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工业建筑改造与加固现状 周香

浅谈工业建筑改造与加固现状 周香

浅谈工业建筑改造与加固现状 周香
浅谈工业建筑改造与加固现状 周香

浅谈工业建筑改造与加固现状周香

发表时间:2017-11-21T14:05:51.8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8期作者:周香

[导读] 工业建筑作为建筑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工业建筑构成了建筑物非常重要的部分。

郑州市金鹿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国外的工业建筑于20世纪60年代已进入大规模的加固改造阶段,国内的工业建筑进入加固改造较晚于西方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工业建筑的开始进入了加固改造的阶段,以后的加固改造量逐年提升。工业建筑加固改造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鉴定改造与加固软件的发展,促进了鉴定与加固标准和规范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加固改造材料和方法的发展。随着工业建筑加固改造的深入反过来要求加固改造市场进一步规范,如何进一步提高加固质量有待各方的努力与多方面支持。

关键词:工业建筑;加固改造

1 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加固发展情况

工业建筑作为建筑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工业建筑构成了建筑物非常重要的部分。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国内现存的各种建(构)筑物的总面积至少在500亿m2以上,工业建筑占40%,其中绝大多数是混凝土结构,而且至少有50%以上已投入使用20年以上[1]。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转型和工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工业建筑拆除重建,部分工业建筑经过加固改造后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继续发挥作用。我国的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加固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2],据有关资料统计,自1997年以来,我国加固工程量平均年递增量达到3 0%以上,到2000年全国年加固修复工程量已突破100万m 2。工业建筑改造的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经加固改造后工业建筑继续使用经过改造后规模更大更节能,空间使用上更加合理、高效美观和符合人性化。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典型的例子如上海宝山钢铁厂、北京现代轿车生产工厂改造;另一方面改造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由于的内部空间大、并且承载力较大改造为民用建筑基本上都能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外观和内部经过改造和装修后即可使用。典型的例子如798工厂改造为综合艺术中心,沈阳铁西旧工业区改造为现代工业文明长廊,有的改为文化娱乐中心、酒店等。

国外方面欧美等国最先进入后工业社会,是最先进行大规模城市结构性调整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出现了大规模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3],20世纪70~80年代就已成为一种趋势[4],改造的对象多为工业革命时代大量兴建的轻工业建筑及少量重工业厂房。近年来建筑物的改造与加固发展比较迅速,出现了许多的工业建筑改造的优秀作品,煤厂改造为工业博物馆,将鲁尔煤气罐改造为文化艺术中心,法国巧克力工厂改造成的雀巢公司总部、意大利林格图工厂改建的林格图大厦等。随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发展,资源的再利用和节能减排提上日程,建筑作为耗能垃圾制造大户,减少资源浪费和垃圾制造就是对生态环境的最大贡献。据西方发达国家198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对工业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比新建同样规模、同样标准的建筑可节约1/4~1/2的费用[5]。英国国家资金用于新建与改建的比例从70年代的75∶25提高到90年代的50∶50[6]。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建筑业中最兴旺行业之一的将是旧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和建筑的垃圾的回收利用。

2 工业建筑结构改造鉴定及加固软件的发展

结构的改造鉴定及加固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要进行合理的改造首先是要在结构方面进行可靠性评估,可靠性评估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经验法和实用评估法即规范中的分级评估法,但评估是一个非常系统和复杂的过程,仅靠知识和经验来处理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不够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把这些经验和理论来转换成计算机程序来处理,需要能对建筑鉴定改造和加固的智能化软件系统。在结构改造鉴定与加固方面,我国1986年把“工程建设中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定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重大项目,1991年开发出了结构评估鉴定方面方面的专家系统,城市现有建筑物震害预测与防预对策的专家系统,钢筋混凝土单层工业厂房可靠性评估与对策的专家系统(RAISE-3),单层混凝土厂房抗震评定专家系统SAIBR[7]。进入21世纪陆续研究开发出了一些常规结构的鉴定与加固专家系统,R.C.框架抗震鉴定与加固可视化程序(2001年)[8],结构加固设计与东大迪普(seu-deep)软件系统(2003)[9],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鉴定的专家系统(2004年)[10],砖混结构可靠性鉴定程序(2006年)[11],这些软件对建筑鉴定加固领域的专家系统的研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程序的完善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实用性和全面性方面还有待实践中检验,并且专门用来作为工业建筑结构的鉴定加固专家系统近年来开发的比较少或者几乎没有,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进入维修加固改造为主的第三个发展时期,因此我国应该投入力量开发工业建筑的鉴定与加固专家系统。国外的建筑结构鉴定程序最典型的成果是美国历经5年于1985年开发出的土木工程系统,它的前身是现存结构的破坏评估专家系统。美国从八十年代初便将专家系统技术应用于结构工程的预测评估领域。

3 工业建筑改造鉴定与加固相关标准规范情况

建筑物的鉴定与加固作为一门学科,理论成果最重要的体现的是相关标准的编制与颁布,这是工程技术人员的法定依据,目前已出版的标准包括:

鉴定标准:

