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官窑民窑铭文款识鉴赏

官窑民窑铭文款识鉴赏

官窑民窑铭文款识鉴赏
官窑民窑铭文款识鉴赏

官窑民窑铭文款识鉴赏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一、古陶瓷铭文款识起源中国是陶瓷古国,一万年前华夏先民已经创造性地制造和使用陶器。在新石器时代,创造了著名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等,生产出了红陶、灰陶、白陶、黑陶以及彩陶、彩绘陶。商周以后,许多陶器上不仅有纹饰精美的艺术品,而且上面还留下了大量的文字符号,出现了最早的铭文款识。比如三星堆出土的陶片上的文字符号至今无人辨识。随着青铜器的出现,在鼎彝礼器上刻铸铭文的现象更为普遍。于是便出现了“铭”这种记述性的文体,将“铭”刻记于青铜器上,表达称颂和警示之义,同时出现了“款识”这个词汇。款识就是刻于鼎彝上的文字。如若细化,款是阴文字凹入者,识是阳文字凸出者。总之,款识即古代器物上的文字。如果说青铜器的使用仅限于国君和贵族,那么原始青瓷的出现则弥补了当时青铜原料和冶炼技术的不足,青瓷的生产和使用开始走向社会的各个层面。青瓷模仿青铜器的器型和纹饰也留下了许多铭文款识,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汉魏六朝

到唐宋,瓷器烧造形成了“南青北自”的局面,釉下彩的出现,瓷器生产的增加,纹饰和款识也更为丰富多彩。特别是到了元、明、清时代,青花瓷的出现和大量生产,在世界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白地青花幽倩典雅,绘画书法熔为一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派和风格,绘画内容、铭文款识更是百花齐放,受到国内外各个阶层人们的喜爱。本文所着重探求的正是青花瓷上的铭文款识。二、铭文款识出现在陶瓷上的功用铭文款识出现在陶瓷上,最初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符号,后来渐渐发展为记载制作该器物的时代、地域,或者是器物的编号、工匠的姓氏等,再后来铭文内容更为丰富,作为纪年、宫室、官府、堂斋、作坊等的标记,以致文字越来越多,吉祥用语、名人的诗词歌赋乃至整篇文章都有刻写在陶瓷上者。汉文字、少数民族文字和外国文字在陶瓷上都先后出现了。在一些民窑产品上,还出现了最古老的广告浏。有些款识不仅作为一种陶瓷上的附属物,而且以文字组成了一种装饰,也有以图案代文字的款识,就更具有装饰效果。这也为不同时代、不同器物、不同窑口的陶瓷产品打上了不同的烙印,其中铭文款识是最重要的烙印。在考古学上,陶瓷上的铭文款识是重要的断代依据,是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以及政治、文化、艺术、工艺、民俗等的重要参照物。在今天也是我们研究中国物质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就陶瓷鉴赏本身而言,铭文款识是鉴定古代陶

瓷时代、窑口以及辨识真伪的重要根据之一。专家学者们正是通过对各个时代器物上不同款识铭文的内容、书法、结字、书体的特征,结合烧造工艺、胎釉、纹饰等不同特点,综合进行古陶瓷鉴定的。所以,古陶瓷上的铭文款识,不仅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所重视,更为古陶瓷鉴定家、收藏家乃至书法家所重视。三、铭文款识内容及分类古陶瓷上的铭文款识历史悠久,纷繁复杂,本文重点研究元、明、清时期用青花钴料所书写的铭文款识资料。根据青花铭款在瓷器上题写的内容和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姑且分为纪年款、堂斋款、宫室款、王府款、人名款、吉言款、诗文款、图案款、供奉款、广告款、寄托款、仿印款等十余类,并分门别类加以探讨。(一)纪年铭款纪年铭款是表明该件瓷器烧制年代的标志性铭款,是考古和文物鉴定中对古瓷断代的重要依据。具体可细分为四种标识法:1、帝号年款。专以皇帝年号为纪年的铭款,元代“至元”青花款为早期纪年款。以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同治年制”等等纪年青花款大量出现。瓷器烧造时间可精确到朝代和执政皇帝统治时期的几年到几十年之内。2、干支纪年。用中国特有的天干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十二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两相叠,六十年一个“甲子”,周而复始的纪年,来标识瓷器制作年代。这种方法可将制瓷时间精确到历史上的哪一年。如“乙已年

制”、“大清丙午年制”等。3、朝代年款。这种纪年只书写朝代,不写皇帝年号,如“大明年造”、“大清年制”等等,时间范围跨度较大。这类铭款多书写于民窑瓷器上,窑工只知身处什么朝代,并不清楚改朝换代的情况,不清楚什么皇帝“驾崩”或即位,干脆只写朝代纪年,大体不会出错。4、随意年款。这种年款不是刻意标明该瓷器制作的年代,而是表示私人定制、佛前供奉、诗文题字的时间,所以随意性较大,可以将朝代、帝号、干支、月日杂题于一起。如“祟祯丙子科置”、“万历丁丑年造”、“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秋月吉立”等等。(二)堂斋铭款堂斋款多为古代达官贵人、知识分子专以自己宅第中的厅堂、书斋之名订烧的瓷器上的铭款。这种铭款是考证瓷器所属主人身份的一种依据。从日前掌握的资料看,明嘉靖以后,在民窑青花瓷器上出现以私人堂斋铭订烧的瓷器。如明代的松柏草堂、芝兰室、青萝馆、丛菊斋、雨香斋、白玉斋、博古斋等等。清代的堂斋款更为流行。堂斋铭款的出现,不仅有民窑青花,也有官窑青花。较有名者如中和堂、吉庆堂、慎德堂、退思堂、百花斋、玉兰斋、容斋、大雅斋、天禄书斋、杏林轩、彩云轩、水云居、竹石居、文山阁、云苍阁、古香书屋、浴砚书屋、文石山房、九畹山房、椒声馆、妙香馆、萃文苑、听松庐、挂月山庄、百福楼、东略园等等。(三)宫室铭款多为官窑或官搭民烧窑,为皇宫和皇家园林烧制的青花瓷专用品上的铭款。如青花铭款“养

和堂”、“澹宁堂”,为圆明园的养和堂、澹宁堂陈设器:“体和殿”、“储秀宫”、“长春宫”,“乐寿堂”、“华滋堂”等皆为清代皇宫的宫殿名下的专用瓷器铭文。(四)王府铭款为皇宫专门机构和王公贵族在窑厂订烧的瓷器上的铭款。其中有官窑也有民窑。这种铭款在宋元时期即已出现,如宋代定窑的“尚药局”、“尚食局”、“五王府”;元代的“枢府”等。到明清时期王府订烧陈设瓷、日用瓷之风更盛。在器底常用钴蓝楷书写“×府佳器”、“×府上用”、“×府造用”、“×府置用”、“×衙记”等。(五)人名铭款这类铭款可分为:陶瓷作坊主人、陶工人名;督陶官员名;订烧者姓名。第三类铭款多与其他款识结合使用,如为何事体××人供奉、××人供养之类。前两类人名款明清以后出现较多。如正德“何玉清造”、嘉靖“陈守贵造”、清代“唐美敬制”等等。这类铭款的出现,使烧制瓷器的工匠和督陶官吏的姓氏保留了下来。这在当时有两种作用:一为瓷业竞争,书写自己的名字以保持自己的品牌不被人假冒;第二种体现了古瓷制作质量的责任制。(六)吉言颂语铭款陶瓷上的吉言颂语款可谓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在明清青花瓷器上更是普遍应用。以吉祥美好的言词,书写于器物之上,既是对幸福的祈求,也是一种书法的展示和瓷器的装饰。比如常见的有“福”、“寿”、“喜”、“贵”、“宝”、“吉”等单字款;有“美器”、“玩玉”、“积善”、“雅玩”、“福德”等双字款;最多的是四字吉言款,如:“金

