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宁陕中学朱海鸥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梳理作品脉络,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杜甫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一位三国人物: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说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前两句讲功绩,最后一句讲遗憾。而诸葛亮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呢,为什么杜甫屡屡写到诸葛亮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二、解题

1、诗歌题目“蜀相”向我们暗示了哪些信息?

(1)暗示了诗歌题材:怀古咏史诗

(诗人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2)暗示了吟咏的人物政治身份,传达了仰慕之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齐读)

强调字音:柏(bǎi)好(hǎo)

2、朗读指导

(1)明确朗读节奏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明确感情基调

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学生示范朗读

4、全班齐读

思考: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明确:“寻”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四、品析诗句,把握主题

(一)涵咏字句(3分钟)

1、结合注释疏通诗歌(请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

2、概括诗歌内容

首联:自问自答点明地点

颔联:描述景象凄凉冷落

颈联:称赞业绩表达仰慕

尾联:抒发感慨痛苦伤感

(二)品析诗味

1、赏析前四句

细读诗歌,小组讨论:

(1)诗歌写景的句子有哪几句?

(2)都写到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3)有人对原诗做一些改动,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明确:

(1) 首联和颔联

(2) 诗人描写了祠堂、翠柏、碧草、黄鹂等意象,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

(3) 将“自、空”改为“尽、皆”不好。理由:

A、“尽、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传达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B、“自、空”的妙处:

(1)“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徒然地的意思。

(2)尽管满院碧草、黄鹂鸣叫,可与生机勃勃相称的诸葛武侯类的人物却不复存在,在赏心悦目的春色上抹上了一层浓浓的寂寞和悲凉。

(3)运用了以乐衬哀的手法传达出作者深沉的感慨。

师小结:在士大夫类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可诗人想到和这生机勃勃的一切相衬的诸葛武侯类人物却不复存在,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

诗人用“自”“空”二字表达深沉感慨的事例:(幻灯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唐] 李华《春行即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 李清照《一剪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书愤》

2、赏析后四句

小组讨论:

(1)颈联中谢了诸葛亮那些事情?上下句的关键词的分别是什么?明确:

(1)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侧面映衬)

敬仰

开:指帮助刘备开国

正面叙写忠

济:辅佐刘禅继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表达了对一代名相无以伦比的敬仰之情。因此上下句的关键词:天下计,老臣心。

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例如评价诸葛亮功绩的对联:(幻灯片)写作背景:

老师小结:

上联突出他身为人臣能“尽智”。下联突出他历刘备父子二朝忠心不二,彰显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原因:① 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惜理想落空,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抒发郁闷和隐痛。)②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缺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大唐江山的处境。)

小结:因为这个视角,诗末"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惜痛表现得极为切肤:圣主良相,如果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仍然没有能够成就兴兴复汉室之大业,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之伤痛,又深了一层!

(2)“英雄”具体指哪些人?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

五、总结主题

《唐诗钞》中就有这样的批注:“

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幻灯片)

六、课堂小结

”杜甫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实际上也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比如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六、参照比较,探求诗风

由《蜀相》也可以推究,杜甫的怀古咏史诗,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

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杜甫的咏史诗是有其特点的,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结合《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探究杜甫诗歌风格。

上面三首诗哪一首是杜甫的作品?

南征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①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君恩: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

)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2)结合注释和对作者的了解,任选一个角度谈谈这首诗与《蜀相》的异同。

七、布置作业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作诗注重炼字、炼句,请搜集杜诗诗句中的名句。

长恨歌

主备教师王登伟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长恨歌

(二)解析:本课要学的内容“长恨歌”指的是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其核心内容是明确长恨之人是谁,长恨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恨了些什么,理解它的关键是结合相关史实资料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经历进行解析。学生已经学过白居易的相关作品,如必修三当中的《琵琶行》这一课,因而对于白居易的创作经历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的内容就是在此

