入手解题,敢于去解一下以前望而生畏的“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即要想到由“形”的直观变为“数”的严密还要由“数”的严密联系到“形”的直观,教给学生学会借助直观的图形来认识正、反比例函数,并按照适当的解题步骤解决一些综合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函数知识,为将来一次函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学习知识点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知识点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变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x 和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一定的量,那么正比例关系可以写成: ()一定k x y = 例如,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总价和数量的比的比值(单价)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工总 工时 =工效(一定) 工总和工时是成正比例的量 路程时间 =速度(一定) 所以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 (2)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x 和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一定的量,那么反比例关系可以写成: x ×y =k (一定) 例如,长×宽=面积(一定) 长和宽是成反比例的量 每本的页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是成反比例的量 知识点二: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正、反比例都是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即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 2 )不同点:正比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不 同 点 知识点三: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是一条什么线?(1)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反比例关系的量是一条不过原点的曲线。

知识点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 (1)先判断两种量x 和y 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即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2)若符合 ()一定k x y =,则x 和y 成正比例;若符合x ×y =k (一定) ,则x 和y 成反比例;否则,这两种量就不成比例关系。 【典型例题】 题型一:根据图标填写信息 例1 :购买面粉的重量和钱数如下表,根据表填空。 重量(千克) 1 2 3 4 5 6 … 总价(元) 1.9 3.8 5.7 7.6 9.5 11.4 … (1 )的变化而变化。 (2)与总价7.6元相对应的重量是( )千克;与6千克相对应的总价是( )元。 (3)总价与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所表示的意义是( )。 (4)因为比值一定,所以表中总价和重量叫做成( )的量。 题型二:根据关系式正比例反比例的判断 例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瓷砖面积一定,瓷砖的块数和瓷砖的面积。

六年级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练习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练习题 一、 填空: 1. 甲乙两数的比是11:9,甲数占甲、乙两数和的 )()(,乙数占甲、乙两数和的) () (。甲、乙两数的比是3:2,甲数是乙数的( )倍,乙数是甲数的) () (。 2. 某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4 3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比是( )。 3. 一本书,小明计划每天看 7 2 ,这本书计划( )看完。 4. 一根绳长2米,把它平均剪成5段,每段长是 )()(米,每段是这根绳子的) () (。 5. 王老师用180张纸订5本本子,用纸的张数和所订的本子数的比是( ),这个比的比值 的意义是( )。 6.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5 8 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7. 89吨大豆可榨油3 1吨,1吨大豆可榨油( )吨,要榨1吨油需大豆( )吨。 8. 甲数的32等于乙数的5 2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9. 把甲数的 71给乙,甲、乙两数相等,甲数是乙数的)()(,甲数比乙数多) () (。 10. 甲数比乙数多 41,甲数与乙数比是( )。乙数比甲数少) () (。 11. 在6 :5 = 1.2中,6是比的( ),5是比的( ),1.2是比的( )。在4 :7 =48 : 84中,4和84是比例的( ),7和48是比例的( )。 12. 4 :5 = 24÷( )= ( ) :15 13. 一种盐水是由盐和水按1 :30 的重量配制而成的。其中,盐的重量占盐水的(—),水的 重量占盐水的(—)。

