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初稿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初稿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初稿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初稿

学习中心编号:

学习中心名称: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红楼梦》地语言艺术提纲

学生

学号

专业

层次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指导教师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V设计)评定表

论《红楼梦》地语言艺术

摘要

《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地文学作品,它地美不仅仅是表现在一些词句上, 更重要地是, 它还具有含蓄、简洁、生动地语言特点. 代表我国古代小说最高艺术成就地《红楼梦》塑造地众多地栩栩如生地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小说家高度地语言艺术也博得了一代代读者地真心称道. 《红楼梦》大笔如椽, 文备众体, 由于作者曹雪芹能文会诗,工曲善画,博识多见,杂学旁收,三教九流,无所不晓,因而其驾驭语言,能举重若轻,纵横恣肆,达到了炉火纯青地地步.本文首先探讨了《红楼梦》丰富地语言表现形式, 即整散相间、虚实相生、雅俗相谐、形神相和. 其次着重分析了《红楼梦》丰富地语言表现形式所产生地特殊效果. 最后特别揭示了《红楼梦》完美地另类语言艺术.

b5E2RGbCAP

关键词:《红楼梦》, 语言艺术, 虚实相生,

目录

摘要 (3)

一、绪论 (5)

二、《红楼梦》地语言表现形式.....................................

5

<一)整散相间 (5)

<二)虚实相生 (6)

<三)雅俗相谐 (6)

<四)形神相和 (7)

三、《红楼梦》地语言表达效果.....................................

7

<一)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8)

<二)语言自然和谐 (8)

<三)人物个性特点淋漓尽致 (9)

<四)炼词造句推陈出新 (9)

四、《红楼梦》地另类语言艺术.....................................

<一)谣谚成语夺目生辉 (10)

<二)讥刺嘲讽多彩多姿 (11)

五、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论《红楼梦》地语言艺术

绪论

曹雪芹是一代文学大师, 同时也是一代语言艺术大师.《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璀灿地明珠, 也是语言艺术宝库里难得地瑰宝. 《红楼梦》被誉为“百科全书”, 是当之无愧地. 《红楼梦》广阔地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达到了高度完美地统一,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活生生地封建贵族生活史、崩溃史,同时在艺术上, 也描绘出了令人目不暇接地“美”地画廊. [1]在语言艺术上, 更是熔中国文学史诸种艺术形式为一炉, 集百家之长为己用, 形成了独特地语言艺术风格. 《红楼梦》把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推向最高峰, 它地深刻地思想主题正是借于作品地完美地文学语言来表现地. p1EanqFDPw

二、《红楼梦》地语言表现形式

曹雪芹炉火纯青地语言描写艺术,像生活一样, 好像没有成文地章法, 但又有其内在地必然规律, 例如其语言表现形式. 《红楼梦》有以下四个语言表现形式:DXDiTa9E3d

(一)整散相间

《红楼梦》是以散体语言为主地小说, 但是作者博采文学各种艺术形式之长, 诗词曲赋无不入书,甚至绘画也为小说所用. 曹雪芹比他地前人高超地地方就在于他并不象“才子佳人”小说鳖脚作者那样, 为了宣扬自己地几首歪诗, 才生搬硬凑地作起小说来, 而是把诗词曲赋、画, 与小说中地人物性格, 小说地情节发展, 小说地历史容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浑然一体,天衣无缝.韵文与散文地并用不是刻意要“传诗” ,而是视小说地艺术创造需求, 自然贴切地运用. 《红楼梦》地整散相间, 首先就表现在韵散地间用上,因为韵文语言都是比较整齐地. RTCrpUDGiT

《红楼梦》开篇便描绘主人公性格成长地广阔背一景.在第四回,作者先用贾

雨村伙同门子乱判薛蟠打死冯渊一案, 为这个背景普了浓重地底色.在判案前, 借门子地口,介绍了一张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 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作者把这几句“俗谚口碑”写入小说, 又冠之以“护官符”之名, 对贵族社会地豪奢, 进行了高度概括;对“官官相护”、对“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打死人, 只当房上揭片瓦”地黑暗社会, 官场地阴私, 进行了无情地讥讽和解剖. 这几句韵语无疑与小说地整体语言地介绍, 起到了相映成趣地作用. 5PCzVD7HxA

《红楼梦》还善于运用韵散结合地方式, 描写人物幽微地心理活动. 《葬花吟》哀婉排恻, 加之作者对黛玉心理地精简介绍, 往往催人泪下, 使人九曲回肠为之叹荡!《芙蓉女儿诛》更是贾宝玉悲、愤、悼、怒感情地渲泄, 这里运用地韵文,更是解决了散文不能解决地问题.[2]jLBHrnAILg

整散俱为小说整体服务,该整齐便式若刀切,该疏散则洒脱流畅,长短由之,非大手笔怎能轻车熟路如此?

