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科学的价值

论科学的价值

论科学的价值
论科学的价值

第18卷第3期2002年6月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r”“0,H“础"R眦”c缸£ⅡndE∞no卅掂(“啦妒

V01.18№.3

Ju11.2002论科学的价值

汪辉勇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科学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社会价值、负价值以厦代价。科学的内在价值主要表现为真理性、创新性和审美性。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来自于社会,科学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因而科学具有社会价值。但科学在为人类

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烦恼和痛苦,科学也具有负价值;科学的负

价值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我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代价有合理与不舍理之

别,应通过努力尽量避免不合理的代价。

【关键词】科学;价值;内在价值;社会价值;负价值;代价

【中图分类号】(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48(2002)03一0055一05

科学作为人类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活动及其观念的成果,对人类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价值,以至于科学本身也成了一种价值标准,人们的行为、思想观念、以及计划和方案等都要用科学来衡量。但是,人类渐渐发现科学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困惑与烦恼。如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许多科学发明被用来制造毁灭人类自身的武器,为了减轻劳动强度而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机器反而成了人的枷锁,等等,这一切都促使人们对科学的价值进行反思。

一、科学的内在价值

科学的内在价值,是指当科学作为一一个独立的系统时,其自我发展的指向和评价的尺度。

科学的存在与发展,在以某种外在的需要与目的为前提和动力的同时,也以自己为目的,作为一种为思维而思维、为认识而认识的纯科学而存在。科学是由“人”的科研活动及其结果组成的一个领域或者说一个系统。人是科学领域或科学系统中的“主体”。作为主体的人,之所以从事科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学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有兴趣,是由于他们欣赏自己的工作,由于他们感到乐在其中。正是由于人们感到乐在其中,由于人们欣赏自己的工作,由于人们具有对事物追根究底的好奇心才使科学得以产生和发展。如果不是因为人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许多现象充满了好奇,并且总是饶有兴趣的去追究它们的原因,而仅仅是因为社会需要,则可能不~定有科学。这也就是说,人的兴趣、人的好奇心、人的追求知识和真理的信念,使得科学具有其内在的目的和价值。

有人甚至认为,科学只是一个以自己为目的的系统,“科学仅仅同发现真理和观照真理有关;它的功能在于建立一幅同经验事实相吻合的世界图像”…。笔者倒不认为科学可以完全脱离社会,成为“世外桃园”式的独立系统,而只是认为科学在满足社会需要,追求外在价值的同时,

收稿日期:2002—02—28

作者简介:汪辉勇(】962一),男,湖南临湘人,湘潭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万方数据

也有自己的内在目的和价值。7L子曾说过,“朝闻道,夕死itJ矣”。孔子这句话似乎表明他也认为“科学只以自己为目的”:“闻道”只是为了“闻道”,汝有外在目的;只要获得真理,明白了道理,即使弓r步匕掉也不后悔。但事实上,}L子钧真正意思是强调“道”的可贵,而并非主张单纯的为“刚道”而”闻道”。孔子的人生观是入肚的,他fj已虽然屡不得志,但仍然执著的周游列闷.宣传自己的主张,同时鼓励自己的学生为宫从政,钎仁义于天下.所以他不可能把”闻道”仅仅当作一种自我欣赏的游戏。

科学的内在价值主要表现在j个方面:真理性、创新性邢审美性。

所谓真理阵,即}人识的正确性、真实性。科学是一种i人识活动,认识以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事物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事物之所以运动变化是凶为它存在着内在矛盾.这个内在矛盾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在经验中通过期已的感官系统所感觉到的,是事物的不断改变着的表而现象,而这些表面现象反映着事物的内在萃质和规律,是内在本质和规律的表面化。困此,人们州以通过对现象的反复观察和分析,阡借助于理性的思考而认识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如果人们按照自己的认识能够在实践巾重复他们所规察分析的那个自然过程,那就证明人们的认识是正确的、真实的,即是真理的。但是,宇宙事物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能力、人的理性总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相对的。人们不可能穷尽真理,也不丌]能终结真刊,人们的真理性认识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永远都有待J+进一步发展。正凶为人们的认【只以真理为目的,而又永远不ni能穷尽所有的真理和终结jj!=方面的真理,所以“真理性”就成为利学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尺度,即一种价值。

与真理相对的是谬误,谬误是一种错误认识、是一种J、镕假的认识。谬误与人的兴趣和认识的目的是相悖的,所以它不可能成为科学的价随。但是,谬误也不是绝刘的没有价值,它在科学领域可以告示岳来者不要浪费时间,不要重蹈覆辙,困而使后来者可以在正确的道路卜走得更远。人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大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对谬误的价值的肯定。因为所谓“失败”,或者是因为认识的错误,或者就是指错误的认识。

创新性要求科学认识有独到的发现,不能简单重复。因为宇宙事物是无限的,丽人的认识能力、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发展科学、要尽可能的满足人的“好奇心”,就必须要求科学工作者不断的有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科学领域不断的扩大,才能使科学系统变得越来越精致缜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麦考利说:科学“是一门永不停顿的哲学,永远不会满足、永远不会达到完美的地步。它的规律就是进步。昨天还看不到的一点就是它在今天的目标,而且还将成为明天的起点。”拉1这实际上就是说,科学要不断的创新,只有创新才有价值。

审美性是指科学对于和谐、清晰、简洁、完善等美的本质的追求。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而人的活动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因此,美事实上是蕴含在人的每.?项活动中的,只是科学更自觉地把关作为自己的目的和价值。

二、科学的社会价值

科学显然不町能完全在自我欣赏、自得其乐中生存和发展,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还来自于社会,来自于社会的需要、目的和理想。这就是说科学具有社会价值,社会要根据社会的需要、目的和理想来确定评价科学的标准和尺度。

第、我们认为从总体上讲,社会要以“造福于人类”为标准和尺度来衡量科学的价值。科学要成为人类了解自然从而支配自然的手段,科学要能够增加人类的幸福、减轻人类的痛苦,科学要不断的为人类提供新的方法、新的工具和新的途径,这样,科学才有价值、才会受到社会的肯定和欢迎。而有史以来,科学确实作为一种手段为人类创造了幸福,并因此而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热情颂扬。17世纪英国哲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说:“人类获得力量的途径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密切关联着的,二者之间几乎没有差别”。旧119世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20世纪,一代伟人邓小平

 万方数据

则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从这一角度看来,科学的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科学是人类前进的永恒动力。人类的生存繁衍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而是不断前进发展的历史。这个前进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即牛产力的不断提高。因为生产力水平提高之后,人类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都随之发生变化,变得愈益完善,愈益符合人的发展的要求。而生产力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科学的巨大成就,科学的每一成果又都必然推动生产力进步,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其次,科学可以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改良人类的生命质量。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列举许多事例,如科学消灭了许多疾病,减少了人的痛苦,延长了人的寿命;科学为航海家提供r安伞保障,仵大小河流卜-架设了桥梁;科学“把雷电安全地导入地面,使黑夜光明如同白昼”;科学扩人了人类n0视野、加快了运行速度、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便利了交往和通信等等,这~切都是人类所希望的,而且也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健康和幸福,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大大提高。

再次,利学是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前提。世界观、人牛观、价值观是人所具有的,它是人们为人处事的观念性力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指导人们对人和事做出正确的对待和处理,指导人们走向健康幸福之途。而错误的f{{=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则会使人误入歧途.从而影响人的健康幸福,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怎样才能树立和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科学是其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因为科学通过实事求是的实践过程深刻地、有说服力地揭示了客观自然界的内在规律,撩开r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们了解事实的真相,所以必然地帮助人们消除无端的猜测和幻想,确定正确的观念。

