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增长的_尾效_分析_薛俊波

中国经济增长的_尾效_分析_薛俊波

中国经济增长的_尾效_分析_薛俊波
中国经济增长的_尾效_分析_薛俊波

第30卷第9期财经研究Vol.30No.9 2004年9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ep.2004 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分析

薛俊波1,王 铮1,朱建武3,吴 兵2

(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

教育部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62;3.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天津300071)

摘 要:根据Romer(2001)的假说,由于资源与土地的限制,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最终将呈下降趋势,从而存在由于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要素消耗导致的“增长尾效”。文章以此分析为基础,计算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尾效”,大约为每年1.75个百分点,同时计算了由于“增长尾效”的存在,如果继续推行过去几年的生产要素投入政策,沿着平衡增长路径,要想在2020年实现人均G 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技术进步导致的经济增长率至少要达到0.6%。文章的分析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基础。

关键词:平衡增长路径;增长尾效;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2;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52(2004)09-0005-10

一、引 言

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经济增长,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已经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经济增长在经济生活中居于核心地位,如Lucas(1988)所说,一旦人们开始考虑(经济增长)问题,他将很难再思考其他的事情。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如劳动力、生产资料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和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影响社会发展的其他要素,而其中技术进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把经济系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系统,Ay res和Kneese(1996)指出,应该关注经济增长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并且认为只考虑局部均衡的方法将导致严重的错误。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资源的限制,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体现。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资源的限制。由于资源的限制,经济增长速度比没有资源限

收稿日期:2004-06-18

作者简介:薛俊波(1977-),男,山东日照人,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

王 铮(1954-),男,云南陆良人,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朱建武(1975-),男,山东诸诚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

吴 兵(1979-),男,江苏南通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教育部开放实验室。

财经研究2004年第9期

制情况下的增长速度降低的程度,可以定义为经济增长的“尾效”(drag) (Romer,2001)。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对中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度量由于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限制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降低了多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对于增长潜力的分析,国外学者作了较多的研究:如:Dagsupta和Heal (1974)指出,考虑到不可再生资源的“尾效”,稳态的增长路径仅存在于不可再生资源在生产中不重要的情况;Nordhaus(1992)利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衡量了由于资源和土地限制而引起的“增长尾效”,他估计的值是0.0024———即每年大约为一个百分点的1/4,而且其中1/4来自于土地,其余的来自于资源的限制;Bruvoll、Glomsroda和Vennemo(1999)等人用动态的CGE度量了由于环境“尾效”引起的挪威福利的损失情况。国内的研究主要从其他方面论述了中国在未来的时期内可以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如李善同等(2000)认为由于资本的快速积累和生产率的提高,中国在未来的时期内仍然具有高速增长的潜力;王小鲁(2000)从要素投入的增长潜力、城市化、增长模式的转换及制度方面论述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并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张军(2002)认为,缺乏一个有效的投资体制和金融体系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严重制约;张新(2003)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能否如现状持续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成本是否能够下降;逄锦聚(2003)分析了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积极因素和制约因素,并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

二、模型构建

经典的索洛模型主要关注于4个变量,即:产出(Y)、资本(K)、劳动(L)和“知识”或者“劳动的有效性”(A)。生产函数采用如下形式:

Y(t)=F[K(t),A(t),L(t)](1) 其中t表示时间,且生产函数关于资本和有效劳动是规模报酬不变的。索洛模型中不包含自然资源、污染与其他环境因素。自从Malthus(1798)提出其经典论断,许多人开始相信,这些考虑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至关重要。

在Romer(2001)的分析中,考虑到了资源和土地的限制。由于资源难以衡量和分析,本文对Romer(2001)的分析进行了简化,主要是将Romer(2001)对(1)式所进行的扩展作了简化,本文使用的模型在对(1)的扩展中仅包含土地要素。考虑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则公式(1)变为:

Y(t)=K(t)αT(t)γ[A(t)L(t)]1-α-γ

(2)

α>0,γ>0,α+γ<1

其中T表示土地的数量,由于土地的数量是固定的,在长期内用于生产

的土地的数量不会增长,因此假设:

T ·

(t )=0

(3)

