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一比说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山丹三中宋建平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一比》。

第一、说教材

这次说课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一比》这一课中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能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教材编排一开始就出示四幅图片——黄山,香山,泰山和华山,并给出相应的海拔高度,直接呈现生活中的大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概括总结出比较万以内的数的方法。接着教材安排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和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节课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的教学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

根据《比一比》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数感。

第三、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儿童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第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回顾旧知识

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现在正是春游的季节,让老师带同学们去参观一下祖国的名山吧!

(二)合作探究

首先,我让学生看课本中情景图给出的四座大山,生读四座山的高度,然后提出“谁最矮”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学生可能一眼就看出了谁最矮,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会启发他们看看四座山的高度分别是几位数?其中有三个数都是四位数,只有香山是三位数,从而得出香山是最矮的。这时,学生轻易就能根据以往的数学经验,知道

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

解决了“谁最矮”这个问题之后,我仍然选择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谁最高”这个问题,此时学生面临一个新的挑战:比较的对象位数相同。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从而得出结论: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在找出“谁最矮”、“谁最高”这两个问题后,我又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黄山和泰山谁高?谁矮?针对这个问题,我安排学生先尝试独立解决比较的问题,再组织集体交流.这个时候,学生又面临一个更新的挑战:比较的对象位数相同,最高位也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我会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首先自由讨论,慢慢理出比较的思路: 位数相同,最高位也相同的数,就比下一位,这样一位一位比下去。

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以后,我再让学生先独立将四座山的高度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这时,我会适当地引导学生阅读前面三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并梳理进行多位数比较的思路:(1)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2)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就大。(3)位数相同,最高位也相同的数,就比下一位,这样一位一位比下去。

(三)分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

在学生掌握了上述比较大数的方法以后,我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去解决“练一练”中的第1,2题、“试一试”以及“练一练”3-6题。其中“练一练”第1,2题是为了巩固“万以内的数的比较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这两个知识点;而“试一试”以及

“练一练”3-6题则是为了鼓励学生在新的情景中,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第五、板书设计

比一比

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比最高位。

最高位相同依次比下去。

本节课,我将用最简单的文字体现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集体备课教案及反思量一量比一比

量一量,比一比 绵阳市西山路小学----刘骄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的物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 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的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材重难点: 1.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2.教学难点:借用身边的事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课前准备: 1.提前分好小组。 2.准备好测量记录表。 3.准备好测量工具。 4.提前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各种工具。 旧知复习,引起冲突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个长度单位,谁来说说看?谁能比出1厘米?那1米呢? 学生用手分别比出1厘米,1米, 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 明确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师:孩子们比得真好,那老师来考考大家,能比出60厘米吗? 如果老师告诉你课桌的长约为60厘米,你能比吗? 孩子们,要了解生活中其它事物的长度,只记住1厘米和1米,够吗?那 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明白只记住1米和1厘米有多长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身边其他物体的长度。如果我们对身边的这些常见的物体长度熟悉了,就可以借助他们了解和认识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师:今天我们量一量,比一比身边熟悉事物的长度和高度。老师希望孩子们通过这节课不仅能熟悉身边事物的长度和高度,还能用这些长度和高度去估计我们没法测量的物体的长度或高。(板书:量一量,比一比) 引入新课,揭示主题 量一量,建立长度概念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知道哪些长度或高度了呢? 请你们观察一下,在教室里我们熟悉的事物,你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和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一课一练《量一量比一比》课时达标练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同步练习 1.连线。 一只鸡一头大象一个苹果课桌的长度 70厘米 2千克 3吨 50克. 2.如图,“吋”是电视机常用尺寸,1吋约为大拇指第一节的长,则7吋长相当于()。 A.一支粉笔的长度 B.课桌的长度 C.黑板的宽度 D.数学课本的宽度 3.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2米 B.一张课桌长度约为1米 C.一名初中生体重约为500公斤 D.一个鸡蛋的重量约为50毫克 4.下列各物体的长度接近50cm的是()。 A.一个杯子的高 B.一支铅笔的长 C.一个乒乓球的直径 D.一课桌的宽度 5.最接近16m的一个长度量是()。 A.足球直径 B.课桌高度 C.班上最高的同学身高 D.我校实验楼高度 6.小青“一拃”的长度是9厘米.小芹“一拃”的长度是8厘米.一张课桌的长,小青量大约是8拃长,小芹量大约是几拃长?这张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7.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算出你的数学课本、课桌面的一周长分别是多少? 8.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参考答案 1. 【解析】根据根据生活经验、对长度、质量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计量一只鸡的质量应用“千克”做单位,所以和2千克连接;计量大象体重应用“吨”做单位,所以和3吨连接;计量一个苹果的重量应用“克”做单位,所以和50克连接;计量课桌的长度应用“厘米”做单位,所以和70厘米连接,直接解答。 考点:量一量比一比。 总结:此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的选择。 2.D 【解析】1吋约为大拇指第一节的长大约有3--4厘米,7吋长是它的7倍. 考点:量一量比一比。 总结: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了基本的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解答时可联系生活实际去解。 3.B 【解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考点:长度的估测;质量的估测。 总结: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 4.D 【解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根据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和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考点:长度的估测。 总结: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5.D 【解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

