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绪论

一.导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逑:通仇,是配偶之意。优雅贤惠的女子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华:古同花,于:动词词头。桃树多么繁茂,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欢欢喜喜进入夫家门。)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们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要继承它,就须读古书,要读古书就该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要培养古文阅读能力就要学习古汉语知识。(汉语言学知识,是中国人独擅的慧观式思维的产物,也是中国人独秉的审美式思维的产物,语言文字在中国人手里才可称之为“艺术”。现在有的中国人有一口流利的外语,对外国的一切了如指掌,对汉语言不屑一顾,这些“黄皮白心”的人实际上是无根的飘零人,无从成为世界公民,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二.(一)概念: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言。也就是“五·四”以前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汉语史上的分期:1,上古汉语汉以前。

2,中古汉语魏晋、隋唐

3.近古汉语宋元明清

(二)课程的开设原因和研究对象

1.作为一位文科大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更要具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基本技能。阅读现代作品对一个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人来说,大致是不成其为问题,而阅读古文作品,却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开设古汉这门课程的原因。它的性质是培养古书阅读能力的工具课,基础课。

2.研究对象:

文言系统正统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

仿古文言(魏晋以后文人的仿古之作)古汉书面语

古白话系统(六朝以来,以北方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它是现汉的直接来源)古代汉语研究的是文言系统,不包括古白话系统,其重点是正统文言。

(三)教学内容:文选、通论、常用词结合,理论知识和感性知识的结合。

文选分为精读、泛读、自学

教学的重点是字、词和语法,附带一些音韵、修辞等知识。

1.字词:

2.词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语法:

1)“惟利是图”、“唯余马首是瞻”等————宾语前置

2)“为天下人所耻笑”————被动句式

3)“夫战,勇气也。”————判断句式

4.音韵、修辞等

1)身毒()万俟()尉迟()阿房宫()

2)诗律、词律的平仄、押韵等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家、花,押麻韵)

3)修辞“耳目聪明”(并提)、“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委婉)

4)当然,还包括与古汉有关的其它知识,如: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天文、历法、典志等等。

“朔(初一)、望、既望、晦”,“项王按剑而跽。”跽:古代一种坐姿,又称长跪。“洛阳”:洛水之北;“江阴”:长江之南。韩昌黎(昌黎:河南河阳)。“岁在星纪”(纪年法)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

第一: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培养阅读古文能力,以便能看懂古典书籍,能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做到古为今用。

第二: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正确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从而提高我们现代汉语的素养,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文化是具有延续性,语言同样具有延续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学习古代汉语以培养阅读古文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古代汉语知识掌握好了对于提高我们现代汉语素养也会有很大帮助。古代汉语的许多语言现象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现代书面语中,比如:

走马观花不刊之论恩被四方

救火揭竿而起

只有正确的理解了成语的意思,才能正确的运用。

古代汉语还有一些句式也保留下来了,比如:“学校开展的活动为全校师生所欢迎。”

学好了古汉语,恰当的运用这些知识可以使你的文章语言显得典雅、庄重。

第三:掌握古汉的基础知识,了解古今汉语继承发展的关系,为以后语文教学工作,以及其他语言文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狼》“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四)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多读、多记、勤练、勤查

三.古代汉语工具书常识

1.汉字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

1)按音序排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说文解字》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是东汉人许慎编著,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写成。该书收字以小篆为主,收9353个正体字,1163个重文,共10516个。全书从字形中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部首,把汉字分成了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

3.《康熙字典》

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书成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的。这书用的是部首排列法,分成214个部首,这些部首又以笔画为序排列,分别归入用十二地支标分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同部首的字也按笔画数目排列。口诀“一二子中寻,三画问丑寅,四在卯辰巳,五午六未申,七酉八九戌,其余亥部存。”

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

注音方法:1)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来合注一个汉字字音的注音方法。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如;终,朱工切。毛,莫袍切。都,当孤切。

(公,古红切。现代的平声字有阴平阳平之分,而古代的平声不分阴阳的,但切出的字究竟为阴平或阳平,这就不是反切下字所能决定的,要由反切上字的清浊而定:反切上字如果是清声母,切出来就是阴平;反切上字如果是浊声母,切出来就是阳平。“古”是个清声母,所以切出来的字是个阴平“公”。还如:徒:同都切。

鸡,古奚切。现代普通话里面,古代的g[k]、k[ ]、h[ ]在齐齿呼或撮口呼的前边分别变成j[ ]、q[ ]、x[ ]。后宋改进为“坚奚切”。)

2)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如:给,基揖切。音急

3)叶音法,是一种为了押韵而临时改变读音的注音方法。(是一种被批判了的注音方法)

4.《中华大字典》

是由陆费逵、欧阳溥寸主编,19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其编排体例也是部首排列,共收字48000多个,注音主要采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释义比较简明,并采用了一些清代人的训诂研究成果。

5.《辞源》《辞海》

《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其编排体例也是用的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的214个部首,单字字头下大量收列古今的复音词或词组,先释单字,再释复音词语。单字先注音,后释义。《辞源》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辞海》是中华书局编印的,出版于1936年。其编排体例和《辞源》大体相同,但有所改进,最显著的书引书注明篇名,便于核对原书。其次释义比《辞源》更具概括性,行文也通俗一些。1958年,修订后仍旧是综合性辞书,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以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等。

6.《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字典》由徐中舒、李格非、赵振铎等主编。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共收56000多个单字。编者的意图是注重历史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单字条目下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除了尽可能注出现代读音外,还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

《汉语大词典》是由罗竹风主编。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词典,全书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

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是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等几个单位联合编写的,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的释义解词中,重视词义的概括性和各义之间的内部联系,注意了词的辨析,注释简明通俗,适用于初学古汉语的读者。

8.《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9.《经籍籑诂》

是清代人阮元主编,出版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10.《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

《助字辨略》是清代人刘淇所著,出版于1711年。共收字470多个。全书按四声分类,依韵排列。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诗词、小说,资料比较丰富。

《经传释词》是清代人王引之所著,出版于1819年。共收字160个,全书十卷,按古声母的顺序排列。它所收的虚字以经传为主,以子书和其他书的材料为辅。该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解说详备,有不少好的见解,还纠正了前人的失误。它还能突破字形的框框,用同音假借的道理,说明一些虚词的意义。

《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著,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收古汉语虚词500多个,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附有部首目录。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引证丰富,眉目清楚,系统性强,比较通俗易懂,对初学古汉语的人比较适用。

其他可供参考的虚词著作还有何乐士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和裴学海的《古虚字集解》。

11.《诗词曲语辞汇释》

是近人张相所著,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辞,这些语辞大半出于当时通俗口语,过去没有专著论及。书中一般是解释单词或词组的意义,有时还由意义的解释推及于词源(或语源)的探讨和词法的分析。这部书能帮助读诗词曲的人了解这些特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我们在使用一部字典或辞书的时候,必须先做到三件事:第一,先看序和出版年月,这样可以对它的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第二,细读凡例,凡例一般就是使用法,不了解凡例,就很难顺利地使用。第三,注意书后有没有补遗、勘误、附录之类的东西。

二、字典辞书简介

(一)《康熙字典》

主编:张玉书、陈廷敬。成书时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性质: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字47035个。编排方式:部首笔画。

(1)全书分为214部;

