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近年来,我区冬种马铃薯发展迅猛,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各类病虫也随之而来,尤其是马铃薯病毒病、晚疫病发生较重,青枯病、蚜虫等病虫也时有发生。马铃薯病虫害防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抓住关键时期、关键环节、关键措施和重点病虫。

(一)马铃薯黑胫病发生症状及防治

症状主要侵染茎和薯块。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厘米出现症状,病株矮小,节间短缩,叶片上卷,褪绿黄化,腹部变黑,萎蔫而死。横切茎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

发生规律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是病薯带菌,病菌通过切薯传给种薯,造成母薯腐烂,并从母薯进入植株地上茎。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从伤口再侵染健株。雨水多、低洼地发病重。贮藏期和窖内通气不良,温度高、湿度大,容易造成烂窖。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采用单株选优,芽栽或整薯播种。

(3)催芽晒种,淘汰病薯。可采用土沟薄膜催芽晒种,具体做法是:在播前25天左右,挖深0.5米,宽1.0-1.3米,长度根据种薯数量而定的土沟。沟底铺草厚10.0-13.3

厘米,上堆种薯3-4层,盖上塑料薄膜,保持在17-25℃下催芽7天左右,当幼芽催出火柴头大小时,白天揭膜晒种,夜间盖草帘防冻,可切脐部检查,将病薯彻底淘汰。

(4)切块用草木灰拌种后立即播种。

(5)适时早播,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地温,促进早出苗。

(6)发现病株及时挖除。清除田间病残体,合理轮作换茬,避免连作。

(7)种薯入窖前要严格挑选,入窖后加强管理,窖温控制在1-4℃,防止窖温过高,湿度过大。

(8)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叶面喷洒“天达2116”800倍液+“天达诺杀”1000倍液、0.1%硫酸铜溶液或氢氧化铜,能显着减轻黑胫病。

(二)、马铃薯晚疫病防治

症状及发生规律主要侵害叶、茎、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至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及时监测,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深埋(深度1米以上),病穴处撒石灰消毒,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洒65%的代森锰锌、50%的多菌灵等药剂进行预防处理;播种时,准备两把以上切刀,浸放在盛有0.1%高锰酸钾溶液或75%酒精等消毒液的器皿中,用其中一把刀切块,当切到病薯(或可疑病薯),烂薯后,立即换另一把切刀;加强栽培管理,合理配施氮、磷肥,增施钾肥。

(三)、马铃薯主要地下害虫防治

1、蝼蛄也叫拉拉蛄、土狗子。蝼蛄的成虫(翅已长全的)、

若虫(翅未长全的)都对马铃薯形成危害。它用口器和前边的大

爪子(前足)把马铃薯的地下茎或根撕成乱丝状,使地上部萎蔫或死亡,也有时咬食芽块,使芽子不能生长,造成缺苗。它在土中串掘隧道,使幼根与土壤分离,透风,造成失水,影响苗子生长,甚至死亡。它在秋季咬食块茎,使其形成孔洞,或使其易感染腐烂菌造成腐烂。

蝼蛄的成虫和若虫,都是在地下随土温的变化而上下活动的。越冬时下潜1.2~1.6米筑洞休眠。春天,地温上升,又上到10厘米深的耕作层危害。白天在地下、夜间到地面活动。夏季气温高时下到20厘米左右深的地方活动,秋天又上到耕作层危害。一般有机质较多、盐碱较轻地里的蝼蛄危害猖獗。

防治方法秋季深翻地深耙地。破坏它们的越冬环境,冻死准备越冬的大量幼虫、蛹和成虫,减少越冬数量,减轻下年危害;清洁田园。清除田间、田埂、地头、地边和水沟边等处的杂草和杂物,并带出地外处理,以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诱杀成虫。利用糖蜜诱杀器和黑光灯、鲜马粪堆、草把等,分别对有趋旋光性、趋糖蜜性、趋马粪性的成虫进行诱杀可以减少成虫产卵,降低幼虫数量;药剂防治。使用毒土和颗粒剂:播种时每亩用1%敌百虫粉剂3~4千克,加细土10千克掺匀,顺垄撒于沟内,毒杀苗期危害的地下害虫。或在中耕时把上述农药撒于苗根部,毒杀害虫;灌根:用40%的辛硫磷1500~2000倍液,在苗期灌根,每株50~100毫升;使用毒饵:小面积防治还可以用上述农药,掺

2、蛴螬也叫地蚕,是金龟子的幼虫。在马铃薯田中,它主要危害地下嫩根、地下茎和块茎,进行咬食和钻蛀,断口整齐,使地上茎营养、水分供应不上而枯死。块茎被钻蛀后,导致品质丧失或引起腐烂。成虫(金龟子)还会飞到植株上,咬食叶片。蛴螬及其成虫都能越冬,在土中上下垂直活动。成虫在地下40厘米以下、幼虫在地下90厘米以下越冬,春季再上升到10厘米左右深的耕作层。它喜欢有机质,喜欢在骡马粪中生活。成虫夜间活动,白天潜藏于土中。幼虫有3对胸足,体肥胖,乳白色,常卷缩成马蹄形,假死性。

防治方法秋季深翻地深耙地。破坏它们的越冬环境,冻死准备越冬的大量幼虫、蛹和成虫,减少越冬数量,减轻下年危害;清洁田园。清除田间、田埂、地头、地边和水沟边等处的杂草和杂物,并带出地外处理,以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诱杀成虫。利用糖蜜诱杀器和黑光灯、鲜马粪堆、草把等,分别对有趋旋光性、趋糖蜜性、趋马粪性的成虫进行诱杀可以减少成虫产卵,降低幼虫数量;药剂防治。使用毒土和颗粒剂:播种时每亩用1%敌百虫粉剂3~4千克,加细土10千克掺匀,顺垄撒于沟内,毒杀苗期危害的地下害虫。或在中耕时把上述农药撒于苗根部,毒杀害虫;灌根:用40%的辛硫磷1500~2000倍液,在苗期灌根,每株50~100毫升;使用毒饵:小面积防治还可以用上述农药,掺

3、金针虫也叫铁丝虫,是叩头甲的幼虫。以幼虫危害,春季钻蛀芽块、根和地下茎,稍粗的根或茎虽很少被咬断,但会使幼苗逐渐萎蔫或枯死。秋季幼虫钻入块茎,在薯肉内形成一个孔道,降低了块茎的品质,有的还会引起腐烂。

金针虫的成虫和幼虫,均可钻入土里60厘米以下的地方越冬,钻入时留有虫洞,春季再由虫洞上升到耕作层。夏季土温超过17℃时,它便逐渐下移;秋季地表温度下降后,又进入耕作层危害。幼虫初孵化出来时为白色,随着生长的变化而变色,有光泽,体硬,长2~3厘米,细长。