<二)虚实相生

《红楼梦》地语言, 还充满虚实相生地艺术辩证法. 这在《红楼梦》地曲词、判词中表现非常突出. 而在大地方面, 作者也有意使虚实交错,虚实相生, 使语言内涵地蕴蓄量大大增加, 从而遗成含蓄, 委婉, 不露声色地自然之美. 曹雪芹擅长写梦是众所周知地. 这梦地描写, 相对现实人生应该说是一种无意识境界, 是虚地场景和情节, 但虚地东西, 有时倒是生出许多比现实更实在地真谛来. xHAQX74J0X 《红楼梦》地虚实相生, 还表现在对人痴迷状态地逼真刻画, 透过人意识不正常地种种表现, 道出人地潜在地真情, 一个人情感地炽烈暴露倒是在痴迷时更能毫不掩饰. LDAYtRyKfE

第五十七回,紫鹃为了实验贾宝玉对林黛玉地情感程度,便骗宝玉说,林黛玉要回苏州了.宝玉听了,果然吃了一惊, “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 ,“半天, 见他只不作声” .晴雯见宝玉呆呆地一头热汗,满脸紫胀,忙拉他地手,走回怡红院中.袭人一见便慌了手脚,初时以为是“时气所感, 热汗被风扑了” . 及至见宝玉眼珠发直,口角流津,给他枕头便睡,扶他起来便坐.倒茶便喝,就慌作一团了.贾宝玉对林黛玉地情感、已经达到了多么真挚、浓郁、多么诚恳、炽热地程度. 而虚后生出地贾母地老祖宗爱宝玉骂紫鹃地骄横气势,林黛玉地发自肺腑地苦痛, 晴雯、袭人、紫鹃、李嬷嬷等人地情感, 无不表现出自己地性格, 体现出情感因素地差异!Zzz6ZB2Ltk

<三)雅俗相谐

《红楼梦》语言大海里, 既有高雅地龙头巨祛, 也有随风轻摇地小翩舟. 在贵族生活地琴棋书画中,也不时插入一些农民生活地科浑, 在诗酒风雅地场景中,也有薛蟠那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第二部分(第6-55回):是贾府的全盛时期。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是彻底衰落时期。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关于《红楼梦》结构的其他说法还有:近代的“四时气象说”(二知道人)、“二十一大段说”(王希廉)、张新之的“三大支说(张新之)以及当代的“波纹结构说”(无名氏)、“立体式建筑说”(周汝昌)、“复叠框架结构说”(曹涛)等。 2、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据何绵阶、邢颂恩所著《百二十回<红楼梦>人名索引》统计,在《红楼梦》里,有名姓的人物共七百多人,上至皇妃亲王、公侯太监、夫人小姐、公子士人、世族权豪;下至贫民百姓、丫环村妪、僧侣尼姑、相士医家、市井无赖、艺人门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应具全。在这些人物中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有上百人,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妙玉、史湘云、李纨、香菱、袭人、晴雯、紫鹃、鸳鸯、芳官、尤三姐、王夫人以及贾雨村、贾琏、贾蓉、夏金桂等。正是这些人物形象的生活言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全书的主题。限于篇幅原因,人物评析未能展开,只好留待今后更新主页时再做了。这里请读者一定阅读原著进行全面赏析。 3、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 (1)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红楼梦》描写人物不以奇取胜,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物一般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在描写人物性格上,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表现人物性格的成熟过程。这个创造典型的民族特点,就具体作品不同的内容而表现不一样。《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写人物采取浪漫主义方法,加以夸张、理想化,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场景下,显示英雄性格,从描写现实生活的深度上,《水浒传》要比《三国演义》高。到《金瓶梅》而变,完全通过生活细节,通过人物一般的日常生活,来刻划人物性格。但《金瓶梅》所写的生细节,欠选择提炼,对描写人物性格不都有意义的,更严重的是,人物性格前后分裂,矛盾不统一,这又大大落在《水浒传》后边。曹雪芹吸取了《金瓶梅》以来失败的教训,从中找到一些经验,又继承了前代小说的传统写法,再加上他对诗、词、戏曲、绘画及各种杂艺的综合利用,创造了描写人物的丰富多彩的方法。如“闲取乐偶攒金庆寿”,本是贾母想法子学“小家子气”凑

谈《红楼梦》--- 王熙凤的公关语言艺术

谈《红楼梦》--- 王熙凤的公关语言艺术 摘要: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总是在特定语境中进行的,只有切合语境的言语交际才是得体的。得体的言语交际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得体性原则是语言交际的最高原则。《红楼梦》中的人物都非常善于根据语境选择不同的话语。其中王熙凤的言谈是其典型代表,是个颇为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物。 一、引言 著名的红学家王昆仑先生曾这样评价《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凤姐即王熙凤,她并非《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但在《红楼梦》中有着一种支柱作用。红学家吕启祥曾这样评价:“假如把王熙凤这个人物从《红楼梦》里面抽掉,那么《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就要坍塌:如果没有王熙凤这个形象,《红楼梦》就不成其为《红楼梦>。”王熙凤是<红楼梦》里最生活化、最生动、最丰满的一个形象,是最生活化的一个人。王熙凤文化水平不高,其言语大多来自生活,通俗易懂而不俗气,其高超的语言技巧不仅征服了贾母,也令她在贾府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她的语言交际才能在《红楼梦》的人物中无人能敌。她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身为荣府里的大管家,和各色人等打交道,都能应付自如,表现得不卑不亢。她高超的语言技巧一直为读者所钦佩,老到的人际交往能力令许多人为之赞叹。 二、王熙凤初次登场 “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 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 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 引自《红楼梦》 来者是谁,作者没有马上交代;但这一声正好像戏曲舞台上角色还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他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着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之前,就先已通过人物 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作者接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前十数句关于凤姐衣着和外貌的描写,是细腻的工画笔,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接着听到贾母的介绍:“他是我们这里有名 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一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爱。在这庄严的气氛下,当