此外,资本、土地和劳动有效性的动力学与经典的索洛模型是一致的

(Romer ,2001)①

:K ·

(t )=sY (t )-δk (t ),L ·

(t )=nL (t )和A ·

(t )=gA (t ),其中s

为储蓄率,δ为资本的折旧率,n 和g 分别为劳动的增长和技术进步。对(2)式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到:

lnY (t )=αlnK (t )+γlnT (t )+(1-α-γ)[lnA (t )+lnL (t )](4)

对表达式(4)两边对时间求导数,同时利用一个变量的对数对时间的导数

等于该变量的增长率的事实,可以得到:

g Y (t )=αg K (t )+γg T (t )+(1-α-γ)[g A (t )+g L (t )]

(5)

其中,g X (t )表示X 的增长率。T 、A 和L 的增长率分别为0、g 和n ,则公

式(5)可以简化为:

g Y (t )=αg K (t )+(1-α-γ)(g +n )

(6)

注意到在平衡增长路径上,g Y 与g K 相等,则由(6)式有:

g bg p Y =

(1-α-γ)(n +g )

1-α

(7)

(7)式意味着在平衡增长路径上,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增长率为:

g bgp Y /L =g bg p

Y -g bgp L

=(1-α-γ)(n +g )

1-α

-n (8)

=(1-α-γ)-γn 1-α

公式(8)表明:在平衡增长路径上,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的增长率g bgp

Y /L 或者为正,或者为负,即土地的限制会引起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最终下降。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日益下降的单位劳动力平均土地是经济增长的“尾效”,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如果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增长动力大于土地所形成的“尾效”,那么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可以得到可持续的增长。 问题是我们怎样估计增长“尾效”(Grow drag )呢?估计的基本做法是考虑没有土地限制导致的增长与有土地限制的实际增长的差额。Nordhaus (1992)为了评估这种限制使经济下降了多少,理论上考虑如果单位劳动力平

均土地不变时更大的增长将是多少。即土地的增长率T ·

(t )不再是0,而是n ,即﹒T (t )=nT (t )。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土地的限制———它同人口一起增长,这正是可持续发展观所要求的。采用与公式(8)类似的方法,同理可以得到在经济的平衡路径上,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的增长率为:

g bg p Y /L =(1-α-γ)g

1-α

(9)薛俊波、王 铮、朱建武、吴 兵: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分析

实际上土地限制的“增长尾效”等于在这种情况下的增长与土地限制情形中的增长之间的差额:

Drag = g bg p

Y /L -g bgp Y /L

=(1-α-γ)g -γn 1-α-(1-α-γ)g

1-α

=γn 1-α

(10) 从该式我们可以看出,增长“尾效”随土地弹性(γ)、人口增长率(n )和资本弹性(α)而递增。该式的直观意义是如果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土地而不是技术进步,则经济增长将降低,对于资本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因此,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

三、计量分析

从公式(10)可以看出,通过对公式(4)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α和γ的

值,而人口(或者劳动力)的增长率可以从有关的年鉴中得到,有了α、γ和n 的值以后,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中国经济的“增长尾效”,从而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了基础。 (一)数据说明。为了进行相应的分析,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政策的一致性,我们选取了1978年至2002年的有关数据,见表1所示。 从公式(2)可以看出,“尾效”计算需要的数据有Y 、K 、L 、T 。对于Y ,我们使用的数据是GDP ,主要取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各期以及《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并进行了可比价格的换算;对于L ,可以直接取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社会从业人员;对于T ,我们使用的数据是耕地、林业用地和可利用的草地面积三者之和;另外的一个关键指标是K 的计算。注意到K 是一个存量,而统计年鉴上提供的数据是每年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或者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均为流量。对于K 的测算,有多种算法,可以使用原值,可以使用净值加流动资金,还可以使用净值。使用原值测算没有考虑到折旧问题,此种方式并不合理;但是使用净值加流动资金时流动资金难以获得,因此本文使用的是净值。对于K 的净值的核算,同样有不同的方法,贺菊煌(1992)以现有的生产性积累指数和非生产性积累指数为基础对我国1952~1990年的生产性资产和非生产性资产进行了测算。叶裕民(2002)在计算全国及各省区的全员要素生产率时使用的是另一种资本的测算方法。

假设第n 年的资本形成总额为C n ,并假设资本的年折旧率为5%,同时设固定资产的平均建设周期为3年,则某年的资本存量为:K i +20=0.05C i +1+0.10C i +2+0.15C i +3+……+0.90C i +18+0.95C i +19×0.

