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 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 纲要

第一章文学的转折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的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关联紧密的文学,也因此产
生剧烈的错动,而出现了被称之为“转折”的情形,使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形
态的阶段。“转折”在这里主要并不是指一种全“新”的东西的生成和“旧”的文学成分的
消失,主要是指原来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地位、关系在新的条件下的重组。

一、文学的转折

40年代后期中国的文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作家群。有与国
民党有着直接的结盟关系的作家;有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如沈从文、朱光潜、
萧乾等);有“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或称“进步作家”,如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
朱自清等);有活动于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左翼革命作家。有着明确政治、文学目标,并且有
力量左右文学走向,对文学状况加以“规范”的,是左翼文学力量。左翼文学力量通过积极
传播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延安文艺整风所确立的文艺方向,通过对不同作家、文学派别进行的
“类型”划分,以确立团结、争取、打击的对象,而达到文学“一体化”的实现。这样,在
进入 50年代之后到 70年代,左翼革命文学凭籍其理论和创作的影响,也凭籍政治权力的支
持,而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合法存在的文学事实。

二、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召开于 1949年 7月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通
常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开端。大会在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成绩、总结检讨 40年代国
统区革命文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来确立“当代文学”的性质,规定文学创作、
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并确定了毛泽东 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是文艺界的“共同纲领”。周扬在大会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
中指出,毛泽东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
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这一方向,规定了“当代文学”对于革命政治的服务和配合;
以“民族的、阶级斗争与劳动生产”作为创作的体裁;工农兵及其英雄人物是作品的主人公;
作品应以歌颂和表达乐观情绪作为基调;采取为广大读者明白易懂的艺术形式;作家的写作,
以及文学作品出版、流通和阅读(批评),应高度组织化;……这构成这一时期当代文学的
基本特征。

三、“十七年文学”的作家

与 40年代相比,五六十年代作家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即出现作家的大规模

更替,
和他们在文学界地位的转移。40年代许多重要作家迅速“边缘化”,或基本停止创作。造成
这种情况有多种因素:或者其写作“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者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
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文学“新方向”的现存规范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距离和矛盾;
或者在 50年代几次文学(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有的作家虽然努力呼应“时代”,企望在
创作上跨上新的台阶。但大多数并没有成功。

十七年文学的“中心作家”的构成,一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另一是四五十年代之交
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他们自然也经历五十年代政治、文学运动的筛选。这一时期“中心作
家”的“文化性格”特征,可以从出身(生活经历)、文学观念、文化素养等几个方面加以
分析。

四、矛盾冲突和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文学界充满复杂矛盾,并演化为若干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如 1950-1951年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954-1955年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 1955年
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7年的文艺界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文
革”前夕在文学理论、创作上展开的大规模批判运动等等。其间,最重要的有发生于 1955


年的反对“胡风集团”的运动,和出现于
1956-1957年的文学“百花时代”。仅从文学主张
方面来看,尖锐冲突涉及到“现代文学”中各种文学力量、派别(特别是左翼文学内部存在
的派别)有关中国文学基本形态和发展道路的不同理解。在有关文学性质的冲突中,
50年
代中期胡风(以及冯雪峰、秦兆阳)等对当时文学规范的质疑,最值得注意。胡风与周扬等
当时左翼文学“主流派”的分歧,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文学和政治、实践(生活的
和艺术的)与观念之间的关系上的分歧。周扬等更强调理论,“正确世界观”对作家创作的
重要性,而胡风认为,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周扬等所倡导的现实
主义,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更为接近,而胡风等则更多地接受十九世纪法、俄文
学的“批判生活”的性质,并强调作家的“思想启蒙”责任。
3、在周扬等那里,深入生活,
尤其是工农兵生活是创作成败重要一环,而胡风等则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
体对客体的“融合”、“搏斗”。4、有关“当代文学”的传统,周扬等更重视毛泽东的《讲话》
是“当代文学”更直接、更重要的“资源”,而胡风等则更重视“五四”文学,尤其是鲁迅
所开辟的“文学革命”传统。──这些分歧,反映了中国左翼文学

内部不同的有差异的关于
文学的想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