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中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如何培养中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如何培养中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加强中学生在基础阶段心理素质培养,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重要地位,是实行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关键。然而如何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特别是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如何才能务实、有效地实施人格教育?这是新的时代给每一个初中老师提出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所谓心理素质,简言之,就是指认的心理品质,他包括认知品质、意志品质、情感品质等。人的心理品质是一个综合体。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是使嘘声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在向心力品质上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剧变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大好时机,是塑造健康的最佳阶段,如果放松了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这不仅可能使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演变为心理疾病。所以作为一个初中班主任,我认为必须把中学德育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教书育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学生心理问题大多都来源于学习、生活、为人处事、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在校的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学生们开始独立去思考问题,渴望得到成人和社会的承认、渴望独立。但是经常会变得很冲动,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无论从生理和心理方面来讲中学生都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很多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有的懒于思考;有的狭隘抑郁;有的怯懦自卑;有的孤僻离群;有的对立破坏;有的焦虑急躁。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很多,有遗传和生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事实上,属于遗传和生理因素引起心理异常的是少数,绝大多数是环境影响和个性异常造成的。可见,保持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加强南京论文代写心理素质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它是通过教育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组成“合力”,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抓起来。那么,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有哪些呢?大的方面来说,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按照《中学德育大纲》不同层次的要求,把心理教育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紧

密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引入课堂教学领域,尊重学生的个性,造成一种人格平等、心理平衡的氛围,避免对学生的心理损伤。具体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细节去实施。

第一、经常关注学生情绪是否稳定,鼓励他们积极进取。良好的情绪包括愉快、喜欢、热爱、尊敬等。不良情绪包括苦恼、愤怒、憎恨、惧怕等。教师应该时刻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和蔼可亲,以诱发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努力建设团结互助的班集体,使学生在友好交往中获得愉快的感受;及时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也要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必须采用惩罚手段时,要立足于疏导,做到惩罚公道。

第二、培养广泛兴趣,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只有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有兴趣的心理状态,才能导致积极的心理效果。

第三、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丰富的情感生活。教师和家长都必须重视情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育他们认清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要通过丰富的课内外活动,尤其是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释放出多余的“能量”。要尽力避免由于无意义的刺激而造成某些学生的狂热、冲动或烦恼、忧伤。为了使学生情感保持适度平衡,除了正面引导,陶冶情操外,都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对不适宜的情感进行控制和合理宣泄。

第四、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上的联系。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所以,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注意: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观念;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过失,从而使别人乐于和他交往;引导他们建立新型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使学生生活在有尊老扶幼和尊师爱生风气的家庭和学校之中。

另外,心理咨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引导他们从封闭的精神世界

中解放出来,投向相互爱护的集体怀抱;必要的劳动锻炼、广阔的社会实践可以提高他们身心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协调配合和自强自立。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引导正确,把日常的课堂教学和家庭社会活动最为心理教育的有效载体,寓教于学、寓教于乐认真抓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一定会提高,中学德育也一定会收到应有的整体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