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即对于白居易的进一步了解与认识,进而为理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以及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奠定基础。本堂课教学的重点是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内容,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多了解作者的创作经历以及创作的背景,善于运用自己的意志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所阐述的中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一)教学目标

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在文学上的贡献。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掌握:诗歌在写人、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识记:相关的文言知识及重要的字词句子。

(二)目标解析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诗歌主张以及其在中国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2、理解《长恨歌》所叙述的中心内容,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及中心思想。

3、本首诗歌采用了大量的表现手法,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掌握诗歌在写人、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4、体悟这首诗的意蕴美和情感美,体味七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个性,感受其凝练、优美动人的语言。

5、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重要的字词句子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时,可能会对相关的内容把握不准,因为这首诗作为一首古诗,有很多的古今异义词,这些词会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时产生一定的困惑,因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疏通字词句式;学生在理解诗歌的主题时,可能会对相关内容感到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紧密地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他所处的环境及时代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作者的意图及其文章的主题,提升教学成效。

四、【教学条件支持】

在本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PPT幻灯片展示有关图片,因为使用PPT幻灯片展示或者链

接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理解所学内容。还要运用到课文朗

读录音,采用播放朗读材料的方法引导学生跟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

章内容,从而更容易理解文章主题。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恨歌》。相信大家学完了以后就能

问题一:文章题目“长恨歌”究竟是什么意思?

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绵延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问题二:本文的创作背景?

明确:《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问题三: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曲折的,但是最终却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此定为“长恨歌”,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明确:不是。全篇的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杨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问题四: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了什么?

明确:还写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身死。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杨贵妃见面的情景。

问题五:按照刚才的说法,试着给这首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惊破《霓裳羽衣曲》,叙述李、杨会和经过以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第二部分:九重城阙烟尘生……回看血泪相和流,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逃难途中,玉环被杀)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乱后回京,痛思玉环)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表明李、杨的爱情悲剧没有尽头。(道士施法,寻觅玉环)。

问题六:文章标题是“长恨歌”那么是“谁恨?恨什么?为什么要恨?怎么表现恨的呢?”

明确: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因而恨;通过唐玄宗入蜀道上、归途的思念、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等方面来表现恨的。

问题七:本诗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能画等号吗?

明确: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据时人传说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了的。

问题八:分析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明确:(1)《长恨歌》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点明了唐明皇的好色,唐玄宗李隆基从“求不得”到“夜专夜”,从“不早朝”到“看不足”,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贪色荒政。马嵬坡兵变贵妃陨命之后,诗人极力刻画人物内心中揪心的恨。

赐死贵妃时: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逃蜀途中:见月伤心,闻铃断肠,寂寞悲苦

还都路上:不见玉颜,踌躇不去,追怀忆旧

还宫之后: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道士觅魂:上穷碧落下黄泉,遂教方士殷勤觅

由此可见,诗人笔下的唐玄宗虽是一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然而作为一个人,他也有着普通人的真情。这种哀婉缠绵的真情读来颇为动人,令人回肠荡气。

(2)诗人笔下的杨贵妃不仅是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而且是一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敬可佩的女子。诗中的最后一节描写“闻道汉家天子使”,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寂寞泪阑干)、委屈(梨花一枝春带雨)。托物寄情、重申前誓更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敬女子形象。

问题九:《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讽喻主题;爱情主题;双重主题。你认为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

问题十:本诗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明确:A、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B、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C、刻画人物细腻传神D、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六、【课堂小结】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

