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

社会心理学1

浅析我国当代社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仇富、仇官”现象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 随着我国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中产阶层壮大、公众民主意识增强、各种文化思潮泛起、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现阶段"仇富、仇官"话题持续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围绕新闻事件不断形成舆论热点。"仇富仇官"现象已成为我国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对"仇富仇官"现象进行理性剖析。可从不同层面得出不同的原因。如经济层面和历史层面。也包有人性中忌妒的非理性和阴暗的一面。对于仇富仇官现象,不应该等闲视之,而应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的手段稳妥地予以遏制和消弭。 【关键词】 仇富,仇官,公平,民主法制 【正文】 当前我国社会心理问题呈高发态势,解构权威,使价值观混乱。最直接的后果是族群撕裂和社会分化,使得社会整合困难。 社会心理问题高发的原因,一是社会快速变化导致的“失范”、价值观的分化与制度变迁的滞后,使社会心理的“不适应性”上升,心理问题的出现难以避免。二是生活节奏加快,使心理紧张、压力加大。三是被社会公认的不平等状况长期得不到解决,诸如农民、教育、医疗、住房、垄断企业高收入、权力部门高消费,等等。社会相对剥夺感强烈,“均贫富”思潮容易引起底层社会的共鸣,从而形成心理与情绪上的对立。四是社会缺乏舒缓心理紧张、安慰心灵孤独和医治心理疾病的制度结构。各级政府对社会心理问题的处理显得被动。五是社会教育体系的功能缺失。 在众多的社会心理问题中,笔者就“仇富、仇官”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仇富】 定义:仇富现象多指对于富人阶层或富人个体的致富手段的合法性、依法纳税等操守所持有的怀疑和否定倾向的社会心态。 仇富事件: 事件一:中国大陆媒体称为杭州飙车案或杭州富家子飙车撞人案,同时也被中国大陆网民称为欺实马事件(音同70码,取欺负老实人之意)。是指发生于2009年5月7日,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发生一起改装三菱车(车牌:浙A608Z0)因超速驾驶撞死人的事件。杭州飙车撞死行人案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对此都十分关注,而且事态还在不断升级之中。这已不是一件简单的交通肇事案,已经引来了社会上对于“仇富”理论的新争论。 许多媒体在报道时直指肇事者为“富家子弟”,民众们也把仇恨的矛头指向了这些“为富不仁”的财富拥有者。 事件二:一桩“郭美美事件”,将中国红十字协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度使红十字面临信任危机,导致其获捐数额急剧下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09人力01090316潘宇辰依据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求,依据科学分工的要求和本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看成是一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独立研究对象的边缘学科。它要涉及但不专门去研究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如社会结构、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动力等现象;它也要涉及但并不专门去探讨个体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生理机制及产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它所要研究的是人(包括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 (一)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孙文本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曾系统的介绍过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初为止国外九种关于社会学的定义,即社会学研究:(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8)社会现象间的关系;(9)社会行为的科学。而有的美国社会学家统计了1951-1971年20年间由美国出版的16种社会学教科书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八种提法:即(1)社会活动;(2)社会关系;(3)群体结构;(4)社会行为;(5)社会生活;(6)社会过程;(7)社会现象;(8)社会中的人。国外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心理学家(如F.奥尔波特)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二是社会学家(如埃尔伍德,G.麦考等)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 这众多的定义主要分属三大类:第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迪尔克姆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

