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整治地名依法才能赢得理解和支持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整治地名依法才能赢得理解和支持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整治地名依法才能赢得理解和支持

目录:

01人民网评:如何让“不规范地名”整治“叫好又叫座”?

02法制日报:整治地名依法才能赢得理解和支持

03钱江晚报:制止洋地名泛滥,第一关就要硬起来

04南方日报:地名要让人记得住乡愁

05钱江晚报:规范地名之举,本身也要规范

06南方日报: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07新京报评论:地名要整改,矫枉过正的老毛病也要改

08人民日报:中国清理整治地名引热议“源头”治理受关注

正文:

01人民网评:如何让“不规范地名”整治“叫好又叫座”?

近日,各地推进落实六部委《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引发网民关注,舆论不断发酵。总体来讲,网民对这项工作开展是非常支持的,讨论的焦点并不是“该不该改”,而是“怎么改”。

究其根本,人们对于五花八门的“大、洋、怪、重”地名的乱象也是深恶痛绝,对于整治乱象是有共识的。只是老百姓很关心,给我

家改名,我会受到什么影响?小区名字变了,商业招牌换了,那么路牌、工商登记、身份证、户口本等相关信息都得更新,这当中的成本谁来负担?由于改名造成的各种不方便如何解决?这实实在在地考验着各地有关部门的执政水平和治理能力。

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举措。其实山河大地城池楼阁本没有名字,人,赋予一个事物以名字,这个名字于是也承载了人们的情感。许多地名都能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思维、民俗、历史、哲学等文化因素,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认知水平、生活态度及精神状况。所以六部委在通知中强调,清理整治地名要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审慎提出清单。这是决定“改名”工作成败的生命线。

各地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整治的重点是社会影响恶劣、各方反映强烈的城镇新建居民区、大型建筑物中的不规范地名,不能扩大化。一旦拍脑袋搞一刀切,则很容易把好事办成百姓的闹心事。“洋气”“霸气”“怪异”的地名,不仅会让人体验在中国“周游世界”尴尬,还是文化不自信的具体表现。纵容地名乱象的后果,轻则误导民众,损害一个地方的形象;重则破坏传统,影响居民的文化认同乃至城市文脉的保护与传承。说到底,清理整治的是地名乱象,涵养的是民族文化自信。

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要遵循现有的法律。所谓“大、洋、怪、重”的地名,主要是指涉及违反《条例》第4条和《细则》第8条,各地应在《条例》和《细则》规定的范围内认定。此次清理整治的内容

是地名标识,而非商标。比如维也纳酒店,无论是作为行政法规的《条例》还是作为部门规章的《细则》,都不可能做抵触《商标法》的规定。

与此同时,各地也要以这次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为契机,认真反思,被指有问题的那些地名,当初究竟是如何通过审核的。毕竟,事后整治无疑将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也会给百姓们带来诸多生活上的不便。加强前置审核,有效地进行事前监管,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乱象的产生。

群众利益无小事,各级政府要认真对待群众的诉求。在执行过程中,要规范工作原则,细化工作流程,严格工作纪律。公示不走形式,调研不走过场,真正将顶层设计、社情民意与当地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让新名字配得起我们的城市和家园。

02法制日报:整治地名依法才能赢得理解和支持

近日,陕西、山西、广州及海南等多地发布的“关于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的公示”引发热议。其中,海南省民政厅发布的清单显示,有84个地名查出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如维多利亚花园、维也纳国际酒店等因崇洋媚外被列入清单。156人文行馆、毕弗利别墅等因“怪异难懂”也被列入清单;珊瑚宫殿、帝王花园小区则被指“带有封建色彩”。对此,多数网民认为不妥,质疑当地政府乱作为、“矫枉过正”、“乱扣帽子”。

网民对多地整治不规范地名不认可,有一定道理。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整治地并没有意识到清理整治地名涉及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法律怎么规定。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这次清理整治的到底是地名,还是酒店、门店名?从海南公布的清单来看,有的是小区名,有的是酒店名,还有的可能是一些门店的名称。将这些不同性质的名称混在一起,造成了地名概念上的混乱,也造成了法律依据上的问题。