防治方法秋季深翻地深耙地。破坏它们的越冬环境,冻死准备越冬的大量幼虫、蛹和成虫,减少越冬数量,减轻下年危害;清洁田园。清除田间、田埂、地头、地边和水沟边等处的杂草和杂物,并带出地外处理,以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诱杀成虫。利用糖蜜诱杀器和黑光灯、鲜马粪堆、草把等,分别对有趋旋光性、趋糖蜜性、趋马粪性的成虫进行诱杀可以减少成虫产卵,降低幼虫数量;药剂防治。使用毒土和颗粒剂:播种时每亩用1%敌百虫粉剂3~4千克,加细土10千克掺匀,顺垄撒于沟内,毒杀苗期危害的地下害虫。或在中耕时把上述农药撒于苗根部,毒杀害虫;灌根:用40%的辛硫磷1500~2000倍液,在苗期灌根,每株50~100毫升;使用毒饵:小面积防治还可以用上述农药,掺

4、地老虎也叫土蚕、切根虫。以幼虫危害性大。成虫是一种夜蛾,分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等多种。地老虎主要危害马铃薯等作物的幼苗,在贴近地面的地方把幼苗咬断,使整棵苗子死掉,并常把咬断的苗拖进虫洞。幼虫低龄时,也咬食嫩叶,使叶片出现缺刻和孔洞。它也会在地下咬食块茎,咬出的孔洞比蛴螬咬的小一些。地老虎的幼虫,是黄褐、暗褐或黑褐色的肉虫,一般长3~5厘米。小地老虎喜欢阴湿环境,田间覆盖度大、杂草多、土壤湿度大的地方虫量大;黄地老虎喜欢干旱环境,对湿度要求不高,夏季怕热。它们的成虫都有趋旋光性和趋糖蜜性。

防治方法秋季深翻地深耙地。破坏它们的越冬环境,冻死准备越冬的大量幼虫、蛹和成虫,减少越冬数量,减轻下年危害;清洁田园。清除田间、田埂、地头、地边和水沟边等处的杂草和杂物,并带出地外处理,以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诱杀成虫。利用糖蜜诱杀器和黑光灯、鲜马粪堆、草把等,分别对有趋旋光性、趋糖蜜性、趋马粪性的成虫进行诱杀可以减少成虫产卵,降低幼虫数量;药剂防治。使用毒土和颗粒剂:播种时每亩用1%敌百虫粉剂3~4千克,加细土10千克掺匀,顺垄撒于沟内,毒杀苗期危害的地下害虫。或在中耕时把上述农药撒于苗根部,毒杀害虫;灌根:用40%的辛硫磷1500~2000倍液,在苗期灌根,每株50~100毫升;使用毒饵:小面积防治还可以用上述农药,掺在炒熟

的麦麸、玉米或糠中,做成毒饵,在晚上撒于田

全膜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及其防治技术

青海省循化县农业局王平宾811100

马铃薯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近几年,根据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的精神,我县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尤其在我县推行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后,马铃薯的亩产量达到2000—3000公斤,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而今年六月份以来我县降雨量明显增加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样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我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现状大量调查,对其重发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1 .发生现状

1.1 发病症状:马铃薯晚疫病由真菌藻状菌侵染致病。晚疫病危害马铃薯的叶片.茎和块茎。病斑在叶片上,多发生于叶尖或叶缘,初为黄褐色。不规则形,无整齐边缘。发病后期,病叶很快腐烂变黑,发出特殊的腐败臭味。茎部病斑褐色条状,初稍凹陷,潮湿时亦生白霉。块茎受病,发病多自芽眼或薯蒂开始,常易引起杂菌感染而发腐。

1.2.发生特点

1.2.1发生面积大。晚疫病是本地马铃薯生产上的大病害,田间发生普遍。.

1.2.2.品种间发病程度有差异。不同马铃薯品种间发病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株型匍匐.叶面平滑.气孔多密的高原5号品种发病明显重于高原6号品种。据2008年8月调查,高原5号发病率21.3%,是期定植的高原6号的1.2倍左右。

1.2.3 发病损失重。一般出现中心病株后遇到适宜的发病条件,10—15天,病害就扩展至全田植株,约1个月后,全田植株腐烂枯死。

2.重发原因

2.1发病主要原因: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病薯或田间遗留病薯发芽后形成中心病株,病部长出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使病害迅速扩展,地上病菌借雨水和地面流水渗入土中可侵染土中薯块使之发病。18℃~20℃,相对湿度在95%以上适于发病,长期多雨,病害容易流行。

2.2当地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单一,并且连年种植,给晚疫病提供了条件。

2.3高温.高湿是晚疫病发生的必要条件。

3.防治方法

3.1选用高抗品种: 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因为马铃薯晚疫病菌很容易发生变异,可选用克新4号,乌盟601、荷兰七号等抗病品种。

3.2选无病种薯及处理:留种块茎,在收获.入窖.出窖和切薯时,都严格检查,剔除有病块茎,保证种薯不带病。并且将选用的种薯用内吸性杀菌剂浸种,如50%多菌灵500倍液或200倍福尔马林溶液浸种。然后堆积并覆盖严密,闷种2小时,再摊开晾干。

3.3及时发现和消灭中心病株: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或摘掉病叶深埋.并用1-2%硫酸铜液进行消毒处理;病株周围也应喷药封锁。

3.4科学施肥,适当增加磷钾肥和生物有机肥。在每亩施用2500公斤土杂肥的同时,每亩用免耕肥100公斤作为底肥。免耕肥能够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补充马铃薯所需要的硼、锌、钙等中微量元素,尤其对重茬连作地块,施用免耕肥更为适宜。

3.5药剂防治。中心病株发生后,对感病品种,应及时喷药防每亩可用银法利75毫升加上安泰生100克进行喷雾;

也可用50%甲霜灵500倍液或52.5%抑快净2000倍液加6000倍液天然芸苔素———硕丰481进行叶面喷雾。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细菌病害

1.黑胫病

症状表现:受害植株通常由腐烂种薯开始向茎的上部扩展,茎内髓部黑色腐烂,维管束组织变色。生长矮化僵直,早期受害的叶片褪绿,顶部叶片边缘向上卷曲,以后全株逐渐枯萎死亡。后期发病的植株结出感病程度不同的薯块,病薯横切面可看到维管束变黑。轻的只在脐部变色,感病重的薯块在田间就已变黑腐烂,有臭味。

传播途径:此病初次浸染主要来自种薯表面或种薯内部带菌,种植后种薯腐烂并释放大量的细菌到土壤里。细菌在土壤里存活时间短,可通过土壤和水分短距离移动并侵染附近寄主茎部和正在发育的子薯。在生长季节里,细菌可在寄主或某些杂草的根际增值、宿存。收获后细菌在土壤中的残株或贮藏期带病块茎上越冬。切割种薯和机械操作及昆虫危害所造成的伤口是主要传染媒介。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严格执行检疫,防止病薯传入。(2)选择沙壤土种植。(3)可选用小整薯播种,切块种薯播种前要严格挑选,剔除病、伤薯块,等切面愈合后下种。(4)要及时挖除田间病株,在空窝内施用石灰消毒。收获时清除田间废弃的马铃薯块和植株残体。