社会心理学五到七章

第五章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 1、什么是人际沟通?什么是无意沟通和个人内沟通? 人际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的形式。 大多数情况下,沟通都是有一定目的的。此为有意沟通。但是,有时人们事实上在与别人进行着信息交流,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沟通的发生。这种情况下,沟通是无意沟通。 2、什么是“犯错误效应”?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即白璧微瑕要比洁白无瑕的人更令人喜爱。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吸引力更增加一层。后来心理学家称这一现象为“犯错误效应”。 犯错误效应直接受性别角色与自尊心的影响。在性别方面,男性更喜爱犯了错误的才能出众的男性。而女性则更喜欢能力出众而没有错误的人,对男女对象都是如此。在自尊心方面,中等水平自尊心的男性,更喜欢能力出众而有错误的人,而低自尊的男性则更偏爱没有错误的能力出众者。这种现象意味着,人们对喜爱对象的选择,会受到他自我价值保护心理的影响。中等自尊心的被试,自觉与才能出众者相去不远,而才能出众者有错误,会使双方的距离缩短。而对于低自尊者,能力出众者已是高高在上,反而是双方的距离更大一些,可以减少社会比较的压力。 3、什么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怎样解释这种效应的原因? 对爱情展开科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就是确认了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心理学家德瑞斯考尔等人借名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按照认知不协调理论,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因此,当强迫人们作出没偶中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对象的喜欢。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自己选择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自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于恋人的喜欢程度。 4、怎样理解人际交往的三个原则? (一)交互原则 1、人际交往的交互现象 日常生活中,人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希望别人能够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确立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更注意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处处期待别人首先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2、人机交互性的原则 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使自己的行为及与别人的关系得到解释。 (二)功利原则 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所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相互对应。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时候都不只需要倾向的相互一致还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人是理性的动物,要求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有符合心理逻辑的充足理由,。根据心理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只有当一种关系对人们来说是值得的,人们的交往行为才会出现,人际关系才可能建立和维持。 按照人际关系的功力原则,人们在同别人交往时必须时时注意关系的保护。无论怎样的亲密的关系,我们都不能一味地只利用而不“投资”。否则,原来的亲密的、值得的关系,也会转化为不值得、疏远的关系,使人们面临人际关系的困难。 (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社会心理学-说服

社会心理学-说服 1、说服的途径 说服到处都有,本身是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的,例如“教育”或者“灌输”,不过人们喜欢把自己认可的东西叫做教育,而不认可的东西叫做灌输,说服的途径分为“中心途径”和“外周途径”。用说服的中心途径,也就是关注论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那么人们就有可能被说服。但有时论据的有力与否并不重要。有时我们完全不可能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去仔细的思考。如果我们忙于其他的事情而没有关注于信息,那我们就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仔细推敲信息所包含的内容。此时我们会使用说服的外周途径,也就是关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服。当人们转移了注意力或者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思考的时候,熟悉易懂的表达比新异的表达更具有说服力。譬如,8月初的亳州会议上,对于乡镇网点开发的重要性,刘总以“否则你有朝一日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座空城”进行阐述,就引起了商家的共鸣。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我们到一个新城市找餐厅吃饭,选择哪一家呢,最常用的策略就是看哪一家的人多就选择哪家,这就是采用外周线索。如果吃完以后我们根据口味、价格、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决定下次还来不来,就是采用中心途径。在营销过程中,无论是导购还是广告,最终目的是说服顾客购买我们的产品。那我们采用何种说服途径呢?我们对于食品、饮料、烟草和衣服这一类商品的看法往往是基于感觉而不用基于逻辑。这些产品的广告通常都使用外周线索,明星代言、优美的广告等感性手法是常采用的策略。而对汽车、摩托车这种高价值的耐用品,顾客的决策将是理性的,需要综合各种信息来进行评判,FABE是最常用的四步骤策略,无论在导购时还是电视广告。以上策略是针对那些乐于思考、或有能力进行思考

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社会心理学-A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 a 人际关系 b 社会变迁 c 社会互动 d 社会化 a 创新性 b 开放性 c 实用性d 独立性 a 抽样调查 b 个案调查 c 观察访谈 d 典型调查 a 玛格丽特·米德 b 本尼迪克特 c 卡丁纳 d 马林诺夫斯基 a 角色互动 b 角色规 c 角色丛 d 角色知觉 a 定势b 社会刻板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光环效应 a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 b 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c 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 d 以交往为手段 a 环境压 力 b 角色不兼容 c 信息过多 d 个人差异 a 媒介性b 对象性c 统合性d 压迫性 2.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具有综合性、( )、层次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3.调查法是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行为研究中常用的收集、分析资料的方法,其中不属于调查法的是( )。 4.由于文化决定理论的片面性,到后期,林顿、( )等人将文化决定理论改造成文化相对理论。 5.一个角色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称为( )。 6.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 7.不属于人际关系的特点的一项是( )。 8.冲突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不属于冲突来源的是( )。 9.态度的基本特征有( )、在性、持久性三个方面。