玉满堂”、“天下太平”、“长命富贵”、“长春同庆”、“三元及第”、“万福攸同”、“国泰民安”、“福山寿海”、“吉祥如意”等等。另外还有六字句、八字句等多字句的吉祥语。(七)诗文铭款用唐诗、宋词、元曲和名人辞赋作为一种装饰,书写于瓷器上,让人既可欣赏诗文内容,又可欣赏书法艺术。在唐代的长沙窑、宋元磁州窑瓷器上常用这种铭款进行装饰。明清时期又有新的发展,诗句常作为青花山水和人物、花鸟纹饰的题字,使诗书画融为一体,更具美感和艺术性。如青花花鸟画中画一片秋叶、灵石,上题“一叶得秋意”、“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青花山水纹饰上题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仕女人物纹饰上题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高足杯上题“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等等。更有一些青花笔筒等瓷器,上边书写长篇的辞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的《赤壁赋》、王羲之的《兰亭序》、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等。(八)图案铭款图案铭款又称之为花押、记号、花样款,广泛书写于晚明到清代的民窑青花器物的底足部。这种非文字的图纹作为标识,有两个作用:一为该类瓷器制作作坊的特有标志,别家切勿仿冒;二是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为更多的消费者所喜爱,因此,销路更好。其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1、花押式款。具有汉人印章和元人花押特征的独创纹饰款。这种纹饰为方形或近似菱形,有边框,内部以线条分割几部

分,分别以不同弧线、直线组成,除当时作坊内部人外,有一些今人已很难推测其内涵和寓意。2、简笔花鸟图案纹饰。多以简练的线条在器底绘以植物叶、寿桃、海棠、灵芝、蕉叶、兰花等,动物风、鹤、鹭、兔、螭、龟等。3、宗教寓意纹饰。这类标识是以道教和佛教的标志物、常用物、吉祥物为内容,简笔画出,让人一目了然。如道教标志有八卦图、太极图,如八仙的手持物有芭蕉扇、宝剑、葫芦、阴阳板、花篮、渔鼓、竹笛、荷花。佛教标志物八吉祥及杂宝类物品,如法轮、法螺、宝盖、宝莲、宝伞、宝罐、双鱼、盘肠、方胜、犀角、珊瑚、钟磬等。4、以美好寓意吉祥如意之物作为纹饰。这方面有文物博古、笔锭如意、鸣风在竹、古鼎熏炉、花架盆景、琴棋书画、银锭双钱、蝙蝠云头等。5、似字非字的符号和变体篆书纹饰。(九)供奉铭款供奉铭款是宗教信徒为求神灵保佑施舍给道观、寺庙中作为供奉器上的铭文。这种供奉器为订烧之物,其上铭款宋代始现,元以后流行。铭文一般包括神灵名、施舍者姓名地址、施舍时间、供奉目的等。如供养于“观音大士前”、“释迦牟尼佛前”、“关王大帝前”及道教“金录大醮坛”等。供养器物多为香炉、花瓶、烛台等神前供奉之物。较为著名的典型供奉款为元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象耳瓶上的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北。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台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祀,星源祖殿胡

净一元帅打拱”。所记供养人姓名、籍贯、乡里、施舍物品及数量、施舍年月、供奉寺庙和神灵甚祥。(十)广告用语铭款这是制瓷作坊主人为推销自己的产品所书写的宣传文字。唐代长沙窑瓷品上开始出现,一般标铭为“张家”、“何家”、“吴家”、“杜家花枕”等姓氏记号,也有写上广告词的:“丁大刚作瓶大好”、“郑家小口,天下第一”,也有标上此器价目的“价钱册文”。在明代民窑青花瓷上,竟有“此碗大好”的广告语。(十一)仿图章印记铭款明清时期,在瓷器底足上出现了印章式的铭款。“康熙御制”四字正方形,外粗内细双框,字体为方正宋体字。到雍正时,又出现四字款“雍正年制”、六字款“大清雍正年制”,形成仿篆刻印章形式,而无边框字体为铁线篆。乾隆以后,这种篆刻款形式更多,而多无边框。书法有的工整,有的较草率,较草者当为仿款。至于民窑伪托款则更草。嘉庆、道光皆有这种手写的图章式篆书铭款。这种篆刻形式款识的出现与当时文人书画和篆刻学的兴盛不无关系。其特点和作用十分明显,就是不仅作为朝代年号标识,而且起到很好的书法装饰作用。(十二)伪托铭款伪托款又叫寄托款、仿写款,是在后朝代的器物上书写前朝代的铭款,其中最常见的是景德镇青花仿写的纪年款。自明成化年以来,伪托款屡有所见,至今已有愈演愈烈之势。伪托铭款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官仿官。皇宫贵族发思古之幽情,寄好古之心意。清代景德镇官窑精心仿制

前朝代的官窑精品,以作为自己陈设雅玩或赏赐之用,并非以获得暴利为目的。所以对这类铭款称之为寄托款也未尝不可。二是民仿官或民仿民。民窑大量仿写以前朝代的官窑款和民窑款,与社会上的收藏古玩之风日盛有关,目的是为增高其经济价值,卖出好价钱。这类铭款可谓冒牌货,故可称之为伪托款。伪者,假也。伪托或寄托铭款的大量出现,在陶瓷领域造成一定混乱,给收藏和鉴别瓷器真假带来很大的麻烦,给骗子蒙人也创造了机会。当然,民窑瓷器上的伪托款,字体潦草不规范,较易识别,而官仿官瓷器,不仅从器型、工艺、纹饰,而且铭款皆惟妙惟肖,就很难辨识。如果说古人仿写前朝铭款还是以笔摹写的话,现代仿品上铭款文字可采用高科技手段,更是以假乱真。四、铭款文字形式类别青花瓷铭款的文字形式最为丰富多彩,大体可分为汉文字体、少数民族文字、外国文字三类。(一)汉文字铭款。在青花瓷上汉文字铭款占主要地位,这是因为瓷器是中国发明的,青花瓷被誉为中国的“国瓷”,而且大部分是景德镇生产的,景德镇又是元、明、清官窑的所在地。汉文字在瓷上的书写形式有各种书体,但仍以真、草、隶、篆居多。1、真书铭款。真书又叫楷书。明清时期,楷书是瓷款的主要书体,特别是官窑纪年款,要求庄重大方。款字以唐楷为多,在清代同时使用宋体字。2、草书铭款。和真书相比,草书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灵动,笔墨酣畅,艺术性更强。在元末明

初的青花瓷碗心常用草书写以“福”、“寿”、“禄”等吉祥语。清代青花山水、花鸟、人物画,有的用行草题字,这些草书款可作书法欣赏。3、隶书铭款。在明初民窑青花瓷上,开始用隶书题写铭款,有“福”、“禄”、“寿”等单字款。清代亦有用隶书入瓷款者。4、篆书铭款。青花瓷上篆书款的使用自明永乐始,在压手杯内心书以“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以后有宣德、弘治、万历等用篆字书写纪年款: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各朝皆有以篆书入铭款的情况。5、变体文字。少数地域性文字,由于应用范围小,对这类文字,今人多不识。(二)少数民族文字铭款。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又出现过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历史,故在瓷款铭文上留下少数民族文字是不足为奇的。在青花瓷上铭款,据现有资料看有以下几种:1、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必烈聘任西藏喇嘛教僧人八思巴采用藏族字母所创制