2.环腐病

症状表现:生育中后期,叶片及茎出现萎蔫。下部叶片边缘稍有向上卷曲、褪绿、,脉之间有淡黄色区。块茎和茎部横切面的维管束呈褐色环状腐烂,用手压挤,常排出乳白色无味的菌浓。

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在带病块茎越冬。病菌主要通过种薯切面以及在生育期向茎、根、匍匐茎或其它部分的伤口侵染,某些刺吸式口器昆虫也可把病菌由病株传播到健株上。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选用无病种薯。

3.软腐病

症状表现:生育后期和贮藏期薯块腐烂。马铃薯的茎叶及块茎都能通过皮孔、伤口侵染。植株上有暗褐色条斑,严重时茎髓部腐烂,形成中空而倒伏,感病块茎表皮呈淡褐色,随之软腐,有恶臭。

传播途径:软腐病侵染与黑胫病相似,病原细菌在高温潮湿条件最宜发病。细菌在土壤中存活期可达3年之久。细菌常通过水洗块茎伤口侵染而传播。块茎未成熟、受伤、太阳照射及其它真菌侵害,温暖、高湿和缺氧、施用氮肥过多均有利于软腐病的侵染。

防治措施:(1)收获前加强中耕培土,注意田间排水,以降低皮孔的侵染。(2)成熟块茎在收获和装运过程中,避免手工和机械损伤,防止阳光直射,贮藏在低温、干燥、通风良好的场所,贮藏前不宜用水冲洗块茎。

二、真菌病害

1.晚疫病

症状表现:病叶最初在叶尖和叶缘呈现暗绿色小病斑,在潮湿等有利于发病的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呈水浸状不规则暗绿色病斑,病叶边缘向上卷曲、干枯,叶背面病斑边缘可看到由病原菌形成的霜霉层。病害严重时,叶片下垂,大部分叶片枯死脱落,只留下顶端少数绿色叶片。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病斑停止扩大,并形成坏死区。被侵染的块茎表面有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稍微凹陷的暗褐色不规则病斑。病薯切开后可看到由表面向内扩展1厘米左右的一层棕褐色干组织。病薯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常伴随次生微生物的侵染而腐烂。

传播途径:病原菌以菌丝在贮藏块茎或废弃块茎内越冬,次年播种后,随幼芽生长侵入茎叶,然后形成分生孢子(孢子囊),通过空气或流水传播侵染。分生孢子吸水后,通常可形成6~12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能用芽管萌发从叶片气孔侵入寄主。分生孢子或游动孢子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到土壤中,从伤口或皮孔侵入块茎。晚疫病在气温20℃左右,湿度较大的条件下最易流行危害。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选用无病种薯。(3)根据当地历年发病情况,确定

在发病前施药预防,以后每隔2~3周施药1~2次。

2.早疫病

症状表现: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黑色水浸状小斑点,然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同心轮纹并干枯。病斑多为圆心或卵圆心,由于叶脉的限制,有时呈多角形。严重时病斑相连,整个叶片干枯,通常不落叶,在叶片上产生黑色绒霉。块茎感病呈褐黑色,凹陷的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斑下面的薯肉呈褐色干腐。

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在病株残体、土壤、病薯或其它茄科寄主植物上越冬。在马铃薯生长季节,病菌孢子可通过气流、雨水或昆虫传播,病菌孢子可通过表面侵入叶片。在生长早期,初次侵染,发生在较老的叶片上。多数情况下,在成株期,特别是开花以后发病较重。病菌可通过表皮或伤口侵染块茎。退化的品种,未成熟的块茎以及高温多湿、肥力不足的情况下较易感染。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喷施药剂预防病害发生。

3.丝核菌溃疡病

症状表现:苗期受害常引起茎的环剥,植株矮小,顶部从生,叶片上卷褪绿;匍匐茎上有红褐色病斑;块茎表面产生黑褐色不规则菌核,不易洗掉;块茎出现破裂、畸形、锈斑和鳞片状变色组织,茎末端组织坏死。

传播途径:病原物以菌核在块茎或土壤中越冬,或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在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并侵染幼苗、匍匐茎和块茎。伤口容易被侵染,低温、多湿、排水不良有利于发病。

防治措施:(1)选用无病种薯。(2)及时消除病株残体。(3)施用内吸杀菌剂有一定效果。

4.黄萎病

症状表现:此病引起植株早期感染。叶片褪绿、黄化、枯萎。茎的维管束变成淡褐色,有时在茎的基部呈现坏死条纹。块茎维管束环呈淡褐色,表面有不规则斑块、芽眼周围呈粉红色或棕褐色,严重时可引起块茎内形成空洞。

传播途径:粘附在块茎上的带菌土壤、感病的块茎以及感病的杂草均可进行传播。分生孢子也可通过气流传播。病菌主要通过根毛、伤口、枝条和叶面侵入。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与禾本科或豆科作物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轮作。(3)防除感病杂草如蒲公英、荠菜等。

以上是常见的细菌及真菌病害、它们不仅在生产中出现,如没有好的贮藏条件也很容易感染病菌,故在贮藏时一定要注意温度和湿度,一般温度控制在0~4℃,相对湿度在65%~

85%为宜,贮藏窖要进行通风换气,减少二氧化碳的浓度,避免贮藏窖温度、湿度增高,影响薯块的生理活动,引起病菌萌发、侵染,导致薯块发病腐烂。

田间持水量:指在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土水势或土壤水吸力达到一定数值)。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的土水势为-50~-350毫巴,大多集中于-100~-300毫巴间。田间持水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土壤所能稳定保持的最高土壤含水量,也是土壤中所能保持悬着水的最大量,是对作物有效的最高的土壤水含量,且被认为是一个常数。

向您推荐 [国内资讯国际资讯]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马铃薯的病虫害较多,目前我市比较普遍的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环腐病、黑胫病、病毒病等;主要虫害有马铃薯瓢虫、蚜虫、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等。其中以马铃薯的病毒病最为严重,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素。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马铃薯病害

1马铃薯晚疫病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选用无病种薯;三是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50%福美双500倍液,或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2~3次。马铃薯苗期和开花初期喷1000倍植物动力2003可明显减轻病害的为害。总之,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应以推广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种薯为基础,并结合预防,消灭中心病株,加强药剂防治和改进栽培技术进行综合防治。

2马铃薯早疫病一是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倒茬;二是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三是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喷1:1:150的波尔多液、80%代森锌600~800倍液、75%百菌清600~800倍液,根据发病情况5~7天喷洒一次,共喷3~4次进行防治。

3马铃薯环腐病环腐病主要是种薯带菌传播,带菌种薯是初侵染来源,切块是传播的主要途径。实验表明,一般切一刀病薯可传染 20个以上的健康薯,最多可以传到60个,经田间调查,发病株率可达到68.97%。防治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田间拔除病株与选用低毒农药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在苗期和成株期挖除病株,集中处理。田间发生病害可喷洒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马铃薯黑胫病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建立无病留种田;三是主要采取以农业措施为主的防治原则。发病防治方法同环腐病。

