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4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4教科版必修Word版

高中物理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4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4教科版必修Word版

高中物理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4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4教科版必修Word版
高中物理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4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4教科版必修Word版

第4节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教学过程:

过程1.设计问题情境,复习知识,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①观看视频资料“土星的光环”

②教师提问:“试用力学方法判定土星的光环究竟是土星物质的外延还是绕土星的卫星带?”

这个问题由学生讨论,分别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加以解释:

如果是连续物,则这些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如果是卫星,则这些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

③教师给出结论:通过观察,发现光环是土星的卫星带.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教师设定的问题,即复习了万有引力定律,为新课打好知识基础,又激发起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

过程2:创设情境,合理分析,激发

①观看视频“万户奔月”

地球的天然卫星是月亮,人们自古就有“奔月”的梦想,我国古代的万户就是其中一个,他曾经将自己用 47 枚火箭捆绑,尝试飞天,点火后火箭爆炸,万户不幸牺牲.教师提问:万户问什么没有成功?

学生分析回答.

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阻止人类进行太空探索活动.终于,第一颗人造卫星于 1957 年 10 月 4 日在前苏联升空,中国也于 1970 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特别是去年 10 月 15 日至 16 日,中国第一次实现载人航天,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绕地飞行 14 圈,顺利返回,圆了中国人盼望已久的飞天之梦,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教师提问:“那么人类是怎样把物体发射出去,送入太空的呢?”

②观察动画“牛顿的设想” 1 、 2 、 3 步.

教师提问:为什么都落回了地面?学生回答,因为受到万有引力,有的说是重力的作用.

教师提问:观察和比较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轨迹,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物体的初速度越大,飞得越远.

教师提问:从刚才的结论,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物体会围绕地球转动,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将做离心运动,可能飞出太阳系.

观察动画“牛顿的设想” 4 、 5 、 6 步.

师生小结:牛顿设想的运动是完全可能的.当抛出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将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出示课题: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思考、讨论、推理,在愉快的观察、思考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能用圆周运动的特点从已知理论的角度证明这种可能性,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过程3:应用定律,合理探究,研究宇宙速度:

①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教师提问:要有足够大的速度才能使抛出的物体成为人造卫星,这个速度是多大呢?

已知地球和人造卫星质量分别为M和m,地球半径为R.

学生进行推导,在正确的解题思路引导下得出结果.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推导.教师观察其他同学解题指导答疑,大多数学生能推导得出公式,完成旧知的迁移构建,课件再现推导过程,帮助全体学生达标.

师生共同合作,得出第一宇宙速度v1= 7.9km /s ,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②带领学生完成教材第 54 页“活动”,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③了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意义

教师提问:当卫星的运行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时,卫星又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独立思考、发言卫星的运行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的可能.教师通过教材第 54 页图 3-4-3 ,引导学生得出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过程4.熟悉思路和方法,研究卫星运行规律

①观看视频了解我国航天技术.

教师提问:“神舟六号”运行圆轨道高度为 343 公里,周期 90 分钟,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能分析出卫星的运行速度、周期等物理量吗?

②学生探究人造卫星运行规律,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不同轨道有不同的线速度,轨道半径r越大,线速度v越小;

不同轨道有不同的角速度,轨道半径r越大,角速度ω越小;

不同的轨道有不同的运行周期,轨道半径r越大,周期T越大;

不同轨道有不同的向心加速度,轨道半径r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

③探讨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和环绕地球的运行速度的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的加速度、速度、角速度、周期跟轨道半径关系的讨论,进一步学习利用圆周运动规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分析问题的方法,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爱国热情.

过程5.学习教材“发展空间”,研究同步卫星

①观看视频材料“同步卫星”.

教师提问:什么样的卫星叫同步卫星?我们北京的上空会不会有一颗同步卫星呢?

学生观看视频,分析资料,在教师的引领下总结归纳同步卫星的特点.

