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气有重量吗(基础性)

空气有重量吗(基础性)

空气有重量吗(基础性)
空气有重量吗(基础性)

《空气有重量吗》

基础性教案:杭州长江实验小学郑建华

【教材分析】

《空气有重量吗》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水和空气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共分三个板块,包括四项活动:

第一板块:用简易小天平进行实验,感知空气有重量,包括两个探究活动:活动一:设计实验并制作小天平来测量空气的重量。

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第二板块:用托盘天平进行测量,证明空气有重量。

活动三:托盘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第三板块:单元小结。

活动四:对固体、液体、气体基本特征进行对比,填写对照表。

可以看出,教材是按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由现象向本质前进的脉络进行编写的,层次分明清晰,符合科学学习的认知规律。重点活动:让学生自制小天平称空气的重量,用真正的天平称皮球中空气的重量,其实就是让学生不断寻找到空气是有重量的证据。

【学生分析】

从知识目标维度分析,空气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的,也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物质。但由于其无色透明的特性,学生对其特性并没有深入思考,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对测量物体的重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接触比较多的是弹簧秤,电子秤(在超市经常能看到)。但对于小天平和天平相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为在生活中比较少见。从探究技能维度分析,三年级上册的孩子接触科学课的时间尚短,自己还没有能力设计完整的对比实验;能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的表述,分析和概括总结还需要教师的帮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通过设计、操作实验和分析数据得出空气是否有重量的结论。【器材准备】

演示实验用:皮球、打气筒、天平秤、砝码。

分组实验用:每组细木条做的小天平一架,铁架台一个,气球、气球夹各两个,铁垫圈两个。

课前训练: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并用气球夹卡住。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猜谜语:水冲不走,火烧不掉,吃了不饱,人人需要。(谜底:空气)

2. 教师出示塑料袋,并装一袋空气,请学生说说有关自己知道的空气的知识。

3. 随即抛出本课的重点研究问题:空气有重量吗?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吸引三年级学生,同时开门见山,直接引入主题,倡导简约课堂的理念,将时间留给本课的重点。

二、实验探究

1. 出示一瘪一鼓两个气球,请学生用手掂两个气球的重量,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 提问:“掂不出重量”是不是说明空气没有重量呢?请学生说猜测。

3. 鼓励学生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4. 教师视情况出示跷跷板图片,给学生提示。(跷跷板能给你什么启发吗)

5. 教师总结:其实跷跷板就是一个简易天平,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个简易小天平。

出示细木条、气球、气球夹、垫圈、铁架台等材料,组装好小天平。怎么使用呢?出示课件进行说明。

6.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修正实验

1. 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

2. 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方法1: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掉,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方法2:在小天平两端挂瘪气球和一个笔帽,使其保持平衡,然后吹足气球,观察小天平变化。

3. 请学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四、天平测量

1. 提问:“充足气的气球变瘪后,空气重量减少了,那么这个很小的重量到底有多大呢?如果需要一个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如1克、3克等)又要用到什么工具呢?”

2. 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

3. 教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需提醒学生注意充足气后,皮球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要保持皮球的大小一致)

4. 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这说明了什么?

5. 板书:空气有重量。

6. 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

五、总结延伸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证明了空气确实是有重量的,但这个重量很轻。

2. 出示一个大号塑料袋,提问:现在塑料袋里面装满了空气?你提着塑料袋是什么感受?假设现在里面装满了水,又有什么感受呢?

3. 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空气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板书设计】

空气有重量吗

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记录表】

空气是否有重量实验记录表

第小组

【作业辅导】

2. 选择题

(1)()有固定形状。

A. 固体

B. 液体

C. 气体

(2)()不会流动。

A. 固体

B. 液体

C. 气体

(3)最早证明空气有重量的科学家是()A. 牛顿 B. 伽利略 C. 拉瓦锡

【2019年整理】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能利用简单器材做空气成分的探究性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探究空气成分的问题意识;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三个水槽(水槽内粘有蜡烛、装有适量红水);大、小不同的瓶两个玻璃瓶;火柴;盛水的杯子。 2、演示实验材料:乒乓球、水槽;其它与分组实验材料相同。 3、教学课件、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猜谜语:今天呀,有个时时刻刻和你相伴相随的朋友,要和你一块儿来上科学课,请你猜猜它是谁?(课件出示) 奇妙奇妙真奇妙, 占据空间摸不着, 无孔不入看不见, 每分每秒都需要。 对了, 它,就是。 我们来和交朋友, 手拉手去体验科学的奥秘。 (学生朗读并揭示谜底:空气。)