小学数学一年级比一比说课稿图文稿

小学数学一年级比一比 说课稿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小学数学一年级《比一比》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四、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五、课前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 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口令的内容紧扣本课知识点,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教学过程: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图形的拼组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图形的拼组》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纪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平面图形的特征和转化 教具学具准备: 2张长方形的纸、1把剪刀、1张正方形的纸、1根小木棍、1颗针.20根小棒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一开学,五年级的所有老师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针对一些班级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差等现状,老师们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老师更是努力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争取向40分钟要效率。同时有针对性的利用课后时间给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补课,这方面戴爱新老师、王友珍老师做的尤其到位。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

系.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现在马上要进入二年级了,还有学生用数手指头的方法做题,但是我从来没有轻视他们,而且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二、教法学法 举例法、实验法、讲解法。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引入 老师喜欢敢想敢说敢做的同学(敢想:动脑筋想问题;敢说: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发言,善于发言;敢做:敢于尝试别人没有过的做法或方法解决问题),什么是敢想敢做?是什么时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么?当然不是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学分析

量一量,比一比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尺子量物体长度、高度的方法。 2.通过测量自己和身边物品的长度、高度等实际活动,对所测对象形成清晰的表象,为以后估计、认识其他物品的长度提供更多的参考标准,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3.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示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感。 4.在活动中体会合作、交流和表征方式多样性的乐趣,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愿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并将直接经验与某些间接经验相结合,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活动内容分为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选择合适的标准测量单位,测量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这个层次的活动即教材左页的内容。这里要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身体或身边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如身高、肩宽、两臂伸开后两手之间(一庹)的长度、讲台的长度、课桌的高度、教室的长度等。通过这个层次的活动,巩固学生前面所掌握的测量的方法,建立所测物品的直观形象,并内化为表象,为后面测量、表征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提供多种不同的长度“单位”。 第二个层次是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测量一种物体的长度。教材以鳄鱼身长6米为例,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的长度,学习选择不同的“单位”描述物体长度的方法,形成对6米长度的直观认识,同时体会测量的本质。 第三个层次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和实践,利用身边熟悉的“单位”(标准)表示未知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这个层次的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开放,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测量及表示长度的经验,将抽象的长度或高度的数据与自我的感知和认识结合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进而发展长度观念。 2.教材编排特点 (1)以学生自己和身边的物体作为感知、认识未知长度的标准“单位”。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说课稿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四、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数学九年义务教育第一册第一课的内容——"数一数".我们知道,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大多数儿童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甚至会写,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必有1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但是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进入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表达能力有限。 《课标》提出"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本节课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起始课。主题图是一幅乡村小学开学时的情景,表面看起来好像跟数学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通过观察发现,所看到的一切只有通过数才能描述清楚,而且要经过组织才能汇报得井然有序。这正是培养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淡处创造精彩的数学素养的开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

会数数的方法,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数数的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用较为简捷明了的数学语言来汇报所看到的物体的数量。 二、教法和学法 很显然,在教法和学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动手操作学习。"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三、教学过程 1、谈话交流,自然过渡。 轻松的谈话交流是拉进师生较好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本节课开

量一量,比一比参考教案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欧庙一小张艳清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 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活动意义 1.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长度单位,请你用手势来比画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呢? 教师: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60厘米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势比画,教师观察,寻找典型案例。 2.作好测量前的准备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介绍并认识了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出示米尺、软尺和卷尺)。 教师:你能结合一个例子,分别说说这些尺子怎么使用吗? 学生汇报后,教师作好学生分组、分发记录单等工作。 教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测量工具来量一量我们身边的物体吧! (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1.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教师用课件呈现教科书第88页图,但图中不出现测量结果。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同学们都在测量什么,这些都是你们熟悉的事物吗?

