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

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

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
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

47

【摘要】通过对相关政策方针的理解,认为相对于以村庄整治为重点的传统模式,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农村建设更加符合政策宗旨和实际需求,而县域则是进行相关实践的最佳地域单元。在详细阐释县域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类型特征、内容要点和实施保障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关键是要明晰政府、社会与民众在其中的职责分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县域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ode with village renovation as priorit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based 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better meets the demand of policy and practice and the county is the best spatial unit to implement this model. After elaborating the features,key contents and implementation guarantee of county level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master plan, it pro-poses that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s to make clear the responsibility divi-sion among the government, the society and people.KEYWORDS: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county

1 前言

从2006年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以来,全国各地进行了很多相关的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效应和宝贵的经验。由于其中多数以迁村并点和村庄整治为重点,事实证明以这样的模式进行新农村建设存在流于表面化和欠缺长效性等问题,并没有解决影响农村发展深层次的问题,因此直接导致众多“新农村”成为缺乏推广价值的“示范村”。笔者以为,“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自限于“三农”,必须从城乡统筹的角度综

合加以考虑;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建设,更不是“村居”建设,而是涵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从长远使农村产生质的变化,使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实效并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必须找到城乡利益的结合点,寻求城乡互动的合作机制。

2 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成功之基石

2.1 关于新农村建设方针的理解

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可以说是综合了对国内外农村发展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对相关发展理论的精练概括。从中解读,生产发展和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的推动力,并且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生活宽裕和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分别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在体现,同时也对生产发展和管理民主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力,这两者也同样相辅相成;而村容整洁则是新农村建设综合性的外在体现,也是各方面自然作用而形成的产物。

很显然,生产发展和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源动力,也应该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而生产发展由于在地方层面容易掌控,更应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管理民主除了纯政治层面的考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生产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村容整洁位于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系的末端(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单向的),不宜作为工作的重点,尤其当孤立地追求村容整洁时不仅不具备可持续性,反而会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因此,在近期适当进行村庄整治,主要的意义在于利用其见效快的特点,能够迅速调动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但如果

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

陈 鹏

【作者简介】

陈鹏(1973-),男,博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

【修改日期】2010-01-05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0)02-0047-07【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F COUNTY LEVEL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BASED 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CHEN Peng

48

农村规划建设

N e w Co u n t r y s i d e P l a n n i n g

此项工作流于形式,或者没能给农民带来持续性的实惠,反而会适得其反(图1)。

2.2 城乡统筹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旨

“新农村建设”并不是新的概念,在学术界和党的文件中也曾多次出现过(图2)。但以往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和城乡分割体制下,以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为主要内容,依靠变革农村生产关系、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自力更生来推进的。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提出

来的;既是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实践,也是“两个趋向”基本论断的新发展。

所谓城乡统筹,就是将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对城市和乡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研究,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

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城乡统筹不是单纯将经济社会资源从偏向城市转变为偏向农村,而是在理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优化城乡资源配置,通过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统筹城乡劳动力结构和人口布局的优化、统筹城乡要素市场、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等多方面措施,进一步加快并协调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当前我国基本处于一种城乡分离的状态,农村的人才、物资以及最为稀缺的资本,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市,中央政府为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不得不加大税收力度,以提高财政转移

支付能力,但这既无法使农村得到真正的发展,也抑制了城市发展的活力。因此,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为平台整合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变“输血”为“造血”,才能最终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彻底改变农村地区“系统性负投资”的困局,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图3)。

3 县域:基于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最佳地域层次

3.1 县域经济发展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

古语云:“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又云:“民为邦之本,县乃国之基。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

县制是我国地方管理制度中跨越时间最长、

制度最稳定的组织机构,是我国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的连接枢纽,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

图1 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系示意

Fig.1 Relationship among targets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图2 改革开放以来12个一号文件的主旨及其关系

Fig.2 Major content of 12 “No.1 documents” issu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图3 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影响

Fig.3 Influence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on China’s urban-rural relations

49

支柱之一。据统计,我国县域国土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0%,人口约占70%,GDP占全国的50%以上。以往“重城轻乡”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导致城乡差距拉大、“三农”问题严重、县乡财政困难、社会事业落后等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县域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明显突出,县域经济发展规模与水平已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实现程度,县域经济已实实在在地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图4也可以看出,我国人均GDP越低、经济发展越是相对落后的省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越明显,地区经济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各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差异所致。比如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县域人口规模基本相当,但前者的县域平均GDP总量是后者的2.2倍、地方财政收入则是2.5倍;除了京津沪之外,人均GDP排在前列的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辽宁六省,除了广东由于省内地域发展不均衡之外,其他均是城乡收入差距小、县域经济发达的省份。

3.2 县域是城乡统筹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地域单元

一方面,发展县域经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理由有三:(1)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只能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策略,县域经济与农村存在合理的梯度,有利分工协作与与互相促进;因此,县域的县城与小城镇将成为转移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分化,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又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农村新社区,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加农村特别是农民财富的重要途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县域经济的发展将直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政积累、公共服务和各种物质条件。有助于解决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文化、教育、卫生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在推广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金融和资金投入又是其中最为现实和关键的环节。县域相对于单个村庄而言,有利于在更大区域整合资源,通过金融体系改革撬动农村土地、人口、组织管理等领域的体制与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保障农村健康、持续发展;并且农村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适

宜以县为单位集中整合。同时,以县域为单位,也有利于总结适合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以规范和指导分散自发的村庄建设活动,避免投资浪费、资源利用低效、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弊端。