(2)字头按部首排列;

(3)部首按地支分为十二集;

(4)每集各分为上、中、下三卷;

(5)每卷按笔画多少排列部首;

(6)同一部首的字按笔画多少排列。

口诀:一二子中寻,三画问丑寅,四在卯辰巳,五午六未申,七酉八九戍x,其余亥部存。

(7)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8)注音方法:(1) 反切法;(2)直音法;(3)叶音法。

(9)释义特点:(1)罗列旧说;(2)排列古注;(3)分别义项。

(10)(康熙第二册午集下示部社字条)

(二)《中华大字典》

主编:陆费逵、欧阳溥存,出版:中华书局1915年。性质:《康熙》之后第二部大型字典,共收字48000多个。编排方式:部首笔画。改良之处:注音采用《集韵》反切,并加注直音。特点:释义简明,采用清人的训诂研究成果。

(三)《词源》(修订本)

出版: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1958年修订。性质:专收古汉语词汇,帮助阅读古籍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收字12890个,词语84134条。编排方式:部首排列法208部(214)

释义体例:

(1)単字头下领复音词或短语;

(2)先释单字,再释复音词语;

(3)单字先注音,后释义。

特点:

(1)汉语拼音注音,标注注音字母,保留中古反切;

(2)先释词义,再引书证:

(四)《辞海》(修订本)

出版: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1958年修订。性质:大型综合性辞书,收字14872个,词语91706条,总计1300多万字。编排方式:部首排列法,250部(214)。

特点:(1)依据字形定部;(2)引书注明出处;(3)释义更具概括性,行文通俗;(4)注意吸收现代科学词语。

(五)《汉语大字典》

出版:国家组织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1990年。

性质:收集古今汉字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收单字56000个。编排方式:部首排列法200部(214)

特点:注重收集古今汉字,历史地反映汉字形体的演变关系。

(六)《汉语大词典》

出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一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二—十二卷)1986——1988——1993年。性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词典,收词目37万

条,计5000余万字。编排方式:部首排列法,200部。

特点:(1)词目分为单字条目和多字条目;(2)多字条目“以字带词”。

(七)《现代汉语词典》

编辑: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吕淑湘—丁声树主编。出版:

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1996年修订。性质:以记录现代汉语词汇为主的中型现代语文词典,收辞目60000多条。

特点:

(1)收了一些旧词语、旧意义和书面上还常见的文言词语;

(2)释义比较精确。

(八)《说文解字》

作者:许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初稿,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定稿。《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性质: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编排方式:以540部首统领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

释义体例:

(1)先列小篆,然后释义;

(2)先释字义,然后说解形体结构。

特点:

(1)通过对小篆字形结构的分析,说解汉字的本义;

(2)创立了偏旁部首的字典编排体例。

《说文》研究四大家:(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2)桂馥《说文解字义疏》、(3)王筠《说文句读》、(4)朱竣声《说文通训定声》。

(九)《经籍纂诂》

主编:阮元,实际主编:臧镛堂。清代嘉庆三年(1798)成书。性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的注解。编排方式:平水韵106韵。

(十)《经传释词》

作者:王引之,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成书,岳麓书社,1984出版。性质:古汉语虚词用法专著,释虚词160个。编排方法:古声母36字母编排。

特点:特殊用法引证丰富。

(十一)《词诠》

作者:杨树达,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性质:古汉语虚词专著,收虚字500多个。编排方式:注音字母编排。

特点:既有通常用法,也有特殊用法。

(十二)《诗词曲语词汇释》

作者:张相,中华书局1953年出版。性质:研究唐宋元明之间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专著。

特点:

(1)解释单词或词组的意义;

(2)探讨语源;

(3)分析语法。

三、字典辞书的注音方法

1、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法: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去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

调。如:“毛,莫袍切。”(máo←←mò+páo)

3、注音字母

4、汉语拼音

四、使用字典辞书的注意事项

熟悉体例:

(1) 工具书的体例包括收录范围、编排方法、说解方式等;

(2) 各书体例详见于前后《序》、《凡例》、《说明》等附件中;

(3) 细读《凡例》;

(4) 注意《补遗》之类。

作业:

1、查检下列各字在《辞源》(修订本)或《辞海》中属于哪一部,并列举其所收义项:

含空张颜莫涉鄰陵除遵

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

一.简介《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是以鲁国国君的年号来组织编排历史资料的,记事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开始,止于鲁哀公27年(公元前468年),实际上《左传》的记载到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关于《左传》的作者历来有很多争论,较为可信的说法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后来经过许多人增益而成。一般认为它原是一部独立的著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此书是传《春秋》的,于是改名为《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谷梁传》(谷梁赤)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历史文献,它比较系统地详细地叙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

《左传》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也很大,《左传》善用简朴的语言记述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也善于运用写实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鲜明地表现出历史人物的面貌和性格,记事上工于剪裁。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唐)刘知几评价说“史书之极也”,《左传》也为《史记》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左传》的注本,通行本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即(晋)杜预作注,(唐)孔颖达疏。(注:给古书作的注解。疏: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再作注解的,又称“正义”

精读文章:

《郑伯克段于鄢》这个篇目是后加的,《左传》本无篇目的。

初:《说文》: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开始—→起初、当前、从前。

武姜:武是她丈夫郑武公的谥号,姜是她本家的姓。以羊头装饰头部,是古姓,传说是炎帝的姓。

京、都、国:京的本义是“大”,在先秦,“京师”连用才指国都,“京”指国都是后来的事情。“都”本指大城市,汉以后才表示国都。在先秦,国都义常由“国”来表示。

古代的城市邑:一般的城市,不设祭祀祖先的宗庙。

都:大城市,设宗庙,是诸侯子弟或卿大夫宗庙所在地。

国:大城市,国都。诸侯贵族的宗庙所在地。(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

宠弟:处于尊荣地位的弟弟

滋蔓:滋长、蔓延。此注是采用孔颖达疏,以“滋蔓”为并列结构,但服虔注则以“滋蔓”为偏正结构,解为“益延长”,就《左传》全书用例来看,单音节动词和单音节形容词前面的“滋”全都用作状语,当训“益,更加”(参看哈佛燕京学社编《春秋经传引得》1811页);再从本文下句“蔓,难图也。”单承“蔓”字申说,也可看出“滋蔓”应是以“蔓”为中心语的偏正式词组。

毙:仆倒、倒下去(注意:不是指“死”)

鄙:1)边疆、边远的地方

2)庸俗、浅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注意:古汉语中“卑鄙”一词和现代意义不同,是“地位低下、见识短浅”)3)看不起,轻视“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4)谦词谦称自己“鄙人”

请:1)请,请求“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2)“请”字后带动词时,有两种意义。

A.请某人做某事“若弗与,则请除之。”

B.请允许某人做某事,“请”后的动词是表示说话者的行为“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众:衆,从日从乑,象太阳下集体劳动的人。本义是“奴隶”—→士兵

—→军队;

“奴隶”—→一般人—→平民百姓;“奴隶”—→多

暱:昵异体字,“亲近”,本义是“日近”

诸:兼词“之于”

黄泉:黄土下的泉水。古人死后葬于土中,所以用“及黄泉”作为“死”的讳称。

语:1)动词,谈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2)动词,告诉“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3)名词,言论、话“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