周期一定、角速度一定、轨道一定、环绕速度大小一定、向心加速度大小一定.

②阅读教材第 56 页“发展空间”的材料.

教师提问:大家能不能根据材料画出卫星的不同的发射轨道,并分析两种发射方法的优缺点?

学生动手画出轨迹并分析讨论.

教师利用 flash 动画归纳概括.

设计思想:同步卫星的两种发射方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好奇心;结合圆周运动的知识对同步卫星的变轨发射做进一步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过程6:课外探究、布置作业

①课堂小结.

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原理、宇宙速度、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同步卫星.

②完成教材“发展空间”的实验室和物理在线的内容,完成一篇小论文.

设计思想:理科的学生要重视理科小论文写作,注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是每位物理老师应尽的责任.

教学流程图: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完整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知识点一、机械运动 1.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________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________的,静止是________的。 知识点二、物体和质点 1.实际物体: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并且运动过程中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一般________。 2.质点 (1)定义: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把它简化为一个有________的物质点,这样的点称为质点。 (2)把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等因素不影响问题的研究时,就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3.对质点的理解 (1)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质量”,但是质点没有大小、体积、形状,它与几何中的“点”有本质区别。 (2)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3)可将物体看成质点的几种情况: 知识点三、参考系 1.定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必须选择另外一个物体作________,这个用来作______________就叫做参考系。 2.选取原则:(1)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的选取是________,一般根据研究问题的方便来选取。 (2)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把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其他物体作为参考系。 3.选择参考系的意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首先选好参考系,对于同一个运动,如果选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观察到的运动情况可能不相同。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1)选取参考系一般应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对象所在的系统来决定。 (2)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在实际问题中,参考系的选取应以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基本原则。 (3)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物体的运动,都应该明确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 (4)在同一个问题当中,若要研究多个物体的运动或同一个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时,必须选取同一个参考系。 (5)无论物体原来运动情况如何,一旦把它选为参考系,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知识点四、坐标系 1.建立坐标系的目的:定量地描述物体的________及位置的________。 2.建立坐标系的方法 (1)建立何种坐标系要针对物体是在________、平面内,还是空间中运动而定。 (2)建立坐标系时应明确坐标原点、________及单位长度,标明坐标单位。 题型一、对质点概念的理解 例1、关于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可否看作质点,判断正确的是() A.研究一列火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时间,火车可视为质点

高中物理1.3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科版选修Word版

1.3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教学设计思想】 动量守恒定律的传统讲法是从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或是通过大量的实验事实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传统讲法由于没有教师的演示实验,很多学生对导出的动量守恒定律缺乏感性认识,不利于学生顺利地去认识现象,建立概念与规律,以及应用规律去解决具体问题。其实,动量守恒定律并不依附于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它本身是有实验基础的独立的物理定律。所以应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讨论并总结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知道定律的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2)会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动量守恒定律; (3)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了解归纳与演绎两种思维方法的应用; (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2)培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4)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物理规律进行横向比较与联系的习惯,养成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序号教师活动屏板、器材学生活动备注 1 提问:动量、冲量、定量定 理的相关内容,冲量对物体 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屏幕呈现问题复习已有 知识并做 出回答 2 提出问题:当两个物体相互 作用时总动量会有什么变 化呢?播放录像; 引入课题 多媒体播放(1)火箭发射 及星箭分离过程(2)旱冰 场上两个同学相互推拉过 程; 板书课题:动量守恒定律 带着问题 观察录像 内容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高一物理.docx