《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J117-88,《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 B J 1 4 4-9 0,《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石油化工建筑抗震鉴定标准》,《钢铁工业建(构)筑物可靠性鉴定标准》YBJZ19-89.《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试行)TJ23-77。

加固标准:

《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 E C S 2 5:9 0,《钢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77-96,《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98,《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混凝土结构加固施工与验收安全技术规范》。

4 工业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方法的发展

在上部结构中,工业建筑的加固方有加大截面加固法,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和改变结构传力体系加固法。加大截面加固法和体外预应力加固法是常用的方法,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2]。但这两种加固方法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加大截面加固法施工周期长,对环境影响大,而且增加截面尺寸,减少了使用空间,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预应力加固法锚固构造困难,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存在施工时侧向稳定及耐久性问题。20世纪60年代随着环氧树脂黏结剂的问世,一种新的加固方法—外部粘贴钢板加固法开始出现,这种加固方法是用

工业建筑改造分析

工业建筑单体改造策略分析 1.概况与本文概要 工业遗存改造源自美国苏荷区的历史建筑保护。它不推倒建筑重建, 而是在忠实于旧建筑历史的同时,对原有建筑进行更新改造,将旧工业厂房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价值更清晰的显示,使之焕发第二次生命。近年来,这种改造再利用方式在我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成为一种风潮。国内逐渐兴起的L OFT 、创意产业园等都是工业遗存改造的典型。 纵观当前国内工业遗存改造项目, 改造模式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种:1.博物会展,如世博会的特钢大舞台、中国船舶馆2.城市休憩空间,如广东中山的岐江公园3.创意产业园,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M 5 0创意园、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等。4.将购物旅游与工业遗产旅游结合起来,成为集购物、娱乐、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开发,如深圳OC 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 1 93 3 老厂房。[1] 本文针对工业遗存改造中对建筑单体的改造,对其改造策略和改造模式进行分析总结,结合中外的案例,旨在对大三下学期的工厂改造项目做预备。 2.方法归类与案例分析 工业建筑的更新不仅局限于对建筑本身的改建,而是从城市角度使建筑所处的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提高,许多单一功能的旧建筑被改建为混合功能的建筑。具体方法可归纳为:内部空间再利用、外部特征再利用和环境特征与建筑遗存整合三种。 2.1内部空间再利用 产业建筑空间对于日常的空间体验而言,具有超尺度和不确定性两个特征。当改造时,建筑功能进行了置换,与之相对应的空间形状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对其实现再利用,就是根据原有内部空间的特征对其进行空间的功能替换、重新整合和扩充增加。 2.1.1案例解析 案例1:澳大利亚渥石湾码头区8/9号码头改造 该项目由贝斯马特事务所改建,目的在于将其转变为 商业办公多功能的建筑。原先场地上的8/9号码头最早用 于羊毛出口贸易,该建筑建于1912年,特色鲜明,拥有大 面积的室内空间,同时,其处理操作羊毛捆的一体化斜槽 与水力升降系统亦很有特色。 建筑的改造设计中,原建筑中大部分的历史肌理被保留下来,而新建筑利用现代语汇,与旧有肌理形成强烈反差。具体设计 为:1.在原来的通廊方向上建立两层新的夹层空间, 将原本的两层建筑内部划为四个空间。夹层有镂 空部分,长条形的孔槽位于嵌入中央斜屋顶的天 窗下方,从而使整个建筑沐浴在天光里。 2.电梯设计为精细透明的元素,崭新又具备工 业化的特点,形成强烈对比。 3.玻璃栏杆包围的空槽嵌入夹层内,货物仓库 的原有支柱穿过空槽,将其作为主要的结构元素进行表达。 4.在长向东西里面为商业用途添 加新的窗户,新的低窗被嵌入外墙板,

最新复件城市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浅谈

复件城市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浅谈

城市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浅谈 摘要:本文结合实例从城市化建设的角度分析了促进旧工业区更新改造过程中的一些主要因素,探讨了在可持续发展要求条件下旧工业区改造更新过程的模式。 关键词:旧工业区改造更新 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应实事求是地遵循城市化的规律,根据当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做出长远预见,任何城市的决策和争论,都要经受历史的检验。纵观城市发展历程,旧工业区用独特的建筑语言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的辉煌,如何对其进行科学重构,使之既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又续写城市的历史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旧工业区的改造,涉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等许多问题,是深圳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1.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发展 深圳是中国乃至全球快速城市化的典范。土地资源的紧约束条件迫使其先于全国其他地区面对城市更新的难题。我国目前还处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还处于不平衡发展中,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较小,目前对城市更新的研究,更偏重旧居住区的整治、中心区的再开发、历史文化区保护的策略等,对于旧工业区的更新与改造一般都以实例介绍为主,缺乏系统的专门研究,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影响,这股热潮逐步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城市职能与产业结构