2.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确定测量的对象后分别展开测量,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讲台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测量前,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进行测量。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并记下测量结果。 在学生交流反馈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板书。 肩宽大约30厘米 一步的长度大约40厘米 两臂展开的长度大约1米3 0厘米 讲桌长大约1米 教室长大约10米 身高大约1米35厘米 课桌高大约70厘米 3.用多种方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1)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眼想象实际物体有多长。 (2)用手比——学生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边读边用手比画长短。 (3)说关系——课桌要比肩宽长一些;两臂展开的长度比讲桌长一些;教室的长要比两臂展开的长度长得多等。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和身边一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到底有多长或多高我们很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时直接测量也不是很方便,你们能不能试着用我们身边的这些事物来描述呢?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发展长度观念 1.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 (1)直观感知“6米”的长短。 教师:同学们都认为这条鳄鱼很长,到底有多长呢?谁能到前面来用手势比一比,表示出鳄鱼的长度? 教师:他表示的是不是6米?为什么? 教师:这位同学已经完全展开双臂了,怎么还不是6米呢?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案—第六课时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及周围东西的测量,使学生感受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掌握测量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动物的身高或身长和人比一比的过程让学生对米和厘米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切实体会数学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在活动中初步渗透统计的思想和统计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生动手测量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和合作意识。 2.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喜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本节课时,恰当运用自学、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用教师讲练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前准备 测量工具,长方形的纸,能输入数据的统计表,学生分3人一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选择测量工具 1.认识各种尺。 师:请把你带来的尺拿出来,在小组内看一看。 学生介绍学生尺、米尺、卷尺。 问:你用学生尺、米尺、卷尺测量过长度吗?量的什么? 二、学习新课 1.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师:如果我们想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却没有带尺子,用什么办法能量出它大约多长呢? 古人没有尺,就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尺子来测量。想想身上哪些地方可以当成尺子呢? 让学生量出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 同桌合作:一人量一人记录。 师:最好记住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用它们作为自己身上的尺。 身体的“尺”长度 一拃 一步 一庹 估一估 问题:我们学过这么多知识了,你能够根据你的经验估一估你身上的尺子: 一庹(tuǒ)(伸开双臂)、你的肩宽、讲台、教室,它 们分别大约有多长吗? 量一量 问题:(1)要想知道我们估的对不对,可以怎么办?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比一比》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比一比》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小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比一比》。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大数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力求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比较方法的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结合情境先教学“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再教学“两个四位数的比较”,最后进行“两个最高位相同的四位数的比较”。由浅入深地探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与活动中学习和提升知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数感。 教具准备有:教学课件、数字卡片等。

二、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动脑、动手,交流比较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生活中大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数学学习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同伴合作交流,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知识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三)猜数游戏,应用新知。(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下面我就这四个环节做一下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同学们,‘五一’期间各大商场搞促销打折活动,让我们一起去逛一逛电器商场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本环节主要通过“购买电器”、“中大奖”等活动来完成学生对新知的自主探索。 活动1“购买电器”: 课件出示一些商品及价格。

量一量 比一比说课稿

《量一量比一比》说课稿 干沟桥小学姚争艳各位老师们,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量一量,比一比》。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实践活动。教材安排了量一量、比一比两个内容。通过测量身高或身体某些部位的长度、测量教室内物品的长度或高度、以及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的长度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初步培养长度观念。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已经较系统的认识了米和厘米,学生也具有了一定的测量长度的生活经验,只是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缺乏实践的条理性和目标性。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从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发展长度观念。而难点是:体会测量的本质。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教法:引导探究,合作学习。学法:动手实践,小组合作。 五、说教学具准备 学生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 六、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照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做好准备 1、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 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1厘米、60厘米等长度,在学生比划不出来的时候,告诉学生课桌的宽大概就是60厘米,以此引导学生发现,光记住1米、1厘米的长度是不行的,还需要了解身边一些常见事物的长度,只有我们对身边事物的长度熟悉了,才能借助他们了解和认识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通过比划学生不熟悉的60厘米,激发了学生了解身边物体长度的需求,引发了学生想继续学习本课的兴趣,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做好测量前的准备 先出示学生尺、软尺和卷尺。请学生分别说说这些尺子怎么使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重点让学生说出:0刻度要对准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等) 然后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工具来量一量,比一比我们身边的事物吧。板书课题(这些课前的充分准备,不仅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也为下面活动的展开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这个环节是分5个层次展开的 层次一、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课件出示书本88页图,请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同学都在测量什么? 层次二、以测量两臂展开长度为例,做好测量指导 首先提出测量要求:四人一组,一人当模特,两人测量,另一人记录测量结果。(然后请两名学生上台,教师示范测量) 接着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两臂展开的长度 最后组织反馈。让学生说说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样测量?结果是多少? 预计学生的测量结果不完全相同,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结果各不相同?如何记录测量结果?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测量结果,得出:两臂展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30厘米。 层次三、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有了前边的测量经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身边的事物,在确定

