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评价一节好的语文课

如何评价一节好的语文课

如何评价一节好的语文课
如何评价一节好的语文课

如何评价一节好的语文课

——读《探寻好课的标准》有感

黄菊英

近日,我认真拜读了2006师训读本《现代教学》(探寻好课的标准),文中谈到评价语文课的标准很多,如看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听、说、读、写的技巧能力;看语文课堂是否关注了人文精神,重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是否根据学生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并做到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有机联系……我读了受益匪浅。

在我看来,评价一节好的语文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衡量教师是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首先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进行启发式教学,摒弃灌输式教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应以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衡量。学生能否在语文学习中习得知识,练就能力,发挥潜力,具有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参与的,还是被逼无奈而为的,以及积极参与学习的时间的多少。怎样利用积极的学习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把有效的学习时间贯穿到具体目标的学习中去,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也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内容。好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感受到这样的境界——学生能主动与老师平等的对话,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交融。教学已不再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师生的思想在与文本不断交往、不断对话中发生碰撞,创造的火花不断产生。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这种生成性,并与课堂预设有机融合,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获得全方位的满足和发展,在这样充满生机的课堂上,师生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二、考察教师能否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创新。一要更新教育理念。只有更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我们才可能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应自觉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二我们教师要有个性,要有批判精神。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自己就应先在

教学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特色,即在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或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自身实际,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引导学生挖掘创新形成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衡量教师的创造力表现和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可以根据下述问题来衡量:(1)教师提出了几个开放性问题?(2)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允许学生思考的平均时间是多少?教师否定学生的次数是多少?(3)学生的回答有创造性的人次是多少?(4)学生提问有创造性的人次是多少?(5)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是多少?(6)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时间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或研究?(7)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时间用于小组自由讨论?

三、考察教师是否重视学生高尚情操审美情趣的养成

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相统一的规律,决定语文课必须贯彻“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在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练就语文能力的同时,我们也要进行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审美情趣的养成。我们首先要明确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特点与要求,既要重文也要重道,应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寓道于文。要像润物的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认为,只要每位立志于在语文教育园地辛勤耕耘的同仁,能在课堂上紧紧把握以上标准,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定能上出一节节课堂内容丰富;气氛融洽、民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愉悦,既锻炼学生思维又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注重人文教育的五彩纷呈的语文课。

1)一节好语文课的评价标准的研究

什么样语文课是一堂好课?是每个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立足点,以学论教,侧重从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知识获取等维度来评价一堂好课,采用“量化与质性”、“封闭与开放”、“概括与具体”指标进行实验。形成《新理念下一节好课的评价量化表》。

2)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环境的营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过程等种种矛盾的解决,如:教学的最佳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情景,均来自师生共同创造的和谐的课堂环境。让每一个学生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去思考、讨论,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我们的出发点。

3)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评价

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核心问题是要积极倡导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运用探究式、活动式、合作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勤于动手、勇于探究。评价重在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彻底摒弃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否为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通过搜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课堂教学的优劣得失。

本课题主要研究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与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之间的差异,比对不同方式的过程、结果,通过对比实验做出质与量的评价。

4)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研究

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主要从评价“教学方法”、“多媒体运用”、“资源开发”和“内容设计”几个环节入手。

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否有优势?优势在哪里,不足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比较多媒体教学与非多媒体教学的优劣,在进行评价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与非多媒体教学对照比较,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如何?教学效率提高多少,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那些变化、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课型如何恰当使用。

5)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把握与评价

将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重新定位。语文教学中师生以创造的态度对待周围世界,具有独特的创造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创造新的生命历程,教师就得调整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角色,学生可能会改变其对待语文教学的态度,甚至会影响其一生,教师也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本课题在研究中将主要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把握的现状;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把握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及综合能力提高的影响;分析解决课堂教学中不同角色把握存在的问题;发掘、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角色把握的积极意义,探索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主要内容:a、审视分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矛盾统一,用辩证法等理论探究语文教师的角色及定位。b、研究如何把握好教师的角色以激发学生主动地、有个性地参与学习创造的主观能动性。c、探讨如何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的弊端,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d、教师从教材、教参中解放出来,自主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自主设计作业。通过语文课堂上精讲、引导、读说等特有的方式引起学生感悟语文。

f、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在语文课中乐意展现自我,展现自己的个性,激发学生思维。

6)对教师课堂教学反思的评价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教学反思,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教学风格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本课题主要侧重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a、对同事、专家评价的进行反思,b、尊重教师个性,针对不同的教师的特点,给予个别化的具体指导,让其反思,再实践。c、对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写作的要求,

如有益的尝试,意外的收获,碰到的困难,教学不足,改进策略等;d、进行的语文教案改革,建立新教案的合理评价框架,促使每位教师不断优化教案旁注、评注进行反思。e、引导教师将教学艺术、教学研究与反思实践结合起来,获得理性与操作上不断改进和完善。

7)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本课题旨在建构师生共同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课题内容有四个方面:

1、研究大量的教育专家、教学能手的教学实录,有条件的对他们进行访谈,意图探究优秀课堂教师教学行为共同特征。

2、将教师的常态下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拍摄下来,进行课堂观察,与课题组语文教师一起分析课例,改进教师的课堂行为。

3、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分析研究,引导教师运用不同方式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4、建立一种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课堂评价方法,用来指导全体语文教师的教学。

8)语文教学中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评价就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找出问题,提出变革的策略。发展性学生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评价,它关注发展和变化,而不仅仅是为了选拔英才、尖子,把学生分出等级、优劣。这种理念对学生有激励的作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语文教学实现“以人为本,打好基础,促进发展”的教育目标。

9)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把原先评价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改为评价“学习效果”,并赋予全新的内涵。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何不同。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解决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与单一性(即以“成绩高低”为标准)之间的矛盾。这就为以按什么样的标准制定相对应的评价学习效果的方法。其次,就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范畴的界定。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获取渠道的多样化,社会大课堂对学校小课堂的影响的大小,也就是评价效果与评价范畴的一致性。

10)如何评价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活动,获得语文合作学习的系统的、全面的信息反馈。通过总结提高,不断地改进与完善,真正探究其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合作意义。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a、合作方式的可行性、实用性。不流于形式上的合作,有合作的价值和必要。b、合作过程全程性、全面性。对课堂学习活动真正探究的问题和组织程序进行全程跟踪,全方位观察。c、合作效果的影响性:改善班级的心理气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自觉从事学习活动,对有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1) 在自主合作的课堂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以新的评价方式引导激励学生,全面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创造能力等。在课堂中以“以发展为本”、以课堂教学核心,培养多种能力,形成自主、合作的意识。

新课改下好课的标准

发表日期:2006-12-21 17:37:17发表人:有107位读者读过此文

评价一节课首先要看有没有明确的,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所谓明确就不是模糊的,所谓切合实际的就不是或高或低的,这个目标还应该体现我们课改的精神,是三维的。

当然也是应该有所侧重的,其中核心的目标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学习的习惯。

第二条要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是不是主动的、积极的、全员的、全程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第三,要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成效,有多大的成效,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方法习惯逐渐生成的过程,或者说是建构的过程;第四点就是要看语文课是不是改变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孤立、凝固、封闭、僵化的局面。也就是说语文课要很自然的和现实生活和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联系起来。

