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 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

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

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首先我们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大致的了解。第一点,把握石器时代的各个代表性遗址及其分布特点,第二,重点理解新旧石器时代更替带来的史前社会变化,特别是原始聚落与原始农耕出现的重要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中华文化多源性与统一性并存特征。

1、旧石器时代

(1)定义

同学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第一幅图上面显示两块石头,图二多了一块?显然没有那么简单,我上的不是数学课。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图二的石头不再是自然的光滑的,而是有棱有角,很显然是有意为之。准确的说,图一到图二,是石头到石器的转变,而石器,则是人类最早制作的工具。开始学会制作工具也是人转变为猿的根本标志。而这种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旧石器时代。图二其实就是当时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

(2)代表性遗址

3)遗址分布及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看ppt 上两张地图。左边是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古人类分布

图,右边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同学们能看出其分布特点吗?

生:我们可以看到图中,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什么呀?对,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因而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常常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了。

(4)生产生活

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除了掌握了基本的打制石器的方法,还学会了用火。而这一技能的掌握,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同学们试想,有了火,就有了光和热。利用光照明、驱赶野兽;利用热取暖,烧制食物。这对于今后的生活生产都十分必要。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

首先,毫无疑问生活年代都是在旧石器时代

其次,文化遗存主要发现地是地势相对平坦、水源充足的黄河长江流域

与此同时,在生产生活领域他们能以打制方法制作简单工具并用以采集渔猎,甚至部分地区开始学会用火,并且由于个体能力的相对弱小与原始环境的险恶,他们主要过着群居生活。

2、新石器时代

(1)含义

根据以上的学习,我们清楚的看到因制作石器的技术而带来的史前社会变化,被学者区

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史前社会变化”有什么含

义?新旧石器时代的根本区别又表现在哪里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另一组图片,图一依旧是刚刚的三块石头,图二则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器物:穿孔玉石斧,借此我们来对比一下新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不同。

2)代表性遗址

3)遗址分布及特点

新石器时代作为我国远古社会演进的重要阶段,已在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就有万多处

师:很显然,同学们观察分布图后可以发现,它的分布特点可以用书本上八个字概括,生:那就是多元一体,中原核心。这里我们还是采用课本的体系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分为前期和后期。

师: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时期时代早期,也就是距今7000-5000 年前的时段内,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分别是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在原始农业方面呈现出北粟南稻的格局,在手工制作方面,仰韶文化的彩绘陶器和河姆渡文化的养蚕缫丝技术都让人惊叹不已,而到了距今约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以“蛋壳陶” 为名的龙山文化所替代。同时期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也都出现了精美玉器和大规模祭坛。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而这种文明的进步恰恰体现在由制作工艺改善而带来的原始农耕和聚落的逐渐发展。

4)生产生活

说到原始农耕,也就是农业的起源,它产生于距今1 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而产生的标志便是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它的出现,具有深远意义与影响,一方面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而与此同时,生产能力提高,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农耕聚落。

正如课本上所述的姜寨聚落,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此时的早期农耕聚落生活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集体生产、平均分配,而这恰恰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的主要色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氏族内部出现了剩余产品,而这些剩余产品最终被部分人占有,成为他们地私产。因此在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矛盾。富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私产,就凭借自己的实力统治穷人。因此,原来的贫富分化演变为阶级分化,出现了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现象。此时这些氏族演变成为一个个地区小国家。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的活动范围扩大,因此出现氏族之间的交流。因为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氏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最终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三皇五帝”

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五帝:黄帝——黄河中上游部落首领,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联盟

颛顼、帝喾

尧、舜——中原部落联盟首领“万邦时代”

(2)禅让制

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 ,“让”

指“让出帝位”。

而这种方式到禹接任联盟首领后就有所改变了。接下来,我们根据《史记》中的记载来

看看其中的改变。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史记·夏本纪》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史记·夏本纪》师: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禹是通过禅让的方式继任首领。但是禹去世,继任者却是禹的儿子启。这句“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可以看出启的即位仍带有原始选举的色彩。但是重点是有些部族不满启的即位,而启则是通过战争的方式灭掉了不服的部落,最终的结果是“天下咸朝”。此后首领的地位便一直留在了启的家族中。由此可见启凭借自己部族的实力,利用武力将帝位(部落首领)留在了自己家族。而这种方式被后世成为“世袭制”。因此,整个天下由公天下转变为私天下。

2、夏朝

(1)建立

建立者: 禹

时间:公元前2070 年,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统治中心: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师: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

生: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2)世袭制

师: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生:国家性质:天下为公→ 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传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