a 经典条件反射 b 经验在参照 c 认知不协调理论 d 操作性条件反射 a 服从心理b 选择心理c 从众心理d 集群心理 a 观看效应 b 从众 c 竞争与协作 d 共做效应 a 人际冲突 b 目标冲突 c 认识冲突 d 情感冲突 a 正式群体 b 初级群体 c 非正式群体 d 次级群体 二 多项选择题 既有稳性又有外显性 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 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 以上都是 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并存的趋势 社会心理学朝着深入研究个性、小群体和集体问题的方向发展 加强了同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系列行为科学的联系 研究课题广泛地面向实际,从理论探索转向应用研究 摆脱了假说的验证,进入实证化阶段 间接性 标准化 匿名性 性 真实性 10. “当一个刺激有规律地出现在另一刺激之前,那么前一刺激的出现很快就会成为后一刺激出现的信号”,这属于( )。 11.群体心理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是社会群体心理、( )和民族心理。 12.在群体中的共同活动,由于成员间的相互激励作用,可能比一个人的单独活动更有效率。这属于( )。 13.不属于从冲突起因上来划分群体冲突的是( )。 14.学校、工厂、部队等群体属于( )。 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包括( )。 2.属于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的动向的论述是( )。 3.问卷法是一种被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使用的调查技术或工具,其特点是( )。

社会心理学复习

单项(10*2) 判断+理由(4*5) 名词解释(6*5) 简单(3*5) 论述题(1*25) 谁的社会心理学? 在社会心理学内部,存在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两种不同的说法。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Allport, 1985)。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Kotsmin, 1979)。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总之,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人的社会行为的起因 他人的特点和行为 在与他人交往中的基本认知过程 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以及环境对我们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发生的文化背景 与社会行为有关的生物或遗传因素 社会心理分类系统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1908年:麦独孤、罗斯 1924年:阿尔伯特 勒温: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F.Allport的“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 连锁联想 删去元音 转换透视 乘法运算 写批驳文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生物学取向 心理学取向 社会学取向 文化人类学取向 攻击是天性吗? Zing Yang Kuo(1961):一只与小鼠在同一个笼子中长大的小猫不但不攻击他的小鼠伙伴,当他有机会追捕其他老鼠的时候,他也同样会放弃攻击。 Konrad Lorenz(1966):雄丽鯞鱼一般只攻击同类的雄鱼,不攻击其他类的雄鱼,但是当鱼箱里的只剩下异类的雄鱼时,它也攻击他们;当其他的雄鱼也都被移走,它就攻击和杀害雌丽鯞鱼。 男尊女卑是必须的吗? 米德:萨摩亚姑娘的“青春期” 米德: 阿拉佩什人的和平主义文化: 男人妹+女人妹 蒙杜古马人的竞争主义文化: 女汉子+男汉子 德昌布利人:女汉子+男人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分析与综合原则 三、交互作用分析原则 四、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 五、伦理性原则:伦理性原则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需要尤其强调的原则。由于社会心理学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并且在研究时经常需要隐藏真实研究目的,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如何避免给被试带去伤害,就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研究伦理要求: 第一,自愿参加原则。 第二,接近真实生活原则。 第三,有利研究设计原则。 第四,事后解说原则。

社会心理学_在线作业_2

社会心理学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6-02-06 09:34:57 一、单选题 1. (5分) ? A. 光环效应 ? B. 首因效应 ? C. 定势 ? D. 社会刻板效应 得分:5 知识点:3.2 社会印象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 A. 环境压力 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冲突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不属于冲突来源的是()。

? B. 个人差异 ? C. 信息过多 ? D. 角色不兼容 得分:5 知识点:4.3 利他动机与利他行为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 A. 社会变迁 ? B. 人际关系 ? C. 社会化 ? D. 社会互动 得分:5 知识点:1.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4. 下列哪些内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5分) 若从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可分为遗传、()、心理与社会四个方面。 ? A. 经济 ? B. 生物 ? C. 文化 ? D. 政治 得分:5 知识点:8.2 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5. (5分) 民族文化主要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和传承的生活方式与()之和。它是一个民族形成、存在以及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 A. 生活风俗 ? B. 生产劳动 ? C. 思想观念 ? D. 语言文字 得分:5