由此可见,以城乡统筹为原则、以县域为单位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可能较以往以村庄整治为重点的模式更加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取得更长久和可持续的成效。而指导相关实践的,则是“县域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4 县域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主要特点

4.1 类型特征

县域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既不同于一般的以村为单位的、简单的村庄整治与迁村并点,而是强调整个县域层面的城乡统筹和产业发展。也不同于以往的城乡协调或城乡一体化规划,而是将其作为核心指导思想与主体内容构成,不是简单突出城镇的集聚辐射与带动功能,而是强调因时因地制宜地切实有效解决农村自身发展问题,促进城乡在平等、开放基础上的互动发展。因此,以县域为单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是一种新形势要求下着重解决“三农”问题,以城乡统筹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核心指导思想,以县域综合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体内容,强调以人为本,以城乡平等、开放、互动为目标的新型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4.2 规划重点

4.2.1 城乡资源评价与整合

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对其

图4 2006年我国地区间经济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

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2006数据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50

农村规划建设

N e w Co u n t r y s i d e P l a n n i n g

区域内的资源禀赋有深入的认识,在全面清查和评估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地整合,才能充分利用与发挥资源的价值。建议将县域资源分成以下三个大类:一是该地区与生俱来的背景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综合资源;二是基础资源,即该地区可变的基本条件,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三是以制度为核心的上层资源,对于背景资源和基础资源的调动与使用具有深刻的影响。各种资源类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图5),共同促进或制约一个地区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逐渐取代了自然物质资源而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此相应,在生产力要素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著上升,而物质资源的作用逐步下降。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构成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以制度资源的面貌,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发挥日益核心的作用。同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快,在现代信息和流通体系的支撑下,区

域发展不再仅仅依靠当地的资源条件,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取和支配更大区域的资源。对于县城或者部分有条件、有基础的中心城镇来说,不能仅仅把眼光局限在本地的有形物质资源上,应该更多地关注“资源组合金字塔”的上端,以更广阔的视野获取更大区域资源的配置权。4.2.2 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策略

县域新农村建设总的策略方针应该是“城乡统筹,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对于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县域来说,主要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与产业发展,激发农民积极性与创造性,坚持走集约发展、特色创新之路。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紧密结合,着力发展县城与重点镇,积极培育村镇产业组群,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壮大县域经济;围绕农民持

续增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农村全面进步为目标,减少农民数量和提高农民质量齐抓,农村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并举,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教育、医疗为重点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以土地、金融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实施村庄整治及建设,依据分类标准公平有序地逐步推进。

4.2.3 着力培育村镇产业组群

是否存在企业集群,是有生命力的小城镇与丧失了自主发展动力的小城镇的根本区别(仇保兴,2004)。这主要是由于企业集群不仅具有很高的市场适应性、分离式生产环节和外向度,而且还具有很低的创业门槛、创新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正好适应了农民初始技能低、资本薄弱、家庭化生产、血缘和地缘文化的特点。并且只有通过集群化对原有的乡镇企业生产组织结构和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乡镇企业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摆脱低迷滑坡的状态,才能在迎接世界制造业的大转移中赢得机遇。

城乡统筹下的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工业与城市的反哺,更需要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良性机制,因此必须培养农村自身发展的能力,包括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核心就是农村的产业发展问题,根据国内外的历史发展经验,依据产业和企业集群理论,充分协调整合现有产业基础,形成若干围绕中心镇和中心村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产业组群①,应该是比较理想的农村产业发展道路。培育村镇产业集群,一方面可以避免单个村庄在规模集聚效应上的不足,有助于区域经济集聚点的形成和互补型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许多地区县城单极化增长趋势的过于强化,有助于使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均衡,从而有效带动广大农村地区以及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4.2.4 公平高效配置农村公共产品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要,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可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公共产品除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属性,还具有特殊性:一是范畴的相对宽泛性,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民的弱势性,使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得不在更广的范围、更多的环节上依赖于公共产品的支

持,因此农村公共产品既有纯公共产品,还有更多的准公共产品(图6);二是受益的局限性和运

图5 资源组合的金字塔模式

Fig.5 Pyramid model of resources combination

51

行的高成本并存,这主要是由于乡村布局松散、人口分布不均衡且密度低,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相对狭窄,利用率相对较低,建设成本和日常运行成本均高于城市。

有鉴于此,要公平高效地配置农村公共产品,必须注意以下3点:(1)保证基础设施规模和类型的供给均衡——所谓“规模均衡”是指在取消农业税以后,由于基层政府的财力有限,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进程非常缓慢,支农资金对农民急需的水利和道路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应当按照“谁投资、谁管护、谁收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开展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谓“类型均衡”是指不能只注重物质层面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人文层面的软件基础设施建设,要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的设施建设和人员配备等提到相对应的重视程度。(2)注重投入资金的整合——一方面可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整合载体,把农业基建投资、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基金、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方面的资金,按照统一的规划,依据相应的比例分批分期投入到指定区域,统筹安排使用。另一方面通过调整机构和职能实现农业资金整合,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尽量减少职能的交叉;同时采用直接集中支付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县乡政府和职能部门截留、挤占、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3)规划合理的聚落人口规模——应该依据合理的农村聚落人口规模而非行政区划单元,配置相应的公共设施,以解决受益局限性和运行高成本的问题。4.2.5 村庄建设用地的引导性整合

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整合(即“迁村并点”)在理论上还是有其合理性,但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强制性和扩大化的倾向,因此也出现了不少负面效应。

