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金融创新服务探索》

《农村金融创新服务探索》

《农村金融创新服务探索》
《农村金融创新服务探索》

《农村金融创新服务探索》

一、前言

粤港澳大湾区的农村地处沿海发达地区,是中国农村工业化最早也最富庶的农村地区。区别于传统内地的农村,大湾区县市、村镇利用集体土地招商,形成了“三来一补”企业的加工基地,吸引了大量加工制造业涌入,成为“世界工厂”。本文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特有的农村集体经济进行研究,分析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及需求,从而探索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二、村集体和农村居民收入情况

大湾区有其地理优势和明显的区域特征,区域内的农村采用工业化模式,其主要收入来源是村集体将土地出租给外来资本,以此获得土地租金收入或物业收入。具体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集体土地的租金收入,或土地上修建物业的物业收入;另一部分来自于村集体自主创办的村办企业经济实体。因此,村办产业经营、物业及土地租赁成为湾区村集体经济体的主要收入来源。这部分收入属于村集体,一般以分红的形式分配给村集体成员,村民通常每年分红金额少则2万元,高的每人达10万元。除了分红收入外,当地村民还可以靠出租住房给外来务工人员获得租金收入,加上自身经营收入来源,生活相当富裕,有些村民的生活水准甚至已远远超过城市居民。部分城中村被改组为集体所有制的商贸公司,人口就地消化,就业就地解决,土地产权性质不变,仍归集体所有。对需要占用的土地,采用土地入股或出租的方式,保证当地村民年年有收入。单在广州,类似的城中村

就不少于100个。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活期和定期储蓄已不再是农村居民管理收入的唯一选择,农村居民的财富管理意识被逐渐培养,从储蓄型单一偏好向多元产品配置转化。此外,大湾区内城市和乡村相融合,形成城乡一体化地带,“城中村”是特别普遍的现象。大量富裕的“城中村”,就像是城市中流动人口的“珊瑚礁”由原村民和外来移民共同创造了一个适合流动性移民临时生活和工作的社会生态环境。针对此现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三、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情况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据《xx年广东省统计年鉴》,xx年至xx年,农村消费平均增速9%,比城市高出3.1%。但农村消费者平均月消费支出仅为2177.2元,消费不足是阻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农村居民保障日益完善促进农村消费。伴随着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教育投资基金等的兴起与完善,农村居民在人身安全、子女教育、未来养老等方面得到的保障日益完备,可以不必对日后不可预见的支出过度担忧,安心将部分储蓄用于当期消费,实现效用最大化。

(二)农村信贷引导农村居民消费预期。农村信贷可极大地减缓居民暂时性收入不足引发的谨慎消费和滞后消费。一方面,农村信贷

使得村民的消费不再局限于当期收入,促使传统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另一方面,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有助于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避免不当消费引发的经济伪繁荣,从而实现以金融促消费、以消费为经济提速的良性循环。因此,引导消费预期也是提振农村经济的重要一环。

(三)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仍面临诸多难题。一是农村居民对消费信贷的需求逐年增加,而农村消费信贷供给却普遍存在“慎贷”现象,供求失衡不断加剧。二是农村消费信贷产品不够多元化,未能针对特定的消费信贷需求“量身定制”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三是农村消费信贷的规定过于苛刻。四是农村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不够完善。五是农村征信体系不完善,信息采集困难、数据不完备,收集农户信息模式以实地调查为主,而农户对外提供担保、申请贷款、加入保险等信息则严重缺失,信息采集凭个人主观印象填报,导致部分农村居民的征信信息不具备充分的可信赖性,抑制了农村居民向银行主动提供信息的积极性。综上可知,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其消费需求并未得到很好的满足;另一方面,市场上有关农村居民的各项消费服务不尽如人意,很多金融服务场景并未完全覆盖农村群体,且大多数金融服务都是针对农业方面的,不能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农村工业发展的需求。农村消费金融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整体消费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地发展。

四、开放银行在农村金融生态下的场景金融

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下,银行不断加强对地方经济的支持,探索“开放银行+垂直行业生态场景”的全新模式,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农村群体,以农村特色金融服务为核心,构建绿色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银行通过开放api等技术实现银行与金融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服务与产品的即插即用,实现银行服务无处不在、永远在线。