4)名词,谚语、俗话“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传》解释篇目:

呼“郑伯”是讥诮他有失教导。呼“段”是因为段不守弟道,因而不称其为弟。

补: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作者把人物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中,通过精选语言、行动来刻画他们不

同的性格。郑庄公的虚伪、阴险、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一开始先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任段恣意妄为,以来积聚人心,最后,时间成熟,就名正言顺的去讨伐。共叔段的贪婪骄傲、狂妄愚笨,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守弟道、臣道,陷自己于不义之中,自取灭亡。(同时,也体现出人欲的无度)。还有姜氏的昏愦偏爱,以私情干政,酿造了兄弟争杀的苦酒。祭仲的老成,公子吕的急燥,颖考叔的机智,都栩栩如生。这场战争的源头是姜氏的偏爱和统治者内部的争权夺利。本文庄公与姜氏由分裂到和好的过程,颇有点儿人情味,反映了古代重视孝道的人伦观。(同时,也进一步表明庄公的虚伪,给人一种假象)

《齐桓公伐楚》

精读课文:

本篇选自《左传僖公四年》,主要记述了齐楚之间一次军事、外交的斗争征、伐、侵、袭:

“征”是上伐下、有道伐无道(褒义词)“五侯九伯,汝实征之。”

“伐”是公开宣战的军事行动,并进攻的国家总要找一个声讨的理由、借口(中性词)

“侵”是不宣而战,不需要任何理由、借口而侵犯别国领土(贬义词)“侵蔡”

“袭”是乘人不备而进攻,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是偷偷地进攻。“将袭郑”

《左传》“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风:一说为“散失”。(齐国散失的牛马也不会跑到楚国来)

一说为“牝牡相诱”、即“发情”。(发情的马和发情的牛根本不相干)虞:1)料到、意料

2)欺诈“尔虞我诈”

昔:1)从前、过去,跟“今”相对。

2)夜,“通昔不寐矣。”《庄子天运》

五侯九伯:泛指天下诸侯。“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九伯”指九州之长,古书中所指的九州通常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夹:辅助、辅佐

无以:没有用来……的

征、徵:

征:

1)远行“昭王南征而不复”

2)征伐“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3)赋税“弛关市之征。”《管子大匡》

4)征税“关几而不征。“(关几:关卡设检查)《管子五辅》徵:

1)证明、验证“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矣。”《论语八佾》

2)应验休徵(好的应验)、咎徵(坏的应验)

3)预兆、迹象“兵未战而先见其败徵”《史记项羽本纪》

“王美人梦日入其怀。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贵徵也。’”《史记外戚世

家》

4)召、徵召,特指君召臣“上善其言,徵拜为郎”《论衡命禄》

“于是使人发驺徵庄辛与赵。”《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

5)索取、求取“雍氏之役,韩徵甲与粟于周。”《战国策西周策》

6)追究、责问“寡人是徵”

7)五音之一“宫、商、角、徵、羽”

君其问诸水滨:你还是到水边去询问这件事情吧!其:语气词诸:之于岂不谷是为?:难道为了我吗?宾语前置句式“宾语+是+谓语动词”

社稷:社,示土会意,表示土地神。稷,谷神。这二者为古代国君所祭,引申指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也叫“社稷”,古代国君必立社稷。(左宗庙、右社稷)社稷的安危存亡就象征着国家的安危存亡,因此,古代又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绥:车中靶也《说文》

1)车上的绳子,登车时作拉手用“王子搜援绥登车”《庄子让王》

2)安定、安抚“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绥靖”

方城以为城:以方城为城墙。介词宾语前置。

“吾道一以贯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所:没有……的地方(方法等)

本文四问四答,显示出齐国的自持强大,盛气凌人。楚国态度从容,措辞柔中寓刚,毫不退让。其中外交辞令的运用相当精妙。全篇文章,波澜起伏、张弛有致,排偶叠出,整齐而流畅。

《宫之奇谏假道》

精读课文:

本篇选自《左传僖公五年》,主要是记载宫之奇劝谏虞公。驳斥虞公的宗族关系和神权的思想,指出国家的存亡在人而不在神,提出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

复:又,再

表:外面,屏障“表里河山”

再:两次、第二次“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注意:古人表动作的量,从“一次”到“十次”都用的是一般数字,如“一鼓作气”、“三思而后行”、“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等,唯独“两次”不用“二”,而用“再”。

再、两、二、复:再,指两次,指动作的量。两指双方,指自然成双的事物,指动作的面,如“两手”、“两翼”、“两端”。二,是一般的数目字(贰用作“二”是后代的假借用法)。复,是再、又的意思,着眼在行为的重复,所以不止两次也可以说“复”,现代汉语中的“再”相当于古代汉语的“复”,要注意区分。

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其虞虢之谓也:大概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吧。宾语前置句式

惟德是辅:只保佑有的人。宾语前置句式

冯:凭借、依靠

宫之奇以其族行:以,带领、率领

更:(副词)再、又

《烛之武退秦师》

泛读课文:

本篇课文采用泛读形式,主要点出重要的词语和语法现象,然后师生共同疏通全文。

以:因为

军:屯兵名词活用为动词

敢:(表敬副词)冒昧地

行李:使者

何厌之有:有什么满足的呢。宾语前置句式

封:以……为疆界名词活用为意动

肆:伸展

微:(否定副词)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敝:损坏

易:代替

其:(语气副词)还是

《晋灵公不君》

精读课文:

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主要写了晋灵公的残暴和赵盾的忠于国事、敢于直谏。

不君:不行君道。君是名词用为动词,施行君道

辟:躲避,避(古今字)

孰:熟(古今字)

三进及溜:一进及门,二进及院,三进及溜。溜:屋檐

善莫大焉:没有什么善比这个更大。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谁向善没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鲜:很少

克:能够

贼:杀害,伤害

晋侯饮赵盾酒:晋侯使赵盾饮酒。饮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非礼也:《周礼》记载,君王宴请臣子,臣子饮酒不能超过三杯。

死之:为赵盾死了。死,为动用法。

田:古今字,后来写作“畋”

饥、饿:饥表示一般的肚子饿。饿表示长时间没有进食,甚至威胁到生命的饿。我之怀矣,自诒伊悲戚: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招来了忧患。

其我之谓矣:大概说的是我吧。宾语前置句式

书法:记事的原则

《齐晋鞍之战》

精读课文:

本篇选自《左传成公二年》,记载了著名战役鞍之战,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

以《左传》对战争的描写。文中表现了由于齐师骄傲轻敌,晋君同仇敌忾,决定了齐的溃败。

陈:摆开阵势

御:为……驾御为动用法

余姑翦灭此而朝食。:我们姑且在这点消灭他们才吃早饭。(狂妄之语)

介:1)疆界,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界”“无此疆而介。”《诗经》2)居中,在中间“介居二大国之间”《左传襄公九年》

3)特指居宾主之间作为传言人的人。“子服惠伯为介。”《礼记檀弓下》

“诸侯相见,卿为介。”《荀子大略》现代汉语中的“媒介”、“介绍”

4)直立(品行)“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耿介”:光明磊落,具有卓越的操守(形容词)“不养耿介之士。”《韩非子》

5)铠甲“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史记韩非子传》

6)量词,“个”,但只限于“一介”“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

矢贯余手及肘:及,应该是连词,表示“和”的意思。

险:1)路不平坦,地势高低悬殊“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险要“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

