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鉴定与评估专业

  • 格式:doc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职业教育二手车鉴定与评估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专业名称二手车鉴定与评估专业

专业代码 580412

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

三年,专科。

就业面向

1.就业领域:二手车鉴定与评估专业主要服务于二手车流通领域、二手车拍卖、二手车电子商务、新车销售、汽车售后服务、汽车保险承保与理赔等业务、事故车辆的技术鉴定、机动车资产评估贷款抵押融资、汽车租赁等领域。

2.初始工作岗位:二手车鉴定评估师、二手车销售顾问、新车销售顾问、汽车保险定损员、二手车电子商务、汽车租赁等岗位。

3.可升迁的职业岗位:两至三年后可逐步升迁至二手车经纪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二手车市场的经营与管理、二手车拍卖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二手车电子商务的经营与管理、汽车租赁企业经营与管理、汽车保险公估企业经营与管理、汽车服务企业经营与管理、高级评估师。

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主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主要面向二手车经纪、保险鉴定、汽车销售和汽车维修服务企业,在经营、服务一线能从事二手车评估、销售、管理,车辆鉴定、评估、保险、事故查勘理赔等工作。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性高技能专门人才。

职业资格证书

1.二手车鉴定评估师(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2.汽车营销师(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汽车保险公估人(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一、对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

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来自于对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从与专业相对应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进行分步分解。

职业能力要求

二、课程体系的建立

在对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和分解之后,建立突出核心能力,强化综合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方案

三、核心课程的设定

以突出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并兼顾职业能力的延伸与扩展,由专业核心课程搭建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

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

一、专业教学团队

(一)生师比

专任专业教师与学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兼职教师与学生比例1:5左右。

(二)师资结构

本专业专任专业教师“双师”资格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的比例。

(三)师资质量

专任专业教师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非师范类专任专业教师应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培训,具有开发职业课程的能力;

专任实训教师要具备交通运输大类专业技师以上的资格证书(含技师)或二手车高级鉴定评估师或工程师及其以上职称;

企业兼职教师应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高等级技能证书,在相应的职业岗位上工作5年以上,具有丰富的从业业务经验和管理经验。

二、教学设施

(一)校内实训基地

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地应满足实训教学基本要求(满足40人上课需求,可以按同一学时操控不同设备确定基本数量)。

1.实训场地面积要求:

生均面积不低于3平方米。

2.实训设备要求:

生均设备价值8000-10000元。

3.基本设备配置如下。

(二)校外实训基地

按学生人数,具有不低于人10:1(生企比)的签约实习企业。

实习企业具有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实训)要求的条件,如相应的工作岗位及相应的工作内容等。

(三)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条件

专业课程具有多媒体教学和实训教学条件,专业核心课程开设网络教学。

三、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

(一)教材

高职高专二手车鉴定与评估类教材或高职高专汽车营销类教材

(二)图书资料

1.二手车交易企业内部管理标准及工作规范。

2.汽车服务企业内部管理标准及工作规范。

3.汽车营销类相关教材和图书。

4.汽车门户网站汽车营销专栏。

5.汽车工业信息网。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

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思想,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结合专业和课程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采用适合于课程内容的、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在职业行动及多样性的思维操作中完成。

将课堂教学与实训操作有机结合,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参照企业生产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内实训项目,以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采用实训工作单或引导文规范课内实训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实训,确保学生在实训中高质量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将理论知识运用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做中学”。

自第5学期后阶段始,包括第6学期,逐步实施工学交替生产实习,使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践成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教育和教学功能,同时让学生提前实现从“初学者”到“熟练者”的转变,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熟悉职场氛围,提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促进其校内学习的主动性和效果。

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为大班理论教学与小组分工协作或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

五、教学评价、考核建议

主干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强化学习过程的考核。形成性考核由单元考核和总结性考核构成。

单元考核:将典型任务进行项目化或模块化设计,形成单元教学形式,完成后对单元教学内容考核。每个教学单元逐个进行考核构成学习过程的考核。

总结性考核:课程的综合考核。在期末或课程教学完成后进行综合测试,可以是笔试的形式,也可以是综合性操作考核的形式,视课程性质和内容而定。

六、教学管理

本专业学生按照来源地域划分为学校所在地当地生源和跨省区的外地生源两大类。当地生源的特点是对所在地的经济文化环境较为熟悉,环境适应性强,偏向于当地就业。外地生源的特点是学习成绩普遍较好,可以选择当地就业,也可以选择外地就业。在顶岗实习阶段,可以对不同生源类型有倾向地进行实习内容上的调整和适应性培养。

本专业学生按照来源学校划分为高中或三校生两大类。高中生理论学习能力基础较好,偏向于理论教学深度培养和专业操作能力基础锻炼,而三校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基础,需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系统理论的理解和解决复杂综合问题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