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0辽宁红透山铜锌矿矿床地质特征

30辽宁红透山铜锌矿矿床地质特征

30辽宁红透山铜锌矿矿床地质特征
30辽宁红透山铜锌矿矿床地质特征

三十、辽宁红透山铜锌矿矿床地质特征

(一)矿床地质概述

1、矿山地质简况

红透山铜矿处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辽东台背斜(Ⅱ级)铁岭~靖宇古隆起(Ⅲ级)部位,是我国典型的花岗~绿岩区(图111-1)。矿床赋存于太古代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的含矿薄层互层带(花岗-绿岩带)中,直接受三个火山-沉积旋回的含矿构造的控制。赋矿地层为清原群红透山组,从上而下依次为“薄层互层带”、厚层角闪斜长片麻岩层、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层、石榴直闪片麻岩层、巨厚角闪片麻岩层,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由基性火山-中酸性火山沉积岩和沉积岩旋回。矿体赋存在距底部厚层拉斑玄武岩界面上10-150米范围内,赋矿层位为沉积旋迴上部的薄层互层带之中。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特征亦表明该类矿床为古火山机构控制的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矿床。

图111-1辽宁红透山铜矿深部及外围接替资源勘查工作部署区图

矿床产于红透山倒转背斜核部的倾没端,受倒转背斜和北东东向断裂带中与片理平行的层间裂隙控制(图111-2)。倒转背斜两翼由厚层黑云片麻岩组成,核部被“薄层互层带”占据。背斜轴向

北东东,轴面南倾,倾角80°左右,向西倾没。铜、锌矿体赋存于向形构造西部倾竖褶皱枢纽内两层斜长角闪片麻岩环绕限定的部位。矿体(柱)上部长轴呈北东方向,中部以下呈逆时针旋转,由北东向逐渐转至南北向和北西向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少数呈不规则的鞍状或囊状,膨缩显著,形态复杂;矿体规模大小不等,延深大于延长。主矿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受主褶皱构造控制;小矿体常切过岩层,形成主矿体边部小矿脉,受次一级叠加小褶皱构造控制。

图111-2 红透山铜锌矿倾竖向形褶曲控矿略图

(二)成矿构造及成矿规律

2、前人的主要认识

1)对矿床成因有了新认识

认为红透山式矿床属太古代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块状硫化物矿床,通过三期大的变质变形,使矿体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形和位移,构成了一套特定的地层层位。矿体的形态、产状的转变,矿石矿物成分及矿物相和矿石组构的变化,均说明矿体曾经历同剪切作用,且韧性剪切作用与金铜矿再富集是连续同时的,即富铜-金矿脉形成于第二幕塑流变形相伴的韧性剪切作用过程。体现在主矿体内分布有 30多条矿石糜棱岩带 ,它们大多数平行或近于平行块状硫化物矿层 ,少数产在矿体附近

围岩中。带中的各种硫化物矿物均遭受了强烈的剪切变形。矿石糜棱岩比块状硫化物矿石明显富集铜、金、银等元素,红透山铜一金富矿体是退变质韧性剪切所形成的矿石糜棱岩受后期流体叠加的产物(顾连兴,2000)。同构造的TTG岩系年龄(2.5Ga),可视作塑性流动和差异性再活化铜金脉的形成年龄。因此,把研究矿体的变形特征、变形应力场作为指导深部找矿的主要理论依据。

2)重视对主矿体(矿柱)的旋转侧伏规律研究

红透山矿床矿体平面形态上部为一“音叉”状,下部逐渐变为“工字形”。“工字形”矿体中部为矿柱。无论是“音叉”状或“工字形”,矿体的平面形态均表现为一褶皱构造形态,褶皱的枢纽上部倾向南西,倾角75°-80°,因此它的基本格架为一倾竖褶皱,这是矿体的一级变形构造,它的发展控制着矿体基本形态。这成为了以后的找矿依据,并得到了工程验证(图111-3)。

3)对次级或更次级的褶皱研究指导了找矿工作

矿床在开采过程中,矿房每采高3米要测一次“采矿迹”,同时填一次地质图。通过对大量的次级或更次级褶皱的发生、发展、消失等过程系统研究,准确指导了钻探工作,特别是将钻探调整到-587m中段后,1990年5号钻窝钻孔穿切了肥厚矿体,接续施工的多个钻孔都使深部每个中段的矿量都有剧增。此外,通过综合研究发现,由于地质情况发生变化,上部向南西倾斜的主矿体3号脉,在深部(一487 m以下)逐渐尖灭,而上部向南东倾斜的次要矿体7号脉,由浅至深(一487 m以下)几乎尖灭又逐渐变大,从而改变了深部主矿体向南西倾斜的认识,把向南西设计的钻孔调整到南东向追索7号脉,结果重新设计钻孔全部见矿,并由此获得矿量近千万吨。

4)对与成矿有关的基础地质研究为找矿预测提供依据

(1)矿床与层位及沉积环境关系:红透山式铜矿床多位于古火山口附近,形成于火山喷发多次间歇交替过渡到中酸性火山活动及晚期的沉积环境,即产于“薄层互层带”中。

(2)矿床与古火山机构关系:成矿作用受控于火山喷发旋回中期向晚期过渡阶段。矿床受古火山机构的控制,矿床内呈短轴状产出的厚大的玄武岩.拉斑玄武岩(变质后为角闪岩)可能是古火山活动中心。而红透山矿床为近火山构造矿床。

(3)成矿与区域变质变形作用的关系:矿柱受控于流变褶皱核部,并具逆向旋转,其他矿体位于两翼,在这种强应变过程中,岩层受到强烈挤压,流动变形,同时发生了物质的迁移富集或缺失,原来的岩层(矿体)出现厚度变化甚至迁移,矿柱则是处于强变形带(张性)内。

(4)混合岩化与成矿作用:热液成矿地质现象明显,成矿与混合岩化作用密切相关。

5)矿体及围岩的地球物理性质研究不断深入,获得工程的验证

该矿床的矿体相对围岩电阻率低、磁性强、极化率高,可能还具有密度大的特点,因而物性条件良好。在发现与扩大矿床的过程中,物探已经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且物探可在今后的找矿与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此,提出首先采用了探测深度较大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及中间梯度装置的双频道激电法交流电阻率法进行面积性普查,然后在其异常部位以双频激电微分测深法及频谱激电法进行异常评价及异常定位研究,通过地质解释共发现较好异常5个。

图111-3 红透山矿床立体图

3、综合研究初步汇总

1)研究红透山古火山盆地中次级火山机构和形态特点,查明控制已知矿体产出的原始地质成矿环境和关键要素,为矿山深部勘查和外围普查提供依据。

2)对薄层互层带和上下铜锌矿化层开展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查明薄层互层和上下铜锌矿化层在形成环境、成矿条件等方面的异同,预测上下铜锌矿化层的找矿前景。

3)对矿区及外围地物化资料和矿区生产探矿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总结矿床体地物化异常特点和

规律,建立红透山型矿床深部盲矿的找矿评价准则和关键地物化标志。特别是F8断裂以东厚大矿体

的发现,对矿山资料挖潜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4)通过对矿床成矿规律和找矿评价标志的研究,对深部和近外围勘查靶区进行筛选,优选出有利找矿靶区。

(三)勘查思路及矿产预测

1、勘查思路

1)通过地质综合研究才逐渐认识到找矿问题关键是“矿柱的有规律旋转”上,由于“矿柱”长轴的方向由北东转为北西,“工字形”矿体的左上角和右下角正处于钝角位置。根据红透山矿床矿体的赋存特点,预测深部的③号脉储量将是组成储量的主要部分,4 ~5米宽的3号矿体到F8断层突然被错断,矿体延长不知去向,根据红透山矿床的矿体形,断层以东的地区应该有矿体存在,预计找到50~100万吨矿石量,可做为红透山铜矿的部分接潜资源(图111-4。)

