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钢铁连铸的发展与技术的开发及其实三项关键技术

谈钢铁连铸的发展与技术的开发及其实三项关键技术

谈钢铁连铸的发展与技术的开发及其实三项关键技术
谈钢铁连铸的发展与技术的开发及其实三项关键技术

谈钢铁连铸的发展与技术的开发及其三项关键技术

摘要

本文简述了钢铁中国连铸发展简史,论述了高速连铸技术。指出防止接漏、保证钢坯质量是提高连铸速度的两大难题, 而改进结晶器形状及振动方式、改善保护渣理化性能和对浸入式水口进行优化设计等方法是解决高速连铸两大难题的三项必要措施。文章重点介绍瑞士CONCAST 公司CCT 技术、意大利DANIELI公司DANAM 技术、结晶器振动形式及参数的优化、高速连铸保护渣理化性能的优化等新技术。分析了高速连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高速连铸的重要意义,讨论了实现高速连铸的三项关键技术。

关键词: 连铸;历史;现状;未来发展;高速连铸关键技术;结晶器设计结晶器振动保护渣

1 中国连铸发展简史

我国是在炼钢生产中研究、应用连铸技术较早的国家之一。20 世纪50 年代中期, 当连铸技术在前苏联、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进入工业性试验阶段时,我国即着手进行试验研究工作。1956 年我国在当时的重工业部钢铁综合研究所建成了直径80 mm的圆坯半连铸试验装置; 1957 年在上海钢铁公司中心试验室建成一台高架立式方坯连铸机;

1958 年在唐山钢铁厂建成了第一台工业生产的立式连铸机, 同年在重庆第三钢铁厂建成投产一台两机两流,配合30 t 转炉,浇铸175 mm 250 mm 矩形坯的立式连铸机; 1960 年在唐山钢铁厂建成一机一流,配合5 t 转炉浇铸150 mm 150 mm 小方坯的立式连铸机。虽然我国是连铸生产起步较早的国家, 但由于20世纪50年代~ 70 年代我国的炼钢厂以平炉炼钢为主平炉炼钢生产节奏慢,不适应连铸生产;另外,我国发展的连铸机型大多为立式连铸机, 生产效率

低。因此,我国连铸生产的发展极其缓慢, 到1978年我国的钢产量为3 178 万t, 其中平炉钢1 127 万t,占总钢产量的3546% ,连铸比仅为35%。为了改变我国连铸生产发展的落后状况, 1974年,我国从原西德施罗德西马克和德马克公司引进了3 套弧形板坯连铸机; 1980 年, 我国又与原西德曼内斯曼德马克公司签定了引进小方坯连铸设备及技术转让与合作制造合同, 在国内增建一批旨在浇铸90 mm 90 mm, 120 mm 120 mm 及150 mm 150 mm 供成品轧机一火成材使用的小方坯连铸机。这些引进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连铸机,装备水平高,为我国消化引进连铸技术,提高连铸技术水平,开辟了新的途径,大大促进了我国连铸生产的发展。同时为了加快连铸生产的发展,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起, 加快了淘汰平炉炼钢的步伐。到1997年,我国钢产量达到10 891 万t, 其中平炉钢仅946万t, 仅占88%。我国的连铸机从1978年的不足40台发展到1997 年的344 台, 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连铸机群,连铸比达到6065%。我国台湾省的连铸技术水平也相当高。1974年兴建的台湾高雄钢铁厂, 1982 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年产钢320 万t, 实现全连铸。1999 年台湾全省连铸坯产量为1 536 万t ,连铸比达9980%。

2 中国连铸的现状

我国连铸经历了起步、艰难发展、引进移植、自创体系、快速发展、高效化改造等阶段。近十几年来,我国连铸发展的速度已达到世界主要产钢国连铸增长的水平, 并且在连铸技术及装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0 年, 我国第一台完全国产化的方坯连铸机在凌源钢铁厂问世。该机采用了10多项先进技术, 性能可靠,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4 年8 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八机八流方坯连铸机在武钢落户。1996 年原冶金部将连铸机高效化改造作为九五重点攻关课题,由此拉开了我国连铸高效化改造的序幕。1997 年初, 广钢集团与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在其所属的转炉分厂1号连铸机上取得了单流高效化改造的成功,铸坯无缺陷率在90% 以上, 铸机作业率达85% 以上;拉坯速度: 120 mm 120 mm 方坯平均33~ 37m/min,最高为42 m/min; 150 mm 150 mm 方坯平均24~ 28 m/ min,

最高为35 m/ min。1998 年初,首钢公司第三炼钢厂与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携手, 成功地将第三炼钢厂2 号、3 号八机八流小方坯连铸机拉坯速度从2 4 m/min提高到30~ 45m/ min,最高达到52 m/ min, 单流年产增加30%以上。1998年6 月,马钢投资近5 亿元兴建的年产63万t 三机三流异型坯连铸生产线,热负荷试车成功,拉出了第一根异型坯,为马钢大H 型钢生产提供了原料保证。1998 年, 由北京亿美博科技有限公司与重钢公司合作开发成功的数字式连铸机结晶器液面控制系统在重钢七厂投入运行。该系统控制精度为1~ 2 mm,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1999 年,由北京兴冶实业总公司与北京辉耀科技公司联合研制的CS/ 3000连铸坯定尺测控系统在莱芜钢铁公司炼钢厂投入使用。该系统具有国际先进的电视测

量、图像处理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了在大范围内同时对多流钢坯远距离非接触式高精度连续定尺测量,并输出相应的切割控制信号。新千年到来之际,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开发设计的江苏锡钢集团合金钢三机三流方坯连铸工程由于采用了组合式弧形引锭杆拉坯、引锭杆存放装置、双辊摩擦驱动等创新技术,在国内连铸领域备受关注。目前,我国已形成钢种多样、机型齐全、技术成熟的连铸生产体系。2001 年我国连铸坯产量为13 820万t, 连铸比达到9280% , 其中有99 家企业实现了全连铸。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连铸生产存在的问题:

( 1)大量低水平连铸机的重复建设。

( 2)可浇品种少。

( 3)连铸机作业率低。

( 4)自动化控制水平低。

3 中国连铸发展的思考

近10多年来,经过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冶金人的不懈努力, 我国的连铸技术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按照国家冶金发展规划, 2003 年我国的连铸比要达到95% ,赶上或达到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水平。以目前的发展水平看,这一目标有望提前实现,但这仅仅是一个量的变化,要想整体赶上或达到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连铸水平, 我们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其一,高效化改造势在必行。连铸高效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我国连铸发展的基本方向。有关专家预测:如果我国现有的连铸机全部实现高效化, 那么我们可以在不建新厂, 不新增连铸机的情况下, 连铸坯年产量增加650 万t,可以使我国的连铸比提高到95%以上。

