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特点与疾病

儿童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特点与疾病

儿童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特点与疾病
儿童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特点与疾病

专家笔谈 儿童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特点与疾病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四川成都610041)毛萌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06(2005)10-679-04

自1890年Tissier教授发现双歧杆菌并命名以来,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双歧杆菌的研究。既往的研究已经明确:人在出生后大约5~6h就有双歧杆菌定植于肠道内,1~2周后成为肠道的优势种群。双歧杆菌不但伴随人体终身,而且与人体肠道功能、免疫功能和营养代谢密切相关,是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充分认识儿童肠道微生态系统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对在临床上正确诊断和处理腹泻相关性疾病很有帮助。

一、几个重要概念

(一)微生态学(microecolo gy):即微观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各个成员之间、正常微生态群与其宿主(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的分支,是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二)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 g ics,microeco logical preparation):利用正常菌群成员或其促进物质制备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品,以补充和充实微群落内涵,改变不正常的微群落成分,维持和调整微生态平衡,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三)益生菌或益生菌制品(probiotics):能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有益地作用于宿主动物的活的微生物食品或饲料添加剂。益生菌应具备的条件:!制作过程中能保持活性并能工业化生产;?在使用和保存或运输过程中能保持活性和稳定性;#在微生态竞争中能存活下来;?能够为宿主提供有效的有益于健康的功能。

(四)益生元(prebiotics):是一类通过选择性地刺激一种或几种结肠内有益菌生长和/或活性,有益地作用于宿主、改善宿主健康的非消化性食物成分(non_di g estible food in g redients)。

(五)合生元(synbiotics):是指由益生菌和益生元混合的复合制剂。合生元既强调其含有通过宿主消化道屏障存活并定植而产生相当生理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又强调其内含有不被人类消化和利用的促进一种或几种生理性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

二、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

(一)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建立:新生儿刚出生时其胎粪是无菌的,出生大约2h左右开始即可从肠道检出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其数量不断增加,24h大肠杆菌占优势,可达到108~1011/g(湿粪)。

细菌在生长过程中消耗肠道内的氧气,降低了局部氧化还原电势,从而为专性厌氧菌的建立和生存创造了必需的厌氧条件。专性厌氧菌特别是双歧杆菌发酵糖产生醋酸和乳酸,使肠道pH值迅速下降,促进了以双歧杆菌为首的厌氧菌的定植,且厌氧菌的数目逐渐增加成为优势菌,反过来又抑制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生长,最终肠道菌群在种类和数量上逐渐趋于稳定。

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基本稳定后,其功能也达到较佳状态,此状态叫做峰顶(climax),个体肠道从出生时的无菌环境发育到峰顶的过程叫做演替(succession),演替一般需3年左右的时间(见图1)。也有人认为2岁后儿童的肠道菌群即与成人相似[1]。演替过程受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自身生理变化的影响。

特定部位的正常微生物群在种类和数量结构正常时,与宿主间达成微生态平衡(eubiosis),发挥其有益于机体的作用。反之,由于某些原因破坏了正常菌群的结构,使其在种类和数量上发生变化,则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形成的统一体遭到破坏,出现微生态失调(d y sbiosis)。

(二)影响小儿肠道菌群发育的主要因素

图1出生后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建立(演替)

示意图

1.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儿可较快建立以双歧杆菌为主的肠道正常微生态系统,且母乳喂养儿粪便中双歧杆菌的数量比人工喂养儿高10倍[2]。母乳中含有高度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的肽类。在肠道pH值下降的过程中,母乳的缓冲力较弱,肠道的酸性环境比较容易形成。人乳中乙型乳糖( _双糖)含量丰富,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产生B族维生素。人乳中尚含有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的因子%%%双歧因子,是人乳酪蛋白的低聚糖部分,含有N_乙酰_D葡萄糖胺的糖类,为双歧杆菌合成细胞壁所必需。双歧杆菌细胞表面可能具有双歧因子的受体,母乳中含有的白细胞、乳过氧化酶及乳铁蛋白等可抑制腐败性细菌的生长,乳铁蛋白在人乳中的含量为1~2m g/ml,对铁的结合力比血清中的转铁蛋白强100倍,对大肠杆菌也有抑制作用。母乳喂养的时间与肠道细菌定植的种类和量成明显正相关[3]。母乳中所含的低聚果糖不但可以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而且可以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母乳作为母亲在子宫外与婴儿的联系纽带,其对婴儿的保护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抗生素的使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在有腹泻时过度使用,就有可能发生由于菌群变化而引起的肠炎,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炎,这是因为抗生素在抑制病原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肠道菌群,导致条件致病菌的过度生长。尤其是在肠道疾病时使用抗生素可加重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持续性和难治性腹泻,由此形成恶性循环[4]。

3.生活环境:包括分娩方式、母体菌群、居住地等均可影响肠道菌群的发育。有研究证实,在大城市医院中出生的婴儿比郊区小医院中出生的婴儿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少;同一城市不同医院、甚至同一医院不同病房的婴儿粪便中双歧杆菌的检出率都有差别。分娩时及分娩后的阶段,婴儿生活的周围环境对于肠道菌群定植的质和量有很大影响。

三、儿童肠道微生态菌群的平衡与生理作用

在人体的肠道内有100多种数量达100兆以上的细菌生存着,其中有有益菌,也有有害菌。有益菌可促进消化,调节肠道蠕动,抑制有害菌生长,产生维生素C、B1、B2、B6等有益物质,促进食物残渣的排泄,中和肠道内的毒素以及防止产生致癌物质等。而有害菌可引发异常发酵,出现便秘、腹泻,阻碍营养物质的吸收,产生毒素等。肠道正常菌群对消化道有明显的有益作用。

(一)占位性保护:双歧杆菌等主要通过与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紧密结合而产生占位性保护作用,即形成细胞前保护层(肠粘膜屏障由三层保护层组成),可促进动物绒毛上皮细胞的增生,维持正常的肠蠕动。肠道菌群可以保护结肠上皮损伤从而降低各种肠道疾病的发病率。肠道存在保护结肠损伤的肠道菌群配体TLR等。在肠道受到感染或出现炎症反应,TLR的配体形成和表达对于消化道表面的防御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5]。

(二)营养代谢:在肠道内产生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有机酸,如醋酸、乳酸等,降低肠道内的p H值及氧化还原电位(Eh),有利于Ca2+、Fe2+及维生素D的吸收;能合成多种维生素,如硫胺素(V itB1)、核黄素(B2)、泛酸、叶酸、维生素B12及维生素K等。双歧杆菌的菌体含有较高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有利于人体的利用。

(三)拮抗作用:双歧杆菌能明显抑制肠道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这与其造成的肠道低p H及Eh有关。益生菌的临床随机性试验结果显示,它可降低NE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6]。