3)防御工事“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古称长江为“天险”,既指长江是天然防御工事之意。

注意:在古代汉语中,“险”字很少作“危险”一义讲,表示“危险”义是用“危”。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师之耳,在吾鼓,师之目,在吾旗。

并提(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该写成两个短语或者两个句子的话语,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者一个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义上却仍然要按照两个短语或者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叫并提或分承。

“(吴)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三国志华佗传》败:1)毁坏“法败则国乱”《韩非子难一》

2)军队被摧毁击破也叫“败”,即输“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

“败”用于使动,指把对方打败。“秦数败赵军。”“败宋师于黄”

3)衰落,凋残“残花败柳”

4)食物变质“鱼馁而肉败,不食。”

先秦“败”与“坏”意义相近,“坏”偏重宫室建筑的毁坏,如“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入于室,又坏户”,这个意义不用“败”,辐射能击败敌军、成败、腐败等意义不用“坏”。

逐之,三周花不注:晋师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齐师之狼狈,慌不择路)

请寓乘:请允许我搭乘你的车。

谓之君之而射之,非礼也:虚伪迂腐之词。统治者进行战争,本来就要杀戮大批的人,而齐侯在激战中却来讲所谓的“仁义”,是很虚伪的。同时与古人“戎事以杀敌为礼”不合,不解“擒贼先擒王”的战争策略,可见齐侯之迂腐。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一个人不把用死来使自己的君主免除祸患看作为困难的

事情。

劝:鼓励在古代汉语中“劝”是作积极的鼓励讲,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作消极的劝阻讲。

附加:古代军车的座次是怎么样的,主帅车,尊者车,一般战车。

《楚归晋知罃》

泛读课文:

本篇选自《左传成公三年》,记载了知罃忠君爱国、对楚不卑不亢的精神。

求:交换

不胜:担当不起

又谁敢怨:又敢仇恨谁。宾语前置句式

纾:缓和,解除

德:感恩

任:担当

脩:通修,表示保卫、治理

所以:用来……的方式(工具、手段等等)

学生自学《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两篇文章,主要是要求学生在结合注释的情况下,较为顺畅的翻译出文意,对前面的所学的知识能做一定的运用。提示较为难译的地方,点出一些翻译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并让学生自己去注意文选中的语法现象。

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汇

1.古今词汇的继承和发展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因为有继承,所以它们有相同的一面;因为有发展,所以它们就有不同的一面。在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旧词的不断消亡,新词的不断产生,词义的不断演变。我们在阅读古书的时候,消亡的旧词不会构成大困难,可以利用工具书解决。构成重大困难的是古今词义有演变的词。

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sān,三岁牛;牭sì,四岁牛。犕bèi,两岁牛。驹j,ū马两岁。駣táo,马三岁。

历史词汇消失的原因:(1)由于某些事物的消失而消失,如:“笏”、“劓”;

(2)由于人们认识的改变而消失,如:“祲”;(3)由于词汇内部的调整而消失,如:“倡优”。

2、古今传承词——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从古代一直用现在的词。

二、古今词义的基本情况(就古今传承词而言)

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至今沿用)

主要是属于基本词汇,体现了语言的继承性和稳固性。(包括表自然界的

词,表社会关系的词,表日常用语的词)

《说文解字》:埃,尘也。《新华字典》:埃,灰尘。

《说文解字》:裹,缠也。《新华字典》:裹,包,缠。

《说文解字》:老,考也。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也。

《新华字典》:年岁大,时间长。

2.古今词义相差甚远(迥别)

内外乖者可亡也。《韩非子·王征》

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商君书·农战》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僖公三十年》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熬——烤干。艺——种植。编——穿连竹筒的绳子。题——额头。文学——文献典籍。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微殊)

(1)赦之,以劝事君者。《左传·成公二年》

(2)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史记》

(3)酒酸不售。《晏子春秋》

三、古今词义的差异

1、词义范围扩大:“缩小特征,扩大应用范围”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

菜: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

雌:鸟母也,雄:鸟父也。

河:古专指黄河。《山海经·海外北经》:“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今泛指多条河流。

皮:古专指兽皮。今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傅”中的“皮”即为古义。《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礼记·坊记》郑玄注:“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

还如:色、醒、睡等

2、词义范围缩小:“扩大特征,缩小应用范围”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缩小。(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

丈夫:先秦“丈夫”泛指男性,现指妻子的配偶。如《国语·勾践灭吴》“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既有好闻的,也有难闻的;既有香气,也有臭气。《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气味象兰草一样芳香)。”在表示秽气时

在“臭”之前加“恶”,如《礼记·大学》:“如恶恶臭。”“恶臭”指难闻的气味。后来又泛指各种气味而专指秽气,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这里“臭”和“香”相对,显然指秽气。

坟:上古泛指高土堆,现指坟堆。如:“登大坟以远望兮”《九章》

禽: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周礼·天官·庖人》:“有六禽。”郑玄注:“宜为羔、豚、犊、麛、雉、雁。”《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之兽。”

瓦:古义指陶器的总名。《说文·瓦部》:“土器已烧之总名。”今专指一种建筑材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震。”

子:古义为子女的总称。《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后专指儿子。《战国策·赵策》:“父母之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

3、词义范围转移(词义转移)

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词义范围由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由甲范围变为了乙范围。特点是新义产生后,旧义就不存在了。如:

涕:古义眼泪。《史记》:“涕满匡而横流。”今义是鼻涕之义。

走:古义指跑。《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夸父与日逐走”。《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亡。”如今是行走之义。

羹:古义指带汁的肉。《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亦指带汤煮熟的蔬菜,《韩非子·五蠹》:“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古诗《十五从军行》:“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后来指汤类的食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羹”“汤”同义连文。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莲子羹等。

荤:古义指葱蒜等有辛辣刺激气味的蔬菜。《说文·艹部》:“荤,辛菜也。”《玉藻》曰:“膳于君,有荤、桃、茢;于大夫,去茢;于士,去荤。”此言天子、诸侯、大夫、士之臣为其君献熟食之礼。郑玄注:“膳,美食也。荤桃茢,辟凶邪也。大夫用荤、桃,士桃而已。”又云:“荤,姜及辛菜也。茢,菼帚也。”《管子·立政》:“瓜瓠荤菜,百果具备。”后指鱼肉等肉类食品,《旧唐书·王维传》:“居常蔬食,不茹荤血。”范成大《离堆行》:“款门得得酬清樽,椒浆桂酒删膻荤。”舒梦兰《游山日记》:“公已绝荤久矣,亦尚思肉味否?”