5马铃薯病毒病到目前为止,尚无特效药剂,只能从农业技术上加以防止。选用脱毒种薯。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菌素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乐果乳剂2000倍液,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喷洒2~3次。

马铃薯虫害

1地下害虫主要有地老虎、蛴螬、金针虫和蝼蛄等。每亩用50%辛硫磷乳剂400~500g,3%辛硫磷颗粒1.5~2㎏,拌在50㎏细土或沙里,于伏、秋耕时或播前施入犁沟内,打耱或播种复土。在成虫盛发期,对害虫集中的作物或树上,喷施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防治。

2蚜虫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0.3%苦参素杀虫剂1000倍液,或烟碱楝素乳油1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防治。

3马铃薯瓢虫幼虫分散前,喷洒2.5%功夫3000~4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马铃薯虫害蝼蛄的发生与防治

技术分类:种植技术 > 蔬菜类 > 马铃薯

信息来源:贵州省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关于我们| 黔ICP备08100659号|

马铃薯蛴螬

病害图片

?

?

?

?

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

蛴螬

Holotrichia oblita

(1)为害特点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科各种金龟子的幼虫的统称,俗名白地蚕、

白土蚕、蛭虫等。菜田中发生的约30余种,常见的有大黑鳃金龟子、铜绿丽金龟子等。蛴螬在国内广泛分布,但以北方发生普遍,为害多种蔬菜。在地下啃食萌发的种子、咬断幼苗根茎,致使全株死亡,严重时造成缺苗所垄。

(2)形态特征以大黑鳃金龟子为例。成虫体长16~22毫米,身体黑褐色至黑色,有光泽。鞘翅长椭圆形,每侧有4条明显的纵隆线。前足胫节外侧有3个齿,内侧有1个距。老熟幼虫体长35~45毫米,体乳白色、多皱纹,静止时弯成“C”型。头部黄褐色或橙黄色。蛹体长21~23毫米,为裸蛹,头小、体稍弯曲,由黄白色渐变为橙黄色。

(1)生活习性在北方多为两年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55~150厘米无冻土层中

越冬。卵期一般10余天,幼虫期约350天,蛹期约20天,成虫期近1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越冬成虫出土盛期,晚上20:00~21:00时为成虫取食、交配活动盛期。卵多散产在寄主根际周围松软潮湿的土壤内,以水浇地居多,每次可产卵百粒左右。当年孵出的幼虫在立秋时进入3龄盛期,土温适宜时,造成严重为害。秋末冬初土温下降后即停止为害,下移越冬,并在翌年4月中旬形成春季为害高峰,夏季高温时则下移筑土室化蛹,羽化的成虫大多在原地越冬。成虫有假死性、趋光性和喜湿性,并对未腐熟的厩肥有较强的趋性。

(4)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合理安排茬口,前茬为大豆、花生、薯类、玉米或与之套作的菜田,

蛴螬发生较重,适当调整茬口可明显减轻为害。合理施肥,施用的农家肥应充分腐熟,以免将幼虫和卵带入菜田,并能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增强耐害力,同时蛴螬喜食腐熟的农家肥,可减轻其对蔬菜的为害。施用碳酸氢铵、腐殖酸铵、氨水、氨化磷酸钙等化肥,所散发的氨气对蛴螬等地下害虫具有驱避作用。适时秋耕,可将部分成、幼虫翻至地表,使其风干、冻死或被天敌捕食、机械杀伤。

②灯光诱杀在成虫盛发期,每50亩菜田设40瓦黑光灯1盏,距地面30厘米,

灯下挖坑(直径约1米)、铺膜做成临时性水盆,加满水后再加微量煤油漂浮封闭水面。傍晚开灯诱集,清晨捞出死虫并捕杀未落入水中的活虫。

③人工捕杀施农家肥前应筛出其中的蛴螬;定植后发现菜苗被害可挖出土中

的幼虫;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其停落的作物上捕捉或振落捕杀。

④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辛硫磷、水、种子的比例为1:50:600,

具体操作是将药液均匀喷洒放在塑料薄膜上的种子上,边喷边拌,拌后闷种3~4小时,其间翻动l~2次,种子干后即可播种,持效期为20余天。或每亩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150克,对少量水稀释后拌细土15~20千克,制成毒土,均匀撒在播种沟(穴)内,覆一层细土后播种。在蛴螬发生较重的地块,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和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各800倍液灌根,每株灌150~250克,可杀死根际附近的幼虫。

马铃薯的地下害虫--沟金针虫

学名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mann 鞘翅目,叩头虫科。别名沟叩头虫、沟叩头甲、土蚰蜒、芨芨虫、钢丝虫。分布在我国的北方。

寄主各种农作物、果树及蔬菜作物等。

为害特点幼虫在土中取食播种下的种子、萌出的幼芽、农作物和菜苗的根部,致使作物枯萎致死,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全田毁种。

形态特征老熟幼

虫体长20—30mm,细

长筒形略扁,体壁坚硬

而光滑,具黄色细毛,

尤以两侧较密。体黄

色,前头和口器暗褐

色,头扁平,上唇呈三

叉状突起,胸、腹部背

面中央呈一条细纵沟。

尾端分叉,并稍向上弯

曲,各叉内侧有1个小

齿。各体节宽大于长,

从头部至第9腹节渐

宽。

生活习性2—3年

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

土中越冬。在河南南

部,越冬成虫于2月下

旬开始出蛰,3月中旬

至4月中旬为活动盛

期,白天潜伏于表土

内,夜间

出土交配产卵。雌虫无飞翔能力,每雌产卵32—166粒,平均产卵94粒;雄成虫善飞,有趋光性。卵发育历期33—59天,平均42天。5月上旬幼虫孵化,在食料充足的条件下,当年体长可至15mm 以上,到第三年8月下旬,幼虫老熟,于16—20cm深的土层内作土室化蛹,蛹期12—20天,平均约16天。9月中旬开始羽化,当年在原蛹室内越冬。在北京,3月中旬10cm深土温平均为6.7℃时,幼虫开始活动;3月下旬土温达9.2℃时,开始为害,4月上中旬土温为15.1—16.6℃时为害最烈。5月上旬土温为19.1—23.3℃时,幼虫则渐趋13—17cm深土层栖息;6月份10cm土温达28℃以上时,沟金针虫下潜至深土层越夏。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土温下降到18℃

