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安2007-2020年总体规划

吉安2007-2020年总体规划

吉安2007-2020年总体规划
吉安2007-2020年总体规划

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文本简本

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吉安市人民政府

2009年09月

项目名称: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修编)编制单位: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委托单位:吉安市城市规划管理处

院长:李玉堂教授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周均清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

项目注册号:20050432-赣07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

第四章规划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6)

第五章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9)

第六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10)

第七章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 (22)

第八章综合交通规划 (24)

第九章绿地系统规划 (30)

第十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32)

第十一章土地开发控制规划 (37)

第十二章市政工程规划 (40)

第十三章环境卫生规划 (44)

第十四章综合防灾及地下空间开发规划 (45)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49)

第十六章附则 (5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依据

(一)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0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1994.09)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

(二)相关规划和研究成果

《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吉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①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体现人文规划,绿色规划

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发展的规划

③坚持城乡一体,体现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④坚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经济的规划

⑤坚持公平公正,体现群众利益为重的规划

⑥加大公众参与,体现公共政策的规划

⑦坚持依法行政,体现法制的规划

⑧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体现文化特色的规划

⑨注重近期与远期结合,体现弹性的规划

⑩加大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体现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规划

第三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1—2050年

第四条规划范围

(一)市域:整个市域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为25258.75平方公里。

(二)本次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吉州区所辖的古南、永叔、文山、习溪桥、北门、白塘6个街道,禾埠、兴桥、曲濑三个乡镇,樟山、长塘镇绕城铁路以内的村镇;青原区所辖的河东街道和天玉镇,富滩镇的龙口、张家渡、棠溪、社山,文陂乡的渼陂古村自然保护区和值夏的部分村庄;吉安县所辖的敦厚、永和、凤凰3个乡镇及高塘、横江镇500kv电力线包围的村镇。城市规划区总面积合计642平方公里。在规划区范围内从事各项城市规划编制、进行规划管理和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三)中心城区

城市外环路包围的区域。东起青原区的田心、平湖、浒岗、吉安县永和镇的南山、西坑、永安;西至吉州区的淇塘、大塘、新民、罗塘、罗家坊、大巷、瓦桥、彭家坊、吉安县敦厚镇的竹山、南街;北起吉州区的大江边、青原区的临江,南至吉安县社前、连山、梨塘,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江湖、山体等非城市建设用地。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五条城市性质

赣中地区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城市,以红色旅游和庐陵文化为特色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

第六条城市人口规模

规划预测2010年吉安市中心城区人口为53万人,2020年吉安市中心城区

人口为73万人。

第七条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预测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2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98平方米/人;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6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104平方米/人。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八条城镇等级结构

吉安市城镇等级层次体系由市域主次中心城市、县域主次中心城市、重点建制镇和一般建制镇组成的四级六类城镇体系网络。

(一)市域中心城市:吉安,市域副中心城市泰和、井冈山。

(二)县域中心城市:县城,县域副中心城市为发展基础良好的原县城所在地城镇组成。

(三)重点建制镇。

(四)一般建制镇。

第九条城镇规模结构

规划期内乡镇应进一步整合撤并,城镇发展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城镇发展要重在质量、规模和效益。

吉安市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表

城镇

规模

2005年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

数量城镇

人口

城镇名称数

城镇

人口

城镇名

城镇

人口

城镇名称

>50万人1 68-73 吉安中心城(其

中敦厚15-18

万))

20-50万人1 32.53 吉安中心城

(吉州、青

原)

1 50-5

2 吉安中心城(其

中敦厚10万)

2 40-4

3 泰和、吉水

15-20万人2 30-32 泰和、吉水 5 78-82 新干、永丰、永

新、遂川、安福

10-15万人2 22.50 泰和、吉

3 32-33 新干、永

丰、永新

5-107 49.87 新干、永丰、 3 26-28 遂川、安福、 3 18-20 井冈山、万安、

万人遂州、吉安、

永新、万安、

安福

万安峡江

2-5万人2 5.07 峡江、井冈

山(包括茨

坪、夏坪)

4 12-14 井冈山、峡江、

龙市、巴邱

3 9-10 龙市、巴邱、

八都

1-2万人4 7.06 巴邱、龙市、

浒坑、洲湖

6 8-9 八都、七琴、浒

坑、藤田、

洲湖等

16 18-20 永阳、万福、固江、

阜田、白沙、禾市、

螺溪、马市、七琴、

藤田、浒坑、洲湖、

雩田、值夏等

<1万人9

6

29.80 八都、藤田、

文竹、值夏

80

26-27 固江、盘谷等约

70

22-25 固江、盘谷等

∑1

1

2 146.8

3 100 184-19

4 10

255-265

注:规划中心城指吉州、青原城区和吉安县敦厚城区。

第十条职能结构规划

吉安市域城镇职能规划表

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建设重点

吉安市赣中南中心城市和旅游、商贸

服务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

城。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发展电子、食品、医药产业;以

市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商贸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便捷

的交通网络和赣中南物流中心;发挥名城优势,弘扬庐陵文化,创建

滨江生态城;突出井冈山门户功能,建成现代旅游服务中心;充分发

挥中心城市物流、人才流、信息流、能源流和金融流优势,提高城市

服务功能,增强凝聚力和辐射力。

安县(敦厚)

吉安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

部分,以医药、食品、高新技

术和物流为主的产业基地。

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积极主动融入中心城区,加速推进

工业化进程;以建设园林城市为目标,全面提高城市质量和管理水

平。

泰和吉泰盆地的副中心城市和重

要的交通枢纽,以食品加工、

水泥生产为特色的工业城市。

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和建材业制造业等;