(四)增强人体免疫力:主要表现为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粘膜免疫和产生I g A抗体:I g A和SI g A 产生均受到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菌群有特异性IgA产生的增强作用。益生菌具有弱抗原作用。有研究发现,将半双歧杆菌直接静脉滴入大鼠,无脓毒血症发生,也未出现异常反应。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而且还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益生菌可以活化肠系膜淋巴结、粘膜内和粘膜固有层等肠道相关淋巴组织%I g A抗体增加,诱导免疫细胞和吞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尔后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活化全身免疫系统;还通过细菌移位作用直接赋活全身性免疫。?体液免疫和产生抗体:双歧杆菌胞壁肽聚糖引起免疫应答反应并产生免疫赋活作用已被肯定[1,4]。#促进T淋巴细胞的分化:双歧杆菌定植后促进脾脏和中性细胞内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通过吞噬细胞诱导非特异性反应;阻止细菌移位,预防内源性感染的发生;降低内毒素的损害,预防脓毒症的发生。

四、肠道菌群与疾病由于正常肠道微生态菌群具有以上生理功能,其对维持肠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当各种原因,如肠道内、外感染,喂养不当,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打破了正常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时,必然引起疾病。

(一)肠道菌群与腹泻:在临床上严重的腹泻均与肠道菌群有关。定植抗力(colonization resis tance,CR)是指以专性厌氧菌为主的消化道正常微生态菌群所具有的抵御外籍菌定植和限制条件致病菌过度生长的能力。该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肠道菌群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二是限制肠道内条件致病菌过度生长的作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能产生一些抗菌物质,如乳酸杆菌肽、乳酸链球菌肽和双歧杆菌肽等,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菌群发酵糖产生大量醋酸与乳酸,降低肠道p H 和氧化还原电位,抑制致病菌生长。双歧杆菌产生的细胞外糖苷酶,可以降解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复杂多糖%%%一种潜在致病菌的受体,可阻止潜在致病菌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

肠道正常微生态菌群对肠道的屏障作用是定植力的基础,杯状细胞分泌的粘液、正常菌群形成的微生物屏障和分泌型I g A形成肠粘膜屏障的前保护层,具有隔绝致病原和过敏原的屏障作用以及滋养上皮细胞的功能,由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等为上皮细胞提供能量。当肠道缺乏正常菌群时,肠粘膜因热量缺乏而萎缩,杯状细胞、淋巴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表面活性物质层减少甚至消失,致病菌或过敏原侵犯粘膜下组织,引起肠道感染或过敏性疾病。

当肠道受到外来病原菌侵袭时,正常肠粘膜屏障的防御力对发病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或是全身因素难以抵抗病原菌的侵入;或是病原菌的数量、毒力超过了机体全身和(或)局部的防御能力;或是肠道局部的防御系统遭到破坏而使病原菌有可乘之机;或是以上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使病原菌获得在肠道粘附、定居、繁殖的条件而导致腹泻。当进食过量或食物成分不恰当时,消化过程发生障碍,使食物滞留,形成下部细菌上移繁殖,分解产生的短链有机酸增加肠腔内的渗透压,刺激肠蠕动而致腹泻。

可见,腹泻的发生总是与肠道微生态系统密切相关。抗生素使用不当所致腹泻和持续性腹泻时,其根本原因之一均是改变了肠道微生态环境。Saavedra等[7]的研究发现,在婴儿配方奶中补充双歧杆菌及嗜热链球菌能够减少住院婴儿急性腹泻的发生率和缩短轮状病毒从肠道排毒的时间,说明益生菌制剂有预防腹泻的作用。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补充益生菌对婴儿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二)肠道菌群与急性坏死性结肠炎:目前认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由外源性或内源性的刺激物造成的不成熟的过度炎症反应所引起的。母乳喂养儿较少发生坏死性结肠小肠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以双歧杆菌为主的肠道菌群的形成。有研究表明,补充益生菌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口服益生菌降低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6]。

(三)肠道菌群与过敏:已有的研究指出,益生菌可以预防新生儿食物过敏[8]。乳酸杆菌对2岁儿童遗传性湿疹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明显。

五、微生态疗法的临床应用

(一)微生态疗法应用的基本条件:微生态制剂有两大类,即正常菌群的成员和其促进物质,前者叫做益生菌(p robiotics),后者又叫益生元(p rebiot i_ tcs)。益生菌制剂应用于临床的基本条件是:无毒、无害、安全有效;达到一定数量和在一定体积中达到一定浓度;能抵抗胃酸、肠酶、胰酶和胆汁的作用;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存放时,能保证益生菌的存活并始终达到治疗或预防所需的浓度;在肠道能粘附、定居和繁殖;可对抗病原菌的致病作用。

(二)临床应用:微生态制剂主要用于补充微生态菌落,预防、治疗腹泻相关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1.替代抗生素:益生菌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类型的腹泻。在小儿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仍然是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WHO指出,大约有90%的儿童腹泻不需使用抗生素。所以,对轻度腹泻、病毒所致的腹泻等均可用微生态制剂替代抗生素。对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小儿,可在平时给予预防,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2.改善肠道功能:微生态制剂可明显改善肠道功能,可增强食欲、缓解便秘和其他肠道不适。

母乳喂养儿可较快建立以双歧杆菌为主的肠道正常微生态系统,且母乳喂养儿粪便中双歧杆菌的数量比人工喂养儿高10倍。人工喂养儿因缺少母乳内所具有的多种有利于肠道微生态系统发育的物质而难以建立起如母乳喂养儿一样的微生态系统。对人工喂养儿,必要时可以适当添加益生菌,帮助婴儿建立起以双歧杆菌为主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并可预防和减少腹泻。

参考文献

1.Sta pp enbeck T S,Hoo p er LV,Gordon JI.Develo p mental re g ulation of intestinal an g io g enesis b y indi g enous mi crobes via Paneth cells.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2, 99(24):15451-15455.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1例报告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北京

100730)何艳燕刘燕云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606(2005)10-682-02

病案报告

(下转第704页)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是一种极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临床特征为身体暴露部位的

皮肤出现严重病变,溶血性贫血及尿内有大量尿卟啉。此病国内报道很少,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男,1岁10个月,因生后出现红色尿、皮损、牙棕红色16个月,发现脾大十余天伴轻度黄疸入院。患儿为双胎之兄,足月顺产,生后即发现尿红色,持续至今。于生后6个月起面部、双手及双脚皮肤受日光照射后出现红斑,渐发展成为大小水疱、破溃、结痂,此起彼伏,未见阳光部位皮肤正常。同时已变为棕色的指甲出现肿胀翘起,某些甲床脱落,形成瘢痕。6个月开始出牙,牙齿初为粉红色,逐渐变为棕红色。十余天前发现黄疸、腹部胀满。查体:T 36.2&,P 108次/min,R 30次/min,生长发育正常。神志清,全身皮肤轻度黄染,面部和双手多处疱疹、破溃、结痂及瘢痕。前额部毳毛多,巩膜轻度黄染,牙列齐,体小,棕红色。心、肺无异常。肝右肋下2.5cm,剑突下3.5cm,脾左肋下8.0cm,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血色素82g/L,红细胞

2.43?1012

/L,网织红细胞4.6%,白细胞8.01?