图111-4 红透山矿床新增储量计算纵投影图

2)在-587m中段上部,900线东至 F8断层地段,该区域纵投影面积约3000平方米。以往地质工作表明-587m中段矿体在向东延长过程中至800线变得较窄(不足1米)而900线往东反而渐渐变宽,从纵投影图上看矿体末端控矿构造有上翘趋势,预计该地段可找到50~60万吨矿石量。

3)红透山铜(锌)矿床垂直采掘深度现已达到1337m ,其主要特点是:矿体倾斜延深大,主矿体倾斜延深已达2000m,矿体向下还继续呈延伸趋势。由-647m 、-707m 至-767m ,每下降60m ,矿石量由150万吨、160万吨猛增至330万吨、360万吨和270万吨,随着矿体延深增加矿石储量剧增;矿体厚度大,最大厚度达167m,Cu +Zn 基础储量达124万吨;矿石品位较高,Cu品位1.6~

1.8%,Zn品位

2.3~2.8%,并伴生Au、Ag,且副产品综合回收利用率高。根据古火山盆地控矿研究

证明,目前红透山矿探明矿体部分仅为这一盆状矿体的西半部,东半部被一北西向断层错开,表明

红透山铜锌矿床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2、找矿进展

1)-827中段:在F8断层向东施工沿脉150m,见连续矿体,由西向东矿体由窄变宽,西段1m,

中段5m,东段30m,矿体倾向南,倾角65-70°。该段矿体平均品位Cu2.18%, Zn2.16%, S22.63%, Au0.43g/t, Ag54.1g/t。矿体向东未尖灭。到目前为止,共施工坑内钻11个(控制矿体延深20-40m),大部分见矿,厚度较稳定(图111-5)。

图111-5 辽宁红透山铜锌矿-827中段F8断裂两侧矿体分布图

2) -527中段:在原矿山 3201穿脉向东施工沿脉181m,连续见矿体,宽0.8-2m,平均品位:Cu1.6%,Zn2%,倾向南,倾角50-60°(向东变陡达70°)。向东尚未尖灭。

3) -707中段:矿山施工两个坑内钻孔均见矿,表明矿体向下有延深。

4) 矿山外围:经物探工作,在小西堡、树基沟等工区均发现具一定规模的TEM和CSAMT异常。

2006年在2005年基础上,在-827米中段41线1#钻窝施工了ZK1-1号坑内钻(终孔深210米),在120-140米见到了穿厚20余米的致密型铜锌工业矿体(控制标高-950米)(图111-6)。

目前红透山3号主矿体-827米中段已控制到F8断层以东的43线,坑内钻控制矿体延深已到-950米标高,无论从矿体的形态、类型、品位都比较稳定,证明3号矿体在43线以东及-950米以下仍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经过2005年工作在红透山铜矿-527、-707、-827米中段合计新增铜(锌)矿石量62.66万吨(截

止2005年12月)

辽宁省抚顺红透山铜锌矿接替资源勘查进展

(1)项目概况

与晚太古宙绿岩带有关的变质岩层状铜矿床。

主要探测矿区深部F8断裂以西3号矿体、F8断裂以东46线至60线间的3号矿体延伸部分矿体的形态、产状及规模,控制矿体的空间形态及品位变化情况。研究矿区矿体的侧伏富集、尖灭再现、分枝复合、断层或脉岩错断矿体规律等,指导探矿工程施工。在小西堡、小河背、黄泥坑三处物探异常区开展综合剖面测量,评价异常。在此基础上开展异常工程验证,探寻深部矿体。

(2)勘查进展

1)2006年

①坑探进展:已完成四个中段(-827中段、-767中段、-707中段和-527中段)的坑探工程,均见矿,见矿率为100%,其中-827中段控制矿体延长306米,从F8断层向东至40号勘查线,矿体较窄,矿体平均水平厚度1.2米,走向延长81米;从40线到41.7线,矿体肥大,走向长85米,平均水平厚度

18.5米;从41.7线到44.5线,走向长140米,平均水平厚度4.6米。

②坑内钻进展:已经施工3个坑内钻,其中ZK1-1和ZK2-1号钻孔见矿,见矿率为66.7%。其中ZK2-1孔在94.7米-152.6米见厚大致密块状矿体,矿体总计穿截厚度达57.9米,矿体真厚度在21.7米左右。

通过2006年的找矿勘查,初步估算新增333资源量(金属量)铜+锌11万吨,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5年,稳定就业人数10000人。

2)2007年

①坑探进展:已完成四个中段(-827中段、-767中段、-707中段和-527中段)的坑探工程,均见矿,见矿率为100%,其中-827米中段坑内探矿工程已控制矿体到49线附近,矿体仍很稳定;-707米中段水平钻ZK3701孔于25.8-29.8米(穿厚4米)见到工业矿体;-767米中段坑内探矿工程于F8以东3601穿见厚为20米的工业矿体。

②坑内钻进展:已经施工4个坑内钻,其中ZK1-1、ZK2-1和ZK2-2号钻孔见矿,见矿率为75%。其中ZK2-2孔于分别于148.9米-171.7米(穿厚22.8米)、208.1米-228.4米(穿厚20.3米)见到厚大工业矿体,矿体延深已控制到-1070米标高以下。

③地表ZK56-3孔,终孔深度1382米,见4层矿体,致密矿3层、浸染矿1层,累计穿矿厚度

6.2米,见矿标高为-820米。

通过勘查工作,新增333资源量金属量铜+锌18万吨。

在抚顺红透山铜矿深部新探获金属量铜11844吨,锌17840吨,金124公斤,银29465公斤,预计可增加矿山服务年限10年以上,近期又发现厚大隐伏矿体,使红透山铜矿枯木逢春。

3)2008年

矿区深部:

-467中段坑道掘进至41线。水平CK40-1号孔见工业矿体,穿厚6-7米。

-527中段坑道掘进至41线。穿脉坑道见工业矿体,宽度5米。

-587中段坑道掘进至42线。水平CK43-1号孔见工业矿体,穿厚5米。

-647中段坑道掘进至42线。水平CK43-1号孔见工业矿体,穿厚8米。41川见工业矿体水平厚度3-4米。

-707中段坑道掘进至46线。水平CK42-1号孔见工业矿体,穿厚5-6米。4402川见工业矿体水平厚度5米。

-767中段坑道掘进至44线。水平CK43-1、CK43-2号孔见工业矿体,穿厚2-4米。4402川见工业矿体水平厚度8米。

-827中段坑道掘进至54线。水平CK52-1号孔见工业矿体,穿厚4.5米。大钻3#钻窝、5#钻窝见工业矿体。

矿山外围小西堡区:

本年度在60线共施工2个钻孔。ZK60-1钻孔,终孔深1209m。该孔1086.6-1089.3m分别见浸染状与致密型黄铁、黄铜矿化,其中1053.8-1055.3m、1086.6-1089.3m、1087.9-1089.3m见致密型黄铜矿、黄铁矿,其余尺段见浸染状黄铜矿化,在1053.8-1055.3m见致密型铜锌矿(化)体,穿厚1.5m,分析品位铜0.12%、锌0.87%、S17.8%。

ZK60-2孔,终孔孔深1350.6米,在186.1-186.6m、202.4-202.9m处分别见2条穿厚0.5m浸染状黄铜矿化,铜品位分别为0.11%、0.16%。在254.4-256.4m见有黄铜矿化,其中254.4-255.2m处见穿厚0.8m细脉状铜矿体,铜品位为2.15%,锌品位0.45%,硫品位6.52%。255.2-256.4m处铜品位为0.14%。在1137-1137.5m处为致密型块状硫化物铜锌矿体,铜品位为0.26%,锌品位1.52%,硫品位11.04%。该段矿体与红透山3号主矿体相吻合。

333类资源量,经初步估算2008年新增矿石量86.97万吨,铜金属量1.02万吨,锌金属量2.02万吨;2005-2008年度合计新增矿石量:609.88万吨,铜金属量10.93万吨,锌金属量13.25万吨。

(3)找矿新发现及相关成矿问题

1)矿床成因再认识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通过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对太古绿岩带的深入研究,对矿床成因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红透山式矿床属太古代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块状硫化物矿床,通过三期大的变质变形,使矿体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形和位移,构成了一套特定的地层层位。