的拼音文字,于至元六年(1296年)始颁布推行,仅用于官方文信上。由于难记难写难拼,不够成熟,难于表达思想,社会上仍然使用汉字。所以八思巴文没能普遍应用,元亡后,也就不用了。在瓷器上作为款铭的则更为稀少。仅用于元龙泉模印款,少数青花瓷外底书写八思巴文款,以作装饰用。

2、蒙文。元代以后,明清时期在青花瓷上书写的蒙古族文字。

3、满文。1644年清代顺治当朝以后,到康雍乾三朝成为盛世,也是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为了巩固统治,笼络汉

人,所以一直使用汉字,满文在官方文书上与汉文并用。故陶瓷上的铭款仍以汉文为主,满文偶一为之。青花上使用满文的铭款,多为满人贵族订烧,所以十分稀少。正因为少而显得资料弥足珍贵。4、藏文。青花瓷铭款上的藏文款,内容有佛经、六字真言等。多与宗教、寺庙相关。作为赏赐西藏王宫的官窑瓷器上,书写有藏文。(三)外国文字铭款自元代以后,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的兴盛,外国商人到中国订烧瓷器,或由于中国商船进行海外贸易的情况不断增加,为适应国外的需求,在青花瓷器上书写外文的情况逐渐增多。1、阿拉伯(波斯文)文铭款。从明代早期始,中国的回族商人到阿拉伯(波斯)地区经商,阿拉伯商人到中国内地贸易,瓷器是一大宗输出商品。根据阿拉伯民族和宗教的需求喜好制作的瓷器,特别是以阿拉伯文书写铭文的青花瓷大受欢迎。其中正德年的青花瓷上,铭写古兰经文、经旬的瓷器更为典型。2、蓝查文。蓝查文是古印度文字,梵文是在它的基础上创制的,明代青花上始书,清代亦有少数官窑器上书写蓝查文。3、梵文。梵文是佛教书写经文或咒语的文字。明、清皇帝笃信佛教,故在青花瓷上多有反映。4、其他国家文字铭款。明清之际随着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增多,为适应欧洲市场需求,或按客户订烧要求,在青花瓷上书写西洋一些国家文字的铭款也随之多起来。这些出口瓷在国内发现较少,主要为国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五、铭文款

识的装饰陶瓷的铭文,最早是文字符号,然后是单字、双字,刻画在器物的外壁上,比较简单,无需什么装饰。随着陶瓷器型的增多、工艺水平的提高、审美情趣的提升、书法艺术的大众化,对陶瓷铭款也出现了装饰性的美化。(一)铭款书写于纹饰之中书画合一,如明永乐压手杯,碗心是狮子绣球,“永乐年制”四个小字便写于绣球上。“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有些写于器壁花卉纹饰的间隙上方,作为纹饰的一部分,更具装饰效果。(二)器心双圈或单圈装饰自明早期起,青花瓷纪年款多书写于器物内心或底足内。纪年铭款官窑多用双圈,民窑有的单圈围之。这种装饰最为规范常见,一直到清末。(三)方框装饰自成化始,纪年款出现方框装饰。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铭竖排两行,每行三字,外用双线框围之,如同印章,有正方形、长方形之分。这种装饰一直延续到清末。特别是雍正仿成化款,多用此格式。(四)文字相围作装饰在明代成化、弘治、正德、万历等朝青花瓷上,碗心或底足上纪年铭或吉言款四周,常用梵文或阿拉伯文之宗教经典真言围之,称为“梵文棒字”。这可能与信奉佛教、伊斯兰教者在饭前诵经的习俗有关。既实用,又有装饰效果。(五)铭款的其它装饰1、在青花纹饰开光中书写“万寿无疆”、“三元及第”等吉祥用语。2、运用古钱形式书写铭款。3、铭款四周,围以回纹、莲瓣、缠枝花纹等纹饰。4、用树枝编成文字,如松树编成“寿”字等。5、以花卉纹饰

托起铭款等。大明嘉靖年制真品的款识大明嘉靖年制真品的款识大明正德年制真品的款识大明宣德年制真品的款识居仁堂制真品款识梅花馆制真品款识福建会馆制真品款识大明成化年制真品款识大清乾隆年制真品款识大清光绪年制真品款识民国元年制真品款识中华共和元年真品款识洪宪年制真品款识徐瑞麟堂制真品款识静远堂制真品款识大清康熙年制真品款识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识大清光绪年制真品款识大清康熙年制真品款识大清嘉庆年制真品款识大清道光年制真品款识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识

紫砂壶起源文化发展历程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供春,陈曼生等。 紫砂泥原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卖:“卖富贵土了!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可以发家致富。”因此而得名。 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如何鉴别和欣赏这一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即对于紫砂陶艺术应持怎样的审美观点,直接影响了制作者的创作构思。所以,有必要谈谈紫砂艺术的审美问题。 砂壶之美可归纳为:造型美、材质美、实用美、工艺美、品位美之五类。紫砂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在丁蜀镇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范围内,考古人员重点发掘了一个废弃物堆积层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烧的古窑址,从中采集到了大量从明末清初到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紫砂残片。这次发掘新发现了许多紫砂款识,款识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早期地层中的款识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中的款识多为印章款。 由于缺乏充足证据,紫砂的起源一直颇受争议。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实物,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明代。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窑址,根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众多早期紫砂残片,考古人员推断紫砂应始于北宋。但这一论断在学术界颇有争议。杭涛认为,仅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推断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学,而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从这次考古发掘来看,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中晚期。”杭涛表示,明早期墓葬中从没出现过紫砂器,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馆在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靖年间的提梁壶。这次考古发掘在废弃堆积层的最下层发现了部分紫砂陶片,其中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与江苏金坛明代并内出土的明晚期的紫砂壶、罐造型上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应是明代紫砂。这也为今后进一步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为解决紫砂起源问题提供了实证。由于紫砂原料的可塑性好,紫砂陶的成型工艺有着与其他陶瓷工业与众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技艺。这是几百年来历代艺人们的技术实践,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合理的手工制作技法。如制作圆器,用泥条、泥片、镶接后,再打身筒成形;方形器,用泥片镶身筒成形,最后细部加工完成。一般从处理泥料到坯件成形的全过程,均由同一人制作完成。因此,一件作品的工艺质量、艺术价值的高低,都取决于设计制作者的技术水平、艺术素养,操作技术的熟练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分不开的。

陶瓷器上的款识

陶瓷器上的款识 陶瓷器上的款识,是指在器物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刻、划、印或书写表明年代、产地、堂名、人名、用途及吉祥语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在器底或器身有某种图案款识。由于款识的内容、格式、字体、书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它对陶瓷器的断代、断定窑口和辨别真伪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鉴定的一个重要环节。款识的类别陶瓷器上的款识大致可分为六大类:纪年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图案款及其它特殊类款。纪年款:纪年款是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纪年款可分为两类:一种用当时帝王年号,称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等。另一种用天干与地支组合的,称干支纪年款,如“皇明天启年丙寅吉旦”、“乾隆丙午”等等。纪年款以官窑瓷器为多,但部分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较草率,远不及官窑规整。瓷器上用干支纪年款的以明清时期较多。堂名款:指私人定烧瓷器的所刻、印、书写的自家堂号。内容包括堂名、斋名、轩名、府名、室名、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堂名款明嘉靖时已见有,如“滋树堂”、“东书堂”等堂号,明代后期流行。入清以岳各朝皆有,尤以康熙时盛行,如“中和堂”、“慎德堂”、“拙存斋”、“复香轩”等等。人名款:指工匠或私人定烧陶瓷上所刻、印、书写的名字或别名。如三国时越窑青瓷上的“师袁宜作”,唐代长沙窑“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宋代磁州窑“张家造”瓷枕等等。明清时期多见,如“陈守贵造”、“天启元年米石隐造”、“春育主人珍藏”等等。吉语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写的吉祥语,表示赞颂、祝福。晚明至清代最为流行,如“万福修同”、“富贵佳器”、“天下太平”、“福寿康宁”等等。也有只题一个字的,如“福”、“寿”等。图