109/L,中性37.6%,淋巴47.2%,血小板160?109

/L 。尿红葡萄酒色,pH5.0,尿蛋白100mg/dl,尿胆原4.0m g /dl,尿胆红素中量;尿卟胆原((),尿卟啉强阳性(+++)。将新鲜尿液置于阳光下数小时后与同份避光尿液相比较红色明显加深。血转氨酶13.0U/L,总胆红素1.9mg/dl,直接胆红素0.4m g /dl 。骨髓象:粒系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红系增生显著,以中晚幼红增生为主,可见花瓣核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轻度淡染,淋巴细胞、巨核细胞及血小板不少。将骨髓片和新鲜血片置于波长为350~420nm 的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由幼红细胞发出的红色荧光。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遗传代谢病及类似病史,其双胎之妹生长发育正常。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嘱减少日光照射,给予氧化锌软膏涂于皮损部位,口服活性碳10g/次,3次/d, 胡罗卜素15m g /次,3次/d 及维生素D 、维生素B 12,住院治疗1周尿卟啉降为(+),皮疹渐好转出院,继续上述治疗。

讨论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是一种少见

2.Liepke C,Adermann K,Raida M,et al.Human milk pro_vides peptides highly stimulating the growth of bifi dobacteria.Eur J Biochem,2002,269:712-718.

3.Bakeri SA,Yasin RM,Koh YT,et al.Genetic diversity of human isolates of Salm on ell a enteritidis in Mala y sia.J A pp l Microbiol,2003,95(4):773-778.

4.Madara J.Building an intestine _architectural contribu tions of commensal bacteria.N Engl J Med,2004,351:1685-1686.

5.Rakoff_Nahoum S,Paglino J,Eslami_Varzaneh F,et al.Reco g nition of commensal microflora b y toll _like re ce p tors is re q uired for intestinal homeostasis.Cell,2004,118:229-241.

6.Lin HC,Su BH,Chen AC,et al.Oral probiotics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Pediatrics,2005,115(1):1-4.

7.Saavedra JM,Bauman NA,Oun g I,et al.Feedin g of bi fidobacterium bifidum and S t re p tococcu s thermo p hilus to infants in hospital for prevention of diarrhea and shedding of r ot aviru s .Lancet,1994,344:1046-1049.8.Kalliom ki M,Salminen S,Arvilommi H,et al.Probio _tics in primary prevention of atopic disease:a randomi_sed p lacebo _controlled https://www.doczj.com/doc/3d301338.html,ncet,2001,357:1076-1079.

(收稿日期:2005-07-15)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2)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人的生长发育是连续不断进行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在体格方面,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出生后半年内,生长发育最快,半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到青春期又增快。?生长发育中,各功能的发育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整个身体的运动功能,按“从头到脚”的顺序发育,先会抬头,其次挺胸、独自坐,然后会站,最后才会行走。?在小儿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脑子的生长发育先快后慢,7~8岁大脑的重量已接近成人。而生殖器发育先慢后快,幼儿时期发育并不明显,青春期时发育明显增快。皮下脂肪在婴儿时期增加比较快,以后减慢,青春期又稍微快些,这在女孩表现更为明显。?胎儿时期至成人身体各部发育比例标准不是绝对的,个体间存在差异,只要大致在正常标准范围内就可以了。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形态在不断地完善,形成了各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小儿年龄阶段的划分根据小儿年龄阶段的生理解剖特点,一般可将小儿时期划分成七个阶段:?胎儿期,指受孕到分娩这一段时间,共280天;?新生儿期,指出生到1个月;?婴儿期,出生1个月到1周岁;?幼儿期,指1~3岁;?学龄前期,指3~6岁;?学龄期,指6岁到青春期;?青春期,约从十三四岁开始到十八九岁。? 体重增长规律及测量方法判断一个孩子体格发育是否正常,体重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同时根据体重还可推测出小儿的营养状态。?正常小儿出生的时候平均体重为3.1~3.3千克,男孩比女孩稍重一点。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小儿可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下降范围一般不超过300克,生后3~4天体重就不断增加。体重增加的速度和年龄有关,生后3个月之内生长最快,平均每天增加25~30克,4~5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周岁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1岁以内每个月的体重可按下列公式推算:?1~6个月小儿的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600(克);?7~12个月小儿的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500(克);? 1岁以后平均每年大约增加2千克,2~10岁小儿的体重(千克)=年龄?×?2+8(千克)。例如,1个4岁小儿,他的体重为4×2+8=16(千克)。?一般在10岁以前男孩比女孩重,10~16岁女孩较男孩重,以后男孩又较女孩重。增长速度也不一定很均匀,受多方因素影响。? 身高增长的因素及测量方法身高可以反映骨骼的发育情况。正常小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厘米,身高增长的规律和体重一样,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后6个月以内,平均每月长2.5厘米左右。6~12个月,平均每月长1.2厘米左右。1周岁以后的平均身高可依以下公式计算:?身高(厘米)=年龄×5+80(厘米)。例如,4岁小儿的大概身高(厘米)=4×5+80=100(厘米)。青春期身高增长速度加快,12岁以后,就不能按以 上公式推算了。?

人体肠道微生态最新研究资料

人体肠道微生态最新研究 摘要:人体肠道中含有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人体肠道中共同构成肠道微生态。肠道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而微生物也发挥许多有利于人体的功能。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比例随着人体的年龄、饮食习惯等变化而变化。肠道微生态存在微生态平衡和微生态失调两种状态。微生态调节剂可调通过其中的益生菌和(或)其代谢产物对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区进行调整,使其从失调状态到保持平衡状态。随着微生态制剂的迅速发展,益生菌的使用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本文对人体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及安全性问题展开综述。结合目前最新的研究,对肠道微生态的进行分析及展望。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微生态制剂;益生菌 The latest study of the human gut microecological Abstract:In the human intestine,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microorganisms. These microbes form the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Gut i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microbes , and microbes is so beneficial to human. The typ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will change when human’s age or eating habit was changed.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has two states, one is microecological balance and the other is microecological disturbance. Microecological can be regulated from disturbance to balance by useing probiotic and ( or ) its metabolit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icroecologics, the security problems of using probiotic are of concern. The research of human gut microecological as well as the security problems and the using of microecologics were been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search, analysis and prospect about gut microecological were giving out. Key words: gut microecological; microecologics; probiotics; 1 人体肠道微生态的概况 人体内含有的微生物数量庞大,组成复杂。按照正常微生物群在微生态系统中所占的空间不同,通常将人的微生态系统分为以下几类:口腔微生态系统、胃肠道微生态系统、泌尿道微生态系统、生殖道微生态系统、皮肤微生态系统和呼吸道微生态系统[1,2]。人类消化道内蕴藏有约1×1014个活细菌,即100万亿个细菌细胞,然而人体细胞总数也不过1×1013个,即消化道内细菌总数比人体细胞总数还多10倍,其种类有100种以上[3,4]。而在周庆德等[5-7]研究表明,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肠道中,定植着60—400种不同的微生物,其总数可达百万亿个,已证实动物粪便干重的1/3左右为细菌。 从菌种及分布方面,人体肠道栖息着的菌属主要包括有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类杆菌属,真杆菌属等,虽然整个肠腔内都存在大量细菌,但分布、浓度