事实上,集中居住的直接成本(主要是新居的土地与建设费用)和机会成本(比如“庭院经济”的价值)都并不低,而许多农民又缺乏必要的经济条件和从事非农产业的能力,导致了其生产与生活的分离。在合理限度下,由分散到适当集中的过程对于大多数村庄而言必然是漫长的过程而且存在个体行为的差异性与偶然性。因此,建议对村庄居民点的集聚采用引导而非强制手段,通过规划“村庄引导建设区”作为确定各类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定点的依据,以此逐渐改变村庄的居住格局。同时,在确定村庄引导建设区时,以符合村庄生产生活需求为首要原则,综合考虑当地的地形与区位交通条件、经济基础和设施现状以及地域文化与风俗习惯等多种要素。

5 县域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保障5.1 主体保障: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曾有名言:“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激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中央在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里,也一再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但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农民仍被视为愚昧和非理性的,“农民”一词至少在文化意义上多少带点贬义的色彩。事实上,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不过是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特征,根据自己的预期收益和成本,来确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根据城里人或者学者、官员们在脑海里想像的主观理由。

当农村中的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或者农民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行为出现时(比如对于集中居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消极应对甚至排斥等),这可能是农民在特定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利益或效用的必然结局。而所谓“特定约束条件”,其实就是农民所处的农村社会和文化背景,这决定了农民的基本行为特征,主要包括: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交往网络,以个体分散决策为基础的日常投资和生产方式,缺乏社会性保障前提下的风险规避型行为方式,以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从而天然排斥商业化市场的运作机制,对农村社区内部家族声望与个人信誉的极端珍视,以及处于社会最底层状态下的极端务实态度和对政府政策的依赖与排斥并存的双重心理。因此,对于这些现象切不可简单地以“非理性”、“素质低”来加以轻易地解释,更不应该打着“为民作主”的旗帜扼杀和阻碍农民的创业自信心和民主意识的提高,或者错误地认为城里人所拥有的东西才是现代化的、才是优越的(仇保兴,2008)。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制订相关政策还是到乡

图6 农村公共产品分类象限

Fig.6 Quadrant of classified rural public goods

 

 

52

农村规划建设

N e w Co u n t r y s i d e P l a n n i n g

村调研或者落实扶持政策时,不能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试图去“指导”农民(比如自上而下缺乏现实基础的“产业结构调整”),或者总是以“启蒙者”自居,试图去“开化”农民(比如缺乏产业与经济支撑的集中楼房居住,大多违背自愿原则有“文化暴力”之嫌);而应该更深入地调查研究农村的实际状况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学习和理解农民的思想行为,真正以农民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以平等的“协作者”的姿态,更好地去“服务”农民,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比如弥补农民在技能、知识和信息上的不足等),同时要充分依靠农村中的知识分子、精英分子和积极分子。唯有如此,才能激发普通农民的参与热情,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5.2 机制保障:关于“示范村”的思辨

选择示范村或者试点村,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模式。理论上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②,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示范村的

选择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领导意志加上地区平衡,因此一方面不太公平,影响了绝大多数非示范村干部与群众的心态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够科学,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公共产品的过度供给与严重不足并存。当大多数村庄即使有强烈的群众意愿和真实需求,也无法获取任何外来资金支持的同时,示范村却能够获得上百万元的支持,有的“扶贫村”甚至一年能够获得数百万元的慷慨扶助。最终的结果经常是“扶贫村”不扶贫,“示范村”不具示范意义。

显然,这种方式具有明显的缺陷。选择示范村倾斜投入的弊端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会加大乡村之间的贫富悬殊,因为有发展的差距才会构成发展的动力,才能在农村内部产生资本积累与产业集聚,从而形成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和辐射带动点。真正的问题在于有的示范村并不具备成为增长点的条件,加大投入更多的是起到“涂脂抹粉”的作用。而且这种通过非公平的方式人为加大村际差距,不可避免在农村内部制造和积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影响农村基层的心态与发展理念,强化“等政策、靠关系、要资金”的旧路径模式。因此,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以点带面”有其必要性,但必须有所改进。

笔者推荐的新模式是:在普惠制的基础上,加大对那些表现积极和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带动型村庄的投入,将公平性与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所谓的“在普惠制的基础上”,就是首先要公平满足所有村庄的最基础性的要求,这是农村发展的底线和临界,以帮助其脱离停滞的陷阱,单个村庄的投入以一定期限内(比如3~5年)能够解决最贫困村庄(占村庄数量的10%)最

基本的道路、水、电、通讯、电视、学校、医疗、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为标准,已解决上述问题的村庄依然可以获取这笔“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建设金”,但只能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获选“表现积极”和“产业带动”的村庄(这两类村庄的数量应有所比例关系,比如各占一半),则另外得到“新农村建设的鼓励发展金”,以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基本建设金”和“鼓励发展金”在新农村建设总资金里的比例,应随着发展进程依据实际情况而逐年调整。同时,必须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统一调配,尤其要将各级政府的“扶贫资金”也纳入其中,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农村建设本身就是最大规模、最广范围和最实质的扶贫③。

5.3 制度保障:以金融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三农的衰敝与城乡分割的制度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取得成效离不开各项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其中,金融制度的创新可能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农村地区资金的净流出使得农村地区出现了融资的真空④,正规金融机构的退出和负投资使得中小农户和中小乡镇企业难以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农村金融供给不足越来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而新农村建设又是一项期限长、见效慢、大部分项目为农村公共产品的系统工程,一向主要依赖公共财政投入。一方面我国现有财政实力十分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按年度拨放的财政投入,与相对集中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需求,存在时间上的不匹配。因此,必须在制度上寻求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通道。