图1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四川省什邡中学高一物理 《力》单元检测题 命题人: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以下题目所给出的四个答案中,有一个或多个是正确的,每题4分,共48分) 1.一物体静止在斜面上,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体受斜面的作用力,垂直斜面向上 B .物体所受重力可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下滑力和对斜面的正压力 C .只要物体不滑动,它受的摩擦力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减小 D .一旦物体沿斜面下滑,它所受的摩擦力将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减小 2.如图1所示,传送带向上匀速运动,将一木块轻轻放在倾斜的传送带上.则关于木块受 到的摩擦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木块所受的摩擦力方向沿传送带向上 B .木块所受的合力有可能为零 C .此时木块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D .木块所受的摩擦力方向有可能沿传送带向下 3.如图2所示,一倾斜木板上放一物体,当板的倾角θ逐渐增大 时,物体始终保持静止,则物体所受 ( ) A .支持力变大 B .摩擦力变大 C .合外力恒为零 D .合外力变大 4. 用绳AC 和BC 吊起一重物处于静止状态,如图3所示. 若AC 能承 受的最大拉力为150 N ,BC 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5 N ,那么,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 ) A .当重物的重力为150 N 时,AC 、BC 都不断,AC 拉力比BC 拉力大 B .当重物的重力为150 N 时,A C 、BC 都不断,AC 拉力比BC 拉力小 C .当重物的重力为175 N 时,AC 不断,BC 刚好断 D .当重物的重力为200 N 时,AC 断,BC 也断 5.下列各组共点的三个力,可能平衡的有 ( ) 图 2 图3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1.1 认识运动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在哪些情况下物体可视为质点。 (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提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如何选取参考系。 难点: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三、教具 液晶投影机、笔记本电脑、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看一段反映物体运动的动画,然后思考问题。 雄鹰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连静静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万里”……,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宇宙间永恒的主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同学们可不可以概括一下,什么叫做运动呢?物体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成为机械运动。

(二)参考系 关于机械运动,同学们肯定有许多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围绕几个常见的场景进行讨论。(1)坐火车旅行图片(2)地球自转图片(3)地球绕太阳转动图片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你和一位同伴正坐在这辆行驶的火车上,铁路边的人看着火车中的乘客,那同学们,请问一下,你们究竟是运动的还是没有运动? 运动的,因为在路边的人看来,你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没有运动,因为在你的同伴看来,你还是在我身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再来看,我们知道,地球是时刻围绕地轴转动的,毛泽东也有着“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那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却没有感觉到我们时刻都在运动呢? 我们都知道,地球在绕太阳转动,哥白尼的日心说才是正确的理论,但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好像太阳是围绕地球运动的?虽然说物体的运动是永恒的,但在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却又总是相对于其它物体而言的,这便是运动的相对性。看来,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即位置随时间的变化,首先要选定“某个其它物体”做参考,然后再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选定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像以上分析的,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思考: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什么?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诗歌中隐含的参考系是什么? 3.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_________ A.可以任意选取B.是一定的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其结果:_______ A.一定不同B.可能不同C.一定相同 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运动,都应该弄清楚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的,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比较才有意义!参考系选择得当就会使问题研究变的简洁、方便!比如,一个星际火箭在刚发射时,主要研究它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所以把地球选作参考系,但是,当火箭进入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时,为了研究的方便,便将太阳选作参考系。为研究物体在地面上的

高中物理曲线运动教案 教科版必修

第一节曲线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1)时,物体做曲线运动。(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 (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______ (变、不变),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2)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 运动,一定具有_________ 。 【课堂实录】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 学生思考

最新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章末综合测评(一)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都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中国海军第十七批护航编队于2014年8月28日胜利完成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第十七批护航编队由长春舰、常州舰等舰,以及舰载直升机、数十名特战队员组成.关于“长春”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 A.队员在维护飞机时飞机可看做质点 B.确定“长春”舰的位置时可将其看做质点 C.队员训练时队员可看做质点 D.指挥员确定海盗位置变化时可用路程 【解析】队员在维护飞机时需要维护其各个部件,不能看做质点,A错误;确定“长春”舰的位臵时其大小形状可忽略不计,B正确;队员训练时要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到位,不能看做质点,C错误;而海盗位臵变化应用位移表示,D错误. 【答案】 B 2.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内,一乘客以自己的车为参考系向车外观察,下列现象中,他不可能观察到的是() A.与汽车同向行驶的自行车,车轮转动正常,但自行车向后行驶 B.公路两旁的树因为有根扎在地里,所以是不动的 C.有一辆汽车总在自己的车前不动 D.路旁的房屋是运动的 【解析】当汽车在自行车前方以大于自行车的速度行驶时,乘客观察到自行车的车轮转动正常,自行车向后退,故A是可能的;以行驶的车为参考系,公路两旁的树、房屋都是向后退的,故B是不可能的,D是可能的;当另一辆汽车与乘客乘坐的车以相同的速度行驶