因此,把研究矿体的变形特征、变形应力场作为指导深部找矿的主要理论依据

2)重视对主矿体(矿柱)的旋转侧伏规律研究

红透山矿床矿体平面形态上部为一“音叉”状,下部逐渐变为“工字形”。“工字形”矿体中部为矿柱。无论是“音叉”状或“工字形”,矿体的平面形态均表现为一褶皱构造形态,褶皱的枢纽上部倾向南西,倾角75°-80°,因此它的基本格架为一倾竖褶皱,这是矿体的一级变形构造,它的发展控制着矿体基本形态。这成为了以后的找矿依据,并得到了工程验证。

(3)对次级或更次级的褶皱研究指导了找矿工作

矿床在开采过程中,矿房每采高3米要测一次“采矿迹”,同时填一次地质图。通过对大量的次级或更次级褶皱的发生、发展、消失等过程系统研究,准确指导了钻探工作,特别是将钻探调整到-587m中段后,1990年5号钻窝钻孔穿切了肥厚矿体,接续施工的多个钻孔都使深部每个中段的矿量都有剧增。

3、下一步工作建议

目前,红透山铜(锌)矿区及外围大多数地区同类矿山的勘查深度局限于300~500m 内,主要是使用的技术方法和找矿手段没有达到足以有效开展深部找矿的程度,深部矿找矿主要是沿着已知矿体通过坑内钻向下追索,通过规律性总结指导找矿勘查亟待提高;由于物探资料相互验证程度不同,对深部(500米以上)物探成果的可靠程度也需加强对比研究;此外,矿区地质研究程度相对

较高,如何将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找矿勘查上,也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图111-6 辽宁省红透山铜锌矿床在-827米中段1#钻窝钻孔剖面图

1)由于该区变质程度高、形变强,特别是遭受了强烈的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再加上过去按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思想进行找矿和研究较少,目前对这个地区古火山机构的(岩相)识别标志及区域特点展布、矿床分布(特征)与古火山机构的关系等影响的找矿突破重大的地质问题,需在原岩填图基础上,根据地物化遥综合特信息征,分析研究重力场、磁场与区域成矿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区域变质、变形和混合岩化与成矿作用关系,确定铜矿床展布方向及分布特点,圈定古火山盆地的铜、锌矿富集部位,为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提供部署依据。

2)研究矿体深部构造控矿的变化规律,查明切穿矿体深部侧伏方向断裂构造性质及移动方向与

距离,为走向追索找矿提供依据。

3)利用红透山铜矿近年采矿成果及不同标高褶皱控矿与变化特点,对控矿构造与储矿构造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矿柱”在延深过程的变化规律与旋转方向及每下降60米逆时针旋转角度的定量分析,预测3号脉等矿体深部侧伏变化规律。

4)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电阻率、极化率、TEM法测量和地下物探等综合物化探方法,获取矿区深边部隐伏矿体赋存部位及深部走向(东部)延长信息,完善找矿勘查模型。

5)矿区深部勘查控制与外围找矿同时开展,以深部预测为主要目标,外围找矿实现重点突破。

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某铜金属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等方面的介绍,对该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质特征;构造;化学成份;控矿因素;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社会对有色金属资源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有色金属在现代社会发展与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资源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将有助于资源矿藏的开发利用。 1.区域地质 某铜矿床区域构造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地层具有层状构造,基底由晚太古-晚元古宙 变质火山岩系组成。区域内断裂构造发育,一般表现为走向断裂,规模大,相对生成时间早,多属韧性剪切滑动或层间走向滑动断裂性质。以糜棱岩带、挤压褶皱带、层间强揉皱带的形式出现。横向断裂除极少数具有区域分布外,一般规模较小,形成较晚。本区岩浆岩活动在元古宙,主要以火山喷(溢)活动方式为主,形成本区巨厚的火山沉积岩系;而侵入活动则主要出现在加里东-印支期,岩石从超基性——酸性皆有出露。 2.矿床地质 2.1 矿体地质特征 本次参加储量计算的矿体有12个,现以Ⅰ-9、Ⅰ-4为例重点描述: Ⅰ-9矿体:赋存于闪长岩体接触带中,为一半盲矿体。分布在1~16线之间,标高400~1 285m,长1 700m,延深近900m,控制深度840m,由五层坑道、29个钻孔及探槽控制。矿体呈脉状产于F13断裂旁侧的闪长岩片理化带内,走向近东西,局部变化为北东向,倾向南,倾角变化于45°~85°之间,从倾斜方向看,1 200m标高以上与900m标高以下倾角较陡,其间倾角较缓,说明矿体产状在延长、延深两个方向上均呈舒缓波状。矿体厚度一般在1~3m间,最薄处0.21m,最厚5.76m,总的规律是倾角变缓部位厚度增大。含铜品位一般变化于3%~9%之间,最低0.315%,最高可达20.9%,单脉富铜矿体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楚,局部在富脉的上、下盘有细脉浸染状矿化。 Ⅰ-4矿体:上部产于炭质板岩与闪长岩接触带附近或斜长绿帘岩中,下部产于闪长岩中。矿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南,倾角50°~60°,在5~6线附近,倾角变缓,故在5线附近矿体厚度增大,品位相对较富。全矿体平均厚度2.06m,平