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汇总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第一节概述在人类栽培的农作物中, 大概再没有比马铃薯更难以归类的了。它既是大宗粮食作物,又是重要蔬菜和工业原料作物;既是救灾、扶贫作物、又是高产、高效作物;既是大众餐桌上的的寻常之物,又是价格不菲的休闲食品。马铃薯含有人体所需的足够能量和全部营养。 病虫害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和限制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马铃薯病害多达百余种,一般因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70%以上。国内常见的病害有15 种,其中晚疫病、环腐病和病毒病通称“三大病害”。马铃薯病害主要有: 一、真菌病害:晚疫病、早疫病、癌肿病、粉痂病、炭疽病、红腐病、白霉病、灰霉病、湿腐病、皮斑病、茎腐病、丝核菌溃疡病、干腐病、枯萎病、黄萎病。 二、细菌病害:黑胫病、环腐病、软腐病、褐腐病、普通疮痂病、粉红色芽眼病。 三、病毒病害:卷叶病毒病、丫病毒病、X病毒病、A病毒病、M病毒病、S 病毒病。 第二节真菌病害 一、马铃薯晚疫病 1、症状: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2、病原: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 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茵亚门真菌。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C条件下,有利于 抱子囊的形成,冷凉(10 一13C,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抱子囊萌发产生游动抱子,温暖(24 —25C,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抱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r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 小时以上,夜间10,13r,叶上有水滴持续11 —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 0—1 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4、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抗青9—1、合作88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可因地制宜选用。(2) 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3) 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4)

马铃薯主要病害

马铃薯主要病害 1.1细菌性病害 (1)马铃薯青枯病:英文名:Brown Rot Potato,病原菌学名: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属单胞杆菌科Pseudomonadaceae、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国际上公认将青枯病病原细菌划分为5个生理小种,寄生马铃薯的是小种1号和3号。小种1号的寄主范围很广,小种3号的寄主范围较窄,主要侵染马铃薯,其次是番茄,还有少数茄科杂草。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10~40℃均可发病,一般酸性土发病重。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田间典型症状是叶片、分枝或植株急性萎蔫,枝叶仍保持青绿色时即枯死。有时在一丛马铃薯中,一株枯死而另一株仍保持健康。在病情发展较慢的情况下,也可见到叶片变黄、干枯和植株矮化的症状。发病植株茎秆基部维管束变黄色或黄褐色。将病茎切下一段,断面直立插入蒸馏水中,数分钟后,从茎秆的切面流出黏稠脓形成的乳白色带状物。染病块茎的芽眼变浅裼色或褐色,将薯块沿横切,可见维管组织从脐部变色,严重时整个维管组织环状腐烂,不需要用手挤压,几分钟后块茎切面自动溢出污白色菌脓。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田间亦可通过灌溉水、雨水、耕作工具、昆虫等扩大传染。带病种薯是此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2)马铃薯环腐病:英文名:Ring Rot Disease of Potato,病菌属棒杆菌属(革兰氏阳性菌)的密执安棒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或称环腐棒杆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sepedonicus (Spieckermann&Kotthoff)。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逐渐变黄、变枯。叶片边缘也可变黄、变枯,并向上卷曲。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抗性的不同,植株症状有明显差异。地上部分染病有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症状。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色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植株倒伏枯死。块茎表面的症状在轻度为害时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皮色变暗或变褐,芽眼亦变色,但没有菌脓溢出。严重时表皮可出现裂缝。横切病块茎可见维管束变黄色或褐色。轻者只局部维管束变黄,呈不连续的点头变色;重者整个维管束环变色,病菌侵害块茎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组织,呈环状腐烂,故称环腐。当温度10~40℃时、土壤pH6.6~8.4发病较重。带病种薯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最重要传染源。扩大传染的最重要途径是切块茎播种用的切刀。田间生长期间,病菌还可以经雨水、灌溉水等媒体传播。 (3)马铃薯黑胫病:病菌属欧氏杆菌属的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Erwina 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Van Hall)Dye。此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茎基中呈墨黑色腐烂。种薯带病原菌,土壤一般不带菌。田间除带病种薯外,还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主要侵染茎或薯块,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种薯染病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 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发病后期,茎基部呈黑色腐烂,整个植株变黄,呈萎蔫状,甚至倒伏、死亡。块茎发病一般是从连结匍匐茎的脐部开始,感病初期,脐部略变色,稍后,病部扩大并呈黑褐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docx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是我区仅次于玉米、小麦的第三大种植作物,具生产周期短、增产潜力大、市场需求广、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常年种植面积8万亩左右。近年来,由于规模化种植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以马铃薯晚疫病、病毒病、环腐病、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为主的病虫害在我区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因此做好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是实现“压麦扩薯”战略、推动产业发展、保证种植效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之一。现就常见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以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采取多方面措施,以脱毒种薯、地膜覆盖、配方施肥、高垄栽培等农业措施为基础,以土壤处理、种薯处理和化学应急防治等关键防治措施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努力把病虫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马铃薯病虫害的播前预防 播前预防以采用无病种薯为主,辅以选用脱毒抗(耐)病优质马铃薯品种,结合实行轮作等农业综合防治技术。 1、选用优质抗性品种,健全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根据当地种植中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尽可能选用相对应的抗性品种,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我区应以紫花白为主栽品种,搭配早大白、克新1号、克新三号,示范推广夏波蒂、费乌瑞它等高淀粉加工型品种。要健全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立马铃薯脱毒良种繁育基地,推广种植抗病品种的脱毒种薯,不断扩大脱毒种薯的覆盖范围。留种时应选取具有本品种特性,表面光滑,色泽光鲜,无病斑,无损伤的薯块单独储藏,以备下年留作种用。 2、抓住最佳播期,实行合理轮作。适期播种,是防止种薯腐烂、保证苗全、确保苗壮、增强抗病力的有效措施。我区春播马铃薯的适宜播期为:川道在2月上中旬,浅山区在2月中下旬,高寒区山区在3月上中旬。马铃薯连作会引起严重病虫害,宜实行合理轮作。不能与茄子、番茄、辣椒、烟草等茄科作物轮作,否则其共有病害如晚疫病、病毒病等危害严重;也不能与甘薯等块根作物轮作,宜与禾谷类、豆类作物、纤维作物轮作,轮作年限在3年以上。 3、抓好种薯消毒,防止切薯传病。播前必须进行种薯消毒,方法是用1%的石灰水或0.l%的高锰酸钾液浸种薯1小时后再晾干,或用0.2%的福尔马林液浸种薯5分钟后,用薄膜覆盖严密,闷种2小时,再摊开自然晾干。提倡小整薯播种,大的薯块要进行切块。切种薯时,要仔细检查,彻底清除病薯,并且做到两把切刀轮换消毒使用,每切35个种薯左右换另一把刀。在切块时切刀用75%酒精或0.1%高锰酸钾液或3%来苏尔液,浸泡切刀5~6分钟进行消毒,防止种薯病害通过切刀传染。切块要纵切,以发挥顶芽优势,每块带1~2个芽眼,重量25-30克。切后晾干,用草木灰加入4~8%甲基托布津均匀拌种,促进切口愈合并消毒,勿堆积过厚,以防烂种。 三、马铃薯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技术 1、晚疫病。晚疫病又称疫病,主要是种薯带菌,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后期气温升高、多雨天气适于疫病发生和流行,受害马铃薯提前枯死,减产可达20~50%。对晚疫病,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即连根拔除,带出田外深埋,并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施药剂,封锁中心传染源。发病初期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间隔7~10天,交替用药,连喷2~3