金融制度也是将土地、社保等多项制度联结在一起、促进共同创新发挥综合效应的基础。比如集体土地产权权能的残缺导致农民被排除在土地增值收益之外,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将促进农村土地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可采取的办法包括:一是扩大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的客体范围,将宅基地使用权、乡(镇)村企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地使用权抵押合法化并且纳入抵押登记的范围;二是适当放宽集体土地所有者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权设定的限制,有必要区分集体土地使用权取得是否为有偿而对其抵押区别对待;三是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实现时不实行征用集体土地使用权,以便降低抵押土地使用权的处置成本,提高土地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而一旦盘活了农村土地,就可以进一步探索“土地换保障”的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以县域为单位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与整合全县的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能够有效地将资源转化

53

为资产,以对接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融资平台,将公益性项目与盈利性项目进行适当地“捆绑”,增加公益性项目获取金融支持的机会。也就是说,县域在新农村建设领域应该是统贷统还、实现金融创新的最佳单元,而这是以相对孤立弱小的村庄为单位进行新农村建设所无法完成的任务。

6 结语

新农村建设要取得实质性成效,关键是要明晰政府、社会与民众在其中的职责分工。目前许多地方政府热衷的村容整治,尽管备受有识之士的批评但也并非缺少价值(尤其是着眼于改善村庄整体人居环境的村容整治),问题的关键在于村容整治尤其是村居建设主要属于私人产品的范畴,应该主要由农民自己或者社会协助解决,而政府的职责应该是从城乡统筹的角度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由政府去主导本属于私人产品的村居建设,其实是越狙代庖的举措,很难得到农民的认同与支持。

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行政管理上,无疑都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最适宜的基础单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县域经济和更加公平高效地配置公共产品为要旨,这远比单个村庄的村居建设和村容整治来得艰巨和长久,因此必须戒除急于求成的心理,切实依循规划稳妥推进。也就是说,村庄整治规划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自己,地方政府的职责是编制与实施以县域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从城乡统筹的角度推进整个辖区范围的新农村建设,并对村庄整治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注释(Notes)

① 本文所称“产业组群”,泛指产业集群以及规

模较小但具有一定集群效应的产业集聚体。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集群成长”模式已成为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并成为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的5个村庄地处城市通风口,按规划不能作为建设用地,但他们巧妙利用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以及当地农民历史上就喜欢种植花卉的特点,围绕花卉主题因地制宜、分别打造各具特色的5个景区,合称“五朵金花”,成为颇具知名度的品牌旅游产品,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这些都是村镇产业组群的成功范例。

② 选择示范村的依据是国家与地方的财力有限,

如果分散均匀地投向农村所有的村庄,无异于杯水车薪,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尤其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③ 有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统一政策之后,还

应尽量减少破坏政策公平性的政府干预,各级政府领导的注意力应从单个“联点村庄”转向辖区内的整个农村地区;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精力也要全部集中在对整体计划的按步实施上,而非疲于应付上级领导的“特殊要求”和“专门安排”。当然,新农村建设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扶贫,而是一定要立足于建

立农村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④ 农村地区金融“真空”的形成,主要缘于农村

经济主体的微观活动及其融资需求具有分散化、规模小、频率高、收益不稳定、回报周期长、监控难、风险大等特点,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导向不相符合,在资金逐利的驱动下,农村资金日益流向需求更大更集中、回报更高更快更稳定、风险更小的城市,使得城乡之间人均占有金融资源的差距越来越大,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加剧了地域间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参考文献(References)1

仇保兴.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企业集群[J].现代城市研究,2004(1):17-23.

仇保兴.生态文明时代乡村建设的基本对策[J].城市规划,2008(4):9-21.

3陈为邦.我说新农村自由论坛[J].城市规划,2006(12):65-75.

4崔明,覃志豪,唐冲,等.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6(12):27-32.5顾哲.夏南凯.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导的新农村规划设计探索:以云和县大坪村为例[J].城市规划,2008(4):78-81.

6戴宏伟.城乡统筹与县域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7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8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农业政策回顾与评价[M].程国强,等,校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0王曙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华

夏出版社,2006.

11宋洪远,等.中国农村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

2003~2006[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学会.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

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村新农村发展建设规划【可编辑版】

×村新农村发展建设规划 ×村新农村发展建设规划 ××村新农村发展规划××村隶属于××市××区××镇,位于××市东北部近郊,距市中心12公里。全村现有总人口2890人,其中农业人口2750人;全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06亩,山峦6000亩,村级道路20公里,其中7公里实现了油路化;有民营企业10户,年实现销售收入201X万元;农民主要从事果树、花卉、绒山羊等种养植业和汽车运输业,201X年农民纯收入达到4000元;村集体年收入可达到40万元。××村现有果园4000亩,年水果销售量200万公斤,年产值达到300万元;有杜鹃花日光温室150栋,占地面积300亩,年销售量达到80万株,实现销售额400万元人民币。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条件。××村距边境口岸12公里,距××机场20公里,距港口35公里,距××火车站12公里,距××高速公路17公里,三维交通十分便利;距沿江景观路直线距离3公里,距虎山长城10公里,距河口渡假区50公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交通条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都市农业的大力发展,园艺型农业、示范型农业、观光型农业将是今后城市近郊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党的十六大适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对××镇××村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发展现代近郊农业为重点,以建设和谐村镇为目的,以农业旅游观光为手段,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经综合分析,认真论证,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确定××村新农村发展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