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分析长恨歌的主旨 教学重点: 分析长恨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唐玄宗、杨贵妃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要领悟作品的主旨,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二、明确理解作品主旨的方法 分析题目、词语的涵义、抓关键词语、理清文章思路、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等 二、听录音朗读,解决字音、词语的字面含义(学生听录音,质疑) 三、探讨文章主旨 (一)分析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皇之 长恨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杨女之长 恨 第五部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二)问题探究: 1、长恨歌的“恨”指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的 长恨? 2、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 形象?汉皇是荒淫误国的昏君还是深爱杨女的痴心男? 杨女是祸国殃民的红颜还是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三)、联系创作背景和作者其他的诗歌。 1、创作背景: 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交代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 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 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教案 一、导入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白居易与元缜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诗歌风格通俗晓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 2、文体介绍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3、背景介绍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陈鸿《长恨歌传》) 三、赏析诗歌 1、听朗读,梳理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渔阳鼙鼓动地来……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见课件) 3、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长恨歌》第一课时教案。

《长恨歌》白居易 教案制作:刘学斌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掌握作品创造背景及相应的文化常识。 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结合课后注解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3.学会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概括诗歌的主题。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讨论法引入多媒体视频、课件 学情分析 1.同学们对白居易诗歌在上学期教学《琵琶行》时有所了解,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2.平时同学们对有关《长恨歌》的历史舞剧《霓裳羽衣舞》在媒体中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有帮助。 3.但是诗歌鉴赏难度比较大,曲解意象,错误理解诗歌思想现象时有发生。 4.知人论世的能力有待提高加强。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预习内容: 1.参阅课本注解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 2.诵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初步感知。 3.尝试分析诗歌内容主旨。整体把握思路。 (二)预习问题汇总: 二、导入新课(播放历史舞蹈视频1、2片段激趣) 参阅课件PPT 三、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解白居易及创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 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 ,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长恨歌》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 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

长恨歌优质课教案

长恨歌优质课教案 白居易的《长恨歌》被后世誉为“古今长歌第一”,吟咏至今,久传不衰。 一、导入新课 历史上帝王与妃子的风流情事往往没有好的结局。比如纣王与妲姬,幽王与褒姒,他们的故事甚至是遭人唾弃,成为千年的反面教材。另一类虽然得到了千古美名,却也成了当事人的终身遗憾。如项羽与虞姬,李煜与周嘉敏。还有一类,他们在世时就已倍受争议,他们不在时,更给后人留下无数谈资,供一辈一辈的文人、歌者、演员诸多揣摩、演绎,比如李隆基与杨玉环。他们从父夺子妇的不伦之情,到相隔十八的忘年之恋,再到一骑红尘的旷世之爱,直至魂断马嵬的千年离恨,无数的争议、无数的猜测围绕着这对帝王与妃子。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领略一下其中的情愫。 二、讲授新课《长恨歌》 1.关于杨贵妃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七年719年6月1日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出身宦门世家,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司户,叔父杨玄 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杨玉环天生丽质,(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有证: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荐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儿媳杨玉环。 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与李瑁成亲五载的杨玉环离开寿王府,来到骊山,此时她才22岁,玄宗则56岁,玄宗先令她出家为女道士为自已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杨贵妃有三位姐姐,皆天香国色,也应召人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并追赠其父为太尉、齐国公,叔杨玄珪擢升光禄卿,兄杨铦为鸿胪卿,杨钊为右丞相,赐名国忠。杨氏一门出入宫廷,执掌朝政,势焰熏天。安史之乱,唐玄宗仅带杨贵妃西逃,在马嵬坡兵谏时,杨贵妃被逼赐死,年方38岁。 2。关于李隆基: 李隆基(685~762),唐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神龙元年(705)中宗李显即位,恢复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 长恨歌 教案