实现连铸高效化,其核心是提高连铸机的拉速。提高连铸机拉速,需要解决结晶器和二冷段的冷却效果、结晶器的液面控制及相关技术问题。其二,增加连铸品种, 提高铸坯质量是当务之急。随着连铸技术的进步, 连铸钢种的范围日益扩大,一些过去认为只能用模铸生产的钢种现在均可用连铸生产。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扩大连铸钢种的范围和比例,完善高碳钢、合金钢连铸的技术手段,实现连铸以生产普碳低合金钢为主向扩大生产优质碳素钢、高碳钢、高强度合金钢的转变。同时,要从炼钢到连铸整个过程加快新技术及装备的应用与改造,提高钢的纯净度,改善铸坯内部结构,生产无缺陷铸坯。其三,自动化控制迈上新台阶。现代连铸技术是以自动控制为其技术支持的。不能想象高水平的连铸是建立在低层次的凭经验或手控方式基础上的。只有实现了高水平的自动控制,才能保证连铸的高水平。谈起自动化控制,首先要解决一个观念和认识的问题,其次要舍得花钱。我们要把自动控制作为一项关键技术认真对待。引进的连铸设备一般均配置了自动化控制设备, 我国自己设计或研制的连铸装置也应该把自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设计。只有自动控制设计过了关, 其连铸装置的设计才算过关。

其四,推行全新的物流管制技术,提高连铸综合管理水平。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对连铸机进行了高效化改造,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究其原因, 就在于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滞后。现在我们不少企业的生产管理基本上仍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后补救性被动管理模

式。这样的管理模式时常在工序与工序之间产生脱节, 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的生产潜力, 对生产高效化产生严重的制约。现代连铸技术的进步, 伴随着应运而生的是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物流管制技术。现代的物流管制是把生产管理作为连铸生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以考虑的,是贯穿产品各工序全过程的管理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在今天全新的物流管制技术中, 生产组织管理是连铸生产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设计参数。物流管制是一门涉及到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技术。通常采用的基本技术及手段有: 一是模型化技术。即将连铸过程进行适当的抽象、加工、逻辑分类及整理, 把连铸物流系统变成可以准确分析和处理的结构形式。模型化技术通常有实体模型、图式模型和数学模型等。二是最优化技术。即将连铸过程中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众多因素, 根据其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特点,采用系统最优化技术,求得最优解或近优解。最优化技术通常包括数学规划法、动态规划法、探索法和分割法等。三是网络技术。连铸过程涉及的影响因素繁多且随机, 采用网络技术

对连铸过程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及对连铸的物流信息进行处理是颇为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四是分解协调技术。即将连铸过程作为一个大系统, 将其分成若干个相对简单的子系统。先在各个子系统实现局部优化,并在大系统的总目标下使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与配合,实现大系统的全局优化。五是模拟技术。连铸过程中有些难题是用常规的解析方法或数学模型难以求解的。如果我们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模拟连铸过程的现场环境及生产条件特点, 这些难题的解决就不会那么令人头疼了。目前,物流管制技术愈来愈受到高度重视, 国内小方坯连铸物流管制技术课题已经通过了有关专家鉴定。在今后若干年里,我们除了要密切关注工业发达国家连铸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进步, 还要密切关注工业发达国家连铸生产物流管制思想与技术的进步, 使我们的管理理念及技术跟上时代的发展。

4 实现高速连铸的三项关键技术

为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自70 年代始,连铸机的浇铸速度不断提高。通过冶金工作者的努力,现高速方坯连铸机的浇铸速度已达5m/ min 以上, 比原来提高了近1倍。连铸机能否实现高速浇铸, 与设备状态、操作工艺、钢水质量、保护渣性能、自动化水平及生产组织管理等诸多因素有关。[ 1]随拉速提高, 结晶器出口坯壳变薄、保护渣消耗量下降、摩擦阻力增加,气孔、夹杂、粘结漏钢几率增大。上述问题构成了高速连铸技术的两大难题——漏钢和铸坯缺陷, 严重影响拉速提高。[ 2]为解决这两大难题, 冶金工作者通常采取下面三个措施:

( 1)优化设计结晶器及其振动方式;

( 2)改进浸入式水口设计;

( 3) 改善结晶器保护渣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能,适应高速连铸需要。

4.1优化设计结晶器及其振动方式

结晶器振动参数的合理选取,对于稳定地控制坯壳粘结、取得最佳的工艺效果至关重要。( 1) 振动形式及振动参数选择的依据

结晶器振动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结晶器粘结漏钢,故选择其形式和参数时需考虑振痕深度、保护渣消耗量等因素。实际调研得出:减少负滑脱时间控制振痕深度最有效。负滑脱振动是增加保护渣消耗量的必要条件,但保护渣消耗量又是由正滑脱时间来控制,二者呈增函数关系。[ 7]为控制振痕深度, 负滑脱时间越小越好

(不能为零) , 为增加保护渣消耗量,正滑脱时间越大越好。

( 2) 非正弦振动形式的分析与正弦振动相比, 非正弦振动中随时间变化的位移最大值滞后,其滞后程度用波形偏斜率表示。可见, 在非正弦振动中, 结晶器上升速度小,上升时间长,这样保证了结晶器和坯壳反向运动速度较小,且负滑脱时间较长。当结晶器下移时,非正弦振动的下移速度大,下移时间短,得到的负滑脱时间更短, 且在负滑脱期间,结晶器相对坯壳的下移距离等于甚至大于正弦振动时的下移距离, 从而保证对坯壳的压合效果。

综上所述,上升速度小而移动时间长,下降速度大而移动时间短是结晶器非正弦振动的最大特点,因此满足了高速连铸对结晶器振动的要求。

( 3) 结晶器振动参数的优化振动参数的合理选取对于稳定地控制坯壳粘结、取得最佳的工艺效果至关重要。振动参数包括振幅、频率波形偏斜率等基本参数,及负滑脱时间、负滑脱时间率等工艺参数。随振动效果及保护渣性能的完善, 控制粘结漏钢主要体现在控制振痕深度及改善铸坯表面质量, 故振动工艺参数多做“低值”处理,负滑脱时间一般取0. 1S, 负滑脱时间率NSR< 55%。振动基本参数选取趋势为: 低振幅、高频率、大波形偏斜率。为保证负滑脱, 振频随拉速的增加而增加,两者最佳匹配关系是选取振动参数的主要内容。