铜锌混合精矿分离技术

铜锌混合精矿分离技术 第一部分概述 一、铜锌浮选分离的特点 铜锌矿石的分选,随次生硫化铜、结合氧化铜、乳浊状嵌布、可溶铜及黄铁矿含量的增高而变得十分难选,选别指标较低。 铜锌矿石的选别以混合-优先流程为主,优先流程为次(我国较多采用此工艺),但无论采用那个流程,铜锌分离在国内外一直是难度很大的课题之一。其难于分离的原因在于: 1、铜锌矿物紧密共生。致密矿石的黄铜矿常呈5微米以下乳滴状颗粒存在于闪锌矿中,在目前工业磨矿技术条件下很难达到单体解离。 2、闪锌矿被次生铜离子活化。其影响是在成矿过程中,于矿物表面形成一种新的化学反应产物的覆盖膜,使得在分选前,矿物表面需进行清洗处理,方能获得良好分选效果。但清洗后矿浆中的离子组成便上升为影响分选的主要因素,又需采取降低有害的Cu2+、Pb2+含量的有效措施。 对于第一种情况引起的困难,除采用混合物精矿或中矿细磨外,目前尚无别的良好办法。对于铜离子的活化,在预防和消除后果等方面,进行过许多研究工作,其技术途径可归纳为: 1、用硫化钠沉淀铜离子。有人通过化学反应平衡计算认为,铜离子完全可能在闪锌矿活化之前,用硫化钠将其沉淀。这在实验中已等到证实。此外,也可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或活性炭吸咐溶液中的铜离子。 2、使用去活剂脱除闪锌矿表面上吸附的铜离子。比较有效的有NaCN、H2SO4、H2SO4+Fe2(SO4)3等。 3、混合精矿脱药,除去捕收剂薄膜。 二、国内外主要分离方法 多年来,国内外选矿工作者在寻求有效而经济的铜锌分离技术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建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表3-1简列了常用的主要分离方法,以及一些尚处于研究阶段的新方法。抑锌浮铜时,大体上分为四类:○1氰化物及其合剂;亚硫酸(或盐)及其合剂;○3硫化钠合剂;○4羧甲基纤维素。抑铜浮锌的方法有:○1加温浮选;○2络合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01T13:56:00.9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芦大超 [导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金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矿产资源,其开采的整体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 长春黄金设计院有限公司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金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矿产资源,其开采的整体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但由于我国金矿资源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实际金矿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直接导致金矿开采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为从根本上提升金矿开采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加强金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就金矿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了金矿矿床成因,望对我国未来金矿开采作业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金矿作为我国矿产资源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整体挖掘开采质量和工业生产效率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金矿资源主要指具有一定含金量的矿石,可以用于工业当中,经过冶炼提成,能成为精金及金制品。虽然现阶段我国的金矿开采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对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矿原因掌握的不够深入。 1 金矿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 1.1 矿体特征 金矿矿体特征主要是由地层特点、构造以及岩浆活动决定的,一般矿体主要集中在构造破碎带中,金矿矿体与矿体周期岩石是逐渐过渡的。矿体平面为弧形分布,剖面较规则;矿体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矿体局部呈透镜状,剖面为复合脉状;矿体总体为透镜状,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剖面呈“S”型,且矿体中部延伸较大,矿体厚度较大。 1.2 矿石特征 矿床矿石具有多种类型,常见的矿石类型有四种,石英、白云母、锡石呈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主要分布在内接触带的云英岩化花岗岩中,数量少,较为罕见;褐铁矿-锡石是氧化型带矿石,主要成分包括褐铁矿、黄铁矿、锡石、云英以及其它矿物,主要分布在地表以及矿床浅部;黄铁矿-黄玉-锡石主要分布在构造角砾岩中,一般位于分布带或外带,矿石特征为云英岩与黄铁矿的混合矿物,一般由黄铁矿、锡石、黄玉以及石英等成分,是最为常见的矿石类型;萤石-石英-锡石多处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矿石的裂隙晶洞中,一般呈短柱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英、白云母、黄铁矿以及锡石,是仅次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的矿石类型。由于矿石的形成环境复杂,形成条件的差异造成矿石结构以及构造的不同,按照此类依据,矿石可以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其中,原生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以及辉锑矿等,矿石中金矿呈微细粒侵染状分布,显微镜观察难以察觉,可用电子探针的方式确定是否含有金矿。原生矿石中,黄铁矿和辉锑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金的含量是由黄铁矿晶的形成决定的,五角十二晶体含金量最高、立方体晶体含金量最低,一般黄铁矿中金的含量与砷的含量呈正比。原生矿石发生氧化现象并在热液渗流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氧化矿石,氧化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后期,载金矿物多为褐铁矿和粘土矿物,这是由于褐铁矿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原生矿石中的金并形成富集金矿体。 1.3 矿石构造及结构 原生矿石较常见的构造类型为脉状构造以及网脉构造,热液阶段形成的矿物例如黄铁矿、石英等一般为脉状构造,热液阶段形成的黄铁矿胶状构造也是较为普遍的。条带构造多见于围岩裂隙,条带构造矿物一般有黄铁矿以及石英。角砾状构造是热液早阶段或主阶段形成矿物收到外力作用发生断裂,并充填在断裂破碎带中形成的。原生矿石的矿石结构包括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以及纤维状结构四种,其中粒状结构又可以分为自形结构和半自形结构。交代结构是在矿石形成的热液蚀变期形成的,交代结构形成晚期,交代结构裂缝充填交代,形成早期石英,常见的交代结构矿石为交代黄铁矿。纤维结构出现在白铁矿中,结构分布无定向性,较为罕见。原生黄铁矿矿石结构为稀疏侵染或分散侵染,半自形晶粒状结构,矿石形成后期的黄铁矿多为自形晶粒状结构。石英矿石结构一般为它形晶粒状结构,石英颗粒较大时为半自形晶粒结构。氧化矿石的矿石结构包括填隙结构、假象结构、泥质结构以及隐晶质结构等,原生矿石在酸性环境中,经过酸性溶液的淋滤作用形成填隙结构,褐铁矿填隙结构形态为脉状或斑块状;隐晶质结构矿石是原生矿石酸性环境中逐渐发生变化,易溶于酸性溶液的不稳定矿物流失,留下的稳定矿物逐渐形成隐晶质矿石;假象结构矿石是在热液阶段或矿石表面氧化结算,黄铁矿与锑的硫化物发生氧化作用,矿石中既存在氧化后的晶体结构,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原生矿石结构。泥质结构是原生矿石中易溶于酸性溶液的物质在酸性溶液的淋滤作用下流失,留下的铁泥质或隐晶硅质以泥质填充物的形式在角砾间填充并沿着矿石裂缝方向分布。 2 金矿矿床成因研究 2.1 金矿矿床形成的作用因素 金矿矿床形成的作用因素包括岩性、构造、岩浆活动、地层等几种形式,地层主要是发生地层作用产生一定的物质,以矿体为基础,将岩浆填充在构造带当中,随时岩浆的移动,在岩石内部产生矿体,同时岩浆活动也为金矿的成矿提供了物质条件。岩性则是指岩石的特性,例如粉碎岩与角砾岩等,具有大量的裂缝与断层,为岩浆活动提供了基础。 2.2 金矿矿床形成的物质来源 金矿矿床是由金矿形成的,含有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两大化学特征。硫同位素是同位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它的特征可以分为地幔硫、地层硫、混合硫三种,其中地幔硫是硅镁层的同位素,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不大,地层硫则是经过岩浆作用在漫长的时间里使得地表层下降,在这其中又由于地层种类的丰富多样,地层经历着大量的变化,因此地层硫也随着地层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多种形态,结构繁多。同时,微量元素也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对金矿矿石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检测与分析,根据微量元素的种类与特征,这样就可以得出金矿成型的原因。金矿矿石中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微量元素在碱性物质下就会发生变化,以易溶结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矿石之中。 2.3 金矿成矿的条件 金矿成矿的条件一般包括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气温的高低、气压的大小、附着物的特征特性、盐含量以及密度的大小等都是金矿矿石成矿的条件。矿体包裹体可以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分为原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三种形式,原生包裹体通常是排列在一起密密麻麻的形式,少数包裹体则是分散的形式。同时在成矿形成的因素当中,时间是必不可少的,金矿矿石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来发生

白银厂铜矿床地质特征

图1北祁连东段大地构造略图(据边千韬,1985) (1.后加里东段陷盆地;2.断坳及坳拉谷;3.前寒武纪残块;4.断块;5.超基性岩;6.加里东优地槽;7.石英闪长 岩。)

(图3),是白银厂矿床的主要部分。矿体与围岩呈整合关系,北西西向延长,向南西陡倾。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成群产在石英角斑凝灰岩中。矿体上部层位以块状层状矿体为主,为含矿热液在海底沉积而成,与围岩界限分明。矿体下部层位以浸染状、脉状矿体为主,与围岩界限不分明,是矿液经海底火山碎屑岩充填交代而成。这些矿床周围,有次火山岩相侵入体,有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并且有从中心向四周集块、角砾减少变细的趋势,显示出古火山中心特征,表明这种类型矿床为近火山通道相。 (1.喷发旋回;2.喷发亚旋回;3.近火山口亚相;4.过度亚相;5.火山劲相;6.断层;7.不整合;8.矿床; 9.主矿体及其编号。) (1.石英钠长斑岩;2.石英角斑岩;3.含角砾石英角斑岩;4.石英角斑凝灰熔岩;5.含角砾石英角斑凝灰熔岩;6.石英角斑凝灰岩;7.千枚岩;8.钙质绢云绿泥石英片岩;9.细碧玢岩;10.铁帽;11.块状含铜黄铁矿石;12.块状含铜、铅、锌黄铁矿石;13.块状黄铁矿石;14.浸染状铜矿石;15.钻孔;16.平推逆断层。) 矿田内矿床的矿石矿物成分种类繁多,总的可分为原生带矿物、氧化带矿物和次生富集带矿物(表1)。目前已知矿物达60余种,其中属于次生带、氧化带矿物约40种,常见20余种。 矿区内矿床的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次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图4)、条纹状构造、纹层状构造,次之为网脉状构造、揉皱状构造、无定向浸染状、破碎角砾状构造等。 矿区内矿床的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结构、交代结构(图5)、压碎结构、变质结构、共边结构、揉皱结构等。 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 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 白银地区火山岩和次火山杂岩的围岩蚀变非常普遍。近矿围岩以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为主。远矿围岩在基性火山岩中为发育非常广泛的铁白云岩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其中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是最主要的蚀变作用,特别是绿泥石化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 绢云母化作用:交代晶屑长石,主要发育在含矿带的变质流纹英安凝灰岩等酸性岩石中,在矿区内,它的分布 图2白银厂矿床分布图(据福建有色地质勘探公司,陈文森) 图3折腰山、火焰山矿床矿体剖面图(据中国地质大学,1997) 图4白银厂矿区内矿床的矿石构造 2.2矿石特征2.3围岩蚀变 表1矿石的物质成分 (据641队、白银公司中心实验室、兰州地质研究所 1970、白银矿冶所1978资料。)22 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12月(中旬)第09卷第35期第232期 总