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这一条例开宗明义就明确了什么是地名,即“本条例所称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很明显,根据条例规定,酒店、门店名称不在地名的范围之内。因此,清理整治地名把酒店、门店名称也算在内,缺乏法律依据。

其次,什么样的地名是不合法的?根据条例和实施细则,地名原则上要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同时,法律还有一系列禁止性规定:不能以领导人的名字命名,不能有损民族尊严,不能歧视,不能侮辱和极端庸俗,不能用生僻字,一个县、市内不能重名。而条例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

由此可见,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是法律的规定,而不是所谓的“崇洋媚外”。如果不说清楚这一点,地名整治就会从依法整治矮化为政府的主观臆断。

还以海南的清单为例,海南把“大、洋、怪、重”作为地名不规范的表现形式,但其中真正有法律依据的应该是“洋”和“重”,所谓的“怪”和“大”,并不是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如果以此为由对地名进行整治就明显师出无名、于法无据了。

法治国家对公民的要求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政府的要求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反映在此次多地清理整治地名的行为上,就是法律没有禁止性规定的地名都是合法的,不能随意对其扣帽子,而对法律有禁止性规定的地名则要依法规范、大胆清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多地在清理整治地名的过程中,之所以引发了那么多的争议和不满,从根本上讲,是政府没能做到依法治理,不能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对于社会治理来说,法治是一切治理行为的前提和保障,只有政府依法办事,治理才能最大程度地赢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反之,则可能是争议迭出、麻烦不断。

03钱江晚报:制止洋地名泛滥,第一关就要硬起来

据《半月谈》报道,虽然我国近年来多次提出要清理规范洋地名,但受经济利益驱使、迎合崇洋心态等影响,洋地名依然广泛存在。在全国范围内,“曼哈顿”“巴黎”“塞纳河”“威尼斯”“地中海”

“加州”等成为高频洋地名。在网络地图平台上搜索,各地地名、道路、机构名中,含有“曼哈顿”字样的达千余处,含有“巴黎”等字样的更多。

对于洋地名泛滥现象,网上嘲讽的段子不少。比如有段子说,早上在“威尼斯”起床,中午到“维也纳”办事,晚上在“曼哈顿”吃饭逛街,不出城也能“周游世界”。或者在纽约路招一辆出租车去“卡迪亚”小区,在“地中海公园”漫步,很多城市足不出户就能“欧洲一日游”了。但这究竟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洋地名泛滥,简直到了让人搞不清楚何处是故乡的地步。

不是说绝对不能用洋地名,但因为地名中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洋地名泛滥严重削弱了这种认同感和文化传承。

我国早在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并在1996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各地方近年来也逐步建立地名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即便如此,洋地名命名、使用依然活跃,凸显管理的约束力和有效性不足。近些年来,全国各地也掀起过多次清理洋地名的活动,但事后的整治,单就梳理地名而言就意味着海量的工作。比如沈阳从2015年7月开始开展了第二次地名普查,要修改“大、洋、怪、重”等洋地名、洋楼盘名,但是遇到了很大的难题。首先,已有小区改名要征求居民意见。如果小区名改了,公交站名也要改,改名还涉及居民身份

证、户口本都需要更改,这不是短时期能够完成的,给各方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目前各地法规制度虽然不断完善,比如,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规定,擅自更改地名最高罚款为1万元。但国家层面的地名管理规章体系仍停留在上世纪,已经明显不符合当前需求,亟待调整完善,推动高位立法。值得思索的是,是否应当在第一道关口就把好关,相关的地名管理部门就该硬起来,把那些“洋地名”拦在门外。因为在起名的环节而不是在房子造好了、小区住满人之后加强监督管理,这样会省力省心也有效得多。

所以,应在法律法规层面、部门联动层面继续推进探索,推动民政与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协调沟通,明确乱用洋地名的法律责任、执法主体和执法保障措施,更重要的是建立提前介入机制和严格审验制度,在程序上严防洋地名泛滥,在源头上就将这股洋地名的歪风给掐掉。