语文教学不能忽略科学性

——简评一堂特级教师精品课

江苏·倪同刚

时下,全国上下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各级各类为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做开路先锋的试验课、示范课也应运而生,就语文教学而言,许多试验课在打破以前僵硬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探究语文教学的胜景,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等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然而,在热闹中,有一种不和谐的现象须引起注意,即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而把语文课上成游戏课、政治课,忽略了对语言的推敲甄别,对思维的分析判断,一味地吹捧学生,致使语文教学无是无非、一团和气。

今年暑假期间,我在连云港听了黑龙江一位特级教师上的一堂体现新课标精神的精品课。这节以高二年级学生为对象、题为《谈诗歌创作中的比》的课,虽然被评课者冠以“大

美之课”——美的材料,美的目标,美的风度,美的语言。确实,单这节课的形式而言,此四美的评价倒也适合,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华,诗歌中的用比更使诗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创作中的比,这样的授课素材,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可谓不美,加之授课老师美丽的形象,富有才气的语言,再加上悦耳的语调,确实出众迷人,难怪有的评课者开玩笑说此次来连云港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

然而,课堂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科学活动,它要求教者要在科学的认知规律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程序,引导学生探究真理,而不是哗众取宠地搞一些花架子,语文课也不例外。就这一点而言,我认为这节美课中还存在着以下的不足:

一、筛选材料缺乏严密性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堂课的流程:

组织教学之后,老师声情并茂地导入课题《中国诗歌的创作手法——比》,然后出示一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用了什么手法,起了什么作用。这组材料是:

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诗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曹操写给孙权的一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接下来是安排练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仿照中央电视台“幸运52”的形式让学生猜词语,一共猜了十二个:葛朗台、月、刘翔、李贺、布兰妮、雨霖铃、少年、网络、奥运会、《史记》、《三国演义》、龙。

猜过词语之后,老师出示一例,用比的手法去写人:“时人目王右军,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问学生写出了王羲之(右军)怎样的风格。然后出示徐志摩《沙扬拉拉》第18节的投影,逐字逐句地分析了“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架小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语言表达的好处。

然后出示达·芬奇《蒙娜丽莎》画,要学生打比方说出蒙娜丽莎的微笑。然后出示雷迪的《总有一天》诗,说这首诗通篇用比,要学生找出来。最后出示余光中的《乡愁》要学生找出比,然后在教师的总结中结束该课的教学。

应该说,这节课的开头很精彩,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导入中国诗歌创作手法,然后出示一组诗句(其实最好是全诗)让学生逐一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揭示了事物什么特点,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同学们明白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不同效果,特别是了解了“水”、“云”、“冰”、“玉”等古诗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后面的《沙扬拉拉》、《总有一天》、《乡愁》等材料选择都是紧扣课题的。

然而,由于教者过分注重材料的引进,没在意学生消化的程度,使教学内容有点杂乱无章。如果说用《蒙娜丽莎》画训练学生诗的语言表达能力还算切题的话,那么《赤壁之战》中的战表、时人对王羲之(其实是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则绝对与诗歌中的比无关。作为教师尤其是特级教师在上课时自己准备的一桶水固然必要,但这要是一桶清水,而不是浑水。高二学生是有一定的思考能力的,他们都知道写文章时选择材料要与中心一致,明明课堂教学中心是“诗歌的创作手法”,而教者还用诗歌外的材料,这不是对学生进行错误的暗示吗?

新课程理念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倡触类旁通地进行联想,但每节课应该相对有一个中心,都要有个教学任务,不能瞎想一通,胡乱联系,这就要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对教学材料要具备科学的判断筛选能力。

二、组织教学缺乏逻辑性

教无定法。从理论上讲,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尤其是特级教师。然而无法也要有个前提——符合基本的授课规律,要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而不是为形式而形式,甚或为搞笑而形式。从这个角度看,本节课所安排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教学环节倒成了“不着一字,尽得糊涂”了。

首先,“幸运52”作为央视娱乐栏目,人气指数还是不错的,但它毕竟以娱乐为主,所要求的科学性、逻辑性也不太严格,就拿协作竞猜一环来说,只要不直接说出所提供的词,你怎么表达都可以,用不着什么周密的思考表达,因而这种形式到底适不适合语文课堂运用,尚还存疑。

其次,本节课安排竞猜的目的,是帮学生消化诗歌中的“比”,那就让我们看看老师认为“很棒”的几个例子,看有没有达成这一目标。①葛朗台——一个吝啬鬼(生)、②月——中秋的月饼(生)、③刘翔——雅典奥运会上跑得最快的人(生)、④李贺——诗鬼(师)、⑤布兰妮——唱歌的小甜甜(生)、⑥少年——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生)、⑦《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师)、⑧《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写孔明的(生)、⑨龙——中华民族的图腾(师),还有学生未表达出来、老师也不了了之的“雨霖铃”、“网络”、“奥运会”。

客观地说,这一环节虽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其价值实在了了。从上述师生合作完成的例子来看,只有把“少年”说成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还称得上比,其他都只能算是比划,而不是比喻。大家知道,比喻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喻体要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葛朗台、刘翔、李贺、布兰妮、《史记》、《三国演义》、龙都是同一本质事物,显然不合条件),二是本体喻体要有相似点(月与月饼虽都是圆的,但月亮发光,月饼不发光,因而相似点不足),而比划只要能说出相关的信息,引发别人的联想即可,不必有这么多的限制。

再说,即使比划对了,其过程就具备逻辑性吗?也不一定。比如说“葛朗台——一个吝啬鬼”,吝啬鬼很多,有生活中的,也有文学上的;在文学上吝啬鬼的形象也不唯一,大家

熟知的就有阿巴贡、葛朗台、夏洛克、泼留希金等四大吝啬鬼的形象,学生在没有其他附加条件的限制下,能一下子猜中葛朗台,纯属碰巧。再如“布兰妮——唱歌的小甜甜”,会唱歌的小甜甜很多,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外国中是美国的还是法国的等,这样的形式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吗?

虽然上课老师动了不少心思,做了课件,但如果不能使练习与目标达成和谐,这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就完全是一个败笔。因此,语文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形式围绕实效,不能做花架子,正如特级教师蔡明在评课时所说:“我们不反对在课堂教学中来点‘幸运52’,以调节一下气氛(注意是调节气氛,而不是滥用),我们要搞就搞上档次的‘幸运52’(而不是形式上的模仿、作秀——笔者揣摩)。”

三、评价学生缺乏思辨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人为本,发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以表扬激励为主,但这表扬是有条件的,即学生的回答、思考确实有独创性,符合题意。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责任,好的评价如醍醐灌顶,使学生受益终生,相反,糟糕的、目的不明的评价使学生如坠雾中是非不明。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答案要作恰如其分的分析,而不是一味地叫好。这节课上,老师总是一味地夸学生“棒”,也没说出棒在何处。笔者粗略统计了下,一节课中说了23次,让人感觉她在点拨回答方面还稍欠功力,还不能达到金针度人的效果。比如,老师问学生“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二字好在何处?学生回答:“好在曹操胸怀霸气,自己狩猎,对象是东吴。”老师说:“你的回答真棒!”我们来看看这个回答是否真的“棒”:首先,会猎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场面虽大,但光凭这两个字我无论如何从中读不出霸气来;其次,“自己狩猎,对象是东吴”的说法也有失考究,从上文“与将军……”中可知,这里分明是商量两人一起打猎,怎么变成了一个是猎手,一个是猎物了呢?东吴是地点,根本不是对象,学生思维上这个明显的漏洞抓不住,还一味地夸她“棒”,恐怕该生一辈子也不会知道自己犯了逻辑错误。