也开始发生了转变,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问题。在此背景下为了促进这一问题的科学解决,有必要对不断影响其发展方向和方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 上海是我国率先对彰显城市历史的旧工业区进行调查和保护性再利用的城市,近年来对多处老厂房、旧仓库加以改造,如“田子坊”视觉创意设计基地、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等都是旧工业建筑改建再利用的成功例子。最近几年,受国外有关更新方式的影响,我国一些城市,如沈阳、广州等,也对此做了很多探索,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如体现了后工业景观思想的广东中山歧江公园,注重生态平衡的唐山南部采煤下沉区生态园林建设等。 1.1技术进步的影响 l8世纪以来,蒸汽机、电力等近代科学技术的发明与使用,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革.同时伴随交通运输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业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规模化的工业区完成了在城市中的集聚.而20世纪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信息技术变革,则使世界范围内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发生了新的重构.先进的科学技术、新型的物流方式以及土地区位级差的影响,使原本在城市中占地大、能耗高、污染重、利润低的传统工业区陆续关闭或外迁,形成了高层次管理部门在城市中集聚,而制造、生产等低层次部门在周边地区扩散的逆工业化现象,这成为了对城市旧工业区进行改造与更新的原动力。 1.2生态意识影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 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他相关行政单位: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以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化集成设计、精益化生产施工为主要手段,整合工程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实现工程建设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建筑工业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以来,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快速推进,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明显提高。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造”品牌,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系统化集成设计 (一)推动全产业链协同。推行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建筑师负责制,鼓励设计单位提供全过程咨询服务。优化项目前期技术策划方案,统筹规划设计、构件和部品部件生产运输、施工安装和运营维护管理。引导建设单位和工程总承包单位以建筑最终产品和综合效益为目标,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享、系统集成和联动发展。 (二)促进多专业协同。通过数字化设计手段推进建筑、结构、设备管线、装修等多专业一体化集成设计,提高建筑整体性,避免二次拆分设计,确保设计深度符合生产和施工要求,发挥新型建筑工业化系统集成综合优势。 (三)推进标准化设计。完善设计选型标准,实施建筑平面、立面、构件和部品部件、接口标准化设计,推广少规格、多组合设计方法,以学校、医院、办公楼、酒店、住宅等为重点,强化设计引领,推广装配式建筑体系。 (四)强化设计方案技术论证。落实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标准化设计、工业化建造与建筑风貌有机统一的建筑设计要求,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在建筑设计方案审查阶段,加强对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设计要求落实情况的论证,避免建筑风貌千篇一律。 二、优化构件和部品部件生产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8-11-15T12:40:55.95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9期作者:刘峰 [导读] 建筑工业化是指充分利用工业化、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管理的科学技术代替传统建筑业的手工作业生产方式。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建筑工作化发展情况,其次,提出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问题,并且进行了一些思考,最后针对当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情况提出有关建议,希望对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 1建筑工业化的概况 建筑工业化是指充分利用工业化、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管理的科学技术代替传统建筑业的手工作业生产方式。它的主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流水化、施工机械化和管理控制科学化,但建筑工业化不是建筑工厂化,并非要求所有构件都是工厂制作,只要是高效、节能、环保并且利用现代工业化技术成果的方法措施都可以归为建筑工业化。 建筑业传统手工生产方式存在生产率低下、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质量控制水平低等问题,易引发社会矛盾。建筑工业化采用工厂化、流程化的施工方法,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产品质量按科学的方法控制;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还可降低造价,真正做到物美价廉;建筑工业化技术更新快、节能环保、可持续化,是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首选方式。建筑工业化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起步晚,发展比较慢,在施工技术方面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2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2.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特点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2.1.1建造成本 考虑到市场需求,相比于一般的制造业产品,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市场需求量较小,所以它没有被大批量地加工生产,无法享受“工厂化”带来的优惠,这也就带来了居高不下的生产费用,不仅如此,生产预制构件的企业还需缴纳17%的增值税,相比于土建施工领域的税率,处于较高的水平,在上述因素的制约下,预制构件的生产成本比传统的现浇施工成本还要高。此外,装配式结构对现场施工设备和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还会产生额外的运输费用和构件节点连接成本。所以,相比于现浇结构,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建造成本较高。 2.1.2标准化、模数化和多样性 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为加工生产预制构件提供便利,装配式建筑必须具备标准化、模数化特点,有利于项目设计和施工工作的开展。和民用建筑不同的是,在工业建筑中很容易实现模数化、标准化,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力度研究如何在民用建筑中实现模数化、标准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一味追求建筑标准化,很容易忽视建筑的差异性,由于建筑兼具工业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点,所以在对装配式建筑进行推广时,一方面要做好模数化、标准化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恰当处理好标准化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追求建筑的标准化而忽略了建筑的多样化,也不能因追求多样化而不要求标准化,应该使建筑成为能够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艺术品。 2.1.3预制率和装配率 就目前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来看,装配率和预制率是重点的考核对象,它们只有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够称之为工业化建筑,但是,应该在综合考虑建筑特性的基础上,来确定预制率和装配率的比例,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以将装配和现浇结合在一起,在预制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预制率,如果预制率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成本和费用。 2.2钢结构体系在工业化方面面临的问题 2.2.1建造成本 钢结构建筑相比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建造成本略高,因为钢结构构件制作时基本都采用按工程设计进行订单式加工制作,需要进行二次深化设计,由于构件为非标形式,构件加工不能实现标准化、定型化与批量化,导致加工成本稍高。对钢结构施工安装,其吊装设备相对投入较大,对安装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严,同时对项目管理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这也带来 工程费用的增加。但考虑到目前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钢材价格持续保持低位的情况下,钢结构应具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2.2.2钢结构设计队伍 与传统混凝土结构设计力量相比,国内能较好进行钢结构设计的工程技术队伍还是稍微薄弱,特别是钢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结构与构件的整体稳定与局部稳定验算、构件的节点连接设计等,这些工作相对较复杂,使得结构设计人员更偏爱设计混凝土结构,导致在建筑工程中采用钢结构的比例还是较低。 2.2.3现场焊接作业 钢结构体系采用最多的是框架体系,对梁柱连接节点,目前工程应用中均采用栓焊连接节点,即梁的腹板与柱用高强螺栓连接,梁的翼缘与柱采用坡口焊接,施工现场需要进行大量焊接作业,应研发减少现场施工焊接作业量的连接方式。此外超高层建筑钢柱均采用厚钢板,对厚钢板的连接,其焊接量更大、对焊工要求更高。另外现场焊接对环境污染较大,质量控制也有一定难度。 2.2.4钢结构住宅 要推广应用钢结构,必须将发展钢结构住宅作为一个重点。但由于钢材材料自身的特性,推广应用钢结构住宅必须解决防火与防腐问题,然而目前这方面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另外钢结构住宅通常采用框架体系,其房间内梁柱存在影响了使用性能与视觉效果;对于钢结构住宅还必须研发集结构、保温与外饰面功能于一体的外围护结构体系,但这目前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上述几个方面是制约钢结构住宅大面积应用推广的主要原因。 3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建议 我国推广建筑工业化具有独特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主体地位对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3.1在加大国家政策扶持的基础上,严控建筑质量标准。 当前我国建筑工业化水平不高,集约化生产方式的经济效益得不到体现,建筑企业习惯于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国家政策扶持成了建