紫砂壶的三十大误区

紫砂壶的三十大误区(完整版)--上海紫砂壶羲雨斋奇远著作者:奇远紫砂博客 (作者说明:昨天我写了这个题材文章的上篇《十二大误区》,今天我完成了下篇《十八大误区》,现在我把上下两篇整合为一篇正式版本完整文章) 对于紫砂壶的喜好是很多饮茶者的共爱,喜欢紫砂壶的人很多,可真懂紫砂壶者却不多,如我等三脚猫技术者也敢写这个方面的知识来做传教解惑者,真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我愿做此廖化而引来常山赵子龙,写下拙文望得到真正的行家里手指点和斧正: 在紫砂壶知识方面有许多知识在壶友中口口相传,也很多在网络上流传,但这其中是龙虾混杂、真伪难辨,甚至有些伪科学被广泛的传播。在我看来紫砂壶存在以下这些方面的误区,当然还不只这30个误区: 1—紫砂壶误区一:紫砂壶中国许多地方产,宜兴是其中之一 正确观点:紫砂壶只产于宜兴,其他地方产的不叫紫砂壶,最多称为:“紫砂陶”。 2—紫砂壶误区二:宜兴到处产紫砂壶。 正确观点:宜兴只有丁蜀镇(丁山和蜀山)从宋末到今都产紫砂壶。 3—紫砂壶误区三:紫砂壶原料是从地里直接挖出来的紫砂泥 正确观点:紫砂壶原料原本是石头,属于夹层矿石,此矿石在空气中易风化,经过碾磨加工练制陈腐成为可以制作紫砂壶的泥料。 4—紫砂壶误区四:过去的老壶就比现在的新壶好 正确观点:紫砂壶老壶的制作工艺远低于现在的新壶,包括壶的美感比例。老壶只是泥料普遍比较好。但绝对大多数老壶的价值低不上现在的新壶。 5—紫砂壶误区五:职称高的人制作的紫砂壶一定比职称低的人要好和水平高。 正确观点:职称只是供购买者参考,一把壶的好坏还是要具体看泥料和做工,不可迷信职称。丁山现在有些没有任何职称的人,他做的壶已经一壶难求而且价格奇高。 6—紫砂壶误区六:紫砂壶是用嘴直接对着壶嘴喝。 正确观点:紫砂壶不能够用嘴对着喝,如果对嘴喝此壶的品相就被破坏了,而且不卫生和没有格调。 7—紫砂壶误区七:紫砂壶开壶时要加老豆腐和甘蔗。 正确观点:紫砂壶开壶用老豆腐和甘蔗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开壶时加老豆腐和甘蔗只会掩盖此壶可能有的问题,但又在根本上解决不了其已存在的问题。 8—紫砂壶误区八:紫砂壶不合适泡绿茶,泡绿茶还是玻璃杯好。 正确观点:天下泡茶之利器唯有紫砂壶,用紫砂壶泡出的绿茶味道就是要比玻璃杯要口感好,紫砂壶泡绿茶是有讲究:“要么用200CC以下容量的壶泡,要么开着盖子泡。”泡茶我们是要品茶喝茶之韵味,至于观看此茶悬浮在杯中的“风景”那是次要的,何况一盒茶叶你每次看见的“风景”都一样,那你有必要为看同样的风景而放弃最主要的品茶味之功能吗?9—紫砂壶误区九:紫砂壶的原料已经很奇缺。 正确观点:紫砂壶的原料根本不奇缺,就是再做500年也用不完,紫砂壶确实是个资源性的产业,紫砂壶高等级的好泥料只会越用越少,当然有些极好品种的泥料已经在不断枯竭,但是紫砂壶普通级的原料那实在是太多了。按目前各家各户储备的紫砂壶好等级泥料的量就是再做100年也还有的多,何况还有些好矿源被政府封存着在控制性开挖呢? 10—紫砂壶误区十:购买紫砂壶一定要到宜兴本地去买,才能够买到物美价廉之壶。正确观点:哪里都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紫砂壶,关键要看你是否找对了地方,自己是否真正明白紫砂壶,不可迷信原产地,也不可否认原产地,一句话:“找对地方,认对人!”。你作为一个散客和游客来到宜兴,作为一个聪明的经营者他是要保护自己长久的合作方,他不会因为你一个生意而损坏他与合作方的价格约定。这点已经是国际通行之游戏规则,你有时候去

浅析《青花瓷》歌词中的修辞艺术

浅析《青花瓷》歌词中的修辞艺术 学院:专业:姓名:张月学号: 摘要:本文选取了台湾著名词人方文山创作的歌词作品《青花瓷》,主要从音律、结构、意义及辞格等方面对其歌词进行解读,从而把握其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所展现出来的修辞效果和语言魅力,体悟词作者歌词作品中独具特色的古典文化情怀和含蓄蕴藉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青花瓷》方文山歌词积极修辞 随着周杰伦等歌手的走红,作为台湾著名词人的方文山也越来越为广大公众所熟悉和喜爱,他近年来创作的许多歌词作品都赢得了歌迷的极大赞誉。除了拥有独特的歌词创作方式外,在艺术风格上,方文山也一改华语流行词坛固守的传统创作方式,转而对我们这个时代多元化和个人化的精神进行探索。在他笔下,歌词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而成为一种可能隐喻出多种意象的文学意境,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修辞艺术。 方文山的代表作《青花瓷》一经传唱,更是将“中国风”演绎到了巅峰之至。这首歌词主要是以宋代稀贵的艺术品“青花瓷”为总体意象而铺展开去,词风清婉淡雅又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说是“当代人唱给古典美人的恋歌, 也可以说是当代人追寻古典的爱情”。①细细品读其中的歌词,可以发现词作者有意或无意中运用了许多积极修辞手段,从而使歌词琅琅上口而富有旋律美,并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以美化语言”。②方文山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采用多种修辞方法使歌词愈加形象生动地传情达意,婉转细腻而又韵味别生,从而达到了非常理想的修辞效果。 本文将从方文山的歌词作品《青花瓷》入手,探讨其音律、结构、意义及辞格等方面的语言现象,进而把握歌词中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所展现出来的修辞效果,从而体味方文山歌词作品中独具特色的古典文化情怀和含蓄蕴藉的语言艺术。 一、歌词中的音律美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把“利用语言文字的声音以增饰语辞的情趣所形成的现象”

关于紫砂壶底款大全的资料

关于紫砂壶底款大全的资料 北宋。早期紫砂时期。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残片。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份为壶。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天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澄收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的“六瓣圆囊壶”。据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壶的特点,似难以

定为真品。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还是不可忽视的。明代中期。据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底,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据推测应比供春年代略早,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考古发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考的紫砂实物,现在首推南京市博物馆的一件藏品。这是一件提梁壶,通高17.7厘米,1965年出土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司礼大监吴经墓,同出的有嘉靖十二年砖刻墓志。这件壶的质地、制法,可与羊角山出土标木相比照,它的胎体近似缸胎而质地较细,壶面黏附着“缸坛釉泪“,证明当时烧制紫砂还没有另装匣钵,是与一般缸器同窑烧成的。吴经墓出土的这件壶,对于鉴定供春生活时代制作的紫砂器,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据《宜兴县志》记载:明正德间,有制壶名师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所制'树瘿砂壶'为世间珍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金沙寺僧(约1506—1566)供春(约1506—1566)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9)。当时较著名的紫砂高手有董翰、赵梁、袁锡、李养心和时朋。时鹏、董翰、赵梁、元畅是嘉靖、万历时期的著名陶工,号称“四大