时,乘客观察到此车静止不动,故C 是可能的. 【答案】 B 3.下列四幅图中,能大致反映自由落体运动图像的是( ) 【解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它的v -t 图像是一过原点的倾斜直线,a -t 图像是一平行时间轴的直线,故D 对,A 、C 错;B 图中的图像表示物体匀速下落.故应选D. 【答案】 D 4.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运动时速度为36 km /h ,司机突然以2 m/s 2的加速度刹车,则刹车后8 s 汽车滑行的距离为( ) A .25 m B .16 m C .50 m D .144 m 【解析】 初速度 v 0=36 km /h =10 m/s. 选汽车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设汽车由刹车开始到停止运动的时间为t 0,则由v t =v 0+at =0得: t 0=0-v 0a =0-10-2 s =5 s 故汽车刹车后经5 s 停止运动,刹车后8 s 内汽车滑行的距离即是5 s 内的位移,为 x =12(v 0+v t )t 0=1 2(10+0)×5 m =25 m. 故选A 【答案】 A 5.两个质点A 、B 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从同一位置沿相同方向同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运动的v -t 图像如图2所示.对A 、B 运动情况的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图2 A .A 、 B 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A 、B 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1 B .在t =3t 0时刻,A 、B 相距最远 C .在t =5t 0时刻,A 、B 相距最远

高中物理 - 教科版目录(全套)

高中物理- 教科版目录(全套) 必修一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1 质点参考系空间时间 1.2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 1.3 直线运动中位移随时间变化的. 1.4 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 1.5 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 1.6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7 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8 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 1.9 匀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第二章力 2.1 力 2.2 重力 2.3 弹力 2.4 摩擦力 2.5 力的合成 2.6 力的分解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3.1 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 3.2 牛顿第一定律 3.3 牛顿第二定律 3.4 牛顿第三定律 3.5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3.6 自由落体运动 3.7 超重与失重 3.8 汽车安全运行与牛顿运动定律 第四章物体的平衡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4.2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4.3 平衡的稳定性(选学)

必修二 第一章抛体运动 1.1 曲线运动 1.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3 平抛运动 1.4 斜抛运动 第二章圆周运动 2.1 描述圆周运动 2.2 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3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2.4 圆周运动与人类文明(选学)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 3.1 天体运动 3.2 万有引力定律 3.3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3.4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第四章机械能和能源 4.1 功 4.2 功率 4.3 动能与势能 4.4 动能定理 4.5 机械能守恒定律 4.6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五章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5.1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5.2 了解相对论 5.3 初识量子论

第一章电荷与电场 1.1 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1.2 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 1.3 电场 第二章电流与磁场 2.1 磁场现象与电流的磁效应 2.2 磁场 2.3 电磁感应定律 2.4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第三章电路 3.1 直流电路 3.2 交变电路 第四章电磁场与电磁波 4.1 电磁场 4.2 电磁波 4.3 电磁波普 第五章电能及电信息的应用 5.1 发电原理 5.2 电能的运输 5.3 电能的转化及应用 5.4 信息概念及用电传输信息的方. 5.5 电信息技术的几项重要作用 5.6 传感器及应用 第六章家用电器与家庭生活现代化 6.1 家用电器的一般介绍 6.2 电“热”类家用电器 6.3 电动类与电光类家用电器 6.4 信息类家用电器 6.5 家用电器的选购及使用 6.6 家电、家庭、社会和家电的未. 第七章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 7.1 电磁学与电磁技术的关系及其. 7.2 电磁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