第二、科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从其它的不同侧面来描述,如实用性、经济件、伦弹性等。所谓实用性,即以科学对人类社会是否有实际用途,以及实际用途的大小作为评价科学价值的标

准和尺度。有用的和用途大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就给予支持和鼓励;否则,给予冷落和打击。所谓经济性,即根据科学带来的经济效益来评价科学的意义和价值。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科学才是有价值的科学,否则是没有价值的科学。所谓伦理性,即科学活动要以伦理道德为界限,合乎伦理道德即行,违反伦理道德则止。伦理道德是评价科学活动和科学成果的一个标准和尺度。比如研究“克隆”人的科学活动,在一些国家就因为伦理道德的原因而被明令禁止,美国总统布什就曾在2001年11月明确表示反对讨论“克隆”人类胚胎的法案,他认为“克隆”人类的科学实验,“在伦理上是错误的”;性科学在我国?直很不发达,很大程度卜就是因为性科学活动受到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科研工作者不敢轻易涉足这一领域,即使涉足也不敢放开手脚等等。

第三、我们认为真理性、创新性、审美性等既是表述科学的内在价值的标准和尺度,『司时也是表述科学的社会价值的标准和尺度。也就是说,科学活动和科学成果的真理性、创新性、审美性不仅是科学的自我要求,也是社会对科学的要求,只有具有真理性、创新性和审美性的科学活动和科学成果,才具有社会价值或者才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科学的负价值

社会对科学的期待是科学要造福于人类,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科学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出乎意料的烦恼和痛苦。我们把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烦恼和痛苦叫做科学的负价值。

关于科学的负价值问题在19世纪中叶以后才被人们意识到,在这之前,人们觉得科学的价值无非是普遍地造福于人类.它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贵的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的源泉。至于科学对人类的负面影响即负价值,则元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公民都小会觉得是个问题。是战争和经济危机把人们从科学迷信中唤醒了。人们忽然发现,科学所带来的新生产方法引起了失业和生产过剩,却丝毫不能帮助解救贫困,贫困状况和以往一样普遍存在于全世界。同时,用科学制造出来的武器使战争变得更为追近、更为可怕,使个人安全几乎降低到毫无保障

57

 万方数据

的程度,而这种安全却是文明的主要成就之一。另外,对自然资源的疯狂开发使环境问题也初露端倪。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即以其深邃的洞察力警告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刘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_4J人类进人20世纪以后,战争、经济危机、环境污染等世界性问题日甚一日,加上科学内部由于知识的快速更新而造成的混乱,人们对科学的负面影响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人们对科学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一些人甚至完全否定科学的价值,提出要禁止科学,要禁【L把科学的新发现加以应用。1927年,英国的里彭主教曾在向英国促进科学协会讲道时说,“……我甚至甘胃被听众中某些人处以私刑的危险,也要提出这样的意见:如果把全部物理学和化学实验室都关闭十年,同时把人们用在这方面的心血和才智转用于恢复已经失传的和平相处的艺术和寻找使人类的生活过得去的方法的话,科学界以外的人们的幸福也不一定会因此而减少……”口J。

我们认为,科学的负价值确实是存在的,我们不能把科学理想化、神化,认为科学技术是万能的,科技革命可以保证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都能得到妥善解决。但同时也不能用噎废食,把科学说得一无是处,把所有问题都归咎ji科学,认为科学是“罪魁祸首”和“万恶之源”。

科学负价值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物质文明的损害,一是对精神文明的危害。科学对物质文明的损害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当前,它突出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人几膨胀等。美国生态学家格林伍德和爱德华滋指出:“当一项新技术破坏了人们大量需要的和不丌J再生的、人类的和非人类的资源时,那么所谓进步实际上就是一项拙劣的交易”。“由于这种“拙劣的交易”使人类物质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断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严重阻碍了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

科学对精神文明的危害丰要表现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消极的精神现象。例如,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增强了人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同时人们可能由此而变得疏远

58

孤寂;电脑的广泛使用,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却可能因其无孔不入而使个人隐私公开化,而造成某种不可设想的道德后果等等。德国学者雅斯贝斯在描述时代的精神状况时说:当今时代,人成了机器的一部分,以至人们“对事物和人的爱减弱了,丧失了……在机器面前的工人只专注于直接的目标,无暇、也无兴趣去整个儿地思索生活”。“人的生活已变得依赖于这架机器了,但这种机器却同时既因其完善也因其瘫痪而行将毁火人类”。I“

科学为什么会有负价值呢?一是因为科学本身的不完善,一是因为人们对科学的运用不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对于真、善、美来说,是一个不断追求和趋近的过程。这也是因为人的认识能力和理性是有限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握真理,把什么事情都做得尽善尽美。所以任何一个科学活动和科学成果,都会在其展开过程中暴露出缺陷和不足,都会或多或少地与人们的需要、目的和理想不一致或相违背,因而对人类造成伤害形成负价值。

另外,我们认为,科学终究只是一种工具和中介,它不具有主体地位,它以人为主体,因此,如果科学别人造成r伤害,那一定是,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科学的使用不当,而不能完全迁怒于科学。科学是双刀剑,运用得好,是锐不可挡的“宝剑”;运用得不好,则会伤及自己。正如,原子能如果善加利用,它可以造福于人类,功德无量;但如果被制成原子弹,作为杀人武器,则nJ以毁灭人类。如果仔细分析我们用来证明科学具有负价值的事例,相信可以发现,其之所以具有负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有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有问题,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没有很好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科学被迫充当了人们相互争斗的卑劣手段;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过于信任和依赖科学了,以罕于被科学牵引而误入歧途。

四、科学的代价

科学的负价值是不nr避免的,因为造成科学的负价值的原因无法消除,至少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无法消除。正因为如此,科学的负价值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科学的一种代价,我们可以从代价

 万方数据

的角度来讨论科学的负价值问题。

科学的代价是人们为了获得科学的价值而不得不付出、舍弃、牺牲的其它价值。我们认为,科学的代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们为了追求科学价值而不得不放弃的对于其它重要价值的追求。比如人们为了取得某项科学成就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其它爱好,不得不放弃与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甚至于可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健康和爱情。二是人们为了发展科学而不得不做出的经济价值投入,即成本。三是人们在获取和享受科学的成就时,不得不承受的科学的负面影响。四是由于人们对于科学的不合理运用以及科学的开发和运用过程中的意外事故所引发的耗费、损失或消极后果等。18o显然,科学的负价值不完全等同于科学的代价,负价值只是一部分代价,七述第一个层面和第二个层面的代价就不能归并于科学的负价值,但科学的负价值是科学代价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代价从总体上而言是不可避免的,希望从科学中只获取利益而不付出任何代价是绝对不可能的。但这并不是说,科学的每一项代价都是必要的。也就是说,科学的代价可以区分为合理的代价与不合理的代价。就具体情况而言,有些代价是可以避免的,或者是可眦减少的。

那么,如何区分合理的代价与不合理的代价呢?这是一项颇有些艰难的工作,我们认为以下一些原则可以讨论: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是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原则;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四是利大于弊的原则等等。这就是说,我们认为至少可以用以上四项原则来判断科学代价的合理与不合理。

以人为卒的原则,要求科学研究活动和科学成果的应用不能违背人的本性,而必须符合人的需要、目的和理想,如果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和对科学成果的应用要以违背人性、违背人的需要、目的和理想为代价,那么这种代价就是一种不合理的代价。

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原则,要求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的应用不能因为对个人有利而损害集体的利益,不能因为对少数人有利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能因为对一个国家有利而损害全人类的利益。如果所进行的科研活动和对科研成果的应用要以牺牲和损害集体利益、大多数人的利益为