大清各朝官(民)窑瓷器年制款图(图样)

大清各朝官(民)窑瓷器年制款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 d 大清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乾隆年制官窑款式 款识描述: 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款识。乾隆朝历时达60年之久,烧造量大,写款者几经易手,所以,乾隆官窑器的款式变化较多。楷书与篆书也同时并用,以篆书款为主,有的作六字三行横排,布局与雍正官窑相同;有的作六字双行竖写,字体介于楷书与隶书之间。 乾隆早期篆书款,多作四字两行或六字三行排列,运笔转折处圆滑,“制”字左上部分写法如第9款图。还有一种“乾”字左边上部的“十”字写成“山”字形,中间的“日”字写成“由”字,这种少见的乾隆官窑款写法属于乾隆初期唐英任督窑官时使用的字体。 中晚期流行的格式,大都作六字三行排列,多数不加圈框,篆书款的字体工整,“制”字左上部分写法如第1款图。 乾隆官窑款总的特征是:大字上方一点居中且很小,四竖基本平行,最后一笔稍有弧度;“清”字左边三点水写成“米”字形;右下边的“月”字多为长四框,中间加一小竖;“乾”字下部为硬直的“S”形,“S”上部开口多向右;“隆”字的右下部左右对称;“年”字的顶上方通常有一小缺口;“衣”字常见有三种写法:款图1和款图9两种,还有一种写法如款图1,只是笔画圆滑,“衣”字下部一笔合成。 乾隆官窑款以青花款为主,色调深沉,也有抹红和珐琅料,还有金彩、红彩、蓝料彩与刻款等。总之,乾隆青花款大都字体工整,青花深沉,个别有字体偏斜草率、连笔书写和青花深浅不一的极少现象。

青花瓷歌曲歌词赏析

青花瓷歌曲歌词赏析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在2008年的央视春晚中,一首具有浓郁中国古典韵味的歌曲《青花瓷》,以其温婉的歌词和清丽的旋律为人们所熟知。歌曲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完美结合,以青花瓷为意象,描绘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歌曲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歌词、旋律、配器及演唱方法与中国古典元素的完美融合。 《青花瓷》的成功为中国流行乐坛做出了一个榜样,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并非水火不相容。笔者希望当今的中国音乐人可以借鉴《青花瓷》这一成功的范例,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发展更为多元的流行音乐文化。 本文将分别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歌曲进行解析,以探求其成功的原因。 歌词是歌曲描绘情节、抒发情感的主体。词作者方文山以极具中国古典特色的辞藻与丰富的修辞手法,使之俨然成为一幅水墨丹青画。修辞手法的多样性,是这首歌词的一大特点。

譬喻、转化、转品、类迭、夸饰、摹写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歌词的艺术表现力,还提升了其文化品味和艺术内涵,使静态的歌词动态化,艺术形象跃然纸上。譬如,“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两句中的三个“惹”字,就使用了类迭的修辞手法。有主动招惹之意的“惹”,让“芭蕉”与“门环”两种原本属于被动意象之物彷佛有了生气,然后再对照下一句“而我路过那将南小镇惹了你”,更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文白相间是这首歌词的另一个特点。当下有很多歌曲以古代诗词为歌词,配以现代风格的旋律,以期达到古今合璧的效果,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这首歌词以文白相间的写作手法,在其自身就做到了古今合璧,进而使其与旋律配合时全然没有生硬晦涩之感。 歌曲采用了五声音阶调式,使整首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旋律多采用中国民族调式中常见的三音组,使其呈现出中国音乐所特有的儒雅、古朴、朦胧的意境。主歌部分先以迂回下行的五声音阶陈述乐思,并以此奠定了歌曲的整体基调。配合着极具古典韵味的歌词,使主歌部分充盈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书卷气。歌曲在副歌部分进入高潮,虽然运用了主歌部分的下行动机,但对其进行变化后在情绪上已和主歌完全不同,宫调式的那种大气磅礴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副歌的上行小二度移调,成为全曲的最高潮部分,并最终在宫音上结束全曲。 在配器方面,为了呼应歌曲的整体风格,较多的采用了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在引子部分,使用了响板、琵琶、笛子等音色,明确了歌曲的民族风格。在主歌部分,并没有使用过多的乐器伴奏,其目的在于突显旋律本身的那种古朴、淡雅的性格。在副歌部分,伴奏声部的音色增多,烘托了歌曲在情绪上的变化。在间奏中,民族乐器的音色再次成为亮点,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最后的尾声,伴奏声部突出运用了琵琶、响板这两种音色,做了收束性陈述,使人意犹未尽。 这首歌曲中,周杰伦将自己原有的唱法与中国戏曲的唱腔结合起来,使声线与音乐风格完美的融合。在演唱主歌部分时,由于歌词较偏重于文言,因此周杰伦在咬字与行腔方面做得更加清晰、明确。为了表现副歌部分的情绪变化,周杰伦运用了更加飘逸的略带假声的演唱方法,并以此来呈现副歌部分的中心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意境。

明清、民国官窑、名窑瓷器款识一览表

明、清、民国官窑、名窑瓷器款识一览表 款识起源于古代的彝器,至迟在东汉时期,便被移植到瓷器上。在瓷器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往往有表明年代、窑名、人名、堂名、或者表示赞颂、祝愿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器底或器里有某种识别的图案,这些统称为"款识",一般说来,款识是瓷器装饰的附属物,好的款识与装饰画面相配,可以增强器物的艺术性。并且由于款识的内容、格式、字体、书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它对瓷器的断代、断窑口和辨别真伪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附注: 1.郭葆昌介绍: 郭葆昌字世五,号觯斋,河北定兴人。曾任袁世凯的“陶务总监督”,于瓷器之道尤为擅长。特别是在1915年至1916年间,他为袁世凯“登基”烧 制了4万余件“洪宪御瓷”,以备袁世凯登基之用,并作为馈赠参加大典的各国公使的礼品。这些御瓷极为精美,并不亚于历代皇家“官窑”。郭葆昌为