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运动的描述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的这个理想化的模型.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中的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揭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可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实验并体会比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科技发展、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质点概念和参考系的学习,体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3.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4.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5.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即将一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 教学方法:

教科版高一物理教案全集(必修一)

1.1 质点参考系空间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机械运动、质点、参考系的概念 ⑵了解时间间隔与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⑶掌握时刻中n秒初与n秒末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复习,建立参考系的概念 ⑵通过对质点的学习,了解理想化方法以及理想模型 ⑶通过对时间间隔与时刻的辨别,初步学会分辨n秒初与n秒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的条件,培养学生建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质点的概念 2.时间间隔与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n秒初与n秒末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学习高中物理的力学知识。在开始学习力学知识之前,我们

需要了解力学中几个基本概念。 力学可以分为两部分:只是对物体运动的描述,而不究其运动的原因的部分,我们把它叫做运动学(教材第一章),它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对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相关规律的研究,我们把它叫做动力学(教材第三章),它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这一节课,我们来了解运动学中的几个基本的概念。 新课开讲 1.机械运动 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它是指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的运动。它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在初中阶段学习机械运动的时候还学习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物理学规律。我们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那么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还学习了参照物的概念。 2.参考系 初中阶段我们说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我们需要选择一个物体与它做参照,这个被选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现在我们把它叫做参考系。 参考系的选取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a.参考系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b.研究对象不能被选作参考系 c.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选作参考系 d.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不动的物体选作参考系 讨论:“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家喻户晓。这个故事不但有讽刺意义,而且还包含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请从物理学的知识讨论一下该人找宝剑选择的参考系是什么?请你为他提供一种找到宝剑的方法。 3.质点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答案.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鼎尚**整理制作)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空间时间 课堂训练 1、D 2、不能、可以、不能、可以 3、B 课后提升训练 1、AD 2.C 3、B 4、A 5、BD 6、BD 第二节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 课堂训练 1、4m、2m、竖直向下 2、320m、80m、400m、0 课后提升训练 1、BD 2、7cm、右、7cm、7cm、右、13cm、0、20cm、7cm、左、27cm 3、AD 4、ABD 5、C 6、D 7、C 8、40m、30m、50m、平行四边行法则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课堂训练 1、7.5×1016 m 2、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瞬时速度 3、初速度为零速度均匀增加、速度均匀减少、匀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不为零,速度均匀增加。 课后提升训练 1、ACD 2、AC 3、A 4、C 5、C 6、前2s内12.5m/s、4s内15m/s 7、0 8、由于速度均为负值,说明物体一直沿负方向运动,其速度大小先不变,后变小。 第四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课堂训练 1、4×105 m/s2 2、9.7 m/s2 3、略 课后提升训练 1、B 2、C 3、ABCD 4、B 5、D 6、BD 7、C 8、C 9、C 10、答案:(1)0~2s,图线是倾斜直线,说明升降机是做匀加速运动,根据速度图象中斜率的物理意义可求得加速度a1=6m/s2 。 (2)2s~4s,图线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升降机是做匀速运动,根据速度图象中斜率的物理意义可求得加速度a2=0 。 (3)4s~5s,图线是向下倾斜的直线,说明升降机是做匀减速运动,根据速度图象中斜率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高二物理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 四川省什邡中学高二物理 《电磁学》综合训练题(一) 命题人:王树斌 班级: 姓名: 一、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带有同种电荷,带电量Q 1=5Q 2.当它们相距d(d>>球半径)时,相互作用力为F,现将两球接触后分开,再让它们相距2d,则这时两球间的相互作用力为 ( ) A.209F B.920 F C.43F D.109 F 2.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分别与电池的两极相连,在两极板间的距离由d 逐渐增大到d ˊ的过程中,电容器的电容将 ( ) 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3.两电阻并联时的功率之比为2:3,则将它们串联使用时的功率之比为 ( ) A.2:3 B.4:9 C.3:2 D.9:4 4.照明电路两条输电线间的电压为U,每条输电线的电阻为r,电灯的总电阻为R.则输电线上消耗的功率为 ( ) A.r U 2 B.r U 22 C.22 2R rU D.22 )2(2r R rU 5.把两根同种材料制成的电阻丝甲、乙分别连在两个电路中,已知甲、乙长度之比和直径之比都为1:2,要使两电阻丝消耗的功率相同,则加在甲、乙电阻丝两端的电压之比为 ( ) A.1:1 B.2:1 C.2:2 D.2:1 7.如图所示,,当开关S 合上时,三个电表读数的变化情况是 ( ) A.V 变大,A 1变大,A 2变小 B.V 变小,A 1变大,A 2变小 C.V 变小,A 1变小,A 2变大 D.V 变大,A 1变小,A 2变大 8.轻质线圈悬挂在一条形磁铁的N 极附近,条形磁铁的轴线穿过线圈中心并与线圈 在同一平面内,如图所示.当线圈中通以顺时针方向的电流时,线圈将( ) A.转动,同时远离磁铁 B.转动,同时靠近磁铁 C.向左摆动 D.向右摆动 11.一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产生的交流电动势e=102sin4πt 伏.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 ) A.此交流电的频率是4π赫 B.当t=0时线圈平面与中性面垂直 C.此交流电的周期是0.5秒 D.当t=0.5秒时e 有最大值