汤:古义指热水。《列子·汤问》:“日中如探汤。”今义指汤类食品或煮饭的汁。

狱:古义指案件、官司。《左传·庄公十年》“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义是牢房、监狱之义。

红:古义是粉红、浅红色。今义为大红色。

(1)由于引申而词义转移;(2)由于假借而词义转移;(3)原因不明的词义转移。

4、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词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词以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

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变化,但有少数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1)由褒义变为贬义

爪牙:古义指勇猛的干将、得力的助手。褒义→→→→贬义。

《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

2)由贬义变为褒义

锻炼: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用为贬义。今义则用为褒义。

3)由中性变为褒义

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为褒义。

4)由中性变为贬义

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杜预注:“庶人不与政,闻君过则诽谤。”《史记·夏本纪》:“女无面谀,退而谤予。”贾山《至言》:“商人庶人诽谤己而改之,从善无不听也。”《战国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今义则指诽谤、诬陷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谣言:古指民间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现指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后汉书》“诗守南楚,民作谣言。”

5、词义程度轻重不同

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

诛:古义为责备。从诛的字形可以分析出来。《说文·言部》:“诛,责也。”今成语有“口诛笔伐”。《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

恨:古义是遗憾、不满。《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现为仇恨。

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

怨:古义指痛恨。《史记·淮阴侯列传》:“秦父兄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史记·袁盎列传》:“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秦本纪》:“缪公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后指埋怨,《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②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今义指一般的购买。《清史稿·兵志》:“请令两广督臣续购大小洋炮。”

作业:

1、举例说明什么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2、举例说明什么是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第一单元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占优势

古代单音词向现代复音词发展的方式有:

1)古代的单音词,加上词头或词尾构成现代的复音词

虎——老虎斧——斧头兔——兔子

2)与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词构成现代复音词(重要)

友——朋友显——明显赠——赠送

3)古代的单音词为不同的复音词所替代(单音词与复音词没有相同的词素)

亡——消失川——河流津——渡口常——规律

应该注意:

A古代汉语大多数词读出来是一个音节,写下来是一个汉字。汉字记写词义,古汉字具有因形示义,义寓形中的特点,所以分析汉字形体就可以探求其所记词之本义。这种据形索义的方法叫做在训诂学中叫“形训”。

B阅读古代作品时,不要误合两个单音节词。

如:“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不是一个双音节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只中。”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云髻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

C翻译古代作品时,应该注意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对译成用它作语素的合成词。如“旌蔽日兮敌若云。”旌jing,一声——旌旗,蔽——遮蔽,日——日光,敌——敌人,云——乌云。

D单音节词在使用中词义引申更为灵活,因而古汉语中单音节词一词多义现象特别突出,其连锁反应是存在大量同义词。

二、古汉语的单纯复音词

单纯词与单音词是从不同角度对词所作的分析。所谓单纯词,是就词的构成方式来说的,它依据于构词的成分——词素的数量,而不考虑音节的数量,凡是只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不论其有多少音节,都是单纯词。如:拿破仑。

单音词着眼于词的语音形式,它依据于词的音节的数量,而不考虑词素的多少,凡是由一个音节(书面上是一个汉字)构成的词,都是单音词。

1.联绵词

联绵词由两个音节构成,记写联绵词的两个汉字仅仅代表两个音节,一个语素,即一个音义结合体。不可以拆开分析。王国维:“合二字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

联绵词的特点:A意义上不可分割

B大多具有双声叠韵的关系

C在书写用字上常常不固定

如“倜傥”指卓越的样子。《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数,唯倜傥非常之人存焉。”

古代训诂学家有时把连绵词当作两个词拆开解释,造成错误。

如“披靡”是草木随风偃扑的样子,用来比喻军队的溃败。《史记·项羽本纪》:“汉军皆披靡。”张守节《正义》云:“靡,言精低垂。”

如“辟易”是倒退的样子。《史记·项羽本纪》:“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张守节:“言人马俱惊,开张易久处,乃至数里。”——望文生义

2.叠音词(重言词、叠字)

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音节构成的单纯词。叠音词古代相当多,主要用来模拟声音或描写景物和情态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侃侃、坎坎、霍霍、萧萧、离离、依依、蚩蚩等

注意:叠音词与叠词(单音节词重叠使用形式)不同。

1)叠音词是一种词的形式,叠词是单音节词的使用方法。

2)单字意义与整个词义有无关系,这是区别叠音词和叠词的主要标准。具体说就是叠音词的每个字只表音不表义,单字的音义与整个词的意义不同,而叠词的含义与原词基本一致,大多表示事物行为的重复,意义是复合的。

三、古代汉语的同义复合词

同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语素组成的合成词。在训诂学中也叫“连文”。王引之《经义述闻》称为“平列二字上下同义。”俞越《古书疑义举例》称为“两字一义”。

1、傲慢

《礼记·曲礼》:“敖不可长。”《释文》:“敖,慢也。”二者是同义词。

2、疾病死丧葬埋

《墨子·兼爱》:“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

3、恐惧

《战国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四、古代汉语的偏义复词

偏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并列构成,但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今之“窗户”“动静”。古之“园圃”等。

“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

《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余冠英:“细看全诗,仲卿实在没有父亲,这里因‘姥’而连言‘公’。‘公姥’为偏义复词。”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余:“‘父兄’是偏义复词,因兄而连带提到父,刘氏有兄无父。”

“昼夜勤作息。”

“先帝曾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后汉书·何进传》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水调歌头》

五、古代汉语的同义词

1、关于同义词——同义词指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古汉语里有大量单音节同义词。如“饥”和“饿”,“疾”和“病”“人”和“民”“封”和“疆”、“境”,“饥”和“馑”。应注意:这些同义词大多同中有异,古代训诂学家也比较注意其区别。如:

《史记·周世家》:“及(弃)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正义》:“种曰稼,敛曰穑。”《说文》:“谷可收曰穑。”朱熹

《论语注》:“谷不熟曰饥,采不熟曰馑。”

《大雅·生民》:“于豆于登。”孔疏:“《释器》云木豆谓之斗,瓦豆谓之登。是木曰斗,瓦曰等。对文则瓦木异名,散则皆名豆,故云瓦豆谓之登。”

《说文》:“往,之也。”“蔬,菜也。”“及,逮也。”

《尔雅》:“宅,居也。”“亚,次也。”“宵,夜也。”“弄,玩也。”

掌握同义词辨析的意义

1)可以防止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做到较深入地理解作品内容与写作技巧。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2)我国历史上的避讳现象多,同义词的替换正是用来避讳的主要方法。

3)古代训诂书和注释书,常用的方法就是用同义词去训释词义。

2、同训之例:

《说文》:“迫,近也。”“迩,近也。”“逖(ti去声),远也.”“迥,远也。”“逴,(chuo去声),远也。”

3、互训之例:

《说文》:“茅,菅也。”“菅,茅也。”“追,逐也。”逐,追也。”

4、关于“析言”与“浑言”

“析言”是训诂学术语,也称“别言”“专言”,与“浑言”或“统言”相对。古汉语中有些词用于特指,前人(书:段玉裁)称为“析言”,用于泛指,叫“浑言”。

一般来说,这类同义词连用时是泛指的意义,用于对举时是特指的意义。

(1)稻——糯(糥、稬)nuo “稻”有泛指和特指的区别。泛指则包括粘者和不粘者,是总称。粘的稻叫糯米,不粘的稻叫粳米。特指则专指粘者,即糯米,与粳米相对。所以说:浑言之,“稻”与“糯”同义;析言之,则“稻”与“糯”不同义。讲教材。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乡”下注:“国与邑名可互称。析言之则国大邑小,一国中离析为若干邑。”

(3)《说文》“宫”段注:“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则不别也。”

5.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辨析同义词最根本的方法是比较,具体方法是:

1)互换法

2)对举法

3)察源法

6、辨析同义词应该注意的问题

1)同义词的“同义”是就义项而言的,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而言的。正因如

此,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义项上和不同的词构成同义关系。

2)注意词义的时代性和同义关系的可变性。

第一单元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是造词时所赋予给它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词义。