14.图上距离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8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一幅地图的比例尺 是图上6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实际距离150千米在图上要画()厘米。15.12的约数有(),选择其中的四个约数,把它们组成一个比例是()。写出两个 比值是8的比()、()。 16.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的加工的时间()比例;订数学书的本 数与所需要的钱数()比例;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已经加工的零件和没有加工的零件个数()比例。 17.如果x÷y = 712 ×2,那么x和y成()比例;如果x:4=5:y,那么x和y成()比 例。 二、判断 1.由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边长和边长不成比例。() 3.如果8A = 9B那么B :A = 8 :9 () 4.15:16和6 :5能组成比例。()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图上6厘米表示表示实际距离24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A、1:40000 B、1:400000 C、1:4000000 2.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边长的比是2:7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 A、2:7 B、6:21 C、4:14 3.下面第( )组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A、8:7和14:16 B、0.6:0.2和3:1 C、19: 110 和10:9 4.三角形的高一定,它的面积和底(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正比例函数定义及性质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正比例函数。 2、会用描点法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掌握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3、能利用正比例函数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作出函数图象和从图象上获取信息,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亲自经历“问题情境——函数解析式——函数图象——从图象 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 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亲身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 2、体会在学习活动中与同学合作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并在学习 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和性质的理解。 难点:利用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灵活解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研讨: 问题:1996年,鸟类研究者在芬兰给一只燕鸥(候鸟)套上标志环;大约128天后,人们在25600千米外的澳大利亚发现了它。

(1)这只百余克重的小鸟大约平均每天飞行多少千米? (2)25600÷128=200(km) (3)这只燕鸥的行程y(单位:千米)与飞行的时间x(单位:天)之间有什么关系? y=200x (0≤x≤128) (4)这只燕鸥飞行1个半月(一个月按30天计算)的行程大约是多少千米? 当x=45时,y=200×45=9000 二、新知构建: 下列问题中的变量对应规律可用怎样的函数表示? (1)圆的周长L随半径r 大小变化而变化; (2)铁的密度为7.8g/立方cm,铁块的质量m(单位:g)随它的体积V(单位:立方cm)大小变化变化; (3)每个练习本的厚度为0.5cm,一些练习本撂在一起的总厚度h (单位cm)随这些练习本的本数n的变化而变化; (4)冷冻一个0℃物体,使它每分下降2℃,物体的温度T(单位:℃)随冷冻时间t(单位:分)的变化而变化。 观察以下函数: (1)l=2πr(2)m=7.8V (3)h=0.5n (4)T= -2t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过程,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引探究,由表及里 教学例1,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路程(千米)80 160 240 320 400 480 在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有关系吗?行驶的时间是怎样随着路程的变化而变化的?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探究第3个问题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对应的比,并要求学生求出比值。) 2.引导学生交流并聚焦以下内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的,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板书关系式)。 3.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给予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咸正比例(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4.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的来源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从实际经验中概括得出;二是在原有的初级概念基础上通过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而获得。正比例概念的形成属于前者,因此例1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表格,让学生通过对表中数据的观察和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本环节先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表格,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接着用三个引探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发现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最后,聚焦、明晰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经历正比例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探究,尝试归纳 出示例2: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所用时间如下表,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速度(千米/时)40 60 80 100 120 时间(时)30 20 15 12 10 1.出示供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当速度变化时,时间是否也随着变化?这种变化与例1中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速度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速度变化,时间也随着变化;例 2 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例7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四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两者 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2.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判断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同桌互相说 一说.)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3)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3.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 和反比例关系,但发现有的`同学判断时不是很准确.正比例关系和 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呢?怎样才能正确判断呢?这节 课我们就来把它们进行比较(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二、探究新知 1.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电脑出示例7.) (1)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9页的两个表中所给的数量,分别在课本上填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互相检查,电脑出示正确 答案,集体校正. (2)讨论:从两张表中,你是怎样发现谁是一定的?怎样判断 另外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分小组充分讨酆螅选派代表发 言?/P> (3)你发现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时间 这三个量中,当其中一个量一定时,其他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比例关系呢?你们能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吗? 归纳:当速度一定时(也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也就是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也就是路程和速度的比值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关系. (随着学生的归纳总结,电脑依次将结论打出.) 2.正、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 (1)通过上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说 出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逐步完成板书.