《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及《山在虚无缥缈间》,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宜在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2、歌曲分析时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适当分析其社会价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背景音乐:《大唐歌飞》。 一、激情导入: 1、欣赏歌曲《新贵妃醉酒》。 这是一首通俗与戏曲相结合的歌曲,仔细听辨歌曲中有什么样的人物?(杨贵妃,唐玄宗。) 有关杨贵妃和唐玄宗的音乐作品,今天老师就带来一部大型音乐作品——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 2、清唱剧《长恨歌》故事内容: 公元755年,唐玄宗沉迷酒色,终日与杨贵妃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以致使杨国忠专权误国。在内地兵力空虚的时候,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借“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安禄山起兵渔阳,很快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向四川成都逃去,途经马嵬坡,士兵愤慨,埋怨君王宠幸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致使百姓家散人亡,遂奋起杀死杨国忠。同时唐玄宗迫于压力不得不赐死杨贵妃。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3、《长恨歌》的十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是用白居易的一句诗作标题。 第一乐章:《山乐风飘处处闻》。 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 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 第四乐章:《惊破霓裳羽衣舞》。 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 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 第七乐章:《夜雨闻铃肠断生》。 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

第九乐章:《洒宫南内多秋草》。 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新授课 1、《渔阳鼙鼓动地来》 聆听初感音乐: 带问题欣赏。 A、《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演唱形式?(男声四部合唱。) B、它是一首什么体裁的作品?(进行曲。) C、作品表现的内容?(边关告急,权臣造反,在政治动荡的关头,统治者却依然处在歌舞升平的环境中,士兵们对君主“重色思倾国”、“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的昏庸状态不仅不满,而且极为愤慨的情绪。) 2、《山在虚无缥缈间》 初听作品: 带问题欣赏。 A、歌曲的意境?(勾画了“蓬莱仙境“那种虚幻神秘的意境。) B、歌曲的风格?(清新、幽静、清淡、典雅。) 三、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词作者是韦翰章,曲作者是黄自。这是一部爱国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积极的。从艺术上看,它当属我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珍品。

长恨歌公开课

长恨歌 【课题】长恨歌 【课时】1课时 【设计理念】 【教材分析】《长恨歌》是《大学语文》的一首诗。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她以高超的艺 术性,丰富的人文性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长恨歌》里所涉及的李、杨爱情历来众说 纷纭,褒贬不一,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使学生能对李、杨爱情有一个正确的认 识。 【学情分析】酒店管理2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必修课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他 们需要更大的学习空间,由于专业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会得到前所未有激发。学生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 张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是中职学生,古诗文的底蕴还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教学思路】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 给予积极的评价。本课是诗歌,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弓I导学生理 解诗歌结构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 念,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探 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以诵读法和讨论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话题,我们感受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思 念,也感受过“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背叛;我们感受过“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热 烈,也感受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那么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感受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缠绵深切。 二、课文结构的梳理 杨妃专宠一一马嵬兵变一一玄宗思妃一一仙境寻人,寄物传情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唐玄宗:

《长恨歌》优秀教案

《长恨歌》优秀教案 月日第周时数课型新授课题长恨歌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体会文中语言之美。能力目标: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情感目标:把握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领悟作者情怀。教案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教案难点诗歌的主题。教案资源课本、教参及ppt教法与学法教法:研讨教案法、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情分析(含更新、补充、删节内容)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是真实复杂的现实艺术化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学习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激发潜藏在年轻学子心中的良知与爱,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经过中职阶段的学习,对古典诗歌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深度,对爱情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板书设计教后记教案程序和教案内容(包括课外作业和板书设计)师生活动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

诗《长恨歌》。唐宣宗写过一首《吊白居易》,诗中写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说他这两首诗的广泛影响。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由来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参看练习册补充。