5 高速连铸保护渣物化性能的优化

高速连铸与普通连铸虽只是浇铸速度的变化,但引起了结晶器热流增大,摩擦阻力增大,润滑状况恶化, 热传导不均匀、保护渣耗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为使保护渣在浇铸中起到润滑、保温和防止钢水二次氧化、吸收上浮的非金属夹杂物等作用, 要求高速连铸保护渣需具有下列特性:

( 1) 需在高拉速和拉速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仍维持较高的渣耗,否则会造成粘结漏钢或引起连铸坯纵裂等。

( 2)结晶器壁与坯壳间渣膜厚度适宜, 分布均匀, 用以降低结晶器摩擦力, 且散热均匀。( 3)应具有适宜的熔渣层厚度,以防止高拉速时熔渣供应不足, 形成固态渣粒流入。

( 4) 要有良好的溶解、吸收夹杂物能力,且吸收夹杂后物理性能保持稳定。[ 8]高速连铸保护应具有低粘度、低结晶温度、低软化及熔融温度、合适的碱度及较快的熔化速度等物理特性。

6结语

( 1)我国是在炼钢生产中研究、应用连铸技术较早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历史性的原因, 20 世纪50 年代~ 70年代我国的连铸生产发展相当缓慢。

( 2)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采取引进国外先进连铸设备、先进技术及合作制造等有效手段,为提高我国连铸技术水平,促进我国连铸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近10年来, 我国连铸发展的速度已经达到或超过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连铸增长的水平, 并且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连铸技术及装备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 3)虽然我国连铸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还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连铸发展的整体水平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对我国的连铸机进行高效化改造,增加连铸品种, 提高铸坯质量及自动化控制水平,推行全新的物流管制技术,提高连铸综合管理水平,采用连铸新工艺、新技术成果, 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 4) CON CAST 凸形结晶器技术( CCT )用收缩补偿法,减小结晶器角部与坯壳间的气隙,热传导率均匀增加,四边与角部坯壳均匀生长, 消除了横向热应力, 使铸速提高了50%~100% ,拉漏率下降30%。

( 5 ) DANIELI 公司自适应结晶器( DANAM)技术用控制冷却强度和冷却水压力的方法控制结晶器形状, 适应不同的材料性能,使坯壳均匀生长。新型结晶器表面用低摩擦材料作镀层, 减小结晶器摩擦阻力。结晶器水套中的冷却水充分紊乱, 可保证高的热传导系数。( 6) 在应用上述结晶器先进技术提高拉坯速度的情况下, 需与结晶器振动参数进行最佳匹配,尤其是振频与拉速的匹配,才能提高生产率,生产出优质连铸产品。

参考文献

1CONTINUOU S C AST ING SUPPLEM ENT. 1994. 5/6, 4~5.

2CONTINOUOS CAS TING SUPPLEME NT. 1994, 5/6, 16~17( 20) .

3CONCAST ST ANDED NEWS . 1994, 4( 33)

4ST EEL T IMES INT ERN ATIONAL. 1994, ( 12) : 18~19.

5欧洲考察资料. 1995, 4.

6ST EEL T IMES INT ERN ATIONAL. 1994, ( 11) : 10~11. 7张洪波. 钢铁. 1994, ( 12) : 19~22.

8张贺林等. 钢铁. 1995, ( 2) : 23~27.

9张贺林等. 炼钢. 1992, ( 7) : 47~53.

10白丙中. 国外钢铁. 1991, ( 5) : 31~36.

11朱文佳等. 钢铁研究学报. 1991, ( 2) : 83~93.

12刘佩勤等. 连铸. 1995, ( 2) : 18~19.

连铸技术发展现状综述

《连续铸钢》论文 论文题目:连铸技术发展现状综述 作 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 名 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 导 教 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昌齐 冶金工程 刘宇雁

连铸技术发展现状综述 李昌齐 (08冶金1班0861107143) 摘要:阐述了我国连铸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其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连铸设备及其关键技术,并就今后我国连铸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连铸技术;连铸设备;发展现状 引言 连铸是把液态钢用连铸机浇注、冷凝、切割而直接得到铸坯的工艺。它是连接炼钢和轧钢的中间环节,是炼钢生产厂(或车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台连铸机主要是由盛钢桶、中间包、中间包车、结晶器、结晶器振动装置、二次冷却装置、拉坯矫直装置、切割装置和铸坯运出装置等部分组成的。连铸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炼钢车间的生产流程和物流控制,为车间生产的连续化、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大幅度改善环境和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条件。此外,连铸技术的发展,还会带动冶金系统其他行业的发展,对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简化与优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 连铸技术 1.1连铸和模铸的比较优点 图1是模铸工艺流程和连铸工艺流程的比较。可以看出二者的根本差别在于模铸是在间断情况下,把一炉钢水浇铸成多根钢锭,脱模之后经初轧机开坯得到钢坯;而连铸过程是在连续状态下,钢液释放显热和潜热,并逐渐凝固成一定形状铸坯的工艺过程。[1]钢在这种由液态向固态的转变过程中,体系内存在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输,相变、外力和应力引起的变形,这些过程均十分复杂,往往耦合进行或相互影响。[2]

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凡涉及到这些过程和技术的工作部门都可称作信息部门。 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信息技术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激光的;可 能是电子的,也可能是生物的。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 传感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通信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神经 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计算机技术则是延长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缩微技术 是延长人的记忆器官存贮信息的功能。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大致的,没有截然的界 限。如传感系统里也有信息的处理和收集,而计算机系统里既有信息传递,也有信息收集的 问题。 目前,传感技术已经发展了一大批敏感元件,除了普通的照像机能够收集可见光波的信 息、微音器能够收集声波信息之外,现在已经有了红外、紫外等光波波段的敏感元件,帮助 人们提取那些人眼所见不到重要信息。还有超声和次声传感器,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那些人耳 听不到的信息。不仅如此,人们还制造了各种嗅敏、味敏、光敏、热敏、磁敏、湿敏以及一些综合敏感元件。这样,还可以把那些人类感觉器官收集不到的各种有用信息提取出来,从 而延长和扩展人类收集信息的功能。 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惊人的。从传统的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到如今的移动 电话,传真,卫星通信,这些新的、人人可用的现代通信方式使数据和信息的传递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使过去必须由专业的电信部门来完成的工作,可由行政、业务部门办公室 的工作人员直接方便地来完成。通信技术成为办公自动化的支撑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 计算机技术同样取得了飞 速的发展,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从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到微型 机,笔记本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等。从PC 机,286 ,386 到486 ,586 等,计算机的应用也取得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论科学现代的技术 学号:姓名:专业:水利水电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速度的确让人难以置信。全球每一分钟都会有一个新的科技成果的问世,从而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让人类的生活越来越高端化,品质化。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准确的把握并解决这些课题,就会把人类社会大大的向前推进一步.”今天,21世纪是一个新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翻天覆地的世纪,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关键词: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政治 一科学技术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弊端,引起了人们的忧虑甚至恐惧。尤其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福利,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探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于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好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曾经江泽民主席对当前的国际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曾做过这样的估计:“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正在形成,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诚然,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依然千里,在这形势下,世界各国都在争先恐后地采取积极的和有效措施发展他们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制度的革新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的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当前,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给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带来质的变化。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 虽然科学技术不是针对市场的,但是发展科学技术已经离不开市场了。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糅合的市场。既要快速又要注重质量的推进经济的发展,那么必须要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我国的经济整体水平,做到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统一。科学,技术,经济三者的日益紧密联系密切相关。现代的科学技术就想拥有巨大动力的引擎,可以推动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历史都表明,新产业的兴起,新兴国家的强盛,都依赖于一批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和