充分发挥井冈山旅游集散地功能,促进“大井冈山”,旅游业发展;

完善社会服务设施,加大教育投入,加强金融、保险、商业等服务

业发展,强化大吉安的副中心作用。

井冈山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生

态旅游城市。

绿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弘扬井冈精神,建设融革命传统教

育、度假休闲为一体的旅游、会务中心;着力培养食品加工、旅游

工艺品制造业,发展旅游相关产品的深度加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

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完善景区及对外交通网络,繁荣第三产业,发

挥旅游服务中心作用。

吉水中心城市群的北部门户,工贸

型的滨江生态城。

优化产业结构,壮大提升食品、轻工、林化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

信息、咨询、教育、卫生保健等现代服务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滨江绿化建设,提升吉水城市综合功能。

新干以盐业、机电工业为基础,以

青铜王国和红桔之乡著称的

滨江花园城市。

发挥邻近南昌和新余的区位优势,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重点培植

食品、药材、建材玻璃、盐和盐化工等支柱产业,并逐步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加强市场网络建设,繁荣商贸流通业,重点发展以商墓

文物为主的旅游业;提高城市竞争力,美化环境,建造滨江花园城

市。

峡以玉笥山为品牌,以赣江风提升工业整体素质,重点发展食品、药化、建材和现代物流业;以

江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生态休

闲城市和赣江水利枢纽。

玉笥山生态旅游为龙头,弘扬地方文化,加快繁荣第三产业;加强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加快发展的环境基础。

永丰以绿色食品和制药为特色的

历史文化丰富的园林城市。

加快发展制药、食品、林化等支柱产业,扩大市场份额;弘扬悠久

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促进信息化进程;美化

城市环境,建设园林城市。

遂川以发展加工工业为主导,以商

贸流通和红色旅游服务为重

点的生态城市。

以企业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建材、食品、医药、家具及羽绒服装

业;利用边际优势,发展商贸流通,积极培育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

美化城市环境,建设园林生态城。

万安赣江水利枢纽、能源基地和山

水旅游城市。

做强水电、水产品、机械和化工等优势行业;以市场化和社会化为

方向,发展旅游、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推进基础设

施建设,绿化城市环境,构建山水旅游城。

安福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的工贸

城市和武功山旅游服务中心。

优化产业结构,建设食品、医药、化工、建材、矿产五大工业体系;

依托武功山和孔庙等旅游资源,融入“井冈”旅游圈,并为吉安西

部的旅游开发做好后勤服务;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深化教育和科技

体制改革,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永新赣湘边境红色底蕴深厚的工

贸型生态旅游城市。

壮大药化、机电、电子、建材、化工、食品、旅游、陶瓷等优势工

业;发展红色旅游,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开拓信息、咨询等现

代服务业;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环境,建设生态旅游城。

砻市以陶瓷生产为主的旅游城、井冈景区北部的服务中心。

赣江水利枢纽和生态旅游城。

第十一条空间结构规划

以空间布局规划为纽带,实施城镇化战略意图,增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机制。以产业空间布局为基础组织城镇空间结构,以城镇空间规划引导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经济运行环境的全面改善。构筑“三心”(中心城区、泰和、井冈山)和“一带”(京九沿线城镇发展带)点轴聚合发展总体空间格局,整体形成“一核带双极、主轴贯南北、次轴振两翼”的“蝶形”城镇主体架构。

第十二条区域空间开发管治

依据空间管治强度划分为三类区域:

(一)严格保护区: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生态脆弱区实行严格保护,严禁与保护无关的各类建设;

(二)控制开发地区:主要包括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其核心区和缓冲区不得从事开发活动。核心区和缓冲区以外的参观游览区在保护前提下经批准可进行合理适度建设;

(三)规划引导和调控地区,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区、农村居民点、和通道地带等,其建设与开发建设必须符合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符合相应技术规范要求。

第四章规划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第十三条规划区主要城镇职能、规模

根据城乡发展条件,结合乡镇合并,将近郊区内的8个乡镇规划为市镇,并划分为河西片区市镇组群、河东片区市镇组群和河南片区市镇组群。

(一)河西片区市镇组群

该组群位于河西片区,包括兴桥、樟山、长塘、曲濑4个市镇。规划该组群承接部分无污染城市工业的协作配套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林果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观光及相关服务业、生态农业等。规划市镇人口共约4.1万人,建设用地共约4.9平方公里。

(二)河东片区市镇组群

该组群位于河东片区,包括值夏、富滩市镇。规划该组群充分利用当地农林资源,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蔬菜种植和养殖业。规划市镇人口约1.3万人,建设用地约1.6平方公里。

(三)河南片区市镇组群

该组群位于河南片区,包括横江、高塘市镇(凤凰、永和均被纳入中心城区)。规划依托交通优势,积极发展物流仓储、集贸业、粮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都市农业,成为物资集散交流基地。规划市镇人口约0.6万人,建设用地约0.7平方公里。

第十四条规划区城乡居民点规模

(1)城乡居民点规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现城镇人口为45.60万人,其中现状乡村人口11.09万人。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规划(2020年)城镇人口79.00万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规划(2020年)乡村人口8.21万人。

(2)城乡居民点布局

城市规划去城乡居民点主要分两个层次:

①城市:由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构成。

保留吉州区所辖的古南、永叔、文山、习溪桥、北门、白塘6个街道和青原区所辖的河东街道;在河东片区增设河东开发区办事处;在河南片区改敦厚镇为敦厚街道办事处,并增设高新区办事处。