67+C i +20×0.33(i =1958,1989, (1982)

(11)

我们对资本的测算即以公式(11)作为基础。财经研究2004年第9期

表1 1978~2002年的GDP 、固定资本、土地及从业人员数据

年份

GDP (亿)固定资本(亿)

土地(万公顷)

从业人员(万)

19786554.039716.6859115.934015219797052.1310576.5029126.804102419807602.6711499.4259107.534236119817995.9112338.1059080.734372519828736.5213430.7059037.604529519839713.0714544.1059012.9746436198411200.8315821.1258861.6049873198512682.0417521.1258962.4048197198613756.9119444.1458800.0051282198715342.9821914.2858765.8752783198817073.2424305.1358749.2054334198917794.1926628.0558742.6055329199018547.9028582.3558744.2764749199120238.8430526.0667641.3365491199223083.2933111.5867618.6066152199326111.2536972.1267586.1366808199429407.9242266.4167112.6767455199532055.7549175.4467119.0968065199635182.0255717.5167119.0068950199738203.4362014.9270626.9069820199841185.5168241.4070626.9070637199944141.3874553.2570667.9071394200047850.9682929.2270667.0072085200151200.0792342.3870667.00730252002

55637.15

102771.39

70666.00

7374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79~200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2003年版;《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经济信息网(http ://w ww .cei .gov .cn )。

注:(1)1990年及以后,从业人员总计资料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调整;(2)1985~1989年数据是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调整的,1990年以后数据是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1990~2000年数据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整;2001年数据为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推算数;(3)本表G DP 按照可比价格进行了调整(以1990年为基准);(4)土地的指标为耕地、林业用地和可利用的草地面积三者之和;(5)对于资本,是作者通过公式(11)计算得到的。

(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中,ADF 检验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即对时间序列进行如下的回归分析:

Δx t =α+βt +(ρ-1)x t -1+∑p

i =1

θi Δx t -i +εt

(12)

判断其ADF 值与临界值的关系,若ADF 值大于临界值,则认为该序列非平稳,通常需要对该序列进行差分变换后再进行平稳性检验。若一个序列经过p 次差分后是一个平稳序列,则称该序列是I (p )的,即序列I 是p 阶单整的。从序列平稳性检验的结果来看,GDP 、L 、K 、T 序列都不是平稳的。我们对其进行了一阶差分,对经过差分后的数据进行类似的检验。可以看出,经过

薛俊波、王 铮、朱建武、吴 兵: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分析

财经研究2004年第9期

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在95%的置信度下是平稳的,即序列为I(1)类型。表2是我们对序列GDP、K、L、T以及差分后的序列所做的ADF检验的结果。

表2 GD P、K、L、T以及差分后的序列的ADF值及5%的临界值指标5%的临界值ADF值增量5%的临界值ADF值

GDP-3.6219-3.5403ΔG DP-3.004-3.4266

K-3.6330-2.0851ΔK-3.6454-4.8206

L-1.95381.3457ΔL-1.9592-2.1048

T-3.60-1.492ΔT-3.60-4.622

(三)数据的计量分析。在对式(4)进行回归的分析中,存在着自相关的问题,对此,我们使用广义差分法进行处理,即对变量进行如下的变换:

X*=X t-ρX t-1(12) 通过此变化可以较好地消除自相关的问题,对于ρ的估计,我们采用了德宾—沃森(Durbin-Watson)的d统计量进行分析。因为d和ρ存在如下的近似关系:

(13)

ρ≈1-d

2

因此,我们可以首先对(4)式进行回归,得到其D.W.值,记作d,利用公式(13)估计出ρ,并利用公式(12)对变量进行变化,再次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新的D.W.值,记作d*,看是否存在自相关问题,如存在,利用(13)求得新的ρ*,采用公式(12)进行变换后,再次进行回归分析。

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首先对(4)式进行回归,得到的d=0.249,通过D.W.的临界值表我们可以看出存在自相关问题,利用式(13)式求得ρ,再利用(12)式对序列进行变换后进行回归,得到d*=1.1,仍然存在自相关,利用(13)式求得ρ*,再次利用(12)式对变量进行变换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最终的回归结果为②:

Y=0.03L+0.767K+0.159T

(0.165)(8.006)(1.505)