※解:jiě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分割动物的肢体;

(2)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分解,溶化;

(4)和解,调解,排解;

(5)消除;

(6)解释;

(7)理解,懂得;

(8)懈怠,松懈。(xiè)

《说文解字》:“解,判也。从刀判牛角。”“分割动物的肢体”是本义。

鄙:bǐ

(1)古代行政区划单位;《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酇(zuǎn),五酇为鄙。

(2)采邑,小邑;《周礼。天官。大宰》注:都之所居曰鄙。

(3)边邑;《尚贤》:四鄙之萌人。

(4)质朴;厚道;《老子。胠箧》: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5)庸俗,浅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贪婪,吝啬;《韩非子。五蠹》: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7)看不起,轻视。《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鄙—从阝得形;阝——邑;凡从“邑”之字,皆与城邑、地名有关。“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是本义。

2、引申义——引申义也叫变义,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朝”“息”

《说文解字》:“引,开弓也。从弓丨(g ǔn)——拉长——伸展。

引申义分:直接引申义与间接引申义

(1)直接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第一讲绪论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这种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和记忆相当数量的古代词汇和语法规则等内容。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例如…

古代汉语教案古代汉语教案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引我讲我们讲了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我们在前两周讲了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有许多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语言发展变化引起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是要来探讨词义变化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大家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系,掌握词义变化的脉洛,深刻地理解、掌握词义。 这一讲我们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 四、如何分析引申义 五、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有好几个意义,其中有较原始的,有后来发展,变化来的,还有借假义,一般人说词的本义是指它最初的意义。 ①什么是词。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一个词由形式内容两部分组成,形式是它的读音,内容是它表达的概念。不包括形体、字义同词义。②词的产生就是语言的产生,语言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产生的几十万年前,我们如果说研究词的最初产生的意义,那么研究工作是无从作起的。我们研究词的本

义,往往要借助文字记录的语言材料来考察词较原始的意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为了记录表现语言、解决语言时空问题而产生的,是语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词和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差异,如果人类使用语言是一年的时间,那么文字则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借助文字资料来研究的词的本义并不是汉语最原始的意义,而是指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的最古老的意义。 引申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词的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关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例如: 引:小篆写作,指事字,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开,形状变长,所以引申为长,延长,(还有拉、导领、后退等义)在“引申”这一词中用的是延长这一义 申:甲文作,籀文作昌,小篆作,从甲文看象闪电形,申是古电字,后来假借为地支名和陈述义,作为伸展一义,有人认为是引申义,闪电光延申状 由“引申”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义的“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的主要方式,词义不断地引申就可以克服词和语言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使语言更好地完成帮助人们交际的任务,但从另一方面说,一词多义现家太纷繁,又给学习掌握选成了困难,为了学习古汉语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来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分析本义,引申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会加深对词义的理解。例如: 绥:有安抚的意思

古代汉语教案文选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 《水经注》 一、作品介绍: 1.《水经注》和《水经》 《水经注》是给《水经》作注的,《巫山巫峡》从《水经注》选出,题目自加。 《水经》是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一部地理着作。作者是谁说法不一,有说是汉代桑钦着,有说是晋代郭璞着,但无可靠依据,据明、清人考证,着者可能是三国时人,姓名不可考。 《水经》原书内容很简略,共三卷,记载大小河流137条,到北魏时郦道元给《水经》作注,名义是“注”,实际上是以北魏以前的地理着作进行了新的创作。 2.作者介绍 郦道元(44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家善长,范阳涿鹿人(今河北涿县)。曾任尚书省主客郎(尚书省,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占,中占,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省,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东汉之制,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占,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尚书占总领长官为“尚书令”。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皆统属其下)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尉、春、秋、晋国上、中、下三军都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设中尉,职掌“选练举贤,后官,能”,秦汉为武职,掌京师治安)等职,他执法严峻后为派出作关右大使,途中被企图反叛北魏的雍州刺史肖宝寅杀害。郦道元好学博览,遍历北方,留心观察水道地理现象,故能撰写出《水经注》。 3.《水经注》的价值: ①《水经注》共四十卷,资料超过原书20倍,记载了全国水道1252条,它不仅大大扩充了原书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它不只是简单地记述这些河流的名称,而是对每条河流的发源地,支流及所经地,还有每个流域的水文,气候、地形、土壤、植物、物产,工程建设都作了较详细的记叙。专家们认为《水经注》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好的水文地理,河流地理名着而且也是一部以河流为基础的区域自然地理名着。 ②《水经注》还用“因水记山,因地记事”的方法,记载了各条河流沿岸城市的建设沿革各流域,近的风士人情,有关的历史遗迹和神话传说,并且用优美的文笔对这些地区优美的风光,山川形貌作了生动描写,远远超出了“水”的范围。“地理书”的范围,其中许多篇章也是优秀的游记体散文,语言简洁,文笔深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文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③《水经注》在保存资料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书中引用着作437种之多(不

古代汉语教案[1]

古代汉语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古代汉语》教案 学年学期2007 -2008 学年第 1 学期 主讲教师 张居三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 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 第一次课绪论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重点及难点: 古代汉语的分期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 授课内容: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如:说明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现象等。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三、教材 (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 《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理论 常用词——古代词义材料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是综合性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即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该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由学生自学。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只涉及较少部分,如《诗经》、《楚辞》等。而古典文学课将涉及到辞赋、诗、词、曲等。这样,古代汉语课中的自学部分,古典文学课将会讲读其中的大部分。古代汉语课讲读的大量散文作品,又将为古典文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二者互补,将使学生在古代汉语课与古典文学课两方面都收到成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计划讲授144课时。 二、课程内容 数学计划和安排 古代汉语课的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以文选为纲,常用词、通论与之密切配合,共七个单元,第一学期讲授第一、第二、第三单元及第四单元的文选,第二学期讲授第四单元的

古代汉语《谏逐客书》教案

《谏逐客书》·李斯 一、李斯其人 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 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 始皇死后,为赵高陷害谋反而被腰斩。 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学作品,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史记·李斯列传》中的几个典型情节 厕鼠与仓鼠:李斯生命中的转折点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贵贱穷通,所在自处”——李斯形成自己的人生观,通过厕中鼠和仓中鼠的强烈对比,表现出他倾慕富贵荣华,认为自己该身居高位,不甘沦落下层的心理。