河东开发区办事处将天玉镇的临江、岭上、桥上、塘尾、平湖、田心、邱家改为社区居委会。

敦厚街道办事处保留文山、房山和金家三个居委会,将敦厚镇其他村庄进行合并整合,形成敦厚、厚丰、瑶前、社前、对门、嵊上、瑶池、罗家、禾埠、店下10个社区居委会。

高新区办事处将敦厚镇的马甫、梨塘、连山村委会,永和镇的行山、南安、下村、行山、西坑、龙山、岭上、彭家、南山村委会及吉安县良种场改为社区居委会。

②村镇:保留改建原有中心镇镇区居民点,整合、合并原有中心村,依据发展需要规划安排基层村。

第十五条规划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

(1)给水

规划近期吉安市中心城区共有五个水厂,分别为吉福水厂(10万立方米/日)、五岳观水厂(5万立方米/日)、河东水厂(2万立方米/日)、阳明水厂(4万立方米/日暂关停)、吉安县水厂(3万立方米/日)。远期扩建五岳观水厂二期工程(5万立方米/日)、河东水厂二期(2万立方米/日)、彭家山水厂(4万立方米/日)及吉安县水厂二期工程(3万立方米/日),达到38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

规划区内其他乡镇由中心城区水厂统一供给。

(2)排水

规划区污水厂规划

污水厂选址水厂数量总供水规模服务范围

吉安城区 3 32.00万m3/d 中心城区、天玉

樟山 1 1.20万m3/d 樟山、长塘、

曲濑 1 1.5万m3/d 曲濑、兴桥、横江

(3)电源

规划保留中心城区永和、吉安2座220kv变电站并扩容,新建梅岭、樟山2座220kv变电站,共同构成220kv骨干供电网络,并向市域110kv网络供电。

(4)垃圾处理厂

2010年前完善樟山垃圾处理场的配套设施;新建一处粪便无害化处理场;继续完成樟山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2010年后完成现樟山垃圾处理场的封场工作;在河西片区远离中心城区、远离赣江的尧塘新建一处垃圾处理场。规划在河东片区城郊社山建一处垃圾处理场;在河南片区距城区17公里处的梅塘乡裴家村附近新建一处垃圾处理场。

第十六条规划区空间管制策略

(一)禁建区

禁建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山体水体保护区、自然和人文保护区的核心区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在城市近郊区。

水源保护区包括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根据《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其范围为市自来水厂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的赣江、禾河水域,沿取水点一侧的滩地以及迎水面堤脚向背水面延伸100米的陆域。

山体水体保护区包括老虎坑水库、稠塘湖水库、禾河等河湖湿地及其周围防护区域,以及天玉山、真君山、天华山、西垅山、螺子山等自然山体。

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有青原山自然保护区、钓源古村保护区、吉州窑遗址保护区、娑罗山自然保护区、渼陂古村自然保护区。其核心区域为禁建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在河西片区的易家——螺子山山脚,河南片区的渡头一带,以及河东片区的平湖一带、草坪桥——毛家,规划建议将其纳入禁止建设区。

该区域除进行农村居民点建设和保护需要直接相关建设外,禁止一切与城市建设相关的活动的开展,并严禁破坏景观与自然资源,保护耕地,禁止耕地转为非耕地,禁止侵占基本农田进行农村居民点建设。

(二)限建区

限建区包括一般农田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的控制区,重要生态廊道区以及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中划定的灾害较易发区等。

一般农田用地区包括中、低产田、零星农田菜地等。

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的控制区包括渼陂古村自然保护区、青原山自然保护区、钓源古村保护区、吉州窑遗址保护区、娑罗山自然保护区的控制区。

重要生态廊道区包括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的绿色隔离地区、沿主要河道两侧区域形成的绿化通廊地区等。

地质灾害较易发区有真君山——杉竹山,天华山——禾埠新村,神岗山,墨江头,周家岭——肖龙岗,永和镇的锦湖村、蔡家村,规划建议将其纳入限制建设区。

该区域除进行必要的农村居民点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限制其他与城市建设相关的活动的开展。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因建设需求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严格审批,经批准后方可实行。控制农村居民点规模,禁止侵占基本农田进行建设。

(三)适建区

适建区为高程50.5米-90米,坡度15°以下的地区,且经过综合用地条件评定的适宜城市建设的区域。

在该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发展需求,涉及将农田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严格审批批准后方可实行;该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原则上不再扩大其规模,应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促进其向城区集中。

第五章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第十七条城市发展方向

①河西片区向南发展至新村、宋家、神岗山;向西发展至路口、庙背、普塘、罗家坊;向北发展至曲沙。

②河东片区铁路以西地带适当向南北方向扩展,北至沙芜,南至老虎坑水库;铁路以东部分向南发展至横江,向东发展至菱塘、大塘、浒岗、云江,向北发展至临江。

③河南片区向南发展至社前、连山、梨塘;适当向凤凰片区发展。另外将京

九铁路以东与西陇山以南的用地作为城市发展方向。

第十八条城市空间基本格局

整个城区呈现“一城三片,两水三岸,多中心多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

①河西片区:集中心城区文化、娱乐中心,行政中心,商业金融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型片区;

②河东片区:集旅游休闲、教育科研、商业贸易以及生态居住为一体的,具有滨江特色的新型片区;

③河南片区:工业及生产服务型片区。

第六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第一节居住用地与住房建设规划

第十九条居住用地布局

规划形成七个居住片区:

①城北居住片区

新建居住、公共设施完善配套的城北居住片区。居住用地275公顷,人口规模为9万人。

②中心居住片区

调整、优化中心居住空间环境,配套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居住用地400公顷,人口规模为14万人。