数据库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数据库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班级:041011 姓名:罗英学号:04101001) 一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述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一个核心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管理数据的方法,它研究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是通过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管理以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并利用这些理论来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的技术。即:数据库技术是研究、管理和应用数据库的一门软件科学。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数据库技术研究和解决了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大量数据有效地组织和存储的问题,在数据库系统中减少数据存储冗余、实现数据共享、保障数据安全以及高效地检索数据和处理数据。 数据库技术研究和管理的对象是数据,所以数据库技术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对数据的统一组织和管理,按照指定的结构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挖掘系统设计出能够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处理、分析、理解、报表和打印等多种功能的数据管理和数据挖掘应用系统;并利用应用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理解。 数据库技术涉及到许多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信息,数据,数据处理,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数据库系统等。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数据库技术研究和解决了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大量数据有效地组织和存储的问题,在数据库系统中减少数据存储冗余、实现数据共享、保障数据安全以及高效地检索数据和处理数据。数据库技术的根本目标是要解决数据的共享问题。 二数据库技术发展历史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技术的核心和基础,因此,对数据库系统发展阶段的划分应该以数据模型的发展演变作为主要依据和标志。按照数据模型的发展演变过程,数据库技术从开始到现在短短的30年中,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是网状和层次数据库系统,第二代是关系数据库系统,第三代是以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为主要特征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技能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并行计算技术等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成为当代数据库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 第一代数据库系统 第一代数据库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层次和网状数据库系统。层次数据库系统的典型代表是1969年IBM公司研制出的层次模型的数据库管理技术IMS。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数据库系统语言协会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1.简要概述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光纤通信技术(现阶段主流): 光纤通信技术是以光信号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通信技术。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因光波频率极高以及光纤介质损耗极低,故而光纤通信的容量极大,要比微波等通信方式带宽大上几十倍。光纤主要由纤芯、包层和涂敷层构成。纤芯由高度透明的材料制成,一般为几十微米或几微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外面层称为包层,它的折射率略小于纤芯,包层的作用就是确保光纤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问题;涂敷层的作用是保护光线不受水气侵蚀及机械擦伤,同时增加光线的柔韧性;在涂敷层外,往往加有塑料外套。光纤的内芯非常细小,由多根纤芯组成光缆的直径也非常小,用光缆作为传输通道,可以使传输系统占极小空间,解决目前地下管道空间不够的问题。 我国从1974年开始研究光纤通信技术,因光纤体积小、重量轻、传输频带极宽、传输距离远、电磁干扰抗性强以及不易串音等优点,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光纤通信在邮电通信系统等诸多领域发展迅猛,光纤通信优越的性能及强大的竞争力,很快代替了电缆通信,成为电信网中重要的传输手段。从总体趋势看,光纤通信必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要方式。 量子通信技术(特殊需求必须): 在量子通信网络中,主要有量子空分交换技术、量子时分交换技术、量子波分交换技术等。量子空分交换是通过改变光量子信号的物理传输通道来实现光量子信号的交换;量子时分交换是在时间同步的基础上对光量子信号进行时分复用而进行的交换;量子波分交换是将光量子信号经过波分解复用器、波长变换器、波长滤波器、波分复用器而进行的交换。量子通信网络有三个功能层面:量子通信网络管理层、量子通信控制层和传输信道层。由量子通信控制层进行呼叫连接处理、信道资源管理和建立路由,进而控制光纤通道建立端到端量子信道,管理层负责资源和链路等的管理,控制层和管理层的功能由经典通信链路完2016 年底,北京和上海之间将建成一条全长2000 余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它是连接北京、上海的高可信、可扩展、军民融合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主要开展远距离、大尺度量子保密通信关键验证、应用和示范。此干线可以实现远程高清量子保密视频会议系统和其他多媒体跨越互联应用,也可以实现金融、政务领域的远程或同城数据灾备系统,金融机构数据采集系统等应用。2016 年7 月份中国将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通讯卫星,这标志着我国通信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标志着中国同时在军用通信领域站在了世界的最前列,之后会陆续发射的更多量子通讯卫星,就可以建成全球性的量子通信网络。正如潘建伟院士所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发射,将表明中国正从经典信息技术的跟随者,转变成未来信息技术的并跑者、领跑者,量子通信将会尽快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就像计算机曾经做到的一样,改变世界。量子通讯卫星和“京沪干线”的成功将意味着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的形成。 量子通信与传统的经典通信相比,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且时效性高传输速度快,没有电磁辐射,它的这些优点决定了其无法估量的应用前景。通过光纤可以实现城域量子通信网络,通过中继器连接实现城际量子网络,通过卫星中转实现远距离量子通信,最终构成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未来数年内,量子通信将会实现大规模应用,经典通信的硬件设施并不会被完全取代,而是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在通信发送端和接收端安装单光子探测器、量子网关等量子加密设备,即可在电话、传真、光纤网络等原有的通信网络中实现量子通信,这将大大地提升通信的安全性。量子通信有望在10 到15 年之后成为继电子和光电子之后的新一代通信技术,这种“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将从根本上解决国防、金融、政务、商业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