各年龄阶段儿童发育特点

各年龄阶段儿童发育特点 儿童的年龄主要分为7个阶段,依次是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小儿出生,称为胎儿期。婴儿期,是0到1岁,幼儿期1到3岁,学龄前期3岁到学龄前,学龄期大约6到12岁,青春期是指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发育特点,是8岁之前也就是在咱们国内是上大学之前这个阶段的发育的特点,包括生理心理的发育特点。 1.胎儿期 胎儿期是从受精后的第四周开始,到婴儿出生前为止,以组织和器官的迅速生长和功能的渐趋成熟为特点。 2.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是从胎儿娩出断脐到28天止,此4周为新生儿期,出生不满7天的阶段为新生儿早期。新生儿期是婴儿出生后真正适应外界环境突变的重要的时期,尤其在出生后7天,是死亡率、发病率最高的阶段,在这第一周内需要加强访视,在新生儿期要求访视两到三次。访视的时候主要针对新生儿的体格发育做评价,指导母亲的母乳喂养,实施新生儿免疫接种计划。 3.婴儿期 婴儿期是从婴儿出生到满一周岁,又称为乳儿期。这个时期需要充分适应社会的环境和家庭的环境。 婴儿期的第一个特点,婴儿期是生长发育第一个高峰,需要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最重要的是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婴儿主要从乳类获得营养,体格生长迅速,一年中身高比出生时增加50%,体重增加两倍,脑发育也很快。一周岁时,动作发育已达到能接触周围人物的水平,如能坐、开始学走等。在母乳中有充分的蛋白质可以保证婴儿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提倡母乳喂养。 生理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消化系统的功能还没有完善,对喂养的要求非常高,喂养不当,会影响婴儿消化系统功能的发育。这个时期需要保证营养,保护消化系统的功能。 第二个特点,在这个时期婴儿的感觉功能、知觉功能以及语言功能,得到重要的发育。值得注意的是需要给予适当的刺激,比如用鲜明的颜色装饰婴儿房,刺激小儿视觉的发育。另外可以经常让婴儿感受不同的物品,促进他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这个时期语言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发育,要用言语不断的跟婴儿去交流,包括给他讲故事,为后一个阶段的语言表达做准备。

肠道菌群生物学意义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

健康研讨:肠道菌群生物学意义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抗过敏益生菌“台敏乐”典型代表新选择 摘要:肠道菌群是一个被遗忘的“器官”,其在宿主消化营养免疫发育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0~3岁是婴幼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间窗,其与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同步,是形成免疫耐受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可导致免疫耐受破坏,引起婴幼儿过敏性疾病。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提示婴幼儿早期肠道菌群紊乱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就婴幼儿常见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2004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针对全球过敏展开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于2006年公布:在33个国家进行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国家的13.9亿人口中,约22%患有不同种类的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婴幼儿最早出现的过敏问题是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可持续数年,并逐步发展成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本研究就肠道菌群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关系,以及几种常见的儿童过敏性疾病作一综述。 一、肠道菌群的建立及生物学意义 新生儿刚出生时胎粪是无菌的,出生后大约2h即可从肠道检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即微生物开始在肠道定植,最终形成以厌氧菌为优势菌的菌群结构,此过程一般需3年左右的时间。伴随着肠道菌群的定植,宿主的黏膜屏障和免疫系统也在发育成熟,主要体现在出生后肠上皮细胞增殖增强,淋巴细胞开始迁移分化。出生后到脱奶期(0-1岁)是To11样受体(To11-like receptor,TLR)介导的免疫耐受形成的关键时间窗,期间肠道菌群的异常定植会导致TLR表达异常,免疫耐受无法正常形成。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受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环境卫生和抗生素应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健康成人肠道栖息着约1014个细菌,多达近1000~1150种细菌。肠道菌群承载着人类后天获得基因,参与人类正常生理和疾病病理过程,是被遗忘的特殊器官。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维持和增强肠道黏膜屏障:肠道内的共生菌通过占位性保护效应、营养代谢产生有机酸和拮抗作用发挥生物屏障功能。 2、促进固有和获得性免疫的发育成熟:肠道菌群能够通过不断刺激局部或着全身免疫应答来促进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GALT)的发育,可激发Th1免疫应答,平衡Th1/ Th2,共生菌DHN特定的CpG基序能刺激Th1细胞分化。 3、刺激肠道分泌sIgA: sIgA黏附于肠道黏液层,阻止病原微生物的黏附并促使其随肠道蠕动排出体外。 4、参与免疫耐受的形成。肠道共生菌通过抑制转录因子NFKB的活性(普氏粪杆菌),或通过抑制NFKB的抑制剂IKB的磷酸化、泛素化、降解,或通过促进NFKB的亚基ReIA 出核,减弱其转录因子功能(多形拟杆菌),从而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这显然已经不能简单地用遗传因素来解释。Strachan提出的“卫生假说”认为,生命早期因缺少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的接触,从而导致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进而增加了患过敏性疾病的可能性。细菌和病毒感染引发的自然免疫可以诱导Th1细胞因子的释放,胎儿及初生时免疫反应以为主,随着出生后环境中抗原的刺激,免疫反应逐渐向Th1转化,达到“Th1/Th2平衡”。如今随着家庭大小、生长环境、个人卫生、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善,“过度卫生”的环境使得婴幼儿受环境中抗原刺激的机会减少,造成机体免疫反应向Th2偏移,分泌的IL-4、IL-5、IL-13等细胞因子增多,刺激B细胞产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转自中科院救星益生菌小组编辑 文章来源:武汉病毒研究所发布时间:2015-12-09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不可否认的现实却是各种各样的疾病一直困扰着大家,特别是由于饮食习惯的逐步变化及环境污染的影响,近年来各种慢性病更是呈井喷趋势。虽然人们常说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吃的东西比以前营养丰富了,国人的健康水平却并没有明显改善,一些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 号杀手,医院往往是人满为患。大家不禁要问: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产生的真正原因 又是什么?真正健康的身体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肠道微生物与健康关系的了解却非常有限。一百多年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被尊称为“乳酸菌之父”的梅契尼科夫就认为:肠道健康的人身体才健康,肠道菌群产生的毒素是人体衰老和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他提出的人体自身中毒学说认为人体垃圾因为某些原因过量沉积在体内,导致慢性中毒,从而引发多种疾病。但由于缺少直接的证据,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学等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开发和应用,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重新引起重视,成为当前生命科学和医学的研究热点,一些国家相继实施了人体微生物组计划并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有数据表明,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栖息着总数约10的14次方、1000-2000 余种、重量约为1-2 公斤 的微生物。这些肠道微生物编码基因的总数超过330 万,约为人类 编码基因总数的100倍,因此肠道微生物又被认为是人体的第二基因组。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与人体基因组一起,通过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通过不同方式影响我们的健康。 肠道微生物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共生、益生和病原微生物三大类,其中主要是细菌,也包括真菌、病毒和噬菌体,它们在人体肠道中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此庞大的肠道微生物群体通过与宿主的长 期协同进化,已经成为一个与人体密不可分的后天获得的重要“器官”。肠道微生物这一“器官”发挥的功能多种多样,包括物质代谢、生物屏障、免疫调控及宿主防御等,肠道微生物不仅帮助人体从食物中吸收营养,还能够合成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抗生素等供我们利用,并可以将产生的毒素加以代谢,减少对人体的毒害。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种类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高脂肪的饮食可以导致有益的双歧杆菌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肠道微生物和人体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对于维持人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除物质合成与代谢功能外,肠道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与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极为密切。肠道微生物不仅可以作为天然屏障维持肠上皮的完整性,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还通过调节肠道粘膜分泌抗体作用于肠道免疫系统,并进一步影响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因此肠道微生物又被认为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微生物维持

