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群社会资本与集群内企业成长_一个经验案例研究_肖为群

集群社会资本与集群内企业成长_一个经验案例研究_肖为群

集群社会资本与集群内企业成长_一个经验案例研究_肖为群
集群社会资本与集群内企业成长_一个经验案例研究_肖为群

集群社会资本与集群内企业成长

———一个经验案例研究

肖为群1,王迎军2

(1.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北京101149;2.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12000)

摘要:集群社会资本包含了个体社会资本(资源)和集体社会资本(能力)两个部分,是集群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集群社会资本对集群内企业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根据对我国西部某童鞋企业集群的案例研究,深入探讨了集群社会资本在集群内企业成长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集群内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可以从企业家的个体社会资本网络中获取关键客户、人力资本等资源,从而推动企业成长。但个体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的作用存在局限性,如果集群内未能形成信任、合作规范和紧密网络等有效的集体社会资本,则群内企业成长所依赖的集群环境无法真正形成,企业的成长也将受到限制。为促进集群内企业成长,需要实现集群内个体社会资本与集体社会资本的融合。

关键词:集群社会资本;个体社会资本;集体社会资本;企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F1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13)02-0134-10

Cluster Social Capital and Its Impact on the Growth of Firms within the Cluster:

An Expirical Case Study

XIAO Wei-qun1,WANG Yin-jun2

(1.Business School of 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100073,China;

2.Business School,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12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cluster social capital,defining it as containing both individual-level (resource)and collective-level(capability)social capital,and the cluster social capital has important effects on the growth of firms within the cluster.The impact mechanisms of cluster social capital on the growth of firms within the clus-ter are further explored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a cluster of child shoes company in the west of China.It is found that the firms within the cluster can develop by absorbing resources such as funds,techniques and customers from their indi-vidual-level social capital.However,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level social capital have their own limits.If the cluster cannot build up the collective-level social capital,including good trust,dense networks and norms for cooperation,the preferred cluster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firms will not be built up either,which in turn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growth of both the cluster and the firm.Therefore,the growth of firms within the cluster needs a combination of both individual-level and collective-level social capital.

Key words:cluster social capital;individual-level social capital;collective-level social capital;growth of firm

收稿日期:2012-10-16修回日期:2013-02-1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与挪威应用科学研究所(FAFO)合作研究课题(KYGH20087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项目(2008BAK49B06);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71002007)

作者简介:肖为群(1971-),女,湖南衡阳人,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431

集群是同一或相关产业内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的集聚[1],它为企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不同集群内的企业成长经验是不同的。因此,分析集群环境对集群内企业成长的影响,探寻集群内企业成长的机制和路径是十分有价值的议题。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注意社会资本等社会结构因素对集群内企业成长的作用,但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仍存在概念上的混乱。本文将根据对一个集群的案例分析,详细讨论集群社会资本的概念及其对集群内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在集群与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中,集群社会资本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视角,但由于社会资本自身定义的多样性,再加上集群中企业和机构聚集性的特征,使集群社会资本成为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研究者对于集群社会资本的定义也存在不同看法。

目前对于社会资本的分析,主要采用微观(个体)和宏观(集体)两个分析层次[2]。集群社会资本研究也体现出这个特点。目前研究者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集群社会资本”的概念,只是把社会资本的概念放入到集群背景中,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社会资本的定义及其作用。一部分研究者从宏观层次出发来界定集群这个组织的社会资本,分析社会资本的集体性特征及其对集群、地区发展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帕特南,他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信任、规范和网络,认为意大利东北部地区在社会资本上具有优势,其小企业集群形成了信任和分工网络,推动了协调和行动,提高了社会效率[3]。这种对社会资本的宽泛理解影响了社会资本在经济学、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把集群社会资本作为集体的或公共的产品,特别把信任、共享的价值观、规范等视为集体的财产,认为它们是区域和集群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4]。还有一些概念采用更宽泛的观点,把社会资本视为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共享的价值观和信念[5],认为社会资本从本质上说是治理着人们互动关系的制度、关系、态度、价值观,它对经济绩效和集群发展产生影响[6]。

除了宏观层次方面的研究外,还有一部分研究者从微观层次出发,分析集群中的个体企业如何获取嵌入在集群中的资源及相应的绩效表现。社会资本往往被视为嵌入在行动者关系网络中的资源或者表现为行动者的关系网络特征,沿袭这一传统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管理学领域,关注企业主体的网络和资源特性[7-11]。

总体而言,目前集群社会资本的研究要么从个体层次,要么从集体层次来界定集群社会资本,这给集群社会资本的研究带来一些问题。由于集群社会资本的界定含混不清,导致集群社会资本的研究往往只强调集群中的某一个层次,割裂了两个层次社会资本之间的联系。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以偏概全,不能反映出集群组织的层次性和复杂性,没有突出集群中多个行动主体的特性,更重要的是造成了集群社会资本概念的混乱及分析层次上的不统一。这样,在分析集群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时,也就自然无法全面、深入地展开相关讨论。因此,我们应首先确定到底什么是集群社会资本。

二、集群社会资本的界定

本研究沿用社会资本的两分法,认为集群社会资本包含了两个紧密联系的分析层次:一个是集群中的行动个体层次,另一个是把集群作为一个集体的宏观层次。集群社会资本由企业个体社会资本和集群集体社会资本两个部分组成,但这两部分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对于个体层次社会资本的探讨,学者们的概念界定基本相同,主要是指嵌入在个体行动者网络中的资源,为其自身工具性行动服务[12]。在具体测量中,有的用企业家社会资本作为企业社会资本的代表[13],有的则认为需要从组织层面和群体层面两方面来考虑[14]。