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结合我村实际,确立今后五年发展思路为“三个牵动”,即: 以特色农业资源牵动我村农业结构调整便捷化;以生产专利产品的企业牵动我村工业生产集团化;以旅游业牵动我村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化。 二、目标安排及结构规划 (一)总体目标安排到201X年,要实现社会总产值一亿九千万元,营业收入二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一万元,村集体收入一百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八百万元,第二产业产值一亿六千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二千二百万元,五年总投入为二千万元。 (二)产业结构规划 1、总体规划充分利用我村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用足用活政策。经五年努力,使我村形成“ 二、四”的格局。即培育两大园区,做强四大支柱产业。培育“两大园区”就是指培育生态农业旅游园区、镇东山工业园区。做强“四大支柱产业”就是做强新型建材、食用菌、果树、杜鹃花卉产业。 2、农业产业规划我村有耕地2206亩,山地6000亩,今后五年,我们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以“一园两带”为农业发展的中心。“一园”即建成××生态旅游观光园;“两带”指蔬菜、花卉、瓜果经济带、以艳红桃为主的林果经济带。 3、工业规划今后五年,我村工业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两个推动、一提高”,即:

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农村建设路径探讨_以陕西咸阳为例

第9卷第1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9No.1 2009年1月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Jan.2009 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农村建设路径探讨 ———以陕西咸阳为例 赵强社,陈遇春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本文以咸阳为例,阐述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实施统筹城乡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在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应从规划、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农村三个文明等六个方面的路径抓起,并要抓住树立城乡一体化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创新体制机制三个关键。 关键词: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路径;对策;陕西咸阳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1-0015-0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如何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本文结合陕西咸阳实际作一初浅探讨。 一、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 实施统筹城乡战略的必要性 1.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建设全面小康咸阳的内在要求。咸阳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低水平主要是农村小康的低水平;不全面主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全面;不平衡主要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咸阳有391万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9%,仍有51万农民处于贫困状态。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只有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 2.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在城乡战略和发展模式上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性障碍。但是,城乡差距的缩小对于咸阳这样一个城乡差距较大的西部地区来说不可能急于求成。因此,就需要有一个逐渐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成为首选之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质上就体现了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和共同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在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不能迅速改变的前提下,立足于农村,找到农村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道路的现实途径。 3.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增加农民收人、促进富民强市的根本举措。当前咸阳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人增长进入一个低谷期,1997-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3.97%,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下发了五个一号文件,农民收入才出现恢复性增长。如果农民的收入总是处于低水平状态,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且影 ①收稿日期:2008210224 作者简介:赵强社(1968-),男,陕西兴平人,高级经济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3通讯作者

新洲区仓埠街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情况汇报

新洲区仓埠街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情况汇报

新洲区仓埠街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情况汇报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26日 | | [小中大] 一、仓埠街基本情况 仓埠街地处新洲西北部,东倚倒水,西滨武湖与黄陂六指街毗邻,南接阳逻开发区,北抵红安县太平桥镇,版图面积175平方公里,辖61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4个农业大队,459个自然湾,总人口9.71万人。109省道直通南北,318国道横贯东西,武汉外环和武英高速在境内交汇。 仓埠是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全省城市建设重点中心镇和全市赏花游重点中心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源泉公馆回溯着仓埠民国史事,新洲二中传承着仓埠人民尊师重教美德,报祖寺展现了佛学文化渊源,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和林家大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添了仓埠人民的红色记忆。新建的省级重点中心镇项目仓埠文化广场占地面积40余亩,各项配套设施完善,可满足仓埠街主城区人民群众的文化休闲娱乐需求,开源路改造和新城大道(广源路)新建等重点中心镇项目正在实施建设。全街工业已形成服装加

工、新型建材、塑料制品、循环经济等几个门类,农业以桂花为主的花卉苗木企业38家,种植面积1.7万亩,正在成为全省的精品桂花之乡。 二、仓埠街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仓埠街新农村建设将以109省道,318国道及周武公路为骨架,结合“新型工业新街、生态农业大街、文化旅游名街,把仓埠建设成为阳逻开发区的产业拓展区和休闲后花园,建成新(洲)、红(安)、黄(陂)‘金三角’知名重镇”的发展定位实施建设。 在武英高速以南建设仓阳产业园,承接阳逻开发区辐射发展新型工业,武英高速以北打造以种植桂花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武湖周边地区和倒水河沿线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业,沿109省道规划建设毕铺中心村、周铺中心村、仓埠中心社区、靠山中心社区和方杨中心社区,在318国道境内东端规划建设丛林中心村,在周武公路仓埠境内西端规划建设杨裴中心村。至2030年,在全面完成周铺中心村建设的同时,认真总结经验,通过多元化、市场化运作,逐步完善7个中心村(社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

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图,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新农村规划效果图

随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乡的进一步融合,城市的景观、生活在广泛地影响着农村的居民,促使农村的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对更高的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农民从观念上开始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在经济条件允许的状况下进行房屋建设,村落绿化建设,道路的修缮硬化和绿化,还增加了健身娱乐设施。1980年以后,农村的住房条件大有提高,先富起来的村落对居住环境也有了高的要求,兴建了村公园。使农村的环境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 但是在村庄的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己经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开始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开发、人文景观再现、延续和城乡一体化的宏观角度加强了对农村规划、保护和建设方面的研究。 加上农村许多当地政府的反思和重视,己经出现开始注重前期规划设计的趋势。相关的法令和法规也正在被提上日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 当前的农村规划滞后,目前,虽然全国有26%的村庄己经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但是大多没有和近期编制的市域和县域总体规划相衔接,有一部分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定位不够准确。 对于管理者来说,制定规划只是政策需要,没有真正实施的可能。己经建成的新村,缺乏农村的环境特征,设计者没有对农村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挖掘,一味迎合居民的需求。 ①建筑形式欧化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和人民思想的冲击和影响,致使农村的居民也盲目的模仿城市中见到的欧式建筑,在有着5000年中华文明的土地上长出了欧式特征的建筑,破坏了中国农村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田园风光,岂不知欧式建筑的形式是和他们国家的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我们的农村民居建设也应该植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扬。 ②环境景观设计城市化当前的有些农村环境景观设计不尊重农村的地方文化和场所精神、不考虑农村的环境特征,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农村景观的固有风貌,而将适合城市环境的设计照搬到农村的规划设计当中。修建了不适合农村规模的宽马路,大尺度