再如,让学生用比喻描绘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九个学生分别作了①“给人神秘的感觉”、②“五彩中的云朵,更远更红的太阳”、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④“春风吹过的柳枝”、⑤“月光若隐若现”、⑥“百合”、⑦“炎炎夏日的一杯凉茶”、⑧“加勒比海上的船,给人朦胧的美”、⑨“悬崖边的果子”等不同回答,老师对这些回答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夸学生一个比一个棒。这个环节本该是最具创造力、能掀起课堂高潮的,然而由于老师点拨不到位,学生最终收获也很寥寥。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恬静的、迷人的,这是特征,而学生的回答中①③根本不是比,教师怎能不及时纠正反而夸“棒”呢?其他回答虽形式上是比,但②太阳的特征是火辣、热烈的,④是摇动的,⑤若隐若现,都不符合实际,⑥纯洁,⑦舒心,与迷人的特征不吻合,至于⑧“加勒比海上的船”,⑨“悬崖边的果子”所包含的喻义则更令人难以捉摸。

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没有错,这是新课程理念所体现出来的内容,特级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做得更加突出。然而“保护”不是“袒护”,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思辨性,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当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及时地纠正,则更是一个教师的职责,更能体现对学生的关爱,而一味的吹捧,只能将学生导入无序思维的死胡同。

四、点拨发挥缺乏准确性

我在听课时反复想,难道作为特级教师,她就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现象吗?如果注意到,那为什么不点拨不纠正呢?是只把学生当作上课的一个道具,一种过程,还是根本就没有发现问题呢?如果在你的课堂上胸有成竹地引导学生质疑、提问,自己却发现不了教学教程中的问题,那就太可悲了,到底什么情况,我不得而知。

我想到了课堂上老师两次有意识的发挥:

一是讲到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时,引出了“玉”在古诗中的意象,要学生找出诗句补充。学生答“完璧归赵”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其实这里的“璧”只不过是一块实物,根本就不是比,也就谈不上意象了),接着老师发挥:“玉是美好品德的象征,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这个发挥与自己的问题明显不一致,不知学生该作何想法了。

一次是材料中将“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当作比,姑且不论这个史传文中的材料与“诗歌创作中的比”课题是否吻合,就说“会猎”二字,它是古代一种外交辞令,在修辞中叫委婉,是战争的代名词,而不是比。这是教者点拨时的一个失误。在自由评课时,山东省宁阳一中的一位老师当场就提出商榷了。

综上所述,评价一堂语文课的好坏不能光看形式是否热闹,学生是否参与,更要看材料和选择是否围绕授课中心、学生错误的思维是否得到了纠正、教师的发挥是否水到渠成,也就是一节课的组织流程是否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一个教师要充分自如地驾驭好课堂,非得有台下几十年的功夫不可,因而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特级教师也不例外。正如特级教师蔡明在评课时说:“特级教师首先是教师,也是人,是人难免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也说:“不犯错误的教师是没有的,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犯错误,但我不犯同样的错误,我能在错误中前进。”正因有了这两位专家的鼓励,我才有了在充分领教他们课堂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与特级教师商榷一节课的勇气,将听课的感受写下来,就教于方家,希望在以后的大型活动中能听到没有瑕疵的精品课。

浅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

湖北省竹山县竹坪乡中心学校张云潮

语文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可以说,学生学习好语文课是学习好其它课程的重要基础;教师上好语文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因此,如何上好语文课,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探讨的话题。那么,如何才能上好语文课,结合自己的工作时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起:

一、博览群书,做好知识储备

语文课程其知识含量大,涉及面广,包含着许多方面的知识,它于教育学、心里学、伦理学、社会科学,以及历史、地理、医药等等都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博览群书的优秀品质。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对这些相关的知识有所储备,有所理解,才能合理、正确解释和解答语文课中会出现的一些相关的问题,才至于出现知识性错误。

也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使我们的教师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我们才会有上好语文课的能力,具备上好语文课的气势,我们才会把上语文课当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包袱。

也只有我们语文教师通过博览群书,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是崇高的和神圣的,学生从我们的身上看到了学好语文的希望,我们才有资格指导和教育学生,学生才会对我们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才有信心学好语文课。

二、培养欣赏的品质

人们都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自己都不热爱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课,不欣赏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课中的教学内容,我们就无论如何也上不好语文课的。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欣赏的品质。学会欣赏语文课程体系,欣赏语文课程中的每一篇文选,欣赏语文课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欣赏上语文课中的每一个环节,欣赏学生学习语文课中的一些细节,欣赏学生学习语文课后的收获,欣赏学生的作品等。只有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语文课的一切过程和素材以及活动,我们的心理才会是愉悦的,我们的精神才会饱满,我们才愿意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语文教学工作中去。

也只有我们教师首先能够欣赏语文课,我们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也用欣赏的眼光,欣赏的心态对待语文课,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时候,充满乐趣,而不是枯燥无味,从而学好语文这门基础学科。

三、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语文教师要通过博览群书,深钻教材,对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知识点,以及教学基本方法全面把握,既了解其基础情况,又了解未来发展的走向,努力提高自己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做到教学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教师只有拥有驾驭教材的本领,要有"一览众山小"的宏大气势,这样,教师在教学语文课的过程中才能信心百倍,气势恢宏。教师用这种恢宏的气势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学习好语文课,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

人们常说"语文的伸缩性大",其实就是说语文的课程资源丰富而多样,广泛而富于变化。语文教师要能够积极主动的有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学会把各种资源充分利用于语文的教学工作之中。如相关的课程,社区环境,人文素养,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宣传媒体,历史典故,历史文物,旅游景观,以及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教师的自身素养、气质、风格、品性、作风等等都是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

教师平时要善于开发,善于积累,在必要时为我所用,为语文课所用。我们切忌将语文课上成是一门孤零零的专业课,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听天书。当我们能够将语文课于一切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手段将大大提高了。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行动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课,就必须要学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凭借语文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韵律美,铿锵美,情韵美,修辞美,跌宕美,意境美,语言美和精神美,从而唤醒学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

要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让语文的课堂闪发着学生的灵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问,自由地读,自由地想,自由地答,自由地评价,自由地选择。我们要怀着一颗宽容地心,以一种善意的、平等的姿态,同我们的教育对象一起渡过愉快的成长的生命历程。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学生才会兴致勃勃。

六、善于写作和善于指导学作

写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检验学生学习语文效果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感而发,进行写作,在写作中进一步充实、丰富、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学会自己善于写作,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

语文教师要养成善于写作的良好习惯。要及时总结教学的经验和心得,用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升华自己的人格。并且凡是要求学生习作的,自己首先动手写下水作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作文。同时,教师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自己的语文水平也得到了提