知识点:7.1 社会群体概述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6. (5分) ? A. 蒂博特 ? B. 谢里夫 ? C. 海曼和凯利 ? D. 梅顿和纽卡姆 得分:5 知识点:2.2 社会心理学的具体方法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5分) ? A.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B.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不属于参照范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人最核心的需求有三种,分别是生存、关系和成长,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 1、社会心理学 (1)包括: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社会心理学。 (2)定义 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极其心里根据的科学。(3)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社会交互作用与交往2、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相互交叉的关系 3、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1)萌芽 时间:10世纪上百叶之前 特点:哲学性很强 主要思想: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2)产生 时间: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 特点:独立,以实证方法为主流研究范式的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 标志:1908年美国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麦独孤《社会学谠论》[2]实验社会心理学 标志: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学科。 (3)迅速发展阶段 特点:理论众多、研究领域广泛、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4)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包括:社会心理学的科学观、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对社会心理学的批判。 (5)后现代思潮的兴起 [1]对周围世界所做的论述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间运作的结果 [2]无法在研究领域中找到“普遍性原则” [3]研究方法不但不是神圣的,有时反倒是误导人的工具 (6)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本土化和世界统一 [2]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并存 [3]各种研究取向综合 [4]话语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发展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1、强化导向的社会化心理理论 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多拉德、米勒 (1)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 学会愉快,回避痛苦 (2)模仿 效仿 (3)社会学系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观点 [1]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注意、保持、制作或最值反应动作复现)、反馈 [2]环境、人、行为交互作用 (4)、社会交换理论 代表人物:霍曼斯 解释:个体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愉快 2、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1)基本取向: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 性。

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演示教学

社会心理学-A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内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a 人际关系 b 社会变迁 c 社会互动 d 社会化 a 创新性 b 开放性 c 实用性 d 独立性 a 抽样调查 b 个案调查 c 观察访谈 d 典型调查 a 玛格丽特·米德 b 本尼迪克特 c 卡丁纳 d 马林诺夫斯基 a 角色互动 b 角色规范 c 角色丛 d 角色知觉 a 定势 b 社会刻板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光环效应 a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 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 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 b 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c 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 d 以交往为手段 a 环境压 力 b 角色不兼容 c 信息过多 d 个人差异 a 媒介性 b 对象性 c 统合性 d 压迫性 2.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3.调查法是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行为研究中常用的收集、分析资料的方法,其中不属于调查法的是()。 4.由于文化决定理论的片面性,到后期,林顿、()等人将文化决定理论改造成文化相对理论。 5.一个角色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称为()。 6.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7.不属于人际关系的特点的一项是()。 8.冲突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不属于冲突来源的是()。 9.态度的基本特征有()、内在性、持久性三个方面。

a 经典条件反射 b 经验内在参照 c 认知不协调理论 d 操作性条件反射 a 服从心理 b 选择心理 c 从众心理 d 集群心理 a 观看效应 b 从众 c 竞争与协作 d 共做效应 a 人际冲突 b 目标冲突 c 认识冲突 d 情感冲突 a 正式群体 b 初级群体 c 非正式群体 d 次级群体 二多项选择题 既有内稳性又有外显性 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 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 以上都是 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并存的趋势 社会心理学朝着深入研究个性、小群体和集体问题的方向发展 加强了同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系列行为科学的联系 研究课题广泛地面向实际,从理论探索转向应用研究 摆脱了假说的验证,进入实证化阶段 间接性 标准化 匿名性 保密性 真实性 10. “当一个刺激有规律地出现在另一刺激之前,那么前一刺激的出现很快就会成为后一刺激出现的信号”,这属于()。 11.群体心理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是社会群体心理、()和民族心理。 12.在群体中的共同活动,由于成员间的相互激励作用,可能比一个人的单独活动更有效率。这属于()。 13.不属于从冲突起因上来划分群体冲突的是()。 14.学校、工厂、部队等群体属于()。 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包括()。 2.属于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的动向的论述是()。 3.问卷法是一种被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使用的调查技术或工具,其特点是()。