浅谈贾宝玉

浅谈贾宝玉 一、贾宝玉人生悲剧的原因分析 贾宝玉的人生悲剧,是由众多的人生矛盾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时代的震荡、家族的衰败、思想的深刻矛盾与性格的“乖僻邪谬”,都是构成其悲剧形象的重要因素 首先,贾宝玉的悲剧命运,与他的贵族家庭的衰败,乃至他的阶级的衰败有着必然的联系。《红楼梦》中所描述的是十八世纪中叶的中国封建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封建贵族地主阶级日趋没落,政治上极度腐败。在第四回中,作者借门子之口,道出了护官符的作用,点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他们上通朝廷、下结州县,“一损皆损、一荣皆荣”。而像贾雨村这样的封建官员,更是投机钻营、趋炎附势。“他的良心是写在…护官符?上的”。2这一切都揭示了封建官僚的腐败,更是预示了其从腐败到衰败的必然命运。贾府就是这个衰败的典型。《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已是由盛转衰的时节,家族内部已是“一代不如一代”。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其生活仍是穷奢极欲。一顿螃蟹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一盘茄鲞要用十几只鸡来做配料。秦可卿死后光是棺材板就用了一千两银子。为了迎接元妃归省,更是大兴土木,造得“琉璃世界、珠宝乾坤”,连元妃本人都感叹“太奢华浪费了”。在奢侈的同时,贾府上下,还充斥着荒淫。贾赦、贾珍、贾蓉、贾琏无一不是衣冠禽兽,其淫乱无耻已到了乱伦的地步。这些“个人无节制、无止境的欲求又必然导致相互之间的你争我斗、勾心斗角。这些都揭示出贾府荣华富贵的表面之下所掩盖的无法治愈的痈疽”。3说明这个家族已是彻底的肮脏、没落,已经是无可救药。而可悲的是贾宝玉就出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他的形象在贾府社会悲剧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家族衰败的关键时刻,贾宝玉是最后一个有可能,也有条件实现金榜题名、家族振兴的人物。他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他也应该找一个“德言工貌”俱备的女子做妻子,主持家政,继续家业。贾政也正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设计和塑造宝玉的,但是他却力图挣脱家庭强加于他的名缰利索,要做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富贵闲人”,他“最不喜务正”,“不肯念书”,不愿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在婚姻问题上,他也不愿考虑家族利益,不愿按传统道德的要求去做。这就与家族、阶级的需要形成了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拒绝了封建家庭给他规定的生活道路,他便成了“不肖子孙”。与家族要求形成的格格不入之势,就注定贾宝玉人生的最终结局必将是悲剧的.其次,思想的深刻矛盾,使贾宝玉的形象充满悲剧色彩。贾宝玉生长在一个极度动荡的时代,此时整个家族,乃至整个社会都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思想是有着深刻矛盾的“思想的深刻矛盾,使贾宝玉这一形象变得特别复杂”一方面,贾宝玉的思想中有着许多不同于传统的东西,但同时,他的思想又与封建传统,与其所属阶级的意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很多割不断的东西。在贾宝玉看来“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浊臭逼人”,5他鄙薄男子,把女儿当作心目中的上帝,甘愿充当女儿的杂役。这一点,极大地驳斥了封建传统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但在同时,他对不同身份的人,又能一视同仁。见了未婚女子便是“无价之宝”,见了已婚女子就又成了“鱼眼珠”;做官的都是“国贼禄鬼”,不做官的又都是奇士雅人了。此外,贾宝玉厌恶贾府男性主子的淫荡生活,同情鸳鸯、平儿的遭遇,然而他自己却在青天白日下与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甚至当着王夫人,调戏金钏,导致金钏跳井身亡。他同情贫贱之人,珍重贫贱之交,但他也不厌富,只是觉得“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类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他还强烈批评了“文死谏、武死战”的道德信条。但是,他却从未否定君权与父权的威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内容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红楼梦》用简洁准确的白话文描写了众多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以凡人俗人,日常生活,爱情婚恋,人情百态,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作者在描写贾府这个诗书礼家、百年望族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以其非凡的才能做到小说的“文备众体”,并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成为小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在这部小说中,可以欣赏封建贵族士大夫的儒雅风流的生活,观瞻至情至性又不失瑕疵的大观园女儿 ,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红楼梦》在诗性的高雅和小说的“俗性”的融合与升华中,永远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关键词: 诗词曲赋诗情通俗文雅 正文: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在中国传统文学的百花园中,《红楼梦》无疑是开的最为绚丽的鲜花之一,是融合雅俗语言文化的艺术精品。 一、通俗易懂的《红楼梦》 《红楼梦》语言方面有意使之通俗化,形成“文不甚深,语不甚俗”风格。纯熟的白话,简洁、准确、文雅、优美,“即村妇顽童从旁听之,亦有点头会意处”说起《红楼梦》的通俗,读者只要有初中文化程度,就能基本上读明白故事,弄清主要人物关系,也就能够读读红学著作了。 1、人物形象描写,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据统计《红楼梦》共写了480个人物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没有十全个美的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蛋。诚如薛宝钗语:“这些人物都是百个里挑出一个来”,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妙处,因此“家家喜闻,处处争购”。