在界定集体社会资本时,学者们常用群体中的规范、价值观、网络、互惠或信任来代表社会资本,这些要素被视为集体财产。虽然这些研究强调关系资产的重要性,但是这种宽泛的定义包含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概念。这些关于集群社会资本的研究,从个体层次的分析跳跃到集体层次,产生了概念上的缺陷[2]。一个缺陷是对社会资本定义的过于宽泛,几乎涵盖了所有能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的社会现象,这反而使它缺乏实质性内容[15]。另一个缺陷是社会资本成为仅仅用来提高社会整合和团结的概念。这就会缺少对于个体行动者和社会过程的理解。林南指出在既往的研究中,社

531

会资本的集体观把社会资本从其网络和个体互动中剥离出来,忽略了基于网络的特征[12]。他进一步指出个体层次的分析方法同样可以拓展到集体层次,个体社会资本和集体社会资本可以保持理论和方法上的一致性。集体是由个体行动者组成的社会网络,集体社会资本是指嵌入在集体成员关系之中的资源[16]。Huber沿袭了林南的思想,提出了一个基于网络和资源的集体社会资本的概念并应用于经济集群分析。他认为集群中的集体社会资本是嵌入在集群网络中的、为集群成员潜在获得或实际动员的资源,它包括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内部社会资本是集体内部,因集体成员之间关系带来的资源。外部社会资本则是指集体中的个体与集体之外的群体所产生关系带来的资源。集群中的关键行动者作为守门人,获得这种外部资源,并把它传送到集体中的其他成员[15]。

沿着林南和Huber的分析脉络,我们发现基于网络和资源的社会资本观试图把个体社会资本与集体社会资本的分析框架相统一,突出行动者个体、个体社会资本在集体社会资本中的作用。按林南和Huber的观点,集体由个体组成,由此个体把自己所属的个体社会资本带入到集体之中,为集体其它成员所获得。这种个体的社会资本既可以表现为个体与集体内其它个体之间的关系资源,也可以是个体与集体之外关系中所嵌入的资源。林南和Huber的观点强调了个体所带入资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界定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集体中的个体把资源带入集体内,集体社会资本是否就是这些个体社会资本的叠加?

社会资本的宏观层次分析主要强调集体行动者内部特征,主要聚焦于集体行动。因此有研究者认为社会资本的作用就是提升集体行动水平[17]。本研究综合以上研究,提出所谓集体社会资本,就是因集体网络特征而产生的集体行动能力。这种集体行动能力一方面使集体中个体所有的社会资源成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使集体内的其它成员或大部分成员受益;另一方面在集体中,集体行动能力还可以产生新的资源。如下图1所示。这一定义不仅能充分体现集体社会资本的集体性特征,也能反映出集群中各行动个体的特征和互动过程。很好地把集群中的个体社会资本分析和集体社会资本分析结合起来了。

三、集群社会资本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企业成长的资源视角强调企业成长中资源的重要性。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建立和生存早期的中小企业,与成熟企业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由于存在着新进入缺陷和小企业缺陷,对于创业的中小企业来说,仅靠内部资源成长是困难的,需要战略性地使用外部资源。而通过社会资本来获得外部资源,正是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的重要作用之一。

关于个体社会资本对于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很多。研究者大多认为个体社会资本是创业者重要的资源禀赋[18]。社会资本有利于新企业的建立,可以提供企业进一步成长所需的资源。由于网络提供了资源获得的渠道,因此网络特征会影响企业界定、获得、动员和利用资源和机会的程度[19]。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在企业网络和企业成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例如,对个人网络化和网络的研究,对于强关系和弱关系的研究,对于企业或个人在网络中的位置优势的研究[20]。

集体社会资本的研究者更多地把研究重点放在了企业成长的集群背景上,从总体上分析社会资本对集群成长的影响及对企业成长的一般性影响。研究者认为成功的集群得益于较为丰富的集体社会资本[21-23]。集体社会资本作用主要表现为:产生个体社会资本的外部效应,有利于集群内资源的组合和配置[6];有利于在集群中生成新的网络结点,产生集群内知识的多样性,增加其适应力和变化[24];使集群内的企业获得只有通过大规模行动才可以获得的资源[25]。为什么有的集群的集体社会资本丰富,而有的却贫乏呢?Triglia指出特定区域情境中社会资本的高低取决于个体或集体所嵌入的集群关系网络[26]。集群网络特征决定了集体社会资本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集群发育及给集群内企业成长所带来的机会和限制。经济地理和区域研究中的一个普遍被接受的假设就是紧密的、密集的和强联系的网络关系产生高水平的社会资本。Western等人指出高水平的社会资本存在于相当密集的、有内聚力的网络,其中的互动行为是基于信任和互惠的规范[27]。这种网络有利于信任的建立和维持,有利于基于互惠的合作交换,可以在产业区内部形成深入的分工与合作;

631

图1集群社会资本框架图

由于网络内紧密的联系,可以产生高质量的

信息和隐性知识的交换,

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机会,这种紧密的关系还可以作为一种控制机制,

来协调企业之间产生的相互依赖性[28]

以上的研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但没能把个体社会资本分析和集体社会资本分析统一在一个框架

内。在个体分析层次上,

现有研究大部分是采用企业自我中心网的方法,直接用其关系维度、结构维度

等方面指标来测量企业社会资本,实际上分析的是集群中个体企业的个体社会资本,没有考虑集群的

特征和作用,

没有分析社会资本的集体性特征及其效用。而在集体分析层次上,现有的研究往往是从

整体上阐述社会资本的作用,分析社会资本所形成的集群优势及作用方式,没有考虑集群中行动体的

特征,

低估了行动者的力量。集群是集群内企业成长的种子田,为这些企

业的发展打上了集群的烙印,

对其资源获得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决定了集群内企业的整体成长走

向。与此同时,集群内的企业也不是被动的客体反映者,它们日常互动的规则和资源、联结的模式

也会改变会影响到集群特征

[29-30]