《比高矮》说课稿

《比高矮》说课稿 一、说教材 《比高矮》是北师大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比大小、比多少基础上进行学习,也为以后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学生经历的是对实际量的比较活动,从中可获得直观、具体数学活动经验。比高矮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学生难在比高矮的方法。对于做一做与练一练的某些习题,不能只靠直观得出答案,需要借助想像、思维和推理,有的用直观教具加以演示,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预设为: 1、认知目标: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关系,体会高矮、长短相对性,建立比较的意识,能对事物进行高矮或长短的比较。 2、能力目标:掌握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想像、推理能力与表达与倾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比较的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课堂上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了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自由选择比较方法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让学生通过参与比较活动,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数一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按高、矮的顺序排队,初步体验高矮;参与比高矮,感悟高矮的相对性;经历比高矮,感悟比高矮的方法;拓展时空,感受高矮与生活的联系;巩固应用,体验创新之乐;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步骤、初步体验高矮。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体育老师怎样排同学们队伍引出课题“比高矮”请一小组的学生上台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并评价排列的队伍有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排,应该怎样调整。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高矮,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步骤参与比高矮,感悟高矮的相对性。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先请两个高矮比较悬殊的小朋友出来比高矮,让矮的回位置,再请一个全班最高的跟他比,这样学生参加比高比矮的活动,不仅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也初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 第三步骤经历比高矮,感悟比高矮的方法感悟、明确比高矮、。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各数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各数的认识》 其次,为学生演示了点阵的划分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规律,并列出算式,让他们体会到点阵研究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完成练习,最后为学生呈现了生活中的点阵。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要学会尊敬爷爷奶奶。你可以犯错,但不能老犯同样的错。期待着你能爱新学校新老师,和同学们搞好关系。认真听课,按时完成老师的作业,多锻炼身体。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他是班长,但是他的学习不是班上最好的,因为他有个坏毛病粗心大意,每次考试和做作业,好多题本来是会做的,由于粗心不能得满分或优。他还有一个毛病-----性子急,遇事不能冷静总是急得掉眼泪,或者急得耍脾气。不过现在他已经下定决心该掉这两个坏毛病。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小学数学量一量 比一比教学设计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巩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目标分析】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体会度量的思想和方法,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物体长度的过程,实质上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度量的过程;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三、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揭示课题 1.回顾长度单位。 (1)说说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厘米、米) (2)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3)你知道1拃有多长吗?一步有多长呢?(一拃长约15厘米,一步长约40厘米) (4)除了这些,你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呢? 2.揭示活动主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测量长度的工具量一量身边的物体吧。(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长度单位,激活学生的活动经验;通过追问“你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激发学生了解身边物体长度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分组合作,参与活动 1.小组合作,实际测量。 (1)全班交流,认识测量方法。 请学生介绍每种测量工具、测量的方法以及测量时要注意什么。例如:测量时,尺子的刻度“0”通常与物体测量的起点重合;测量身高时,人要站直,这样测量的高度才准确等。 (2)观察图片,了解测量的内容。 ①课件出示主题图(数据不出现)。 ②交流图中的孩子们在测量什么。(有测量桌子高度的、也有测量讲桌长度的……) (3)合作测量,体验测量的方法。 ①提出测量要求: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好测量结果。 ②学生先估一估,再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③反馈交流,让学生说说选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二年级下册数学比一比说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一比》。我说课的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板书:比一比 第一,说教材 这次说课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一比》中第一课时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能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教材编排一开始就出示四幅图片——黄山,香山,恒山和华山,并给出相应的海拔高度,直接呈现生活中的大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概括总结出比较万以内的数的方法。接着教材安排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和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节课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的教学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 根据《比一比》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数感 第二,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儿童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第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回顾旧知识 我创设“数学王国将举行一场激烈的比较数的大小比赛”的情景来引入”比一比”的课题,国王请各位同学当小裁判,比较“百以内的数的大小'来进行旧知识的复习。然后我又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现在正是春游的季节,让老师带同学们去参观一下祖国的名山吧! (二)合作探究 首先,我让学生看课本中情景图给出的四座大山,生读四座山的高度,然后提出“谁最矮”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板书:谁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数数、数的组成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数数数的组成》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本单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这几部分内容。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对20以内各数有初步的认识,本学期将数的范围扩展到100以内,100以内数的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数数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包括课本31页的主题图,32页、33页的例1例3,以及33页下面的做一做。其中31页的草原牧羊图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100有多少,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例1是数100以内各数,是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100,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和百。例2是为了突破数数难点: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多少而设计的。例3是通过让学生摆放35根小棒的过程,使学生领会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加深对计数单位一、十的理解。 这部分内容选取的素材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但品种多样,而且是师生比较容易找到的实物。学生应用这些实物作为学习数这个概念的载体,使之变得容易理解。另外,为了使学生掌握数这个概念中诸多重要但又较抽象的内容,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就掌握了这些概念。本节课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感受100以内各数就在身边。 (2)、使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3)、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和估数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建立100的数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学难点是: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二、学情分析: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量一量,比一比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 主题:量一量,比一比 课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秦文凯 /郑州市中原区淮河路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后,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但是学生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比较肤浅,这节综合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并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习目标 1.通过量一量的活动,认识身边尺子的长度,会用这些尺子为标准来量其他物体。 (CS) 2.通过用不同的标准描述鳄鱼的长,感知6米的长度。(CS) 3.通过描述其他物体的长度,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乐趣。(TR) 评价任务 任务1:会准确测量自己和身边物体的长度,完成测量记录单。(DO1) 任务2:会选择合适的标准,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鳄鱼的长度。(DO2) 任务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它的长度。(DO3) 学习过程 资源与建议 1.本节课是小学阶段初次学习了长度单位之后的综合实践课,在实践操作中积累测量经验,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数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做铺垫。