中国BIM技术的发展与思考

中国BIM技术的发展与思考 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下文简称BIM”)是近年来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领域出现的新技术,BIM技术在2002年由Autodesk公司率先提出,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正受到国内外学者和业界的普遍关注。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BIM产业及本土化发展,欧美国家对于BIM的应用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中国对BIM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的向前增长,随之而来中国建筑市场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国内,随着建筑业对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科研投入不断增多及大力推动和基于BIM技术的软件开发商宣传下,相关机构和各个部门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和应用BIM技术。但是目前对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各研究机构对BIM技术的研究相对分散,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针对目前情况,有必要总结我国科建筑行业对BIM技术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推广使用BIM技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为BIM技术在我国继续推进和更深入的应用提供参考。 一、BIM的发展背景 (一)概念简介 1.国际行业解释 1975年,“BIM之父”——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arles Eastman 教授创建了BIM理念至今,BIM技术的研究经历了三大阶段:萌芽阶段、产生阶段和发展阶段。BIM理念的启蒙,受到了1973年全球石

油危机的影响,美国全行业需要考虑提高行业效益的问题,1975年“BIM之父”Eastman教授在其研究的课题“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中提出“a computer-based description of-abuilding”,以便于实现建筑工程的可视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引用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对BIM的定义,定义由三部分组成: 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 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为该设施从建设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 3.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 2.国内行业解释 BIM 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 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一个完善的信息模型,能够连接建筑项目生命期不同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是对工程对象的完整描述,可被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普遍使用。BIM 具有单一工程数据源,可解决分布式、异构工程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和全局共享问题,支持建设项目生命期中动态的工程信息创建、管理和共享。建筑信息模型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着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处长对BIM作出了解释。

钢铁技术的最新发展

冶金管理2010年第5期 钢铁技术的最新发展 目前,虽然世界钢铁产业尚未出现突破性生产技术,包括新一代炼铁和炼钢技术,但许多国家和钢铁企业仍在继续开发各种满足环境、用户需求的生产技术,其中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节能减排、降低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 一、钢铁技术开发的宣言:高效、高质量和低环境负荷 目前,美国钢铁业继续在开展炼钢过程基础性研发工作,以应对愈加严苛的环保法规。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北美钢铁企业的投资力度减弱,但钢铁新技术的研发一刻都没有停止,新技术将带来钢铁工业的变革。美国钢铁协会(AISI )环境和制造技术委员会称,环境政策的调整已经成为钢铁技术研发的主要推动力。特别是随着能源价格日渐高涨,新技术的方向将是尽可能地使用当前浪费的能源,降低冶炼和连铸的能源消耗强度,以及碳捕获和储存。 未来3-4年碳成本将继续冲击钢铁行业,钢铁企业寻求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能源循环利用,并且需要在钢铁企业的电厂采用碳捕获和储存技术。此外,钢铁企业还需要向消费者提供更符合要求的高质量钢材。过去5-10年,钢铁生产技术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其中包括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钢厂能够动态调整,生产出更优质的钢材产品;无头带钢轧制生产技术;高炉新型炉顶装料技术;碳减排技术等。同时,为了迎接各种新挑战,钢铁设备制造商也在不断开发新设备。 1.自动控制技术 谢维尔北美钢铁公司负责冶金技术的主管表示, 过程自动控制技术对钢厂(尤其是高炉)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并且在几年前已经应用于迪尔伯恩厂C 号高炉的重建上,使用了更多的数字传感器和离线过程模拟技术,改善高炉运行,提高高炉的生产效率。谢维尔钢铁公司还通过使用高炉喷煤技术,降低碳排放。 美国钢铁协会和美国能源署合作开发热轧带钢厂计算机控制模型,可以模拟热轧过程,离线计算轧制温度和轧制压力,预报微观结构和钢材产品的力学性能,为钢厂生产各个品种规格的带钢提供配置数据。此外, 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还在研发其他钢铁生产过程控制项目,涉及高炉上部模型,目标是到2015年每短吨铁水的喷煤量从300磅提升至500磅,节电85 kWh 。这一技术仅仅在普渡大学的实验室实验成功,高炉实际应用还需要3-5年的时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正在研究双向直缸炉(PSH ),生产直接还原球团,与其他生产方法相比,能源消耗不足30%。该技术已经在实验室获得成功,今后两年内将在美国钢铁公司建设试验工厂。 2.无头带钢轧制生产技术 2009年,意大利阿尔维迪公司在其克雷默纳钢厂投产并商业化运转了无头带钢生产设备———ESP R ,这种生产方法是热轧带钢新的生产方式,它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钢铁生产带来的环境负荷。这种短流程钢厂中的带钢连续生产过程无需利用中间产物———板坯,且其生产的热轧带卷最小厚度可以达到0.8mm 、宽度为1570mm ,可以生产高质量普通钢和特殊钢带卷。 相比传统热轧带钢生产方式,即使是薄板坯连铸连轧,无头带钢生产的优势是:能源消耗降低了50%- 70%,且其他消耗品,如结晶器的成本较低。 □黄涛 58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教学文案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1.马克思主义和近现代科技革命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是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2)恩格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1.1﹑18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 (1)17、18世纪近代经典物理学革命,引发了以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从而推动了机器制造产业的兴起,由此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地位。 (2)恩格斯:“蒸气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変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1.2、19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 (1)19世纪下半叶电磁理论等的突破,引发了以电气化和内燃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重工业成为新兴产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资本的垄断程度都大大提高,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为垄断。 (2)恩格斯:“电工技术革命……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 1.3、20世纪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1)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是又一次重大的科学革命。此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软科学理论相继问世,高分子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有了突破性发展。二战结束后,以上述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原子能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以基因工程为中心的生物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电子技术,以及综合性的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发明运用为标志,爆发了第三次技术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 (2)新科技革命使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各个环节,带动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使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实现了劳动对象人工合成化、劳动工具自动化、人的劳动智能化以及经营管理信息化,增长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3)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当代科学技术作为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导致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格局重新调整,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1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变。 (1)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使其知识、技能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了人的创造能力和劳动生产率。(2)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知识的形成和传播速度,加快了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了管理,运营和交易的效率,从而在总体上导致生产力的高速发展。(3)科学技术开辟了新的产业领域,并使传统产业部门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得到更新,科技不断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变革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工具、

数据库应用技术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计高

第1章数据库系统与数据库概念设计 思考与练习 一、选择题 1.数据库( DB) 、数据库系统( DBS) 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 之间的关系是( A ) 。 A.DBS包括DB和DBMS B.DBMS包括DB和DBS C.DB包括DBS和DBMS D.DBS就是DB, 也就是DBMS 2.下面列出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中, 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的阶段是( D) 。 I.人工管理阶段 II.文件系统阶段 III.数据库阶段 A.I 和 II B.只有 II