2、趣味小实验:对,是空气。这节课咱就研究空气,老师先做一个小实验考考你,看你对空气有多少了解。 小球浮在水面上,罩上去了底的饮料瓶(实验前要拧紧瓶盖),小球还会浮在水面上吗?(学生猜测,教师演示:小球沉入水底。)小球为什么会沉入水底?你有办法让它上来吗?(学生谈方法,教师拧开瓶盖,小球浮上来。)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同学们真聪明,以上现象说明空气占据空间,你还想知道关于空气的哪些秘密?欢迎你提出来。 学生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设计一个谜语和一个小实验,不是对前一课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主要意图有三:其一,通过猜谜语唤起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知;其二,通过小实验再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是为下一步“探究空气成分实验”之后的分析作知识性铺垫;其三,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 二、探究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 (一)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气体。 师:空气朋友想让同学们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小实验来研究空气中究竟有什么(板书课题:空气的成分)。先来看看它给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学生列举材料名称:三个水槽(水槽内粘有蜡烛、装有红水);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火柴;盛水的杯子。 师:看到这些材料,你认为实验将会怎样做? 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初上科学课还不到一个学期,实验方法的习得以及实验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给学生明确研究内容,要求学生观察实验材料,预想实验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实验有一个心理准备,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师:(出示实验装置图片)现在,如果点燃三支蜡烛,再用大小不同的两个饮料瓶,分别罩住其中的两支蜡烛,猜一猜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哪支蜡烛先熄灭? 学生汇报猜测结果(被瓶子罩住的蜡烛会熄灭,小瓶子内的蜡烛先熄灭,因为小瓶子内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新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新 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4.通过实验学会冷热空气对流和风的形成。 5.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6.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风的成因。 ◆课前准备 蜡烛、火柴、纸蛇、玻璃片、孔明灯、纸套、香、集气瓶、透明水槽、热水、冷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准备好的孔明灯,提问:老师手拿的这个是什么?里面装的是什么呢?猜测,点燃孔明灯下面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请两位同学帮助,点燃蜡烛,升起孔明灯。 【教师讲述】你知道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热空气,什么是冷空气。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同时板书: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吗? 【实验1】感觉热空气 让学生点燃蜡烛,用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上面、四周、下方,感觉什么地方最热?(安全

教育) 1.学生猜测。 指名学生回答。 2.谈话:刚才,哪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汇报。 5.提问:热空气是向哪里流动的? 6.学生回答。 7.小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 【实验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3.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板书: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教师提问】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学生猜测、交流。 【实验3】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套,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套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套会上翘? 2.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套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套往上升了。 【实验4】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教师提问】你想知道冷热空气是怎样对流吗?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个实验,同学们要按老师的要求跟着一步步的做,不提前也不落后,小心热水伤到人。 1.准备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盆中,过一会儿取出。 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线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线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上。 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4.重复步骤1~2,将冷瓶与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汇报并填写实验表格。

最新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 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能利用简单器材做空气成分的探究性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探究空气成分的问题意识;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三个水槽(水槽内粘有蜡烛、装有适量红水);大、小不同的瓶两个玻璃瓶;火柴;盛水的杯子。 2、演示实验材料:乒乓球、水槽;其它与分组实验材料相同。 3、教学课件、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猜谜语:今天呀,有个时时刻刻和你相伴相随的朋友,要和你一块儿来上科学课,请你猜猜它是谁?(课件出示) 奇妙奇妙真奇妙, 占据空间摸不着, 无孔不入看不见, 每分每秒都需要。 对了,