R2=0.999,D.W.=1.696,F=7527.754(14) (四)计算结果。接下来所要求的是劳动力的增长率n,利用公式:

a×(1+n)t=b(15) 其中,a是1978年的社会从业人员,b是2002年的社会从业人员,t是增长的期数,此处为24,我们可以求得劳动力n的平均增长率n=2.565%,又α=0.767,γ=0.159,至此,我们可以利用(10)式进行增长“尾效”(Drag)的求解,求得Drag=0.0175,即1978~2002年平均的增长“尾效”大约为每年1.75个百分点。

四、综合分析

Nordhaus (1992)对美国经济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由于资源和土地的

限制而引起的美国的经济增长“尾效”为0.0024,从前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国的增长尾效值是比较大的,大约为美国的7.29倍。但是我们观察(10)式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的“尾效”Drag 与n 成正比例关系,而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社会从业人员即劳动力增长的速度n 显然比美国要大得多。所以,如果想要减少经济的增长“尾效”(Drag ),即挖掘经济增长的潜力,或者说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尾效”比较大的另一个原因是,Drag 的计算是比较的土地不变与土地随人口一起增长情况下的增长的差距,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土地资源是在不断减少的,特别是耕地,见图1③

。图1 1978~1996年耕地的变化趋势(单位:万公顷) 经济增长“尾效”的分析为防止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减少提供了一个直观的解释,因为土地资源的增加可以降低经济增长的“尾效”,即较好地挖掘了经

济增长的潜力。此

外,Drag 与土地的弹性系数γ成正比,直观的感觉是降低其弹性系数可以降

低经济增长的“尾效”,它的经济含义是降低土地在经济中的作用,即我们对经济增长不能过分地依赖于资源,而应该依靠技术进步,这为经济增长应该依靠技术进步提供了另一个侧面的解释。对于资本的弹性系数α也可以作类似的解释,从(10)式可以看出,随着资本的弹性系数α的降低,分母相应的增大,从而等式左边的增长“尾效”将会降低,即降低资本的弹性系数可以降低增长的“尾效”,因此,经济的增长同样不能依靠资本存量的提高,技术进步是关键,把经济增长的依托转到技术进步上是必要的。

按照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的人均GDP 总量应该比2000年翻两番,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经济增长目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应该保持多少呢?如果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保持不变的话,通过下式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到:

(1+ g Y /L )20

=4

(16)

每年的经济增长率 g Y /L 需要保持在7.18%。在没有“增长尾效”的作用下,考虑生产函数的规模不变,保持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的增长率为7.18%,

薛俊波、王 铮、朱建武、吴 兵: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分析

则可以实现2020年经济增长率翻两番的目标。但是由于“增长尾效”的存在,同样的要素增长率,每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将有所下降,保持不到预定的7.18%,每年的增长率可以由下式计算得到:

g Y /L ,i = g Y /L ×(1-Drag )i -2000

,i =2001,2002,……,2020

(17)

其中,Drag 即为前面计算的“尾效”,其数值为1.75%,由此得到的每年的经济增长率如表3所示。

表3 7.18%的增长率下由于增长“尾效”导致的每年的实际增长率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增长率(%)7.0546.9316.8106.7006.5736.4586.3456.2346.1256.018年份

2011

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增长率(%)5.913

5.809

5.708

5.608

5.510

5.413

5.318

5.225

5.134

5.044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增长尾效”的存在,随着时间的延长,每年的增长率越来越低,在此增长率下,我们可以通过下式计算出到2020年,人均GDP 将是2000年的几倍,假设2000年为1,则有:

GDP 2020=

∏2020

i =2001

(

1+ g Y /L ,i )(18)

此处的 g Y /L ,i 由(17)式计算得到,我们的计算结果为,如果单纯按照7.18%的增长率进行经济发展,2020年的人均GDP 为2000年的3.204倍,达不到预定的经济目标。那么如果按照目前通常提到的每年8%的增长率的话,结果会如何呢?通过(17)式我们可以得到在同样的条件下,实行要素的8%的增长率下,从2001年开始到2020年每年的实际增长率如表4所示。

表4 8%的增长率下由于增长“尾效”导致的每年的实际增长率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增长率(%)7.8607.7227.5877.4547.3247.1967.0706.9466.8256.705年份

