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族音乐复习题

中国民族音乐复习题

第一章 民歌与歌舞

第一节 概述

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民歌是民间音乐(歌曲形式)和民间文学(韵文形式)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民间歌舞是民间音乐(民歌、民间器乐)和民间舞蹈组合的艺术形式。
民歌三个基本特征:
1、 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
2、 民歌是进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 明哥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民歌的题材大体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号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
号子有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用。实用性在于,为劳动者调节体力,解除疲劳,在多人劳动中起着组织劳动、指挥劳动的作用;表现性在于:用艺术形式反映劳动者的态度情绪、志向和审美情趣。
号子大多为无伴奏的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号子有以下5种: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渔船号子、作坊号子。
山歌是产生在山野劳动生活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地抒发情感特点的民歌(即兴编唱)
山歌的艺术表现有3个特征:1、情感抒发的直畅性2、编唱方法的自由性3、表现形式的单纯性。
山歌的音乐形态有4个特点:1、声调高亢嘹亮2、节奏较自由3、常用上扬的自由延长音来抒发感情4、乐段结构较简单,乐句内部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
山歌可细分为3大类:1、一般山歌(如北方的信天游、山曲、花儿、爬山凋,南方的客家山歌、高堂歌等)2、放牧山歌(草原牧歌和牧童遥唱性山歌)3、秧田山歌(浙江秧田山歌、苏北秧号子等)
小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它流传最为广泛。
小调的音乐表现特点是:1、表达的途径比较曲折,常常寓意于叙说故事,或寄情山水风物,或借助于传说古人,婉转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意2、表现的方法比较细腻,较善于表现矛盾的心情,含蓄内在的隐衷,曲折多层的事物发展过程3、呈现的形式比较规整而富于修饰性。
小调的音乐形式特点是:1、节拍规整,节奏灵活多变2、旋律线比较曲折、流丽3、乐段结构形式变化较多4、雕饰变化和衬词衬腔的运用比较丰富。
小调还可细分为3小类:1、吟唱调(儿歌,哭调,叫卖调、吟诗调)2、谣曲3、时调(茉莉花调、剪靛花调、孟姜女调、绣荷包调、对花调)。
歌舞音乐可分为4类:秧歌类、花鼓类、花灯类

、风俗舞类。
小调歌曲与山歌、劳动号
子的对比
1、 更为艺术化。原因:a不受劳动限制b有职业艺人的加工和传唱,使之音乐细致曲折,表现手法比号子和山歌更多样、曲调更优美。2、内容广泛3、流传广泛。


第二节 汉族北方的民歌与歌舞

一、 北方的号子
1、东北森林号子 《哈腰挂》 东北*
2、黄河硪号、夯号
3、黄河船夫曲 《黄河船夫曲》陕北*
二、北方的山歌
1、信天游(顺天游)音乐自由奔放、高亢嘹亮、旋律舒展直敞,大多是上下乐句构成的单乐段。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有典型的陕北音乐风格。【《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脚夫调》《兰花花》陕北】
2、花儿(少年、山歌)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音乐也是自由、高亢,乡土气息很浓,以上下句体曲调结构为基础的,但花儿的旋律衬腔比较丰富,气息悠长,旋律线起伏跌宕,富有层次感。花儿曲调以“令”称呼,可分为“大令”与“小令”两类。大令旋律悠长,结构清晰,多用真假声结合方法演唱;“小令”节奏教规整,乐段结构内变化较多,旋律受小调影响较多,大多用真假声演唱。《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又名“河洲大令”,河洲是甘肃省临夏的古名,素以“花儿之乡”著称。《十八辆马车龙摆尾》(花儿小令,也称“尕马儿令”因歌中“尕马儿”等衬词得名,甘肃)。《一对白鸽子》青海小令。《下四川》甘肃花儿
3、山曲、爬山凋
山曲是流行在晋西北地区的主要山歌歌种,爬山凋是流行在蒙古西部地区的主要山歌歌种,二者在音乐上很相似。与信天游花儿所不同的是:山曲、爬山调的旋律起伏较大,大跳音程更多。在旋律音调上,他们常常有蒙族民歌的某些特点。采用上下具体曲调结构,而上下两句的前半句往往相同,仅仅句尾不同。《三天路程两天到》《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山西。
三、 北方的小调
1、 北方的时调
时调是小调的一种,是在民间休息娱乐是为消遣助兴而唱的民歌。流行最广的有“茉莉花调”“剪靛花”“孟姜女调”“绣荷包调”“对花调”等。茉莉花调又叫鲜花调(《茉莉花》 河北昌黎)剪靛花调《放风筝》河北南陂《丢戒指》东北 孟姜女调《摇篮曲》(《王大娘补缸》)
2、 华北、东北的其他小调
《小白菜》山歌 河北 《花蛤蟆》儿歌 山东《绣荷包》“姐儿妞”生活小调 山东
3、西北的其他小调
《揽工人儿难》陕北 《三十里铺》陕北绥德 《尕老汉》酒曲(酒令)青海东部,宁夏回、汉等族 《交城山》山西交城 《开花调》山西 《打酸枣》山西忻县 《秋收》

