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比例函数单元主题设计

反比例函数单元主题设计

反比例函数单元主题设计
反比例函数单元主题设计

反比例函数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一.概述

在总体设计思路上,本章与前面的有关函数类似,遵循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模式。首先,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进而探索出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主要性质。最后,利用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所需课时:4课时

学习内容:

第1节“反比例函数”:通过丰富的实例建立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让学生观察归纳出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有关概念,从而丰富学生对函数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第2节“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针对具体函数,通过列表、描点、作图等探索过程画出具体函数的图象,并通过具体函数图象的观察与比较,逐步归纳出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主要性质,领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进行认识上的整合。

第3节“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再次通过利用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经历在具体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和变量规律的过程,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结合具体情景领会反比例函数作为函数的一种数学模型的意义。

2.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像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3.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依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领悟用函数观点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们已经通过大量实例学习了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七年级下)及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八年级上);在此基础上,本章将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应用(九年级下),以后还将进一步讨论二次函数(九年级上)。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模型的理解。客观上,我们学校地处偏远,生源较差,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好,加上这个知识内容灵活,综合性强,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加剧了他们学习函数这部分知识的困难。

四.学习任务分析

1.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进行整合,逐步形成对函数概念的整体性认识。

2.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提高感知水平。

3.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资源

(1)完成学习任务的资源: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学科系列教材(教材);

(2)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

六.实施过程

1.设计恰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由实例归纳概括反比例函数的

概念的过程,以体现知识的生成性教学。

2.充分利用几何直观,引导学生对函数图象进行观察、比较,

发现规律,归纳出主要性质;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从不同侧面反映

了事物间的变化规律,在探索函数性质的活动中,要有总结反思的

时间,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认识上的整合(数与形的统一)。

3.在探索与交流中要让学生形成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注

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对渗透数形结合

的思想方法的教学内容要在应用中加以体现,如:①在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的探索过程中,要经历一个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②在函数及其图象的应用过程中,蕴涵着大量数形转换的素材;

4.创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如在概念的形成以及在性

质和规律的发现过程中,注重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对概念意义的

理解,发现原型的本质属性,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形式,实现“数学化”的进程;

5.及时评价学生对函数概念及反比例函数的理解水平,例如,不同理解水平在适应性上的差异:

(1)已知y=4x 上三个点(-2,y 1),(-1,y 2),(3,y 3)比较y 1,y 2,y 3的大小;把“y=4x ”改成“y=n x ”,情况又如何? (2)已知y=k x (k ≠ 0)上三个点 (x 1,y 1) ,(x 2,y 2),(x 3,y 3),若x 1< x 2<0

6.教科书首先讨论了k=2,4,6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它们是k >0情形的代表。在这一过程中,要给学生观察、交流、分

析与概括和描述的时间,允许学生的表述不完整,不准确,再通过

交流与讨论,相互补充与修正,取得共识,这对于讨论k <0时反比

例函数的图象性质会产生积极作用,有助于学生对图象与性质形成

较完整的认识。

7.第一节中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的转化过程,概念建立后(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有经验

支撑的数学知识)。反比例函数y=k x (k ≠ 0)具有更丰富的数学含义(如变量和比例系数k 不再局限于只取正数值),此时应转向对

其数学意义的理解,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在第二、三节内容

的教学上应有重点体现。

七.评价

教学内容完成后,首先在小组内进行展示、讨论和评价,然后 全班测试和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