高。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思维,善辩的口才,丰富的爱心,茅利的笔杆,这些,都是让学生学好语文,让自己上好语文的必要条件。

精妙绝伦的花园需要独具匠心的园丁,绮丽多姿的语文课堂需要能言善辩的教师。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不仅要改造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要改造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创设最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间,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手段。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王莉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是普遍联系的。那么,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就要从课前备课做起。

在潜心备课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思想的小火花冒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灵感,把这样的灵感收集起来、记录下来就完成了优化课堂的第一步。然后要做的是把教材的内容进行分割整理,安排一下教学步骤。我认为实行新课改之后,没有必要非得遵循旧的教学模式的几大步骤。只要课堂教学中收到奇效,那么教学步骤地安排可以自然一些、随意一些。比如说,在讲完一个语言点之后,我可以就此展开一系列的练习或是活动,然后再回到课文的主要内容上来。我的理解是这有些类似于散文的最高境界之"形散神不散"。尤其是英语教学,应该是遵循一些讲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与民族习惯,他们崇尚自然、随性、不做作。我认为一堂好的英语课也应该是这样的。在课堂中我们强调教师要起到"主导"的作用。说起来容易,但真正的做起来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教师在日积月累的教学实践中揣摩体会。我认为,教师就要像一位导演,学生就是他的演员,只要导演一声令下,所有的学生便会唱念做打,一拥而上,整个课堂便会呈现出一片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景象,这样便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是固定的,可是学生是活生生的,课堂也是活生生的。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去适应教案,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改变教学计划。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的时候要用脑子上,要用心去上,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体会他们的感受,然后把课堂内容、形式或讲课节奏作出适当的调整。在学生沉闷的时候,释放一些激情给他们;在学生过于活跃的时候,传递一些冷静的信息给他们。总之,要恰

到好处的控制学生的状态与自我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估计吾等小辈是望尘莫及了,需要不断地向老教师进行请教,才能与日俱进,才能有朝一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课堂上我们过足了导演瘾,那么在下课之后,我们就必须向张艺谋、陈凯歌那样仔细地认真地回味一下本节课的精髓所在,要不遗余力的把它记忆下来,以供日后上课之随机应变之需。这样才会不断地涌现出像《十面埋伏》、像《风月》等这样的"戛纳"级的优质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真正的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付诸行动的。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吧,一点一滴,却坚定不移,终会水滴石穿的。毕竟,"小骥伏枥,志在千里"嘛。

教师应如何听评课

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陈华忠

听课、评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听课、评课过程,是教师在互动中获取经验、自我提高的过程。因此,听课、评课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业务能力最有效途径。

一、听课前应准备什么

盲目性是效率的大敌,听课也是如此,教师盲目进行听课与有所准备去听课,效果大不一样,那么,听课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熟悉教材,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熟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2)明确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听课时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看出教师教学的完成情况。

(3)针对这节课在头脑中设计出课堂教学初步方案。粗线条地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为评课提供一个参照体系。

(4)听课前要回忆自己是否教过这节课内容,有什么困惑与问题。再回忆是否听过这节课。

二、听课时应记录什么

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研讨资料,是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依据,它应该反映课堂教学的原貌,使听课者依据听课记录,通过合理想像与弥补,在头脑中再现教学实况。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关注教学环节设计。即情境创设→新课的导入→新知的探究→新知的巩固、应用与拓展等。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调控课堂,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各环节如何控制时间,完成每一环节的过程和过渡的情况;听课时还要注意思考,教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大的环节内又是如何安排小的环节,怎样使课堂结构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各个步骤或环节之间怎样安排得是否有条不紊?一环紧扣一环的,什么时候教师引导,什么时候学生自主探究,什么时候学生合作交流,什么时候学生练习展示,什么时候反馈评议,什么时候质疑讨论,什么时候归纳小结,是否做到合理安排、科学调配,充分发挥每一分钟时间的效能。

(二)要关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是怎样充分、灵活、简便、有效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现纵横联系。是否采用举例说明,引导比较、直观演示等手段。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新知。解决问题要关注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学会新知。这要求我们青年教师必须认真细心揣摩。

(三)要关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从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移,怎样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怎样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质疑与比较,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学会概括、归纳与小结,学会操作与演示,学会讨论、辩论与争论等,学会调查、探究。

(四)要关注辅助手段的应用与板书设计。听课时,还要认真琢磨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要关注教师如何设计板书。是否做到: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提纲挈领。

(五)要关注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练习设计是否做到有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达到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目的。同时,要关注练习形式是否多样,是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课堂教学过程随着时间的流动而进展。在一节课中,过去的不可能再"回放";

有些细节转瞬即逝,忽略某些细节,感知就会出现断裂,影响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整体认知。因些,听课时要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思维,认真分析。应从三个角色介入:即一要进入"教师"的角色。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自己来上这节课,该怎样上。将执教者的教法与自已的构思进行比较,这样即可以避免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长处,不理解执教者的良苦用心;又可以避免无原则的同情理解,看不到不足与缺点。二要进入"学生"的角色。要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从学生的角度去反思教师怎样教或怎样处理教学内容、怎样引导、如何组织,学生才能听得懂、能探究、能应用、会掌握。三要进入"学习"的角色。在听课中更多地去发现教者的长处,发现课堂教学的闪光点,以及对自己有启迪的东西,做到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听课后应做些什么

(1)整理好听课记录。记录听课内容,按先后程序提纲挈领地记录下来。记录时间分配,即各环节所用时间,教师教用的时间,学生学用的时间。记录教法学法的选择与应用,记录情境创设、过渡的语言、引导的技巧、激励的方法、组织活动的方式。记录教师挖掘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情况,记录灵活处理偶发事件。记录练习状况、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等。

(2)做好课后分析。听过一节课后就应及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这节特点和闪光处,总结出一些有规律性的认识。明确对自己有启迪、能学会的有哪几个方面。并针对这节课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合理性的修改建议,与执教教师进行交流切磋,以达到互助互学的目的。

总之,评价一节课,应从两个方面来看:即看教师是否善于引导。是否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是否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是否留有静思的空问和时间,而不是看教师讲得怎么样。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参与面有多大,是否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问题,关键还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得到多少,得到些什么,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策略分析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白凤小学彭水源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关于"有效教学",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有效"与"教学"两个概念的本来含义。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

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旨在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具体说来,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含五方面的内容。

第一、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树立"对象意识"与"全人概念",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同时,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第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简单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第三、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比如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来完善语文测试:首先,注重语感训练,语文知识的查考尽可能地结合语境来进行;其次,整体测试与局部测试相结合,加强整体测试;再次,单项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加强综合性评价;第四,注重主观式评价与客观式评价相结合,重视主观式评价;最后,努力加强对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

第四、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所追求的价值是什么?"