C.II 和 III D.只有 I 3.描述数据库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是( A ) 。A.模式 B.内模式 C.外模式 4.要保证数据库的数据独立性, 需要修改的是( C ) 。A.模式与外模式 B.模式与内模式 C.三级模式之间的两层映射 D.三级模式 5.E-R方法的三要素是( C) 。 A.实体、属性、实体集 B.实体、键、联系 C.实体、属性、联系 D.实体、域、候选区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6.概念设计的结果是( B ) 。 A.一个与DBMS相关的要领模型 B.一个与DBMS无关的概念模型 C.数据库系统的公用视图 D.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字典 7.下列四项中, 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特点的是( C ) 。 A.数据共享 B.数据完整性 C.数据冗余度高 D.数据独立性高 第2章关系模型与数据库逻辑设计思考与练习 一、选择题 1.关系数据模型是当前最重要的一种数据模型, 它的三个要素是( A ) 。

A.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自定义完整性 B.数据结构、关系操作、完整性约束 C.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查询 D.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2.一个关系中, 能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称为关系的( B) 。 A.副键 B.关键字 C.从键 D.参数 3.现有如下关系: 患者( 患者编号, 患者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所在单位) 、医疗( 患者编号, 医生编号, 医生姓名, 诊断日期, 诊断结果) , 其中, 医疗关系中的外码是( A ) 。 A.患者编号 B.患者姓名 C.患者编号和患者姓名 D.医生编号和患者编号 4.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能实现的专门关系运算包括( B ) 。 A.排序、索引、统计 B.选择、投影、连接

钢铁行业2015-2025年技术发展预测

钢铁行业2015-2025年技术发展预测

钢铁行业2015-2025年技术发展预测

钢铁行业2015-2025年技术发展预测 1钢铁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1.1现状与成就 1996年我国钢产量历史性地突破1亿t,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之后,在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拉动下,我国钢产量出现阶梯增长,2013年达到了7.79亿t,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中国钢铁工业技术的进步有力支撑了行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品种结构不断改善,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我国钢铁工业的持续增长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量高端钢铁产品的成功自主生产,为国民经济各主要用钢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换代提供了保障。我国钢铁产品的开发能力不断增强,一批自主开发的关键钢材(2489, -7.00, -0.28%)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研制和生产出了一大批钢铁精品,如高速铁路用百米重轨,高钢级油气输送管线,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和高磁感取向硅钢,高级不锈钢,

超深井、耐腐蚀、抗挤毁油套管、大规格镍基合金油管及核电蒸汽发生器用管等。 2)基本实现工艺流程装备的大型化、自动化、国产化 大中型企业主体设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一些工艺创新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已基本实现钢铁制造主要工艺技术和主体装备的国产化,其中大型冶金设备国产化率达90%以上,吨钢投资明显下降。具备自主建设世界一流年产千万吨级现代化钢厂的能力,新一代钢铁流程工艺和装备技术实现产业化,大中型钢铁企业主流程工艺和装备基本实现了基础及过程二级计算机自动控制,工厂级、公司级的三、四级计算机管理和控制也在许多工厂中实现。 炼铁领域,高炉炼铁整体工艺、装备及生产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高炉大型化取得显著进展,目前,超过75%的铁水是由1000m3以上高炉生产,大中型高炉利用系数、风温已优于国外水平。国产的无料钟炉顶设备、铜冷却壁设备已在大型高炉上得到成功应用,高炉炉顶煤气分析、高炉冷却水高精度温差和热流强度监测、风口燃烧监测等技术在大型高炉上成功应用。自主研发的大

连铸三大件综述

连铸三大件综述 整体塞棒、长水口(大包长水口)和浸入式水口(中包所用水口),称为连铸三大件。其材质主要是铝碳质,成型方法采用等静压成型。这主要是因为:(1)连铸所要求的整体塞棒、长水口和浸入式水口的长度直径比太大,普通的压力机压制的制品上下密度差别太大。而用等静压压制时,压制面上压力均匀,各个部位、断面上的体积密度均匀一致。(2)等压可经压制结合剂含量低、塑性差的较难压制的泥料,高石墨含量的刚玉料正是属于这类泥料。(3)由于石墨的层片状结构,在双面压制时易分层、取向,引起层裂。随着石墨含量的增加,层裂倾向更明显。采用等静压成型可以有效避免层裂,保证产品质量。 现在也有一种解释是叫连铸四大件分别是:长水口、塞棒、中包水口、浸入式水口。其实,浸入式水口是分两类:内装浸入式水口、外装浸入式水口。内装的一般用于特钢类(保护浇注),外装的用于普碳钢类。所以,广义上说还是“连铸三大件” 1塞棒 整体塞棒的特点:整体塞棒一律采用等静压成型,其形状和尺寸取决于中间包的容量,钢水面的高度和中间包水口的喇叭形状和孔径的大小而定。其塞棒头有带空心的,带吹氩孔或带透气塞的整体塞棒。固定方式是关键,一种采金属销固定,一种采用螺纹固定。 塞棒的功能主要是用于中间包开闭,除能自动控制中间包至结晶器的钢水流量外,还可通过塞棒的吹氩孔,向吵间包吹入氩气和其它惰性气体,塞棒还具有控制钢流和净化的功能。

整体塞棒材质一般为铝碳质。在塞棒的头部带有吹氩孔或镶有透气塞,在浇注时,氩气由塞棒孔通过吹气孔或透气塞吹向浸入式水口,氩气以细散的形式进入钢水,可以降低Al2O3的聚集量,减少在浸入式水口内的沉积,延长整体塞棒的使用寿命。 我国整体塞棒系统用耐火材料,研制成功刚玉质、铝碳质,以及组合的整体式,端部采用ZrO2-C质材料再成型的铝碳-锆碳质复合式整体塞棒,镁碳质整体塞棒、Al2O3-SiO2-C和 Al2O3-SiO2-ZrO2质组合式塞棒,以及采用防氧化剂,为提高寿命,降低消耗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1铝碳质整体塞棒理化指标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自然辩证法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刘德明 (辽宁科技大学电信2010.2班,102081101198) 摘要:本文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科学技术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社会化和数学化的特点,以及科学的整体化、技术的综合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一体化等趋势,探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寻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路径和机遇,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科学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1 引言 19世纪末开始的物理学革命拉开了人类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帷幕,以蒸汽机等机械技术为代表构成这次科技革命的先导。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为前提,以电、磁技术为代表和主导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现代自然辞学在广度和深度上、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在学科结构及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均出现质的飞跃,由此引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跨越式地进入现代工业文明时代。本世纪中叶以来,数学、物理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在理论上相继取得重大突破,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和激光技术等新技术群相继问世并得到蓬勃发展。已经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紧密相联,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导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激烈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显示出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不同的新的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科技正在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主导因素和标志,已直接影响和决