代价,那么这种代价就是一种不合理的代价。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

的应用不仅能够满足当下人类的需要、符合当下

人类的目的和理想,而且不会对后人满足需要、

实现目的和理想构成威胁和危害。如果所进行的

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的应用,要以牺牲和损害后

人的利益为代价,那么这种代价就是一种不合理

的代价。

利大于弊的原则,要求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

的应用给人类所带来的利益大于其所带来的弊

端。如果因为某项科研活动的进行和科研成果的

应用而付出的代价大于其所带来的利益,那么这

项代价就是一种不合理的代价。

科学的代价问题以及科学的负价值问题,归

根到底还是人的行为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理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人的行为是合理的,人

们能够合理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科学

的代价也就是合理的,科学的负价值也就会降低

到最小的程度。而人的行为要做到合理,从根本

上来看又依赖于科学和理性,因为合理的行为无

非是既合乎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又

台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行为,而要合乎规律、台

乎人的需要和目的(即合乎人性),必须依赖科学

和理性对客观规律和人性做出正确的认识。离开

科学和理性,离开对客观规律和人性的正确认识,

人的行为要做到合理是不可能的。因此,科学的

代价问题和科学的负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讲又是

科学自身的完善问题。反科学和反理性是绝对错

误的,科学的代价和科学的负价值是不可避免的,

问题在于如何促进科学的自身完善,如何避免不

合理的代价,如何尽量的缩小科学的负价值。

(编辑:彭程甸】

【参考文献】

[1][2][3][5]JD.m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37、4l、40、3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选集[M]第3卷第517页

[6](荚国,N.J格林伍德,』MB爱德华滋.人类环境和自然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490).

[7](德国)#尔.雅斯皿斯时代精神状况[M].卜海:上海译文出版杜,1997.43、53

[8j张明仓科学代价论[J]南京社会科学,1999。(4).

"一

 万方数据

论科学的价值

作者:汪辉勇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刊名: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

年,卷(期):2002,18(3)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5条)

1.J D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 198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选集

3.N·J·格林伍德.J M B 爱德华滋人类环境和自然系统 1997

4.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精神状况 1997

5.张明仓科学代价论 1999(0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何云峰.HE Yunfeng从价值哲学到价值科学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30(1)

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人类的实践结果积累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程度,人化自然成为人类生活世界的主要基础,这个充满人为事物、以物质文明为核心的人类结果领域,构成特殊的价值世界.从宇宙进化链来看,价值世界是进化的表现环节之一.随着价值世界的出现和发展,我们有了自然、社会、思维(主观精神世界)、价值等多个"世界".相应地,我们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包括心理学)分别对前三个世界加以研究,但尚没有跟价值世界相对应的科学领域.因此,应当建立价值科学.价值科学是一个大的门类,它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属于同一个序列的科学研究领域.价值科学不同于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论(价值哲学).

2.期刊论文李德顺.孙伟平论科学的目的价值-天津社会科学2001,""(5)

对于科学的社会价值,人们往往都是从"有用性"或工具价值的角度去理解的.实际上,科学的昌明发展本身具有人与社会发展目标和尺度的意义,是人与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追求,即科学对于人与人类社会具有目的性价值.这种价值既根源于人的内在本性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然,实现科学的目的价值,既必须遵循科学自身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也必须遵循价值的主体性标准及其演化规律.

3.学位论文王乐科学价值问题研究——科学的价值中立、价值负载及其伦理反思2008

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下半期,科学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在科学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它的负面效应也更突出并引发了全球问题,人类在胜利的面前又要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威胁以及基因技术、“克隆人”等引发的冲击,使人类社会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伦理思想对科技发展的指导作用已显得越来越苍白。为了使21世纪的科学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有必要对科学的价值问题加以全面的审视。

要合理地辨析科学是否价值无涉,不能不涉及到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语义澄清,这是关键,也是起点。因为概念的清楚明了是研究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科学价值是一个包含各种价值在内的价值体系,涵盖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同时也有负面效应。科学价值中立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科学的价值中立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看法。从历史的维度看科学的价值中立说的提出及其特征以及当代科学哲学史上对科学价值中立说的批判观点。对科学价值中立说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科学本身规律是价值中立,具有一定历史及现实意义。

然后,从现代科学研究的活动本身、组织方式和目的以及科学和技术已连成为一体的典型特征指出:现代科学研究已不再是价值中立而是负载价值。科学的价值实现的基本方式只有依靠作为主体的人入手,同时加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对话,坚持科学手段和目的价值的统一,保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均衡。科学的价值实现对当代中国尤其具有现实意义,科学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的终极价值。

最后,从科学活动的基本伦理原则,道德约束和科学研究自由的辩证关系,对科学的价值负载进行了伦理反思,认为科学家应负一定的伦理道德责任,并呼吁加强政府、科学家和广大普通民众的沟通。

4.期刊论文李醒民论科学中的价值-社会科学论坛A2005,""(17)

科学中的价值是隐含在科学本身结构中的价值.本文论述了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和作为研究活动的科学的价值,重点讨论了科学理论的价值评价及其评价标准.对于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则从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原理、科学顸设和科学传统五个方面探讨了其中的价值因素.

5.期刊论文刁生富科学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负载-学术研究2001,""(6)

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科学价值中立说"虽有所不同,但都以主体与客体、存在与意义、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划分为理论基础,以科学与价值完全对立和互不相关为基本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某个特定范围内"价值中立说"是可以成立的和有意义的,但从整体上来历史地考查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科学对社会,尤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只能把"价值中立说"看作是一种幻想.整个科学活动,从研究动机、研究战略转移、研究过程、知识体系到理论评价等,都负载价值.当代大科学时代,认识和处理好科学与价值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应该把"求真"与"求善"有机统一起来;社会应该对科学活动的全过程加以调控;科学家应自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6.期刊论文杨曾宪论价值真理及其与科学真理的关系--《系统价值学》之一-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7(3)

文章认为,"价值真理"概念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是与"事实真理"而是与"科学真理"对举的概念.在"事实"层面上,只存在"真实"概念,"价值真理"是建立在"价值实事"基础上的.价值真理就是认识对客观事物现象固有价值本质的揭示.由于价值是系统性存在,所以,它具有区别于科学真理的特指性特征.同一客体,对不同价值主体而言,可以得出"好得很"与"糟得很"这样对立的价值真理认识.但这种价值真理认识,必须建立在科学真理认识基础上,把握客体对主体真实的、本质的利益关系,否则,就没有价值真理可言.