。在分析集群内企业成长时,需要把个体社会资本的分析和集

体社会资本的分析结合起来,不仅要从企业个体角度来分析个体社会资本的影响,还需要把企业

置于所嵌入的集群网络中,

分析集体社会资本对集群企业成长的影响,更需要分析二者的交互影

响机制。以往的研究由于未能明确集群社会资本

的概念和构成,

故在分析时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社会资本的综合作用。本研究试图在完善集

群社会资本概念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考察集群社会资本影响群内企业成长的机制。在下面的研究中,我们将通过对一个集群个案的剖析,来具体展开我们的分析。

四、对一个集群个案的分析

(一)Y 集群的背景材料

2009年7月至9月,笔者之一在我国西部某省会城市辖的Y 镇童鞋企业集群(以下简称Y 集群)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田野调查,综合使用了深度访谈、焦点组、非参与观察等方法,全面收集了Y 集群以及其中40多家企业成长发展的数据和资料。本部分将先简要介绍Y 集群及集群内企业的成长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初,Y 镇木器厂厂长看到了皮鞋产业的商机,在与一些市皮鞋厂退休老师傅们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后,

并在镇政府支持下办起一家集体企业性质的皮鞋厂。当地的农民在厂里学

到技术后,纷纷开始尝试自己开办童鞋厂。1985年,

Y 镇第一家村民自办童鞋厂成立。早期成立的鞋厂又培养出不少的熟练工人,有一些工人也离厂自己出来创业,还有一些村民在亲戚、朋友的带动下也进入这个行业。新进入企业数目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一个童鞋企业集群。

Y 集群的成长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形成、收敛到衰退的过程。1985年至1993的是集群的萌芽

7

31

期,随着企业裂变产生了大量新企业。1999年新进入企业数目达到了顶峰。产生了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

专业的供应商投入和服务,使市场的可得性大大提高,

也产生了知识和技术的外溢,集群得以形成。从2001年开始,

Y 集群中的企业数目越来越多,达到了一定规模。集群中每年都有新进入企业,同时也有企业因经营不善而退出。鞋厂数目多,规模差别不大,产品同质性较强,鞋厂之

间出现了恶性竞争。这一段时期是集群的收敛

期。一方面集群的生产量达到了最高峰,另一方面,

集群的负面效应也开始体现出来。劳动力成本上升,

劳动力市场萎缩,产业吸引力在衰减。从2006年开始,Y 集群进入衰退期。集群内基本上

没有新进入企业,在市场竞争、政策变化、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集群内企业数目迅速衰减。2009年退出企业数达到了高峰(见图2)

图2S 村童鞋企业进入数和退出数

根据实地调查的资料,笔者总结出Y 集群内的企业成长特征:第一,企业成长局限于量的增长,质的成长则相对滞后。企业成长主要表现为厂房的扩建,工人人数的增加和产量的增加。且这种人员和产量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受市场影响很大,具有很强的脆弱性。除了量的成长外,企业在组织结构、制度、创新能力等都没有很好地发育

起来。第二,企业成长仅通过“利用”(exploitation )行为。Y 集群企业的产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

品。企业的主要活动表现为制造和销售,本地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产供销,企业追求的是经营效率。在集群发展和产业日渐成熟的过程中,企业的知识更集中于关于消费者、竞争者以及关于现有产品的知识。当集群内的竞争日益激烈,集群外竞争者日益强大时,企业更多地关注竞争信号,用产业相关的信息来引导竞争选择,关注的是强化现有能力的创新和提高效率的行为,以此来强化在现有市场中的绩效。第三,总体成长状况不佳。S 村共产生过49家制鞋企业,截至2009年10月份,还存活16家企业。已经退出企业33家,平均存活年数仅为7年。其中2000年以后在产业饱和期进

入企业为16家,

仅存活3家。按Churchill 和Lewis 的小企业成长五阶段模型,小企业成长分为创业、

生存、发展、起飞和资源成熟5个阶段[31]

,但Y 集

群内企业的成长都没有超越第三个阶段就出现了

衰落。虽然有的企业人员规模和产量达到最高峰有近四百人的规模,但其发展只体现出了一个规模的维度,而没有体现出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控制系统等的发展。

总体来看,Y 集群是一个发展失败的集群,它仅处于基本要素集聚阶段,没有能实现向成熟集

群的成长。从集群效应来看,集群所带来的优势仅表现为初期形成的外部经济,表现层次低。集群优势主要体现为成本优势,如初级知识的扩散、初级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及基本的供应市场,并没能形成围绕知识生产和创造的创新型资源及学习

与创新效应[32]

。从竞争与合作效应来看,集群的竞争与合作在集群形成后呈现出不平衡。集群内企业之间没有产生深入的分工与合作,企业都是自己争取足够的订单而后招募员工加班加点来完成。企业价值链活动基本相似,企业之间因争夺同质性资源而出现同质性的模仿和竞争。这种不平衡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也破坏了初期形成的外部效应。由于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并没有能在发展过程中产生脱离群体发展的实力,因此在集群的整体形象遭到破坏后,集群失去了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客户群体在慢慢衰减,原本就不多的供应环节也在慢慢撤出,集群优势基本丧失。

8

31

那么,在Y集群及群内企业成长的过程中,集群社会资本是否发挥了作用?个体层次与集体这两部分社会资本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下面我们将对此做深入分析。

(二)集群个体社会资本对Y集群内企业成长的影响

调查发现,在Y集群中,童鞋企业成长所需的资源主要表现为技术资源、资金和设备、人力资源、客户资源和信息资源。在成长过程中,企业一直在积极使用自身的个体社会资本来获得所需资源。企业家不断发展与外界的联系,建立起了关系结构合理、内容差异性大的动态个体网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个体社会资本。通过识别企业成长中的关键活动、关键事件和关系,我们发现拥有丰富社会资本的企业往往拥有如下的网络特征:(1)拥有合适的强弱关系组合:企业的关系网络往往以强关系为核心,辅之以弱关系,通过强关系形成了第一层,第二层等的关系联结,这样不仅有效地利用强关系的力量,还可以通过桥关系第三方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弱关系的作用,给企业带来丰富的成长资源。这样的组合既保证了提供信息及资源的异质性,又保证了信息和资源的细致性。