它,就是。 我们来和交朋友, 手拉手去体验科学的奥秘。 (学生朗读并揭示谜底:空气。) 2、趣味小实验:对,是空气。这节课咱就研究空气,老师先做一个小实验考考你,看你对空气有多少了解。 小球浮在水面上,罩上去了底的饮料瓶(实验前要拧紧瓶盖),小球还会浮在水面上吗?(学生猜测,教师演示:小球沉入水底。)小球为什么会沉入水底?你有办法让它上来吗?(学生谈方法,教师拧开瓶盖,小球浮上来。)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同学们真聪明,以上现象说明空气占据空间,你还想知道关于空气的哪些秘密?欢迎你提出来。 学生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设计一个谜语和一个小实验,不是对前一课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主要意图有三:其一,通过猜谜语唤起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知;其二,通过小实验再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是为下一步“探究空气成分实验”之后的分析作知识性铺垫;其三,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 二、探究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 (一)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气体。 师:空气朋友想让同学们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小实验来研究空气中究竟有什么(板书课题:空气的成分)。先来看看它给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学生列举材料名称:三个水槽(水槽内粘有蜡烛、装有红水);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火柴;盛水的杯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空气有重量吗》| 教科版

7.空气有重量吗 一、教材分析: 《空气有重量吗》一课是教科版三(上)“水和空气”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共分三个板块,包括四项活动: 第一板块:用简易小天平进行实验,感知空气有重量,包括两个探究活动: 活动一:设计实验并制作小天平来测量空气的重量。 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第二板块:用托盘天平进行测量,证明空气有重量。 教材表现为活动三:托盘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第三板块:单元小结。 教材表现为活动四:对固体.液体.气体基本特征进行对比,填写对照表。 可以看出,教材是按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由现象向量化本质的脉络进行编写的,层次分明清晰,符合科学学习的认知规律。 二、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活动一是空气有重量吗,请学生对空气是否有重量展开讨论,以了解他们原有想法。活动二是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改进。活动三是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有重量,同时也会加深对天平这种工具的认识。活动四是整理我们的观察结果,让学生填写石头、水和空气三种物质的对比表,其实是进行固体、液体、气体基本属性的对比。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设计简单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难点:能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有重量。 五、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两个气球,透明胶,一根杠杆尺,记录表。 演示实验材料:一瓶沙.一瓶水.一瓶空气,一个托盘天平,一盒砝码,一个皮球,放气针,两枚回形针。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空气有重量吗。 1.(出示一个空瓶)这个瓶里有什么? 2.那空气有没有重量呢?(板书课题:空气有重量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怎样才能知道空气有没有重量?请大家思考几分钟。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2空气有质量吗教案新版苏教版

2空气有质量吗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有质量,但是质量很小。 2.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设计简单实验,并能够通过实验获取证据,对现象进行解释。 3.形成尊重客观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4.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空气有一定质量,但是质量很小。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有质量。 ◆课前准备 两个气球,自制天平。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教师活动】准备两个矿泉水瓶,一瓶装满水,一瓶装满空气。提问学生,瓶子分别装的是什么。回答好这个问题后请一个学生上来,左右手各拿一个矿泉水瓶。 【教师提问】你的左手和右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一只手感觉比较重,另一只手感觉比较轻。 【教师提问】为什们同学会出现这种感觉呢? 【学生回答】一只手感觉比较重是因为瓶子里装了水,水比较重。 【教师提问】轻的瓶子里的空气难道就没有重量吗?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空气和空气有重量吗?黑板上板书今天的课题。 一、空气有重量吗 【教师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一块石头,一瓶水都是有重量的,那我们周围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到底有没有重量呢?现在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空气到底有没有重量。如果有,你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没有,你的理由又是什么。 【学生活动】每个小组两分钟左右的时间讨论,建立自己的猜想。学生七嘴八舌来回答【教师活动】大家说的都有道理,老师觉得空气就像水、石头一样是有重量的。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是有重量的呢有的。当学生说出可以用秤称一下后,教师提出疑问,我们身边现在没有秤,可不可以利用桌上的材料做一杆秤。 教师演示如何用桌上的细绳、木棍做一杆秤。 通过课前的准备快速的组装好简易小天平,两端用细绳系好,将小夹子拴在细绳上。

认识空气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思想: 认识空气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本课先是发现空气的存在(认识表面现象)——接着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深入认识空气)——最后用实验证实空气的存在来组织活动的。在设计实验、操作及记录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喜欢的方式,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实验时强调同组合作,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提高表达、倾听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的特点。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猜想。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说出空气具备的基本物理性质。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应把握好尺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与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活动1:塑料袋、气球、扇子、烧杯、土块、粉笔、吸管。活动2:纸、瓶子、漏斗、钩码、烧杯、水槽。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认识空气 活动1:找空气 (1)用塑料袋兜气,塑料袋会鼓起来,说明里面有空气。(2)吹气球,鼓起来的气球里有空气。 (3)往装水的烧杯里吹气,会有气泡,说明有空气。