正比例和反比例 测试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测试题 1、填空。 ⑴、一根竿直立在地面上,竿高2米,影长80厘米,影长与竿高的比是 (),比值是()。 ⑵、如果6a=5b,那么a:b=():(). 2、选择。 ⑴、在x=9y中,x和y()。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⑵、下列等式中,a与b(a、b均不为0),成反比例的式子是() A、2a=5b B、7a= C、a×=1 ⑶、圆的半径和周长()。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⑷、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3、解比例。 X :14 =0.5 :0.1 0.9:x =1.2 :3.6

4、作图题。 1、按3:1的比画出正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再按1:2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5、两个外项的积加上两个内项的积是120,其中一个外项是15,另一个外项是多少?一个内项是10,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6、在一个10千米的越野赛中,小明的参赛方法是:前半段路程以20千米/时的速度前进,后半段以15千米/时的速度到达终点;小亮的参赛方法是:一直保持地16千米/时的速度跑完全程。 (1)计算小明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 (2)计算小亮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 (3)完成统计表。

时间(分) 6 10 15 25 30 35 小明跑的路程(千米) 2 小亮跑的路程(千米) 1.6 (4)根据上表在下面图中画出小明赛跑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 7、一列火车匀速行驶,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路程(千米)90 (1)表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2)火车行驶的路程与所需的时间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正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

14.2.2 正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 罗江中学初中数学组:张恩东 【教材分析】 正比例函数图像及性质位于第十四章第二节,是学好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后续内容,这一节内容是函数与直角坐标平面第一次完美的结合,在这节课中如果学生能够很好的感悟和内化数形结合的思想,将为研究更为复杂的反比例函数图像、二次函数图像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节内容在初中数学里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感悟数形结合思想同时也适合对学生分析、对比、归纳等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正比例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学会画正比例函数图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在观察、探究中自主发现正比例 函数的性质,并认识k 的符号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性质的探索、研究、发现,使学生感受、领悟数 形结合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逻辑思维 能力。 二、教学重点: 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及其性质的发现。 三、教学难点: 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及其性质的发现。 四、教学过程 知识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函数,那么正比例函数一般解析式是什么呢? y=kx (k 是常数,k ≠0)其中k 叫做比例系数.称y 与x 成正比例 怎样判断一个函数是正比例函数呢?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正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 现在请同学们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1)x y 2= (2)x y 2-= 提问:要画出这两个函数图象应采用什么方法呢?这种方法有哪些步骤? 自变量的取值有没有要求呢? 观察、 比较两个函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两图象都是经过原点的___________.函数y=2x 的图象从左向右____________,经过第________象限;函数y=-2x 的图象从左向右_________,经过第_________象限. 为什么函数图象不同?请大家观察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同不同?不同在哪个地方? 说明k 的值对函数图象有影响吗? 请大家在刚才直角坐标系中画下列两个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1)x y 21= (2) x y 2 1-= k 的值对函数图象有影响吗?(没有) k 的符号对函数图象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呢?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 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 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 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 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 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 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 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 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 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25 (8) 20061504100250=====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 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 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 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

(完整版)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题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或不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1、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 3、圆的面积一定,圆的半径与半径。 4、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 5、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 6、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 7、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的平方。 8、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9、正方形的面积一定,正方形的边长与边长。 10、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 11、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1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13、等边三角形的周长和边长。 14、梯形的面积一定,上底与下底的和与高。 1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16、平行四边形的高一定,面积和底。 17、长方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18、正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19、正方体的表面积一定,棱长与棱长。 20、圆柱体的表面积一定,侧面积和底面积。 21、圆柱体的高一定,体积和底面积。 22、圆锥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23、小花从家到学校,速度和时间。