新农村建设要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乡村治理

新农村建设要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乡村治理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历史新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20XX年3月25~26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国际研讨会”在海口举行,会议就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本次研讨会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160多人,包括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中编办、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家部委的领导和专家;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

学等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农村政策研究人员;21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美国、印度、韩国、挪威等国家研究农村发展和乡村治理的学者。为使研讨会更具实践性,会议还特别邀请了国内部分乡(镇)、村的基层代表。现将本次会议观点综述如下: 一、站在历史新起点,统筹城乡发展 20XX年以全面取消农业税为标志,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幕,也揭示了中国农村改革进入新阶段。因此,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理念和指导思想。代表们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农村改革方面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一是把“三农”工作作为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三是做出了我国总体上已经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判断;四是制定了“少取、多予、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五是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统筹城乡发展是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要拓展和升华,它与建设新农村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统筹城乡发展是适应社会矛盾变化的客观要求。代表们普遍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后农业税时代,我国社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_范文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感谢您的阅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县、县级市、城市辖区、垦区、森工林区等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指导。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扩大十强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实施了支持强县、扶持弱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县域经济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强县率先发展,中等县迅速崛起,弱县加速前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好局面。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生态良好、资源富集、科技实力较强、经贸活跃等优势,采取超常举措,真抓实干,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予少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强县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和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十一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要超过全省平均增长幅度,县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有较大幅度增长,开创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专题

'. 炎陵电大2018年秋季农民大学生 《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专题》考试题 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10题,每题2分)20%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尊重实际、尊重,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A、实际 B、干部 C、群众 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政策。 A、种粮补贴 B、直接补贴 C、农机补贴 3、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关键在。 A、党的组织 B、政策扶持 C、党的领导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 A、创造 B、创新 C、创业 5、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支农 B、支撑 C、支持 6、加强农村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A、生产设施 B、卫生设施 C、基础设施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善农村环境。 A、交通 B、居住 C、人居 8、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 A、组织保证 B、智力支持 C、动力之源 9、建设新农村,党委善于运用,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加战斗力提供经济支持。 A、资金 B、资本 C、资产 10、建设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 A、协调发展 B、可持续发展 C、全面发展 二、填空题(10题,每题2分)20% ;. '.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 进步。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行,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 的。 3、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和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实行 村务公开。 4、按照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 业结构。 5、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

6、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表了。 7、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目标) 是、、、、。 8、按照、生活富裕、、村容整 洁、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9、“十一五”期间,要突出抓好“、、、”四件事。 10、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 础。 三、判断题(10题,每题2分)20% 1、党中央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 ( ) 2、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关键是大力培育优良品种。( )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 ) 4、发展经济唯一的途径是开发人才资源。 ( )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 6、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 ) 7、建设新农村,宏观调控应加大财力向农村转移的力度。 ( ) 8、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依靠人民”。 ( )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须制定。 ( ) ;. '. ) 10、消除当前农村存在的各类隐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步。( )25% 5分四、简答题(5题,每题 1、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注意哪“五要”、“五不”?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假如请你参加一项社会调查,请完成以下内容:(1)调查的目的: (2)调查的方法:(至少三项) (3)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哪些?(至少三项)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自己定稿

凌海市综合经济实力提升三年规划(纲要)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实现凌海市综合经济实力“三年新提升”奋斗目标的起步之年。按照中共锦州市委以“双增升位”为重点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凌海市综合经济实力提升三年规划(纲要)》如下: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3年以来,凌海县域经济发展连续5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实现了新跨越。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亿元,同比增长%,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亿元、亿元、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亿元,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675元,同比增长%。在全省44个县(市)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中跻身十强。 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积极推进“项目年”和“工业倍增”计划,工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46亿元增加到253亿元。金属冶炼、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材石材、服装纺织等四大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汽车零部件、机电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正在形成。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0户发展到150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2户,沈宏、华龙、金纸等3家企业分别进入全省纳税额亿元以上和5000万元以上税源大企业行列。多晶硅、风力发电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填补了省内和锦州地区行业空白。 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境内外、多层次经贸洽谈活动,对外招商领域实现由周边国家、地区向欧美、澳洲等地区拓展转移。截至2007年,全市累计引进项目315个,实际利用外资2900多万美元,出口创汇实现亿美元,引进域外资金亿元,经济发展的外向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0万亩、高效田面积达到35万亩;建成畜牧小区63个,人工造林万亩,发展果树28万亩、桑树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户,发展订单面积42万亩。年经营额500万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8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被省列为“三品整体推进示范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省级示范村2个,锦州市级示范村8个。11个“面上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某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我村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编制了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一章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在本村的各个项目的设计中,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体现地方特色。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

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2、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XX村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XX村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农村,把XX村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XX村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章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1、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2、住宅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蒋家堰镇干部谢志涛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卜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为我们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努力方向。这一重大举措,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体现了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体现了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要求,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作为贫困山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具有山区特点的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当前新农村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山区受资源、交通、信息、经济