贾宝玉对女儿有特别的偏爱,高举“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两种思想旗帜,对女奴的人格十分尊重,对她们的命运十分关心。鼓励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忘了自己被雨淋而提醒画“蔷”的龄官赶紧避雨,为保芳官和五儿瞒赃,祭金钏,吊晴雯;但一会儿贾宝玉又会因开门迟了一点而踢袭人;为跌扇子骂晴雯 ; 为碗枫露茶逐茜雪;甚至在金钏被打的严峻时刻。“一溜烟跑了”,自个儿到大观园里遛达:又与薛蟠鬼混,做贾芸的干老子…… 薛宝钗的礼仪端庄、贤淑能干,在大观园女儿中数第一,但她却嫁祸于黛玉。为逼死金钏的王夫人出谋划策,对哥哥卑劣行径的颠倒是非。特别当黛玉死后,众人都瞒着宝玉,宝钗却毅然决然说破,使宝玉放声大哭而昏死过去。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要数刘姥姥这个老村妇,满眼里珠围翠绕似画,新奇巴物念佛,倚老甘当女清客惹笑,满口萝卜、蒜头、倭瓜、毛毛虫。如“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声响就没了”——土话俚语,机智诙谐,似被众人笑,实质耍了大家,活脱脱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从事劳动而精通世情的农村妇女。 小跟班焙茗是个货真价实的“俗人”,打起架来,满口粗话,一口一个茗大爷,随着宝玉找祠堂、寻袭人、祭金钏,上学堂,成日价跟着宝玉跑腿打杂,做保镖,其所做所言,在别人眼里都是″没规距”,然而正因为把焙茗的俗语、俗情写活了,显示出一种净化人物心灵的“滑稽美”①。 2、叙事性语言,纡徐从容,款款道来。 写黛玉初进贾府,因尝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此后便以黛玉为中心。写贾府各层人物。写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写探春等姐妹相见,再写与王熙凤的相见,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浓墨重彩地渲染贾府这个实权人物。 例如第七回“焦大醉骂”,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忘记他。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唚”,就成为焦大的名句。光凭这一句话就能让人想到嘴里被塞满了马粪,捆翻在地的焦大的形象和这句惊天动地的话的声音。 再如第二十四回写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起,直至“一面说,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共一千八百字左右,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市井游侠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雪芹之笔,真可谓勾魂摄魄。

谈贾宝玉人生道路及现实意义

谈贾宝玉人生道路及现实意义内容提要:《红楼梦》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是一篇用“血泪”倾注的批判式半白话文小说,主要是写以贾母、贾政等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和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贾宝玉为代表的反封建势力的矛盾斗争。贾母、贾政等统治者本来对宝玉寄以很大希望,盼望宝玉重视“经济仕途”,成为地主阶级事业的忠臣孝子。可是宝玉却走着一条与此相反的道路,是由贵族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叛逆者。“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统治者为其所规定的读书应举的生活道路,由此也有不少值得我们研究的现实意义。 谈贾宝玉人生道路及现实意义关键词:贾宝玉叛逆人生道路现实意义 贾宝玉,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要的人物,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富贵闲人。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幻化为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女娲补天剩余石,并由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带入凡间,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原文①《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以及美丑的划分。 一﹑贾宝玉人生道路的概述和形成原因 1﹑贾宝玉的“不肖”与“无能”,让他走上了一条叛逆的路。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被贵族家庭、封建阶级视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富贵子弟贾宝玉。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描写他的那两首判词《西江月》(《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权进凤 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王国维先生称之为“悲剧之中悲剧”。小说成功塑造了众多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而其中最令人动容的当属曹雪芹笔下的宠儿林黛玉,她的眼泪从春流到夏、秋流到冬,浸透了生命的每一寸光华。本文通过主人公的人生境遇、性格气质、才能、爱情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蕴,并综合以上四点揭示林黛玉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悲剧;境遇;性格;才能;爱情 一、概述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女主角,加之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生动性与悲剧性,她一直是红学家热切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学术界对林黛玉悲剧形象研究的文章有很多,如蒋晓兰的《林黛玉悲剧新论》一文,从先行者、叛逆者、性格气质、性灵、女性强者、痴情之极者等九个方面总结了林黛玉悲剧的多重性。胡秀芬的《林黛玉悲剧性格探析》指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及形成她悲剧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受到身世、疾病、传统文化精神、金玉良缘的影响,并指出林黛玉的侠义精神及其理家才能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积极因素。秦桂敏的《林黛玉悲剧命运探析》认为她的悲剧并非完全取决于她先天体质弱,还在于她所处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存环境,在于她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性格,以及她美妙爱情幻想的破灭。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研究林黛玉的悲剧人生。第一方面是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第二方面是乖僻感伤的性格气质;第三方面是卓尔不群的才能;第四方面是痴情之极却以失败告终的爱情;第五方面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