24、一堆煤总量一定,烧去的煤与剩下的煤。 25、花生的出油率一定,花生的重量与榨出花生油的重量。 26、买同一款式的电脑,购买的台数与总价。 27、每捆练习本的本数一定,练习本的总本数与捆数。 28、小明从学校回到家,已行的路程与未行的路程。 29、每天看的页数一定,总页数与看的天数。 30、看一本书,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31、分数值一定,分子与分母。 32、一本书的总页数一定,看的天数与平均每天看的页数。 33、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与比例尺。 34、六年级排队,每排站的人数与排数。 35、比的前项一定,比值与比的后项。 36、被除数一定,除数与商。 37、甲数与乙数互为倒数,甲数与乙数。 38、一批货物,运走的吨数和剩下的吨数。 39、做同一批零件,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 40、商场某商品打七折,原价与现价。 4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 42、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面积与所需块数。 43、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4、小明的身高与体重。 45、一捆电线,每次用的长度和所用的次数。 46、一捆电线,用去的长度和剩下的长度。 47、考试合格率一定,合格人数与总人数。 48、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教案)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教案) 宛平中学韩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根据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观察归纳出函数的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本节课的难点是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画图)、多观察(图像),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最后发现其性质。 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温故: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 答:正比例函数图像是经过原点(0,0)和点(1,k)的一条直线 (二):知新: 在两个直角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下列每组函数的图像:

① y =2x y=x y=41x ② y =-2x y=-x y=-4 1x 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看看每组直线分布的特征? 观察图像,思考问题: 1、 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 的取值有何联系?不够明确。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 的取值(特别是符号)有何联系? 2、 对其中的某一个正比例函数图像(例如y=2x),当x 增大时,函数值y 怎样变化?x 减小呢?是不是要提出减小?请斟酌。 3、 你从中得出什么规律? 第一个问题: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 的取值有何联系? 估计生:发现第一组的三条直线都经过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而第二组的三条直线都经过第二和第四象限。 师:从比例系数来看呢,函数的比例系数和他们的图像分布有什么联系?用词前后宜一致 估计生:第一组k>0,而第二组k<0。 师:很好,谁能把他们联系一下? 估计生:当k >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 <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 师:那么是不是对于所有的正比例函数的图像都有:当k >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 <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呢?【电脑演示:任意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当在一、三象限运动时,它的解析式中的k 的值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大于零的,反之,图像在二、四象限运动时,k 的值都小于零的。】 下面由老师来证明这个性质:(由观察猜想到逻辑证明) 当k >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 <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 (板书)证明:这个证明是书上要求的吗?如果书上没有要求,你也不要求。下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和反比例仍意义 课题一: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1页正比例的意义,练习六的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初步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板书:=单价 3.己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板书: =工作效率 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板书:=公顷产量 二、导人新课 教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三、新课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出示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提问: “谁来讲讲例1的意思?”(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 “表中有哪几种量?” “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是多少?当时间是2小时,路程又是多少?……” “这说明时间这种量变化了,路程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 教师说明: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呢?”教师指着表格:我们从左往右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箭头),时间扩大2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2倍3时间扩大3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3倍……从右往左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反方向的箭头),时间缩小8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8倍;时间缩小7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7倍……时间缩小2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2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让每一小组(8个小组)的同学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教师板书出来:=60.=60,=60…… 让学生双察这些比和它们的比值,看有什么规律。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然后教师指着=60,=60 = 60……问:“比值60,实际上是火车的什么:你能将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写成一个关系式吗?板书:=速度(—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学案

《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学案 学习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学习要求: 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 学习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 预习内容: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学习补充例题 出示表1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 路程 =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3)、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三角形高一定,它的底和面积。 (6)、梯形上底和下底一定,面积和高。 (7)、完成一项工程,如果每个人的工作效率相同,那么参加的人数与需要的天数。 (8)、圆的周长和直径。 (9)、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驶的路程和转数。 (10)、被乘数一定,乘数和积。 (11)、后项一定,前项和比值。 (13)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定,和成比例。 (14)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15)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16)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2、填空: (1)在一个比例中两个比的比值等于3,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是4和9,这个比例是()。(2)、如果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互为倒数,那两个外项就一定()。 (3)、12:2=18:3,如果内项2增加4,外项3应增加()。 (4)、甲数是乙数得38%,甲数与乙数的比是():(),甲数与乙数成()比例。(5)、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种量缩小到原来的1/3,这两种量成()比例。 3、思维训练:小明坐在火车的窗口位置,火车从大桥的南端驶向北端,小明测得共用时80秒,爸爸问小明这座桥有多长,于是小明马上从铁路旁的某一根电线杆计时到第十根电线杆用时25秒,如果路旁每根电线杆的间隔为50米,小明就算出了大桥的长度,那么大桥长为多少? . .