7.学位论文李璇从真理的累积到认知价值的理想——浅谈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及其价值标准的演变2008

首先,从科学哲学这一学科的本身来看:在学科特征上,科学哲学旨在对有关科学的哲学问题做出深刻且具有价值的探讨;在内容上,科学哲学除

了要达成方法论规则的构建之外,另一个方面要着力于科学发展的动力学和发生学的研究。所以基于以上的目的,对科学发展模式的讨论是颇具理论价值的。

其次,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在现实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们在享受科学提供的种种惊喜的同时,也越发意识到科学所带来的问题,世人逐渐从对科学趋之若鹜的状态,慢慢向怀疑科学、排斥科学的状态转变,但是这一态度的转变并非意味着人们对科学的理解程度越来越深,反而盲目的成分是占大多数的。为了能更好的认识科学、理解科学,更好的处理人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深刻的探讨科学发展的模式是必不可少的。

当代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论多集中于一些西方文献,而在这些文献中其讨论的焦点又多集中在“科学进步”这一传统且新意层出的问题上,例如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等,都是这一方面的经典之作。近几年来,也有不少国内学者提出了相关的见解,例如,“科学→价值”发展模式理论等,都是对这一传统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然而,就像我们先前提到的这几个理论一样,凡是谈及发展、进步之类的问题,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目的、目标”这样的要素,而“科学进步的目的”几乎在每一种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中的阐述都有所不同,这表达了作者对科学进步的价值的主要看法。这种说法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即不同的人对于科学进步目的所保有的不同价值标准,也深刻影响到了他对科学发展模式的描述。本文就力图通过对经典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以及近年来对此问题的一些新看法的分析,从而理清这种暗含的价值标准的发展曲线及其与科学发展模式理论的互动关系。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笔者对劳丹关于科学与价值的关系做了详细的讨论,之所以这么做并非出于对于劳丹理论的某种偏好,而是认为劳丹对于科学与价值的分析,切中了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中的价值标准这一问题的要害,那就是对于科学发展模式理论的构造。在价值标准上应当既避免相对主义又避免绝对化,应当在理性、价值、可操作性三者之间进行综合的考量,而后再对科学的进步特征做出论述,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是有问题的。劳丹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及其对科学与价值的看法,正好位于这样一个中间区域,如果排除对其正确性的单纯判断,我认为劳丹的理论是极具启发性的,当然对于这样一个中间区域的认同,也是笔者所力图表达的最终结论。

8.期刊论文禹真.Yu Zhen科学理性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铜仁师专学报2002,4(2)

本文对科学价值、科学理性价值、科学人文价值的含义进行阐述,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理性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关系:科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理性活动,是人类理性的典范和集中表现;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以哲学的方式集中地体现着该时代的科学精神;新的科学价值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

9.期刊论文蒋晓东.龙佳解.JIANG Xiaodong.LONG Jiajie价值视域中的科学划界问题-科技管理研究2009,""(7) 对科学与价值关系的不同理解影响着哲学家们在科学划界问题上的立场.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价值无涉,提出了科学划界的绝对标准;库恩承认了科学的价值性,使科学划界的绝对标准相对化;费耶阿本德和劳丹用科学的价值性取代了科学的真理性,从而取消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价值视域来看待科学划界问题,为科学划界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与价值的复杂关系.

10.学位论文韩文旭论科学合理性是一种普世价值2008

面对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人们试图找到普世的价值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困境。本文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启蒙运动以来,人类过度崇尚理性,造成唯科学主义泛滥。近来人们试图纠正科学的偏颇,但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致使对科学的怀疑心态普遍流行。本文试图为科学正名,说明科学合理性是人类的普世价值之一。

近年来关于普世价值和科学合理性的研究都不少,但很少有人关注科学合理性的普世性。普世价值应该以实际生活实践的方式建构起来,符合全人类这一“类主体”的共同利益,合乎人类个体的需要。科学合理性修正了唯科学主义的偏颇,考虑到科学中本来就有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历史因素,不但能为人类带来利益,又满足了既有世俗性又有超越性的个体需要。科学合理性因符合普世价值的这些特征而可作为普世价值之一。提倡科学合理性不但能反对文化中心主义,而且能反对文化虚无主义,昭示人类文明的发展道路。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3d18792346.html,/Periodical_hunancjgdzkxxxb200203018.aspx

授权使用:武汉工程大学(whgc),授权号:9c060980-5277-4e7a-9f62-9e4c0106e81f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4日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浅议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浅议 社会科学研究究竟是否需要将事实与价值分开,或有意识地排除价值判断?这似乎是个显而易见的简单问题。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们暗含的价值观总是或隐或现地影响研究本身。这一问题在东方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成其突出。因此。本文先论述当代西方哲学对这一问题的若干代表性论点,然后再对我国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某些普遍倾向作针对性的评论。 科学价值中立说 关于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观点,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在较长时期内影响了占主导地位的科学观和认识论。一般认为马克斯?韦伯引入了现代的事实—价值两分的观点。他在《社会学与经济学中“价值中立”的意义》这一经典论文论述了两方面的观点。第一点他吸取了休谟的思想,认为在规范与描述之间、在断言某物实际上是什么与理想上应当是什么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我们加于事物的价值不属于这些事物的真理性,科学关心的是描述实际发生了什么,并且解释为什么。自然,科学能够而且必须注意个人和团体在事实上怎样做出评价,但他们却不能从根本上真实地记录这个或那个事物是内在地有价值的,因而是在范畴上应当被评价的。韦伯的第二个论点是有规定性的。他从不认为价值是无足轻重的,也从不宣称每个人,特别是社会科学家应当总是避免价值判断。与此相反,他坚持提出指认与评价的区别,二者不容混淆。一个人在表达价值判断时,不应当自称这种判断是得到科学地确认的;因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当社会科学家推崇某种行动时,他们应当尽力地说明自己所说内容中哪些是科学的发现,哪些是具有很不同地位的政策建议。这是知识分子的真诚品质与尊重真理的原则所必然要求的。 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一般都竭力提倡科学与价值、描述与规范、实然与应然判断的严格区别,要求社会科学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亨普尔指出,有关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可以说是围绕着两个不同的方面而展开,这就是:(1)科学家的实际研究行为,和(2)批判评价和论证科学断言和程序的方法论标准。在科学家的实际行为层次上,价值评价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诱导因素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德的准则、审慎的思考和个性等等显然会影响科学家对所研究领域、问题和所采取的方法的选择。社会和政治价值有可能削弱研究某些特殊问题领域的努力,也可能鼓励人们赞同某些并无可靠根据的理论。当然,作为一种规律,科学研究中决定采取或放弃一个特定的假设或理论,将强烈地受到认知价值或准则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社会科学研究究竟是否需要将事实与价值分开,或有意识地排除价值判断?这似乎是个显而易见的简单问题。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们暗含的价值观总是或隐或现地影响研究本身。这一问题在东方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成其突出。因此。本文先论述当代西方哲学对这一问题的若干代表性论点,然后再对我国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某些普遍倾向作针对性的评论。科学价值中立说关于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观点,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在较长时期内影响了占主导地位的科学观和认识论。一般认为马克斯•韦伯引入了现代的事实—价值两分的观点。他在《社会学与经济学中“价值中立”的意义》这一经典论文论述了两方面的观点[1]。第一点他吸取了休谟的思想,认为在规范与描述之间、在断言某物实际上是什么与理想上应当是什么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我们加于事物的价值不属于这些事物的真理性,科学关心的是描述实际发生了什么,并且解释为什么。自然,科学能够而且必须注意个人和团体在事实上怎样做出评价,但他们却不能从根本上真实地记录这个或那个事物是内在地有价值的,因而是在范畴上应当被评价的。韦伯的第二个论点是有规定性的。他从不认为价值是无足轻重的,也从不宣称每个人,特别是社会科学家应当总是避免价值判断。与此相反,他坚持提出指认与评价的区别,二者不容混淆。一个人在表达价值判断时,不应当自称这种判断是得到科学地确认的;因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当社会科学家推崇某种行动时,他们应当尽力地说明自己所说内容中哪些是科学的发现,哪些是具有很不同地位的政策建议。这是知识分子的真诚品质与尊重真理的原则所必然要求的。 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一般都竭力提倡科学与价值、描述与规范、实然与应然判断的严格区别,要求社会科学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亨普尔指出,有关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可以说是围绕着两个不同的方面而展开,这就是:(1)科学家的实际研究行为,和(2)批判评价和论证科学断言和程序的方法论标准。在科学家的实际行为层次上,价值评价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诱导因素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德的准则、审慎的思考和个性等等显然会影响科学家对所研究领域、问题和所采取的方法的选择。社会和政治价值有可能削弱研究某些特殊问题领域的努力,也可能鼓励人们赞同某些并无可靠根据的理论。当然,作为一种规律,科学研究中决定采取或放弃一个特定的假设或理论,将强烈地受到认知价值或准则的影响,这反映在他们坚持某种方法论程序的标准上。[2] 正是在构成研究行为的重要的诱导因素这个问题上,价值评价与科学研究相关联。因此,必须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科学史解释科学研究行为时考虑价值评价的作用。然而,这种科学解释在谈到科学家受价值影响的时候,并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它在解释科学家接受或放弃一个理论时,并不论证这个理论的合理性,或表明这是个不合理的科学程序。而合理性问题要求的是在可以获得的证据和其他系统的根据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批判的评价。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传统的科学观,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主张科学理论与证据关系有明确的客观标准,并认为这种标准可用证据与理论之间的肯定或否定的的逻辑关系来表示,由此而为科学的客观性与价值中立说提供了依据。按此观点,恰当的科学研究及其结果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的成见、信念或态度的,因而可以把某些程序看作违反了科学规范,并可以用对科学以外的价值观的过度依赖来解释研究者违背恰当的科学行为的动机。与上述科学哲学观点相类似,现代知识社会学(或科学社会学)的鼻祖卡尔•曼海姆也把自然的与文化的区别了开来,把数学、自然科学与宗教、道德、实践领域等其他方面明确区分开来。“可以说,形式知识在本质上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其内容并不受个别的主体及其历史社会条件的影响。但在另一方面,显然存在着范围广泛的主体事务,它只能由某些主体、或在某些历史时期被接受,而且从个人的社会目的来看,这也是显而易见的。”[3]他认为,自然科学具有可重复性,而宗教道德等文化的领域则具有不可比的特征。所以他断言,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非真理的。一般来说,意识形态的特征是对其范围广泛的对象进行高度明确的阐述,对其追随者有权威的明确的命令性。与其他类型的信仰相比,意识形态更加系统化,围绕一个或数个突出的价值观而整合。