陕西 《土地还家》山西左权 《沂蒙山小调》山东
四、 北方的歌舞
1、 秧歌

秧歌主要流行于汉族北方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是歌、舞、戏三者结合
《拥护八路军》又叫《拥军秧歌》《拥军小调》《拥军花鼓》陕北 《跑旱船》陕北 《正对花》《反对花》东北辽宁
2、 二人台
二人台是流行在内蒙西部、山西、河北、陕西部分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后又发展成地方戏曲,约有100年左右历史。伴奏乐器是: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或梆子。传统剧有《走西口》、《五个放羊》《打金钱》《打樱桃》《十对花》
3、 二人转
是流行在东北三省和蒙古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后发展成地方小戏。又名“蹦蹦”“双玩艺儿”。分“单”“双”“群”“戏”,伴奏乐器板胡、唢呐、二胡、三弦。主要曲目有《王二姐思夫》《锯大缸》《王大妈探病》《兰桥》《杨八姐游春》。

第三节 汉族南方的民歌与歌舞

一、 南方的号子
1、农事号子 主要指车谁和打粮、碾米等劳动中唱的号子《连枷号子》江苏扬州 《舂米号子》安徽巢县 《打麦歌》
2、湘鄂打硪号子
《打硪歌》湖南常德
4、 船夫号子
《川江船夫号子》四川 《澧水号子》
5、 采石号子
《大锤号子》四川自贡
二、南方的山歌
1、江浙山歌
《对鸟》浙江乐清 《李有松》浙江金华 《叮叮当》浙江温州 《我们山歌牛毛多》江西武宁 《牛哥对唱》大别山区 《风吹竹叶》福建闽西
2、 山歌
《打只山歌过横排》
3、 湘鄂山歌
4、 西南山歌
《赶马调》云南
5、 南方的秧田山歌
《拔根芦柴花》江苏江都 《黄山秧歌》安徽巢县
三、 南方的小调
1、 江浙、闽粤台小调
《孟姜女》江苏 《无锡景》江苏无锡 《送郎当红军》江西 《天乌乌》台湾 《思想起》台湾
2、 湘鄂、西南的小调
《喜坏我的妈妈吔》湖北潜江 《幸福歌》湖北天门 《马桑树儿搭台灯》湖南桑植 《登登歌》湖南湘西
3、 江淮的小调
《茉莉花》江苏 《杨柳青》江苏 《月儿弯弯照九州》江苏扬州 《姐在田里薅豆棵》安徽当涂 《小妹子送饭下田冲》安徽当涂
四、 南方的歌舞
1、 采茶
《顺采茶、倒采茶》江西
2、 花鼓
《凤阳花鼓》安徽凤阳
3、 花灯
《绣荷包》四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