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测试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22分) 1、表示( )叫比例,在0.5﹕4=3﹕24中,两内项是( ),两外项是( )。 2、因为X=2Y ,所以X 和Y 成( )比例。因为XY=2,所以X 和Y 成( )比例。 3、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0%,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是( )。 4、() 35 =20÷16==( )﹕4=( )(填小数)=( )% 5、在A ×B=C 中,当B 一定时,A 和C 成( )比例,当C 一定时,A 和B 成( )比例 6、31 ﹕5=( )﹕6; 2.5﹕8=a ﹕4,a=(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 )。 7、写出两个比值比值是3 2的比组成的比例( )。 8、圆锥的底面半径是2dm ,高是3dm ,它的体积是( )dm 3,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 )dm 3. 9、从2:8、1.6: 0.4和 1: 4这三个比中,选两个比组成的比例是( )。 10、一块铜锌合金重180克,铜与锌的比是2:3,锌重( )克。如果再熔入30克锌,这时铜与锌的比是( )。 11、如果a ×4=b ×6,那么a ﹕b =( : ) 1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一个外项是0.25,另一个外向是( )。 二、判断。(10分) 1、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 2、实际距离一定,图上距离与比例尺成正比例。( ) 3.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 4.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 5.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 ) 6.圆的半径和它的周长成正比例.( ) 7.一个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成反比例.( ) 8.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 9.正方体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与高成反比例.( ) 10.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 三、选择题(12分) 1、( )中的两种量不成比例。

正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

正比例函数 教学目标 1.认识正比例函数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特点. 2.理解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及特点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正比例函数意义及解析式特点. 2.掌握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特点. 3.能根据要求完成转化,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特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一九九六年,鸟类研究者在芬兰给一只燕鸥(候鸟)套上标志环.4个月零1周后人们在2.56万千米外的澳大利亚发现了它. 1.这只百余克重的小鸟大约平均每天飞行多少千米(精确到10千米)? 2.这只燕鸥的行程y(千米)与飞行时间x(天)之间有什么关系? 3.这只燕鸥飞行1个半月的行程大约是多少千米? 我们来共同分析: 一个月按30天计算,这只燕鸥平均每天飞行的路程不少于: 25600÷(30×4+7)≈200(km) 若设这只燕鸥每天飞行的路程为200km,那么它的行程y(千米)就是飞行时间x(天)的函数.函数解析式为: y=200x(0≤x≤127) 这只燕鸥飞行1个半月的行程,大约是x=45时函数y=200x的值.即 y=200×45=9000(km) 以上我们用y=200x对燕鸥在4个月零1周的飞行路程问题进行了刻画.尽管这只是近似的,但它可以作为反映燕鸥的行程与时间的对应规律的一个模型. 类似于y=200x这种形式的函数在现实世界中还有很多.它们都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 Ⅱ.导入新课 首先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看看变量之间的对应规律可用怎样的函数来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圆的周长L随半径r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2.铁的密度为7.8g/cm3.铁块的质量m(g)随它的体积V(cm3)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3.每个练习本的厚度为0.5cm.一些练习本摞在一些的总厚度h(cm)随这些练习本的本数n的变化而变化. 4.冷冻一个0℃的物体,使它每分钟下降2℃.物体的温度T(℃)随冷冻时间t(分)的变化而变化. 答应:1.根据圆的周长公式可得:L=2 r. 2.依据密度公式p=m V 可得:m=7.8V. 3.据题意可知: h=0.5n. 4.据题意可知:T=-2t.