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对营养的要求

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对营养的要求 “后儿保”健康管理师表示营养是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素维持生命 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是指维持正常的生理、生化、免疫功能以及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 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含有的、能维持生命、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化学物质。人体必需营养素四十多种,概括为六大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水。 营养素对人体有三方面作用: 1、作为人体结构的基本物质,参与组织细胞的构成、更新与修复,如蛋白质、脂肪等; 2、作为人体代谢的物质基础,提供人体从事劳动所需的能量,如糖类、脂肪等; 3、作为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等。 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及对营养的要求 孩子的生长发育旺盛,身高、体重均迅速增长,活动能力和活动量加大,对能量和营养素需要高于成人的用量,但儿童的消化能力及不及成人,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贮存不多,对能量和营养缺乏或不足十分敏感,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又是一急速生长发育阶段,身高、体重均急剧增长,成年人大约50%的体重和15%的身高是在青春期获得,所以说儿童的营养需要应高于成年人。 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取决于最少的 一种营养素,如果没有,会有很大的影响。 男孩到18岁、女孩17岁之前生长发育过程中每6个月细胞就要更换一次,而且孩子现在的饮食习惯很差,运动量也很少,大部分孩子是不就是肥胖或者营养不良,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长的不够好,盲目给孩子补各种补品,导致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问题一大堆,所以家长要学会科学地管理孩子的生长发育。比如,给孩子做一次人体营养素测试(了解孩子体内营养是否满足生长发育需要)、骨密度测试(了解骨质量及钙的沉积量)、骨龄测试(了解孩子是否提前发育或者晚发育及身高是否能达到理想水平),更有针对性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调整。

胃肠疾病诊治知识

胃肠疾病诊治知识 胃肠道胀气在临床上是十分常见的,常表现为嗳气、腹胀腹痛和矢气(放屁)。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胃肠道胀气的有关知识。 胃肠道气体的来源: 正常成人每天胃肠道潴留约100-150ml少量的气体,当气体量增多时,就形成胃肠道胀气。一是随吞咽或饮水等将空气吞入胃肠道,二是食物在肠道内被细菌酵解产生气体,三是气体从血管内弥散至肠腔。 胃肠道气体的排出: 经口排出为嗳气,经肛门排出为失气,而大部分被肠壁吸收。 胃肠道胀气的机理: 1. 大量吞入空气:吞气症可吞入大量气体;精神因素或某些胃肠道疾病使唾液增加时,也可随唾液吞入较多气体;大量饮水或饮进饮料时,也易吞入空气。 2. 肠道排空障碍:肠梗阻或肠壁张力减弱时,肠道内可积聚过量气体和液体。 3. 消化不良:含纤维素较多的粗糙食物可增加肠腔容量并影响正常蠕动而产生腹胀;长期应用广谱抗菌素,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而致食物发酵产生气体。 很多胃肠道疾病,以及肝胆胰、腹膜等疾病都可产生胃肠道胀气。 容易引起胃肠道胀气的产气食品: 含高淀粉的产气类食物,如萝卜、土豆、红薯、芋头、南瓜、板栗等;这些丰富的淀粉、糖类、纤维素,外加吃进去的肉食,经肠道细菌充分发酵之后,会产生多量的硫化氢、氨气,如一时排不出去,蓄积在肠道之中,便会引起胃肠道胀气。 豆制品(包括豆腐、豆浆、豆腐脑等)中有数种抗营养因子,其中两种是与胃肠道有关的,一种是胰蛋白酶抑制素,是能抑制体内蛋白酶活动的一种物质,如摄入过多,会影响对蛋白质的消化,井对胃肠有刺激作用,出现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另一种是肠胃胀气因子,它能使人产生胃肠道胀气、腹泻以及消化不良等现象。 胃肠道胀气的中医分型: 1. 寒热错杂型:我在临床上遇见的胃肠道胀气患者最多的就是这一型。症状:胃脘饱胀或腹部胀满,午后、晚上较重,稍进食即觉胀满;伴有口苦或口臭,或有恶心、嗳气,胃腹怕寒,欲进冷饮食而又不敢,大便不畅或便秘或便稀,或矢气(放屁)较多;舌苔白腻或黄腻。 2.食积停滞型:症状:腹满胀痛,嗳腐吞酸(打嗝酸腐臭味,吐酸水),或厌闻食臭,或矢气、大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沉滑。 3. 脾胃虚寒型:症状:胃腹满胀,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喜暖喜按,进热饮、热食则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胖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迟。 4. 湿热蕴结型:症状:胃腹胀满,恶心欲呕,心中烦闷,口渴不欲多饮,时时汗出,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疗:王氏连朴饮。 5. 实热内结型:腹满持续,或腹部硬痛,或绕脐痛,大便秘结,手足汗出,潮热谵语;脉沉实,或迟而有力,舌苔黄燥或焦裂起刺。注意:许多急腹症(如肠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 【病史采集】 1.病因:十二指肠溃疡、滑动性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 1.内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内镜下可分四级。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内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 1.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内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内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 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内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内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 (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潘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4)保护粘膜药:硫糖铝、三钾二枸橼酸钕盐(德诺)。 3.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食管瘢痕狭窄及难以控制反复出血者,采用外科手术或食管扩张术。 【疗效标准】 1.治愈标准 (1)症状消失。 (2)内镜或(及)X线检查粘膜恢复正常。 2. 好转标准 (1)症状减轻。 (2)内镜或(及)X线检查粘膜病变有所改善。 【出院标准】