(2)拥有多样化的网络:网络差异性大是社会资本丰富的又一表现。有着多样化网络类型的企业可以利用不同的网络来满足企业成长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来实现成长。企业成长的网络类型主要表现在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合作网络、供应商网络、营销网络等方面。

(3)在进一步成长阶段表现出网络动态性:在企业新创阶段,集群企业网络关系差别并不大,主要依赖于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另外,集群的形成也使企业可以通过社会生活的互动寻找到初始的资源。但到了成长阶段,这种资源基础能否继续扩宽和加深就产生了差异。能成功地开拓并保持更大、更好关系资源的企业可以实现进一步地成长,反之企业则难以为继。成功的企业在进一步成长阶段表现出的网络动态主要有:寻找和转向更高地位的客户关系;与新的重要客户建立强关系;拓展新的网络类型和网络关系;根据需要重组网络。

在同一集群情境下,不同的企业社会资本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成长差异。在Y集群内较为成功的企业,其社会资本是丰富的。其网络结构、网络差异和网络的动态性发展使之能充分利用网络来获得其成长中所需的资源。当竞争恶化,产业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企业还会运用个体社会资本来来努力地拓展资源渠道,减少负面影响。但综合整个Y集群的成长和企业的成长整体状况来看,集群在走向衰落,企业资源获得在衰减,集群内的企业也没能实现进一步的成长,而是在勉强维持。企业个体社会资本固然能为集群内个体企业成长带来所需的重要资源,但是仅有个体社会资本并不足以支撑集群内企业的持续成长。在中小企业通过集群寻求成长的过程中,丰富的个体社会资本并不是集群内企业成长的充分条件。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Y集群的成长未能持续,进而对集群内企业成长产生了一般性影响呢?我们需要从集体社会资本的角度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集群网络的发展、集体社会资本水平的高低是影响集群内企业成长的另一重要因素。

(三)集群集体社会资本对Y集群内企业成长的影响

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归纳与分析,我们发现Y 集群内部网络表现出低互动和低合作特征,从而导致了集群内部集体社会资本不足,并最终制约了集群发展和集群内企业的成长。具体看来,Y集群内部网络特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网络主要基于强的社会关系,缺乏深入分工合作:在Y集群中,一直没有形成分工协作紧密的区域网络,不同企业之间、企业与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互动,从而导致内部网络难以形成和保持。这不仅表现为集群内制鞋企业的水平合作不足,也表现在制鞋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等的纵向合作不足上。

从集群内企业的水平合作看,在Y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制鞋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主要基于强的社会关系,如兄弟姐妹之间、既有的好朋友之间的合作等。企业间的合作内容也主要表现为借材料,简单的加工、介绍不相冲突的客户等,仅仅表现为短期的合作行为,并没有形成长期的、有目的、深入的合作关系。这些短期合作关系对于集群内企业的开发能力提升影响不大。当共同面临着政策变化、外部竞争加剧、金融危机等方面的影

931

响时,集群内的企业仍然限于在强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缺乏广度和深度的合作,而不是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不确定性,最终导致了集群的衰退。

从企业的纵向合作看,在Y集群中,制鞋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的合作同样简单。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仅表现为短期内的资金周转。与销售商的良好合作关系也仅表现为得到新的鞋样或了解市场流行趋势,这只是增加了仿制时机货的可能性。由于这些纵向合作仅停留在市场交易等简单互动的水平上,未能形成在更高的信任、规范水平上的深层次交流互动,因此无法对制鞋企业的产品质量改进、工艺创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提供较大帮助。

(2)集群相关结点的作用有限:集群网络中的相关结点是集群中的相关行动主体,如供应商、销售商、产业协会、相关研究机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这些相关结点是是集体资源的表现之一,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一,这些结点可以充当关系桥,使集群内企业获得更宽泛、多样的信息和资源,减少搜寻成本,有利于企业创新和竞争力提高[8,33]。第二,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支持,丰富和提高了集群的人力资源基础,加速知识积累和创造;第三,相应结点之间还可以产生互动收益,增加企业的选择,有利于产生更多新的解决方案减少创新活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34]。然而在Y集群,集群内相关结点的作用十分有限,没能带来丰富的集体资源。

在Y集群中,童鞋制造企业的供应商主要是提供皮料、鞋楦、鞋底、组件等的商家。总体来看,因为这些投入品较分散,如皮料、组件的供应商有上百家可供挑选且产品品质差异性并不大,所以集群内企业与这些供应商之间主要是基于价格的市场关系,没有形成较稳固的合作关系。同时由于组件、鞋底、鞋材等供应商企业自身的开发能力较弱,有些是直接从广州和温州厂家过来,因此对集群企业的鞋子产品开发等并不能提供很大的帮助。

在集群形成以后,制鞋企业的主要销售渠道是当地的专业市场和各地的一级批发商。当地专业市场为企业在本地的集中销售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使企业能迅速地了解到当地市场行情。但当地市场模仿严重,致使许多企业把销售重点放至外地市场,本地市场仅保留库房。除了专业市场外,企业针对外地市场的销售商规模较小且分散,还没有产生有实力的大客户如大的连锁店和百货公司。现有的销售商能提供一定的市场信息,但更多的是企业生产后的市场反馈,而不是对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流程改进的帮助。