社会学的一些概念

族群 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百越族群,百濮族群,氐羌族群,苗瑶族群,突厥族群,蒙古族群和女真族群等 米德的自我概念 米德认为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并不使用组成群体的那些单个的个体的行为来构造社会群体的行为,相反,我们从特定复杂的群体行动的社会整体出发来分析那些组成这个群体的单个个体行为。因而,他是从社会整体这个角度来定义自我的。他指出自我是一种社会实体,不能象希腊学者将其定位在心脏、大脑或者其它器官的。它是一种必须与整个身体联系起来的社会实体,只有自我与身体联系起来了,它才能与环境联系起来。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必须把它当作整个社会系统和社会过程得组成部分来考虑;个体的自我只有通过社会及其中不断进行的互动过程才能产生和存在。并且自我具有下列特征,即它是自己的一个对象——这种特征既使它与其它对象区别开来,也使它与身体区别开来。所以,在表明人类都有自我之下,米德仅意指人是他自身的客体。 米德首先对他的自我概念做出了社会的限定,即它是从社会整体、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的。在选取了研究的切入点之后,他展开了对自我的构成性分析——客我的一面和主我的一面。作为客体的自我,是客我。米德指出客我是一个人自己采纳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客我是内化了的共同体的态度,是“概化了的他人”和团体规范的总和。是从他人的立场上评价和预测自我的反思方面。与客我相对的是主我,它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反应,以主体姿态出现,它是允许更多的具体目标或结果出现的发动机。 主我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所做出的行动,他只有在个体完成了某种活动之后,才进入他的经验,因而,主我是不确定的;而客我是作为自己审视和评价对象的自我,是组织化的他人的态度,是社会价值观的映射,因而是确定化的和制度化的。主我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不断地对他人、对群体、对自然环境做出反应,调整自己。这种调整会改变他所反应的那一环境的类型,世界也相应的变成了另一个世界;而具有稳定性、必然性、普遍性的客我则能够得到共同体的承认。当然,就构成个体自我的主我与客我的关系而言,米德指出,这二者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这种整体统一的共同归属是社会,因为从本质上说,自我就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借助于这两个可以区分的方面不断进行下去。作为社会实体的自我其产生依赖于三个条件:语言——有意味的符号、玩耍、游戏。姿势的对话和语言都是一种符号。只有这种符号的理解成为共同的经验时,交流才成为可能。通过交流沟通,个体获得了我们所说的某种心理内容,或者是说获得了自我。米德指出,自我在婴儿的早期并不存在,通过其与周围的诸社会个体的符号互动,作为他与该社会互动过程以及其中诸个体之关系的结果才产生出来。 具体来说,个体自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他人阶段。在玩耍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看待自己的能力,即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在玩耍中儿童可能扮做一个母亲、警察或教师,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视自己具有了一种把自身置于那些有意义的他人地位的能力。由此发展下去,以自我为中心的玩耍让位于游戏规则和配合。个体开始懂得它必须按照他在一个既定角色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待自己,必须按照他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方式知觉自己。正在玩棒球的人做什么是由他所具有的这个球队的其他每一个人的态度控制的,这些人的态度至少可以影响他自己特定反应。个体把这些他人的态度内化于自己心中。当个体把采取他人的态度来知觉自己的态度或行为的观点扩大到他所在的社区或社会时,自我发展进入最后的阶段——概化他人阶段(或称为“一般化他人”, the Generalized Other)。这时,个体被认为有能力假定推断一个社区总的观念,或总的信仰、