04南方日报:地名要让人记得住乡愁

早上在“威尼斯”起床,中午到“维也纳”办事,晚上在“曼哈顿”吃饭逛街,不出城也能“周游世界”……最近,《半月谈》记者梳理发现,尽管我国多次提出要清理规范洋地名,但受经济利益驱使、迎合崇洋心态等影响,承载着中国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地名依然不断遭受洋风侵袭。

地名是“城市的脸,市民的眼”,其中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洋地名入侵,看起来很“潮”,实则东施效颦,经不起推敲。有媒体曾随机选取全国12座城市240个小区,发现1/5的小区在命名的时候,都含有外国的信息。明明是中国的建筑,与异域风情毫不相干,却硬要冠上什么加州水岸、普罗旺斯等洋名,用意何在呢?其实洋名风气大部分是从小区而起,一提到浪漫,言必称“巴黎”,想宣称时尚,就缀上“纽约”,甚至建筑本身也大搞欧美风,才能让自己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应该说,这里面存在商业炒作的成分,但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可借鉴可使用的元素更多,一些开发商滥用洋地名,实则是缺乏文化自信,价值观混乱的表现。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取地名的方式值得反思。比如地名雷同、缺乏特色,很多城市都有解放路、人民路、花园路,甚至用一二三四这样的数字简单命名。这样的方式也许便于管理,但未免有些千篇一律。相形之下,许多保有历史含义的命名,譬如北京的王府井、南京的乌衣巷、重庆的打铜街等,不仅识别度高,也别有韵味。还有就是,一些地方存在随意改名的现象,特别是随着行政区域的调整,为了表示是新地名,或者为了扩大影响,故意将专名更换。有统计称,近30年时间里大约6万个乡镇名字和40万个村名被弃用。这样的方式,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有割断历史的危险,等到以后想要恢复古地名,大众往往又不知其所以然了。其反映的是,一些地方没有意识到地名是历史的宝贵遗产,从内心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体认。

地名并非一个枯燥的名称,而是代表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刻度,存在历史、文化、社会、民族等多方面的意义。随手举例,提起荆州,人们会想起三国故事;谈及西安案板街,就让人梦回唐朝;说起绍兴,人们马上指出是鲁迅故乡。这说明,地名从来不是空荡荡的概念,它和当地气候风俗、经济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让人们有了身份认同,当我们问起“你是哪里人”,不仅是在询问地域籍贯,更是询问一种情感归属。现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地域归属感看似削弱了,然而对家乡有认同感的人,依然会大大方方展示自己的籍贯。这正是文化基因的力量。从维系市县乡村的感情,到建立对某省人的认同,到身为中国人感到自豪,这其中蕴含着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具体在地名上,也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我国早在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并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近年来,很多地方逐渐开始建立地方管理规章制度体系,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可以说,越来越多人正在认识到保护地名文化的重要性。接下来,应在法律法规和部门联动层面上持续探索,推动建立提前介入机制和严格审验制度,多向专家要看法,多向百姓要意见,争取一个地名不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还要让人记得住乡愁、挂得住乡情。

05钱江晚报:规范地名之举,本身也要规范

最近,某些规范地名的行动,在舆论场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继海南省将维也纳酒店纳入清理整改名单之后,福建漳州三座大桥也进入到当地公示的“大洋怪重”清理整治清单。漳州市民政局认为,这三座位于当地平和县小溪镇的东风大桥、琯溪大桥、南山大桥,因为“名称刻意夸大”,所以整改方案将把“大”字去掉。这又引发了新一轮关注。

整治地名“大洋怪重”现象,规范地名命名行为,无可厚非。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其行为本身也要规范,才能尽可能减少争议,让老百姓信服。首先就是要严格遵守法律规范,减少主观成分,做到客观公正。我国早在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1996年又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从原则层面到操作层面,都给出了相应的规范性法律依据,这应当成为地名整治的法律依据,而不能在执行过程中加入太多的主观判断。