在集群的收敛阶段,在政府的支持下产生了鞋业协会和企业家协会。这两家机构的产生对集群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为集群内企业间交流及与集群外的企业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例如组织企业参与展会,为企业与双星的合作搭建平台。但是,除了一些简单的商业推广活动外,协会对集群内企业其它方面的支持有限。第一,协会对集群内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技能、管理技能、技术援助、资金融通等方面缺乏支持性服务。在集群内也没有发展起相应的机构,如培训学校,技术中心和其它专业协会等。这对于集群整体创新水平和发展不利。第二,协会没有表现出较强的协调能力,这进一步影响了集体行动能力水平。在Y 集群,协会对于企业之间出现的同行折价、仿制并没有采取有力的协调措施来解决矛盾,这反而使集群中的企业对协会失去了信心。

“大厂老想把小厂吃掉。皮鞋协会从来没有做过工作。”(对QX企业主的访谈记录)

第三,协会不能独立发挥职能。无论是鞋业协会还是企业家协会,都是在政府的推动下成立的。协会的成立固然为企业交流提供了平台,但从另一方面,协会也是政府政策在企业层面执行的一个借用工具。协会受政府影响太大,把更大的重心压在政府这一边,其活动体现出了政策意向,不能充分代表企业利益。

“反正政府给我的事情我都交待好。我们很少去和政府谈判。政府不好出面的事情由我们出面”。(对协会秘书的访谈记录)

当政策不再支持鞋业发展时,协会没有能为企业去争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最终是随着集群的衰败而消亡。

(3)集群内部产生小群体,小群体之间缺乏联结:在集群中,会产生小圈子。即成员会跟自己熟悉或喜欢的人一起工作生活。这就意味着在集群中产生了亚群体,产生了人己亲疏的差别[35]。如果这种小群体彼此之间没有联系,会对大群体有

041

影响。相当于在群体之间出现的结构洞,使资源和信息交流出现中断[36]。

在Y集群,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企业有丰富的社会资本,有着稳定的关系圈,对其企业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些小圈子却具有封闭性,未能惠及圈外的其它行动者。

“样式一般要保密,我们玩得好无所谓,互相看,其它人不能看。”(对ZLP企业主的访谈记录)“朋友搞样会互相参考,做出样子可以看。我们有时没生意也互相做样子。互相介绍业务。关系好的没事,关系不好就不会。”(对TT企业主的访谈记录)

通过对Y集群内部网络特性分析,我们认为正是由于Y集群内部网络的低互动、低紧密性,使得Y集群的集体社会资本水平不高。一方面,集群中的一些个体虽然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但是这些社会资源并没有能过网络外部性扩展为准公共资源和公共资源,只是表现为个人或小群体所拥有的资源,不能在集群内部产生积极主动的技术外溢和知识的汇聚作用来提高整体集群的创新能力和品牌形象。另一方面,集群没有能产生新的集体资源和能力。集群中的资源仍表现为初级劳动力和初级制造技术,使得集群在发展和收敛阶段,企业面临“用工荒”。由于没有能通过集体能力在集群的发展中扩展和提升资源基础,集群内的创新型资源匮缺,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成长的瓶颈。由于集体资本的缺乏,集群内的企业也缺乏应对特定问题和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面对强大的外来竞争者、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集群中的企业并没能通过集体能力来寻求支持和争取生存空间,提高侃价力。企业家协会和行业协会这两个本应代表集群企业的集体行动机构在此重大变化面前也功能缺位。多种因素结合起来,整个集群的发展呈现衰落,集群中的企业大部分都退出童鞋产业,剩下的企业也是苦苦支撑。

五、结论与讨论

从企业成长的资源视角来看,企业成长由企业所获得和拥有的资源所决定。从企业外部获取资源是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可以克服中小企业由于新进入缺陷和小企业缺陷所带来的资源限制。因此,作为嵌入在企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的意义重大。集群社会资本包含了个体社会资本和集体社会资本两个部分,对集群内企业成长资源的分析,需要结合个体社会资本和集体社会资本的分析。

从个体社会资本的层面来看,由于个体社会资本在网络结构、网络差异性和网络动态性表现不同,出现了同期企业成长的差异。成功的企业拥有合适的强弱关系组合,充分利用桥关系来拓展自己的资源基础;通过多样化的网络关系,成功的企业获得了成长中的多种资源;通过网络营造和网络调整,成功的企业克服了企业成长中不同阶段所面临的资源挑战。个体社会资本固然为集群中的一些个体企业提供了资源养分,但对于集群中的企业而言,集群共享资源和资源组织能力才是集群内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是集群竞争力的根源[37]。因此,仅有丰富的个体社会资本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丰富的集体社会资本来加深和扩宽集群内企业成长的资源基础。

从集体社会资本的层面来看,集群中的社会资本表现为集体行动能力,它不仅可以使集群中的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成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使所有集体成员受益,还可以产生新的集体性资源和能力。集体社会资本的发育对于集群成长和企业成长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它是集群演进的社会结构基础,决定了集群能否实现持续发展,决定了集群能否为企业集群化成长提供关键的集群优势,决定了集群内企业整体成长状况。由于Y集群内部网络特征表现为低互动与合作,使得Y集群的集体社会资本呈现低水平。它使集群中的资源共享、组合、创造受到影响,集群成长受到限制,集群优势难以发挥,进而影响到集群内企业资源和能力获得,从而最终影响到集群内企业的进一步成长。

综合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集体社会资本和个体社会资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对于企业成长起着交互作用。集体社会资本的发育影响集群的成长,影响着集群中所嵌入的资源,进而对集群内企业的资源获得和成长产生影响。它决定了集群内企业的整体成长走向,而个体社会资本的差异则产生了同样集群背景下个体企业成长的差异性,如图3所示。

141

图3集群社会资本与企业成长

本研究超越了以往研究把集体社会资本的分析和个体社会资本分析相割裂的二元分析性,把这两个层次的分析结合起来,剖析了这两个层次的社会资本对集群内企业成长的影响。本研究认为集群内企业成长,仅有企业的个体社会资本是不够的,还需要融合集体社会资本的发展。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77-90.[2]Portes,A.Social Capital: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8,24:1-24.

[3]Putnam R.Bowling alone: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Journal of Democracy,1995,6:65-78.