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国内建筑普通的做法是现场制作,该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难免有费时费力、污染环境、效率不高等缺点,而国内外的建筑较多的是工厂预制现场拼装,这有利于实现建筑工业化。本文就中国建筑业现状,介绍了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概况,结合装配式建筑的优缺点,对中国建筑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优缺点;前景 1、概述 随着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要求的不断提升、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为代表的建筑工业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应用逐渐升温。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生产成本较低,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和缩短了施工工期;产品质量更好地得到保障,流程化生产使生产过程更容易得到控制,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了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能源浪费,各种材料利用率显著提高,使得产生的废料、废水等得到更加有效地控制,一部分结构构件甚至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 1.2国内发展状况 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我国没有得到快速发展,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唐山大地震中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受到了大量的破坏,为人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使得人们存在一种保守思想,以致不能被广泛宣传。另一方面存在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不完善,施工技术能力不高等问题,从而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开始慢慢流传,装配式建筑的观念也在慢慢传播;80年代,预制屋面梁、制屋面板等构件在一些工程中也开始使用,由于当时没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所以也不能拥有很高的建筑质量。比如,楼屋面板的密封效果不好,防水措施不完善,以致存在漏水、隔声效果不好等现象。所以装配式建筑没有得到很大进展;到了90年代,施工技术得到一定的改善,管理水平也有了長足的进展,预制装配式建筑被提及,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 市场方向的正确引导-政府建设 (1)传统的市场观念会促使很多使用者认为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进行相关的宣传和引导,使公众在内心能够接受这样的新型住宅。 (2)标准化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而以企业自身的标准体系作为全行业的通用标准,不具备广泛普及性,应该由政府引导完善装配式建筑的标准。

工业化建筑与现代化建筑发展措施论文

工业化建筑与现代化建筑的发展措施摘要: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建筑工业化能够提升建筑业的科技水平和地位,改变传统建筑业的操作方式、施工工艺和人们的观念,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工人的技术技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程质量,降低质量通病;提高施工文明,降低事故频率;还能带动国内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冶金业、建材业、农业和装饰装修等行业的发展,加快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 abstract: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rchitecture can promot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and position,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mode of oper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dea of people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cost; improved worker technical skills, the reduction of labor intensity; improving engineering quality, reduce the quality problems;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civilization, reduce accident frequency; still can provide a boost to the domestic many related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promotion metallurgy industry,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decoration industries

未来5年,建筑工业化发展走向

未来5年,建筑工业化发展走向 近日,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工业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未来5年,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要点。 1.理论发展要点 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的适用性及优化技术理论研究。 装配式建筑全寿命期工作机理及设计理论研究。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新型连接节点及其基本结构性能研究。 装配化施工的混凝土结构构件高效配筋设计理论研究。 8度区混凝土装配结构体系的工业化适应性问题与创新抗震设计理论及防连续倒塌设计理论研究。 如是观之: 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连接节点,其性能还达不到现浇结构;二是抗震性能还有待实践检验。 2.工业化建筑设计关键技术发展要点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模块化钢结构、预制预应力装配式结构、竹木结构体系设计技术。 装配式高性能结构体系及其连接节点工作机理及设计技术。 工业化建筑围护体系、构配件及部品的高效连接节点设计技术。 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建筑设备、装饰装修一体化集成设计技术。