2011

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增长率(%)6.588

6.473

6.359

6.248

6.139

6.031

5.926

5.822

5.720

5.620

同理,利用(18)式,我们可以计算在此增长率下2020年人均GDP 约为2000年的3.644倍,仍然达不到经济增长的目标。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在存在“增长尾效”的情况下,要想达到经济增长的预定目标,每年计划增长率应该达到多少。对于此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结合(17)式和(18)式进行考虑分析,即求解如下方程:

∏2020i =2001

(

1+ g Y /L ×(1-Drag )i -2000

)=4(19)

中的 g Y /L 。求解这个高次方程,得到 g Y /L =0.086,即由于“增长尾效”的存在,每年的经济增长率应该比现在8%的既定目标再提高0.6个百分点。换言

之,保持目前的要素投入的增长水平,保持平衡增长路径,为克服“增长尾效”的阻尼作用,每年必须保证技术进步促成0.6%的增长率,每年的经济实际增财经研究2004年第9期

长率如表5所示。

表5 8.6%的增长率下由于增长“尾效”导致的每年的实际增长率

年份2001200220032004

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增长率(%)8.4508.3028.1568.0147.8737.7367.6007.4677.3377.208年份

2011

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增长率(%)7.082

6.958

6.836

6.717

6.600

6.484

6.370

6.259

6.149

6.042

在三种情况下每年的实际增长率如图2所示。

图2 由于“增长尾效”的存在,三种情况下的实际增长率

五、结 论

本文根据Romer (2001)的假说,计算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尾效”,其结果大约为每年1.75个百分点。计算表明,由于“增长尾效”的存在,如果继续推行过去几年的生产要素投入政策,沿着平衡增长路径,要想在2020年实现人均GDP 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技术进步导致的经济增长率至少要达到0.6%,即经济的潜在增

长率为8.6%。本文的分析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基础。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指标选择的问题,本文分析未能全面考虑资源的限制,这是本文分析的一个不足之处,也是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问题。此外,在第一产业中土地的作用很大,而在第二、三产业中,土地的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将其混合在一起考虑难免有些粗糙,因此本文的结论对第一产业可能更为准确。

注释:

①对经典索洛模型的详细讨论见David Romer (2001)。

②公式(14)中的变量都是对初始数据取过对数后并用公式(12)进行了两次广义差分变换后得到的数据,而且假设A 附着在L 上,因此没有单独的列示。另外,L 的t 检验较低,但是我们注意到,我们在此处的分析并不是通过计量分析来建立模型,而是通过分析来求解具体的参数值,虽然t 检验值较低,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后面结果的分析。③从1996~1997年有一个大的变动,耕地资源有一个大的上升调整,这是统计调查调整的原因,因为中国土地资源的数据在统计上有一定的滞后和偏差,每一次普查后,相应的数据都会做出很大的调整,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调整不是实际经济运行的结果。参考文献:

薛俊波、王 铮、朱建武、吴 兵: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分析

财经研究2004年第9期

[1]Bruvoll,A.,Glomstrd,S.,and Vennemo,H.Enviro nmental drag:evidence from No rway[J]

.Eco logical Economics,1999,30,P235~249.

[2]Romer,D.Adv anced M acroecono mics[M].Second edition,Shang hai U niversity of Finance

&Eco nomics Press,T he M cGraw-Hill Companies,Inc P37~41,2001.

[3]Gujarati,D.N.基础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李善同,候永志,翟凡.中长期中国仍然具有快速增长的潜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2,(6).

[5]逄锦聚.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决定因素及基本趋势[J].南开经济研究,2003,(3).

[6]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迁[J].经济研究,2000,(7).

[7]贺菊煌.我国资产的估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8).

[8]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及计算[J].经济学家,2002,(3).

[9]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

刊),2002,(1).

[10]张新.从上市公司绩效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3).

[1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2]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

出版社,1999.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2003各期)[M].北京:中国统计

出版社,1981~2003.

An Analysis of Drag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X U E Jun-bo1,WA NG Zheng1,ZHU Jian-wu3,WU Bing2

(1.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and Management Science,China's

Academy of Science,Beijing,100080,China;2.K ey L ab of G eocomputationof CEDD,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3.Finance Department, School of Economics,N ank ai University,T ianjin300071,China)

A 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ssumption of Romer(2001),since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the output per w orker to fall eventually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 n of resource and land,there exists g row th drag caused by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factors in economic g row th.Based on this analysis,we com-pute the grow th drag of China,i.e.1.75percent annually and compute that, w ith the existence of g row th drag,along balance g row th path,the grow th rate caused by technology prog ress must reach at least0.6%if we w ant to reach the target of GDP per capita of2020to be four times that of2000,if w e still go on carrying out the policy of factors inputs w hich has been enforced theses years. Besides,the analysis of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e-conomic g row th of China.