(一)银行数字化转型加速金融服务创新。银行要从最初的只做存贷汇的“行业聚焦”向“行业穿透”转变,利用整体服务平台,成为客户业务链条、资金链条和数据链条等价值链上的参与方,帮助客户提升资产价值,从提供管理工具向提供经营服务转变。通过技术和场景的融合,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优势,将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也将是银行业界的一次互联网金融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刺激信贷消费,完善民生服务,如图1所示。本文提到的农村金融创新服务平台,是以粤港澳大湾区村集体、村办企业、村民及股东等重要客群为中心,围绕村集体经济体的产业经营、主要营收、村民管理、村集体及村民的金融需求提供全方面的立体服务。

(二)满足村集体经济体经营管理的线上一体化服务需求。大湾区村集体主要的营收来源是村集体土地租赁收入和土地上修建物业的物业租赁收入。一方面,创新服务平台要提供物业管理、合同管理、商户管理、账单管理、收款管理、对账服务等管理功能,解决其管理需要;另一方面,将开放银行架构下的账户服务、支付结算、资金清

算等金融服务无缝融合,提供一站式服务,满足其金融需求,打通村集体经济管理经营和银行金融服务的壁垒,提供线上一体化服务整体方案,解决村集体经营及收入管理困难的痛点。

(三)提供村民信息及股份管理的信息化全流程服务。股份制改革后,村民持有股份享受分红,各村集体对于股份均有其不同的管理制度。股份可分割、可继承、可转让,同时,股份的管理需要考虑以持有人为单位和以户为单位等不同的分配模式。股份管理主要用于村集体对村民的分红,这也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除股份分红外,在村民福利方面,村集体还需要向村民发放教育福利、医疗福利等各种补贴。通过向村民提供信息管理、户籍管理、股份管理、分红管理、福利管理等多个维度的服务,整合村集体账户服务、村民账户服务、平台自动发放分红及福利补贴、提供村民收入清单管理等银行金融服务,解决村集体股改后,村民管理和利润分配上管理困难的痛点。

(四)建立场景生态下村民信贷及财富金融服务。市场上村民信用卡、村民消费贷等金融产品仍十分缺乏。根据实地调研,由于金融服务缺乏,在村民有紧急资金需求的时候,部分村集体基于对村民的了解和评估,会提供资金借款以解燃眉之急,如到期村民无法还款,则用未来预期的分红款进行抵扣,控制风险。而农村金融创新服务平台构建的生态场景,具备村集体的收支情况、村民的家庭结构、村民的信息、分红收入及租赁收入情况等各种数据,让村民的信用数据更加真实和完整。在此场景下,银行可以通过联合村委推出村民委托贷款、担保贷款,或者根据村民在平台上分红及福利收入的交易流水,

以及未来预期的分红收入,结合村集体的担保,提供量身定制的消费信用贷款,解除居民消费预算限额,促进传统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除了信贷产品外,针对农村居民提供保障、增值类保险及财富产品也是平台一体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农村金融创新服务平台是将村集体、村办产业、村民等经营活动的整体信息管理、结算、交易进行闭环跟踪,既满足村集体经营管理中收支两方面的过程管理,也针对村民的消费金融需求及财富增值需求提供线上一体化服务。这种综合服务模式只是“开放银行”接入场景的一个实例,通过不断丰富生态服务场景,可以持续构建医疗、教育、商超等多方服务,实现不断扩展的独具特色的新农村泛银行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加快农村数字化转型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银村互联”产品。利用金融科技对农村地区的货币流通及信用活动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化,对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与建设形成金融支持。

五、结语

国家正大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努力改善民生水平,加大优质公共产品和金融服务供给,力求让大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农村金融服务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为人民谋幸福、谋发展之举。

参考文献:

[1]韩笑.?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分析[j].?环渤海

经济瞭望,2020(2):

[2]潘锡泉.?新金融业态视角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0(1):37-43.

[3]王一婕.?以互联网金融推动乡村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j].?人民论坛,2020(1):100-101.

[4]舒凯彤.?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d].?长春:吉林大学,xx.

[5]牛润苗.?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20(6):89-90.

[6]刘静.?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xx.?

[7]周翼璇.?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xx.?

[8]寇忠政.?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xx(7):296-297.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