二、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一)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 林黛玉是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生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不幸年幼丧母,外祖母念其年纪尚小无人依傍,接至京中荣国府抚养,林黛玉的悲剧由此开始。 自进入贾府,林黛玉便开始了她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日子,父亲也在不久后亡故,家中财产被收入贾府,与黛玉没有半点关系。她在世上最亲的人、最大的依靠离她而去,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女。而这无父无母、寄人篱下的凄凉景象与年幼时父母俱在的平和安乐形成了苦与乐的鲜明对比,使她的孤苦无依更加悲凉,无时无刻不在折磨她,加上她久治不愈的病体,加重了她的忧思与感伤。 林黛玉是孤独的,《葬花词》[1]是黛玉对生命孤独的真切感悟与集中表现,她没有父母亲眷,寄人篱下,忍受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摧残,险恶的生存环境,使她的身心深陷孤独,她的孤独是一种人的存在的孤独,生命的孤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寄人篱下加之孤独多病造成了她敏感多疑的个性。她在贾府中始终是外戚,一直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正被这个大家庭接纳,稍有不顺便会引发她的寄人篱下之感。第三十六回,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拒绝开门,这原本是个误会,但却严重伤害了她,她想到:“虽说是在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林黛玉是个多愁多病身,自出生起就有先天“不足之症”[2]会吃饭时便吃药,给宝玉看病的王太医在顺便给她瞧病时道出黛玉肝阴亏损、心气衰耗导致其心浮气躁,敏感多疑。 凄凉的境遇使林黛玉的孩提和少女时期都沉浸在浓厚的感伤气氛中,并影响了她的一生,跟她的爱情、婚姻悲剧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乖僻感伤的性格气质 作者在第一回就交代了,黛玉本是天上的绛珠仙草,因受了神瑛侍者(宝玉)的灌溉之恩,此生特来以泪相还,而眼泪则多伴随着痛苦与哀伤,这样,从一开始就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林黛玉的悲剧是注定的。

《红楼梦》中的的语言初探

《红楼梦》中的的语言初探 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业11级研究生李晓晓1110170020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有重要时代特征的、极其生动而真实的历史画卷。 《红楼梦》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阆苑仙葩”,它的主体文字是北方白话,但又吸呐了一些文言文及其他多种文体的长处,有时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态的描摹,又从诗词境界中泛出,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小说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谣、联、赋、谜、令、方等等,真正做到了“文备众体”,且又让它们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拟写小说中人物所吟咏的诗词戏话,都能“按头制帽”(茅盾的评价),一一符合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和性格特点,真正做到诗如其人、语如其人,且维肖传神,各不相犯,足见作者具有超级的忠实模写生活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红楼梦》蕴藏的方言 作为一部惊世之作,《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影响颇深,它不仅为现代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语言文化上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方面也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方言例证。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方言因其具有鲜明的灵活性、兼容性特点而大量存在。关于《红楼梦》的语言问题,戴不凡曾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一文中指出,《红楼梦》一书不止使用了大量的北方方言。而且还运用了数量可观的吴语词汇。 《红楼梦》中的方言现象:方言的界定和判断历来是语言学家所关注的话题。虽然缺乏具体的评判标准,但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而对《红楼梦》中的方言属性有所了解。 (一)语音层面 语音是区分方言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拥有统一的文字,统一的写作规范,正是由于发音习惯的不同,各类口音的存在使得方言有了存在的条件。语音层面的区别主要是指音调,韵母,声韵方面的差异,具体到《红楼梦》中则主要是指南方下江官话(扬州,南京附近)的使用。林黛玉是从南方迁到北京的,尽管在北京长居生活习惯等均有所改变,但至此带来的乡音却仍存在于活生生的对话中。作者曹雪芹也有意通过某些特定的语音技巧来刻画这个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小说所具有的普遍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写作方法、叙事风格、艺术语言;《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典型代表;《红楼梦》的内容简要分析;《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对人生和社会悲剧的深刻揭示;《红楼梦》蕴涵的丰富寓意;《红楼梦》的神话色彩;《红楼梦》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集大成者。 中国古典小就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写作方法上是积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表现方式的有机融合,力求更充分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用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来引导读者认识生活。我们对古典小说所叙写的人物和事件很难指实,尤其是对那些历史现实和英雄传奇作品,由于讲说形式的深远影响,古典小说在刻划环境和人物时,很小用静态描写的笔法,而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状物写景,刻划人物性格。在叙事观点上,古典小说很难用第一或第三的叙事人称来限定,使用的是一种模糊叙事的手法,不同于现当代西方小说,而这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地传达艺术含量和思想内涵,讲求情节的奇险和完整,在风口浪尖上塑造人物,达到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也是古典小说的艺术追求,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语言、准确、通俗、生动、丰富,具有感觉色彩和艺术情韵,有很强的表现力。《红楼梦》—即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杰出的代表。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化史上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且具有人类文化普通价值的少有杰作之一。《红楼梦》能够而且已经起到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作用。 《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多少年来一直被后人传阅、研究,那么它究竟有哪些特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它的艺术特色、个性何在?这就必须从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上来看曹雪芹这位伟大作家的文学创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红楼梦》的内容简要以及写作主线。 一、《红楼梦》内容简析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蕴涵,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说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很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 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种种;经济学家看《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悱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社会上还有所谓“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贾宝玉”的说法,自《红楼梦》出世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爱情婚姻悲剧说”、“四大家族心衰说”、“政治历史说”等等。但总的概括分析,《红楼梦》的主题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通灵宝玉与叛逆主题—贾宝玉的形象。 二、木石金玉与爱情主题—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三、四大家族与政治主题—贾府衰败的历史命运。 四、色空观念与人生主题—“分骨肉”、“世难容”、“聪明累”、“虚花语”。 了解了《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后,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写作主线: 曹雪芹笔下写人写物、写事、写境,都有它的个性,我们也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够真正理解《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如果你用一般的你常听到的词语如“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刻画细致、言语生动”,你是得到了一些文学享受,但是你没有把握住《红楼梦》真正的精华。 鲁迅先生虽然非红学专家,但他的《中国小说史略》里边就有一篇专讲《红楼梦》,他说《红楼梦》不是政治小说、历史小说,它是人情小说,“人情”两个字就抓住了《红楼梦》的精神中心,然后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艺术他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命题,即伏结,而且他还评论说《红楼梦》续本的好坏是经符不符合原著的伏线为标准的,何为伏线?就是书一开头处处句句里边有埋伏,里边藏着东西,它表面上是一层意思,但一细想,它是指的后边。 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有一个《好了歌》,甄士隐做了注解它的第一句都是伏线,那里说“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其实是荣国府大观园的变迁,这里面每一个埋伏,指的是后面一个人,而这个伏线一直贯穿着全书。 在运用伏线上,曹雪芹在布局上也是别具匠心,我们可以想一想,进怡后院的外人,只有贾芸和刘姥姥,而这两个人物重要无比,她们除了进怡红院还都找过王熙凤。而在《红楼梦》的最后,贾芸和刘姥姥都分别去狱内探望宝玉和凤姐,刘姥姥还救了巧姐,这两个人物构成了《红楼梦》最重要的收场人物。 总的来说,《红楼梦》的布局结构是两截,前边54回写的是过除夕,祭宗祠、家庭的盛会、荣国府的那重排场,一过54回,笔墨马上变了,家庭主要是写小姐、少奶奶、后半扇真正占据艺术舞台的已经不是那些人了,是那些各层各级的大丫环、小丫环、无名的女儿前半扇你看到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最后也是为了反衬后边的。 通过以上对《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思想及写作伏线的了解,本文再就《经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谈一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从贾宝玉生命走向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从贾宝玉生命走向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作者:张文慧 摘要 综观古今,凡不朽的作品,大都涉及人生及人性问题的终极求索,能够引发心灵上的长久共鸣,这正是悲剧精神在文学艺术中的价值体现。在《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小说水平最高峰的书里,悲剧精神扑面而来,更是其灵魂之所在。其创造的每个角色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他们的生命之曲无论怎样演奏,无一不是悲哀的旋律。恰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说:“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 《红楼梦》是一个时代、文化、人生的悲剧大复合,具体展示于爱情、家庭、社会、生存诸多层面。而人是作品的灵魂,同时也是命运的载体,本文试从贾宝玉这个《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最能体现曹雪芹创作思想的人物的生命走向,来解读〈红楼梦〉蕴涵的悲剧精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对现实、文化、人生的批判、反思与探索,其所揭示出深广的人性的和社会思想的内容,也是《红楼梦》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核心及精华,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深深的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命运人生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从贾宝玉生命走向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必然的悲剧。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总是不美满,总是有所欠