[4]Beugelsdijk S,T Van Schaik.Social Capital and Growth in European Regions:An Empirical Test[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5,21:301-324.

[5]Maskell P.Social Capital,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C]//Baron,et al.Social Capital:Critical Perspective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6]Iyer S,Kitson M,Toh B.Social Capital,Economic Growth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Regional Studies,2005,39(8):1015-1040.[7]Uzzi,Brian.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35-67.

[8]McEvily B,Zaheer A.Bridgingties:A Source of Firm He-terogeneity in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12):1133-1156.

[9]Boschma R A,Ter Wal A L.Knowledge Networks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n an Industrial District:The Case of a Footwear District in the South of Italy[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7,14(2):177-199.

[10]Mesquita L F,Lazzarini S G.Horizontal and Vertical Re-lationship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Implications for SME's Access to Global Marke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51(2):359-380.

[11]符正平,周文亮.集群内企业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C]//2009年第五届社会网与关系管理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9.

[12]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3]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87-89.

[14]尉健文.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及测量:一个综合分析框架[J].社会,2008(6):60-70.

241

[15]Huber F.Social Capital of Economic Clusters:Towards a Network-based Conception of Social Resources[J].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he en Sociale Geografie,2009,100(2):160-170.

[16]Lin N.Social Capital.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C]//D Castiglione,J Van Deth,G Wolleb,eds.The Hand-book of Social Capital.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17]Adler P S,Seok-Woo-Kwon.Social Capital: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1):17-40.

[18]杨俊,张玉利.基于企业家资源禀赋的创业行为过程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2-6.

[19]Hite J M.Evolutionary Processes and Paths of Relational-ly Embedded Network Ties in Emerging Entrepreneurial Firms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1):113-143.

[20]Lengrand L,Chatrie,I.Business Networks and the Know-ledge Driven Economy[A].Brussels,European Commission,1999.11.

[21]Saxenian A.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128[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2]Becattinni.The Marshallian Industrial District as a Socio -economic Notion[C]//F Pyke,G Becattini,W Sengenberg-er,eds.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Inter-Firm Co-operation in Italy.Geneva,IILS.1990.

[23]Hsu J,Saxenian.The Dynamic Institutionalism of Taiwan's Late-industrial District in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C]//Pa-per for the97th Annual Met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NewYork,February27-March3,2001.

[24]Staber U.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Regional Clus-ters:An Organizational-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Competition and Change,2007,11(1):3-18.

[25]Schmitz H.Small Shoemakers and Fordist Giants:Tale of a Supercluster[J].World Development,1995,23(1):9-28.[26]Triglia C.Social Capital and Local Develop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2001,4(4):427-442.[27]Western J,Stimson R,Baum Y,et al.Measuring Com-munity Strength and Social Capital[J].Regional Studies,2005,39:1095-1109.

[28]Rowley T,Behrens D,D.Krackhardt.Redundant Gov-ernance Structures:An Analysis of Structural and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in the Steel and Semiconductor Industr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369-386

[29]Giddens.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M].Cambridge:Polity Press,1984.

[30]Sarah L.Approaches to Studying Networks:Implications and Outcom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120-137.

[31]Churchill N C,Virginia L Lewis.The Five Stages of Small Business Growth[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3(May/ June)30-50.

[32]秦夏明,董沛武,李汉铃.产业集群形态演化阶段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4(12):150-154

[33]Zhang Yan Li Haiyang.Innovation Search of New Ven-tures in a Technology Cluster:The Role of Ties with Service Intermediar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88-109.

[34]Gilbert B A,McDougall P P,David B Audretsch.Clusters,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8(23):405-422.

[35]罗家德.组织社会资本的分类与测量[C]//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6]Burt R.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H.U.Press,1992.

[37]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1):70-74

(本文责编:海洋)

341

浅谈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研究(一)

浅谈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研究(一) 论文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技术创新 论文摘要: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除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费本外,还有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因素——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为技术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文章将社会资本理论融入到技术创新理论中,探讨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需求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试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路。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在我国将掀起一股企业自主创新的浪潮。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世界经济进入了以信息、网络和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的买方市场,企业不再只是依赖于对稀缺资源的占有,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知识创造以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来获取竞争优势。但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运用知识改造世界的过程,它必定会与社会的许多层面产生各种复杂的联系,从而给技术创新活动增加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此背景下,任何企业仅仅依赖自身拥有的、有限的内部资源已无法满足技术创新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因此,为了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正开始朝着开放、合作、网络和动态整合的方向迈进。 一、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理论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技术创新的概念来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德文版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他认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和最根本的源泉在于企业的创新活动。创新概念包括了五种情况: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个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这个定义一直到现在还有它的积极意义。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不断提高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研究,即从传统的经济学视角转向管理学视角,并向社会学视角演进。 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也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特征,理论界和企业界开始从管理学的角度来打开技术创新这一“黑箱”。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技术创新就是从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剧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到首次商业化和扩散的过程。解释了创新的“过程”与“结果”的重要性。这种观点强调,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创新的滞后甚至失败。 由于孤立的创新性企业或者高度专业化的研究与开发部门本身很难迅速创新并开发足够多的、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它需要在与其它企业或组织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的基础上才能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因此,当代的技术创新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广泛的社会过程,即技术创新的社会网络理论。 因此,如何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去研究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是技术创新理论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它可以为技术创新理论自身的“创新”提供—个新的突破口。 技术创新过程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不确定性的存在既是创新存在的根据,又是创新行为发生的障碍。由于没有历史的惯例可以依循,技术创新的产生、发展以及创新后果的不确定,使企业的创新行为面临较大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滞缓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