③后河居住片区

注重后河自然环境与景观风貌的保护,打造景观环境优美的后河居住片区。居住用地390公顷,人口规模为13.5万人。

④城东居住片区

新建居住、公共设施一体化的城东居住片区。居住用地300公顷,人口规模为11万人。

⑤滨江居住片区

注重滨江自然环境与景观风貌的保护,打造景观环境优美的滨江居住片区。居住用地290公顷,人口规模为10万人。

⑥敦厚居住片区

在现状吉安县县城周边建设敦厚居住片区。居住用地330公顷,人口规模为12万人。

⑦高新技术产业园居住片区

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居住片区。居住用地100公顷,人口规模为3.5万人。

第二十条居住用地指标

至2020年,中心城区居住用地总面积为2088.11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27.48%,人均居住用地为28.60平方米。

第二十一条配套中小学

中小学按照标准配置,根据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中学的千人用地指标确定为1410平方米/千人,小学的千人用地指标确定为1236平方米/千人。

规划初级中学按2~3万人设置一所,小学按1~2万人设置一所,初级中学和小学结合居住区布置。

(1)中学

规划保留现状13所中学,并结合具体周边地块适当扩建。规划新建中学9所。

规划城区中学一览表

名称片区位置规模(ha)备注

园区中学

西

区白鹭大道与汗青路交汇口处 2.66 新建

北大附中吉阳大道与凤山大道交汇口处18.11 新建吉安十二中吉阳大道以东、平原路南侧 3.85 迁建吉安二中北门街以西,韶山东路南侧 2.87 现状保留吉安五中中山东路与文山路交叉口处 1.02 现状保留吉安八中长岗北路以西,韶山西路北侧 1.86 现状保留吉安四中吉州大道与吉福路交汇口7.84 扩建

吉安一中北门街以东、沿江路以西9.06 现状保留吉安一中分部天华大道与阳明西路交汇口处17.68 新建吉安三中跃进路以东,地母堂路南侧11.53 扩建白鹭洲中学白鹭洲 6.41 现状保留白鹭洲中学分部迎宾大道以南、吉阳大道西侧13.32 新建

井大附中

区坪田路与和气路交汇口处8.28 扩建

麻家中学富水路与湖滨西路交汇口处 4.85 新建青原山中学赣江大道以南、湖滨东路西侧 3.93 扩建坊田中学梅林大道东侧 6.24 新建城东初级中学正气路以东,富水路南侧 2.81 新建河东中学青原大道与水运一路交汇口 4.66 新建

吉安县城关中学河

区白云路以东,金山路北侧 4.44 现状保留

吉安县第二中学环湖东路以东,振兴路与绿荫路之间12.60 现状保留吉安县县立中学白云路以西,庐陵大道南侧13.64 扩建

文山学校(中学)天祥路以东,井冈山大道旁 5.57 现状保留(2)小学

规划保留现状20所小学,并结合具体周边地块适当扩建。规划新建小学20所。

规划城区小学一览表

名称片区位置规模(ha)备注

园区小学

西

区白鹭大道以东、碧园路南侧 4.92 新建

北大附属小学凤山大道与兴贤路交汇口处 2.04 新建江子头小学井冈山大道以西、甘泉路北侧 2.09 迁建螺川小学平原路以南、真君山北侧 1.77 迁建东门小学大桥西路以北、沿江路西侧 1.06 扩建北门小学大桥西路以南、沿江路以西0.42 扩建石阳小学韶山东路与北门街交汇口处0.66 现状保留吉师附小沿江路以西、鹭州东路北侧0.88 现状保留阳明路小学井冈山大道以东、阳明东路北侧0.74 现状保留仁山坪小学中山东路以北、仁山坪路西侧 1.05 现状保留田候路小学井冈山大道以东、吉福路北侧 1.51 扩建长岗北路小学韶山西路以北、长岗北路东侧0.98 新建韶山路小学鹭州西路以南、长岗北路东侧0.97 扩建

新村小学石阳路以西、中山西路北侧 2.38 扩建光明小学吉州大道以东、吉福路以北 1.80 新建广丰小学吉州大道以东、吉福路以南 1.06 迁建五里小学韶山西路与正丙角路交汇口处 2.90 扩建吉师附属学校(9年制) 阳明西路以南、正丙角路东侧7.13 新建古南小学沿江路以西、大巷口路北侧 1.23 扩建古南二小新建路以南、后河西路以西 1.55 扩建凤凰洲小学复兴路以北、体育馆西路西侧 2.09 迁建城南小学吉州大道与体育馆南路交汇口处 2.17 新建阳明路小学分部吉祥路以北、吉州大道东侧 3.92 新建长丰小学吉祥路以北、天华大道东侧 3.00 新建岔路口小学迎宾大道以南、沿江路以西 1.95 迁建

河东中心小学

区青原大道以西、临江路以南 1.79 扩建

滨江学校湖滨东路与坪田路交汇口处 3.21 新建麻家小学富水路与湖滨东路交汇口处 3.67 迁建天立实验小学胡铨路与东井冈路交汇口处 2.24 现状保留上达小学滨江大道以东、水库路以北 3.15 迁建老虎坑小学青原大道以西、水库路北侧 3.30 新建庄塘学校科教路以北、梅林大道以西 6.66 扩建坊田小学学苑路以南、梅林大道东侧 2.95 新建芫下小学梅林大道以西、仓储路南侧 3.01 新建

吉安县城关第一小学河

区凤凰路以东、吉州路南侧 1.05 现状保留

吉安县海尔希望小学兴华路与赣江大道交汇口处 3.75 现状保留吉安县敦厚镇中心小学吉州路以北、富川路以西0.95 扩建瑶前小学吉州路以北、凤凰路以东 1.69 扩建