2.本课时的学习按以下流程进行:测量自己或身边物体的长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鳄鱼的长度简单应用。 3.本节课的重点是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难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通过任务2和任务3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突破学习的难点。 准备: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软尺、卷尺、铁卷尺。 知识准备:长度单位。 一、从游戏引入教学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师出示量一量),你想到了什么? 生:尺子。 师:你都认识哪些尺子呢? 生:直尺、米尺、软尺、卷尺。 师:还能想到什么呢? 生: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师:关于长度单位你都知道什么? 生:1米=100厘米,测量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做单位。 师:你们还记得1厘米有多长吗?1米呢?。 生:伸手比一比。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还知道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但是尺子又不能随时带在身上,没有带尺子还能量吗? 预设生:能 师:你能举个例子说一说怎么量? 生:我的一拃是15厘米,课桌有4拃长,课桌的长就大约是60cm。 师:来,你们来验证一下。 师:他的这个方法真好! 知道了身体上一拃这个尺子,就可以用它比一比其他的物体,再算一下就知道这个物体的长度了。而且这个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用尺子就可以测量物体大约有多长。我们身体上除了一拃这个尺子,还有哪些尺子? 生:一拃长, 生:肩宽

比一比说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山丹三中宋建平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一比》。 第一、说教材 这次说课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一比》这一课中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能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教材编排一开始就出示四幅图片——黄山,香山,泰山和华山,并给出相应的海拔高度,直接呈现生活中的大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概括总结出比较万以内的数的方法。接着教材安排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和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节课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的教学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 根据《比一比》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数感。 第三、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儿童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第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回顾旧知识 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现在正是春游的季节,让老师带同学们去参观一下祖国的名山吧! (二)合作探究 首先,我让学生看课本中情景图给出的四座大山,生读四座山的高度,然后提出“谁最矮”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学生可能一眼就看出了谁最矮,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会启发他们看看四座山的高度分别是几位数?其中有三个数都是四位数,只有香山是三位数,从而得出香山是最矮的。这时,学生轻易就能根据以往的数学经验,知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