基于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

作者简介:许林峰(1964-),男,浙江绍兴人,浙江财经学院讲师;严北战(1965-),男,浙江云和人,浙江财经学院经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2010年课题/基于集群式产业链视角的浙江省产业升级研究(编号: 2010N31) 5经济问题探索62011年第7期 基于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 * 许林峰,严北战 (浙江财经学院,杭州310018) 摘 要:针对目前理论界关于集群式产业链及其治理研究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理论演绎和经验归纳两种方法,提出基于经济网络、社会网络的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的框架构想;并分别对经济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内容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剖析;认为社会网络治理与经济网络治理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交融,形成了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由此构成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 关键词:集群式产业链;经济网络;社会网络;治理机制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地方的意义未降反升,本地化与全球化呈并行态势。作为产业本地化标志,产业集群、地方产业链不仅是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载体和组织范式,而且两者有日益耦合发展之势。在我国,浙江、广东、江苏等集群发展基础良好的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活力与竞争优势的集群式产业链(本文简称群链)组织。这为基于集群式产业链的治理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以及应用基础。 从国内外文献综述来看,网络治理分析与全球价值链治理分析在现有的集群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全球价值链治理已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1-2] 。国外学者在产业集群 治理研究方面走在前沿,取得了很多基础理论研究成 果 [3-4] 。国内学者近年来也开始进入该研究领域,但还主要停留在对国外文献的整理综合以及简单应用方面。 集群式产业链是经集群与产业链的两种中间组织有机耦合而成的新式复合组织,相对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集群之地域界定,产业链之产业关联界定,集群式产业链则需从产业维度、空间维度和关系维度三方面综合考量。集群式产业链治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成为产业集群治理研究的新趋势、新视角,但目前的研究严重不足。网络治理、全球价值链治理等相关研究对集群式产业链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集群式产业链能否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其治理机制能否克服群链内各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能否保证合作成员高效协作与有组织的有序运作。治理机制的作用在于保证合作各方有强烈的动机不去利用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来谋取私利;防止合作者因不同利益所引起的激励问题而扭曲合作行为;制约与调节合作成员,促进利益相关者集体利益目标的实现。因而,治理机制在集群式产业链治理中具有核心地位。本文拟对此进行研究。 二、基于经济、社会网络的群链治理机制模型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是由群链中各类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等活动主体共同参与,为提高群链整体竞争优势,规避风险,而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与规范,对产业集群以及邻居集群的产业链网络体系进行的协调和整合,是由多个主体构成的基于社会网络与经济网络相互渗透的复杂网络组织安排。集群式产业链治理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 /基于集群,而非限于集群0的治理范 围。从治理范围来看,集群式产业链治理可以分为群链内部集群治理、群链内部集群间治理和群链外部治理三个层次。集群内部治理是集群式产业链治理的核心,内部治理的目的在于在共同制度的背景下,确立和维持集群基本的秩序,规范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和交往规则;同时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增强合作的激励并维持竞争,以形成和维系集群持续的竞争优势。但群链并不是封闭的群落,而是嵌入在地方产业 169

社会资本与企业文化

社会资本与企业文化 一、社会资本的内涵与特征 1.社会资本的内涵 由于社会资本是一门相对较新的理论,人们对社会资本的了解和研究还不深入,所以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最早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他对社会资本的定义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以社会结构资源为特征的资本财产,社会资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美国学者罗伯特?普特南这样定义社会资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社会组织的特征。普特南把长期以来为主流经济学所忽略的基本关系转换为解释潜在经济能力与行为差异的概念,作为一种对集体行为以及长期选择,对经济发展所须依赖的结构与制度安排的诠释,得到了一大批学者的赞同,并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层面的研究之中。 国内首次提出并具体研究社会资本的是张其仔。他认为社会资本就是社会关系网络。[4] 顾新等人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组织通过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关系来 获取资源的能力。李惠斌和杨雪冬认为,社会 资本是指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以规范、信任和网络化为核心的从数量和质量上影响社会中相互交往的组织机构、相互关系和信

念,是社会机构、社会成员互动作用的具有生产性的社会网络。在这个概念中,社会资本不仅表现为个人、组织相互关系的认同性、互利性,而且体现了这些联系的稳定性和扩展性,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大致认同。 2.社会资本的特征 社会资本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一样都是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除了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外还有自己的一些特征,主要有: (1)公共物品性。社会资本只能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形成,即个人或组织只能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才能拥有社会资本,所以社会资本是被这一社会关系网络所共有的; (2)不可转让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的社会资本都有其具体的使用范围,都只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所以是不可以转让的; (3)传递性。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各个个体或组织之间是 相互联系的,通过联系,A的社会资本可以传递到B,从而在使用上可以达到互惠的效果; (4)无形性。社会资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种无形的资本; (5)可再生性。经济资本会随着使用慢慢消耗,而社会资本可以 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有效地避免资源的消耗。 、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企业文化的内涵 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中外学者们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社会资本分析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社会资本分析 作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中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该产业集群所拥有的社会化资本。任何生产活动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进行,未来市场的竞争不局限于自然资源、区位资源等低级生产要素的竞争,而更强调在高级生产要素上的争夺,谁能够获取高级生产要素谁就可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作为高级生产要素之一的集群社会资本状况是讨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外部元素。重点梳理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的关系,描述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并提出相关建议。 标签:社会资本;产业集群;汽车产业 1 相关概念 汽车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是指处于同一个汽车集群之内的个人、组织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范式,主要包括群内社会资本和群外社会资本两个部分。它不仅体现为个人、组织间相互联系的广度,而且体现为这些联系的稳定性和扩展度。 2 汽车产业集群社会资本的构成 根据上述定义,汽车集群的社会资本可以包括两个方面,即群内社会资本与群外社会资本。群内社会资本是以信任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群内企业间的合作网络关系,既有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之间的网络关系,也有企业与中介组织之间的网络关系,还有企业与大学、研发机构之间的网络关系以及企业与政府和行业协会之间的网络关系。群内各类组织间网络越稠密,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强化集群的核心能力。群外社会资本以业务联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群内企业与群外组织间的合作网络关系。从群外社会资本看,某一区域内的汽车产业集群内的所有企业与机构与集群外的相关的研究开发机构、相关的销售网络和商业机构、相关的高质量的供应商、同类型的企业竞争与合作、以及其它的相关的中介组织以及行业协会等集群外组织机构联系越紧密,合作越频繁,则该汽车产业集群所拥有的群外社会资本越丰富,对于该汽车产业集群本身的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风险防控