同心学校君山大道与佳园东路交汇口处 2.16 扩建

东垦学校嘉华大道与天祥南路交汇口处 2.52 迁建第二十二条住房发展目标

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基本实现城镇人口户均拥有或租住一套

住房,解决贫困家庭的住房问题,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

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按照“总量控制、区域平衡”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住房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实现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协调、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十三条住房发展政策

(一)尽快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实物与货币保障相结合,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两级政府保障性供应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由公积金制度、廉租住房、租赁型和销售型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定销商品房和其它动迁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组成)。

(二)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大中小户型、中低价格住房供应,合理引导资源节约型住房消费和建设模式;重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适当发展中高档住宅,重视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建设。

(三)合理布局住房区位,有限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的土地供应。在大型居住区的建设中,将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廉租房混合安排,让不同收入的市民都能享受到同样的配套设施。

(四)完善并适当超前布置居住区配套设施,加强居住区环境建设。将住房发展与城市中心服务体系、交通体系、绿地系统发展相结合,建设健康、方便、优美的居住社区:充分考虑文化、地理背景,继承和发扬吉安特色的居住文化。

(五)全面推进住房质量提升和住宅产业化。强化保温节能监管,实现节能、节水、节材和节地,注重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研究,全面提高住房的安全性能、适用性能、环境性能和经济性能。

第二十四条住房需求保底总量

2007—2010年中心城区需增加住房面积约267万平方米;2011—2020年中心城区需增加住房面积约787万平方米。

第二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第二十五条配置标准

公共服务设施标准一览表

类别项目

一般规模(平方米/处)

服务规

(万人/

处)

设置区

备注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医疗1.市级/专科医院20000 32000 20—50 ●○400床

2.区级医院15000 24000 20—30 ●300床

文娱3.文化中心2000—2400 4000-6000 8—10 ●

4.青少年活动中心1000—1500 1000-2000 8—10 ●

5.图书馆1000 1500 6—10 ●小型

6.电影馆450—1000 5 ●

300—500

体育7.运动场50000—100000 15—20 ●●含练习场

8.体育馆10000—20000 15—20 ●●

9.游泳池2000—3000 4—5 ●

商贸10.大型超市连锁店>5000 3—5 ●●

11.百货商场3000—5000 2—3 ●●

12.酒店>5000 ●●

13.综合市场3000—5000 3—5 ●

工业区宜

设注:●为必须设置项目;○为可能设置项目

第二十六条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在河西片区后河组团内布局新的市级行政办公用地,原有市级行政办公用地可置换为其他用地。

河西片片区级行政中心布局在城北组团的吉阳大道与金庐大道交叉处。

河东片片区级行政中心布局在赣江大道与青原大道交叉处。

河南片片区级行政中心由现状庐陵大道两侧的行政办公用地组成。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86.5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13%,人均1.58平方米。第二十七条商业金融用地

(一)商业金融服务设施

规划按市级中心——片区级中心——组团级中心三级配套商业金融服务设

施。

(1)规划将市级商贸金融服务中心布局在河西片区中心组团内阳明路一带,北到韶山路,南到中山路,东到沿江路,西到长岗路。在原街道格局的基础上,优化其步行系统,形成集购物、文化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配套餐饮、金融、邮电等行业,建立功能完善的商业街区。

(2)规划在河西片区后河组团内新建市级商贸金融服务副中心,结合后河组团的建设,形成以商贸服务、商务办公为主,配套餐饮、娱乐等的市级商贸金融服务副中心。

(3)规划将片区级商贸金融服务中心分别布置在:

①河西片区中心组团内井冈山大道两侧;

②河东片区滨江组团内胡铨路与和气路沿线;

③河南片区敦厚组团内庐陵大道西段与井冈山大道沿线,在现状商贸金融服务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完善该中心的商贸设施布局。

此外,在各个组团内部分别设置组团级的商业服务中心。

(二)市场

吉安市中心城区生产资料综合市场应设置在交通便利、工业优势集中地带,农贸市场(菜市场)可设置在居住区内或居民集中地,原则上以1000米为服务半径,目标顾客以当地居民为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主要设置在城郊结合部和乡镇交通主干道附近。

(三)用地指标:规划商业金融及市场用地301.4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3.96%,人均4.13平方米。

第二十八条文化娱乐用地

(1)市级文化娱乐活动中心

在河西片后河组团内规划市级文化娱乐中心,区内建设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大剧院、市科普科技馆,广电中心等。

(2)片区级文化娱乐活动中心

河东片区文化中心位于公略路以南的地块内;河南片区文化中心位于庐陵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有关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国务院批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各省(区、市)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土地利用目标和要求,积极推进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目前,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基本完成,大部分规划已批准实施。从2012年4月1日起,土地管理各项相关工作以经批准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数据库为依据。为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事关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引领作用,切实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

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安排,确保各类规划在土地利用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管控作用。 二、严格依据规划划定和保护基本农田 (一)及时划定基本农田。各地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保护区布局及管制规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之后3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基本农田划定后,实行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 (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列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定的交通廊道内,或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的民生、环保等特殊项目,在不突破多划基本农田面积额度的前提下,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中规划多划的基本农田时,按一般耕地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不需另外补划基本农田,但用地单位必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按