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汇总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第一节概述 在人类栽培的农作物中,大概再没有比马铃薯更难以归类的了。它既是大宗粮食作物,又是重要蔬菜和工业原料作物;既是救灾、扶贫作物、又是高产、高效作物;既是大众餐桌上的的寻常之物,又是价格不菲的休闲食品。马铃薯含有人体所需的足够能量和全部营养。 病虫害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和限制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马铃薯病害多达百余种,一般因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70%以上。国内常见的病害有15种,其中晚疫病、环腐病和病毒病通称“三大病害”。马铃薯病害主要有: 一、真菌病害:晚疫病、早疫病、癌肿病、粉痂病、炭疽病、红腐病、白霉病、灰霉病、湿腐病、皮斑病、茎腐病、丝核菌溃疡病、干腐病、枯萎病、黄萎病。 二、细菌病害:黑胫病、环腐病、软腐病、褐腐病、普通疮痂病、粉红色芽眼病。 三、病毒病害:卷叶病毒病、Y病毒病、X病毒病、A病毒病、 M病毒病、S病毒病。 第二节真菌病害 一、马铃薯晚疫病 1、症状: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2、病原: 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茵亚门真菌。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一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抗青9—1、合作88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可因地制宜选用。(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4)

马铃薯16种病虫害图

马铃薯16种病虫害图 一直以来,以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为代表的马铃薯病害,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成为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的重点和难点。在栽植马铃薯过程中除了这些病害,还有其他哪些病虫害?往下读,共梳理了16种。 1.马铃薯晚疫病危害表现:受害叶片的叶尖、叶缘会出现暗绿色小病斑,边缘有灰绿色晕环,边缘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外缘会出现一圈白霉。

天气干燥时,病部会变褐干枯,质脆易裂。 病害严重时,病斑扩展到叶脉、叶柄和茎部,病叶枯死脱落。

被侵染的块茎最初出现褐色小斑点,以后扩大为凹陷的暗褐色不规则病斑。 防治措施: 选择保护性药剂和治疗性药剂混合使用,合理安排间隔期。 保护性药剂:丙森锌、代森联、代森锰锌、噻唑锌、王铜、氢氧化铜。治疗性药剂:氟菌·霜霉威、霜脲·锰锌、烯酰吗啉、氟啶胺等。 2.马铃薯早疫病 危害表现:病害可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

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病征。 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病斑下的薯肉出现褐色海绵状干腐。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 (2)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量增施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健康。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等药剂1~2次。发病较重时,用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噁唑菌酮·霜脲氰等药剂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3.马铃薯枯萎病危害特征:

发病初期地上部出现萎蔫。 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苯甲·丙环唑,苯酰菌胺,恶菌灵,萎锈灵等。 4.马铃薯青枯病 危害症状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e15677162.html,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作者:赵春红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07期 马铃薯是现在人类社会的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现在种植量较多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出各种新的脱毒中熟产品,使其在产量和品质上有不少的提升,但是马铃薯病虫害防治中还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现阶段马铃薯种植来说,人们在种植中为了降低损失,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 一、马铃薯真菌性病害及防治技术 1、晚疫病 晚疫病是马铃薯主产区最重要的一种真菌病害,其最初传播来源是邻近的薯田或番茄、杂草和有机堆肥。防治晚疫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其次,播前严格淘汰病薯。一旦发生晚疫病感染,一般很难控制,因此必须在晚疫病没有发生前进行药剂防治,即当日平均气温在10~25℃之间,下雨或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0%达8小时以上的情况出现4~5天后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来进行防治,每亩用量175~225克,兑水后进行叶面喷洒。如果没有及时喷药,田间发现晚疫病植株后,则需要用瑞毒霉(也称为雷多米尔、甲霜灵)之类的药剂进行防治,每亩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50~200克,兑水进行叶面喷施。如果一次没有将病害控制住,则需要进行多次喷施,时间间隔为7~10天。 此外,环境条件也影响晚疫病的传播,为防止块茎感染,应当高培土。如果植株地上部分受到晚疫病侵染,则最好在收获前将病秧割除并清理处田块,防止收获的薯块与之接触。 2、粉痂病 用甲烷钠熏蒸土壤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选择排水良好的无病地块种植马铃薯或长期与牧草轮作,可显著降低该病害的发生,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薯。 3、早疫病 叶片喷施有机杀菌剂可以减少早疫病的蔓延。当早疫病较为严重时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来防治,用量为每亩175~225克,兑水后进行叶面喷施,如果一次没有防治住,则需要进行多次喷施,间隔10天左右。 4、干腐病和萎焉病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早、晚疫病 早疫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块茎。受害叶生黑褐色、近圆形具明显同心轮纹的坏死病斑,严重时病叶变褐枯死。叶柄和茎秆受害,多发生于分枝处,病斑长圆形,黑褐色,有轮纹。薯块发病,表生近圆形暗褐色病斑。潮湿时,病斑上均可生黑色霉层。 晚疫病主要为害叶、茎和块茎。发病后叶部病斑面积和数量增长迅速,使植株以致全田马铃薯成片早期死亡,并引起块茎腐烂,严重影响产量。叶上病斑灰褐色,边缘不整齐,周围有一褪绿圈。在潮湿条件下,病部与健组织的交界处有一圈白霉层,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块茎上的病斑褐色,形状不规则,微下陷不变软,切开后可见深度不等的锈褐色坏死斑,与健康薯肉没有整齐的界限。 防治方法:喷洒杀菌剂,及时对发病中心附近及低洼地进行化学防治,逐步扩大范围。选用绿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绿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绿亨飓风70%烯酰?嘧菌酯1500倍,绿亨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每7-10 天左右喷药一次,共喷2-3 次。 马铃薯病毒病有3 种类型,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绿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此外还有复合侵染, 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绿亨30%盐酸吗啉胍药肥混剂900-1200 倍液或绿亨6号,配合绿 亨天宝1500倍喷雾效果明显,病情严重时三者混配使用效果显著。 马铃薯青枯病发病后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 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褐变,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