Key words:balance grow th path;g row th drag;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2016-2017-1《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吴楷文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6090312 任课老师:张娟 2016年12 月18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值得世界探究,也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两个方面研究。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实现富国裕民,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本段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科学的分析,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线索,运用数学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合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和研究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段研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效率、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之原因。这个结论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现实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从丰富的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中提炼出有规律 性的经济事实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50年来的经济增长现实,从中得出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是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增长,从中得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和增长趋势,并提出需要强化的五个方面政策选择(要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科研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以推进要素的效率化和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离,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 郭金兴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比例,因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不同的含义。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同名42661)

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二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四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今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突出强调了“稳增长”。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关键性的话:“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重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证和完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这段话看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中心是“稳增长”。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除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外,还需要加两个,一是根据阶段发展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根据社会主义要求,调整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我国应在“稳增长”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转型,首先,应贯彻破产制度;其次,应完善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放开市场的准入管理;最后,应完善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四.结论 本文从外需拉动作用减弱、内需依旧不足,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面临经济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难境界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得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困难时期,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变化及时反应,于今年7月份提前5个月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作出相应的经济决议。今年,中央扔坚持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由“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并着力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平稳转型。努力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更加健康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何克亮.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理论学习》 2012年10期 11-17 【2】吴思远.浅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宏观经济》 【3】张立群.我国宏观经济刑事特点及政策分析《阅江学刊》 2012年10月第5期 5-13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教学号:21140731 姓名:王月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5年-2015年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预算支出、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CPI、GDP、投资、预算支出、进出口、经济增长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指出,国民收入核算把GDP分为四大类支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用Y代表GDP有,Y=C+I+G+NX。

从公式可知,GDP主要受这四方面影响,因此本文用公共预算支出衡量一部分政府购买,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投资。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选取了CPI物价指数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随着对外经济加强,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进出口额也是值得分析的因素。 二、模型设定与参数设计 (一)数据的收集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 日期:年月

【摘要】 2004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作出预测,中 国经济增长速度2004年有望超过9%,2005年则大约在8%至9%之间。在全球经济不是非常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成了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本文综合了西方经济学中各个流派的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从1985年到2002年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易纲、樊纲、李岩在《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自从1997年亚洲发生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普遍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理由是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太低,不足以支持可持续的增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在他的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特别指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尽管他赞扬中国:“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其10多亿人口的收入提高了4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经历如此快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亚洲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增长率,却没有与之相当的卓越的生产率增长。它的增长是资源投入的结果,而不是效率的提升。”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扩张却没有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那么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全要素生产率上的巨大差别并不难理解。 文章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单纯数量上的扩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微观主体的转变,中国技术进步的状况,中国人力资本结构的提升以及不断走高的人民币汇率和不断增长的官方储备都说明,中国经济的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的判断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来源是没有考虑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应该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而其最根本的是没有认识到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投资方向有所不同,这二者的技术进步机理也不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产出增长率扣除各要素投入增长率的产出效益后的余值,实质上是要素投入所不能解释的部分。随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变得越来越精巧,这一余值越来越低。用不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不能比较的。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国家地区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如果没有考虑这两种经济体技术进步机制的不同及投资方向上的不同,也是不能比较的。 针对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热门话题,本文收集了我国1985年到2002年间的GDP,固定资产等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及比较对比分析,分析这段时间里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陈述 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产量的增加,用来衡量这一经济量的尺度通常是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回升转入增长与通胀并行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殊途同归于“滞胀”;“三驾马车”均有放缓,经济景气小幅回落;通胀压力上升,价格调节面临“二难选择”。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阶段,全年 GDP 增长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与 2010 年正好相反,增长 9.5%左右,比 2010 年回落 0.5 个百分点,CPI 增长在 4%左右,高于 2010年 0.7个百分点。 ●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在“调结构”和“控物价”;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稳增长”;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注重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货币信贷回归常态。2010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09 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恢复性较快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明显增强。由于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2011 年世界经济形势谨慎乐观。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外需乏力、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 2011 年我国 GDP 增长9.5%左右,比 2010年回落约 0.5个百分点;CPI 上涨 4%左右,高于2010 年 0.7个