儿童发育特点

儿童发育特点:好动,好奇心强,喜欢爬高,钻洞,而骨骼、肌肉发育能力及攀爬时肌肉协调能力不足,是构成危险发生的因素,而儿童生长发育知识严重不足,未引起家长对意外伤害状态的认识,从而未加以防范。 家庭因素Abdalla等‘”。的研究表明,家庭地位、单亲 家庭、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感情是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家庭因 素。郭书芹等‘20。的研究表明,有严重伤害相关行为与无伤害相 关行为比较,父母的教育采取惩罚、不闻不问方式的儿童发生 伤害相关行为的危险性分别是采取鼓励方式的3.741倍和 1.931倍。鼓励教育有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而惩罚的教育方式 使儿童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注意力不集中,易发生伤害行为问 题。其次是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与意外伤害之问的联系。 Singh和Yu‘”。分析了家庭收入对儿童死亡率的影响,家庭收入 低于人均收入的家庭,是家庭收入高于人均收入的家庭死亡危 险的3倍。邱后兴等’”。的研究发现,家庭低收入、房周危险环 境等为儿童意外伤害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改善家庭经济条件, 使相应的家庭设施及安全健康教育等预防意外伤害措施得到 完善。例如:购买安全防范书籍对儿童进行教育;楼层较高的 家庭安装防护窗;更换交通工具,放弃电动单车换购汽车护送 孩子上学等。家庭环境因素的改变,对预防儿童意外伤害起着 重要的作用”o。 童意外伤害的疾病负担 2.1经济负担 由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称为疾病经济负担口J,主要指疾病 对社会与人群的影响,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 以及为防治疾病而消耗的经济资源,可分为直接经济负担、间 接经济负担和无形经济负担,包括疾病造成的病人群体的个人 负担、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3个方面。薛玲等’“’研究表明,小 学生因伤害而缺课,影响学习、生活和娱乐,进而打乱家庭正常 的生活秩序。美国“州际儿童意外伤害预防计划”统计,儿童意 外伤害导致死亡与住院以及急诊事处置的比例为 1:45:l 300。25I。伤害不仅给患儿造成躯体上的残疾障碍和 精神上的痛苦,而且造成经济卜的巨大损失,尤其在低收入家 庭,受到各种各样伤害的危险性更高,经济负担更加沉重。 2.2心理负担 儿童意外伤害后,除个人心理留下阴影外,对家庭成员的 心理也有影响,特别是父母,可能引发忧郁、哭泣或易怒,家庭 气氛变得消沉、缺少生气,甚至因儿奄的意外伤害而发生争吵, 减少与朋友.邻居的交往等,进而影响家庭关系。“。目前,经济 条件的改变及社会体制的完善(意外伤害保险),城市中大部分 家庭的经济负担已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加之我国提倡优生优

胃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胃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摘要胃肠道中的各种微生物存在着动态平衡,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就可能会引起多种疾病。因此,胃肠道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以下就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影响因素以及饮食、胃肠道微生物与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腹泻、慢性回肠末端炎、肠易激综合征、糖尿病、儿童孤僻症等急慢性疾病之间的联系进行详细地分析和阐述,从而引起人们对胃肠道微生物平衡的重视,也为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关键词胃肠道微生物平衡:急性疾病:慢性疾病:预防和治疗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主与外部环境建立起一个动态平衡,而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亦是相对稳定的,但它们易受饮食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动,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发疾病或加重病情(1)。近20年的大量研究表明,人体内低度的、全身性的慢性炎症是肥胖、糖尿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衰老和老年疾病以及很多癌症的重要诱发因素。最近有学者发现,饮食不当造成的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可能是这些慢性炎症的根源(2)。由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的疾病包括多种肠炎、肥胖、肠癌甚至肝癌。有数据显示,因肠道菌群失调而导致临床患病的概率约为2%-3%(1)。因此,饮食结构与人体肠道菌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并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以下我们拟队饮食结构或饮食中营养成分发生变化对人类肠道菌群的影响极其导致的人体健康变化进行探讨。 1 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道是一个通过食物与外部坏境频繁接触的器官,自口腔至直肠都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从口腔接近中性的环境到胃的酸性环境(pH2.5-3.5)对多数微生物有破坏作用,此时每克消化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的数量为10000,而且主要以革兰阳性的链球菌、乳杆菌和酵母菌为主。进入十二直肠后,由于消化液的增加(如胆汁、胰液)以及停留时间短,十二指肠的环境非常不利于各种微生物的生存,此时微生物的组成不稳定,仅以极低的限数存在(3)。进入空肠和回肠后,微生物的数量开始增加,而且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在小肠末端,除了乳酸菌,尤其是双歧杆菌的数量级增长外,其他一些革兰阳性兼性氧菌如大肠菌科的细菌以及专性厌氧菌群,如拟杆菌和梭杆菌也开始出现,甚至在回盲部之前严格厌氧微生物已开始出现,此后(即在盲肠之后)严格厌氧的微生物在数量上超出兼性厌氧的微生物100-1000倍,此时细菌的数量可达到10^12cfe/g(3)。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肠道菌有7个门的细菌组成(4)。这种构成是肠道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共同并且双向进化的结果。其中,宿主因自然选择压力要求肠道微生物群趋于稳定。这些压力包括宿主在生理方面的存活压力、外界生存条件形成的肠道环境压力等(5)。因此,人体成年后肠道中菌群的门类正常情况下都是相对稳定的,只是优势菌“种”存在个体差异。 2 食物中破坏胃肠道菌群平衡的因素 一些致病性微生物的摄入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衡,并致人体患病。目前,发现能引起食源性胃肠道疾病的致病菌有10种左右。另外,病毒也能引起肠道菌失衡。 残留在动植物产品中的兽药、抗生素、苯酚、对甲酚、吲哚等化学物质,也会对人体肠道的平衡长生影响,还会对肠道定植菌的屏障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引发肠道菌群失衡。Jeong等(5)研究表明,环丙沙星对大肠杆菌、芽孢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而梭杆菌和乳酸菌对黄霉素最为敏感,真菌和梭杆菌对奥奎多司最为敏感(奥奎多司为光谱抗菌药,对革兰阳性菌和格兰阴性菌中众多细菌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1、学前儿童体格发育的特点。 答:(1)体重增长的规律:4~6岁儿童体重在这个年龄阶段增长的速度与1岁以内相比显得慢了不少,平均每年约增加2kg。(2)身高增长的规律:4~6岁儿童身高的增长也是一个相对稳速增长的阶段,每年增长6~7cm。 3、咀嚼有那些作用?幼儿园为什么不宜举行吃饭速度的比赛? 答:咀嚼的作用:(1)可以对口腔、舌部和齿根进行清扫而保持其清洁度,降低龋齿发病率,保持和增进口腔特别是牙齿和齿龈的健康。(2)可以防止牙列排列不齐的发生;(3)可以使食物得以磨碎,有助于胃肠对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4)可以让具有硬度、弹性以及温度的食物感觉刺激口腔,使儿童获得情绪上的满足,缓解其心理上的紧张。 吃饭速度比赛不利于儿童咀嚼功能的发挥和发展 4、应如何保护好学前儿童牙齿?kg=age*2+7 cm=age*7+70 (1)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早晚要刷牙,进食后要漱口,少吃甜食,尤其是临睡觉前;定期检查,及时治疗。(2)注意饮食:饮食不宜过热、过冷或冷热交替;适当多吃些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帮助儿童充分咀嚼;(3)保证营养的供给,特别是钙、磷以及维生素D的供给,促进儿童恒牙的发育。 为何要为儿童创造愉快的用餐环境?要求老师? 要创造快乐饮食的意境和韵味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营养需要