谈谈数学的美学特征

谈谈数学的美学特征 什么是美?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自然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美可分为感性美和理性美,美是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本质特征。人们往往认为数学是枯燥的,与美学无关。事实上,这是一种偏见。德国诗人诺瓦利说:“纯数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也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可见,数学中存在着美。 什么是数学美呢?数学美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思维结构的呈现,它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美妙的声音,没有动感的画面,它却是一种独特的美。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说:“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字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美,既所谓数学美。”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和谐美、奇异美。 数学具有简洁美。 数学的简洁性并不是指数学内容本身简单,而是指数学表达形式和数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简洁。例如:人们用0到9十个数字加上位置计数法可以表示任意大的数;复杂的地图用简洁的四色表示,只有数学能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莱布尼茨用“”这一简捷的符号表达了积分概念的丰富的思想,刻画出“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因此,有些数学家把微积分比作“美女”。 数学具有对称美。 对称是最能给人以美感的一种形式。从古希腊的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在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德国数学家魏尔说:“美和对称紧密相关。”数学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对称如:数的对称,包括整数、有理数等;形的对称,包括直线、圆、正多边形等;式的对称,包括对称矩阵、求导与积分等。现实生活中,建筑、宫殿、园林就很好的应用了数学的对称美。 数学具有统一美。 统一性是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共同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和谐、协调、一致。数学美中的统一性在数学中有很多体现,例如:数的概念从自然数、分数、负数、无理数,扩大到复数,经历了无数次坎坷,范围不断扩大了,在数学及其他学科的作用也不断地增大;几何中的圆幂定理是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的统一形式。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属性和规律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及法则等也必然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处于一个统一体系中。数学美的统一性正体现了数学知识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 数学具有和谐美。 所谓和谐即雅致,如果把数学比作一座殿堂,那么和谐性是其主要建筑特色,无论从局部或整体来看,都让人体会到平衡协调、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的美感。“黄金分割比”是最能体现数学的和谐美,黄金分割比在许多艺术作品中、在建筑设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维纳斯的美被所有人所公认,她的身材比也恰恰是黄金分割比;达芬奇称黄金分割比为“神圣比例”,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生活中也常常利用黄金分割如:小康型购物价格公式、合理睡眠时间、饮食饮水问题等等。可见数学的和谐美无处不在。 数学具有奇异美。

浅谈人文学科的价值

浅谈人文学科的价值 在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今天,人们普遍重视自然学科远多于人文学科,于是,有了经济管理、会计,工程等热门专业和历史、哲学等冷门专业之分。也许选大学,选专业是令许多人头疼的事情。所学专业和毕业后就业是紧密联系的,大家都觉得,选专业是找工作的第一步。专业选错了,就会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危险。可见如今大学的专业越来越实用,大多数家长反对孩子学习没有实用价值的象牙塔学问,传统的人文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 清代诗人黄景仁诗句似乎恰好反映了如今实际生活中大众的心态:“百无一用是书生”。 人文学科包含了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它在现今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严重质疑。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这些大道理大概众人都知道,却是也比不过实际。以实际情况来说,理工科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远远超过人文学科的毕业生,理工科项目研究经费也远远高于人文项目经费。也许有人认为自然科学能创造实用的社会价值,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人文学科并非直接实用的学科,它一般也不能给其学习者或从业者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这是客观事实,但仅仅是以物质上的“有用”“无用”作为衡量和评价一类学科的标准是片面的和不完全的。 很多人会疑惑,人文学科的价值究竟何在?不管是什么原因促成现在的现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人文学科的价值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须的。可以说人文学科不论是对我们个人抑或是对整个国家、民族、社会都有重大影响。 对于西方的学生而言,大学是人生全新的开始,而对于很多国内的学生而言,考上大学,就是完成了目标,可能在安逸的环境里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追求与理想。有人说大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经历,也有人说大学是半个社会。 对于人文学生来说,大学人文教育教我们思考、分析、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述,人文教育也可以使人发现自己,保持自身的追求和理想,认识世界,反省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培养自己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当然我们也不能每天规规矩矩安安分分的在原地“掉书袋”,希望靠着文字过生活,这就像坐在屋檐下守着海市蜃楼、空中楼阁。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拓宽视野,完善自身。 人文学科对学生的要求相对来说需要学生眼界广阔,涉猎广泛,勤于思考。以历史学为例,在学习中,老师经常强调的就是学生知识面的博和深。并且不能局限于历史学专业内,而应该了解和历史学各方向相关的心理学、医学、经济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人文教育并非太重视具体专业的界限,而是着眼于培养通才,或者说使任何专业的人才都有广博的眼光和胸襟,有专业以外的知识和对文学、艺术、道德的较高鉴别力。它更加重视智慧和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固定的结论,因此许多人文类的学术问题都没有固定的答案。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思考和合理的论证来得出新的结论。所以人文学科对个人的独创性留有更多的空间和表现形式。 人文学科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作出的贡献也不可忽视。诚如耶鲁大学教授科隆曼所说,“想要在一个有庞大但却空洞的力量的时代寻找意义,人文学科的价值不能忽视”。毕竟人们更能看到的是眼前的显性的价值,隐形而长远的价值总是容易被忽略。人文学科往往是立足于现在,研究历史,放眼未来,因此人文学科能够使人们深入认识现代社会及其未来发展。且人文学科对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基于各民族文明和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上的交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与反思