缺,这便是人生永恒的悲剧。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它代表人类的终极不和谐。”在《红楼梦》所展现的恢宏的悲剧框架中更隐藏着众多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们各自不同的身世际遇和共同的悲剧结局,凝结成一种凄美的化不开的悲剧精神。曹雪芹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生命个体的悲剧,而是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走近这些悲剧角色,从她们的生存境遇与心态历程,我们才能更深刻地透视《红楼梦》这部悲剧中的大悲剧,而主人公贾宝玉正可谓千古悲剧第一人。 西方灵河畔赤霞宫中,有神瑛侍者,常以甘露浇灌绛珠仙草,因动了凡心尘念,便化为灵石宝玉投胎人间,是为混世魔王和第一情种。《红楼梦》开头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从某种意义上讲,解读贾宝玉,是理解和认识《红楼梦》的一把关键钥匙。 (一)《红楼梦》第三回在宝黛初会后,有词《西江月》来形容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奈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与国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看似嘲讽,实则赞美,是作者用反语在赞美宝玉的不同凡俗。在封建正统的人眼中,宝玉是一个禀性乖张,生情怪谲的人,是“似傻如狂”,是“草莽”,是“无能”“不肖”等等,他那些不同凡俗的言行举止、思想性格,是不能容忍的,这包括也不为许多他最亲近的人所理解,因为他们是按照封建贵族的做人标准来衡量人的。在《红楼梦》的贾府中,除了黛玉,宝玉再无他处能获得真正理解。

红楼梦艺术手法赏析

浅谈《红楼梦》艺术手法 《红楼梦》就是一部寄托深意、“字字瞧来皆就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绝世佳作。它就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高峰。它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与很高的美学价值。它就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从发展到衰亡的过程的缩影,以小说的形式、以家庭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清朝社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红楼梦》不仅在小说背景方面有特殊的构思,在小说艺术手法上面更就是独具一格,达到了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高峰,具有了相当的美学价值。下面,我就我个人对《红楼梦》的阅读经历,对其艺术表现手法浅谈一二。 一、《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 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曹雪芹完美地做到了在同一阶级中塑造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非常之多,且不说人物本身千差万别的,单就是本身思想性格及身份地位类似却又处处不同的形象就有很多为众人所熟知。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有的就是官僚贵族的当权者,有的就是锦衣玉食的公子王孙,有的就是年轻貌美的大家姊妹,有的就是经受豪宅欺凌的丫头仆役,这些人,同一类人大都有着相似的出身经历或者身份地位,但曹雪芹却同中求异,采用了一些很特殊的对比手法,使得那些易被人混淆的形象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从而使读者毫无类同之感。 比如,《红楼梦》中著名的两位名门千金小姐,薛宝钗与林黛玉。她俩的出身与学识教养基本类似,都有沉鱼落雁之貌,都有出口成章之才。这样的两个人物形象,按理说很难区分。然而在《红楼梦》中,显然她俩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对立形象。曹雪芹通过对她们的言谈举止、行为动作、思想风格的刻画,表现了这两个形象内在的迥异。这种迥异在宝钗与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上体现的尤为明显。黛玉对于宝玉,就是一片纯真的爱情,她通过“题帕诗”向宝玉倾吐爱情,含蓄而明心。而宝钗,却就是因宝玉就是贾府的宠儿而爱上宝玉,这种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了未来的地位,她的爱谨慎而谋世。再者,在处世为人方面,黛玉高洁,自尊,从不轻易迎合世俗,无论就是对至高无上的贾母,还就是对管家少妇王熙凤。而宝钗,她拥有大家闺秀的气质与背后厚实的家庭财富,凭借她的乖巧伶俐讨得了贾母的欢心。一个天真敏锐,一个沽名钓誉,这就就是钗黛之别。 作者通一系列相同事件中钗黛的不同言行,塑造了她俩迥异的性格特点,使得小说中的这两个人物特点鲜明突出。这样的例子还有一大批,如迎春与探春,尤氏姊妹等。小说中,作者以特殊复杂的对比手法,同中求异,重复中求不重复,塑造了一大批外部相似却实质迥异的人物形象,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另外,在人物塑造中,曹雪芹没有采用中国古典小说惯用的人物主导性格的手法,她对于人物形象的表现,并不就是从个人好恶出发,随意将某个人写成好人,