1.学前儿童对能量的需要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排泄 5、动作需要4、生长发育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2、基础代谢1答: 的损失 6、简述学前儿童较易缺乏的矿物质、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 答:学前儿童较易缺乏的矿物质是:钙、铁、锌、碘 钙的生理功能:①构成机体的骨骼和牙齿钙是骨髂的重要组分。②维持多种正常生理功能。 钙的食物来源:①儿童最理想的钙源:奶及奶制品(钙含量丰富,吸收率高) ②豆类及其制品.尤其是大豆、黑豆含钙也较为丰富。③芝麻、小虾皮、海带等。 (2)铁的生理功能:①参与体内氧与二氧化碳的转运、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②铁与红细胞形成和成熟有关。③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促进抗体产生④促进脂类从血液中转运 ⑤促进药物在肝脏中解毒等功能。 铁的食物来源:①动物性食品含铁丰富,吸收率高,如肝脏、动物血、瘦肉等。② 植物性食物含铁量高的有黑木耳、海带、芝麻酱等。 (3)锌的生理功能:①结构:锌是人体中多种酶的组成成分②催化:有近百种酶依赖锌的催化③调节功能:对蛋白质合成和代谢、激素具有调节功能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试题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试题 一、最佳选择题 1、胃酸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中用法错误的是 A、雷贝拉唑 bid ,餐前30min B、西咪替丁bid ,餐后 C、法莫替丁bid ,餐后 D、铝碳酸镁1.0g咀嚼,prn E、多潘立酮tid,餐前 2、关于GERD药物治疗,叙述错误的是 A、RE需要强力抑酸治疗,PPI bid约8周 B、对RE患者而言,促胃动力药没有确切疗效 C、NERD抑酸治疗4周,不宜长期使用 D、NERD也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需同时抗抑郁治疗 E、即使是轻度的RE和NERD患者,也需维持治疗避免加重 3、以下不属于质子泵抑制剂不良反应的是 A、长期使用影响钙吸收,导致骨质疏松 B、可导致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吸收下降 C、便秘 D、WBC↓ E、口干 4、下列药物中,可引起黑便的药物为 A、铝碳酸镁 B、枸橼酸铋钾 C、硫糖铝片 D、多潘立酮 E、莫沙必利 5、下列药物中,可影响性功能的药物为 A、雷尼替丁 B、法莫替丁 C、西咪替丁 D、泮托拉唑 E、莫沙必利 6、以下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用药注意事项错误的是 A、长期服用抑酸剂会降低钙吸收 B、RE患者抑酸治疗为主,且强度和时间超过消化性溃疡 C、多潘立酮(吗丁啉)可能引起心脏相关风险,建议限制使用 D、慢性咽炎需要至少抑酸治疗3~6月方能见效 E、RE患者应使用促动力剂治疗

7、消化性溃疡抗Hp的四联疗法正确的是 A、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 B、奥美拉唑+甲硝唑十阿奇霉素+枸橼酸铋钾 C、雷尼替丁+阿莫西林+枸橼酸铋钾+甲硝唑 D、西咪替丁+枸橼酸铋钾+哌仑西平+替硝唑 E、兰索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硫糖铝 8、作为根除幽门螺旋菌感染的一线四联治疗方案的药物服用错误的是 A、埃索美拉唑50mg bid,餐前30min B、枸橼酸铋钾0.6g bid,餐前30min C、阿莫西林1.0g bid,餐后30min D、克拉霉素 500mg bid,餐后30min E、甲硝唑0.4g bid,餐后30min 9、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线四联治疗方案中,不包括的药物是 A、铋剂 B、甲硝唑 C、克拉霉素 D、质子泵抑制剂 E、组胺H2受体阻断剂 10、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中的防御因子为 A、前列腺素E B、酒精 C、Hp感染 D、大面积烧伤 E、胃酸与胃蛋白酶 11、导致消化性溃疡病的重要病因是 A、吸烟 B、遗传因素 C、化学物质的刺激 D、强烈的精神刺激 E、幽门螺杆菌感染 12、非甾体抗炎药导致消化性溃疡病的主要机制是 A、促进胃酸分泌 B、抑制胃酸分泌 C、减少前列腺素E合成 D、影响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 E、减少十二指肠碳酸氢盐分泌 13、抗消化性溃疡根除Hp的一线四联方案是 A、雷尼替丁+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胶体次碳酸铋 B、奥美拉唑+甲硝唑十克拉霉素+胶体次碳酸铋

常见肠道传染病基本知识1

常见肠道传染病基本知识 一、常见肠道传染病的类型 肠道传染病是由相应的肠道致病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它可以引起散发、流行、暴发、甚至世界性大流行,不仅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影响人民正常的生活、生产、旅游、经贸、交通运输,甚至社会安定。肠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 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传染源是痢疾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肠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2、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肠道传播。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经口使人感染;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伤寒杆菌在水中不仅可以存活并保持毒力,而且还可以繁殖,因此,水源被污染后,易造成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最高。病后免疫力持久。 主要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有腹胀、便秘、腹泻等肠道症状,还可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人全身可出现玫瑰色皮疹。

3、急性胃肠炎 多由被细菌及其毒素或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致病菌主要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群、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等。其媒介食物主要为肉类、蛋类、水产品、凉拌菜等。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 4、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 传染源是甲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主要传播途径以粪便排出,经口使人感染,多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等,是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儿童发病率高。患者康复后通常会终身免疫,不会成为长期带病毒者。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加深、皮肤和巩膜黄染等症状。 5、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属于甲类传染病。 传染源是霍乱患者和带菌者。通过被病人与带菌者粪便或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以及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不同途径进行传播或蔓延,其中水的作用最为突出。人群普遍易感。 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急,起病快。发病迅速出现频繁的水样腹泻,粪便通常呈米汤状,后出现喷射性、连续性呕吐。病人可能很快会有脱水及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若不能及时接受治疗或治疗不当,患者可能会死亡。 6、脊髓灰质炎