论文题目: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与反思 论文成绩: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与反思 内容摘要:价值中立作为一种推崇客观主义的方法论在西方影响很大,近几年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于建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有着重要意义。价值中立学说自流行之初便饱受争议,研究者们各执一词,多是围绕其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能否真正实现“纯粹价值中立”这一问题聚讼不已。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深层含义的探索,来略加论述价值中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真正的实质意义所在,即反思价值中立是否真的能够得以实现。 关键词:价值中立;纯粹中立;实现;辩证思考 价值中立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的一种带有唯客观主义色彩的方法论原则,运用该原则来进行社会科学的研究,可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进一步澄清了科学与宗教的混淆关系。但是,这一命题所含有的合理因素并不能弥补其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性,因此在探究它的合理性的同时分析其矛盾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关于价值中立的含义 价值中立(Value一neutrality)或价值自由(Value一free)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的一种带有唯客观主义色彩的方法论原则。它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探索和解释过程中,只陈述事实,而摈弃价值判断和个人的好恶,采取一种中立态度,因而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只管真假而与好恶、对错无

关 [1]。德国的马克斯·韦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内涵,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价值中立理论。这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在西方有较大的影响,曾在长时间居于主导地位,因而此后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究。 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在概述价值中立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的同时,表述自己关于价值中立论的理解,这其中,学者对价值中立含义的探究算是相当成熟的。著名研究学者周家蔚指出,价值中立论是韦伯吸收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价值中立思想和新康德主义把事实与价值、价值联系与价值评价作了区别的思想的产物,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论有如下两层意义:首先,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择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而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不管用这种资料研究的结果是否对自己有用;其次,对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要作出严格的区分,不能从“事实的陈述”推出“应该的陈述”[2]。还有学者指出,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是继承逻辑实证主义相关思想而来,但有其深刻之处。即韦伯主要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范畴内阐释价值中立原则的,而且亦不排除与价值相关的研究,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论主要是指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不可有自己的价值倾向。而要回避、终止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可援引科学为任何价值立场作出论证或辩护。这些关于价值中立含义的表述,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差别,仔细考察起来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虽然都认为韦伯价值中立论是继承此前相关思想资源而来,但继承某种思想、继承某种思想的程度,有细微的差别;都肯定价值中立论的核心思想在于要求研究者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放弃价值执著、终止判断,但在价值中立论是否完全否定价值性理解方面,也有细微差别;对价值中立论出现的认识论意义,这些理解则表现出较大差异。

论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论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当前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生产要素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日益成为财富增长的最关键因素。于是,有人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异议,甚至宣称要用知识价值论来代替劳动价值论。因此,如何认识当代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科学技术知识与价值的关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科学技术价值创造科技价值论 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揭示了科技已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但科学技术仍然是生产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本身有价值,但科学技术并不能创造价值,而必须于人的劳动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具有渗透性、潜在性的特点,是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却不是新价值的源泉。当前兴起的科技价值论存在缺陷,并不能取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解释. 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的社会知识、学问,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但是,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并不等于承认科学技术创造价值。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因此,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那么科学获得的使命就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这里要明确的是,财富并不是指价值,而是指使用价值。众所周知,随着使用价值量的增大,单位使用价值的价值相应的减少,因此,该商品的总价值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应用科学技术知识并没有创造新价值,只与使用价值发生直接联系。可见,科学技术不能直

浅谈数学中的美学体现

浅谈数学中的美学体现 【摘要】: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中的美,也都能在数学中体现出来,并且显示出它独有的特点。主要包含了统一美,简约美,对称美,奇异美。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 【关键词】:数学美,统一美,简约美,对称美,奇异美 【正文】: 一.数学与美学的关系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家们拓展这些概念,为了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从合适选定的公理及定义中建立起严谨推导出的真理。 广义上的美学是这样定义的: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世俗的观念,往往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与美学无缘。事实上,这是一种偏见。数学是科学的经典学科,而且几乎与科学的所有学科都相关甚至密切相关。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中的美,也都能在数学中体现出来,并且显示出它独有的特点。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就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德国诗人诺瓦利说:“纯数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说:“古今中外的杰出数学家和科学

家都莫不高度赞赏并应用了数学科学中的美学方法。” 并且说:“数学园地处处开放着美丽花朵,它是一片灿烂夺目的花果园”。这就是说,数学中存在着美。 数学中的和谐统一美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对立面的统一是万物生长发展的动力,美是和谐,是对立统一的结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运动呈现多样性与规律性,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属性和规律的数学,它反映了这一统一性,其概念、定理、公式及法则等也必然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处于一个统一体系中。 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统一于数。数学的统一美,既表现在宏观上,也表现在微观上。数学的统一美大致可分为各数学分支之间的统一和数学运算的统一。 数学拥有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由于近代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分支愈来愈多,各时代数学家都试图统一各数学分支。笛卡尔用解析几何把几何学、代数学、逻辑学统一了起来;高斯用曲率把欧几里得集合、罗巴齐夫斯基几何和黎曼几何统一起来。微分和积分开始是作为两种数学运算、两类数学问题分别加以研究的。当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将微分和积分真正沟通,通过微积分基本定理将两种运算统一起来,明确地找到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微分和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微积分学才真正的建立起来。射影几何的建立是数学统一的典型成果。与欧氏几何相比,射影几何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点与直线的对称统一。由于引进了无穷远点,在射影几何中点和直线的地位就是完全对称的,这也促使了射影几何的建立。统一是数学家们永远追求的目标之一。 数学中最基本的就是运算。我们对运算的认识是从“数”的运算开始,后来,知道运算不仅仅局限于“数”,“式”也可以进行运算。进而学习到向量的运算、排列组合的运算、矩阵的运算,这说明运算不仅可以在数之间进行,而且可以在数以外的其他对象之间进行。实质上,运算的对象可以是抽象的集合,从一般意义上说,G上的一个二元运算是G×G到G的一个映射。由此可见,运算不一定是加法、乘法,它可以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运算,其实它是一种映射:对G中任意两个元素a、b,由运算可唯一确定G中的元素c。因此,一般运算的概念是指一个或几个集合到一个集合的映射。数学美的统一性正体现了数学知识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比如,在数学中,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可以化归为整数的四则运算,而整数的四则运算又可归结为表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

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作者:燕春培(学号:2011202048)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2011级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摘要:作为人类文明动力的科学技术,推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通过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越采越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并大大减轻劳动强度,使人能够从“奴隶般的劳动分工”中解放出来,越来越远离一般动物界,实现人之为人的物质生活;同时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不断完善提供思想基础和知识文化背景。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所以我们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正确科学技术人文价值基准。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人为本 随着知识经济的临近,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已被人们深刻认识。然而,纵观人类文明进化史,科学技术的价值功能绝非仅仅是经济的,也不仅仅是军事与政治的,它不断推动着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整个人类文明进步。 然而,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科学通过技术应用进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理论探讨的热点。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超过其负面效应,对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不应怀疑;悲观主义则持相反意见,担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导致人类的生存危机,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核武器膨胀、克隆人种等等严重问题,已经使人类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在某些国家,一段时期以来,悲观主义的论调曾经占了统治地位,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价值受到了普遍的质疑。 新世纪到来之后,这一问题丝毫没有缓解的迹象,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双重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人类享受着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生活资料,日子越过越舒服;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战争威胁、道德危机等等也确实存在,令人不得安宁。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究竟有多大积极意义?科学技术究竟有没有人文价值?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科学技术给人文价值带来的正面影响 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正面影响是无可置疑的。马克思认为,人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首先,科学技术在物质层面的人文价值表现在: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类的物质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人类的物质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人类由以产生的动物界,从而凸显出“人”的存在与价值。[1]人类物质消费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也就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不仅如此,科学技术在创造各种物质财富的同时,极大地减轻了人类的劳动强度,使人能不断地从“奴隶般地服从”劳动分工的悲惨状态下解放出来。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解放包括人从自然力和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两方面的含义。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经历了一个从“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到“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三个发展阶段。也就是说,人类对物质手段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劳动谋生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物质手段的进步与人自身解放的高度一致性。 其次,科学技术不但用其创造的物质财富造福于人类,其本身还有巨大的精神价值,