了烧制“洪宪御瓷”,仅烧制费就用去了140万大洋。但可惜随着袁世凯的“驾崩”,“御瓷”也风云流散,终成稀世珍宝,成为瓷器收藏家们追逐的宝物。郭葆昌不仅是烧制瓷器的名家,也是鉴赏家和收藏家。他的斋名之所以号“觯斋”,是因其收藏了一件价值巨昂的青铜觯(古时酒器)。郭葆昌在烧制“洪宪御瓷”时,也连带烧制了一批自用瓷器,署“觯斋”款,另仿制了一批康、雍、乾三朝“官窑”,均为难得精品,今天亦是凤毛麟角。他出过《觯斋瓷器图谱》,收有毕生珍藏名贵瓷器三百余件。他不仅收藏、制作瓷器,也收藏字画碑帖。当年故宫大内的“三希贴”中王献之的《中秋贴》、王殉的《伯远贴》,竟归郭葆昌所收。郭保昌曾任故博瓷器鉴定委员,中外宾客请其额定、购买古玩者车水马龙于其寓所之前。世人多以其为袁氏宠臣,殊不知此人颇有爱国之心,从不将真品卖与外国人。1946年郭氏后人遵从遗愿,将瓷器全部捐给故宫博物院。当时“郭瓷”与“杨铜”(天津杨宁史所藏的青铜器)为故宫所购重要文物。“郭瓷”中不仅有罕见的宋瓷,也有连故宫都没有的清官窑“移栖耳尊”,后均运抵台湾。郭葆昌逝于1942年,著述甚多,应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领军人物。尤以“洪宪”、“觯斋”瓷,于今更为举世珍品。据郭氏外孙马常先生见告,国内真正的“洪宪”、“觯斋”瓷极为罕见。 2.民国瓷器鉴定之民国瓷器款识--堂名款: 堂名款系指瓷器上书写或刻划私人住所或书房名称,作为私家用瓷或收藏标志的款识,内容包括堂名、斋名、轩名、室名、书房名、楼名,阁名等。堂名款最早出现于宋代,明代后期形成风尚,清代则更为流行,民国时期继续出现,但已不及清代丰富。民国堂名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一些达官贵人用瓷多有堂名,如袁世凯的“居仁堂制”、徐世昌的“静远堂制”、曹锟的“延庆楼制”等。这些瓷器均为当时名家所造,史载,1923年军阀曹锟曾出重金聘潘旬宇彩绘文具,但是否所有署“廷庆楼制”款识的皆为曹锟用瓷,或皆为潘氏所绘尚需考证。这部分堂名款均以印章形式出现在作品的底部。其次是文人雅士多有堂名,尤其是彩瓷名家,如潘甸宇之“古欢”、王琦之“甸甸斋”、程意亭之“佩古斋”等。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类款识应称为艺人画室款识为妥。这部分款识见有印章形式,书写在器物的外底,亦有与书法款识相结合书在器物的外壁,而以后者居多。更为常见的是以书法形式的综合性堂名款识,如张志汤的“星江张志汤写于珠山亦陶斋西窗”。既有籍贯、姓名,也有斋名。由于这类款识已在人名款中加以介绍,故不再赘述。民国时期瓷器上署以堂名的器物较为多见,情况亦较为复杂,最为关键的是不能以款识中是否有“斋”、“轩”等字样便定性为堂名款。因民国时期瓷器生产厂商号之名亦多见“轩”、“堂”、“斋”等字样。貌似堂名,实则为商号,与主人的关系不大。如活跃于1920-1937年的彩瓷名家梁兑石,民国初年毕业于饶州窑业学堂,回南昌后开丽泽轩瓷店,请艺人按顾客要求绘制瓷器,由于忙于经营,无暇自己彩绘。当时的南昌名家刘希任作品多被丽泽轩购买,而邹文侯、万云岩均曾受聘于丽泽轩瓷店彩绘。 民国时期的堂名款见有大德堂、古松斋,古月轩、乐陶斋、乐古堂、乐善堂、如意馆、竹清山房、竹萧山房、怀仁堂、廷庆楼、居仁堂、昭德堂、退思堂、惟一斋、慎德堂、静远堂、碧云山房、澄怀园、觯斋、藏经山房等。除居仁堂为袁世凯所用堂号、静远堂为徐世昌所用堂号、延庆楼为曹锟所用堂号、觯斋为郭葆昌所用堂号外多不可考。常见的艺人斋堂画室之名有甸甸斋(王琦)、希平草庐(王大凡)、愿闻吾过之斋(王步)、古石斋(田鹤仙)、平山草堂(汪野亭)、彤云山房(汪晓棠)、晴窗读书楼(邓碧珊)、饮冰斋、觉庵(刘雨岑)、再思轩、永华堂(刘希任)、石庐(梁兑石)、栖碧山馆(徐仲南)等。为使读者查阅方便,将目前所见私人堂名及艺人斋室名款识,按笔画加以介绍,由于艺人的书法款已在人名款中加以介绍,故此仅为印章款。 大德堂制大德堂款识最早见于清康熙时期,其意取《管子·立政》:“君之所慎者四,一日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谓品德高尚。民国时期署此款的器物较为常见,多为高档的陈设用瓷。 图8l为粉彩鸳鸯花卉纹瓶底款,款外没有边栏,款字书写工整,“德”字“心”上无横,“制”字“衣”上无点。书写规范工整,运笔顿挫有力。惜不知主人姓氏。双照楼制双照楼为汪精卫堂名,署此款的器物甚为罕见。 图82为白釉碗底款,青花楷书“双照楼制”,款外不见有外框,字较为肥腴。“双”字上紧下松,“照”字右上起笔为二点,“楼”字左小右大,“制”字上密下疏,运笔流畅自如,青花色泽浓艳,为民国瓷器中的精品。 乐善堂制乐善堂款识最早见于清乾隆时器物,其意取《孟子·告子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谓乐于施善。书此款的器物多为高档陈设瓷。

元代青花瓷赏析

元代青花瓷赏 摘要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关键词元青花,景德镇,纹饰,色调,造型,装饰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青花器是一种釉下彩白釉蓝花瓷器,它是以含钻矿物颜料在瓷胎上绘画,上釉后经1200℃高温烧制而成。青花器的烧制成熟期应是元代晚期,它是中国陶瓷烧制史上的一次飞跃。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一般大型器胎质疏松并有细小气孔,不够洁白,瓷化程度略差,底部露胎不施釉。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其成分为高锰、高铝的,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为蓝中微微泛红,釉面下凹并哑光;呈蓝艳者为进口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元青花器造型种类较多,有胎体厚重的大器,如罐、瓶、盘、碗等,也有胎体轻薄的精细作品,如高足碗、盘、碗等。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象耳大瓶、四系扁瓶、葫芦式瓶等;壶有执壶、梨式壶等;碗盘大者口径在30厘米以上。还有匝、鼎、觚、塔式瓶、军持、器座等。罐、瓶、壶各品种还有八棱形,较有特点。元青花中罐、瓶之类的大器较多,有的是两节或多节分段制胎,底部也是用胎泥另接,粘接处器表常常留有凸弦痕。底部无釉,多带粘砂痕,有的中心部位带有支烧痕。器足修整随意,常见足端外墙斜削一周,挖足底部有旋痕,说明修胎不讲究,工艺较粗糙。而小件器制作较规整,但有的碗底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高足杯的体与足为胎泥粘接,足的修整也常不规整。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青花的装饰技法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

紫砂的鉴赏与收藏

一、紫砂的起源、壶名及壶型 中国的文化都有一种有趣的故事,各行各业都有一个祖宗,都有先师。如佛教的师祖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称为“佛祖”,是觉悟的智者,又称“如来佛”,如来,是如实地来临,意是像真理一般来到这个世界;又如中国教育的祖师爷是孔夫子,被世人封为“大成至圣先师”的位置。再又如鲁班是木匠的师祖;扁鹊、华佗是医药业的师祖等等。宜兴陶的师祖为“陶朱公”范蠡,又称“造缸大师”;紫砂壶的鼻祖为供春。 总之,凡师祖后人都不能忘却,是他们首创家业,开辟道路,历尽千辛万苦,积累经验,一代一代、一辈一辈把事业传承下去,使之发展壮大,兴旺发达。那么,作为我们后人应时刻牢牢记住前人,没有他们的开辟创造,没有他们的先智造化,没有世代的传承,可以说,任何行业,任何事物的发现和发展还封尘在万丈泥土之下。因此,祖先不能遗忘,而且要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一)“陶朱公”范蠡 春秋战国时,越国大臣范蠡,辅助越王勾践灭吴王夫差后,决定功名隐退,便偕美女西施来到宜兴丁蜀山。范蠡来后带领当地百姓开凿运河(被后人称为蠡河),隐居在一山坡上(被称为蠡墅),开挖陶土,叫化百姓造缸、造坛、造瓮,利用当地资源,制成实用陶器,使宜兴一方人家富裕了起来,从此,宜兴的陶业生产日日得到兴旺发展。人们为纪念范蠡,一直将范蠡供奉为陶的师祖,立庙塑像,称为“陶朱公”、“造缸大师”。当然范蠡还一个美称叫“中华商圣”。范蠡除了带领宜兴百姓开创了制陶技术,以陶致富之外,还在理财经营上著书立说,崇尚儒商,同时被世人尊为商家鼻祖。 (二)紫砂壶鼻祖供春