社会心理学后五章

第五章社会动机 1.单选 1下列那一项属于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的特点(B选择什么样的行为达到目标由群体决定) 2以下不符合动机性质的是(D在人类的行为中,只有表现性行为属于动机性行为) 3下列那种工作特性不能够引发人们的内在动机(D工作者对工作结果不承担负责) 4下列哪一种奖励方式容易降低内在动机的强度(A只要做事就有奖励) 5“免受伤害,免于恐惧的需要”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那个层次(B安全的需要)6下列那一项不属于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的特点(B选择什么样的行为达到目标由群体决定) 7在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中,自我防御的需要属于那种动机类型(A 情感性内在动机) 8下列对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我取向成就动机的描述错误的是(D个我取向成就动机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决定于环境压力 9在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中,功能性动机属于那种动机类型(D认知性社会动机) 10在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中,亲和需要属于那种动机类型(C情感性社会动机) 11下列那一项不属于 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 的特点(A个体对成就 的价值观念的内化程 度较强,追求成就是一 种目的) 二.多选 1在麦奎尔的动机类型 说中,属于情感性社会 动机的有(D自我表达 的需要E亲和需要) 2在麦奎尔的动机类型 说中,属于认知性社会 动机的有(D归因的需 要E客观化的需要) 三.判断 1无论是社会取向成就 动机还是个我取向成 就动机,其目标或优秀 标准的选择都主要决 定于社会(错) 2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 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 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 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 影响程度(对) 3人类的行为中,只有 表现性行为属于动机 性行为。(错) 4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认为认知性动机是动 力性,情感性动机是指 导性的(错) 5奖励并非在所有的情 况下都降低内在动机, 只有内在动机很低的 情况下,才会受到外在 奖励的消极影响。(错)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 论认为,尊重的需要包 括自我尊重和他人对 自己的尊重。(对) 7归属和爱的需要比尊 重的需要层次要高。 (错) 8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有 动机推动。(对) 四.名词解释 1过度辩护效应:当外 在的动机取代了内在 动机时,人们有可能会 对自己原来喜欢的活 动失去兴趣。 2亲和动机:又称为结 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 他人在一起,或者加入 某个团体的需要。 五.简答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 次理论。 答:马斯洛认为人类的 动机可以区分为五个 层次,分别是:生理需 要、安全需要、归属和 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 自我实现需要,它们构 成一个有相对优势关 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 要满足之后,另一个更 高的需要就立刻产生, 成为引导人行为的动 力。 2简要分析能够引发人 们的内在动机的工作 特性。 答:1技能多样性;2 任务多样性;3任务重 要性;4自主性;5回 馈性。 3简要介绍麦奎尔的动 机类型说。 答:1认知性内在动机; 2情感性内在动机;3 认知性社会动机;4情 感性社会动机。 4权利的类型。 答:1强迫性权利;2 合法性权利;3奖励性 权利;4专家性权利;5 关系性权利;6信息性 权利;7联系性权利。 5简述动机的性质。 答:1动机是完整的个 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 某个部分的动机;2动 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 些基本目标和需要;3 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 同的,但满足动机的方 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文 化而异;4人类的动机 是复杂多样的,个体的 动机与行为不是一一 对应的关系,而是错综 复杂的;5人类存在无 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 机;6动机是一个连续 不断地,无休止的动态 过程;7并非所有的行 为或反应都是有动机 的。 六.论述题 1结合生活现象论述内 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 关系,并探讨如何避免 动机不当而对行为产 生的负面影响。 答案要点:在人类的行 为中,内在动机和外在 动机都会起作用,但二 者不是简单的相加关 系。当外在的动机取代 了内在动机时,人们有 可能对自己原来喜欢 的活动失去兴趣。这种 现象称为过度辩护效 应,即当人们认为自己 的行为是由很强的外 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 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 的影响程度。 奖励是一个很有效地 动机诱因,在实际生活 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 而普遍的社会机制。但 是,当外在动机凸显出 来时,内在动机可能因

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D答案

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_D 用户名:W310201132227最终成绩:100.0 一 单项选择题 1.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 符号交互作用理论 文化相对论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文化相对论 知识点: 2.2 社会心理学的具体方法 2. 可能性、现实性 主观性、客观性 多样性、单一性 稳定性、变化性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可能性、现实性 知识点: 3.2 社会印象 3. 泰勒 不属于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是( )。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分别起不同的作用,其中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 ),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 )。 “民族心理”一词最早见于现代心理学创始人( )编著的《民族心理学》一书。