论科学的价值

第18卷第3期2002年6月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r”“0,H“础"R眦”c缸£ⅡndE∞no卅掂(“啦妒 V01.18№.3 Ju11.2002论科学的价值 汪辉勇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科学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社会价值、负价值以厦代价。科学的内在价值主要表现为真理性、创新性和审美性。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来自于社会,科学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因而科学具有社会价值。但科学在为人类 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烦恼和痛苦,科学也具有负价值;科学的负 价值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我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代价有合理与不舍理之 别,应通过努力尽量避免不合理的代价。 【关键词】科学;价值;内在价值;社会价值;负价值;代价 【中图分类号】(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48(2002)03一0055一05 科学作为人类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活动及其观念的成果,对人类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价值,以至于科学本身也成了一种价值标准,人们的行为、思想观念、以及计划和方案等都要用科学来衡量。但是,人类渐渐发现科学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困惑与烦恼。如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许多科学发明被用来制造毁灭人类自身的武器,为了减轻劳动强度而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机器反而成了人的枷锁,等等,这一切都促使人们对科学的价值进行反思。 一、科学的内在价值 科学的内在价值,是指当科学作为一一个独立的系统时,其自我发展的指向和评价的尺度。 科学的存在与发展,在以某种外在的需要与目的为前提和动力的同时,也以自己为目的,作为一种为思维而思维、为认识而认识的纯科学而存在。科学是由“人”的科研活动及其结果组成的一个领域或者说一个系统。人是科学领域或科学系统中的“主体”。作为主体的人,之所以从事科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学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有兴趣,是由于他们欣赏自己的工作,由于他们感到乐在其中。正是由于人们感到乐在其中,由于人们欣赏自己的工作,由于人们具有对事物追根究底的好奇心才使科学得以产生和发展。如果不是因为人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许多现象充满了好奇,并且总是饶有兴趣的去追究它们的原因,而仅仅是因为社会需要,则可能不~定有科学。这也就是说,人的兴趣、人的好奇心、人的追求知识和真理的信念,使得科学具有其内在的目的和价值。 有人甚至认为,科学只是一个以自己为目的的系统,“科学仅仅同发现真理和观照真理有关;它的功能在于建立一幅同经验事实相吻合的世界图像”…。笔者倒不认为科学可以完全脱离社会,成为“世外桃园”式的独立系统,而只是认为科学在满足社会需要,追求外在价值的同时, 收稿日期:2002—02—28 作者简介:汪辉勇(】962一),男,湖南临湘人,湘潭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万方数据

数学中的 美

数学中的美 发表时间:2011-02-16T14:05:59.700Z 来源:《时代学习报》2010年第7期作者:李文健[导读] 所以数学解题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情感支配下对数学美的追求。宝应县泰山初级中学李文健 说到美人们可能很容易想到文章中的优美的语言,美术作品的艺术美等等。其实数学中的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欣赏数学中的美,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下面就来说说数学中的美。 1. 教材中的数学美 数学美其实是一种很含蓄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工艺品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是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美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尤其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增加了许多插图和阅读内容,其目的之一就是尽可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例如,勾股定理中美丽的勾股树,使学生在学习勾股定理的同时又发现了它的美学价值,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勾股定理的研究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如,在数学教学中介绍“杨辉三角”,从表面看,是一些枯燥数字的堆积,但从理性上认识它,却在严整的排列中,有优美匀称的规律,犹如一座数的山峰,融合了数学和谐之美,这些枯燥乏味数字和图形的和谐组合,就产生了神奇的力量,令人赏心悦目! 2. 生活中的数学美 数学教学如果仅就内容进行教学是相当乏味的,只有把所要教的数学内容融入生活,让学生有真正的生活体验,数学的美才能显现其动人的色彩。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使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美。 例如:教学“黄金分割”时,可介绍其美学价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人体躯干的宽与长之比等于0.618时,就显得匀称;主持人主持节目时,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位置,不显得呆板,声音传播效果最好等,如此讲解,既展示了数学广泛的应用,又体现了数学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数学美。又如:学习过二次函数的图象后,带领学生观看广场的喷泉,那随着音乐声此起彼伏的水线,一会儿高矗云霄,一会儿盘旋而下,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 3. 教学过程中的数学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把数学美反映出来,向学生展示各种数学美,学生才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美,在美的意境中不断受到感染、熏陶。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美观、整洁、规范的板书来陶冶学生爱美、欣赏美的情操,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还可以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数学美尽情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简单的结论充实化,静止的画面动态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解题过程中的数学美 学生解题时,一旦发现题目提供的知识信息与自己的审美情感相吻合时,就能正确、快速地确定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数学解题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情感支配下对数学美的追求。 例如:两个不相等的实数a、b满足a2+2a=1,b2+2b=1,求 a+b的值。 解题思路:由已知容易发现a、b为一元二次方程x2+2x=1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再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数关系得:a+b=-2。 将这种方法与直接方法解出a、b,再分类讨论作比较,就发现要简洁得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简洁美。 5. 创造中的数学美 数学美的创造是数学美的升华,是数学美的最高境界。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应用数学美去创造数学美。 例如:学习平面图形后,指导学生用“七巧板”进行拼图游戏,即用“七巧板”以各种不同的拼法来拼搭千变万化的形象图案,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益智游戏。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能享受到通过自己创造而带来的数学美,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之,数学是美的。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向学生展示各种数学美,并不断地感染学生,最终让学生完成对数学美的创造。 最后,用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话来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像维纳斯石膏一样,无色、无声,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于是,我们有一个“等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数学美。

什么是人文科学

什么是人文科学? 李维武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科学”一词,在今天已成为一个使用率相当高的概念,但要说清楚什么是人文科学,又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对于人文科学的理解,不仅是一个学科分类问题,而且是一个构造和规范学术思维空间问题。正是这样,它成为了现代哲学所思考的问题,因为只有哲学才能承担起对各学科思维空间进行建构和解构、开拓和改造的任务。 近百年来,西方哲学家、特别是一批德国哲学家,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探讨。狄尔泰首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认为自然科学是研究“死”的自然世界的科学,人文科学是研究“活”的精神世界的科学;李凯尔特继言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认为自然科学是探讨与“价值”无关的自然世界的学问,文化科学是探讨与“价值”相联系的文化世界的学问;胡塞尔主张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态度和方法上相异,认为只有把自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搁置”起来而采用现象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了解人的“生活世界”;卡西尔则指出人文科学所特具的认知理想,既不在于探求规律的普遍性,也不在于认识事实与现象的个别性,而在于把握“人的本质”。这些探讨,从表层上看,是在进行学科分类;而从深层上看,则是通过确立人文科学来构造不同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实现人类思维方式由近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在中国,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前期的“科学与玄学论战”。张君劢在论战中提出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五大区别,认为“科学”的特点在于:是客观的,重视形式逻辑,用分析方法入手研究,为因果律所支配,起于对象之相同现象;“人生观”的特点在于:是主观的,重视直觉,强调综合方法,主张自由意志,起于人格之单一性。这五大区别实际上已涉及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划界问题。但是,这种探讨由于复杂的原因而未能深入开展下去。这使得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至多只是从学科分类上看待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不同,而不了解人文科学对转变人类思维方式的意义。 而且,在中国要理解人文科学,似乎还有一个特殊的困难,就是长期以来“人