所谓地名“大”和“小”,是相对的,更多是一种主观判断,缺少客观依据。福建漳州平和县小溪镇的这三座大桥,是建成之后老百姓长期约定俗成而来的名字,早已成为当地生活的一部分。也许,对他们来说,这三座桥就已经够得上“大”了,而从大城市跑来执法的人员一看,这么个小桥也敢叫“大”?非要改不成,就构成了舆论场的冲突。照此逻辑,西湖湖心有个“小瀛洲”,“瀛洲”是古代仙

山之一,称呼“小瀛洲”是否也涉嫌刻意夸大和宣扬封建迷信呢?显然不能这么理解。

在海南的名单中,出现了“反修桥”、“反资桥”;而在福建漳州的名单中,也出现了“战备桥”这样的名字,前者被认为是怪异难懂,后者被认为是夸大其词。对这样特定历史时期色彩浓厚的词,应该给予保留而不是改掉。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相关机构人员缺乏足够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造成了目前的尴尬。

名字不是说改就改的,也不是说改就能改成功的,能不能改成功,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更要获得民间的认可。如果强行改了,老百姓不认可,民间交流口头上还叫原来的名字,新的名字只能停留在官方的文件里,进入不了生活之中,改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不规范的地名进行整治清理,同样还要搞清楚执法边界在哪里。维也纳酒店之所以引起争议就在于,这是一个经合法注册的商标而不是地名,是受法律认可的。而海南民政厅把“维也纳酒店”这样的合法商标也纳入整治清理名单,就有点办事不牢靠的感觉,把针对地名的执法行为,扩大化为针对商标,还产生了“到底是行政机关的权大还是商标法的法大”这样本不应该产生的争议。

对于那种开发商自行加戏,报备名称和销售名称不同的楼盘名称,确实应该加大整治力度,恢复原有的名称。这也可以促使开发商在项目一开始就做好通盘考虑,提高整体策划能力,不至于向政府随便备个案,然后在销售时又取个别的什么名字。而那种没有花的“花园”、没有广场的“广场”、没有山的“山居”、没有水的“滨水景

观大宅”等,才是真正的夸大其词,涉嫌欺诈,消费者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

地名问题是一项涉及到法律、市场、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不宜一刀切,更不能用形式主义去反对形式主义。规范不规范地名的综合整治行动,本身也要符合行政行为的规范。

06南方日报: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前不久,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会议。民政部部长特别强调了地名的文化传承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尊重,点出了地名频繁更换的症结所在。

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地名,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即便远在他乡,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故乡名字。我们常说珍爱乡愁、寻找乡愁,这乡愁,就融在地名中。

曾听某省的民政厅干部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兵到了台湾一直没能回到大陆,身体不好不能回到家乡,就让孩子回来寻根,找他生活过的地方。孩子归来,根据地名按图索骥,却难以找到,原来这个地名早已消失。最后,找到民政厅,翻阅档案,才找到原来的

地名。这位老先生写信来感谢民政厅同志,并说:“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地名,我们回家的路。说得多好!地名,在海内外华人眼里,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就是一条回家的路。即便不在这里出生,那也是祖辈的根,后代依旧将心底的那份乡愁,与那个遥远的地名联在一起。为《志愿军战歌》谱曲的周巍峙先生,曾任文化部部长、全国文联主席,他爷爷那一代逃荒离开徽州,虽然周巍峙没有在徽州出生,但徽州一直在他心中。他的儿子周七月说,父亲一直想找到徽州的家乡,并且认为徽州地名被黄山替代,是一大遗憾。他根据父亲提供的堂号,前往徽州,找到了祖辈生活过的村庄和祠堂。去世两年之前,周巍峙在妻子陪伴下,终于回到徽州祖籍所在地,了却心愿。踏上这条回家的路,他等待了90年。

回家的路,到底有多远?有多近?对于所有人,远与近,在乡愁中,在梦中。

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如果轻率地将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会被消解。陕西汉中的勉县,是武侯墓和武侯祠所在地,因汉水称作沔水,历史上曾叫沔县。上世纪50年代初,因考虑到“沔”字不好写,便改为“勉”。汉水流至湖北,一个县叫沔阳,和沔县的“沔”是一个字。前些年改名叫仙桃市。远远近近的人,都熟悉沔阳三蒸、沔阳花鼓戏,可如今,一个“仙桃”,令“沔阳”失去了多少历史内涵。