《正比例和反比例》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正比例和反比例》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这部分教材是教学正比例的意义。 学生开始正式接触到常量、变量(当然不必 出现这样的名词),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2)教材创设了文具店出售彩带的情境 来引出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对应关系。单价、 数量与总价的数量关系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这样的引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又揭示 了正比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教材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和三个问 题,揭示了正比例关系的要点:第一,有两 个量,而且是相关量的量,其中一个量随着 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两个量之间 的比值不变。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认识 了什么是变化的量,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哪 些是不变的量,理解并掌握变中有不变的数 学思想。 (4)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先通过总价、数量、单价这一特殊的数量关系,利用具体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关系,然后再进行抽象的概括,最后利用数学化的字母符号来表征这一变化规律,使学生体会抽象和模型的数学思想。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主探索。 正比例关系描述的是一个量变化导致另一个量跟着变化的一种关系,较为抽象。而学生在此之前涉及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数量(如归一问题)而不是抽象的变量。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学时,要利用学生较熟悉的情境和数量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函数”的眼光去理解数量关系中量与量的变化规律,发现两个变量背后的不变量,从而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2)重视观察与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量的变化规律的发现和概括。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表格里有哪两种量?能具体说说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单价不变就是总价与数量的什么不变?你能把这个数量关系写出来吗?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使学生借助具体实例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本质。 (3)逐步抽象,构建模型。 在学生理解了具体实例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以后,可以让他们尝试脱离情境,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实现由具体数量关系到一般化抽象模型的转化。 编写意图 (1)在理解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之后, 让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图象,并会利用图象 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 的思想。 (2)学生之前已经具备了数对与平面上 的点一一对应的知识基础,在这儿,进一步 扩展,把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中相对应的 数都看作是一个数对。在方格纸上把与这些 数对相对应的点连起来,形成一条射线;反 之,该射线上的每一个点对应的就是正比例 关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某一组具体值。 (3)正比例关系图象与折线统计图有本 质的区别。虽然描点的过程与方法相同,但 前者描述的是量与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两个 量都是连续的,即射线上的点有无数个;而 后者描述的是一些离散的数据。 (4)在认识了正比例关系图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直接利用图象,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找到另一个量的值,体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5)通过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找到变化的量与不变的量,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理解。 教学建议 (1)加强数形结合,使学生经历生成正比例图象的过程,自主探索图象的特征。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测试题

年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测试题

————————————————————————————————作者:————————————————————————————————日期:

2018年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每公顷小麦产量一定,种小麦的面积和总产量( )。 A. 不成比例 B. 成正比例 C. 成反比例 2. 每平方米种植玉米的棵数一定,土地的面积和种植玉米的总棵数(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3. 要把实际距离缩小到原来的 5000 1,应选择的比例尺为( )。 A. 1:50000000 B. 1:5000 C. 5000:1 4. 会议室的面积一定,里面的人数和每人所占的面积( )。 A. 不成比例 B. 成正比例 C. 成反比例 5. 在等式c b a =?(a 、b 、c 均不等于0)中,当b 一定时,a 和c 成( );当c 一定时,a 和b 成( )。 A. 正比例 B. 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6. 从甲地到乙地,客车和货车所用的时间比是4:5,那么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A. 5:4 B. 41:51 C. 4:5 二、填空。 1. 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 )比例。 2. 6的4个因数组成的比例是( )。 3. 3:4=6:8,如果第一个比的后项加3,那么第二个比的后项应该加( )才能使等式成立。 4.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5倍,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5. 如果b 6a 2=,则) ()(a b ,)()(b a ==。 6. 圆锥的高一定,它的体积与底面积成( )比例。 7. 把6 1 41、、12、18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是( ),( )。 8. )(12)(24)(83=÷==(填小数)=( )%。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 时间和速度成比例。( ) 2. 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实际距离100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100 1。( ) 3. 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反比例。( ) 4. 2千克:5吨的比值是 5 2千克。( ) 5. 一个等式的左边是20和a 相乘,右边是20,则a 等于1。( ) 6. b 5a 4=,所以5 4b a =。( ) 7. 1.2:0.4和0.75:0.25可以组成一个比例。( ) 8. A :B=311时,那么3A=4B 。( )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案(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亲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3.熟练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方法,会正确判断。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方法,并能正确判断。 难点:使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等术语的含义。能够比较有条理的叙述判断过程。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方法,会正确判断,并且我们要掌握这些知识的具体应用,能熟练解决相关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内容,形成初步感知。(2)首先,我们先来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它的具体内容是 巩固新知: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不能直接与新知发生作用,建立实质性的关系。 学生先建立起新知的上位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以此为生长点,,引导学生参与把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比较、分类、抽象概括。从而过渡到下位概念——正、反比例意义的学习。 它是如何在题目中应用的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具体说明。 例1.电视机厂生产一批电视机,如果每天生产300台,可以生产42天;如果每天生产420台,可以生产30天,那么他们的工作效率比是(),他们所用的工作时间比是(),因为()一定,所以()和()成()比例。