_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相互作用

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相互作用 陶金华,狄留庆 ,单进军,毕肖林,赵晓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摘 要: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的代谢之间的研究已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关注,对其研究已得到创新性进展。综述甘草、芦荟、番泻叶以及芍药等几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肠道菌群影响下的代谢过程和机制,并阐述了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调理等作用的研究现状。关键词:肠道菌群;中药有效成分;代谢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8)12-1902-03 Interaction of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and internal metabolism of effective ingredients from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AO J in -hua ,DI Liu -qing ,SHAN J in -jun ,BI Xiao -lin ,ZHAO Xiao -li (Na nj ing U niv er sity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N anjing 210046,China) Key words :intestinal flo ra ;effectiv e ing redients from Chinese ma teria m edica ;metabolism 肠道菌群与中药有效成分体内代谢的相互关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著名专家小桥恭一、赤尾光昭等就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后果。后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肠道代谢处置以及中药对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两者之间有理论上的互通性,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也相互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上医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甘草、芦荟、香泻叶以及芍药等几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肠道菌群影响下的代谢过程和机制,并对中药活性组分群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进行探讨。1 肠道微生态系统 人体肠道中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主要包括100多种100兆以上的细菌,其中拟杆菌(Bacteroidaceae Pribram )、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Kluyv er &V a n Niel)、螺菌(Spirillaceal M ig ula )等专性厌氧菌、乳酸菌及双歧杆菌占优势[1]。常见的益生菌制剂就是乳酸菌、双歧杆菌、芽孢杆菌、嗜热链球菌等几大类益生菌种的单一或者复合加工而成。肠道菌群与人体相互依存,构成了肠道的微生态系统[2]。肠道菌群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酶,参与很多的机体反应,其中包括参与外来异物(如药物)的代谢。 肠道菌群能产生大量酶系,主要有β-葡萄糖醛酸酶、β-葡萄糖苷酶、β-半乳糖酶、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7-α羟基酶、蛋白酶、各种碳水化合物酶等,能对植物中的多种成分进行代谢处置。一般来说,不同的细菌产生不同的代谢酶,分别对不同的药物进行代谢。如配糖体在水解酶的作用下生成配 基;偶氮染剂和硝基衍生物在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被还原成氨基衍生物等。肠道微生物不仅可以产生多种代谢酶,而且还可以为宿主提供多种维生素、氨基酸、泛酸、烟酸、脂类等物质。肠道菌群合成的作为微体结构组成部分的营养素,最终还会被宿主消化、吸收和利用[3,4]。当然,肠道菌群除了产生对宿主有益的代谢酶以外,还会产生一些对宿主有害的酶,这些酶主要通过对药物代谢以后,使药物产生对机体有毒的物质而危害宿主健康。 2 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肠道代谢及其生物活性的影响2.1 肠道代谢产生生物活性代谢产物: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肠道菌群影响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主要作用于苷类等化合物的代谢,并以水解和还原反应为主[5]。也有报道肠道菌群(如乳酸菌类)经基因转化以后能显著增强蛋白质类(如β-内酰胺酶)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6]。大多数中药常以口服给药方式,最终都会到达胃肠道,多数的中药有效成分都含有水溶性的糖类,以葡萄苷类形式存在,这些化合物在肠内难以吸收,生物利用度低,在肠内滞留时间较长,容易受到肠内菌群的作用。因此,它们以原形物显示药理活性的可能性较小,经肠代谢后被水解,生成苷元而发挥其药理作用。这类中药成分被认为是“天然前体药物”[7,8]例如含有葡萄糖苷的中药甘草、芦荟、番泻叶、芍药等都是经过肠道菌群代谢而发挥药效。2.1.1 对甘草酸(甘草甜素)的代谢:近年来的研究报道表明,豆科植物甘草具有中枢性镇咳祛痰、抗菌抗病毒以及防治肝损伤等作用[9,10]。其主要成分之一甘草酸由两分子葡萄 ·1902·中草药 C 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39卷第12期2008年12月 收稿日期:2008-05-22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208501);江苏省中医药局项目(HZ07069);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2007238);南京 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作者简介:陶金华(1984—),女,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级中药药剂学硕士研究生。 E-mail :taojinh ua2000@https://www.doczj.com/doc/3d301338.html, *通讯作者 狄留庆 Tel :(025)86798226 E-mail :diliu qing928@https://www.doczj.com/doc/3d301338.html,

婴幼儿肠道菌群定殖及对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

婴幼儿肠道菌群定殖及对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 李勇超1,2,张 波1,2,* (1.北京联合大学功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191;2.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摘?要:新生儿的肠道菌群主要来源于母体和新生儿之间的菌群交换。婴儿肠道菌群的定殖和发育对婴幼儿期乃至成年以后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剖腹产、抗生素的使用以及人工喂养是影响母婴微生物交换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将增加婴儿患免疫以及代谢疾病的风险。 关键词:孕妇;肠道菌群;剖腹产;抗生素;人工喂养 Recent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Intestinal Microbiota Development in Infants and Its Effect on Health LI Yongchao 1,2, ZHANG Bo 1,2,* (1.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unctional Food,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2.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Scienc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Abstract: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me is determined by maternal-offspring exchanges of microbiota. The colo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m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alth of infants and adults. The maternal-offspring exchanges of microbiota are affected by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cesarean section, perinatal antibiotics and formula feeding, which can increase the risks of metabolic and immune diseases. Key words: pregnancy;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me; cesarean section; antibiotics; formula feeding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601044 中图分类号:R15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6)01-0258-05 引文格式: 李勇超, 张波. 婴幼儿肠道菌群定殖及对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6, 37(1): 258-262.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601044. https://www.doczj.com/doc/3d301338.html, LI Yongchao, ZHANG Bo. Recent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intestinal microbiota development in infants and its effect on health[J]. Food Science, 2016, 37(1): 258-26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601044. https://www.doczj.com/doc/3d301338.html, 收稿日期:2015-04-17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33B06);北京联合大学校级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李勇超(199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与毒理。E-mail :liyongchaoyx@https://www.doczj.com/doc/3d301338.html, *通信作者:张波(1962—),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与毒理。E-mail :zhangbo_wl@https://www.doczj.com/doc/3d301338.html, 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已成为目前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婴儿体内的微生物数量与组成主要受母体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孕妇健康状态、分娩方式、婴儿喂养方式、孕期及婴儿抗生素的使用等。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母体孕期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与数量对婴儿肠道微生物的定殖与发育以至对成年以后的代谢与免疫疾病有重要的影响。母体孕期肠道微生物又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疾病、微生物感染以及抗生素的使用等。因此,保证母体孕期的肠道微生物平衡对胎儿和婴幼儿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阐述孕期母体微生物与婴幼儿肠道微生物定殖和发育的关系,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以及制定可行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1 婴幼儿肠道菌群与免疫及代谢的关系 肠道菌群能够产生多种酶,参与营养物质的代谢, 对人体的代谢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分化、免疫器官的成熟,而且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机能,如抗体的生成、T 细胞分化以及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等。 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发育和成熟主要取决于母体和新生儿之间的菌群交换。目前的研究表明,抗生素的使用、剖腹产以及人工喂养均可影响婴儿肠道菌群的平衡。剖腹产破坏了母婴之间肠道菌群的交换,使新生儿突然从子宫环境来到外界环境,造成新生儿的肠道菌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