林顿 冯特 马林诺夫斯基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冯特 知识点: 7.1 社会群体概述 4. 政治 经济 文化 生物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生物 知识点: 8.2 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5. 多血质 抑郁质 黏液质 胆汁质 若从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可分为遗传、( )、心理与社会四个方面。 具有情绪兴奋性高,自我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的个体,属于下列何种气质类型?( )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胆汁质 知识点: 9.1 个性差异与工作安排 6. 归因说 失去控制说 地理环境论 超负荷的感官刺激说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地理环境论 知识点: 9.2 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 7. 文化的传播与移入 文化的创新和丧失 自然环境的改变 人类的思维活动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人类的思维活动 知识点: 9.3 激励理论与应用 8. 努力完善自我 以他人为镜剖析自己 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我反思与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不属于拥挤的理论假设的是( )。 不属于驱动人类社会变迁的力量的因素是( )。 不属于“全面认识自我”的措施的选项是( )。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2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近八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对社会心理学的创史之年及其成立的标志,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作为一门业已形成的学科,一个长足发展、成果累累的独立领域,必然会在其诞生之前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在1971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将其称为“社会哲学”阶段(后两个阶段是“社会经验化”和“社会分析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称它为“孕育时期”。 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辨哲学的母体之中。作为哲学这一母体,我们无法从中寻找出“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论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涉及这个领域的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企图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因适当的教育而得到适当的塑造。这一观点为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所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塑造的爱弥尔就是理想社会教育出来的理想少年;时至今日,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的《超越自由与尊严》、《沃尔登第二》等一系列著作也都出自同一母题。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

德。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弗洛伊德(S.Freud)的“心理动力说”部分受到亚氏《诗学》中的“宣泄说”的启发。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Allport)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 的创始人。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所导致的大动荡促使人们用已经出现的“政治数学”和人口统计来考察人口、死亡率、家庭收入、生活状况、犯罪类型等社会问题,在这些社会调查中,有不少问题已涉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如法国的帕兰—杜沙特列在1834年发表的两卷本《关于巴黎城里的卖淫》中就使用了警方记录和私人访谈法来了解有关这些妇女的社会出身、对宗教和婚姻的态度、堕落的原因等。虽然他们并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者,也没有意识到他们所从事的研究是关于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但在后人看来,他们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头一批样板” 。 从理论上看,社会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归于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创立社会学以来,早期社会学家力图用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思想解释社会,这种“生物还原主义”在斯宾塞的著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社会学历史中的“有机学派”。然而,生物还原论的失败迫使他们运用心理学的规律解释社会,这种心理规律决定社会过程的构思注定还是行不通的。但社会学中的这种心理学倾向为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和社会学不同,它当时并没有在理论研究中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先在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中有所反映。早在1842年,由布雷德进行的催眠术实验成为“解释社会心理现象的基础” 。1890年前后,人们又开始

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1答案

社会心理学_在线作业_ 1 交卷时间:2016-09-1710:06:56 一、单选题 1. (5分) 美国人类学家()在《桑契士的子孙们》一书中首先创立了“文化匮乏”的概念。 ? A.路易斯 ? B.齐美尔 ? C.帕克 ? D.马格纳勒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9.3激励理论与应用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 2. (5分) 常见的动机冲突形式主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四种。 ? A.单趋冲突 ? B.单避冲突

? C.双趋避冲突 ? D.避趋冲突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8.2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展开解析 答案C解析 3. (5分) 个体受到挫折后,如果不敢面对现实的挫折情境,就会以逃避的方式来摆脱挫折所带来的焦虑与痛苦,其中不属于逃避作用情况的是()。 ? A.逃向另一现实 ? B.逃向生理疾病 ? C.逃向幻想的世界 ? D.逃向最亲的人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8.4流言与社会控制 展开解析 答案D解析 4. (5分)

? A.弗洛伊德 ? B.马斯洛 ? C.托夫勒 ? D.罗杰斯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9.3激励理论与应用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5. (5分) ? A.奥德弗的ERG 理论 ? B.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 C.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 D.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9.3激励理论与应用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6. “未来的冲击是一种时间现象,它是社会变动急剧加速的产物,是发源于依附在旧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新文化的附加物,是人们在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所遇到的文化震荡”,提出这种“未来的冲击”的社会学家是()。 下列各项不属于需要理论的是()。