马铃薯病害防治

马铃薯病害防治 一、马铃薯病毒及类病毒 (一)马铃薯病毒及类病毒的种类与危害 马铃薯新品种推广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产量逐年下降,植株变矮,薯快变小,并伴有茎叶异常现象,如花叶、叶片卷曲或皱缩等。这种现象称之为退化。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病毒病,是一种传染性病毒。这种病害在田间靠昆虫(主要是蚜虫)或叶片接触而传播。它可以导致植株生理代谢紊乱、活力降低造成大量减产。严重时可减产70%--80%,甚至没有商品产量。目前全世界已发现能侵染马铃薯的病毒有18种,类病毒一种,类茵原体2种。专门寄生在马铃薯上的病毒有9种,国内发现的有7种。这7种病毒分别是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4PVY)、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M病毒(PVM)、马铃薯奥古巴花叶病毒(PVMA)、马铃薯A病毒(PVA)、马铃喜卷叶病毒(PLRV)。此外,侵染烟草、黄瓜、番茄等的一些病毒也侵染马铃薯。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以上几类病毒引发的病症及特点。 1、马铃薯x病毒(PVx) 马铃薯x病毒也叫马铃薯潜隐病毒,由该病毒引起的病叫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或轻花叶病。是马铃薯病毒中分布范围最广泛的一种。一般减产l0%一25%,依马铃薯品种和病毒株系而异。与Y病毒复合侵染造成皱缩花叶时,减产幅度可达50%以上。x病毒很容易通过汁液传播,在田间可借风、机械、人的走动使植株互相接触发生传毒。根与根或芽与芽的接触也能传毒,种植前切块时切刀可以传毒。蚜虫不能传播此病毒,但一些咀嚼式口器的昆虫能传播此病毒。在发育早期感染此种病毒,病毒会很容易运转到新生块茎中,而在生育后期感染这种病毒,则很可能运转不到新生块茎中去。这种病毒在茎尖脱毒中较难脱掉。 2、马铃薯Y病毒 马铃薯Y病毒也称作条斑病毒、条点病毒、沿脉变色病毒、顶端坏死病毒、重花叶病毒。其引起的病害叫做沿脉变色、垂叶条斑、重花叶或皱缩花叶。是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病毒,危害范围广泛,能造成50%一80%的减产,尤其与PVx、PVA复合感染时减产幅度更大。由PVY侵染的植株轻的不表现症状,进而表现轻花叶、重花叶、粗缩和皱缩花叶。一些敏感品种叶片背面叶脉坏死形成条斑。还有些品种叶柄及茎上也出现条斑坏死。这种现象称作落叶条斑或垂叶条斑(叶片不脱落,枯死后吊在植株上)。带毒块茎长出的植株,表现矮化,叶片簇拥,变小变脆并皱缩;此种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播,也可通过汁液及嫁接等途径传毒。 3、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 马铃薯卷叶病毒引起的病害叫马铃薯卷叶病。发病后叶片向上卷曲成筒状,并变硬、革质化,用手摸发出像纸一样的声音。该病毒分布极广,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病害。发病严重时可减产80%以上。不仅影响产量,而且还影响马铃薯品质。当年感病的植株,症状主要表现在顶部叶片上。通常叶片直立,变为白绿色,小叶沿中脉上卷,随病情发展可扩展到老叶。植株晚期侵染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使病害的诊断变得困难。带毒种薯产生的植株表现矮小、直立,底部叶片严重卷曲并变硬、革质化。幼嫩叶子发黄,略卷。感病后块茎横切面有网状坏死。蚜虫是传播卷叶病毒的唯一媒体。其中桃蚜是最有效的传毒介体。蚜

马铃薯主要病害简介

马铃薯病害主要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 一、马铃薯真菌性病害 (一)晚疫病: 茎、叶受害部位产生褐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展为黑色斑块。潮湿时,病斑周围有一圈白色霉状物,叶片背面很明显,薯块受害后,初期产生褐色或蓝紫色的病斑,以后扩大,表面逐渐凹陷,病部下层薯肉变为褐色。 (二)癌肿病: 块茎或匍匐茎由于病菌刺激寄主细胞不断分裂,形成大大小小花菜头状的瘤,表皮常龟裂,癌肿组织前期呈黄白色,后期变黑褐色,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田间病株初期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病株较健株高,叶色浓绿,分枝多。 (三)粉痂病: 块茎染病,初在表皮上现针头大的褐色小斑。外围有半透明的晕环,后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为直径3~5毫米不等的疱斑,其表皮尚未破裂,为粉痂的封闭疱阶段。后随病情的发展,疱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组织现桔红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孢子囊球),疱斑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为粉痂的"开放疱"阶段。根部染病,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 (四)早疫病: 该病的发生早于晚疫病,一般从下部老叶首先发病,开始在叶片上形成褐色的小点,后扩大成近圆形的具有同心轮纹的暗褐色病斑,故又称轮纹病斑,病斑与无病组织界线分明,严重时叶片干枯。 (五)干腐病: 发病初期仅局部变褐稍凹陷,扩大后病部出现很多皱褶,呈同心轮纹状,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即病菌子实体。剖开病薯可见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薯内则变为深褐色或灰褐色,终致整个块茎僵缩或干腐,不堪食用。 二、马铃薯细菌性病害 (一)青枯病:

发病初期,下部叶片白天萎蔫,傍晚恢复,两天后,不再复原,由下向上逐渐发展,4天后,病株茎叶萎蔫枯死。 (二)黑胫病: 植株矮小,节短,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胫部发黑,萎焉而死,横切茎,三条主要维管束变成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维管束呈黑褐色,薯块变黑褐色,湿烂发臭,别于青枯病 (三)环腐病: 植株矮小,从下部叶片边缘开始退绿,逐渐向上枯黄,最后枯萎,但叶片不脱落。感病薯块用手挤压有黄色菌液流出,薯皮与薯肉分离,重者皮裂,薯肉腐烂变质,臭不可闻,感病轻的薯块切开后有明显的环状。 (四)疮痂病: 块茎染病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直径为5-10mm。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呈疮痂状硬斑块,有的产生裂口,病斑一般仅限于表层,不深入薯内。 (五)软腐病: 叶染病近地面老叶先发病,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茎部染病多始于伤口,再向茎干蔓延,后茎内髓组织腐烂,具恶臭,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叶变黄。块茎染病多由皮层伤口引起,初呈水浸状,后薯块组织崩解,发出恶臭。 三、马铃薯病毒性病害 (一)马铃薯卷叶病: 主要表现为叶片小叶向上卷。通常是植株下部或全株叶片变脆,上卷呈筒状。有的仅叶片边缘微向上卷,有的卷曲严重而成匙状或筒状,严重时,叶片变厚,发脆变硬,颜色较深较浓,给人以丛簇凌乱的感觉。生理性卷叶的特点是受害植株卷叶表现较为一致。 (二)马铃薯Y病毒: 脉缩、叶片卷曲、小叶叶缘向下翻、矮化、小叶叶脉坏死、坏死斑点、叶片坏死和茎上出现条纹都是典型的症状。不太敏感品种的反应只是发生轻微的花叶,或者表现不出症状。 (三)马铃薯A病毒: 产生轻微花叶、斑驳,叶脉上或叶脉间呈现不规则的浅色斑,叶面稍有粗缩。

马铃薯常见生理病害及防治.