江西吉安王炸

江西吉安王炸 一、游戏人数 玩法为四个人,争上游和捡分。 二、游戏牌数 2副扑克,共108张,每人摸27张,无底牌 三、庄家 (1)第一局系统默认黑桃3队友牌,摸到该张牌的玩家即为第一局庄家。 (2)其他局数,上局头游即为庄家; (3)发完牌后,所有玩家都可以选择宣战,宣战后一打三,所有玩家都知晓,宣战方胜利分数翻倍; (4)宣战轮后,庄家可以选择寻友、自报; ①自报:庄家选择一张手牌(另一张也在手上的才能选)找朋友,其他玩家并不知道; ②寻友:庄家选择一张手牌(另一张不在手上的才能选)找朋友; (4)飚饼的情况下,飚饼玩家为下局庄家;若多个玩家飚饼,则飚饼更多者下局坐庄,飚饼相同则按庄家顺序定庄。 (5)庄家具有优先出牌权,按逆时针顺序依次出牌。 四、基本规则 (1)基本牌型

单张:任意一张单牌。 对子:任意两张点数相同的牌; 三张:任意三张点数相同的牌,不能带牌。 注意:王不能出现在单张、对子、三张、五十K中。 (2)炸弹牌型(从小到大) 副五十K:三张花色不完全相同且5,10,K各一张组成的牌型; 正五十K:三张花色完全相同且5,10,K各一张组成的牌型; 四炸:四张点数一样的牌(王牌可替代); 五炸:六张相同点数的牌(王牌可替代); 六炸:六张相同点数的牌(王牌可替代); 七炸:七张相同点数的牌(王牌可替代); 八炸:八张相同点数的牌(王牌可替代); 九炸:九张相同点数的牌(王牌替代); 十炸:十张相同点数的牌(王牌替代); 十一炸:十一张相同点数的牌(王牌替代); 十二炸:十二张相同点数的牌(王牌替代); 王炸:四张王牌组成炸弹(最大的牌型); (3)基本牌型比较 同类牌型大小:3<4<5<6<7<8<9<10炸弹牌型大小:数量多更大,数量相同比牌面大小; 不同牌型大小:基本牌型(相互无大小关系)<炸弹<王炸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 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 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①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 ②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

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 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

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评审办法

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评审办法 为规范规划大纲的编制和审查工作,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报国务院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大纲评审办法〉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评审组织 评审工作由省、市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成立规划评审小组,对规划大纲进行审查。规划大纲评审小组分别由省、市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相关领域专家组成。 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长沙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初审后报国土资源部评审。其他市州和县级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由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由市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 二、评审原则 规划大纲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遵循以下原则: (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平衡。 三、评审主要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现行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 (二)国家和省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 (三)《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四)国家、省和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五)《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 (六)省厅《关于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主要内容的通知》; (七)经批准的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规划大纲; (八)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工作成果的评审验收意见。 四、评审条件 送审规划大纲,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指导思想正确 符合《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以切实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为导向;正确处理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在土地利用上的需求与可能,正确处理土地利用中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二)基础工作扎实

吉安市调报告

江西吉安市专业市场调研报告 一、吉安概况 1、区域概况 吉安位于江西省中部,是举世闻名的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2000 年5 月撤地设市,现辖2 区10 县1 市(即吉州区、青原区、吉安县、新干县、永丰县、峡江县、吉水县、泰和县、万安县、遂川县、安福县、永新县、井冈山市),全市土地总面积约2.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14%。吉安位于赣江中游。从地势上看,属罗霄山脉中段,扼湖南、江西两省咽喉通道,地势极为险要。境内有自北向南纵贯的京九铁路、105国道和由东向西的319国道及“三南”公路,是连接北京、西南、华南、福建、港澳地区的天然纽带;上可溯赣江沟通闽粤,下可泛鄱阳湖与长江相联,顺抵长江下游发达省市,在江西省地理上占有特殊位置。 吉安位处香港、广东经江西到中原的核心地带,既是沿海腹地,又是内地前沿,北与长江三角洲对接,东与闽江三角洲毗邻,南与华南经济圈呼应,是至关重要的“黄金走廊”。近年来,吉安的交通区位条件得到根本改善。航空方面,井冈山机场己开通了吉安至北京、上海的航班,吉安至深圳的航班也将按计划开通;铁路方面,京九铁路开通了吉安至北京、深圳、厦门的始发列车;水运方面,赣江航道贯穿境内,成为便捷的货运黄金水道;公路方面,赣粤高速、泰井高速、武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己经形成。从上海、深圳、广州、福州、厦门等城市到吉安,汽车5 —8 小时,飞机只需50 分钟,极大地缩短了吉安与全国各地的空间距离。 2、经济发展概况 到2010年,吉安市委市政府富民强市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主要经济指标排位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初步实现由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跨越。 2010年,全市累计实现生产总值720.53亿元,可比增长14.2%,人均GDP 达到1516美元;全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47.21亿元,可比增长6.8%。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250.43亿元,可比增长27.3%,全年全市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4.48亿元,可比增长19.3%。全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8 / - 1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接,对中心村、保留村边界划定要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 (三)严格更新规划数据库

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方案

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方案 xxxxxxxxxx 二〇一x年x月

目录 一、目标任务 (1) 二、主要依据 (2) 三、技术路线 (4) 四、程序与方法 (6) (二)规划目标确定 (7)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7) (五)土地用途区划定 (12) (六)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5) (七)土地整治安排 (17) (八)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18) (九)规划实施措施制定 (18) 五、主要成果 (1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基本依据,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常态下对土地利用的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国家和省、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要求,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在全面总结本区域土地利用和规划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要,针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上下协调、有序推进的基本原则,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现行规划中期评估结果,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调控指标,优化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更新规划成果和数据库,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提供基本依据。 (二)主要任务 1. 开展中期评估。全面总结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客观研判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摸清状况、分析趋势、找准问题、查明原因,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政策建议。 2. 进行专项评价。围绕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资源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一、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化发展方针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建设都市区,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规划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300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三)区域协调发展 1、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管理办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 ?【颁布单位】国土资源部 ?【发文字号】国土资源部部令第72号 ?【颁布时间】 -5-8 ( 5月2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经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和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严格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保护土地资源,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城乡建设、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等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三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查、实施、修改和监督检查,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及其相关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规划编制 第五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和乡(镇)五级。 村土地利用规划是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具体承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原则。 第七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现行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开展基础调查、土地调查成果资料收集、重大问题研究等前期工作。 第八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土地利用现状,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要求,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规划、国家发展战略为基础,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包括: (一)规划背景; (二)土地利用现状与评价; (三)指导思想和原则; (四)土地利用战略定位和目标;