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周晓虹 摘要:认同,涉及到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 长期以来,在社会科学中形成了多种有关认同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导源于符 号互动论的认同理论和由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反叛”形成的社会认同理论。两种认 同理论在理论维度上涉及到相同的研究主题,在经验维度上同样面临诸多需要科际 合作的领域。通过对两种认同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来源和相关经验研究的比较分 析可知,二者存在着整合的基础和可能性。 关键词: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比较与整合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江苏南京 210093) 认同(identity)或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是现代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中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它直接涉及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认同,通常又被译成同一性、统一性或身份,它是对“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认可,其中包括其自身统一性中所具有的所有内部变化和多样性。这一事物被视为保持相同或具有同一性”①。 长期以来,认同及其相关的议题一直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中心,在这两个学科相互交叉中形成的社会心理学更是将认同作为自己的核心概念之一。比如,早在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就将“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列为自己论述的主题,并深入探讨了同一性和早年经验的关系②。在埃里克森看来,同一性或认同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③。 围绕认同或社会认同,在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中形成了多种相应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美国微观社会学或符号互动论为基础的认同理论(identity theory)和欧洲社会心理学所倡导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尽管这两种理论重点不同,对认同概念的使用也不尽一致,甚至学科取向也大相径庭——认同理论是社会学取向的,而社会认同理论则是心理学取向的——但它们在某些方面是一致或相似的: 收稿日期:2007-00-00 *本项研究获南京大学“985工程”“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 ① James M. Baldwin,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Volume 1,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98,p.504. ② Erik H. Erikson,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 1950.另外, 有人认为,埃里克森在同一性危机方面的创造性研究源自他早年的家庭生活。从小他就有一种不属于自己家庭的感觉,而这种感觉逐渐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断加剧: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长的身材高大,碧眼金发。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 ③Identity and life Cycle

社会学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其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 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2、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来对待,并专门讨论了这门学科的本质与范围。 3、系统的社会心理学的建立是以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宣 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诞生。奥尔波特提出,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强调不存在群体心理问题。因为心理是脑的属性,而群体没有脑的存在。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 对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人自身的因素与行为和环境因素是交互作用的关系,而行为受个人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行为不是终极的输出端,而是对行为者和环境发生作用的一个要素。P21 5、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中的实质是人与人相互等价地给 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A、成功命题:行为重复的频率决定于行为获得奖赏的频率和及时性,一种行为获得奖赏的几率越高,奖赏越及时,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B、刺激命题:相同刺激将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后果,现有刺激与过去引发特定行为的刺激越接近,则引发同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C、价值命题:一种行为后果对一个人价值越大,则行为对个人的奖赏也越高,其重复同样行动的可能性也越大。D、剥夺—满足命题:相同奖赏的重复会导致满足的递减,间隔越小,递减越大;而长时间间隔形成的剥夺则会提高一种奖赏的价值。E、攻击—赞同命题:行动没有得到预期奖赏或者得到未预期惩罚,则个体可能被激怒,使行动的方向是攻击。反之相反。F、理性命题:个体的行为取决于成功和价值这两个因素。 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概念:行为者、资源、交换结构、交换过程。P23 6、认知失调理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 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当同时经历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这便是认知失调)P27 7、减少或消除失调的途径主要有:(1)改变行为,使个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2)改变态度,使个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3)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消除原有认知因素间的失调关系。人永远处在遭遇失调和寻求协调的过程当中。 图式:是通过认知经验发展起来的关于特定事物或概念的认知结构。 8、角色必须具备的四种社会心理要素:(1)作为主体的个人;(2)作为建立社会连带和社会约束的社会 地位或社会身份;(3)作为指向特定社会身份占据者一般特点和倾向的行为方式;(4)作为相应行为方式内在基础的心理根据—态度和价值观。角色: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角色冲突:是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色所出现的矛盾心态。包括角色间冲突(由于多种社会身份引起的角色冲突)和角色内冲突(同一种身份存在不同角色期望所引起的角色冲突) 9、文化反哺:在急剧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0、再社会化:原来已经学习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不能适应新情况,个体需要通过吸收新的角色、价 值或知识来建立新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生活目标。 11、再社会化发生在以下情况中:(1)较大的角色变换需要再社会化;(2)社会化不完全或称顺应不良 者,需要用再社会化矫正其原先社会化的不足和对主流文化的错误偏离;(3)物理性反社会产生的有害社会进步者需要再社会化。P85 12、态度的构成要素:认知成分(基础)、情感成分(核心)和成分要素。P88 13、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的关系p9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