供春,是迄今为止,从有关文字记载中人们知道最早的紫砂始祖。供春是明代正德年间进士、宜兴城里人吴颐山的书童。吴颐山,名仕,字克学。为准备科举考试,携书童供春到金沙寺借住读书。金沙寺老和尚在寺中经常以陶土抟坯做些物器为乐,但供春聪明好学,常偷窥老和尚抟泥,并用心领会,也偷偷学做。供春根据寺院庭中一棵老银杏树瘿瘤,效仿做成一把壶。此壶树皮斑驳逼真,瘿瘤栩栩如生,口盖周正,款式敦丽,烧成后色栗润韵,端庄凝重,气韵盎然。而且据资料考证,供春还“斫木为模,削竹为刀”,创造了制壶的雏形工具,改进了制壶技艺。供春从老和尚的“捏筑为胎,规为圆之,刳使中空”的原始方法,一下子创造了雏形工具,这是一个发明创造,功应推供春为紫砂壶鼻祖。 (三)大文豪苏东坡 苏东坡(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苏东坡是宋代大文豪,供春是明正德年间人,宋到明年代相甚久远,紫砂壶鼻祖反而是为明供春,而不是宋人,这需要了解紫砂史才能明白个中道理。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从丁山蠡墅羊角山古窑址早期紫砂陶器残片的发现,充分证实了紫砂陶始于北宋的佐证。关于紫砂陶的古代文献资料都有显示,最早北宋进士梅尧臣就对紫砂陶作过“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描写;欧阳修曾赞“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潇有余清”;苏东坡题“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北宋许多大诗人都对紫砂陶作过“紫泥”、“紫瓯”、“砂罂”、“提壶”等描述,故说明宋代宜兴就已有紫砂陶的制作了。而且,苏东坡先生在丁山的蜀山建书院讲学,买田地欲终老。曾亲自设计一种提梁式茶壶,邀请文人雅士烹茶品味,怡然赋诗,并留下许多绝妙佳句: “松风竹炉,提壶相呼”;“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等等。苏东坡邀朋茗茶,就独钟这款提梁壶,故后人就把他设计的提梁壶称作“东坡壶”。因此历史上留有苏东坡等名人雅士的词句和“东坡壶”物证,再依

大明成化年制”款瓷器真伪鉴定

“大明成化年制”款瓷器真伪鉴定 成化皇帝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任皇帝,在位23年。经过正统、景泰和天顺这三朝的动乱时期(后被称为空白期或黑暗期),差一点把朱元璋打下的江山毁掉。不过由于名相的辅佐,加之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措施,明朝逐渐恢复生机,百姓的生活也得到安定,景德镇官窑也重新走向繁荣发展的正规之路。所以,明朝人称成化、弘治朝为太平盛世。明成化朝是我国瓷器烧造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此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奇,胎质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彻底摆脱了洪武、永乐、宣德时期,没有永乐瓷器和宣德瓷器的大气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追求赏心悦目,特别讲究线条美,使后人对成化一朝瓷器有着极高的评价。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从传世的成化瓷器中可想见当朝的景象,这个时期的瓷器除了日用品之外,多是观赏瓷、把玩瓷,从艺术和审美角度上达到了历代高峰。 成化皇帝为讨万贵妃开心,烧制大量精美瓷器 说到成化瓷器的精美,自然与当朝的帝王有关。要从成化皇帝的身世说起,成化皇帝幼年就被卷在皇位之争的漩涡中,成化皇帝父皇的沉浮铸就了他的不幸,父亲英宗朱祁镇在与蒙古瓦剌部的交战中被俘后,他的叔父明代宗朱祁钰继承皇位,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当他的叔父逐渐牢固的控制了政权之后,就改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废除了他的太子身份,改封为沂王。在他11岁时,父亲朱祁镇重新成了皇帝,他又成为了太子,在18岁时朱见深继承了父亲的皇位。由于他的命运曲折,朱见深18岁即位以前由一个比他大十七岁的宫女一直服侍,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此人就是后来的万贵妃,这个女人影响到了成化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唐代河南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宋代浙江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内外。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景德镇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景德镇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

(1)洪武(1368—1402A·D·) 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似群星遍布。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上海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 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苏尼勃青”或称“苏麻里青”的钴料使景德镇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运用一笔点画技巧,藉以呈现青花色泽的浓淡层次;效果极为绚丽鲜艳,清新明快;纹饰中常带有高铁低锰的结晶斑点。渗入胎骨,用手扶摸可感凹凸之处。此为“苏尼勃青”钴料在高温中自然晕化现象。清及近现代仿品均有着重涂染,刻意摹仿。触摸不到

如何识别真假紫砂壶

如何识别真假紫砂壶 2010-08-21 19:13:48| 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是看。首先看表面。由于是陶土而且不上釉,新的紫砂壶表面不可能是光亮的,而是有粗糙感。而假泥壶为了卖相好,一般会打蜡抛光。其次,紫砂泥中含有石英、云母等微量元素,在高温烧制中会形成结晶体,因此在光亮下,整个壶身能看到很多细微的银白色亮点。第三,真正的紫砂壶壶内外颜色几乎是一致的,不会相差太大。 二是用开水试。将刚烧开的水倒进壶内并沿着壶身浇下,盖上壶盖。你会看到水不是顺着往下流,而是被慢慢吸干;壶盖上则先是慢慢湿润,而后又慢慢吸 干。这是紫砂壶拥有双层气孔,透气性好的表现。 三是将泡好的茶留在茶壶内,两三天内茶不会变馊。 另外,用壶盖敲壶身听声音的鉴别方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造型、泥料的不同,声音也会不一样。而且假泥中加入玻璃水等也可以敲出真泥类似的声音。 敲击听声音的更大功效在于辨别壶身有没有隐藏的裂痕。 茶壶有很多种,陶的、瓷的、金的、铁的、铜的、锡的……这里我们只把焦距对在「宜兴紫砂壶」上头。在众多紫砂壶中,如何挑选到一把好壶,岂只是紫砂新生的难题,对悠游紫砂陶多年的老手,同样也是一个严肃的课题。紫砂壶既是着重功能性的实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赏的艺术品。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壶应在实用性、工艺性和鉴赏性三方面获得极高的肯定。壶艺爱好者在选购紫砂壶 时,不妨就这三个重点加以考量。 1.实用性 茶壶的天职就是要能拿来泡茶,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换言之,选择茶壶时便不应违背「实用」的基本原则。所以,选购时不妨先就其实用的功能加以考量。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其容积和容量的恰当,壶把的便于端拿,壶嘴出水的流畅,让品茗沏茶得以得心应手。因此,选购紫砂壶应依据个人的饮茶习惯,考量壶的容量,壶嘴出水的顺畅,壶把执握的舒适等等。一把实用的贴心好壶至少应具备 下列几点: 1).容量大小需合己用。茶壶容量大小差距甚多,大者容水数升,小者仅纳一杯之量。同样的,有的人交游广泛,天天高朋满座,一周泡掉三斤茶,此时如果选用朱泥小壶来泡,那光是来回地倾茶注水便够他手忙脚乱,满头大汗了。反之,若三两好友促膝品茗,偏偏选用容水近升的大汉方壶,那岂不强迫人人非要牛饮一番不可,果真如此,那保证不出三个月,你的朋友会三个变两个,两个变孤支, 到头来只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份了! 2).口盖设计合理,茶叶进出方便。国人爱喝的鸟龙茶系,在冲泡前呈干燥紧缩状态,借着茶则置入壶中并不太难,但经热水冲泡数巡之后,叶片逐一伸展膨胀