2021年高中物理 .1《描述圆周运动》教案 教科版必修

2021年高中物理 2.1《描述圆周运动》教案教科版必修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三、德育目标: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 教学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推理归纳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二、新课教学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3.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匀速圆周运动 (1)显示一个质点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 (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 (3)举例:让学生感知:一个电风扇转动时,其上各点所做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都认为是匀速圆周运动。 (4)两个物体都做圆周运动,但快慢不同,过渡引入下一问题。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a: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与t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b:线速度 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3)线速度的大小 4)线速度的方向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5)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 6)得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2)角速度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角速度是表示的物理量 2)角速度等于和的比值 3)角速度的单位是 c:说明: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 d: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 (3)周期、频率和转速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21-1+2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 1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2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时间:60分钟)

知识点一电磁感应现象 1.下列现象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A.磁场对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B.变化的磁场使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 C.插在通电螺线管中的软铁棒被磁化 D.电流周围产生磁场 解析电磁感应现象指的是由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 B 2.下列现象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A.小磁针在通电导线附近发生偏转 B.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 C.因闭合线圈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 D.磁铁吸引小磁针 解析电磁感应是指“磁生电”的现象,而小磁针和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及磁铁吸引小磁针,均反映了磁场力的性质.所以A、B不是电磁感应现象,C 是电磁感应现象. 答案 C 知识点二磁通量的理解及计算 3.如图1-1、2-17所示,四面体OABC处在沿Ox方向的匀强磁场中,下列关于磁场穿过各个面的磁通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1、2-17 A.穿过AOB面的磁通量为零 B.穿过ABC面和BOC面的磁通量相等 C.穿过AOC面的磁通量为零 D.穿过ABC面的磁通量大于穿过BOC面的磁通量 解析此题实际就是判断磁通量的有效面积问题.匀强磁场沿Ox方向没有磁感线穿过AOB面、AOC面,所以磁通量为零,A、C正确;在穿过ABC面时,磁场方向和ABC面不垂直,考虑夹角后发现,ABC面在垂直于磁感线方向上的投影就是BOC面,所以穿过二者的磁通量相等,B正确、D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B、C. 答案ABC 4.条形磁铁竖直放置,闭合圆环水平放置,条形磁铁中心轴线穿过圆环中心,如图1-1、2-18所示,若圆环为弹性环,其形状由Ⅰ扩大到Ⅱ,那么圆环内磁通量的变化情况是().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全册学案.