第五、确立有效教学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需要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教学流程,现就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策略作出具体分析。

一、教师角色定位策略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教师必须铭记"学校为儿童存在,不是儿童为学校存在",教师应该视学生为上帝,以服务者的角色去开展自己的工作。

二、目标陈述策略

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教师陈述自己的教学目标。目标陈述策略具体包括:目标陈述要层级化,目标的层级化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要用学生的语言描述教学目标,使教师的教学目标真正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要任务化和问题化。

三、教学组织策略

一名好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策略,只有良好的组织才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

首先,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培育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之母,兴趣是任何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组织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学生零散的好奇心转变为学习兴趣和态度。从内在机制上说,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持续学习,学习没有阻力和阻断,兴趣使学生的欲望和冲动理性化,成为专注的学习态度。

其次,促进教学过程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主要指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营造活跃而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人的创造性和学习效果只有在一种较为自由的状态中才能发生。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能够改变教师"满堂灌"而学生"静听"的教学状态,学生能够在一种充满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力和张力进行学习,其学习欲望与冲动被充分调动起来。

最后,借助学生原有的经验建构知识,使学生获得意义。教学组织的第三大任务就是实现有意义学习。这就要求学习必须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观念进行同化,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并在新知识之间也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最终实现把学生的自然力转换成为专家式的能力,使学生在建构知识中获得意义。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背景以及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状况,然后通过教学的设计和资源的提供,使学生能够借助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学习,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经验和体验的相互作用,要使学生从做中学,实现知行合一。

四、课堂情境设计策略

学生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有赖于学校各方面的条件,有赖于教师教学组织中创设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与教学就是学生发展的生态化情景系统。

首先,通过情境的创设,建立师生之间的反思性教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内涵就是指人与人关系的情境。什么样的人际关系状态才有利于教学效果呢?建立反思性教学关系是关键。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这种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对话,学生是教师强有力的质疑者和反抗者。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其次,创设追求审美与精神的教学情境。如果说反思性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以人境创设带动教境和学境的话,那么,追求审美和精神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的艺境和神境。

从艺境上讲,就是追求教学之美,也就是从情感的投入切入到一种美学的境界,使教学在学生美的享受中获得超出一般的效果。而教学的神境是指教师在忘我的教学状态中使教学出神入化,且如杜威所言:"将我们浸透在学科中,投入进去,压倒我们,湮没之瞬间,清醒过来,运用理性进行反思,达成美学激情与经验反思的交融,是具哲学意蕴的最闪光处。"这是借助理性实现人境、艺境和神境的交融。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重视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本文试就语文课堂实施情感教学的重要作用和如何实施情感教学谈点粗浅体会。

一、语文课堂实施情感教学的重要作用

所谓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从审美感受的角度讲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情感是指为再现文学作品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因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把一堂课当作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能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领悟真谛,陶冶情操,培养语文能力。这样授课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品,同时还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的素质,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火一样的激情。

众所周知,绘声绘色的相声,往往会迎来人们阵阵的掌声;声情并茂的娓娓动听的故事更能受中学生的广泛青睐。探其魅力就在于讲究情感艺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语文是思想情和艺术情相统一的学科,也是情与理,情感与认识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若能讲究情感教学的艺术性,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文本身洋溢的情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就更容易

理解接受语文知识,从而使学生喜于听,乐于学。

如果教师每上一篇新课文,都能以情激情,以情引情,导入新课,这样一开始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饱含激情的声音诵读课文,进行形象而逼真的描绘。辅之以轻重缓急的语调,使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教师讲课中显露出激与缓的情感,使得课堂富有弹性和磁性,学生在听觉效果上便能产生一种音韵美,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激起他们对美的内容的追求。 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而实施情感教学对学生的认识活动的进行有着极大的作用。心理学家贝额和科温的研究证明:“愉快的情绪比痛苦的情绪对学习有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适合认知加工。而在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下,情绪的作用表现为干扰,破坏认知活动的进行。”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上教师如何把学生的情绪导向愉悦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忽视了这一点,一堂课下来,面无表情,话语不停,絮絮叨叨,犹如漫墙刷浆,重复罗嗦。台下的学生只能机械地被动地耳闻目睹,疲于笔记,反应不灵活,感情如白开水一样平淡,索然乏味。这样,教师讲的内容似乎很多,可学生接受很少。如此一来,教师还一味责怪学生的基础太差,这其实就是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恶果,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

二、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实施情感教学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其他心理活动,如感知、记忆、思维等都将变得软弱无力。情感是一个人从事工作和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实施情感教学,从而丰富、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

1、根据不同作品的类型选用不同的“传情”手段

在各个学科中,语文课有个特点,就是它可以用生动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向学生展示人物形象的美,这也是实施情感教学作用的重要的特点。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中学语文教材共有文章几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里面表达的情感丰富多彩,每一篇都有不同的情感因素。这些文章文风不同,格调各异。有豪放激昂型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这类文章激昂豪迈,犹如大江奔涌,一泻千里,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教这类文章应激情饱满,给学生造成一种昂扬、亢奋的课堂气氛;又有清丽婉约型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春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它突出的特点是语美、景美,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较为含蓄。教这类文章要注意授课语言的优雅洁净,还要注意把重点放在充满情感的朗读上;还有严谨

周密型的,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孙世恺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这类文章语言精炼朴实,注重释义明理。教这类文章应尽量避免平铺直叙,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为打破文章因偏重于释理,教学时易导致课堂气氛的呆板沉闷的局面,可穿插一些有关的知识以活跃课堂气氛。总之,教师在讲课时,应根据不同作品类型的不同情感因素,满怀激情地分别把这些情感因素源源不断地传送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情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感中学到语文知识,在情感中培养语文能力。

2、充分发挥语言手段的激情作用

当然,教师“传情”的手段多种多样。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应是语言。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富有情感,对生活充满热爱、激情和幻想。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容易产生“共鸣”,容易在语言的激发下积极开展表象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手段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比如朗读课文,讲解作品时,都是要用语言,当然这些语言是带有浓郁的情感因素的,即要以情发声,以情带语。要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格调,“因情制宜”,该亢奋时要亢奋,当低沉时要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浸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语言、语速、语调等的变化和结合。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春色》一文时,采用低沉、缓慢的朗读能渲染出一种不满黑暗现实,却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彷徨之情。这样就能准确地把课文中的“淡淡哀愁”传送给学生,使学生更能准确地理解课文。

另外,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各种人物的身份、教养等。如周立波的《分马》中的老孙头、郭全海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朗读时切忌用同一种语调。总之,不管朗读哪种风格的文章,教师必须首先融之以情,然后,才能读出感情。只有教师的语言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感情,他们才能进入文章所创造的意境,达到教学的目的。

3、注意强化非语言手段的辅助作用

在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表情、目光、手势、身势等非语言手段的辅助作用。这些非语言的手段可以增强情感表达的形象性,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激情的爆发。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文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层浪”。比如,在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语言上的声色俱厉,气势磅礴,及愤怒的目光,挥舞的拳头,都能使学生如闻“一多先生”其声,如睹其人。相反,那种缺乏生动形象的语言,呆板的面部表情,呆滞的目光,都只会让学生感到无聊甚至反感厌恶,这样,对学生理解掌握课文是非常不利的。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 导读:本文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 明慧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张易中学)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的课才是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感谢国培提供了“影子教师”培训,二十多天的影子学校生活,老师们一起合作,一起进步,一起成长。听影子学校老师和靶子学员的课,对如何上好一节好课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一、充分备课 余映潮先生在他的讲座中提到“备课永远是广泛积累的绝佳机会”。上一堂好课的前提是备课,而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他在讲《祝福》时,查阅200多篇关于《祝福》的文献资料,讲《夸父逐日》查阅十多万字的资料;刘丽丽老师讲《答谢中书书》时查阅资料,并作了抄摘,所用16K白纸达到了15页,抄写教案四遍,重点、难点分别用红色、蓝色的笔作了标注,详细又明确,足见他们对备课的重视,一堂好课与老师充分备课是分不开的。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总说,会上课的老师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多少种学习方法。听了不少河北师大附中老师的课,深