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已成为科技的竞争[1]。 2 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紧密相联,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导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激烈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显示出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不同的新的特点。 2.1加速性发展的特点 大量的统计发现,科学文献每隔10--15年增加一倍,科学期刊种类每60年增长10倍,文摘期刊每50年增长10倍。美国近50年科学家数量的增长大约以12.5年为倍增周期,全世界科技人员数量几乎每50年增长10倍,而且层次越高,科学人才的增长速度越快。科学理论物化和创新的连度尤其在加快。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从实验室到生产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如蒸汽机从发明到投入生产用了100年,电视机只用了12年,晶体管只用了5年,原子能利用从发现原子核裂变到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建成只用了3年,而激光器从实验室发明到在工业上应用则仅仅只有1年。 2.2数学化的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数学的大量运用。现代数学及其庞大的分支学科的充分和高度的发晨为现代科学技术走向精密化提供了 现实可能性,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更加推进了这一进程。如今,不仅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各个部门、学科、领域日益与数学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技的各个分支与应用领域也都愈来愈普遍地进入到计量化、模型化、

数据库应用技术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周慧)

第1章数据库系统与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应用技术(SQL Server 2005)人民邮电出版社课后习题 思考与练习 一、选择题 1.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是(A )。 A.DBS包括DB和DBMS B.DBMS包括DB和DBS C.DB包括DBS和DBMS D.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2.下面列出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中,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的阶段是(D)。 I.人工管理阶段II.文件系统阶段III.数据库阶段 A.I 和II B.只有II C.II 和III D.只有I 3.描述数据库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是(A )。 A.模式 B.内模式 C.外模式 4.要保证数据库的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C )。 A.模式与外模式 B.模式与内模式 C.三级模式之间的两层映射 D.三级模式 5.E-R方法的三要素是(C)。 A.实体、属性、实体集 B.实体、键、联系 C.实体、属性、联系 D.实体、域、候选区 6.概念设计的结果是(B )。 A.一个与DBMS相关的要领模型 B.一个与DBMS无关的概念模型

数据库应用技术(SQL Server 2005) C.数据库系统的公用视图 D.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字典 7.下列四项中,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特点的是(C )。 A.数据共享 B.数据完整性 C.数据冗余度高 D.数据独立性高 第2章关系模型与数据库逻辑设计思考与练习 一、选择题 1.关系数据模型是目前最重要的一种数据模型,它的三个要素是(A )。 A.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自定义完整性 B.数据结构、关系操作、完整性约束 C.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查询 D.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2.一个关系中,能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称为关系的(B)。 A.副键B.关键字C.从键D.参数 3.现有如下关系:患者(患者编号,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所在单位)、医疗(患者编号,医生编号,医生姓名,诊断日期,诊断结果),其中,医疗关系中的外码是(A )。 A.患者编号 B.患者姓名 C.患者编号和患者姓名 D.医生编号和患者编号 4.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能实现的专门关系运算包括(B )。 A.排序、索引、统计 B.选择、投影、连接 C.关联、更新、排序 D.显示、打印、制表 5.一个关系中取出满足某个条件的所有元组形成一个新的关系的操作是(C )操作。 A.投影 B.连接 C.选择 D.复制 -2-

适应钢铁市场发展需要,调整炼钢厂的技术发展战略

适应钢铁市场发展需要,调整炼钢厂的技术发展战略 适应钢铁市场发展需要,调整炼钢厂的技术发展战略 -----技术交流会学习心得 一、目前钢铁市场的形势分析 2009年目前,专家预计中国已具备7.2亿吨的产能,钢铁总量可以满足全世 界的需求,而中国国内表观消费量只有4.5亿吨。中国的钢铁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产 能过剩。 截至2008年10月全国已形成钢的产能6.6亿吨,实际钢产量5亿吨,表观消费量4.5亿吨。产能超过产量1.6亿吨,产量超过消费量0.5亿吨。以前,过剩的产量主要靠出口消化。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不论钢材直接出口和通过机电产品间接出口(两项合计约合粗钢1.2亿吨,占生产总量的24.4%)均受到很大制约, 因此,使国内早已存在的供需矛盾“雪上加霜”,市场波动特别激烈。去年一年之内,最高月产量与最低月产量波动之大,相当于年产钢水平相差1.5亿吨,再加上过剩的产能释放,供需之间差距巨大。要化解如此巨大数量的供需矛盾,涉及到国际、国内许多不确定因素,即是扩大内需,措施得当,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平衡。在此情况下,钢材市场稍有利好,就会被过剩的产能所吞没。今年2月份钢铁市场波动就是一个例证。 同时,中国钢铁行业“一流装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四流服务”的现象却非常普遍。 近几年,钢铁企业优化了工艺结构,提高了技术装备,有的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但由于管理不到位,直接影响技术开发和质量升级,尤其是中高档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线材中,不同企业能生产的82B 线材,但钢的内在质量相差很多,有的企业可以把钢中有害元素控制得很低,能拉拔成高级轮胎钢丝;有的企业能把影响钢材松弛的N、H、O等元素控制得很低,可以用于悬索桥的高强度低松弛钢索,也可以制造高质量琴钢丝;而有些企业由于质量控制能力差,钢中杂质多,只能拉拔成建筑工程或铁道轨枕用一般予应力钢丝,价位和利润相差很多。在棒材中,齿轮钢是一个重要品种,我国齿轮制造行业年产销规模1000亿元以上。目前,齿轮 钢中含氧量大于20ppm的低档产品严重过剩,销售困难;含氧量15-20ppm的中档 产品产量过剩,竞争激烈;而含氧量小于15ppm、噪音小、寿命长的高档齿轮大量 进口,去年进口的高档齿轮达50亿美元,占齿轮行业销售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轴 承钢的质量状况与齿轮钢相似,我国每年生产轴承90多亿套,消耗轴承钢200多 万吨,由于管理水平良莠不齐,轴承钢的质量普遍较低。据轴承行业检验统计,用国产钢材与进口钢材制造的同牌号轴承,平均使用寿命相差3倍。目前,我国轿车用弹簧钢,高级冷墩钢、轴承钢、齿轮钢,中高级焊丝用钢材等大部分靠进口。去年,我国直接进口钢材1500多万吨;同时,随着机电设备进口间接“带进”的钢