师从荀子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李斯认为楚王不足成事,而秦王恰好是能的天下的帝王,现在这个时候正是白衣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机会,李斯还说“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最大的耻辱和悲哀莫过于卑贱和贫困,而人们一旦卑贱贫困便非难社会,说自己与世无争,厌恶功名利禄,这不是李斯这种人的本愿。于是李斯西入秦国,奔向他的大好前程去了。 吕不韦门下客到客卿 至秦,会庄襄王(异人)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說,說秦王曰:“……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賢,犹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彊,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 李斯去到秦国,正好赶上庄襄王死了,李斯于是去找当时的相国吕不韦,吕不韦很赏识他,于是他得到了见到嬴政的机会,就对嬴政说现在的局势周王室衰微,诸侯间互相兼并,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现在诸侯臣服秦国就像郡县服从朝廷,您凭借秦国目前的强大还有您的贤德去征服六国,容易的就像扫除灶上的尘土一样,如果现在再不动手,等六国缓过劲合起伙来,到时候纵使像黄帝的才能也吞并不了了。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副词 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它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份,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又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也不能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它虚词相通的一方面。副词具有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经常在句中充当状语。根据定义,古代汉语的副词大致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下面对这六类副词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程度副词 用来表示事物性状和行为的程度的副词,一般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恐、思、恶、望等词)的动词。有时也可以修饰一般的动词,大多数作状语,少数(甚、极)也能作补语。程度副词可分为表轻度、表过甚、表极致、表比较四类。 1)表轻度程度的词 古代汉语里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如“最”“至”“甚”“太”等字从古到今变化不大。有少数程度副词变化比较大,读古文时必须特别注意。例如:“少”和“稍”就是如此。 现代汉语里的“少”用作形容词,古代汉语里的“少”则常作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稍”;而古汉语里的“稍”则是时间副词,有“逐渐”的意思。先看“少”的例子: 1、太后之色少.解。 2、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 和于身也。《战国策》 (稍微进一点自己所嗜好的食物,使身体舒服。) 4、然而天下少.安,何也?《治安策》 再看“稍”,在古汉语里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实现渐进,可译为“逐渐”“渐渐”“逐步”,有人作程度副词,有人归于时间副词。 5、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6、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史记》 7、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史记·秦本纪》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同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概括地说,古代汉语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具体地说,古代汉语是指“五四”运动以前的汉语,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远古、上古、近古等不同时期的汉语,又包括使用范围有广、狭之分的共同语和方言,还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 语言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关于语言产生的时间,北京大学的叶蜚声教授有个形象的比喻:科学界一般公认生物已有36亿年的历史,叶教授把36亿年缩成一年。一年有360多天,所以: 一天相当于一千万年 一天24小时,每小时相当于42万年 每分钟大约于7千年 按照这三个缩小的尺度来回顾,那就是: 1月1日开始出现生物 12月1日恐龙才出现和死亡 12月25日出现灵长目(哺乳动物) 12月30日出现猿类 12月31日出现人类和语言 12月31日晚上11点,周口店猿人才开始用火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原始文化遗迹和文字,就是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分钟形成的。由此说来,语言的产生至今已有近一千万年的历史。 文字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的文明程度才产生的一种辅助性的交际工具。汉字的产生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甲骨文距今3300年。 根据汉语史的分期: 远古汉语————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原始汉语)(公元三世纪以前)(公元四至十二世纪)(十三至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以后)汉字产生以前周秦两汉魏晋至唐五代宋元明清五四以后我们开设的古代汉语课,就时间范围来说,远古汉语、近古汉语不是我们主要讲解的范围,因为远古汉语指的是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汉民族语,也就是商代以前的原始汉语,由于那时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没有留下具体的材料,我们无从知道它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也就无从讲起。近古汉语是指元明到“五四”之间的汉语。这个时期的文言文虽然在书面语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已出现了像“变文”、语录、话本这样一些古白话,由于它们同现代汉语比较接近,比较容易懂,所以我们也不拿它们作为学习或讲解的对象。 就“古代汉语”这门课来说,它的内涵只是包括上、中古时期的汉民族共同语,并且是上面语,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文言文”。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并不是要去说古话、做古人,而是为了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人运用文言文这样一种书面语,为我们流下了极其丰富的

【K12学习】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 《齐桓公伐楚》教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选,它选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书,叫做《左传》,《左传》是左丘明所著,与它并称春秋三传的还有《公羊传》《谷梁传》。春秋三传都是对《春秋》进行补充说明的。《左传》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擅长写战争场面以及外交辞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左传》中描写外交辞令的代表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它到底精彩在哪里。 题解 齐桓公(—公元前643),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侯爵,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曾九合诸侯。桓公时期,北方的狄族相当强大,曾于鲁闵公元年打败邢国,于鲁闵公二年灭掉卫国。南方的楚国其时也迅速壮大起来,并企图扩大势力向北方发展。当时中原诸侯国面临着南北夹击的威胁,《公羊传》形容当时的形势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齐桓公即位后,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力强盛,先后率领诸侯 军打败狄族,帮助邢国迁都,使卫国重新得以封立。

齐桓公伐楚发生于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公元前770年中国进入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进一步衰落,各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几个大的诸侯国经常发生兼并战争。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桓公于重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达到了空前的强盛,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桓公看到当时周王室地位日渐衰微,周围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进攻,于是号召各诸侯国尊王攘夷。讲的就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中原其它诸侯国,向南进攻楚国。攘:排除;夷:是对华夏民族之外其它各民族的泛称,当时楚国地处长江中游一带,楚人 的系统,所以也是夷。但是,楚国也是一个新兴的强大的诸侯国,它吞并了江汉一带的各民族部落,并进一步向中原扩张,控制了一些华夏族小国,象淮水边的蔡国就是楚国的盟国。鲁僖公元年、二年、三年,雄心勃勃的楚成王连续三年向北侵犯地处中原腹部的郑国,楚国还拒绝给周王室纳贡。楚国势力逐渐向北发展,跟齐国的霸业发生了冲突,因此齐桓公兴兵南征,首先击溃了蔡国,接着便向楚国进军。楚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开展外交战,最后双方达成妥协:楚国承认不向周王室纳贡的错误,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退兵。主要记述了这场外交战的经过。 战争最终虽然没有打起来,但遏制了楚国北进的势头,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31046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1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1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古代的文选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实词和虚词与现代词汇不同的词性及用法。 2.使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固定格式表达的意义和用法。 3.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与现汉语法不同的文言语法。 4.通过对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古代白文。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上学期使用。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 2.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论联系语言运用实际讲清楚理论的基础 上,进行语言技能的课堂训练和课外练习。 3.本课程的讲授是由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每一篇文选讲授其中的常 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 4.文选部分主要是讲授历代古文名篇,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散文名篇和宋明清小说选段。文选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文选部分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性 知识。 5.理论知识主要是讲授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掌握古汉语的特 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加快学习速度。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诗词格律、修辞、文献以及文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6.由于本课程涉及的是古代汉语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课文中存在大量与现代 汉语词性和词意不同的古代词汇,所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已经具备汉语中高级水平,在之前现代汉语课学习中掌握了现代汉语的一些基础和 应用知识。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对各章节内容适时进行课堂练习,一般在学完各节基本内容之后,用一些时间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开展练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古代汉语基本概念知识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对常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的理解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 《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古代汉语》,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王力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格律等。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 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学时,共计108学时。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 六、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教师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七、教学方法 文选与古代汉语常识交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知识。有条件的要制作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八、大纲编制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可作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选 一、文选是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材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 二、教材中的文选,是从大量古代文献中选择出来的典范作品。编选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同时又注意与古代汉语常识密切配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文选,认识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的理解。 三、教材中的文选编成若干单元,与古代汉语常识内容相配合。 四、文选的讲授应以字、词、句的解说分析为主,并结合古代汉语常识中的知识与理论进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选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讲授篇目,由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讲授,讲授的过程中要突出其示范性,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教学能力;一部分为自学篇目,由学生课下自己研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单元文选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蝜蝂传》《桃花源记》《巫山、巫峡》 《王子坊》《蓝田县丞厅壁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庐山草堂记》《岳阳楼记》《大龙湫记》 《游天都》《传是楼记》 第二单元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吕相绝秦》《子产论尹何为邑》《晏婴论季世》 《句践灭吴》《范雎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 《燕昭王求士》《鸿门宴》《陈涉起义》 《孙膑》《韩信破赵之战》《汲黯》 《西门豹治邺》《张骞传》(节录)《华佗传》(节录) 《肥水之战》《〈张中丞传〉后叙》