第一章 静电场 第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 产生及条件 两不同绝缘体摩擦时 导体靠近带电体时 带电导体和导体接触时 现象 两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 荷 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且电性与原带电 体“近异远同” 导体上带上与带电体相 同电性的电荷 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力不同而 发生电子转移 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受到带正(负)电物体吸引(排 斥)而靠近(远离) 电荷之间的相互排斥 实质 电荷在物体之间和物体 内部的转移 接触起电的电荷分配原则 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电荷会重新进行分配,如图1-1-2所示. 电荷分配的原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平分原来所带电荷量的总和;带异种电荷接触后先中和再平分. 图1-1-2 1.“中性”与“中和”之间有联系吗? “中性”和“中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性”是指原子或者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对外不显电性,表现为不带电的状态.可见,任何不带电的物体,实际上其中都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中和”是指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由于正负电荷间的吸引作用,电荷发生转移,最后都达到中性状态的一个过程. 2.电荷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述方式的区别是什么? (1)两种表述:①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②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的. (2)区别:第一种表述是对物体带电现象规律的总结,一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通过某种方法可以带电,原来带电的物体也可以使它失去电性(电的中和),但其实质是电荷的转移,电荷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第二种表述则更具有广泛性,涵盖了包括近代物理实验发现的微观粒子在变化中遵守的规律,近代物理实验发现,由一个高能光子可以产生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一对正负电子可同时湮灭,转化为光子.在这种情况下,带电粒子总是成对产生或湮灭,电荷的 代数和不变,即正负电子的产生和湮灭与电荷守恒定律并不矛盾. 一、电荷基本性质的理解 【例1】 绝缘细线上端固定,

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

2.1《运动、空间和时间》教案 教材分析 由于本部分内容初中有所涉及但不够深入,所以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时间分配少一些,但侧重知识的应用。通过运动形式的对比引入,剖析大量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生活实例来展开,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物理的兴趣,通过大量的生活和社会实例,在原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再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 (二)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2)、机械运动的定义:(3)、参考系的概念:教学过程:(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2、空间位置的描述

3、时间的描述 (三)本节小结: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四)课堂练习(可相互讨论):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习得,更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正确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如何进行问题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的态度,关注学科间的渗透,辨证思想的渗透。特别是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和处理抽象物理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其中的知识。 2、2 质点和位移 学习目标: 1. 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 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2. 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学习重点: 质点的概念 位移的矢量性、概念。 学习难点: 1.对质点的理解。 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主要内容: 一、质点: 二、路程和位移 三、矢量和标量 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课堂训练 课后作业: 2、3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1教案 静力学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物理竞赛辅导讲义 第二部分:静力学 第一课时:复习高考(理科综合要求)知识点 一、考点内容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2.重力是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所受到的地球对它的引力,重心。 3.形变与弹力,胡克定律。 4.静摩擦,最大静摩擦力。 5.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定律。 6.力是矢量,力的合成与分解。 7.平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二、知识结构 ???????????????????????????????? ?????????????????????????????????????????????????? ????????????-???→→→??????? ?????????? ??--→???? ??→→??????????? ??→???? ??-→的灵活使用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产生条件、摩擦力、弹力、重力顺序原则受力分析实效原则图解法(几何法)力的分解式法图解法(几何法)、公力的合成力的等效性使物体产生形变物体产生加速度)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使力的效果效果各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效果相同 平衡力支持力等回复力、浮力、压力、动力、阻力:向心力、效果子力、电场力、磁场力不接触的力:重力、分产生条件、大小、方向力接触的力:弹力、摩擦性质力的种类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定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定是受力相互性受力物体施力物体物体间作用物质性力的属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定义力.......321 三、复习思路 复习是将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他们系统化、条理化,从而能提纲挈领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并把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和形成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这一课时是以力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核心展开的,研究了三种不同的力及力的合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运动学》练习题(含答案)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 一-第一章-《运动 学》练习题(含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物理《运动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匀速运动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B.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来说,路程就是位移 C.物体的位移越大,平均速度一定越大 D.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越大,在其间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也一定越大 2.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B.平均速率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C.匀速直线运动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任一点的瞬时速度 D.瞬时速度就是运动物体在一段较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为3m/s,则物体在1s内一定走3m B.物体在某1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则物体在这1s内的位移一定是3m C.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则物体在1s内的位移一定是3m D.物体在发生某段位移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3m/s,则物体在这段位移的一半时的速度一定是3m/s 4.关于平均速度的下列说法中,物理含义正确的是() A.汽车在出发后10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 B.汽车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m/s,表示汽车在这段时间的每1s内的位移都是5m C.汽车经过两路标之间的平均速度是5m/s D.汽车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它的初速度与末速度之和的一半 5.火车以76km/h的速度经过某一段路,子弹以600m/s的速度从枪口射出,则()