(4)用扇子扇风(使空气流动),会有凉丝丝的感觉,头发也会飘起来,说明空气流动。 (5)把土块放进水里,也有气泡,说明土块里有空气。 活动2:比较空气和水 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三年级上册科学 12认识空气

第十二课认识空气 课时安排 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 找空气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 3、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 1、活动从问题开始,提出“哪里有空气?’’的问题导人本活动。学生可采用的找空气的方法有:用塑料袋装空气、直接觉察空气、将粉笔或土块放进水中观察粉笔或土块中冒出的空气。除此之外,还应导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确实存在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 比较空气和水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 2、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二、活动过程: 1、空气与水具有许多相同的基本物理性质,在水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感官认识水,了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2、观察、比较水和空气的相同点。教师为各组准备一杯清洁的水、每人一根吸管。活动时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水的方法,从颜色、气味、味道等几个方面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和水比较,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找空气的实验,或依据到处都有空气的事实推理,认识空气的流动。 3、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它和水都具有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性质。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注意:空气(气体)与水(液体)的不同,只要求学生凭生活经验能从感官上区分即可。教学时不要在“气体”、“液体”的定义上纠缠不放。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正确的方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三年级上 科学 水和空气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单元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水和空气”单元共7课。 第1课,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质,初步学习对周围物质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质进行初步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2课和第3课,让学生对水和其他液体进行有意义的对比研究。学生将从多个侧面(颜色、气味、黏度、密度、表面张力等)认识到水和其他液体的不同之处,同时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比如液体具有流动性和不能保持固定形状。 第4课,让学生解决一个常见问题——比较水的多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明白液体的多少可以用多种不同方式和工具进行比较,但标准工具的产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不同测量工具在测量时,测量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即使用同一种工具,测量单位不同,操作方法不同,也会带来较大的差异,无法进行比较。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也会认识到,液体的体积在测量过程中是不会改变的。 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在空气内容的第1课,需要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这将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 在第6课和第7课中,学生将探究空气作为一种物质的基本属性——能占据空间和有重量。这将是学生关于水和空气概念发展的一次提升,也将深化前面一系列探究水的各种属性的活动。这两节课开展的仍是水和空气的比较活动,不过比较的重心已从性质的差异转向相同特征的抽象。 在第7课中,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对石头、水和空气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特征进行对比。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水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它有许多的用途;水和其他液体比较,在颜色、气味、黏性、流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3.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有重量。 4.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过程与方法 1.对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系统的比较观察。 2.识别并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感受空气》教学设计

1.感受空气 【教材简析】 《感受空气》是第二单元《空气》的单元起始课,本课主要借助生活中与空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如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能被压缩等,同样也选取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本单元中持续学习空气做铺垫。 聚焦板块,通过导入活动,希望学生关注到两个问题,空气的特征是什么?空气的作用有哪些?这样更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也为本单元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更全面的、更科学。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通过感受活动,学生发现空气可以压缩,很轻等特征。通过传递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发现空气会流动、不易密封等特征,在游戏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与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拓展板块,通过游戏后研讨,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 进行汇报。

三年级上册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背景: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而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对象应该有以下特点:相对静止,比较便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常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作为《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来说,不论是新老教材都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学习内容、观察对象有所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新教材更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具:实物投影仪或小黑板绘制气泡图、维恩图;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 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2、用多媒体或MP3播放器播放班德瑞音乐《清晨》。 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空气有重量吗

空气有重量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设计简单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 空气有一定的质量是物质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前面的几课中,学生学习了几种不同的物质,而且对空气也是其中一种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课中,学生对天平这种测量工具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会认识到一些因素会影响到天平的测量效果。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都具有重量,从而认识空气是一种物质。全面的了解空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难点:能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有重量。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猜谜 师:课件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谜底空气)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活动2【活动】空气有重量吗 师:(教师出示石头,一瓶水,一瓶空气)这是石头,这是一瓶?另一瓶是? 生:学生回答。(预设:水;空气或者空瓶) 师:石头和水有重量吗? 生:学生积极回答。(预设:有) 师:那我们的空气有没有重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空气有重量吗? 师:板书“空气有重量吗” 师:石头你们如何知道它有重量? 生:学生回答。(预设:用手垫一下,用称称量等等)