精品课件!《古代汉语》_古代汉语教案(下)

古代汉语教案(下) 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五章实词和句法:古汉语被动句(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古汉语被动句的各种句型,培养学生辨别、翻译古汉语被动句的能力。四、教学内容提要 三、古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六种常见句式,分别是“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被”字句、“为……所……”式、“见……于……”式。其中前面四种是基本句式,后面两种 由基本句式发展而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如:(例见教材301页)。这类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不是被动句。如: 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二)“于”字被动句 ①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 [去掉“于”,变为主动句, 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于”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于”字表示被动外,还可以引进处所、时间等: ①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 惠王上) [经过历史考察,知“败于齐”“辱于楚”中“于”表被动;而“西丧地 于秦七百里”意思为“西面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非被动。] (三)“为”字被动句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义复杂,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五)“被”字被动句 被:寝衣(被盖)遭受被动

《古代汉语2》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2》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31049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2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2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古代的文选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实词和虚词与现代词汇不同的词性及用法。 2.使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固定格式表达的意义和用法。 3.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与现汉语法不同的文言语法。 4.通过对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古代白文。 5.使学生了解部分古代的文化知识。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下学期使用。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 2.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论联系语言运用实际讲清楚理论的基础 上,进行语言技能的课堂训练和课外练习。 3.本课程的讲授是由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每一篇文选讲授其中的常 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 4.文选部分主要是讲授历代古文名篇,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散文名篇和宋明清小说选段。文选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文选部分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性 知识。 5.理论知识主要是讲授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掌握古汉语的特 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加快学习速度。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诗词格律、修辞、文献以及文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6.由于本课程涉及的是古代汉语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课文中存在大量与现代汉语词性和词意不同的古代词汇,所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已经具备汉语中高级水平,在之前现代汉语课学习中掌握了现代汉语的一些基础和应 用知识,并已经修完古代汉语一学期的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对各章节内容适时进行课堂练习,一般在学完各节基本内容之后,用一些时间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开展练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古代汉语基本概念知识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对常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的理解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查成绩占10%,期末考查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 《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学年学期2007 -2008 学年第 1 学期 主讲教师 张居三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 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

第一次课绪论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重点及难点: 古代汉语的分期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 授课内容: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如:说明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现象等。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三、教材 (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 《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 导言 教学目标: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1 )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 2 )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 文言文;(2) 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1 )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 2 )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词有音和义两部分。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 音韵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同源词的系联,理解古诗的押韵、韵律,也需要语音知识。古代的语音与现在的语音不同,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音也不同。所以,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就要有古音学知识。而作为对语音史的研究,本身也是语言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词汇方面:汉字一章涉及意义问题,词汇一章也涉及意义问题,因为在古汉语中,字与词既有区别而又关系密切。一个字(词)有多个意义,用词义引申的理论来掌握它,这与汉字一章的“本义”、“引申义”有关。古汉语的词不是独立存在和变化的,它的使用也常有并列、同义换用的情况,要理解掌握一个词,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关系、同源词关系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语法部分:解决了字词(实词)的问题,还有组词成句的规则问题。实词在特定的句子中改变词性,是词类活用。把字词一个个串起来的是句子,组词成句的法则就是句法。在实词间起辅助、加强表达作用的是虚词。句法和词法合起来就是语法的内容。这些都是必要掌握的。 古书注解部分:古汉语的语言,储存在一种特别的载体即经典文献中。历代对经典文献的注释、整理工作很多,可以帮助准确理解古汉语。反过不定期,读古汉语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利用古代文献。所以,文献阅读的有关知识也要掌握。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本科)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本科) 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 本课程主要通过讲授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代汉语常识以及古代汉语常用词,让学生能够熟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作品,较系统的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借助工具书和必 要的注释,阅读一般的文言文(如《史记》)。 本课程的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同应用能力的结合,对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尤 其要求其能够准确地解决中学语文教材所收文言作品的有关问题。 Ⅱ、教学时间 教学总时间定为两个学期,讲课时数126学时,第三学期72学时,第四学 期54学时。 Ⅲ、课程结构和学时安排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常识 (70学时) 1、绪论及古汉语常用工具书(3 学时) 2、文字(10学时) 3、词汇(12学时) 4、语法(28学时) 5、古书注释(4学时) 6、修辞 (3学时) 7、音韵知识的运用(4学时) 8 诗词格律 (6学时) 第二部分:古代汉语文选 (56学时)

Ⅳ、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绪论及常用工具书 第一节绪论 教学内容 (一) 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含义,古代汉语与近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关系。 (二)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 1、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2、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培养准确地讲解中学文言文的能力。 3、沟通古今汉语,使汉语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4、提高汉语言素养。 (三) 古代汉语的内容 1、文言文选(以先秦典籍为主) 2、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文字、词汇、语法等) 3、语言实践(阅读、练习) (四) 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语言材料和理性知识相结合。 2、注意语言现象的综合比较。 3、注意古今对比,防止以古律今。 4、多读、多记、勤查、勤练。 教学重点 介绍学习古代汉语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其汉语言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对象、范围。 2、了解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古代汉语《谏逐客书》教案

《谏逐客书》·斯 一、斯其人 斯(?—前208),楚国上蔡人。是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曾与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早年为楚小吏,后入,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统一天下。 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 始皇死后,为高陷害谋反而被腰斩。 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学作品,而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之文章,斯一人而已。” 《史记·斯列传》中的几个典型情节 厕鼠与仓鼠:斯生命中的转折点 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贵贱穷通,所在自处”——斯形成自己的人生观,通过厕中鼠和仓中鼠的强烈对比,表现出他倾慕富贵荣华,认为自己该身居高位,不甘沦落下层的心理。 师从荀子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故斯将西说王矣。 斯认为楚王不足成事,而王恰好是能的天下的帝王,现在这个时候正是白衣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机会,斯还说“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最大的耻辱和悲哀莫过于卑贱和贫困,而人们一旦卑贱贫困便非难社会,说自己与世无争,厌恶功名利禄,这不是斯这种人的本愿。于是斯西入国,奔向他的大好前程去了。 吕不韦门下客到客卿 至,会庄襄王(异人)卒,斯乃求为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斯因以得說,說王曰:“……自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譬若郡縣。夫以之彊,大王之賢,犹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彊,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 斯去到国,正好赶上庄襄王死了,斯于是去找当时的相国吕不韦,吕不韦很赏识他,于是他得到了见到嬴政的机会,就对嬴政说现在的局势周王室衰微,诸侯间互相兼并,国逐渐强大起来,现在诸侯臣服国就像郡县服从朝廷,您凭借国目前的强大还有您的贤德去征服六国,容易的就像扫除灶上的尘土一样,如果现在再不动手,等六国缓过劲合起伙来,到时候纵使像黄帝的才能也吞并不了了。 王嬴政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斯的这一番话正说到了嬴政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