如是观之: 4类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设计指南,行业技术规范还有待完善。 3.技术标准体系与标准化关键技术发展要点 制订工业化建筑全过程、主要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及标准定额体系。 工业化建筑结构、围护结构、功能部品及设备管线的关键技术标准。 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技术体系与通用化接口技术。 建立工业化建筑标准化关键部品库,建筑工业化施工标准化装配技术与工艺体系。 如是观之: 系统的工业化建筑标准体系、完善的工业化建筑定额体系;统一的建筑模块化设计的标准模数;全面的工业化建筑关键部品、构件模块标准化数据库将是装配化未来几年的发展重点。 4 高效施工关键技术发展要点 大型预制构件无损性库存与运输、高效吊装与安装技术。 工业化建筑施工安装质量监测与控制技术。 装配式建筑关键节点连接高效施工及验收技术。 建筑、结构、机电、装饰及部品一体化集成生产、安装技术。 建筑构件高精度控制技术及基于工业化建筑施工全过程的精细 化施工技术管理与安全控制技术。 如是观之:

旧工业厂房加固改造

浅谈旧工业厂房加固改造 摘要:工业厂房因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失误,非正常使用、荷载众多且使用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结构体系的承载力降低,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使用。厂房的改建比新建节约资源,且回收投资的速度快,使得结构加固工作变的尤为突出。本文结合湘潭市电机股份公司车间厂房的工程加固实例,并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指出了旧工业厂房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及加固特点,为实际工程合理的选择加固方案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tructural system of industrial buildings is reduced because of the faults of prospectiv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he non-normal application, the heavy load, and the harsh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and as a result, the safe usage of the structure is seriously affect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factory buildings saves more resources and recyles the investment much faster than building a new one, which distinguishes the structure reinforcement work. this paper takes the workshop project reinforcement of xiangtan electric-al motor co., ltd as an exampl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author’s working experience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ain security problems and reinforc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ld industrial buildings, 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choice

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原属于城市中心的旧工业区出现了被搁置和被拆除的情况,而那些曾经属于郊区的旧工业区却逐渐成为城市商业中心,具有良好的商业开发潜力。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发展,各个旧工业的位置优势也凸显出来,并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具有一定的再利用价值。本文主要探讨了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策略与方法。 标签: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方法 旧工业建筑,属于非传统的城市景观,它是城市组成的重要一部分,在工业时代拔地而起的时代见证了一个地区工业文明的发展,拥有多种复合资源及价值,毫无疑问,成为中潜在的可再生空间资源。旧工业建筑不仅具有以上众多的历史价值和物质价值,对历史物证资料的保留也是难得可贵。因此,保护、改造与在利用旧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设计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1、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意义 1.1 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经济意义 对于每一个项目而言,经济价值往往决定了项目的可行程度,对于旧建筑的改造也是一样。工业建筑的主体结构能够长期使用,然而其功能却很难跟上时代的脚步。改造并再利用旧的工业建筑是充分发掘其适应性潜力,使其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二次设计。相比较推倒重建,其具有工期短,投资少,效益高的三大优点。其次,保留旧工业建筑周边的基础设施,并稍加改善和维修,可以为政府节约大量的公共成本。旧厂房常常蕴含着更大的经济存活力。一方面保存和维护旧厂房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再现其作为生活场所的本质。旧厂房这种融入生活,浸含着历史与文化记忆的教育价值是一个城市源源不断的商业财富。 1.2 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环境意义 建筑作为一项重大的经济活动,在其建造、使用、维护的过程中,都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旧的工业建筑作为一种潜在的资源,储存着能源,盲目的拆除,不仅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是对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相反,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则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3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社会意义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可以激活经济衰落的城市空间,通过节约城市的投资成本、提供租金低廉的使用空间,开发旅游观光资源等方式,以点带面地带动衰落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改造的策略对于城市的