王青平谈紫砂鉴别的方法

紫砂鉴别的方法 职业鉴定师王青平 紫砂鉴别的方法: 一、看颜色:纯正紫砂的颜色,不论紫色、黄色、红色或者是两者之间的颜色都应有玉石般的韵味,其光质为黯然之光,象上了油一样,越擦越润,不能上腊,不能抛光,可参考老玉石的材质效果,材质越稀有、越有价值,因为资源有限。 二、听声音:紫砂壶是陶之上品,所以壶的声音是陶的声音。泡茶以后,声音沙、哑、沉,不能象金属声或者瓷器那么脆声,声音沙哑说明材质透气性好,内部不结晶,能保持茶的香味,不易变味。 三、手感:紫砂壶的手感应具光滑圆润、舒坦,虽有颗粒但很圆润,紫砂颗粒一般以32目-60目为适宜,通过传统手工加工,石磨碾粹的砂粉其手感和机器加工出来砂粉的手感是不同的。 四、养壶效果:好的紫砂,通过养壶泡茶少许,然后用于布干擦就能看出哑光色质,油性很重,时间养的越长,色质越深沉,古朴,直至产生壶之灵气,与人通性情。 紫砂壶第一讲究紫砂材质,讲究砂质的效果,紫砂矿岩从矿石风化到颗粒状,然后用石磨碾成带有颗粒的粉沫,加水练成熟泥,制作茗壶,这种原始的泥料加工方法,能很好地保持砂壶的透气性,使其日用功能良好,优良的材质颗粒效果使壶的音质为深、沉、沙、哑。砂料最佳的颗粒为32目-60目。原始的加工方法,可使砂壶产生圆滑、舒适的感觉。紫砂壶的表面不论偏紫、偏红、粉红、豆紫等,养壶不久都应有象上油的感觉,不能枯、乏,显得没有活力象老人的皮肤。 紫泥应紫里泛青、泛红,红泥应红而不艳,本山绿泥应黄里发青。过去茗壶的颜色与龙窑的气氛有关。龙窑烧制的茗壶的颜色与龙窑的气氛有关。龙窑烧制的茗壶,一般断面发黑。 纯正的紫砂材质,是紫砂壶造型设计的前提,充分利用材质的特点、颜色,表达紫砂的材质美、造型艺术美、日用功能美。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讲究健康长寿,无毒、无害的纯正紫砂茶具更会被人们所青睐。 紫砂壶的造型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非常讲究其点、线、面的美感。讲究壶体整体的设计完美、新颖,要求制作人员以人为本,加以人性设计。壶体讲究气度,讲究合理的壶咀、壶把、壶钮的功能搭配协调。,对于爱壶者而言,首先分清壶的制作,是全手工或是手工壶,观观察壶体的造型是否优美,有无作品个性。壶体结构搭配是否协调,这是关键,如果是光货表面是否平滑,咀把过渡是否自然,做工是否精细、干净、利落。 其次观察出水是否流畅、干净,把子是否省力,盖子是否紧密。 光货造型在传统观念上,同一把造型外轮廓曲线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说。光货造型或丰满、或清秀、或粗犷、或刚毅,给人感觉"圆、稳、匀、正"。 现代陶艺手法制作的茗壶,讲究形体的艺术趣味,在不规则中求稳重,变化之中求规律,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气,讲究作品的艺术效果,追求返朴归真的意境。从原有的壶艺法则中变成无法,充分享受美的感觉。 花货是自然界中的自然形态、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加以提炼装饰,古代花货中尤以供春壶、鱼化龙最为出神入化,现代作品如始祖等、花货讲究精神,讲究提炼,讲究变化,作者必须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并且能够舒适的把玩,一把好的花货作品必须形好、工好、艺术构思好、日用功能好,烧制效果好。

青花瓷歌曲歌词赏析

青花瓷歌曲歌词赏析 在2008年的央视春晚中,一首具有浓郁中国古典韵味的歌曲《青花瓷》,以其温婉的歌词和清丽的旋律为人们所熟知。歌曲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完美结合,以青花瓷为意象,描绘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歌曲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歌词、旋律、配器及演唱方法与中国古典元素的完美融合。本文将分别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歌曲进行解析,以探求其成功的原因。 歌词是歌曲描绘情节、抒发情感的主体。词作者方文山以极具中国古典特色的辞藻与丰富的修辞手法,使之俨然成为一幅水墨丹青画。修辞手法的多样性,是这首歌词的一大特点。譬喻、转化、转品、类迭、夸饰、摹写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歌词的艺术表现力,还提升了其文化品味和艺术内涵,使静态的歌词动态化,艺术形象跃然纸上。譬如,“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两句中的三个“惹”字,就使用了类迭的修辞手法。有主动招惹之意的“惹”,让“芭蕉”与“门环”两种原本属于被动意象之物彷佛有了生气,然后再对照下一句“而我路过那将南小镇惹了你”,更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文白相间是这首歌词的另一个特点。当下有很多歌曲以古代诗词为歌词,配以现代风格的旋律,以期达到古今合璧的效果,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这首歌词以文白相间的写作手法,在其自身就做到了古今合璧,进而使其与旋律配合时全然没有生硬晦涩之感。 歌曲采用了五声音阶调式,使整首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旋律多采用中国民族调式中常见的三音组,使其呈现出中国音乐所特有的儒雅、古朴、朦胧的意境。主歌部分先以迂回下行的五声音阶陈述乐思,并以此奠定了歌曲的整体基调。配合着极具古典韵味的歌词,使主歌部分充盈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书卷气。歌曲在副歌部分进入高潮,虽然运用了主歌部分的下行动机,但对其进行变化后在情绪上已和主歌完全不同,宫调式的那种大气磅礴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副歌的上行小二度移调,成为全曲的最高潮部分,并最终在宫音上结束全曲。 在配器方面,为了呼应歌曲的整体风格,较多的采用了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在引子部分,使用了响板、琵琶、笛子等音色,明确了歌曲的民族风格。在主歌部分,并没有使用过多的乐器伴奏,其目的在于突显旋律本身的那种古朴、淡雅的性格。在副歌部分,伴奏声部的音色增多,烘托了歌曲在情绪上的变化。在间奏中,民族乐器的音色再次成为亮点,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最后的尾声,伴奏声部突出运用了琵琶、响板这两种音色,做了收束性陈述,使人意犹未尽。 在这首歌曲中,周杰伦将自己原有的唱法与中国戏曲的唱腔结合起来,使声线与音乐风格完美的融合。在演唱主歌部分时,由于歌词较偏重于文言,因此周杰伦在咬字与行腔方面做得更加清晰、明确。为了表现副歌部分的情绪变化,周杰伦运用了更加飘逸的略带假声的演唱方法,并以此来呈现副歌部分的中心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意境。 《青花瓷》的成功为中国流行乐坛做出了一个榜样,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并非水火不相容。笔者希望当今的中国音乐人可以借鉴《青花瓷》这一成功的范例,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发展更为多元的流行音乐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