基础等制约,导致农业增效不快、农民增收缓慢、产业效益低下、农村基础建设不快。在蒋家堰镇,全镇有30%的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 二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经营效率低下。同时,土地使用权流转还有许多障碍,农业生产难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公司+农户”等组织形式,虽然在带动农户进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存在的问题有目共睹,主要是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公司与农户之间不能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农业生产分散的问题仍然没有很好解决。从现实看,农户以自给性生产为主、出售剩余产品为辅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日益缺乏竞争力。从农业生产条件上看,我县现有的农业水利工程设施大多是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修建的,其中大部分已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设施不全,农业保障功能大大下降,近几年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增大。这说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三是农村整体上落后于城市,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和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仍然是落后的,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都大大低于城市。主要表现是:城乡收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报告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时代主旋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作为县级政府,在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唱响这一主旋律,顺应这一现实要求,谋大局、定举措、聚民心,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以新思维谋定经济发展大局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发展空间、发展模式、发展质效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实现县域经济良性发展,就必须用新的思维谋定经济发展大局。 谋大局要谋大势。谋定县域经济发展大局,首先要认清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形势。当前要特别关注国家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所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措施,这是统筹县域经济发展的指示灯和引路牌。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区域经济,已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以行政区划为框架的条块经济结构,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作为湖北东大门,黄梅正是认清自己处在湖北“两圈一带”、江西昌九经济走廊、安徽皖江经济带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结合部的位置。结合本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在推进“四个黄梅”建设进程中,适时提出“农业

建‘六县’,工业抓‘四园’,旅游创‘4a’”的经济发展战略。 谋大局要谋思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探寻到一条好的经济发展思路,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当前要做到“三破一立”,一是要突破传统观念,下决心打破传统的产业结构,就黄梅而言,就是要实现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活的目标;二是要突破无为观念,面对市场经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人惊慌失措不敢作为,有人认为不能作为,其实,面对这种局面,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更多更强,因而也更有作为,也更会有作为;三是突破侥幸观念,面对市场的变化,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为此,我们必须自我淘汰落后产能,对一些落后产业尽快转换升级,对此不能抱丝毫的侥幸心理,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国家产业调整步伐,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一立”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全县的产业定位和布局,黄梅适时提出了“一带三区”的经济发展思路。 谋大局要谋大事。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不可能在一个期间内齐头并进,而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变化,培植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黄梅在谋划全县经济发展中重点抓“两业、三沿、四区”。“两业”即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禅宗文化

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专题

炎陵电大2018年秋季农民大学生 《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专题》考试题 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10题,每题2分)20%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尊重实际、尊重,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A、实际 B、干部 C、群众 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政策。 A、种粮补贴 B、直接补贴 C、农机补贴 3、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关键在。 A、党的组织 B、政策扶持 C、党的领导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 A、创造 B、创新 C、创业 5、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支农 B、支撑 C、支持 6、加强农村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A、生产设施 B、卫生设施 C、基础设施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善农村环境。 A、交通 B、居住 C、人居 8、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 A、组织保证 B、智力支持 C、动力之源 9、建设新农村,党委善于运用,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加战斗力提供经济支持。 A、资金 B、资本 C、资产 10、建设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 A、协调发展 B、可持续发展 C、全面发展 二、填空题(10题,每题2分)20%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行,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 3、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和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实行村务公开。 4、按照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5、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 6、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表了。 7、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目标) 是、、、、。 8、按照、生活富裕、、村容整 洁、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9、“十一五”期间,要突出抓好“、、、”四件事。 10、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判断题(10题,每题2分)20% 1、党中央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 针。 ( ) 2、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关键是大力培育优良品种。( )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 ) 4、发展经济唯一的途径是开发人才资源。 ( )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 6、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 ) 7、建设新农村,宏观调控应加大财力向农村转移的力度。 ( ) 8、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依靠人民”。 ( )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须制定。 ( )

蒋家堰镇莲花村新农村建设三年发展规划(讲解

省水利厅驻竹溪县蒋家堰镇莲花村2014-2016年新农村建设规划(初稿 省水利厅驻竹溪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 中共竹溪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竹溪县蒋家堰镇 2014年3月 省水利厅驻竹溪县蒋家堰镇莲花村 2014-2016年新农村建设规划(草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制,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干部作风,按照加强农业基础、改善农村民生、服务三农发展” 的要求,为加快省水利厅新农村建设驻点村莲花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莲花村基本概况 莲花村位于蒋家堰镇的中北部,共有5个村民小组,292户1160人,其中沿村主干道居住农户250户1000人。现有耕地面积693亩,其中:水田330亩旱地363亩, 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39.1万元,人均纯收入6607元;粮食总面积1012.5亩,541.9吨。该村主要以种植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村内有竹溪县十大寺院之一的莲花寺遗址,是中国佛教文化摇篮之一。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统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贯彻县委、县政

府打造中国绿谷、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竹溪、能源竹溪、人文竹溪、宜居竹溪”的发展思路,坚持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发展战略,遵循保护第一,科学发展,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加快莲花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莲花村新农村建设。 三、基本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经济主导,全面进步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农民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村两 委要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新农村建设。 3、科学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要做到规划在先,建设在后,超前规划,分步实施。要坚持规划的科学性,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新农村建设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全村的经济状况、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历史习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突出特色。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 5、循序渐进,试点先行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时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找准切入点,集中力量,办好试点,循序渐进。通过试点示范,探索办法,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四、总体目标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三年期间,紧紧