师:水呢? 生:学生回答。(预设:把它放在瓶子里称一下等等) 师:对,我们在称量空气之前,也要先收集空气,大家有什么方法收集空气? 生:学生回答(预设:气球、瓶子、袋子等等)。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气球,我们可以吹气球来收集空气。 师:小朋友,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有重量吗? 生:学生举手交流(预设:用天平称量,用手垫一垫等等)。 【设计意图】由石头、水,这两个学生可以实际看得到,摸得到的物体入手,过渡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更加生动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师:对,我们可以借助天平。今天,老师就教大家来制作一个简易小天平,它可以帮助我们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 师:瞧瞧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材料? 生:学生汇报材料。(预设:铅笔,细线,大头钉,夹子等) 师:对,我们利用铁架台,铅笔,细线,大头钉,夹子可以制作一个简易天平。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本,看看该如何制作简易小天平。 生:学生仔细阅读,寻找制作方法。 师:找到方法了吗?谁来说说看?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制作方法。 师:非常棒,下面开始制作简易小天平,完成后尝试使你的天平平衡。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活动。 师:非常好,老师看到大家都完成了。下面在两个夹子上各夹一个气球,调节使天平平衡。 生:学生分组实验。 师:下面,把一个气球吹气,然后再夹在夹子上,动手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呢? 生:学生分组实验。 生:学生汇报实验现象。(预设:小天平倾斜了。) 师:小天平倾斜说明了什么? 生:学生回答。(预设:空气有重量) 【设计意图】从小天平到气球皮,再到气球里吹空气,让学生能在空气和前面事物之间先建立一个联系,循序渐进地意识到自制小天平达到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让学生从天平失去平衡发现气球吹气和不吹气是不一样重的,从而意识到空气也有重量。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

8.《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教材简析】 本课从空气是一种资源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地球是动植物和人类的家园,通过本课开展的调查、交流、学习活动,学生能从更多维度、更深入地了解空气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本课也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梳理,有助于学生连贯地思考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基本性质,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空气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培养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分析】 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由于前面七节课的体验活动基本都已经做过,如果直接运用,重复的内容,学生兴趣度也不高。同时,本课要求掌握的目标又特别多,传统形式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情景。所以选择了火星这个更陌生且没有适宜空气的环境。在教师的引领下,趣味化的进行学习,借助五个微课片段,串联起故事,融入空气单元知识点,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进行解释,再进行资料补充学习,拓展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交流研讨,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4.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尝试用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3.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回顾和反思整个单元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补充完善班级记录表,能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整理信息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大气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愿采取行动保护大气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难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第一节课画的气泡图等。 教师准备:之前课时的班级记录表,ppt,微课,板贴,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预设5分钟)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火星旅行,想不想去? 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和火星吧。板贴地球和火星图片 地球和火星表面都有一层厚厚的空气,有没有同学知道叫什么? 预设:大气层。板贴 2.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什么,有什么作用? 预设:生存,呼吸,呼吸需要氧气,二氧化碳。板贴 3.再看看火星大气情况(ppt出示火星大气情况)。我们这样可以直接去火星么?你的理由?你有什么办法?根据生成进行板贴。 预设1.需要宇航服,宇航服提供什么保护和支持?呼吸的氧气,温度,保护。 预设2.要用火箭,燃烧。 4.那我们就准备跟着探测器一起去火星了,去的路上,请解决这两个问题。 1.观察到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现象? 2.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么? 设计意图:换一个陌生环境,让学生有新鲜感,利用宇航服完成大气层,呼吸等知识点的教学,缺乏氧气难以生存,可以说明空气是一种资源,在火星上属于稀缺资源。利用火箭,知道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二、探索研讨:系列化微课,一一突破(预设25分钟)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认识空气