浅谈建筑工业化中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对城镇化的影响_王浩文

浅谈建筑工业化中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对城镇化的影响■王浩文,王泽云,程琴■西华大学,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灵活式建筑方式,装配式建筑的形式和种类随着社会整体的变革逐步发展,将这种灵活性的建筑发展理念融合在我国城 镇化建设中,对城镇化实现“三个要”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分 别从装配式建筑和城镇化的基础概念入手,对两者的融合发展进行研 究,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逐步实现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对城镇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逐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逐步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的结构完整性进一步增强。加强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工业化中装配式建筑模式是一种新型建筑思维理念,采用装配式代替传统的完成式建筑模式,提高了建筑材料的应用灵活性,是低碳生活理念在社会发展中融合的重要体现。 1装配式建筑及其发展现状分析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建筑应用理念,所谓装配式建筑就是将传统建筑生产中将生产中生产成型的结构设计成多个可组装部分,从而降低了建筑设备应用中的运输成本[1],能够实现工业建筑材料应用的多样化发展,不仅大大节约了工业生产中的资金投入,同时灵活的工业建筑材料应用,也可以实现建筑施工材料应用的二次应用,是低碳理念金额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建筑中应用重要体现。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工业化建筑中应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不断发展,一方面,装配式建筑在工业建筑生产中的应用,可以作为一种工业发展新动力,推进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例如:工业建筑中应用装配式建筑能够大大降低建筑材料的运输成本,实现工业建筑中建筑材料的二次应用等等;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工业建筑中的应用程度中创新应用因素性较低[2],装配式建筑在建筑中应用的长远发展性较低,对我国工业未来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可见,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工业化建筑中应用与发展依据任重而道远。 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结构逐步完善与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城镇建设在我国社会建设中主要实现“三个要”的发展目标,即第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新格局,实施城镇建设从根本上实施变革;第二,有序推进劳动生产效率,减少用工数量,改善施工作业环境,完善城镇化整体发展趋势;第三,实现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升级中,促使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稳定下农民的工作,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城乡一体化进程。装配式建筑理念是应用灵活多样的建筑方式,实施工业建筑,其坚持灵活的工业建筑理念与社会城镇化建设实现灵活应用农村资源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3]。 2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理念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 (1)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装配式建筑理念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应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装配式是将传统的工业建筑应用材料的整体运输拆分成多个子部分进行划分同样,装配式理念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应用,同样也可以将城镇化建设划分成多个子部分[4],首先,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农民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综合文化素养,可以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思想引导,为城镇化理念的实施提供思想引导,深入对我党实施新农村相关政策的深入解读。例如:我国某市积极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对农村中农业种植方式,新型种植技术手段的应用方式进行专业的培训指导,同时,当地村干部积极组织群众学习我党新农村建设中相关政策和理念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作用,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思想指导。 (2)完善城镇住房结构体系。城镇化建设中应用装配式建筑理念,也体现在注重应用城镇化中住房建设中数量分配和质量保障的科学性划分。一方面,城镇化中农民实施住房回迁建设,将装配式灵活分配的结构规划体系进行城镇化中住房划分,实现住房建筑与城镇化建设中回迁住户在住房应用数量上的控制,避免出现城镇化建设中住房拥挤或者住房建设大量闲置的情况出现,完善城镇化建设中住房分配结构体系的合理性规划;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实施装配式住房建筑时,也可以直接采用装配式建筑建筑施工规划,对施工中应用的建筑材料购买以装配式作为主要的建筑施工材料,保障施工质量,实现城镇化建设中住房施工材料的灵活性应用。例如:我国谋地区实施农村城镇化建设,当地政府为了实现城镇化建设住房施工实现低碳化建设,将工业化中装配式建筑理念融合到城镇化建设中来,实施城镇中回迁楼按人口数量实施住房划分,并对施工中施工材料坚持装配式优先选择的理念,实现了我国城镇化建设中住房建筑分配合理化[5]。 (3)促进城镇经济转型发展。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与城镇化中经济发展整体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实现城镇化建设中经济稳定增长,一方面,稳定农民经济收益,可以应用新型技术手段,为农民提供新型种植技术手段,强化城镇化建设建设中农村农业发展水平,推进农村农业发展的结构性和层次性种植发展;另一方面,应用农村广阔的地域环境实施工业生产开发,稳定农民的工作稳定性,提高农村人口结构的稳定性,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人才保障,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4)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结构。装配式建筑理念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也体现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基础性设施建设中,应用装配式灵活多元化的结构发展体系,逐步实现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卫生、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社会设施结构体系逐步健全,例如:做好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性难题,为我国农村农民的生活提供可靠地完善式服务结构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6]。此外,实现低碳理念的融入在我国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融合也是工业化建筑中装配式结构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注重城镇化建设与社会整体发展趋势之间相互吻合,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自然发展规律之间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绿色性、可持续性发展。 3结论 装配式建筑是低碳理念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融合的重要体现,这种建筑思维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可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灵活的建设思想理念,即将城镇化建设看做一个可以划分的整体,并将这个分成多部分进行建设,同步实施的灵活性建设方式,提高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速率,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基于建设阶段的产业化住宅技术体系节能减排效益分析[D].重庆大学,2015. [2]白光波.六杆四面体单元组成的新型装配式球面网壳理论与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5. [3]徐泽,阎雨,周云等.预制装配式住宅推广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以江苏沿江地区为例[J].住宅科技,2015,15(3):22-26.[4]汪凯,江韩.江苏省预制混凝土结构设计与研究[A].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建筑结构》杂志社.第五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建筑结构》杂志社,2015?8. · 61 ·