说到襄阳,会想到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想到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到荆州,会想到“大意失荆州”;说到衡阳,会想到高适的“衡阳归雁几封书”;说到徽州,会想到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试想,如果将“襄樊”“荆沙”“黄山”在诗句中予以替换,今人与后人的感受,又该如何?幸好衡阳、泰安等地名依然安在,不然,多少经典诗词,将从此失去地名带来的历史内涵和美感。

慎重更换地名,其实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在更换地名之际,我们需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任何一个地名,都是在悠久历史中形成。“邯郸”这个地名,延续两三千年,不是依旧与人们同在吗?

当然,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无疑给了我们一次新的契机。通过普查,来一番梳理,让中国的地名更具有历史沿袭性、更富有传统文化特色,让新起的地名更能体现中文之美,更有丰富内涵。当然,这需要各地政府,有勇气面对过去。

珍爱地名,回家的路,再远,也很近。

原载4月13日《人民日报》

07新京报评论:地名要整改,矫枉过正的老毛病也要改

不加分辨地将合法地名一改了之,不仅不会方便居民生活,还给居民添堵,这就是矫枉过正。

这几日,改地名成为舆论热议话题。

最先发酵的是海南。海南省民政厅公布《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要求将该省那些不规范的“大、洋、怪、重”地名进行修改,典型者如维多利亚花园、阳光巴洛克小区、维也纳酒店、钓鱼台别墅等,都要“更名改姓”。

昨天,有媒体报道,福建漳州的东风大桥、琯溪大桥、南山大桥因为“名称刻意夸大”,拟整改为东风桥、琯溪桥、南山桥。与此同时,浙江温州也在紧锣密鼓地改地名。像“欧洲城”一期、二期名称规范为矮凳桥小区,“中央公园”改为鸿玺园,而在此前的整改中,“中瑞·曼哈顿”已改为“中瑞·曼哈屯”。

而其背景则是,去年12月,六部委印发《民政部等六部(局)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根据要求,各地在2019年3月前需完成摸底排查并确定拟清理整治的不规范地名清单。眼下,地名整改进入了实质性的落地时间。

六部委下发地名整改文件,地方积极执行,初衷甚好,可以及时刹住这股“大、洋、怪、重”浮夸风。但一些地方的地名整改却似乎陷入了主观化、扩大化的倾向。

比如,酒店名并不在地名之列。六部委通知主要列出待清理的地名,也主要是居民区、街巷、道路名等,没有提及像酒店这样的

商业机构。更何况,酒店名称多是合法注册的商标,受法律保护。突然要求整改,按律师说法就是,“违背了行政法领域里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漳州三座大桥改名事件也被舆论认为陷入了执行机械化、随意化的窠臼。尽管漳州市民政局方面昨天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这三座桥命名时未经民政部门审批,而其单孔跨径也未达“大桥”标准。但就现实而言,“大桥”是个相对概念,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一些村里的桥也会被村民称作“大桥”。不顾生活实际经验,机械理解“大”的概念,这是否“念歪了经”?

关于地名整改,六部委的通知明确提到了方法论原则,“审慎稳妥,依法实施”。在具体措施上也提醒,“要结合摸底排查情况,采取部门会商、专家论证、社会听证等方式,对拟清理的不规范地名充分征求各方意见,最终确定不规范地名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示”。而且还特别提出,“要防止乱改老地名”。

现在对各地地名整改中出现的状况,有必要问问,相关部门有没有做到“审慎稳妥,依法实施”?是否对拟整改的地名进行了严格论证与广泛征求意见?正如河北省民政厅方面昨天对媒体表态的那样,要改名就会先将其公示,先问老百姓答不答应。

“大、洋、怪、重”的地名,确实影响地名的空间指位定向功能,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提升地名工作法治化水平,也是提升社会管理效率的有效举措。但地名整改的本质,依然是为了服务居民、给居民以便利。如果不加分辨地将那些符合公序良俗与生活习惯的地