认识空气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研讨认识大气压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地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意识。 【教学准备】 1.钢笔、墨水、带木塞玻璃吸管、汽水、清水、塑料吸管。 2.有关大气压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它对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是大气压力。大气压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是很广泛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的大气压力的应用。 (1)钢笔吸墨水实验。 A.你是怎样给钢笔“打”墨水的? B.分组实验。 C.汇报实验结果。 D.讨论:墨水为什么被“打”进钢笔里的? E.师生小结:用钢笔“打”墨水时,先把钢笔尖插入墨水中,压瘪橡皮管,使管内空气减少;放开橡皮管时,管内的压力降低,墨水面上的大所压力就把墨水压进橡皮管内。(2)“吸”水实验; A.学生思考:同学们喜欢喝一些饮料,饮料是怎样进入你的口中的? B.分组实验:塞紧瓶盖用力吸饮料。 C.讨论:饮料为什么吸不出来?要怎样才能吸到饮料? E.师生小结:瓶盖将瓶口紧紧塞住,再用力吸吸管,饮料就是吸不上来,这是因为瓶内没有大气压力的缘故。把瓶盖旋松或在瓶盖上打一个小孔,再吸饮料时就很容易把饮

料吸上来,这是大气压力帮了忙,把饮料压进吸管里了。 2.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1)学生阅读书中内容。 (2)师生共同研究:A茶壶盖上为什么都有小孔?B医生给病人输液时,输液瓶上为什么有两根管子?C印刷机是怎样抓起纸的?说一说它们是怎样应用了大气压力。 (3)谁还能说出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大气压力? 3.指导学生认识测量大气压力的仪器——气压计。 (1)学生阅读内容。 (2)学生思考:气压计是用来测量什么的仪器?测量气压、绘制气压图有什么用途?(3)师生小结:大气压力与我们关系很密切,只有掌握了有关大气压力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它为人类服务。 4.指导学生制作简易喷雾器。 (1)学生阅读书中的图例,说怎样制作简易喷雾器。 (2)学生独立完成简易喷雾器的制作。 (3)说一说这个简易喷雾器利用了什么原理? (4)师生小结。 三、巩固总结。 只有充分认识自然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造福于人类。 四、布置作业。 找一找,你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大气压力? 教学后记: 同学们通过学习空气这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研讨认识什么是空气?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它对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是大气压力。大气压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是很广泛的,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研讨认识大气压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地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意识。大气压力与我们关系很密切,只有掌握了有关大气压力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它为人类服务。只有充分认识自然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造福于人类。

我们周围的空气三年级科学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三、教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 教师备份材料: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 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2、用多媒体或MP3播放器播放班德瑞音乐《清晨》。 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3、睁开又眼,谈谈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吸进了什么。 方案A:如果学生能回答出“空气”,则顺利地引出课题。 方案B: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来,师可引导:是不是感觉有一股气从鼻子吸入,科学上把这种气叫做“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二、我们知道的空气 1、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课本P75气泡图中。(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引导启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说课稿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说课稿 山东省诸城市密州路学校封大江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二课《空气的成分》。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气体。它占据空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本节继“空气在哪里”之后,再次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较为完整的探究空气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思考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愉快。[着重分析了本节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本内容分三部分:1、活动过程: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2、自由活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3、拓展活动: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的?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介绍了这一节的内容有三部分】 二、说学生 虽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色透明的气体,学生学起来会比较抽象,但是因为空气的无处不在并且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从上一节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空气的有关性质,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经过上一节对空气的学习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会很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2.知识掌握:了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氧气能支持燃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 难点:证明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教学突破: 1、通过设问、思考、讨论、实验、思辨等进行深入探究,为此我设计了四大环节,三个有趣的环环相扣的实验,层层推进,完成学习目标。做要消耗一部分空气的实验,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如,在观察与验证燃烧要用去一部分气体时,教师设问:罩上玻璃杯后烛火慢慢熄灭,是不是因为玻璃杯里的空气用完了?提出这些思考问题并不急于回答,而是通过实验进一步展开探讨和思考,发现蜡烛燃烧时只用去了空气的一小部分。 2、通过归纳概括发现规律:通过实验探索,学生已从直观上观察到燃烧用去了一部分气体,使水进入瓶子占据了一小部分空间。但还要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实验,研究空气中所含的成分。接着进行下一个实验,验证瓶内剩下的气体是否能支持燃烧?其操作过程是:一生拧开瓶盖,一生将点燃的火柴放进瓶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