城乡统筹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发展目标及战略 (2) 第三章城乡统筹主体功能分区 (4) 第四章经济发展规划 (5) 第五章市域城乡居民点规划 (7) 第六章土地资源与建设用地控制 (7) 第七章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设施规划 (8) 第一节教育保障体系规划 (8) 第二节医疗保障体系规划 (11) 第三节文化体育设施规划 (12) 第四节养老、失业保障体系规划 (14) 第八章基础设施规划 (15) 第一节交通系统规划 (15) 第二节给水规划 (18) 第三节排水工程规划 (20) 第四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 (22) 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 (23) 第六节邮政工程规划 (24) 第七节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25) 第八节能源设施规划 (26) 第九节电力规划 (26) 第一零节热力规划 (27) 第一一节燃气规划 (28) 第一二节新能源规划 (29) 第一三节环境卫生系统规划 (30) 第九章区域重点资源保护规划 (32) 第十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8)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40) 第十二章政策保障及措施 (4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石家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的有序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文件精神。 2、中共中央十七届三种全会会议精神。 3、河北省省委七届四次会议精神。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5、《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6、《石家庄市综合交通规划》。 7、《石家庄市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8、卫生、文体部门提供的部门规划。 第三条.规划原则 1、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认识现状存在的城乡差距,分区、分阶段推进城乡统筹工作。 2、坚持把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的发展三者并重。 4、坚持政府主导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5、坚持区域可持续发展,严格保护区域内重点资源及生态环境。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加快富民兴渝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只有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舒适的生活,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

的基本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全局,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倡导乡风文明为重点,以改变农村面貌为关键,以扩大基层民主为保障,以启动实施“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以下简称“千百工程”)和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工程”、“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以下简称“三百工程”)为载体,集合全市各方力量,既快又好地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进步,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农村经济的主要指标是:经济总量达到1600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实现150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粮食产量稳定在1160万吨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100元,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镇化率超过52%。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新农村建设要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有较大改善,社会事业要有较大进步,农村经

关于湖南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关于湖南省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大纲: 一、新化县发展现状简介 (一)新化县基本概况 1 地域简介 2 资源简介 3 交通位置概括 (二)新化县经济发展现状 1 经济发展现状 2 现阶段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一)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2 性质 3 任务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1 规划类型和原则 2 规划的战略模式与发展目标 3 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客观基础 三、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SWOT分析 四、结束语 关于湖南省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摘要: 关键词:新化县区域经济规划 一、新化县发展现状简介 (一)新化县基本概况 1地域简介 (1)新化县地处湖南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地处北纬27°31'-28°14,东经110°45′-111°41,辖区总面积3567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人口130万,其中农业人口116万。境内多为山丘盆地,气候温和,环境宜人,素有“湘中宝地”之称。 (2)新化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中部为资水及其支流河谷,有江河平原、溪谷平原、溶蚀平原三种,系河流冲积、洪积而成,大多在海拔300米以下。南北最长直线69公里,东西最宽直线83公里,总面积3567平方公里,折合535.05万亩.新化县总面 积占全省1.693%,占娄底市面积43.94%。境内多为山丘盆地。 2资源简介

(1)新化是中药材资源的宝库。广阔的地域、复杂的地形、优良的土质、温和的气 候,给珍稀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集多样与珍稀、天然与人工栽种于一体的药材资源特色。据考察鉴定,境内有中药材894种,其中植物类160科7 86种,动物类72科101种,矿物类7种。符合药典标准的有135种。在这种类繁多的药材资源中,有天麻、玉竹、杜仲、厚朴、黄柏等大量珍贵药材,主要分布于县域北部、西部、西南部的山地之中。在大熊山区海拔900米以上的草坡、丛林之中,平均每平方米有药用植物3.18种之多。 (2)新化素有“江南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在广阔的地域内,已发现矿产36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14种,开发利用的26种,矿产地115处,其中煤、锑、金、铜、钨、砷、石灰岩、石膏等优势矿产,储量丰富、相对集中,易采易选,配套程度高。新化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储量3.05亿吨,铁矿贮量2千万吨,锑矿55万吨,石墨矿200万吨,硅石9.8亿吨,高岭土矿750万吨,花岗岩7.8亿立方米,大理石175万立方米。 (3)新化县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全省杉木林基地县、竹林面积2.2万公顷以上的省重点毛竹基地县、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县,丰富的森林资源享誉三湘。据勘查,全县现有林业用地19.2万公顷,有林地16.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5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0%。在大熊山林场,保存着1200公顷原始次生阔叶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被誉为中南地区物种基因宝库。新化林种结构以用材林为主。用材林总蓄积量512万立方米,其中杉木蓄积270万立方米,松木蓄积215万立方米。经济林以柑桔、板栗、油茶、杜仲、茶叶为主,总面积1.2万公顷。楠竹是新化第三大森林资源,总面积达2. 2万公顷,蓄积4800万株。目前,全县正对低产竹林进行高标准改造。丰富的森林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据专家估计,全县仅楠竹资源一项,每年即可加工竹地板30万 平方米。 3交通位置简介 (二)新化县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大县 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由1986 年的329元增加到2002年的1273元,贫困人 口由198年的72.4万人下降到2002年的1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0.53%下降到 10.6%,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2)工业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陶瓷、建材、冶金、煤炭、化工、食品、造纸、竹木加工等10大工业支柱产业;新化被列为全国“星火技术开发密集区”和电子陶瓷、艺术瓷出口基地。 (3)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9.51亿元,同比增长 6.8%。其中:第一产业增 加值10.96亿元,同比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5.90亿元,同比增长8.5%;第三产 业增加值12.65亿元,同比增长1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84元,比上年增加117 元。 2现阶段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一)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