马铃薯常见生理病害及防治 一、马铃薯缺素症的识别与防治 (一)缺氮 1.症状缺氮时,植株矮小,生长弱,分枝少,花期早,植株下部叶片均匀淡绿色继而发黄,并逐渐向上部叶扩展,叶片先沿着叶缘褪绿变黄,并逐渐向中心叶发展,茎叶变小,严重时基部小叶的叶缘完全失去叶绿素并且皱缩,叶片上卷呈杯状或火烧状,叶片脱落,产量低。施氮肥过多,特别是生长后期过多施用氮肥,易引起植株茎叶徒长,组织柔嫩,易感染病害,成熟延迟,块茎产量低。 2.防治措施 (1)缺氮田块早施氮肥,可用作种肥或苗期追肥。注意宁可基肥、种肥少施,苗期追氮,切忌基肥、种肥氮素过多。 (2)植株缺氮时,叶面喷施0.2%~0.5%尿素液或含氮复合肥。 (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生产上发现缺氮时马上埋施发酵好的人粪,也可将尿素或碳酸氢铵等混入10~15倍腐熟有机肥中,施于马铃薯两侧后覆土、浇水。 (二)缺磷 1.症状磷肥虽然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需求量少,但却是植株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肥料。磷肥不足时,马铃薯植株生长缓慢,茎秆矮小纤细,植株僵立,叶柄、小叶及叶缘朝上,不向水平展开,小叶面积缩小,光合作用减弱,色暗绿,严重时基部叶尖先褪绿变褐,并逐渐向全叶扩展,最后整个叶片枯萎脱落。薯块易发生空心,褐色锈斑、硬化,且不易煮烂,发脆,商品性低,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 2.防治措施 (1)缺磷田块增施有机肥并沟施过磷酸钙或磷酸二铵作基种肥,基肥以过磷酸钙225~375kg/hm2混入有机肥中,施于10cm以下耕作层中。开花期补施过磷酸钙225~300kg/hm2。 (2)植株缺磷时,在叶面喷施0.3%~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0.5%~1%过磷酸钙水溶液。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 术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现在山东的马铃薯大部分已经进入团棵期,从这个时期以后,就是马铃薯病虫害主要发生的时间。 一马铃薯病虫害的分类 从发病类型上分:病原菌侵染病害、生理病害 从病原菌上分类:真菌病害、细菌病害、支原体、病毒病害 从感病部位上分:地上病害、地下病害(土传病害) 虫害包括地上害虫和地下害虫 二主要真菌病害症状及防治 1、晚疫病 刚侵染的时候,在叶片上会出现水浸状的暗色的小圆斑,病健交界处显示出水浸状环 晚疫病在茎上的症状,茎秆发黑,叶芽干枯。湿度大的情况下在叶片背面、茎秆上的病健交界处会出现灰白色的霉层,在天气干燥的时候霉层不明显。 马铃薯晚疫病 该病传播迅速,俗称“跑马干”。在防治不当的情况下,会全田染病,严重影响产量、品质,是马铃薯种植区高度重视的一种病害。 马铃薯晚疫病,一种典型的气传性病害。病菌一旦形成孢子,在有风的条件下在中心病菌周围500米都会找到病菌孢子。适应性强,有20多种生理小种,高温低温都适应,但是空气湿度要达到90%以上。 防治:选用无病种薯;铲除发病中心,带出田间;保护未发病区;降低田间湿度;根据药剂特性,适当混用,保护性药剂和治疗性药剂混合使用,合理安排间隔期。 保护性药剂:丙森锌、代森联、代森锰锌、噻唑锌、王铜、氧化亚铜、氢氧化铜。 治疗性药剂:银法利、克露、霜脲氰、烯酰吗啉、抑快净、氟啶胺、百泰、西派。

2、早疫病 早疫病病斑具有同心轮纹,病菌属链格孢菌,侵入叶肉,产生毒素,使叶片黄化、上卷、发脆、早衰。该病属于高温高湿性病害,易发病温度26—28℃,属于气传性病害、农事操作也会传播。 防治:多菌灵、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混合氨基酸、腐殖酸类叶面肥。禁止喷施强氧化剂农药。 3、黑痣病 黑痣病这两年在全国普遍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在匍匐茎和主茎上形成褐色的梭形病斑,地上部分可以看到新叶卷曲、有点发黄,然后把根拔出来之后会看到根部已经坏掉。 催芽时发生黑痣病,芽坏死。 发病的薯块种在地里,会使主芽坏死,然后重新发芽,发出来的芽不健壮,发黄。 在主茎上形成溃疡病斑。 在病情进一步加重的情况下,在地上部分产生气生块茎。 黑痣病病菌可由块茎传播,子啊常年连作的地块也可由土壤传播。 由立枯丝核菌一起,低温潮湿发病严重。播种时地温低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出苗晚也能增加发病机会。 防治:对于黑痣病一直在研究,但是没有什么很好的方法 采用无病种薯;药剂拌种;药剂喷沟;适期播种,避免在地温低的情况下播种;齐苗后,配合滴灌灌根,这个措施效果比较好。 三主要细菌病害症状及防治 1、疮痂病 疮痂病是由放线菌引起,是土传、种传病害。 防治:无病种薯;药剂拌种;土壤消毒;均衡水分供应;覆盖地膜。

马铃薯几种常见病害及防治

马铃薯几种常见病害及防治 [摘要]马铃薯的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因为马铃薯有着高产高效,生长发育时间短和营养丰富的特点,许多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首选马铃薯。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日趋严重的马铃薯病害,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马铃薯产量质量下降,薯块种性退化,且马铃薯病害分布地区广,不易于管理,而且发病情况因气候条件而异。因此了解马铃薯的几种常见病毒十分必要,本文详细介绍了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黑胫病、环腐病4种病害的病原体和种植期间出现的症状并且针对情况提出了各种相对应的防治方法,设法将马铃薯减产的影响降到最低。 [关键词]马铃薯种植;防治方法;常见病害 1概念和现状 马铃薯的别名又叫做土豆、洋芋和山药蛋,是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现代化的科技给农产品结构带来了极大的改善,栽培技术越来越普及,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及产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跃居世界第一位,它的生长周期较其他植物短,茎叶又十分丰富,所结果实也产量较大价值较高。可目前黑龙江、偏北地区出现了几种常见的马铃薯病害,如早疫病、晚疫病、黑胫病和环腐病等,其中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早疫病和晚疫病。许多生物学家也致力于研究开发出许多针对性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 2马铃薯的几种常见病害及防治的方法 2.1病毒病 2.1.1种植期间出现的症状 导致马铃薯种植业逐渐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病毒病已广泛地通过马铃薯传播,进而危害到马铃薯的种植。这种有害的病毒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马铃薯的卷叶病毒,它的发病症状是受到病毒感染的马铃薯植株会逐渐变矮,其叶子会变得又厚又黄,宁企鹅在植株的下半部分的小叶子会往上弯曲;另一种是马铃薯的皱缩花叶病毒,它是由于X和Y病毒相互混合之后去感染马铃薯导致的。不论是哪一种病害病毒,当温度升高的时候,这些病毒将更快更准的入侵植株,发病率也会随之增加。其中X病毒的传播方式为汁液传播,Y病毒的传播方式为蚜虫或者职业传播,而卷叶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蚜虫传播。 2.1.2防治的方法 一方面,对于已经受到病毒入侵的马铃薯植株,及时的采取脱毒处理,另一方面,对于还未感染的植株可以选择使用无病毒种植的方法。与此同时还需要广泛而均匀地喷洒药物来防治防范田间的蚜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