科学认识空气教案

科学认识空气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三年级科学上册《认识空气》教案 高常庄小学张永利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2、建立气体的初步概念,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的逻辑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并且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教学难点: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教学方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水槽、烧杯、塑料袋。 学生准备:水槽、塑料袋、扇子、小降落伞、小砖头、干粉笔、干土块、注射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两分钟: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合作上一节自然课,今天我们一起采用竞赛的形势来研究自然科学,好吗? 作为本次比赛的裁判,我先为大家宣布比赛规则,请各位小选手注意听好:第一条,在比赛中每位小选手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表现突出的就可以在你们小组的小星星积分卡上积极动脑回答问题一栏涂一个小星星:第二条:各小组要团结合作、齐心协力,表现突出的可以在小星星积分卡上动手研究、团结协作一栏涂一个小星星;第三条:涂星星要实事求是。最后哪个小组的小星星总数最多,就可以成为本次比赛的冠军。荣获一个荣誉大奖杯;第二多的为亚军,小组的每位成员可荣获一个发明小证书,大家听明白了吗? 那么一会上课铃声一响我们就开始比赛。 (上课,师生问好) 二、授新课: 师边讲边演示: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请大家仔细看,现在老师将面巾纸放入杯中,然后再将杯子放入水中,比赛的第一道题就是:猜猜纸会怎样(生:湿或不湿)大家的意见不统一,那么认为纸会湿的举手,究竟谁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师:取出面巾纸)湿了吗(一点也没湿)不相信的小选手可以摸一摸,摸到的小选手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感觉。(生答)那么就请刚才猜对的小选手在你们小组的小星星积分卡上涂个小星星吧! 谈话:第一道题就赛到这里,没涂到小星星的小选手也不要着急,你们还有好多机会可以赢得更多的小星星。请听好第二道题:面巾纸为什么没湿,这个

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科版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 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

三年级科学认识空气

一、填空 1、空气是一种___无色___、_无味_____、_____无嗅_、___占据空间___、___能流动_____、____能被压缩________、_____透明_______的气体。 2、把一个完全密封空塑料瓶子,用力捏,发现捏不下去,这说明空气___是透明的________,把它完全浸入水中,会看到有__气泡____冒出来,这说明瓶子里有空气______。 3、把一个塑料袋的袋口张开朝下快速移动后扎紧袋口,塑料袋就会鼓起来,这是因为塑料袋里装满了空气______,用充气筒给篮球加足气后,篮球的弹性很大是因为_压缩的空气___________有弹性。 二、判断 1、一个开口的空瓶里什么都没有。(错) 2、乒乓球落地后弹起来是利用了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错) 3、空气能占据空间。(对) 4、注射器注射是利用了压缩空气有性质。(对) ()三、简答 1、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答:充气拱门,橡皮艇,汽车轮胎,修路工人使用的风镐,气压保温瓶 2、怎样才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答:扇动扇子把空瓶子完全浸入水中用空塑料袋快速移动吹气球打气筒打气 2、完成下面表格,根据表格说说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形态颜色味道气味是否占据空间能否流动能否被压缩 水液体无色无味无嗅占据空间能流动不能被压缩 空气气体无色无味无嗅占据空间能流动能被压缩 3、把一纸团紧紧的塞在杯底(纸团不容易脱落),再把杯子杯口朝下直立倒扣完全浸没在水中,过一会竖直慢慢取出来,纸团会打湿吗?为什么? 答:纸团不会被打湿。因为杯子里的空气占据空间

一、填空 1、人和动物吸入的是空气的氧气______,呼出的是_二氧化碳___________。 2、登山或潜水时要带上氧气瓶,是因为高山上或水里的空气_____少,不能满足人体的呼吸需要。 3、生活在水中的的动物也需要呼吸空气,水中的鱼是呼吸__空气____在水中的空气。海豚要隔一段时间浮出水面呼吸__新鲜__________空气。 4、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吸入__二氧化碳__________,制造___氧气______。 二、判断 1、植物在没有空气的环境里是不能生长的。(对) 2、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不需要空气。(错) 3、在大气中,氧气的含量大约21 %。(对) 4、人的健康与饮食好坏有关,与空气的质量好坏无关。(错) 三、简答 1、我们需要怎样的空气环境? 答:我们需要清洁,纯净的空气 2、根据下面的实验,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 在底部垫了几层吸水纸的盆里,放入刚发芽的豆子,加入适量的水,其中一盆用塑料薄膜密封起来,2~3天观察二盆豆芽的生长。 密封情况密封不密封 豆荚生长情况生长的很差生长的很好 ①、说说空气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答:植物的生长力你开空气 ②、这个实验说明豆芽的生长离不开哪些条件? 答:豆芽的生长离不开空气水份温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