浅谈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问题与反思

浅谈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问题与反思 【摘要】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问题,其中价值中立论又是在西方影响较大的一种社会科学的方法。本文追溯了价值中立的由来,阐释了价值中立问题形成的阶段,概括了价值中立问题的内涵,讨论了价值中立问题的应用范围和限度,认为价值中立原则仍然值得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所借鉴。 【关键词】价值中立;实证主义;人本主义;价值关联 关于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观点,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在较长时期内影响了占主导地位的科学观和认识论。一般认为马克思·韦伯引入了现代的事实—价值两分的观点。他在《社会学与经济学中“价值中立”的意义》这一经典论文论述了两方面的观点。第一点他吸取了休谟的思想,认为在规范与描述之间、在断言某物实际上是什么与理想上应当是什么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我们加于事物的价值不属于这些事物的真理性,科学关心的是描述实际发生了什么,并且解释为什么。自然,科学能够而且必须注意个人和团体在事实上怎样做出评价,但他们却不能从根本上真实地记录这个或那个事物是内在地有价值的,因而是在范畴上应当被评价的。韦伯的第二个论点是有规定性的。他从不认为价值是无足轻重的,也从不宣称每个人,特别是社会科学家应当总是避免价值判断。与此相反,他坚持提出指认与评价的区别,二者不容混淆。一个人在表达价值判断时,不应当自称这种判断是得到科学地确认的;因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当社会科学家推崇某种行动时,他们应当尽力地说明自己所说内容中哪些是科学的发现,哪些是具有很不同地位的政策建议。这是知识分子的真诚品质与尊重真理的原则所必然要求的。 一、“价值中立”问题的由来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的提出,和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极端争执有关。实证主义的开山祖师、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就强调社会学要仿效自然科学,主张像物理学研究自然现象那样客观的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不带价值判断地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规律。因此,在孔德那里社会学应该是和自然科学一样完全“价值中立”的,根本不应该有价值的因素,尽管他没有使用“价值中立”这一术语。迪尔凯姆进一步发展了实证主义,成为实证主义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研究的三条基本原则:(1)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排除所有成见,必须禁止使用科学之外的、不是为科学所需要而制造出来的概念,同时,还应该尽量排除感情的介入,因为感情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不是科研真理的标准;(2)对所需研究的对象进行定义是研究的重要前提条件,从外在的特点中去进行定义,不是说暗藏着的内部特点不重要,而是在目前的科学发展阶段我们很难认识

自然辩证法讲义之论科学技术价值

科学技术的价值 经典回顾 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恩) 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恩)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马)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 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末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他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想消灭大工业中的权威,就等于想消灭工业本身,即想消灭蒸汽纺纱车而恢复手纺车。(恩) 为了抵制罢工等等和抵制提高工资的要求而发明和应用机器。(马) 科学及其应用,……在它们进入劳动过程的一切地方,它们都表现为被并入资本的东西。……但是,在机器上实现了的科学,作为资本同工人相对立。而事实上,以社会劳动为基础的所有这些对科学、自然力和大量劳动产品的应用本身,只表现为剥削劳动的手段,表现为占有剩余劳动的手段,因而,表现为属于资本而同劳动对立的力量……(马) 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 自然科学理论并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活动中,它必须通过技术的中介作用才能作用于生产过程。 马克思称自然科学为一般生产力。 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技术又分为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 技术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各种现代学科群,揭示同类技术的共同规律,但并不能完全解决某一生产部门的实际问题。工程技术则更接近于生产,为生产提供具体指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 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 不仅形而上学,而且还有它所批判的科学,皆为意识形态的东西;后者之所以也复如是,是因为它保留着一种阻碍它发现社会危机真正原因的形式。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科学技术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一种统治形式,它使政治统治合法化,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行使政治的统治功能。 “单向度”实际有两种意思,一是在横向上只有一个方向;一是在纵向上只有一个深度。即扁平化、无反抗等。 单向度的人就是认同现实,没有批判精神,不反思的人。 而造成这种单向度的人的社会,即单向度的社会,只倡导一种发展方向,维护现有体制,有着巨大的惰性。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 技术理性的统治与传统意识形态的统治的不同点 技术理性的统治与传统意识形态的统治的相同点:替现状辩护,论证现成统治的合法性;具有意识形态的统治功能。 3 科学技术的价值问题 科学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科学的自然属性:科学所揭示的内容必须与自然现象或过程相一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科学的社会属性: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不能违背社会规律。 如科学中心的产生和转移, 近代科学的产生, 默顿规范的失效等。 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技术的自然属性: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如永动机。

方案-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教材中蕴含着数学美育的丰富素材,我们要深入挖掘和精心提炼,设计出充满美感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美、理解美、鉴别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出一些数字、公式、定理、定律等所蕴涵的数学美,学生一定会在享受美的同时,爱上数学,只要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他们自然就能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去学好数学。 利用数学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去认识数学美。数学既是一门优美的学科,又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创造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曾留下了许多数学家呕心沥血、执着追求数学真理的动人篇章和趣闻轶事,将这些名人轶事引入课堂,可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 结合解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展示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等各种数学美,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惊叹“如此绝妙”之后,为之折服,从而产生追求数学美的欲望。 通过介绍数学美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著名的“黄金分割”揭示了线段比例关系中的和谐美,它不仅在数学中,而且在音乐、 、 、 、生物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 。此外,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回收体现了数学的精确美;数学家用笔“算”出了海王星的奇迹,电子 神奇的功能都是以表明数学的奇异美。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现代化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可激发学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生认识数学美的浓厚兴趣。 二、揭示数学美的内涵,培养学生数学美感 从表面上看,数学是数字和符号的堆砌,线段单调、枯燥,但是,就是这些数学和符号中蕴藏着发人深省的数学美。英国人的学界老大罗素曾讲道:“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刻一样。”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曾这样阐述数学美,“作为科学原理的数学,具有一般 与 所共有的特点。数学在其内容结构和方法上也具有自身的某种美,即数学美。它主要包括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静态美、动态美、结构美、形式美、符号美、机智美等等”。这些美遍布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人类 的发展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它是一种带有哲理性的美,不容易为中学生所接受,这就需要教师作耐心细致的剖析,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揭示数学美的内涵,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美。数学中,还有许多美的命题、美的方法。例如正弦、余弦定理的对称美,圆幂定理的和谐统一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简洁美等等,数学教师应该通过数学中精美的图形、有趣的数字关系、和谐统一的简洁式子、比例结构的匀称协调、命题或定理间的关系相似、对称、奇异等唤起学生美的意识,使学生获得数学美的体验。

人文科学概论试题三及答案

《人文科学概论》试题三及答案 《人文科学概论》模拟试题(三) 一、填空题(每空1分,10小题共10分) 1、近代以来,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中,在方法论与认识论方面曾长期存在着“___________”与“人文主义”两种传统既相对立而又互动互渗的格局。 2、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强调___________的学术精神和治学原则,认为做学问也就是做人生。 3、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___________,为万世开太平”,乃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人文思想家追求的事业理想与人生使命。 4、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兵法修,……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231) 5、白居易说,“言者心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读君诗,___________” 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文科学家认识世界体验人生的重要方式,但是“秀才不出门,___________”也并非怪论。 7、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现实,使人们懂得了一个重要道理,即现代民主政治、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必须有相应的___________作支持,才能够真正发展起来。 8、人文科学作为一种满足人类精神世界需要的科学,它的价值与功能从根本上来说首先是一种___________,其次才是物质形态和工具形态。 9、中国哲学对于道德的追求更看重“内省”、“感化”和“___________”。 10、如果说“继承”、“回归”是历史学的形式特征,那么“___________”、“革新”则是历史学的内在灵魂。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10小题,共20分) 1、《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是___________的著作。 A、美国后殖民理论家萨义德 B、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 C、法国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