名一改了之,不仅不会方便居民生活,还给居民添堵。本质上,这就是矫枉过正。

矫枉过正是一些基层的老毛病了。中央反对奢靡之风,一些地方就一律停发福利;某地扶贫要求帮扶责任人要做好巡查组电话访谈准备,有干部就因洗澡未接电话受到处分……这些都是典型的矫枉过正。执行人忽视了具体情况的差异与基本的人情因素,上面一声令下,下面“无差别”执行,这只会造成误伤,且徒增额外成本。

改地名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在地图上改几个字就完事。它不只是一项单纯的行政行为,也涉及居民日常生活、历史渊源、商业利益等。所以在改之前,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而不是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

本质上,“审慎稳妥,依法实施”原则反对的,也是那种矫枉过正的形式主义。

08中国清理整治地名引热议“源头”治理受关注

中新社北京6月20日电(记者王祖敏)“你家小区要改名吗?”成为中国近期朋友见面的热门“问候语”之一。

近日,海南省民政厅发布关于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的公示,有84个地名因存在“大、洋、怪、重”等不规范情况进入公示之列。其中“维也纳酒店”旗下的海南15家酒店、居民区“夏威夷海岸”等不规范地名类型为“崇洋媚外”,认定原则是“使用外国

地名的地名”;“钓鱼台别墅”“太平洋别墅”等“刻意夸大”,“156人文行馆”等“怪异难懂”,“帝王花园小区”等带有浓重封建色彩。被公示的还有一个村委会——下寨土冬村委会,不规范类型是“怪异难懂”,认定原则是“含义不符合公众认知,故弄玄虚,难以理解的地名”……

这份公示清单一经发布,迅速引发强烈反响。某酒店企业就第一时间发表声明称,自己的品牌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为合法经营使用品牌名,向海南省民政厅提出异议。

大多数网友认为,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梳理地名,就是要让中国的地名更具有历史沿袭性、更富有传统文化特色,更能体现中文之美和丰富内涵。清理整顿崇洋媚外型、刻意夸大型和怪异难懂型等不规范地名很有必要,特别是一些“洋名字”“怪名字”让人不知所云,理当取缔。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网友认为,规范地名很有必要,但“一刀切”式的治理恐会给当地百姓和与此有关联的外地民众带来不便。记者在海南省的这份公示中看到,84个需要整治的不规范地名有近半数属于存在10年以上的建筑。这些居民区、大型建筑等存在年代已久,当地居民早习以为常,有的甚至成为当地的地标建筑。正如一位网友在微信公号上调侃称:村委会的名称如果改了,就不担心有多年在外的侨胞与家乡失联?

也有人认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收并蓄也不失为一种大家风范。有人甚至列举出某些有着“高大上”名称的楼盘因面临改名而导致房价大跌的个例。

清理整治地名并非海南独有之举。日前,福建漳州市民政局对全市不规范地名开展清理整治工作,梳理出22个不规范地名向社会集中公示。郑州也发布《郑州市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其它省、市也都陆续有所行动。

事实上,早在1986年,中国国务院就颁发了《地名管理条例》,中国民政部也在1996年出台《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以推进中国地名标准化进程,不断提高地名管理水平。

细则里明确规定,地名的命名需遵循“反映当地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征”“使用规范的汉字或少数民族文字”“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等原则。

而那些被认定为或“崇洋媚外”或“刻意夸大”或“怪异难懂”的地名,有一大批归属于细则颁布后的近20多年里兴建的楼盘。这些建筑得以顺利审批通过,也让不少网民不解。

6月19日下午,海南省民政厅召开通气会,针对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公开回应。海南省民政厅副厅长石清理称,海南省民政厅网站上发布的相关名单公示,并不是最终结果,只是评估论证阶段的一个关键环节。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海南省民政厅将在充分研究分析相关意见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使清理整治工作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依法依规、稳妥有序推进。

地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历史、传承文脉、凝聚精神、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此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名的清理整治行动,如何科学、规范、稳妥地实行,并兼顾民心民意,则是留给有关方面的一大命题。

而加强对新建筑的审批,从源头杜绝不规范地名的产生,更是绝大多数网友的呼声。(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