答:300:420、42:30、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反 根据例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 练习: 《学习宝典》是一种同学们喜爱的工具书,现在有两种版本,如果买4.8元一本的,能买90本;如果买5.4元一本的,能买80本,那么它们的单价比是( ),它们的数量比是( )。 答案:、(3)接着,我们再来看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内容,它的具体内容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它是如何在题目中应用的呢?我们也通过一道例题来具体说明。 例:树的高度与它的生长年数,判断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答:树的高度与它的生长年数不成比例,因为它们的总数量不一定。 根据例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 练习: 面积一定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判断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答:面积一定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成反比例,因为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它们的乘积一定。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以及它们在解题中的具体应用。 (1)巩固新知: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不能直接与新知发生作用,建立实质性的关系。 学生先建立起新知的上位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以此为生长点,,引导学生参与把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比较、分类、抽象概括。从而过渡到下位概念——正、反比例意义的学习。 (2)树的高度与它的生长年数,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答:树的高度与它的生长年数不成比例,因为它们的总数量不一定。 四、习题检测 1.烧煤的天数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煤的总量成( )比例。 2.如果那么和成( )比例3.面积一定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判断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4.8 5.4: 9080:57 x y x y

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题及答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题及答案 一、对号入座。 1、35:=20÷16==%= 2、因为X=2Y,所以X:Y=:,X和Y成比例。 3、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0%,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是。 4、向阳小学三年级与四年级人数比是3:4,三年级人数比四年级少% 四年级比三年级多% 5、甲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是2:3,甲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比是,甲乙两 个正方形的面积比是。 6、一个比例由两个比值是2的比组成,又知比例的外项分别是1.2和5,这个比 例是。 7、已知被减数与差的比是5:3,减数是100,被减数是。 8、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距离6厘米,乙丙两地距离8厘米;已知甲乙两地 间的实际距离是 120千米,乙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9、从2:8、1.6:和:这三个比中,选两个比组成的比例是。

10、一块铜锌合金重180克,铜与锌的比是2:3,锌重克。如果再熔入30 克锌,这时铜与锌的比是。 二、明辨是非。 1、一项工程,甲队40天可以完成,乙队50天可以完成。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比 是4:5。 2、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比是3:1,则圆柱体与圆锥体一定等底等高。 3、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甲数就是乙数的。 4、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5、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6、实际距离一定,图上距离与比例尺成正比例。 7、正方体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 8、订阅《今日泰兴》的总钱数和份数成正比例。 三、选择题。 1、把一个直径4毫米的手表零件,画在图纸上直径是8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是。 A、1: B、2:1 C、1:20 D、20:1 2、已知=1.2、=1.2,所以X和Y比较。 A、X大 B、Y C、一样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