A .76km/h 是平均速度 B .76km/h 是瞬时速度 C .600m/s 是瞬时速度 D .600m/s 是平均速度 6.某人沿直线做单方向运动,由A 到B 的速度为1v ,由B 到C 的速度为2v ,若BC AB =,则这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A .2/)(21v v - B .2/)(21v v + C .)/()(2121v v v v +- D .)/(22121v v v v + 7.如图是A 、B 两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A 的运动是以10m/s 的速度匀速运动 B .物体B 的运动是先以5m /s 的速度与A 同方向 C .物体B 在最初3s 内位移是10m D .物体B 在最初3s 内路程是10m 8.有一质点从t =0开始由原点出发,其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 示,则() A .1=t s 时,质点离原点的距离最大 B .2=t s 时,质点离原点的距离最大 C .2=t s 时,质点回到原点 D .4=t s 时,质点回到原点 9.如图所示,能正确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 10.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 2,在质点做匀加速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的未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m/s B .质点在第三秒米速度比第2s 末速度大2m/s C .质点在任何一秒的未速度都比初速度大2m /s D .质点在任何一秒的末速度都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m /s 11.关于加速度的概念,正确的是()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

高二物理(选修3-1) 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静电场 第1节电荷电荷守恒定律 1、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称为摩擦起电 实质: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从而在摩擦时导致电子的不均匀分配 将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命名为正电荷 将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命名为负电荷 2、电荷性质: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的性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量,单位:库仑C 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用e表示e=1.60×10-19C,即为电子的电量4、材料不相同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后各自所带电量必定等值异号 5、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6、静电感应与感应起电 当带电体向另一个不带电的物体靠近而不接触时,由于静电相互作用力而使其中的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后不均匀分布而带上电荷的现象称为静电感应。 以静电感应的方式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称为感应起电。 7、验电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其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第2节 库仑定律 1、点电荷:当研究的总量与带电体本身的形状大小以及电荷分布情况关系不大时,可以把抽象成一个带电的点,称为点电荷。. 两带电体的距离远大于带电体的尺寸,带电体就可视为点电荷. 2、库仑定律 ⑴内容: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它们的连线. ⑵表达式:221r Q Q k F = (其中k =9.0×109 N ·m2/C 2,叫静电力常量) ⑶适用条件:①.真空; ②点电荷. 第3节 电场 电场强度和电场线 1、电场 ⑴定义:存在于电荷周围,能传递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物质. ⑵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2、电场强度 ⑴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 与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 ⑵定义式:q F E = 单位:N/C 注:电场中某点场强的大小和方向与该点放不放电荷及所放电荷的大小和电性无关,由电场本身决定. ⑶矢量性: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为该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 ⑷真空中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 2 r Q k E = (其中Q 叫做场源电荷). ⑸电场的叠加:空间同时存在几个电场时,空间某点的场强等于各电场在该点的场强的矢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