百分点左右。在经济减速、通胀增压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积极稳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和谐;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强调审慎灵活,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信贷规模适度增长,加强利率和汇率调节。 一、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前高后低”,协调性显著增强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1.受政策效应衰减和基数两大因素的影响,GDP增长“前高后低”在外部环境改善、政策刺激和低基数等因素的影响下,2010 年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前三季度,GDP 增长 10.6%,比上年同期加快了 2.5 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 4.0%,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长 12.6%,比上年同期加快 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 9.5%,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但分季度看,经济增长则呈逐季放缓态势。第一、二、三季度 GDP 分别增长 11.9%、10.3%和 9.6%,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还将有所放缓。今年季度之间经济增长逐季放缓,前高后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数不断抬高。去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后高”,对今年经济走势的影响明显。二是政策主动调控。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两次房地产“新政”、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和加大节能减排等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尽管 2010 年前 11个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1.GDP增速持续回落 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11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 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 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

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 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13年5月29日把中国201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1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内需疲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为调降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信贷规模扩张和政府刺激政策的出台,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4%。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首先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可以说,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在面临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放缓是三个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一是宏观调控影响。自去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M2增速从去年底的19.7%至今年6月末的15.9%,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二是要素供给冲击。二季度以来,不少省份出现“电荒”,有关测算表明,仅用电缺口就将拉低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去库存化。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企业库存增加很快,远超往年同期,而新订单增加不明显。由于库存增加超过需求,且二季度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企业开始去库存。 二、上半年国内物价走势: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报告

计量经济学及软件应用课程小论文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小组成员学号 雨 呵呵 庞晓雅 晓锐 指导教师:西超

目录 1.背景 (4) 2.模型的建立 (5) 2.1理论模型的确定 (5) 2.2建立初始模型——OLS (9) 2.2.1使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 (9) 2.2.2对初始模型进行检验 (9) 2.3建立修正模型——WLS (18) 2.3.1使用WLS法进行参数估计 (18) 2.3.2对修正模型进行检验 (19) 3.模型经济意义分析与检测 (23) 3.1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结构分析 (23) 3.2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23) 3.2.1被解释变量Y的点预测 (23) 4.结论 (26) 4.1主要结论 (26) 4.2政策建议 (26) 5.参考文献 (27)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投资、消费、经济增长、最小二乘法。

1 背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增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得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体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是有意义同时也是很必要的。

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与展望课件

20XX年1月12日,第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改革三十年:评价与展望”。新浪财经对此次盛会进行全程同步报道。以下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秘书长,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的精彩发言。 樊纲:谢谢,我没有讲160年我回到30年,而且刚才张院长说了,一定要在30分钟之内完成30年的分析。今天有幸参加这个会议我想也向大家报告一个我们最近的研究成果,就是我们用20XX年的数据对中国过去,比30年长,过去50年,主要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进行了一个标准的计量分析,试图从中找出解释为什么中国过去30年高增长,改革开放发展这些因素都在哪些方面如何起作用?同时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分析再往前看一看,第一是往前看一看,哪些因素还在,哪些因素不在,我们今后20、30年会怎么样,同时提出任务,提出问题,我们需要做怎么样的进一步的改革,所以今天我就从这个,我们最近做的这个工作,还没有做完,最后的一些技术细节还要落实,还得继续做,但是基本的 一些数据已经出来了。 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 第一个结论就是中国过去30年的增长确实不仅仅是属于要素投入的结果,很多世界的经济学家和我们中国人自己说的,我们没有效率改进,中国人就是投入,就是劳动力便宜,就是靠着资本积累等等,在我们的分析当中,我们过去平均每年9到10的增长速度当中,确实当然要素投入还是主要的部分,79年到88年占6.7%,在全部的增长速度当中。89到98占5.16%,99到05占5.36%,还是主要的部分占60%左右的增长,但是生产力的提高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看这张图的最后一行,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说不是劳动生产率,而且我们要素里面用的是人力资本,教育的因素已经含在里面了,扣除了这些投入的因素之后,纯粹可以认为是效率改进,生产率改进造成的增长,90年代大概有4.4%左右,到了99年以后,仍然有3.7.左右,应该说是一个相当高的贡献,相当大的贡献,我们有效率改进的部分。世界上陆陆续续最近两年有一些新的研究,确实得出的结果也是跟我们这个结果相兼容的,比如说美国布鲁金斯基金会去年有一个研究,关于中国和印度生产率,也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比较的不是整个GDP的增长,比较的是制造业的增长结论是过去20年,中国全要素的生产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6%,这和我们这个研究基本上也兼容,我们做的另外一个工作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生产力的改进,我们就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当然这是一个模型里面的各种各样的解释,我是分成两张图来显示,第一行就是刚才的最后一行,这里面就是,下面有各种因素,当然我们还考虑了很多其他因素,有的是不显著,有的是不明显,我们就去掉了,这里面表现的只是相对比较明显和比较显著的一些因素,但是仍然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计量经济学大家都知道有很多数据,很多方面的问题,有的东西 你没法找到数据,你就没法做下去。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魏杰教授,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 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 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 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