浅谈工业建筑改造与加固现状 周香

浅谈工业建筑改造与加固现状周香 发表时间:2017-11-21T14:05:51.8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8期作者:周香 [导读] 工业建筑作为建筑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工业建筑构成了建筑物非常重要的部分。 郑州市金鹿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国外的工业建筑于20世纪60年代已进入大规模的加固改造阶段,国内的工业建筑进入加固改造较晚于西方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工业建筑的开始进入了加固改造的阶段,以后的加固改造量逐年提升。工业建筑加固改造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鉴定改造与加固软件的发展,促进了鉴定与加固标准和规范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加固改造材料和方法的发展。随着工业建筑加固改造的深入反过来要求加固改造市场进一步规范,如何进一步提高加固质量有待各方的努力与多方面支持。 关键词:工业建筑;加固改造 1 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加固发展情况 工业建筑作为建筑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工业建筑构成了建筑物非常重要的部分。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国内现存的各种建(构)筑物的总面积至少在500亿m2以上,工业建筑占40%,其中绝大多数是混凝土结构,而且至少有50%以上已投入使用20年以上[1]。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转型和工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工业建筑拆除重建,部分工业建筑经过加固改造后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继续发挥作用。我国的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加固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2],据有关资料统计,自1997年以来,我国加固工程量平均年递增量达到3 0%以上,到2000年全国年加固修复工程量已突破100万m 2。工业建筑改造的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经加固改造后工业建筑继续使用经过改造后规模更大更节能,空间使用上更加合理、高效美观和符合人性化。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典型的例子如上海宝山钢铁厂、北京现代轿车生产工厂改造;另一方面改造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由于的内部空间大、并且承载力较大改造为民用建筑基本上都能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外观和内部经过改造和装修后即可使用。典型的例子如798工厂改造为综合艺术中心,沈阳铁西旧工业区改造为现代工业文明长廊,有的改为文化娱乐中心、酒店等。 国外方面欧美等国最先进入后工业社会,是最先进行大规模城市结构性调整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出现了大规模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3],20世纪70~80年代就已成为一种趋势[4],改造的对象多为工业革命时代大量兴建的轻工业建筑及少量重工业厂房。近年来建筑物的改造与加固发展比较迅速,出现了许多的工业建筑改造的优秀作品,煤厂改造为工业博物馆,将鲁尔煤气罐改造为文化艺术中心,法国巧克力工厂改造成的雀巢公司总部、意大利林格图工厂改建的林格图大厦等。随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发展,资源的再利用和节能减排提上日程,建筑作为耗能垃圾制造大户,减少资源浪费和垃圾制造就是对生态环境的最大贡献。据西方发达国家198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对工业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比新建同样规模、同样标准的建筑可节约1/4~1/2的费用[5]。英国国家资金用于新建与改建的比例从70年代的75∶25提高到90年代的50∶50[6]。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建筑业中最兴旺行业之一的将是旧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和建筑的垃圾的回收利用。 2 工业建筑结构改造鉴定及加固软件的发展 结构的改造鉴定及加固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要进行合理的改造首先是要在结构方面进行可靠性评估,可靠性评估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经验法和实用评估法即规范中的分级评估法,但评估是一个非常系统和复杂的过程,仅靠知识和经验来处理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不够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把这些经验和理论来转换成计算机程序来处理,需要能对建筑鉴定改造和加固的智能化软件系统。在结构改造鉴定与加固方面,我国1986年把“工程建设中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定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重大项目,1991年开发出了结构评估鉴定方面方面的专家系统,城市现有建筑物震害预测与防预对策的专家系统,钢筋混凝土单层工业厂房可靠性评估与对策的专家系统(RAISE-3),单层混凝土厂房抗震评定专家系统SAIBR[7]。进入21世纪陆续研究开发出了一些常规结构的鉴定与加固专家系统,R.C.框架抗震鉴定与加固可视化程序(2001年)[8],结构加固设计与东大迪普(seu-deep)软件系统(2003)[9],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鉴定的专家系统(2004年)[10],砖混结构可靠性鉴定程序(2006年)[11],这些软件对建筑鉴定加固领域的专家系统的研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程序的完善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实用性和全面性方面还有待实践中检验,并且专门用来作为工业建筑结构的鉴定加固专家系统近年来开发的比较少或者几乎没有,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进入维修加固改造为主的第三个发展时期,因此我国应该投入力量开发工业建筑的鉴定与加固专家系统。国外的建筑结构鉴定程序最典型的成果是美国历经5年于1985年开发出的土木工程系统,它的前身是现存结构的破坏评估专家系统。美国从八十年代初便将专家系统技术应用于结构工程的预测评估领域。 3 工业建筑改造鉴定与加固相关标准规范情况 建筑物的鉴定与加固作为一门学科,理论成果最重要的体现的是相关标准的编制与颁布,这是工程技术人员的法定依据,目前已出版的标准包括: 鉴定标准: 《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J117-88,《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 B J 1 4 4-9 0,《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石油化工建筑抗震鉴定标准》,《钢铁工业建(构)筑物可靠性鉴定标准》YBJZ19-89.《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试行)TJ23-77。 加固标准: 《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 E C S 2 5:9 0,《钢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77-96,《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98,《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混凝土结构加固施工与验收安全技术规范》。 4 工业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方法的发展 在上部结构中,工业建筑的加固方有加大截面加固法,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和改变结构传力体系加固法。加大截面加固法和体外预应力加固法是常用的方法,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2]。但这两种加固方法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加大截面加固法施工周期长,对环境影响大,而且增加截面尺寸,减少了使用空间,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预应力加固法锚固构造困难,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存在施工时侧向稳定及耐久性问题。20世纪60年代随着环氧树脂黏结剂的问世,一种新的加固方法—外部粘贴钢板加固法开始出现,这种加固方法是用