铅锌矿的矿床类型

铅锌矿的矿床类型 1959年郭文魁等将中国铅锌矿床按成因划分为内生与外生两大类。内生矿床按其生成的温度下降顺序分为8个建造。其中,建造1~3为高温矿床,建造4~7为中温矿床,建造8为低温矿床;外生矿床只有一种建造,即菱锌矿-白铅矿-铅矾建造。 1979年涂光炽对我国铅锌矿床作了成因分类:①与侵入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②与海相、陆相火山活动有关的矿床;③与沉积作用、沉积改造作用及后成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 ④与区域变质、混合岩化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⑤砂铅矿床。 1983年王育民将我国铅锌矿床类型分为“四系十二型十九式”。 1989年涂光炽等在《中国矿床》专著中对中国铅锌矿床进行综合因素的分类,这个分类方案是根据中国地质条件,在全面考虑铅锌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含矿岩系、物质组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基础上,以含矿岩系和主导成矿作用命名的方式,划分出了8个类型,即花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陆相火山岩型、碳酸盐岩型、泥岩-细碎屑岩型、砂砾岩型。该分类的优点在于含矿岩系集中地反映了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和形成方式等,是对过去以矿床围岩命名的发展,也有利于找矿,具有特色。 上述8类铅锌矿床的基本特征如下: 花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因成矿物质来自花岗岩类,故通常称之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铅锌矿床。它们可能是花岗岩类结晶分异的气液产物,但也可能是成岩后在另一次地质事件或地壳运动中受到地下热水(大气降水成因为主)的活化淋滤,使花岗岩类

中的分散成矿物质富集起来形成的矿床。 这类矿床可与中性、中酸性、酸性或碱性侵入岩有关。岩体可大可小。一般的情况,如果铅锌矿床是地下热水淋滤成因,它们常赋存于面积较大的岩基中;如果是岩浆气液成因,则常与小岩株、岩瘤有关。矿床多产于岩体内,或内外接触带,或距岩体一定距离。矿床围岩蚀变通常较为强烈。 这类矿床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除铅锌外,还共伴生钨锡钼铋铜等元素。从赋矿岩石类型来看,与铅锌钨锡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属壳源花岗岩类;与铅锌铜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属壳幔源花岗岩类。地下热水成因的铅锌矿床常伴生金、银等元素。 这类矿床国内典型实例:花岗岩型铅锌矿床有广西新华铅锌银矿床、广东锯板坑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湖南东坡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等;夕卡岩型铅锌矿床有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床、黄沙坪铅锌矿床和辽宁桓仁铜锌矿床等;斑岩型铅锌矿床有江西冷水坑铅锌银矿床、云南姚安铅矿床、山东香夼铅锌矿床。 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的含矿岩系中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很发育,特别是下盘岩石常是火山熔岩和凝灰岩。成矿物质来源与海底火山岩系有关。国外称这类矿床为块状硫化物铅锌矿床或黄铁矿型铅锌矿床。矿床物质成分复杂,常与铜矿共生或伴生大量的金、银和稀散元素,综合利用价值巨大。我国产于海相火山岩中的铅锌矿床,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如甘肃白银厂铜铅锌矿床等,有的还受到混合岩化作用,如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等。属于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典型实例有白银厂小铁山矿床、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等。 陆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常分布在火山断陷盆地边缘,受断裂控制。含矿岩系多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矿产地质复杂,要充分挖掘矿产并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必须详细勘探矿产的分布特征,明确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成因,论文论述了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并对金矿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 标签: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金矿矿产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的分析是在大量地质勘探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的,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对金矿矿床的地址特征与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矿体特征、矿石结构与构造、成矿物质因素、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是矿体分析与挖掘的重要依据。 1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1.1矿体特征 金矿矿体特征主要是由地层特点、构造以及岩浆活动决定的,一般矿体主要集中在构造破碎带中,金矿矿体与矿体周期岩石是逐渐过渡的。一般来讲,矿体平面为弧形分布,剖面较规则;矿体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矿体局部呈透镜状,剖面为复合脉状;矿体总体为透镜状,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剖面呈“S”型,且矿体中部延伸较大,矿体厚度较大。 1.2矿石特征 矿床矿石具有多种类型,常见的矿石类型有四种,其中,石英-白云母-锡石呈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主要分布在内接触带的云英岩化花岗岩中,数量少,较为罕见;褐铁矿-锡石是氧化型带矿石,主要成分包括褐铁矿、黄铁矿、锡石、云英以及其它矿物,主要分布在地表以及矿床浅部;黄铁矿-黄玉-锡石主要分布在构造角砾岩中,一般位于分布带或外带,矿石特征为云英岩与黄铁矿的混合矿物,一般由黄铁矿、锡石、黄玉以及石英等成分,是最为常见的矿石类型;萤石-石英-锡石多处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矿石的裂隙晶洞中,一般呈短柱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英、白云母、黄铁矿以及锡石,是仅次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的矿石类型。 由于矿石的形成环境复杂,形成条件的差异造成矿石结构以及构造的不同,按照此类依据,矿石可以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其中,原生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以及辉锑矿等,矿石中金矿呈微细粒侵染状分布,显微镜观察难以察觉,可用电子探针的方式确定是否含有金矿。原生矿石中,黄铁矿和辉锑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金的含量是由黄铁矿晶的形成决定的,五角十二晶体含金量最高、立方体晶体含金量最低,一般黄铁矿中金的含量与砷的含量呈正比。原生矿石发生氧化现象并在热液渗流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氧化矿石,氧化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后期,载金矿物多为褐铁矿和粘土矿物,这是由于褐铁矿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原生矿石中的金并

金川铜镍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金川铜镍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本文通过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各类矿石中伴生元素含量进行初步定量,结合各类金属矿物的产出特征及形态,讨论并分析了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发现金川铜镍矿体是在大陆裂谷发展前期拉张环境中成岩成矿,并随龙首山推覆构造转移到现今位置,并且发现深部熔离贯入作用是主要成矿机制,含矿岩浆的有序侵位显示岩浆在深部岩浆房停歇过程曾发生熔离分异,形成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分层结构,而且小岩体成大矿,剩余的含矿岩浆多次贯入同一空间成岩、成矿,区域存在其它超基性、基性岩体岩群或岩流。 标签:金川铜镍矿地质特征成矿模式 1金川铜镍矿概况 金川铜镍矿是世界著名的多金属共生的大型硫化铜镍矿床之一。镍和铂族金属居全国第一位,铜、钴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矿床中伴生的多金属品类之多,在国内外迄今尚属罕见。金川铜镍矿的发现与开发,从根本上结束了我国缺镍少铂的历史。 2区域地质 矿床位于中朝准地台阿拉善隆起区西南边缘的龙首山隆起,北为地台内部区,南为祁连山褶皱系。龙首山隆起夹于北缘和南缘两断裂带之间,北缘断裂带是隆起和潮水坳陷的分界,南缘断裂带是隆起和河西走廊过渡带的分界。 上图为金川超镁铁岩体地质图。金川超镁铁含矿岩体产出于北缘断裂带南侧,含矿岩体长约6500米,宽数10米至500余米,面积约1.34平方公里,侵位于前长城系龙首山群白家嘴子组中。矿区范围内的地层为向南西40度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由北向南逐渐变缓,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有的构造具有长期活动性质。金川岩体的直接围岩为蛇纹石化白云质大理岩、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片麻岩、条带均质混合岩、斜长角闪岩等。 含矿岩体呈北西向展布,全长6000米,厚数10米至300余米,倾斜延伸数百至千米以上,呈岩墙状产出。岩体形态受储岩断裂性质的控制,以扭性为主的地段,岩体向下延伸较大,呈板状,以张性为主地段延伸较小,呈楔形、漏斗形。前者分异程度差,后者分异好。白家嘴子含镍超基性岩体为复式侵入体,不同期次岩浆形成的岩石粒度有明显差异,并且各自形成一定的岩相。岩体岩石平均化学成分相当于二辉橄榄岩。该矿床的工业矿体按成因分为岩浆就地熔离、岩浆深部熔离-贯入。晚期贯入和接触交代四种类型。工业意义最大的是深部熔离-贯入矿体,规模巨大,厚数十至百余米,长数百至上千米;次之是熔离矿体,长数米至数百米,厚一至数十米。从就地熔离矿体到接触交代矿体,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中的镍矿物相对含量依次减少,而磁黄铁矿和铜矿物含量依次增多。