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调整完善方案 (2015年调整) 锣圩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目录 1.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 (3) 1.1耕地保护目标 (3) 1.2建设用地保障目标 (4) 2.土地利用布局优化调整 (6) 2.1耕地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6) 2.2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调整 (7) 2.3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8) 2.4生态保护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11) 2.5土地整治布局优化调整 (12) 3.保障措施 (14) 附图 (15)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西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桂国土资发〔2014〕94号)和上级审定下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主要控制目标指标要求,结合本镇实际,对《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原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形成《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2015年调整)(以下简称《本方案》),《本方案》为2015年修订,所采用的土地利用数据为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年度变更数据,其他数据为权威部门最新公布的数据。本次规划调整完善仅对《原规划》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容进行修订,经报原规划批准机关后成为土地用途管制依据,对原规划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予以保留,并沿用原规划作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现将本次规划调整完善的内容阐明如下。 1.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 1.1耕地保护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采取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得到更加严格的保护,数量不低于武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质量有保障并逐步提高。 《原规划》全镇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5848.27公顷。《本方案》全镇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5550.15公顷。规划调整完善后,全镇耕地保有量目标下降298.12公顷。

《重庆市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第一章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 为了全面推进江津区域经济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特编制《重庆市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条规划原则 (一)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提高土地利用率,发挥土地的最大综合效益。 (二)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深入研究江津区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合理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全方位促进江津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原则。充分利用江津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的风貌特色,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四)有利于规划实施的原则。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又照顾现实的发展要求和近期实施的可行性,又好又快推进城市健康发展。 第四条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四)《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五)《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六)《重庆市江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七)《江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八)《一小时经济圈江津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7—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规划远景展望至2050年。 第六条规划范围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江津区的行政辖区,面积3219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几江街道办事处、德感街道办事处、支坪街道办事处和双福镇的全部行政辖区,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约343平方公里。 第七条规划适用范围 在重庆市江津区行政辖区内从事各项城市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和各种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文本中带有下划线和加黑字体的内容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1--5节) 第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规划目标及发展战略 第八条区域发展目标 至2020年使江津成为“1小时经济圈”增长极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物流基地和“1小时经济圈”辐射川南和黔北地区的重要节点,对外实现区域协调,对内实现城乡统筹,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人居环境优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近期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元,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健全和均衡,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公共安全、公共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县情简介

江西省泰和县简介 一、简介: 泰和县是江西省吉安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南的吉泰盆地腹地,横跨赣江两岸。“泰和”之名寓“地产嘉禾,和气所生”之意。全县面积2666平方公里,中部是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东部与西部则是山地和丘陵地区。2007年底,全县人口52.6万,99%为汉族。当地通行的方言为泰和话,属赣语吉茶片。乌鸡是泰和县最著名的特产。 二、历史: 泰和县历史悠久,西汉豫章郡庐陵县县治即位于今泰和县城西南三公里处的白口城[2]。在此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泰和县境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代则属九江郡。 从沿革上来说,泰和县最早的建制是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所置的西昌县。当时分豫章郡置庐陵郡,同时置西昌县,郡县同治白口城[2]。晋太康年间,庐陵郡迁治石阳县(今吉水县东北10公里)。 “泰和”之名则始于隋朝。隋开皇十年(590年),废西昌、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兴(今莲花县)、永新等县,设安丰县。次年(591年)安丰县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唐初更名为太和县。元代升为太和州。明初废州,复为泰和县。清代则沿袭明制。 民国28年(1939年),因日军侵占南昌,江西省政府及各其各部门南迁至泰和城西的上田(现属县城澄江镇),泰和县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时省会,繁华一时,同时亦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3]。1945年1月江西省政府再迁宁都县,直至8月日本投降才回迁南昌。 1949年7月28日,泰和县人民政府成立。 三、地理: 1、区位 泰和县位于东经114度17分~115度20分,北纬26度27分~26度58分,居赣江中游,北倚吉安县和青原区,西连永新县、井冈山市和遂川县,南与万安县接壤,东南与赣州市所辖兴国县相邻。南北最长处约57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02公里,面积2666平方公里。 2、地形与地貌 泰和县位于吉泰盆地腹地,基本地形为东西高、中间低。东南部为雩山山脉余脉,西部属罗霄山脉余脉,山地占全县面积的15.9%;中部是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占全县面积的29.6%;河谷与东西两侧山地之间则是占全县面积达54.5%的丘陵。 全县共有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30座。主要山峰有玉华山、武山、十八排、天湖山、紫瑶山、五峰山、白云山等。十八排位于水槎乡,海拔1176米,为全县最高峰。 泰和县河流众多。赣江为境内最大的河流,自西南的万安县入境,折而向东过县城南面,再向东北流入吉安县,将县境分为河西、河东两部分,境内流程59.1公里,古代因“水流澄澈”而被称为“澄江”[5]。其他主要河道均为赣江支流,自东、西部的山地呈羽状汇入中部的赣江。自东南方向起,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有东岸的仁善河、仙槎河、珠林江(云亭河)、东沔河、(珠林江支流,又名水槎河)、西岸的蜀水、?水(牛吼河)、六七河(?水支流)、禾水。 境内无面积较大的天然湖泊,主要湖泊均为人工水库,包括南车水库(又名白鹭湖)、老营盘水库、洞口水库、缝岭水库、芦源水库等。 四、气候 泰和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变化明显,春秋季较短,冬夏季较长。多年平均气温18.7度,极端最高气温41.5度(2003年8月2日),极端最低气温-6.0度(1991年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安庆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 (修改方案) (2003—2010) 安庆市人民政府 二ОО五年六月 ·1·