切地体会到他们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的重视。 1.阅读法 周智华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初一每分钟500字;初二每分钟600字;初三每分钟700字。面对刚进校的学生,在《我的老师》这一课中,要求不出声、不跳读、不回读。在《再塑生命的人》中,周老师鼓励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并引用《论语》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来说明阅读的重要性。 2.勾画法 代士莉老师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整体感知文意时,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快速看课文,并将与三个问题有关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这种方法在语文学习上经常用到,却往往被老师忽略,但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是从细节着眼。 3.“三步走”法 “三步走”是一读二划三写。在品味语言时,代老师采用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读出语言的精美,又让他们勾画句子引起注意,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看似简单的三步,却是语文读写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够长期在课堂上运用这种方法,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写作能力。 4.扩展延伸法 董瑞芳老师在《芦花荡》教学中,介绍作者孙犁时,讲“荷花淀派”,延伸到“山药蛋派”。代士莉老师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上,先让学生在网上查找火烧圆明园的纪录片,

一堂小学优秀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一堂小学优秀语文课的评价标准(原创)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附小陈林如 (一)看教学目标达成。 目标是先导,目标是方向,目标是统帅。看一堂课好不好,成功不成功首先要看教学目标。 一是看目标订得好不好,主要指标是八个字:明确、全面、恰当、具体。 明确,事先预设,胸中有数,清淅突出,一目了然,知道自己这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全面。三维整合,和谐统一, 恰当,符合教材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年段实际。 具体。可操作性,可检测,可理解。 二是看目标达成意识强不强。也是八个字,围绕目标,指向目标。 教师要紧紧围绕目标来设计教学,组织教学; 教师教学的每一步骤都能清楚地看出是在直接或间接为了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二)看教学理念贯彻。 只有理念先进,才能行动正确。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行动体现理念。 理解贯彻理念准确全面。 语文教学要贯彻哪些基本的教学理念? 四条基本课程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四条教学建议: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力性和创造性;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条评价建议: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几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1、素养为本。体现以提高语文素养为本。无论是目标的确立,还是方法的选择,都体现一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以读为本。重视读书,重视朗读,课堂上要书声朗朗。 3、以生为本。学生是语文学生的主人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为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要手段,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围绕着学生的学来设计来组织的。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4、以悟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运用感悟体验的方法,不用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不是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 5、训练为本。重视双基训练,重视听说读写训练,重视语文积累,在训练中培养语文能力。 6、实践为本。结合语文运用实践,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在运用中学语文,开发利用课外资源。 (三)看教材内容处理 1、讲授内容科学。知识概念正确,价值取向正确, 2、教材把握准确。一是教材特点把握准确,抓住了教材的独特地方;二是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把最重要的内容用最好的方法来让学生掌握。三是教学难点把把握准确。真正找准了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恰当有效。(四)看教学过程组织 1、过程清淅。主线清淅,条理分明,详略得当,步骤清楚 2、过程逻辑性强。衔接紧密,环环紧扣,过渡自然,前后呼应

十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10

十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10 做到三个“不唯”方始为“好课”●张伟“好课”,顾名思义就是要超出一般,有个性,有“看点”,有新颖独到处,流于一般、四平八稳无所谓“好”课。“好课”应当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我以为可以借用陈云同志的“不唯书、不唯上”,再加一个“不唯课堂”这样“三个不唯”来确立。不唯书。就是不唯高架的理论和教科书上的现成定论。《马背上的小红军》课文题目经修改后叫作《倔强的小红军》。一位教师为此在自己的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比较两个课题,看哪个更适合于眼前的这位小红军。”经过激烈争论学生们得出了这样的认识:“课文说到底就是为了谁‘上马’,因为谁上了马谁就获得了生存的希望,反之将面对死亡。‘倔强’反映的只是人的性格特点,是单层面的,小红军表现出的那种固执不上马,却不是性格使然,反映的恰恰是他‘利在他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最终小红军是上马了,但那正是他牺牲的时刻!‘马背上’给人的是强烈的内心震撼,是‘倔强’不能比拟的。”这样的课是好是坏显然是不言而喻的了。不唯上。就是不唯专家、领导和权威。这一点对中国的儿童显得尤为重要,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太大,应从娃娃抓起摒除“人治”思想。《黄河象》讲的是一头黄河象历经200万年形成化石的事。一位教师就以“200万年前的事科学家们也没见过,他们说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为题,引导学生以审视的目光来看待专家的结论,并按照教材提供的黄河象“脚踩着一块石头”的线索,引导学生展开逆推学习,不但自主地得出大象陷入河底和化石形成的过程,对科学家得出的结论也进行了验证。同是一样的结论,不是“唯”科学家而得,是在批判中建构,所得是多方面的。不唯课堂。好课应是能“透过墙壁看世界”的,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延展性,它不能仅限于课堂,课本也“仅是一个例子”。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凭借课文中的一个点加以延伸转换,使之与课堂外、现实中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生成和建构起一些新认知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课文,抓住“信息”这一关注点,以“‘卡通’世界”为线索,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生活,以小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深化了内容,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取得课堂内、书本上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名师眼里的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名师眼里的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一)支玉恒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具有生命活力地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 (二)靳家彦 一、目标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三、以生为本。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四、流程科学。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五、注重内化。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六、体现沟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知行间相互沟通,有机整合。 七、启迪创造。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倡导创新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如何评价小学语文课

如何评价小学语文课 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根本标准不但要看教师是否讲的精彩,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如何,既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学生是否主动学习、主动提问、主动回答问题,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师生合作是否和谐,配合是否默契;是否有探究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氛围。 通过近几年的教研活动及优质课评选,对小学语文课,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地、细致的评价。 一、目标设计 要求教师应吃透《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每篇课文在本册书中所处的位置及所要求的重点训练项目,确定准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指导好教学过程。除要求继续进行双基教学之外,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导入设计 导入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如同桥梁一样联系着新知和旧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又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所以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景,千方百计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过程设计 (一)教法与学法的体现 为适应新形式下教育的需要,教师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积极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以这一精神为指导,《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三个重视: 1、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被动学习现状。保证学生有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教师要把握好讲的度,避免繁锁的分析讲解以及机械的训练,应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认真读课文,自主学习来读懂课文,学习有关的语文知识,通过自主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重视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信息传递的单一性。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合作,即课堂上学生的多向交流——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是自主学习的更高层次。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的教学。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同时对不同能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互补”,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见解,合作学习可以以同桌、四人小组进行,但是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做到四会:一会质疑,

浅谈一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浅谈一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摘要:评价一堂优质小学语文课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目标明确,教法得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个性差异,促进全员发展;学生积极参与、投入,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关键字:宽松和谐、全员发展、学以致用、五实 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发展。那么,一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根据课程改革新理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好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创设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完全依靠故事、游戏或生动的情景来创设。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问题,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也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 二、目标明确,教法得当。 一堂好课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学内容应科学合理且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还应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种