铜锌分离

复杂硫化矿中铜锌分离的特点与方法 分离的特点 杂硫化矿时,铜锌浮选分离还是相当困难的问题其原因在于: 锌矿物致密共生。铜锌矿物的共生关系与矿床成因有关,如高温型矿床,黄铜矿常呈细粒浸染状态存在于闪锌矿中。浸染状的黄铜矿颗粒常在5μ。要磨到单体解离十分困难,即使达到了单体解离,也难于分离。 锌矿受铜离子活化。被铜离子活化后的闪锌矿,其可浮性与铜矿物相似。矿浆中有铜离子存在时,闪锌矿会吸附铜离子。其他重金属离子如Hg+,。 分离方法 实践中应用的铜锌分离方法有两大类:浮铜抑锌、浮锌抑铜。主要方法列于表1。 化物+硫酸锌法。这是历年来最通用的方法,其特点是能从闪锌矿表面除去铜的活化膜,对闪锌矿的抑制比较有效。对于复杂硫化矿的铜锌分离,铜矿也受氰化物抑制,所以使用此法时,要仔细控制氰化物的用量。 硫酸盐法。此法使用的药剂很多,凡是使用Na2SO3,Na2S2O3,NaHSO3,H2SO3和SO2气体等一类药剂,或它们与ZnSO4等混合使用,都可以归入此法。的抑制作用不大。它对硫化矿的抑制顺序是: 的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 强抑制效果,亚硫酸盐常与其他抑制剂配合使用,最常见的是ZnSO4,Na2SO3与ZnSO4配合使用效果如图1所示。被铜离子活化的闪锌矿,单用Na2SO 用,可以增强抑制效果。 铜锌分离的主要方法

图1 Na2SO3+ZnSO4对铜离子活化的人工闪锌矿浮选的影响 1-Na2SO30.2mol/L 2-Na2SO30.2mol/L ZnSO40.1mol/L 亚硫酸钠还可以与石灰、硫化钠、硫酸锌等药剂组合使用,可代替氰化物抑制闪锌矿,能获得较好效果。 我国某铜锌硫多金属硫化矿,原矿含Cu1.42%,Zn2.67%,S20.32%;次生铜矿有辉铜矿、铜兰等,占总铜矿物10%~37%。由于矿物的氧化、泥化,强酸性(PH=3~5),碎矿水样含Cu2+1500mg/t,Zn2+1100mg/t。由于大量Cu2+存在,而活化了闪锌矿和黄铁矿,给分离造成困难。采用优先浮选流制锌、硫,优先选铜。石灰、硫化钠加入磨矿过程以沉淀铜离子。获得的指标:铜精矿含Cu18%、回收率82%;锌精矿含Zn41%,回收率51%。 亚硫酸盐与其它抑制剂组合使用在分离复杂硫化矿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这不仅避免了常规氰化物法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及溶解贵金属的问题,而种方法已在日本、加拿大、美国、南非等国广泛采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多金属硫化矿浮选已有38%的选厂采用了亚硫酸盐法。 硫酸盐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控制PH。亚硫酸是强还原剂,其主要作用组分是HSO3-。通过解离常数计算,PH=4~7的范围内,[HSO3-]最大。生产实践中,最常见的是PH=5~6.5。控制用量。SO2用量最大时,对活化的闪锌矿抑制作用强,但对纯闪锌矿,有一个合适的用量,过量反而会引起活化。用量过大时,对黄铁矿也略有及对黄铁矿的清洗作用,有利于黄铁矿的浮选。 时,一般黄药易被分解消耗,故此时宜采用不易分解的捕收剂如(丙)乙硫胺酯等。 酸锌+硫化钠法。ZnSO4+Na2S反应生成的细粒分散胶体硫化锌,会吸收矿浆中的铜离子,胶体也会吸附在闪锌矿表面,使其受到抑制。胶体硫化锌对用。矿石中含有较多的次生硫化铜矿时,可采用此法。

某难选铜锌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2019年第3期韦色金属(送矿部今)?1?doi:10.3969/j.issnl671-9492.2019.03.001 某难选铜锌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江皇义1,卢烁十2,宋振国$,陈忠玉1,金建文$ (1?深圳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凡口铅锌矿,广东韶关512325; 2.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160) 摘要:为了更好地选别回收某难选铜锌矿,对该矿开展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通过化学多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光学显微镜分析等手段,对矿石的矿物组成、主要元素的赋存状态、重要矿物的嵌布特征及矿物解 离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矿石中铜、锌矿物嵌布粒度细且与黄铁矿紧密共生,其嵌布特征决定了在磨矿时黄铜 矿、闪锌矿难与黄铁矿较好的单体解离,这是影响该矿选别指标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难选铜锌矿;嵌布特征;解离特性 中图分类号:TD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9492(2019)03-0001-04 Study on Processing Mineralogy of a Refractory Copper-zinc Ore JIANG Huangyi1,LU Shuoshi2,SONG Zhenguo2,CHEN Zhongyu1,JIN Jianwen2 (1Fankou Lead and Zinc Mine of Shenzhen Zhong j in Lingnan Nonferrous Metals Co.,Ltd., Shaoguan,Guangdong512325;2BGRIMM Technology Group,Beijing100160,China} Abstract:For the purpose of the beneficiation of a refractory Cu-Zn ore,process mineralogy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detail.Mineral composition,occurrence status of key elements,disse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liberation degree of important mineral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means of chemical multi-element analysis?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nergy spectrum analysis and optical microscope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pper and zinc minerals have very fine dissemination size and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yrite.The complicated disse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affect the liberation of chalcopyrite and sphalerite,being the dominating mineralogy factors affecting the metallurgical performance. Key words:refractory copper-zinc ore;dissemination characteristics;liberation characteristics 铜锌硫化矿分离一直是选矿领域的难题之一⑴,造成铜锌分离困难的主要原因有:铜锌矿物嵌布粒度微细,铜、锌矿物种类复杂,次生矿物多;重金属离子活化闪锌矿,导致其与黄铜矿具有相似的可浮性等[2勺。某块状硫化物型铜锌矿属于复杂难选铜锌矿,有用矿物嵌布粒度细、矿物间嵌布关系密切,硫含量高,对矿石的可选性影响较大,铜锌分离难度高。因此查明其矿石性质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为试验研究提供重要的工艺矿物学资料,也为提高该矿选矿指标和制定合理的铜锌回收工艺提供理论依据厲刃° 1矿石性质 1.1矿石的化学成分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对原矿主要元素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表1结果表明,矿石中具有工业回收价值的元素主要有铜、锌及硫,矿石中Cu的含量为1.35%,已超最低工业品位;Zn和S的含量分别为0.92%和26.79%,都超出了铜矿床伴生有价元素最低利用标准,可以考虑综合回收。矿石中铜、锌元素的化学物相分析结果见表2和表3。结果表明,矿石中铜绝大部分以原生硫化铜的形式存在,其次有部分铜以次生硫化铜的形式存在;锌绝大部分以硫化锌的形式存在。 1.2矿石的矿物组成及相对含量 为了查明矿石中的矿物组成及各矿物的相对含量,对原矿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显微镜鉴定和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铜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其次为铜蓝,少量的黝铜矿、斑 收稿日期:2019-03-15修回日期:2019-03-20 作者简介:江皇义(1986-),男,江西九江人,选矿工程师,从事选矿工艺的研究工作。