汉语言文学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学士学位论文

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 作者: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 准考证号: 成绩: 完成时间年月日

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 摘要: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的悲剧。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差异,使得薛宝钗更符合封建家长的心意、封建礼教的束缚、家庭背景的对比,使薛宝钗更胜一筹等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 关键词:爱情、悲剧、婚姻、贾宝玉、林黛玉

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 一、命运的悲剧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层次,又相互融合的悲剧事件,这场悲剧中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在宝黛钗之间展开的。这是一种不由个人选择的社会关系,把他们三人联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性格之间、爱情与社会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酿成了一场可气、可悯、又可叹的人间悲剧。 二、黛玉、宝玉的性格 (一)、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出生在书香之族、钟鼎之家。只是至其父林如海时家道中落,支庶不盛。她无兄弟姊妹,又长得聪明清秀,故父母爱之如珍宝。孰料年幼时,母亲去世。外婆贾母念其无人依傍教育,便派了船去接。黛玉本不忍离开,无奈贾母致意务去;再加上父亲时为扬州盐政官,为解除顾盼之忧也劝其前往。于是,便来到京都贾府,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涯。后来,父亲又不幸辞世,她就成了一个孤儿。在神话世界里,林黛玉与贾宝玉有“木石”奇缘,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两人初见时就都有似曾相识、久别重逢的惊异感与亲切感。贾母呢,对黛玉更是万般怜爱,饮食起居都跟宝玉一样,因而使二人的亲密友爱也不同于别的姊妹。在耳鬓厮磨、朝夕相处中彼此产生了真挚的爱

贾宝玉分析

一、来由: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说是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贾宝玉,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主、富贵闲人。 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的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古代社会的叛逆者。曹雪芹写给宝玉判词是“情不情”三个字。 全书从自“情可情(秦可卿)”开始,到“情不情(贾宝玉)”结束,从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来看,“情不情”三字大有特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情不情”三字是曹雪芹参照“花非花”而来。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历来被人们视为不知云,其实就是冬天北方夜间凝结在窗户上的霜花。贾宝玉的经历,正像霜花一样,在人们不经意间,荣华一时,转瞬即逝。二、人物性格 (1)叛逆 ①《西江月》词: 当宝玉第一次在作品中出现时,作者写了两首《西江月》,直接对宝玉性格作了如下的概括: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高粱,莫效此几形状。 这两首词寓褒于贬,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给予了热烈的赞扬。所谓“似傻如狂”、“偏僻乖张”、“不肖无双”,实际上是指他的离经叛道的叛逆性格;所谓“不通庶务”、“怕读文章”、“不知乐业”,实际上是指他的离经叛道的叛逆行为。这两首词为贾宝玉的形象初步地勾画出一个轮廓。 ②摔玉的情节。 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密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叛逆和反抗的一种形式。 ③“重情不重礼” 是贾宝玉性格的基本特征。具体、生动地表现在他那“呆”、“傻”得令人啼笑皆非的个性,充分体现他的叛逆精神(“似傻如狂”、“行为乖张”), 使贾宝玉既具有反封建的普遍性, 又具有反抗意识表现的特殊性, 使他那反封建的普遍性包含在反抗意识所表现的特殊性之中。 贾宝玉叛逆思想总的特点是:要求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 他出身于“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贵族之家,生活在珠环翠绕、锦衣玉食的环境中,封建阶级所追求的富贵豪华的生活,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居于家庭最高统治地位的贾母,把他当做不可须臾的“命根子”。在全家人的心目中,他是最有希望的继业者,并被称为“富贵闲人”(薛宝钗给他起的绰号)。这对封建阶级子弟来说,应该是很满意的了。可是,贾宝玉却感到“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发闷。”曾不满地说:“可恨我为什么生活在这侯门公府之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目录 摘要 (3) 一、《红楼梦》独特的语言,鲜明的个性 (4) (一)林黛玉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 (4) (二)贾宝玉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 (6) (三)薛宝钗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 (7) (四)王熙凤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 (8) 二、《红楼梦》精彩的语言,现实的生活的需要 (10) (一)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姥姥一进荣国府》中的片段赏析 (10) (二)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除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的片段赏析 (10) 四、《红楼梦》多种语言融会贯通,增强趣味性 (11) 五、《红楼梦》对话描写细腻,展现人物风采 (12) 六、结论 (14) 参考文献 (14) 致 (15)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摘要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代表,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典,它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更是我国汉语言艺术的宝藏。《红楼梦》这部书中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为“通之于人众”的小说形式。在雪芹笔下,其语言显得亲切、生动、绘声绘影,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心领其意。故语言独特、维肖传神、精炼准确是其《红楼梦》语言的主要特点。代表我国古代小说最高艺术成就的《红楼梦》塑造的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家高度的语言艺术更博得了一代代读者的真心称道。在此文中首先探讨了《红楼梦》中典型人物丰富的语言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其次我着重分析了《红楼梦》精彩的语言中哪些值得我们借鉴。最后欣赏了《红楼梦》别具一格的语言艺术。 关键字:《红楼梦》,语言,独特化,现实化,趣味性