目录 前言 (1) 1 土地利用现状 (2) 1.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 1.2 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4) 1.3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 (6) 1.4 土地利用优势 (7) 1.5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9) 1.6 土地利用潜力 (10) 2 规划方针与目标 (11) 2.1 规划方针 (11) 2.2 规划目标 (12) 2.3 远景展望 (13) 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 3.1 土地利用结构 (14) 3.2 居民点建设用地控制 (17) 3.3 重点工程建设 (19) 4 土地利用分区 (19) 4.1 地域分区 (19) ·2·

4.2 用途分区 (22) 5 基本农田保护 (26) 6 土地整理开发 (27) 6.1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 (27) 6.2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工程 (29) 6.3 土地开发整理指标分解 (32) 7 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33) ·3·

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修改方案)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政办复[2003]8号《关于要求修改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的批复意见,现对《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以下简称《现行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本次总体规划修改以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文件为依据,从安庆市实际出发,针对《现行总体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新时期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庆市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进一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调整、完善《现行总体规划》,实现安庆市土地资源优化配臵和合理利用,促进安庆市土地利用持续健康的发展。 本次规划的目标年与《现行总体规划》一致,即至2010年。以2002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并展望2030年。 ·1·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指南(试行)

第一章 一、适用范围 总则 本指南适用于县级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县(市)规划包含中心城区规划。县级行政范围全部纳入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则无需编制县(市、区)和下辖乡(镇、街道)规划。县级行政范围部分纳入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需编制县(市、区)和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外的乡(镇、街道)规划,其中县(市、区)规划调整完善的主要内容为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外的规划内容,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规划内容符合市级规划。 二、术语和定义 附录A 中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三、规划调整完善依据 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划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指导性文件。包括国土资源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规划调整完善的通知和要求等指导性文件。 技术标准。国家和省有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数据库等技术标准。 相关规划。上级规划、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及相关部门规划等。 四、指导思想 为了探索、建立规划定期评估与适时修改制度,提高规划的现势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规划的统筹管控能力,在“大稳定、小调整”原则的指导下调整完善县级规划。通过强调三个规划理念的转变,即“保障型规划”向“保护型规划”转变、“增量型规划”向“存量型规划”转变、“指标分解型规划”向“空间管控型规划”转变,达到县级规划“调结构、优格局、促发展”的总体目标,构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五、规划调整完善原则 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根据规划中期评估结论,在“大稳定、小调整”的前提下,稳 步推进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规划调整完善应重点突出三个规划理念转变。上下结合、统筹兼顾:注重与上级规划的衔接和对下位规划的引导,统筹安排土地利用,兼顾社会、经济和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一、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 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 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 (一)片区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指导原则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主要任务 第三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第二节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第四节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第五节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第四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第二节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第四节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第五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第五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第二节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第三节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第六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第一节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第二节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第三节加强省级土地利用调控 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节机制 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第五节推进规划民主决策 附表1: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 附表2:建设用地指标 附表3:园地指标 附表4:林地指标 附表5:牧草地指标 附表6:近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 前言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年)》基础上,制定《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纲要》以200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末年。《纲要》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005年底,全国农用地面积为65704.74万公顷(985571万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192.24万公顷(47884万亩),其他为未利用地。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2208.27万公顷(183124万亩),园地面积为1154.9万公顷(17323万亩),林地面积为23574.11万公顷(353612万亩),牧草地面积为26214.38万公顷(393216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553.09万公顷(38296万亩)。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2601.51万公顷(3902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30.85万公顷(3463万亩),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359.87万公顷(5398万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和管理。自《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落实,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的成效日益显现: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1997-2005年,全国非农建设年均占用耕地20.35万公顷(305万亩),与1991-1996年年均占用29.37万公顷(441万亩)相比降低了3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2005年与1996年相比,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19.63万元/公顷(1.31万元/亩)增加到50万元/公顷(3.33万元/亩),增长了1.5倍。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加大,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调整方案 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经国务院同意,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进行调整完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强化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调整原则 (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坚持《纲要》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纲要》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局部调整完善《纲要》,增加耕地保护任务,优化建

设用地布局。 (二)应保尽保、量质并重。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更要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对二次调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和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护;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五)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其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三、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耕地调整。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到2020年,-2-

江苏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江苏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数据库标准 (修订稿) (2010年11月)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 (2) 5 定位基础 (5) 6 数据库结构定义和要素分层 (5) 7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17) 8 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19) 9 元数据 (19)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19)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 (31)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是在《TD/T 1027-20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本标准由江苏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负责解释。

引言 为规范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依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本标准。

江苏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要素分类、要素编码、定位基础、数据结构、文件命名规则、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县级规划中的中心城区规划图形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0114 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6820 地图学术语 GB/T 17798-2007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19-200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TD/T 1021-2009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TD/T 1024-20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T 1028-2010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要素 feature 现实世界现象的抽象。[GB/T 17798-2007 3.4 要素] 3.2 要素性质 feature attribute 要素的性质。[GB/T 17798-2007 3.5 要素性质] 3.3 类 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要素集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