铜矿地质勘查概况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铜矿地质勘查概况 中国铜矿地质勘查工作,在1949~1952 年期间,面临接管旧中国遗留下来白勺矿山急需恢复生产白勺形势。当时最重要是就矿勘查,首先是从东北地区开始白勺。1948 年东北全境解放,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简称东北有色局,下同),接管了18 个厂矿。其中铜矿山有吉林白勺石咀子铜矿、老牛沟铜金矿、天宝山铜铅锌矿,辽宁白勺清原铜矿、华铜铜矿、芙蓉铜矿、马鹿沟铜矿、桓仁铜铅锌矿、夹山铜金矿等等。东北有色局地质调查室组织地质调查队,对以上矿山及其外围进行普查找矿和探矿工作,为恢复矿山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东北地区和河北寿王坟、小寺沟等等地进行勘探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另外,东北工业部于1949 年在长春成立了东北地质调查所,担负东北地区白勺地质调查工作。1950 年2 月,由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主持召开了地质会议,动员几乎全国地质学家和部分测绘、物探专家对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等等广大地区进行空前规模白勺地质调查。其中以东北地区白勺规模最大,有近百名地质学家,对东北地区白勺十几个煤矿和铁矿、有色金属矿产做了较详细白勺地质调查,为进一步勘探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对其他几大行政区白勺一批铜矿区做了开创性白勺调查工作。从1950~1952 年国家组织各部门地质力量先后对安徽铜官山、云南东川易门、甘肃白银厂、湖北铜录山和山西中条山等等地区进行铜矿地质普查,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对这些地区白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依据。在1949~1952 年铜矿重点地区白勺普查基础上,从1953 年开始了大规模白勺地质勘探工作。40 多年来成功地勘探了大批铜矿床,提交了勘探储量报告书,为中国铜业白勺发展,建设一批大中型铜矿山提供了可靠白勺地质成果。在东北地区勘探了辽宁白勺桓仁铜锌矿

SEDEX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举例

SEDEX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举例SEDEX型铅锌矿床,即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是富含金属元素的流体沿着同生断裂喷涌出海底,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在喷口或喷口附近海底沉积形成,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沉积岩中,主要是碎屑岩、碳酸盐岩[1]。过去,地质学家们将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称为“页岩型”矿床。但实际上,这类矿床的容矿岩石除页岩外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沉积岩,因此现在称这类矿床为以沉积岩容矿的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sedimentary exhalative deposit),简称SEDEX型矿床[2],属层控热液矿床。在成分上富含Pb、Zn,伴生Ag和Ba,贫Cu,几乎不含Au。规模大、品位高、矿化体延伸稳定、伴生有用组分多,是我国Pb、Zn和Ag的主要来源。统计资料表明,SEDEX型矿床平均矿石量为6000万吨,Pb+Zn平均品位为11.9%,分别是VMS型矿床矿石量和品位的10 倍和2倍。 1.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主要特征 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分布较广,遍及世界各大洲。主要特征如下: 1.1成矿时代及构造环境 成矿时代主要为中元古宙(17~14亿年)和古生代早中期(4.5~3亿年),许多SEDEX型矿床是经过变质的。SEDEX型矿床主要形成于拉张的构造环境具体构造背景是受裂谷控制的克拉通内或其边缘的沉降盆地或拉张的断裂坳陷带、地堑。如加拿大的苏利文(Sullivan )矿床产于陆内伸展环境;澳大利亚的麦克阿瑟(McArthur)矿床位于北澳地块的巴顿海槽内,芒特·艾萨(Mount Isa)矿床位于莱哈特断裂海槽内,这两个海槽都是地堑式构造。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许多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是产于陆内断裂坳陷带张性构造背景上。许多矿床空间上都伴有成矿时期活动的同沉积断层,他们可能是沉积盆地盆下含矿热液上升到地表的通道。 1.2容矿岩石 主要为细碎屑岩(页岩、粉砂岩),以及部分碳酸盐岩。这些容矿石有3个特

30辽宁红透山铜锌矿矿床地质特征

三十、辽宁红透山铜锌矿矿床地质特征 (一)矿床地质概述 1、矿山地质简况 红透山铜矿处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辽东台背斜(Ⅱ级)铁岭~靖宇古隆起(Ⅲ级)部位,是我国典型的花岗~绿岩区(图111-1)。矿床赋存于太古代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的含矿薄层互层带(花岗-绿岩带)中,直接受三个火山-沉积旋回的含矿构造的控制。赋矿地层为清原群红透山组,从上而下依次为“薄层互层带”、厚层角闪斜长片麻岩层、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层、石榴直闪片麻岩层、巨厚角闪片麻岩层,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由基性火山-中酸性火山沉积岩和沉积岩旋回。矿体赋存在距底部厚层拉斑玄武岩界面上10-150米范围内,赋矿层位为沉积旋迴上部的薄层互层带之中。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特征亦表明该类矿床为古火山机构控制的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矿床。 图111-1辽宁红透山铜矿深部及外围接替资源勘查工作部署区图 矿床产于红透山倒转背斜核部的倾没端,受倒转背斜和北东东向断裂带中与片理平行的层间裂隙控制(图111-2)。倒转背斜两翼由厚层黑云片麻岩组成,核部被“薄层互层带”占据。背斜轴向

北东东,轴面南倾,倾角80°左右,向西倾没。铜、锌矿体赋存于向形构造西部倾竖褶皱枢纽内两层斜长角闪片麻岩环绕限定的部位。矿体(柱)上部长轴呈北东方向,中部以下呈逆时针旋转,由北东向逐渐转至南北向和北西向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少数呈不规则的鞍状或囊状,膨缩显著,形态复杂;矿体规模大小不等,延深大于延长。主矿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受主褶皱构造控制;小矿体常切过岩层,形成主矿体边部小矿脉,受次一级叠加小褶皱构造控制。 图111-2 红透山铜锌矿倾竖向形褶曲控矿略图 (二)成矿构造及成矿规律 2、前人的主要认识 1)对矿床成因有了新认识 认为红透山式矿床属太古代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块状硫化物矿床,通过三期大的变质变形,使矿体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形和位移,构成了一套特定的地层层位。矿体的形态、产状的转变,矿石矿物成分及矿物相和矿石组构的变化,均说明矿体曾经历同剪切作用,且韧性剪切作用与金铜矿再富集是连续同时的,即富铜-金矿脉形成于第二幕塑流变形相伴的韧性剪切作用过程。体现在主矿体内分布有 30多条矿石糜棱岩带 ,它们大多数平行或近于平行块状硫化物矿层 ,少数产在矿体附近

内蒙古某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联系人:吴铁军 电 E-mail: 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二连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矿床属内蒙古高原二连—苏崩风蚀平台地貌,地势平坦,海拔为910m~1055m,属高原低丘陵草原地貌景观,为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多风少雨,气候干燥。 二连矿床分为努和南和苏北两个矿床,两矿床相距11km。矿床工作区中新生代沉积盖层有:上侏罗统查干诺尔组(J3c)、下白垩统巴彦花群(K1B)、上白垩统二连组(K2e)、古新统脑木根组(E1n)、下始新统巴彦乌兰组(E2b)、中始新统阿山头组(E2a)和伊尔丁曼哈组(E2y)、渐新统呼尔井组(E3h)、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N2b)和第四系(Q)等,其中二连组(K2e)是努和南和苏北矿床的赋矿层位。 两矿床均为非煤矿床,矿体为层状产出,沉积型矿床,埋藏浅,主矿体形态简单,矿石类型为砂岩、泥岩或泥质砂岩等,两矿床矿石成因相同,矿体的赋存状态相同,矿石的性质相近,只是埋藏深度与矿体厚度略有不同。所以,请专家在进行矿床地质资料分析时,可比照参考借鉴两矿床的地质资料,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以下是两矿床的地质特征资料,请专家审阅。 一、努和南矿床 1、地层及构造