雪芹是我国伟大的语言大师,文学大师。他的著作《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中的颠峰之作,其艺术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出其右。其书将艺术表现力与思想容完美结合,将封建贵族的生活画面一一勾勒,将衰落的经过娓娓道来。在其语言艺术上,更是集百家之长,融各文学形式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为此,一部不朽之作将留于世人,独特的语言,鲜明的人物个性也将永存于你我心间。 一、《红楼梦》独特的语言,鲜明的个性 (一)林黛玉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 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我认为她真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美誉”。她虽然生活在那个封建的旧社会,深受礼教的压迫,但她依旧抬起高昂的头,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勇于追求心中神圣的爱情。但最令我敬佩的,是他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 在她的语言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她的尖刻。在第八回中这样写道: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寒酸中,黛玉的丫头雪雁给黛玉送手炉时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可以看出黛玉说话一语双关,讽刺了宝玉和宝钗,足见黛玉的语言尖刻。 从其形象上看,林黛玉首先是个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

贾宝玉悲剧人物分析

賈寶玉的悲劇論在當代中西文化的詮釋建構與回歸 摘要: 「悲劇」的原型與其演化、張大了文學概念批評模式,應用在中國古典章 回小說的解讀藥引上,開出了「性格悲劇」與「命運悲劇」的雙重視景。而啟動 西方「悲劇」系統的因果起合論,從倫理、精神、美學的向度勾勒引述古典戲曲、 小說的「悲劇意識」宗師當推王國維。其《紅樓夢評論》構築的『悲劇理論』支 配了他人生與美術(文學)的論證視角;並拕出了慾望與解脫這組對偶概念上難 分難捨的糾纏質性與密度,其背後對文化的蒼涼與悲觀,絕非叔本華、康德式的 西方哲理範疇所能概括論述。雖然他繪入康德與叔本華的視野思維,嘗詴建構中 國的藝術與人生的內涵,搭建他批評體系的基石,但那悲劇理論的圖像,卻也勾 動中國學術界方家,站在不同角度學理上的論剿與肯定。王國維觸碰了宗教上的 苦業與原罪意識,更關涉到人生美感向度上的進程;換言之,他以西方的科學路 數來挑戰他內心的傳統中國的人生、人性路數:欲與苦如何在藝術裡得到超拔與 救贖、解脫與悟道,這種並觀中西詮釋視野的生命課題,形成王國維拕出的一個 「賈寶玉悲劇論」的命題。 以王國維的命題為基點,本論文企圖就現仉籠罩在悲劇理論系統下「紅學」 方家的論述典範,先提出解讀的視野與論疇,並進入《紅樓夢》文本情節中來檢 視與對述古希臘悲劇之《伊底帕斯王》及莎士比亞悲劇戲劇中之《哈姆雷特》、《馬 克白》、《繫密歐與茱麗葉》、《奧圔繫》等西方悲劇作品。期望釐清與解讀中、西 方文化學者對《紅樓夢》之賈寶玉,在詮釋「悲劇」論上所構築的論述平台上之 異同及可能性。最終以回歸建構曹雪芹苦心鑄造的「賈寶玉」悲劇性型態的獨特 中國文化視景。 關鍵字詞:紅樓夢、悲劇論、王國維、賈寶玉、曹雪芹 一、前言: 西方文論,在源脈上可歸本追述於亞里斯多德的《詵學》系統。其精微處則 是以「悲劇」理論的建構成為西方文學批評的柱石。透過亞氏的《詵學》光譜中 『悲劇典範』的照映,人物命運與小說情節的兩條解讀路線在西方科學重因果律 演述的學術領域裡,取得了中國章回小說論構上極其斐然可觀的治學成績。自王 國維對《紅樓夢》的「叔本華式」的悲劇意識讀解,自此,開啟了以西方情節結 構論、人物人格心理思想分析論,在心理、社會、政治、歷史、文化、哲學等學 理理論的移植、置入下,構築了對《紅樓夢》研究版圖上的交光多景。1王國維 的〈紅樓夢評論〉云: 「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憂患與勞苦之與生相對待,久 1本文架構的「悲劇理論」與「悲劇概念」,徵引胡耀恆:〈亞理斯多徳的《詵論》-它在西方文學理論中的效能以及在中國戲劇批評中的運用〉,載《中外文學》二卷四期。亦參述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6)與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學生書局,1984)內討論到悲劇概念的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