十位教育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十位教育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作者: 加入日期:10-06-30 (壹)支玉恒: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 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要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课标”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有了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课堂就一定会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愉悦的。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选文。不同的课文,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有些老师模仿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试一试可以,一以贯之,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贰)靳家彦: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我本着“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的理念,提出十条标准,就教于大家。 一、目标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三、以生为本。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四、流程科学。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五、注重内化。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浅谈一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1]

浅谈一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摘要:评价一堂优质小学语文课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目标明确,教法得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个性差异,促进全员发展;学生积极参与、投入,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关键字:宽松和谐、全员发展、学以致用、五实 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发展。那么,一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根据课程改革新理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好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创设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完全依靠故事、游戏或生动的情景来创设。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问题,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也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 二、目标明确,教法得当。 一堂好课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学内容应科学合理且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还应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应当有针对性,没有一个教材和教案能适合任何学生。教师一节课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一次创造性劳动。教师应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准备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确定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学文案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语 文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一节好的语文课,能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保证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呢?《新课程标准》中就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课标,根据课标中的具体要求,再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学情,去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和途径,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呢?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语文课上要充分体现“语文味儿” 那么,何谓“语文味儿”?“语文味儿”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课上充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一节好的语文课,教师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品味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的积极性。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帮助学生把好词佳句积累下来,并且在语用训练中能够准确应用。只有这样的课,才能称之为“语文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真正的获取语文知识,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首先要备好课。教师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训练设计教学流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听、说、读、写训练,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语文味儿”要怎样在语文课上体现出来的呢? (一)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书声琅琅。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有效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有效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有效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培养他们的阅读;有效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崔峦先生曾经讲过:“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没有朗朗书声的阅读课,没有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诚然,阅读课上要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根据文本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而学生也只是毫无目的地随意读书,这样的课堂能成为“书声琅琅”的课堂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朗读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朗读指导,一定要做到目的明确,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充分地感知、体会和理解文中的语言文字,既不是坐在座位上被动地听取老师地讲解,也不是脱离文本去任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节语文课,朗读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如果能在读文时读出相应的感情去感染他人,并且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要让学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就必须让他们能够更充分地理解文本中的重点语句。因为,如果学生根本不懂文本语言文字的意思,只是把自己认识的汉字简单累加地读出来,他们的内心是不会产生所要表达的情感的。所以,在日常的阅读课上,我们要坚决反对学生在读书时“千人一调”,一定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我在教授《索溪峪的野》一课时,因为这篇课文的每个段落都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全文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条理非常清晰。所以,我就让学生结合课前提示中的问题展开充分的朗读,在读中感悟作者对索溪峪的美景的赞美之情,在读中抓住重点语句解答课前的问题,达到对文本的理解。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再一次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十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十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一)支玉恒 什么是好课 ——直观的感性评价 ?支玉恒 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 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要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课标”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学生自主地、生

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 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有了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课堂就一定会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愉悦的。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选文。不同的课文,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有些老师模仿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试一试可以,一以贯之,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二)靳家彦 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靳家彦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难忘的一节语文课

难忘的一节语文课 这节语文课再普通不过,每个人的桌上都放着一本语文书和一个文具盒。当上课的钟声响起时,张老师面带微笑,踏着轻盈的脚步迈进教室。“同学们,这节课检查背诵。”“什么——”教室立刻炸开了锅。很多同学都慌了。我心想:你们活该,谁让你们不背,这回惨了吧…… “就从你开始吧!”“什么——”那位同学一幅惊慌失措的样子,本来很大的眼睛瞪得像杯口一样。“燕子……”出师不利,那位同学结结巴巴地背了几句,便在那儿抓耳挠腮——显然背不出来了。 “王平,你往下接。”老师把这颗“定时炸弹”抛给了正在翻书的同学,他站了起来,一字未发,只冒出了一句:“老师,我不会。”这时老师的微笑“烟消云散”。 坐在位置上的同学提心吊胆。虽然我背得出,但心里还是吊着十五桶——七上八下,正在一边背,一边练“瞟书功”。教室里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似乎同学们的心跳一律达到了“齐读课文”的分贝,而老师既像火山又像蜡烛,不是快要爆发,就是快要被吹灭。同学们个个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也顾不得同情和埋怨了。最后,老师的希望之火被浇灭了,她长叹一声,说:“再给你们几分钟背,待会若还背背不出,那你们就看着办……”教室里顿时发出一阵阵背书声…… 几分钟后,张老师再次回到讲台抽查时,我真怀疑刚才的场面是否是同学装出来的——个个背得流利顺畅。张老师的脸也渐渐由阴转晴,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你们能几分钟把课文背好,可为什么

就不愿在家里多花十分钟背课文呢?”“是啊,本以为背这么长的课文很费劲,现在居然……”“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这是一节多么难得的课啊,在这节课上,我不仅背会了课文,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是要“我要学”,是要脚踏实地地学,“临急抱佛脚”走不稳,好成绩最终是凭实力。 哦,难忘的一节语文课!

一堂好课的标准

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课程标准是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各小组经调查后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思想: 任课教师必备的“六个好” 专家说,一堂好课要让学生觉得“小眼灿灿,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嘴滔滔”。各位同学在各校工作的过程中,从中悟出,一堂好课必备“六个好”,才算成功的一节课。 一、上课带着好心情 有了好心情,就会脸挂笑容,步态潇洒。有了好心情就会生机勃勃,激情奔放。有了好心情就会思维活跃,迸发智慧火花,一个个金点子,妙方法,从天而降。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说,赏识教育的本质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的本质是关注孩子的幸福,关注幸福就是要关注孩子的心情。教师把好心情带进课堂感染学生,就会让学生愉悦幸福,兴奋激动,热情激岩。心弛神往,开启心智大门,驰骋想象空间。 所以,好的心情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当我们跨进课堂的一刹那,我们应当常问:今天我的心情好吗?带给孩子们的是欢乐吗? 二、和学生建立好关系 有了和谐、民主、平等、协商的新型师生关系,才会有浓浓的研讨氛围,学生才能放下包袱,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操作、尝试、讨论、质疑,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去探究,去合作,去发现,去创造。有了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才会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参与的生动场面,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潜能得到发挥,才智得到展现。 作为教师,我们既是长辈、导师、组织者、引导者,但同时也是学习者,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我们只有放下架子融进学生群体,参与到学生中读书、讨论、游戏、玩耍,才能营造真正的和谐民主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理念”是教学成功的基石,是学生主动参与、走向成功、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我们经常好问:教师是否真的走下神坛,走进了学生心灵? 三、创设好的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是指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有意创设一种不和谐,不平衡,从而触发学生弄清事物本质的迫切愿望,激发主动探究的思维动力。它不仅包含问题本身,还包含教师的启发、鼓励、暗示、点拨。是一种最初由问题引起,却远远胜过问题的动态表现。无论创设的是故事情景,活动情景,还是游戏情景,动画情景,它都破开学生心灵的层层坚冰,泛起学生心潮的层层波澜,使学生凝神静思,小手高举,口若悬河;使课堂高潮岩起,笑声朗朗,掌声阵阵。 好的问题情景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联系的“铺路石”,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当我们备完课,准备掩卷而息时,要常问:明天的课是否创设了最佳问题情景? 四、精心设计好点拨指导 主体,并不排斥“主导”。有精彩的“主导”,才有活跃的主体。导之得法,导之有序,导之宜时,导之得体,才有主体的充分发挥和精彩表现。导的关键在于抓住内容的选择,学习的起点,思维的动向,合作的组织,动力的补充。在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的问题没有价值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教给方法;在学生提出问题过少或未触及教学重点时,突出重点,指点迷津;在学生提出的问题过多时,归纳筛选,切中要害;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时,组织讨论,指明方向。好的指导,总是抓住时机,哪怕是三言两语的导言,一个小小的提问,一句轻轻的点拨,一张图片的展示,都使学生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困惑中得到解脱,迷惘中找准方向。 好的指导是学生学习路上的“航标灯”,是通向成功的“加油站”。让学生任凭风吹浪打,总是驶向求知知的彼岸。 五、及时给予好评价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浅谈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浅谈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课改之风已吹遍祖国各地,它也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必须 __改变。那么,就语文课而言,怎样上才算一节好课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儿体会,与同行们探讨。 一、重兴趣,引导探究学习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句充分地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为: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兴趣最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兴趣第一”的原则,总是坚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其探究学习,让学生把学知识当作一件乐事去完成。我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重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现在,我们全县都在施行“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在学习与参与中,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它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而,笔者认为,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这点也不容忽视。在教学中,我也大胆尝试并使用了这种教学模式,效果不错。形式如下: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平均六人,民主