二连组地层在本矿床大面积出露,上与古新统脑木根组不整合接触,下与下白垩统巴彦花群不整合接触,该组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主要发育湖泊沉积体系,岩性为绿黄色、灰黄色泥岩,具纹状层理;下段发育冲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其中下部岩性为砖红色砂质砾岩、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上部岩性为蓝灰色—深灰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顶部为膏岩层。 其中,二连组下段是本矿床主要的含矿层位,具有矿床周边薄、中间厚的特点。根据地层特点划分为4个成因地层单元,现分述如下:Ⅰ亚层:厚度0~32m,平均22m。岩性为砖红色—褐色砂质砾岩、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等,构成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层,块状构造,属冲积扇沉积的岩性组合。 Ⅱ亚层:厚度0~52m,平均23m。岩性为蓝灰色、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灰色、深灰色泥岩、泥灰岩等,构成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层,层理构造不明显,属滨湖沉积的岩性组合。 Ⅲ亚层:厚度0~8m,平均5m。岩性为蓝灰色、深灰色、灰黑色泥岩,钙质泥岩、砂质泥岩,夹浅灰色、绿灰色泥灰岩,多具水平纹层理构造,属浅湖沉积的岩性组合。该亚层的上、下界面附近时矿体的主要产出部位。 Ⅳ亚层:厚度0~8m,平均6m。下部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含石膏泥质粉砂岩,中部为灰白色砂泥质石膏岩,上部为灰色、灰绿色钙质或泥质胶结砂岩,构成下细上粗的反韵律层,层理构造不明显,属滨湖沉积的岩性组合。 本矿床构造层位位于二连组底板的上白垩统构造层,具从矿床周边向中部倾斜的特点,倾角1~2°。该构造层中断裂构造不发育。

简述金川铜镍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_叶亮山

理论前沿2013年第1期 甘肃金川地区处于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东北麓龙首山脉中段。金川古元古花岗岩岩体所在的龙首山隆起位于华北地台阿拉善地块西南缘,南隔祁连早古生代褶皱系与柴达木地块相望,西接塔里木地台。祁连山地区前长城纪处于压性造陆阶段,晚元古代长城纪晚期至早古生代奥陶纪处于大陆裂谷拉张至狭窄大洋阶段(北祁连褶皱带广泛出露早中奥陶世蛇绿岩),志留纪末晚加里东运动期开始转入碰撞造山阶段[1-2]。 金川铜镍矿是世界著名的多金属共生的大型硫化铜镍矿床之一。镍和铂族金属居全国第一位,铜、钴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矿床中伴生的多金属品类之多,在国内外迄今尚属罕见。金川铜镍矿的发现与开发,从根本上结束了我国缺镍少铂的历史[2-3]。 图1金川铜镍矿床地理位置及龙首山隆起带镁铁 超镁铁岩地质分布图 (1—新生代沉积物;2—中生代陆相碎屑岩;3—晚古生代陆相碎屑岩;4—早古生代复理石建造;5—中新元古代碳酸盐岩、碎屑岩;6—古元古代变质岩系(前长城系);7—混合花岗岩;8—花岗岩;9—花岗闪长岩;10—金川铜镍矿床及镁铁超镁铁岩体(群);11—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及物理点编号;12—实测及推测断层;13—省区边界) 一、区域地质 矿床位于中朝准地台阿拉善隆起区西南边缘的龙首山隆起,北为地台内部区,南为祁连山褶皱系。龙首山隆起夹于北缘和南缘两断裂带之间,北缘断裂带是隆起和潮水坳陷的分界,南缘断裂带是隆起和河西走廊过渡带的分界。 金川超镁铁含矿岩体产出于北缘断裂带南侧,含矿岩体长约6500米,宽数10米至500余米,面积约1.34平方公里,侵位于前长城系龙首山群白家嘴子组中。矿区范围内的地层为向南西40度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由北向南逐渐变缓,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有的构造具有长期活动性质。金川岩体的直接围岩为蛇纹石化白云质大理岩、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片麻岩、条带均质混合岩、斜长角闪岩等。 含矿岩体呈北西向展布,全长6000米,厚数10米至300余米,倾斜延伸数百至千米以上,呈岩墙状产出。受北东东向扭性断层的影响,岩体被分割为四段,由西向东依序称为Ⅲ、Ⅰ、Ⅱ、Ⅳ型矿区,其中以 简述金川铜镍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叶亮山地里夏提·买买提姚刚刘伟 (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各类矿石中伴生元素含量进行初步定量,结合各类金属矿物的产出特征及形态,讨论并分析了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发现金川铜镍矿体是在大陆裂谷发展前期拉张环境中成岩成矿,并随龙首山推覆构造转移到现今位置,并且发现深部熔离贯入作用是主要成矿机制,含矿岩浆的有序侵位显示岩浆在深部岩浆房停歇过程曾发生熔离分异,形成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分层结构,而且小岩体成大矿,剩余的含矿岩浆多次贯入同一空间成岩、成矿,区域存在其它超基性、基性岩体岩群或岩流。[关键词]金川;铜镍矿;地质特征;成矿模式 [中图分类号]P5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01-070-3 70

内蒙古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内蒙古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联系人:吴铁军 电 E-mail: 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二连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矿床属内蒙古高原二连—苏崩风蚀平台地貌,地势平坦,海拔为910m~1055m,属高原低丘陵草原地貌景观,为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多风少雨,气候干燥。 二连矿床分为努和南和苏北两个矿床,两矿床相距11km。矿床工作区中新生代沉积盖层有:上侏罗统查干诺尔组(J3c)、下白垩统巴彦花群(K1B)、上白垩统二连组(K2e)、古新统脑木根组(E1n)、下始新统巴彦乌兰组(E2b)、中始新统阿山头组(E2a)和伊尔丁曼哈组(E2y)、渐新统呼尔井组(E3h)、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N2b)和第四系(Q)等,其中二连组(K2e)是努和南和苏北矿床的赋矿层位。 两矿床均为非煤矿床,矿体为层状产出,沉积型矿床,埋藏浅,主矿体形态简单,矿石类型为砂岩、泥岩或泥质砂岩等,两矿床矿石成因相同,矿体的赋存状态相同,矿石的性质相近,只是埋藏深度与矿体厚度略有不同。所以,请专家在进行矿床地质资料分析时,可比照参考借鉴两矿床的地质资料,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以下是两矿床的地质特征资料,请专家审阅。 一、努和南矿床

1、地层及构造 二连组地层在本矿床大面积出露,上与古新统脑木根组不整合接触,下与下白垩统巴彦花群不整合接触,该组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主要发育湖泊沉积体系,岩性为绿黄色、灰黄色泥岩,具纹状层理;下段发育冲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其中下部岩性为砖红色砂质砾岩、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上部岩性为蓝灰色—深灰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顶部为膏岩层。 其中,二连组下段是本矿床主要的含矿层位,具有矿床周边薄、中间厚的特点。根据地层特点划分为4个成因地层单元,现分述如下:Ⅰ亚层:厚度0~32m,平均22m。岩性为砖红色—褐色砂质砾岩、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等,构成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层,块状构造,属冲积扇沉积的岩性组合。 Ⅱ亚层:厚度0~52m,平均23m。岩性为蓝灰色、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灰色、深灰色泥岩、泥灰岩等,构成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层,层理构造不明显,属滨湖沉积的岩性组合。 Ⅲ亚层:厚度0~8m,平均5m。岩性为蓝灰色、深灰色、灰黑色泥岩,钙质泥岩、砂质泥岩,夹浅灰色、绿灰色泥灰岩,多具水平纹层理构造,属浅湖沉积的岩性组合。该亚层的上、下界面附近时矿体的主要产出部位。 Ⅳ亚层:厚度0~8m,平均6m。下部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含石膏泥质粉砂岩,中部为灰白色砂泥质石膏岩,上部为灰色、灰绿色钙质或泥质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