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 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 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 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 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 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三是西南地区多年少见的干旱、华北地区普遍低温等异常天气影响农产品(16.07,0.00,0.00%)产量。四是目前较高的生产资料与原材料购入价格将向下游传导。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将有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五是沿海地区通过提高工资解决“招工难”问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品价格改革导致水、电、燃气和成品油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综上所述,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 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二、经济增速创危机以来新高点 1.经济并未“过热” 去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季回升。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达到本轮经济回升新高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提高,带动了经济整体快速拉升。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

新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分析

中国历年GDP增长趋势分析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参与生产和服务活动所形成的增加值。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关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活动,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稳定发展的实体经济基础。当然,在现实经济运行中,GDP增长速度不能太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曾多次出现“大起大落”现象。“大起大落”的要害就是“大起”。因为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过急、过快的“大起”,也会很快产生“四高”问题,即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通胀,很快造成对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均衡关系的破坏,由此而导致随后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大落”。因此,反对GDP崇拜、反对盲目追求和攀比GDP,是正确的。 一、在1820-1952年期间世界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中国由于技术落后、内乱和外国列强入侵,人均GDP反而从600美元下降到538美元,中国占世界GDP的份额从1/3下降到1/20。 二、中国在1952-1978年期间实行了新的国家治理模式,经济增长明显加速,GDP增长了3倍;不过人均收入只增长了80%,年增长率只有2.3%,慢于世界平均2.6%的水平。屡屡发生的政治运动和种种体制缺陷导致了生产率下降。 三、1978年以来的30年改革时期中国经历了高速增长,在世界GDP中的份额从5%增长到15%,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增长接近3%,人均收入增长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中国在改革期间的经济表现相当卓越。在此期间农业改革先行,保持了国家完整统一,海外华人的投资,起点低的后发优势,计划生育控制了人口出生率,防止了俄罗斯那样的恶性通胀,没有像俄罗斯那样通过大规模廉价出售国有资产、创造超级富豪的方法来推进私有化,而是让非国有企业发展来自然取代国有企业,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1)1979-1982年,由于中国工业刚处与起步阶段政府没有对逐渐恢复的国有企业和经济连进行任何征税收,而是让经济继续发展让人民休养生息,培养民力。此期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9.96%,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73%,CPI 平均值3.8%。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不仅远低于GDP增长,也低于CPI增长,(2)1983-1985年,中国经济已初具规模,当时财政开始从活力恢复的国民经济中抽钱,为了来应对当时政府启动城市改革所需资金,并且开始发展中国其他产业并进行一些尖端的科学创新。连续3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19.31%,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8.32%,CPI平均值4.87%。国家财政收入和GDP增长,大致保持相当。 (3)1986-1988年,连续3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18.62%,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5.56%,CPI平均值10.60%。又回到了1978-1982年的状况,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远远低于GDP增长,甚至没有跑过物价水平,为实质负增长。藏富于民,彻底使人民生收入有大幅度的改观。 (4)1988、1989两年,连续两年出现严重通胀,1989年GDP实际上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亦然。 (5)1990-1992,连续3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16.49%,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9 .35%,CPI平均值3.47%。经济增长从89年的衰退中走出,开始加快;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也同步上升,但增长幅度仍大幅低于GDP增长。 (6)1993-1995年,连续3年,借1992年1月邓/小平借邓小平南巡国经济迅速升温。出现连续3年的2位百分数的CPI上涨,CPI上涨年平均值高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