清唱剧《长恨歌》教学设计

清唱剧《长恨歌》教学设计 骛錾 | 口山东高令燕 教学目标: 一 ,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及《山在虚无飘渺间》,感 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 此基础上认识,了解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 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重点难点: 一 ,教学的重点宜在聆听,体验,分析歌曲上.聆听,体 验是为了熟悉作品,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歌曲分析时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适当分 析其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进而 对作者有所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背景音乐:《大唐歌飞》 一 ,激情导入: 1,欣赏歌曲《新贵妃醉酒》 这是一首通俗与戏剧相结合的歌曲,仔细听辨歌曲中 有什么样的人物?(杨贵妃,唐玄宗) 有关杨贵妃和唐玄宗的音乐作品有很多,今天老师就 带来一部大型音乐作品——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 2,清唱剧《长恨歌》故事内容: 公元755年,唐玄宗沉迷酒色,终日与杨贵妃寻欢取 乐,不理朝政,以致使杨国忠专权误国.在内地兵力空虚的 时候,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借”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安 禄山起兵渔阳(今河北蓟县),很快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 宗带着杨贵妃向四川成都逃去,途经马嵬坡,士兵愤慨,埋 怨君王宠信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致使百姓家散人亡,遂奋 起杀死杨国忠,同时唐玄宗迫于压力不得不赐死杨贵妃,故 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3,《长恨歌》的十个乐章:每个乐章都用白居易的一句

诗作标题. 第一乐章:((1山乐风飘处处闻》 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屡殳》 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 第四乐章:《惊破霓裳羽衣舞》 第五乐章:军不发无奈 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 第七乐章:《夜雨闻铃肠断声》 第八乐章:《山在虚无飘渺间》 第九乐章:(洒宫南内多秋草》 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新授课: 1《=;鱼阳鼙鼓动地来》 (1),聆听初感音乐: 带问题欣赏 a,《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演唱形式?(男声四部合唱) b,它是一首什么体裁的作品?(进行曲) C,作品表现的内容?(边关告急,权臣造反,在政治动荡 的关头,统治者却依然处在歌舞升平的环境之中.士兵们对君主”重色思倾国”,”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的昏庸状态不仅不满,而且极为愤慨的情绪.) (2)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黄自(略) 创作背景: ((长恨歌》的歌词是韦瀚章根据元曲《长生殿》和自居易的长篇叙事诗改编的.1932年的中国局势可说颇混乱, ‘九?--A.’与’~二?八’事变后,大家的爱国情绪可说达至 沸点,当时选取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指出政治不清明, 就会引起民族灾难,正如唐玄宗沉迷酒色而引致安史之乱一 样.作品本身虽然描述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但它的实质是借古喻今,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 (3)深层感悟: 复听作品 模拟角色:把自己当作一名忠心耿耿的大臣或士兵,投 入到角色之中,设身处地地体会在边关告急,权臣造反,皇帝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形势下,士兵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深层次体会作品的内涵) 2,《山在虚无飘渺间》 (1)初听作品:带问题欣赏 a,歌曲的意境?(勾画了”蓬莱仙境’琊种虚幻神秘的意境.) b,歌曲的风格?(清新,幽静,清淡,典雅) 3,拓展与探究:

高中语文_《长恨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长恨歌》教学设计 设计者: 【总体思路】 《长恨歌》这首长诗结构很清晰,诗的前半部分极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纵情声色的生活;后半部分由于两个人沉湎欢愉,不理朝政,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同时也造成了他们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从作品的意脉上来看,作者无不围绕着对“汉皇重色思倾国”的讽喻和批判来展开。全诗的第一句提纲挈领,统领全篇,既揭示了李、杨爱情悲剧的内在原因,也暗含了作者鲜明的爱憎立场。学习本诗,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和悟,边读边悟,读悟结合。本课首先采用多种形式涵咏诵读,有学生试读,教师配乐诵读,有学生配乐展示,多角度、多层次的诵读来感受李、杨之间的绵绵长恨。接着以品味诗歌的语言为抓手,感受诗歌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最后当堂背诵这首诗歌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 【学习目标】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背诵诗中的名句。 ⑵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诗歌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长恨歌》这首诗,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检测部分。 2、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诗歌创作背景 ⑴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⑵创作背景:

语文:《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5`熟读成诵《长恨歌》 重点 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 1、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背景介绍: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白居易: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

