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创】《行路难》导学案

【原创】《行路难》导学案

【原创】《行路难》导学案
【原创】《行路难》导学案

语文科导学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二课时鲍照《拟行路难》

一、探究求索初露身手(课前自学)

(一)预习内容:《拟行路难》

(二)预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三)导师指点

本课重点: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本课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四)预习检测:

【熟悉作者,知人论世】

1.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南朝刘宋时的重要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称为“元嘉三大家”。他家世贫贱,曾任前军参军,后为乱兵所杀。他诗文俱佳,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为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内容主要是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2.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门阀制度最盛行的时代。鲍照生活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社会,虽然胸怀大志,但却终因“身地孤贱”,一生沉郁下僚,报国无门,受尽了歧视和打击。世道的不平,使得他对当时的腐朽制度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在这首《拟行路难》中,诗人非常激愤地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和抑郁情怀。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自主梳理】

1.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2.注音

鲍.照()酌.酒()踯躅

..()

3.词义

(1)重点词

泻:踯躅:

(2)一词多义

安能行叹复坐愁

安风雨不动安如山

沛公安在

(五)问题生成(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二、释疑整合展示提高(课堂完成)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2、第三句中的命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3、第五六句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4、第七八句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三、实战演练检测反馈(课堂完成)

1.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自”相同,“安”和“岂”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安”和“岂”不同

C.两个“自”不同,“安”和“岂”相同

D.两个“自”不同,“安”和“岂”也不同

2.下列诗句朗读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各自 / 东西 / 南北流。

B.安能 / 行叹 / 复坐愁?

C.举杯 / 断绝 / 歌路难。

D.吞声 / 踯躅 / 不敢言。

3.对最后两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面六句五、七言相间,最后两句连用七言,是感情表达的需要,如滔滔洪水,奔涌而出。

B.用“吞声”“踯躅”来描摹情态、动作,形象地刻画了内心痛苦不堪的诗人形象,读之如在眼前。

C.先用问句的形式,后用“不敢言”三字,都是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D.前面的“安能”自勉,“酌酒”自宽,放歌自解,是充分的铺垫酝酿,至最后两句写自己终没能平静解脱,反而因前面的铺垫而愈见出沉痛、抑郁。

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4—5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比较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其一)》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的异同。

四、学习感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