选出一名组长,每节课由组长带领,老师引导,共同讨论课文中的相关问题。课堂上,可以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互相补充;也可以学生问学生答;或者学生问教师答;有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这种学生参与其中、互相合作的模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快乐,这样学生快乐我们也快乐多好呀! 另外,语文教学,文言文的难度较大,大多学生认为它枯燥无味,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合作去完成。我觉得这样做要比我们强塞给学生知识,让他们死记硬背的效果好的多,而且只有他们参与了,体验才会深刻,体验深刻了,要达到背诵默写的程度又有何难呢?所以说,重参与,培养合作意识,对一节语文课来说也不容忽视。 三、重情感,增加审美情趣 有道是:情到深处课自优。是呀,我们语文课更应注重情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体验到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可以驰骋于大漠边关,又可以徜徉于小桥流水;既能纵情于高山远水,又能放歌辽阔的草原湖泊;让他们在不同的情感下感受到作者不同的人生情感,体验到作者曾有的人生经历呢?

十位教学专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十位教学专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壹)支玉恒: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 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要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课标”指

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有了好

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语文课的标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a15957739.html, 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语文课的标准 作者: 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18年第02期 内容简介:本期优课教研着眼于一节好语文课的基本标准,主要从“一节好的语文课要做到目中有人,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课堂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确切有效地运用网络技术”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对教师能有启发意义。 王胜柏长春市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吉林省骨干教师,长春市青年名师工作室 主持人,负责多项课题,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孙立权东北师大附中语文教师,中教特级教师,吉林省中小学读写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张婷婷东北师大附中净月实验学校语文教师,中教高级教师,长春市骨干教师。2015年《浅谈高中语文写作素材的积累》获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2016年《高中语文文言 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在国家级期刊《课程教育研究》上发表,2016年参与国家级科研 课题“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与尊严”并结题。 李龙东北师大附中净月实验学校语文教师,中教一级教师,长春市青年名师工作室成 员,2014—2015度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获得者,曾获东北三省说课一等奖,吉林省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参与“十二五”国家课题“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和尊严”并顺利结题。 名师优课 海底世界(部级优课) 学科:小学语文教材版本:长春2001课标版三年级(上册) 主讲教师:张萍萍学校: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中心小学 学情分析:海底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神秘的领域,他们既好奇又向往。如果我们只是“照本宣科”,那么中年级的孩子学起来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段落的意思;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一节好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一节好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语文是基础性的学科之一,也是现阶段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从语文课课程性质的角度分析,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德育性的统一。因此,学好语文课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却发现,有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却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或者以本为本,只满足于教材知识的传授;或者功利浮躁,不肯在语文素养的提高上扎扎实实下功夫;或者迎合应试教育,将本该快乐的语文课堂演变成学生的屠宰场;或者干脆将语文与数理化课程等同,希冀着通过大量的练兵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凡此种种,都与语文课程的实质相去甚远。 事实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新课程改革体制和大语文观的日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语文正越来越成为一门超越课堂、超越教材的课程。语文课堂的涉及面正越来越广,越来越庞杂。从标语对联,到药品说明书,从手机短信到交通标志牌,几乎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可能被引入语文课堂,成为语文学习的对象。也因此,语文课程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要求语文教师要具有深厚的语文素养,广博的知识,更要求语文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持续的学习意识。 正所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我认为短期内还无能有人找

到最理想的语文教学方式和最合理的语文评课标准。我结合自己多次听优质课的经验和比较有水平的教学工作者评点语文课的所闻,还有自己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在语文课堂评价方面提出一些带观察性质的评课标准。总的来说,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评课。 一、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采用哪些方法,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是否做到明确、具体。 我们要看一堂课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看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关键语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正确把握,对写作特色的正确品悟。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理

要正确评价一节好的语文课

要正确评价一节好的语文课,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深对语文课程的理解。 1、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一定要针对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语文是母语。母语,亦称第一语言,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母语一般是自幼即开始接触、并持续运用到青少年或之后;并且,一个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当部分是通过母语传授的。母语的运用能力对一个人进一步的学习过程至关重要,因为思考多是以母语为基础的;因此母语在教育过程中有核心的地位,也就是说,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要以学生母语应用水平的提高为依归, 语文教学不能违背母语学习规律,但不能用母语学习规律代替语文教学的规律 2、掌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二、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标准。 评课作为一种质量分析,首先要有质量标准,评课者首先要熟悉和掌握评课的一般标准。评价一节语文课应坚持评价的基本原则,即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应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具体来说,只要教师具有现代教学观念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善于探索创新,善于启发诱导,善于因材施教;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能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能适当地运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全面、具体、明确,符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重难点的提出与处理是否得当,是否抓住了关键,是否能以简驭繁,所教知识是否准确。 第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要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在自我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第三,教学内容是否体现主体意识。 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课堂结构是否严谨,教学密度是否合理。能不能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中能否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能否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结论是否是由学生自悟与发现的。第四,教学方法能否体现训练意识。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符合教材、学生与教师实际。教学信息能否做到多项交流,反馈及时,课堂矫正是否奏效。 第五,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将成为好课的又一标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像、文字、颜色、声音的综合运用,能再现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主要的是它能全面调动学生各种感觉的功能,开辟学生多向立体思维的通道。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师生处于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场所,学生情绪振奋,思想解放,参与主动,联想与想象不受拘束,创新的火花不断引燃,思想发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加深和拓展。 第六,教学效果的显现。 教学效果显示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是否会学,学习生动,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信息量是否适度,学生负担是否合理,是否做到短时高效。 语文课的优劣如何评价,标准不一而足。我也只是结合我听课的经历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不十分全面(如教师的基本功、教学个性等)。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每一节课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只要能够体现其中的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就是一堂好课。 三、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