人教版《长恨歌》教案

高二人教版《长恨歌》教学案 教学设想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本课试着穿插多种故事,听名家诵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播放视频等活动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吸引学生兴趣,进而喜欢中国古典诗歌。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 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 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 2诵读全文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二、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后被立为贵妃,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渐败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三、检查预习情况(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城阙()千乘()花钿()萦纡()旌旗()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参差()珠箔()仙袂()迤逦()飘飖()凝睇()人寰()擘() 四、放录音诵读欣赏,并要求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

(完整版)长恨歌优秀教案课堂实录

《长恨歌》教学设计 一、导课: 历史上倾国倾城的美女不计其数,但最著名的却只有四位,这四位是(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为什么只有这四位美得这样深入人心而名垂青史呢?大概是因为她们身上都凝聚了浓浓的政治悲情色彩。西施为越国忍辱负重,乃忠义之女;昭君为和平远嫁匈奴,乃大义之女;貂蝉为除董卓巧计离间,乃正义之女;这三位虽身为巾帼却做出了不让须眉的历史贡献,人生可谓悲壮!而杨贵妃杨玉环呢,她简单而多情,结局悲惨,一场倾国恋,一曲长恨歌,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忧伤和缠绵。都说人生长恨水长流,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千古名作——《长恨歌》。 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述一下你所知道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呢? (杨玉环16岁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师:非常好!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正表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他们的爱情人生中的所感所思!回顾唐玄宗好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在杨贵妃受宠时,两人的心情如何?(乐) 安史之乱爆发,最终使得杨贵妃惨死是,唐玄宗是何心情?(悲)悲伤之中又对杨贵妃产生了浓浓的思念。(思念) 乐极生悲,悲后苦思,思中余恨,哪一种感情贯穿了全诗呢?(生答:恨!)大屏幕显示“恨”字 “恨”在此为何意?是仇恨、怨恨吗?(生答:是遗憾、是悔、是痛)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恨、歌恨、悟恨,全诗表现了几个人的恨? (三个人的恨,分别时唐玄宗、杨贵妃、白居易的恨。) 三个人的恨,必有不同的感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表现唐玄宗“恨”的诗句。互相交流朗读。请学生读。师: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叶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可见唐玄宗既恨君王不能保红颜,又恨晚年孤苦无知己呀! 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有思念有遗憾之痛,那么死去的杨贵妃呢?诗人用大胆的联想、想象表现了杨贵妃之恨,同样请同学们找到相应诗句并互相交流朗读。 师: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到杨贵妃百感交集,杨贵妃在闻道汉家天子使后都有哪些心情呢? (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期待等等的百般感触.) 是啊,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期待交融着,才会说出“但令心似金……会相见”的话,这比说爱你一万年有味道多了吧?也说出了“七月七日长生殿…私语时”的约定! 从这一系列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了杨贵妃既恨天生丽质终被弃又恨天人相隔两渺茫. 师:面对这样两位遗恨终身的主人公,白居易也产生了长长的恨!请找出表现白居易长恨的诗句来。 (“汉皇”“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在天……无绝期”)师: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出了白居易既恨大唐江山好色误又恨有情人难成眷属。 看看大屏幕,我们可以从谁的身上得出长恨歌的主题?(白居易) 从恨大唐江山好色误这个角度来看,本诗的主题是什么?(讽喻)