世界连铸技术的发展

世界连铸技术的发展 世界连铸技术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早期探索时期、工业应用推广时期、现代连铸技术大发展和完善时期、高速连铸技术和近终形连铸(薄板坯连铸和薄带坯连铸)技术发展时期。 早期探索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前) 连续浇铸液体金属的设想是19世纪中叶由美国塞勒斯(G.E.Sellers)(1840年)、莱思(J.Laing)(1843年)和英国贝塞麦(H.BessemeI’)(1846年)提出的,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用于低熔点有色金属(如铅)的浇铸。最早的类似现代连铸的建议是1887年由德国德伦(R.M.Daelen)提出的,在其设备中已经包括上下敞口的水冷结晶器、二次冷却段、引锭杆、夹辊和铸坯切割设备等装置。1933年现代连铸之父德国容汉斯(S.Jung hans)开发了结晶器振动系统,从而奠定了工业上大规模采用连铸的工艺基础。同年,容汉斯在德国建成一台使用振动结晶器的立式连铸设备,并用其浇铸黄铜获得成功,月产量达1700t。1936年铝合金的连铸也取得了成功。这样,从30年代开始,连铸工艺便进入有色金属的工业化阶段。但工业规模上实现钢的连铸要比有色金属困难得多,其主要原因是:钢的熔点比铝、铜高得多;钢的比热容较大,而导热系数较小,凝固速度较慢,不利于连铸;钢的生产规模也要大得多。1943年容汉斯在德国建成第一台浇铸钢水的试验性连铸机,提出了振动的水冷结晶器、浸入式水口和结晶器钢水面加保护剂等技术,为现代连续铸钢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地相继建设了一些试验性和半工业性试验设备。1949年容汉斯在德国、阿勒德隆(AIleghengLudlun)公司在美国分别采用容汉斯振动结晶器系统在立式铸机上进行钢的连铸试验,1950年德国曼内斯曼(Mannesmann)公司按容汉斯振动结晶器方式投产了一台工业试验性立式连铸机,后来使用振动结晶器成为标准的铸机模式。 工业应用推广时期(20世纪50~60年代) 从50年代起,连铸开始用于钢铁工业。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生产性连铸机是1951年在苏联红十月钢厂投产的立式半连续装置,但作为连续式浇铸的铸机是1952年英国巴路(BarrOW)钢厂建立的双流立弯式连铸机。50年代投产的连铸机多为立式、单流,建筑高度大,投资多,连铸速度难于提高,铸坯断面小而且主要为方坯,生产规模较小。但此期间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连铸技术开发的集团,对后来连铸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起了很大的作用。60年代连铸技术进入工业性推广阶段,1963~1964年曼内斯曼公司相继建成了方坯和板坯弧形连铸机,这种机型较之立式连铸机高度低、操作方便,并能为工业上急需的热轧、冷轧带钢和厚板生产提供钢坯,很快就成为发展连铸的主要机型,对连铸的推广应用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这时氧气转炉已用于钢铁生产,原有的模铸铸锭工艺已不能满足炼钢的需要,这也促进了连铸的发

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1.简要概述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人类对通信的需求自古以来从未间断过,从古代的烽火台,旌旗,到近代的灯光信号,再到现代的电话,电报,电视以及互联网等,通信的形式与工具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地进步,逐渐变得越来越方便与人性化。而在现在的信息时代下的网络则正是集成了通信技术的众多功能,故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网络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即,通信系统的发展必将推动网络的优化,网络的优化与发展必将对我们信息时代的社会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民对多媒体技术以及手机等新科技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使得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必然会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而企业也开始重视客户的使用感受,产品越来越人性化、轻薄化以及高效化。 随着人民对网络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现代通信系统技术也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而光纤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的通信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我国的现代通信系统也逐渐向无线通信系统方向发展,并且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宽带 IP 技术在电信接入网技术中的运用、数据通信与数据网在光纤通讯技术中的广泛使用、ISDN 与 ATM 技术在互联网通信技术中的运用等都是我国现代通讯技术得以不断发展的具体表现。 目前我国的现代通信系统中常用到的现代通信技术一般包括多媒体技术,接入网技术,光通信技术,移动网络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蓝牙技术等,其中无线通信技术相对应用还不是特别的宽泛。 其中多媒体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可以实现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的编辑,使之可以在计算机用户之间相互交流。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为用户和计算机之间建立的逻辑处理关系,可以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声音和图像的处理技术,常常实现声音、数据和视频三者融合的技术支持。接入网技术作为现代通信网系统的核心能够实现用户与终端设备通讯信息的有效连接。而其中的蓝牙技术则在在无线网络技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作用是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 而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前景可谓是不可限量的。 1.其中无线通信系统无疑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使用者最多的技术。无线通信技 术是对传统通信技术的革新和突破,打破了对传播介质的限制,使使用者可以方 便的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无线通信技术在传播上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兼 容性好,使无线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通信技术和网 络的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电092 秦振东 40950144 一、数据库技术发展历史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技术的核心和基础,因此,对数据库系统发展阶段的划分应该以数据模型的发展演变作为主要依据和标志。按照数据模型的发展演变过程,数据库技术从开始到现在短短的30年中,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是网状和层次数据库系统,第二代是关系数据库系统,第三代是以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为主要特征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并行计算技术等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成为当代数据库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 1. 第一代数据库系统 第一代数据库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层次和网状数据库系统。层 次数据库系统的典型代表是1969年IBM公司研制出的层次模型的数据库管 理系统IMS。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数据库系统语言协会CODASYL(Conference on Data System Language)下属的数据库任务组DBTG(Data Base Task Group)提出了若干报告,被称为DBTG报告。DBTG报 告确定并建立了网状数据库系统的许多概念、方法和技术,是网状数据库的 典型代表。在DBTG思想和方法的指引下数据库系统的实现技术不断成熟, 开发了许多商品化的数据库系统,它们都是基于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的。 可以说,层次数据库是数据库系统的先驱,而网状数据库则是数据库概念、方法、技术的奠基者。 2. 第二代数据库系统 第二代数据库系统是关系数据库系统。1970年IBM公司的San Jose研 究试验室的研究员Edgar F. Codd发表了题为《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 模型》的论文,提出了关系数据模型,开创了关系数据库方法和关系数据库 理论,为关系数据库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Edgar F. Codd于1981年被授 予ACM图灵奖,以表彰他在关系数据库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20世纪70年代是关系数据库理论研究和原型开发的时代,其中以IBM 公司的San Jose研究试验室开发的System R和Berkeley大学研制的Ingres 为典型代表。大量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终于使关系数据库从实验室走向了 社会,因此,人们把20世纪70年代称为数据库时代。20世纪80年代几乎 所有新开发的系统均是关系型的,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性能优良的商品化关系 数据库管理系统,如DB2、Ingres、Oracle、Informix、Sybase等。这些商 用数据库系统的应用使数据库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管理、情报检索、 辅助决策等方面,成为实现和优化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