浅谈老旧工业厂房的改造

浅谈老旧工业厂房的改造 程婧,周均清 (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化工程与仿真中心,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无锡建议》的发表显示出国内对工业遗产的关注,为此针对老旧工业厂房保护改造的意义进行论述,分析其改造的可行性,总结了国内存在的四种主要的老旧厂房改造方式,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有关老旧工业厂房改造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老旧工业厂房;改造:方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IU984.199 近来,来自国家文物局的人员和中国主要工业遗产城市的代表及专家学者,在无锡通过了保护工业遗产的无锡建议。这是中国政府对国际古迹遗址日‘工业遗产’,主题的回应。《无锡建议》提出了‘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评估工作;将重要的工业遗产及时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区别对待、合理利用工业废弃设施的历史价值’等具体的措施(引自abbs论坛,详见htp://abbsconi cn/news/read php? cate= 3&recid= 17292);事实上,工业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老旧的工业厂房的保护及改造日益受到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关注。 老旧工业厂房在世界上每个城市都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厂房大多兴建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技术飞速发展,透过这些厂房可以看到当时的盛况,留下历史的回忆。它们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折射出城市发展的轨迹,但它们又不能以破旧、无功能的面貌存在于这个城市。对于这些老旧工业厂房,现在有很多种处置态度,完全保留不动或是全部拆除都不是很好方法。借鉴历史街区保护的方法,我们更多的是对现有老旧厂房进行动态保护即改造,在保留其外表特征的前提下,让它变成适合现代功能需要的建筑,既传承了历史也使其物有所用。 1、工业厂房改造的意义 老旧工业厂房是历史的产物展现了工业技术发展的轨迹。一个发达并有吸引力的城市,除了拥有一批代表着现代技术和趋势的新潮建筑外,也一定要有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完整的城市历史遗迹,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营造出新老对比、相映成趣的城市风貌。作为老旧工业厂房这样一种特殊工业遗产建筑,虽然它不属于历史遗址建筑保护范畴,但仍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一个要素,完全把它从城市中抹除并不是最好 的方法。若能成功地改造工业厂房,使其焕发新的光彩,将更有利于完善城市形象,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一个城市中心区,达到新旧建筑共存共荣的多元化发展。 另外,改造工业厂房成其它用途建筑相对于新建建筑更加节省资金、避免拆迁费用、节省能源,更有利于节约,这与中央提倡的‘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是相一致的。改造后的厂房可作民用,缓解城市居住问题,也有助于减少一些社会问题。 【文献标识码]A 2、老旧工业厂房改造的可行性 作为老的建筑,它可能在很多方面不符合现在的规范和要求,但是作为改造的对象,它具有被改造的条件。

现代化建筑和工业化建筑的发展措施

浅谈现代化建筑和工业化建筑的发展措施 【摘要】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科学技术不断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建筑的发展也正以快速的步伐向现代化迈进。高效率高质量的机械化工业化建筑,将逐渐的取代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作业,现代化建筑应该采用先进适用的装备和技术,立足建筑化标准的基础,提高现代建筑的机械化水平,发展施工专业化。 【关键词】现代化建筑;机械化水平;发展措施 1 现代化建筑中建筑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现代化建筑中的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及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替代传统建筑中的分散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其实现的方式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先驱,通过采用适用先进的装备和技术,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制品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以及市场中介机构,让建筑业的经营和生产活动逐渐的走上社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2 建筑工业化 2.1 含义: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这种生产方式的效率低下,规模较小,如果进行大规模的建筑群生产时,需要更多的手工劳动力,使成本大大增加。而建筑工业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以科技为导向的现代化建筑中,将以社会化大生产逐步的代替传统的小生

产方式,并使之逐步过渡最后完全取代。 2.2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要实现工业化建筑,必须使用适用的装备和工艺,使用先进的技术做后盾,在组织施工中科学合理,发展施工的专业化,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将复杂繁重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减少。大力发展建筑构配件的设备制品生产和经营的规模,给建筑市场提供各种类建筑使用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在制度上,制定重要的基础标准(如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模数协调和连接等)和统一的建筑模数,将标准化和多样化结合起来,合理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产品的标准,工艺的标准,企业管理的标准和工法等必须认真的建立并完善,不断的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在管理上,使用现代化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实行科学管理和组织,发展和培养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市场,从而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3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我国的建筑业今后发展方向是建筑工业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建筑生产量日益加大,因此要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建筑还有一定的时间。近几年来由于建筑业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筑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建筑业发展越来越快,且物质技术基础也有了较为显著的增强,不过整体上来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并不大,且在质量上存在很多的问题,整体技术的进步比较缓慢。为保证各类建筑的最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