长恨歌

长恨歌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长恨歌 (二)解析:本课要学的内容“长恨歌”指的是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其核心内容是明确长恨之人是谁,长恨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恨了些什么,理解它的关键是结合相关史实资料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经历进行解析。学生已经学过白居易的相关作品,如必修三当中的《琵琶行》这一课,因而对于白居易的创作经历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即对于白居易的进一步了解与认识,进而为理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以及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奠定基础。本堂课教学的重点是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内容,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多了解作者的创作经历以及创作的背景,善于运用自己的意志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所阐述的中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一)教学目标 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在文学上的贡献。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掌握:诗歌在写人、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识记:相关的文言知识及重要的字词句子。 (二)目标解析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诗歌主张以及其在中国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2、理解《长恨歌》所叙述的中心内容,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及中心思想。 3、本首诗歌采用了大量的表现手法,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掌握诗歌在写人、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4、体悟这首诗的意蕴美和情感美,体味七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个性,感受其凝练、优美动人的语言。 5、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重要的字词句子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时,可能会对相关的内容把握不准,因为这首诗作为一首古诗,有很多的古今异义词,这些词会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时产生一定的困惑,因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疏通字词句式;学生在理解诗歌的主题时,可能会对相关内容感到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紧密地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他所处的环境及时代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作者的意图及其文章的主题,提升教学成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恨歌》。相信大家学完了以后就能

河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教案(获一等奖)

河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教案 课题名称: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人教版教材 时间:2009.5.15-17 地点:济源一中 讲课人:河南省安阳市龙安高级中学余文国 (注:本优质课获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讲课重点:贞观之治与封建盛世 难点:武则天的评论、如何看待封建盛世 讲课方式:师生共主课堂,探究性学习 大唐印象-----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导课:(课前3分钟) 先放鸡蛋首页,后点击“唐朝印象”,播放唐朝滚动图片 师问: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愿意回到中国古代的哪个朝代? (课前引课,激发兴趣,拉近距离,奠定整节课堂基调) 生:(如可让姓武、杨同学或较胖美女生回答) 师:许多学生选择“梦回唐朝”,讲女学生喜欢唐朝的两大理由:胖为美(举例:杨贵妃1.64M,138斤);欣赏一代女皇武则天女强人形象,男尊女卑思想压抑上千年的中国女子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当时不是女子半边天,而是一个女人一手遮天。看这唐朝印象,我们至今依然能够感受到大唐流韵,盛唐气息,让我们感叹我中华文化泽被后世,恩波四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唐王朝,看那: 大唐印象-----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好,上课! 唐朝的开国 时间:2分钟(播放图片,师讲述为主) 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 624年,基本统一全国 谐音记忆:“李渊见糖留一把”(李渊建唐618) 开创大唐盛世290余年伟业,对唐朝建立有开创之功,庙号“高祖”。 玄武门之变 师:概括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秦王破阵居功至伟,秦王府人才济济,与太子李建成矛盾加剧,争夺皇位如箭在弦,不得不发,政变在所难免!6月4日,玄武门,当秦王一箭封喉射向李建成的时候,分明听到了锁骨断裂的声音!当箭射出去的一霎那,骨肉亲情在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面前都已化为乌有,即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权力的颠峰,那年只有29岁。李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一个属于他的全新时代即将开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长恨歌》教案 一、导入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白居易与元缜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诗歌风格通俗晓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 2、文体介绍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3、背景介绍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陈鸿《长恨歌传》) 三、赏析诗歌 1、听朗读,梳理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渔阳鼙鼓动地来……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见课件)

语文:1.1《长恨歌》教案新部编本(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长恨歌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5`熟读成诵《长恨歌》 重点 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 1、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 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背景介绍: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 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 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 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 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 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 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 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白居易: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 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2. 3、 长恨歌》教案 一、导入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 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杜牧《过华清宫》 、李商隐《马嵬》、 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 年 (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 (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 75 岁。白居易与元缜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诗 歌风格通俗晓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 2、文体介绍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 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 “放 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辞海》注曰: “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 体。 3、背景介绍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 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 “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 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 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 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 鸿《长恨歌传》) 三、赏析诗歌 听朗读,梳理内容 玉环进宫, 逃难途中, 乱后回京, 道士施法, 玉环送钗,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见课件) 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1、 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隆基宠爱: 玉环被杀: 痛思玉环: 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 .... 梨花一枝春带雨 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教学设计完美版

《长恨歌》教学设计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三、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四、背景介绍 (一)写作背景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创作缘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