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风险防控 发布日期:2016-4-1 浏览次数:2144 吴正林 [摘要]PPP模式的法律制度正日渐健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规范了特许经营权的程序,成为特许经营类PPP模式的“基本法”,有利于社会资本维护合法权益。但是在现有法律背景下,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在进入方式选择、如期完成项目融资、获得项目土地使用权、政府承诺和项目唯一性以及股权变动限制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风险。为此,社会资本应建立全方位的风险防控体系,健全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充分发挥律师的专业作用。 [关键词]社会资本 PPP 风险防控 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我国官方翻译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 模式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为了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签订正式协议,确立长期合作关系,双方共享收益、共担风险。作为完善市场体系的一环,在公共服务领域开放准入,将公共工程的建设运营由仅靠政府支撑的模式转变为依靠政府和社会投资者共建,PPP模式表现出了诸多的优势。不仅有利于节约国家财政、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还有利于畅通社会资本投资渠道。由于P PP项目大多持续周期长,工程规模大,参与主体多,加之国家法律不完备,因此社会资本在PPP项目运行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风险。 广义的PPP模式可分为外包、特许经营以及私有化三大类,本文将侧重分析社会资本在特许经营类PPP模式中的风险防控。 一、现行法律规范中有利于社会资本防控风险的内容 对于PPP项目实施,我国现有法律规范有《合同法》《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会计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商业银行法》《价格法》等。这些法律大多规制PPP项目的某一环节,如《合同法》规范PPP协议,《公司法》规范项目公司,《价格法》规范公共产品定价。建设部曾于2004年颁布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中的土地使用、产权、价格管理、投融资、经营期限、市场准入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但总体来讲,较为笼统和原则,指导性及可操作性都不强。随着PPP项目的推进及政府推广,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财政部发布《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 ,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2014]2724号),财政部、发改委也分别发布了“指南”,来全面指导PPP项目合同的签订及实施。2015年5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自6月1日起施行。该《管理办法》作为部门规章,被业界称为P PP“基本法”,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成为PPP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以及社会资本维护合法利益的尚方宝剑,是目前规范PPP项目最高效力的法律文件。

企业的发展和员工个人成长关系

企业的发展和员工个人成长关系 企业的发展和员工个人成长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企业的发展,就不会给员工提供好的发展环境,一个企业给我们提供了资源,提供了方针政策的方向,我们个人在企业方针政策的带领下发挥我们自己的能力。同时,企业要更好的发展,也离不开我们个人的发展,因为我们个人做得越好,企业也做得越强越大。 岗位训练与个人成才追求之间息息相关,岗前训练不但包括相关业务的培训,但更重要的是培训成才的发展方向,理念比业务更重要。岗前训练是引路,而后期的成长主要靠个人的进步和学习,企业既要做好指导师的作用,又要提供好的成长条件。 想个人的发展成长融入企业环境,为他们才能的发挥创造宽松环境。是重视人才,吸引人才,要让他们彻底融入本企业氛围,更为他们提供创新的平台,给他们压担子,分职责,让他们在平等竞争的状态下,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事业留人。 人的价值首先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一个人对企业作出了贡献,企业就会给他以肯定的评价,贡献越大,评价越高。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知索取而不贡献,甚至给企业造成某种危害,其人生就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职业归化在人生中有很大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一旦设定,它将时时提醒你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你的进展如何。根据职业方向选择一个对自己喜欢的职业来实现自我价值,但这一步的迈出要相当慎重,在职业生涯中要制定一个长远的规划显得不太实际,因而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及社会发展趋势,把理想目标分解成若干可操作的小目标,灵活规划自我。 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应该做的变成你喜欢做的,要做最有价值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专长,每个人都有擅长的一面,可能是技术专长也可能是个性专长,核心专长是你独有的,并且对创造价值有着决定作用的特长。要时刻给自己充电,并且要善于运用刚

产业集群复杂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第26卷第3期2006年5月经济地理 ECONOMICGEo勰APHY V01.26,No.3 May,2006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3—0378—05 产业集群复杂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蔡宁1,吴结兵1,殷呜2 (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浙江杭州310027;2.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上海200120) 摘要:产业集群具有大规模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在将集群网络划分为投入产出网络、技术合作网络和劳动力网络的基础上,结合对温州鞋革业和北京rr业等产业集群的分析,考察集群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系统动力机制,研究发现:①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不同程度上具有小世界、无标度和群落结构等属性,且这些结构属性与集群网络的演化及具体产业背景具有一定的关系;②集群的网络结构属性对于集群的资源整合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使得集群的资源整合过程有着较高的效率和较广的范围;③集群网络本身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集群网络的无标度结构使得这种抗风险能力同时具有鲁棒性和脆弱性的双重特征。 关键词:产业集群;复杂网络;结构一功能分析;抗风险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I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面临来自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在核心竞争力缺乏下的产业集群将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这种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所形成的产业群聚是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集群分析也因此日益成为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具。 作为某一特定领域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现象,产业集群具有地理接近性和关系接近性两个重要特征。PoweⅡ和GoIdon等人认为,与块状经济和经济地理侧重地理接近性研究不同,当前集群研究更加关注建立在地理接近性关系上的关系接近性,集群被理解为一种超越企业的网络组织乜’3]。因此在理论上如何揭示集群网络的结构及功能特征,以及内在的系统动力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提高集群竞争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分析方法,试图打开集群结构与集群功能相互作用机制的黑箱,主要关心的问题是:集群网络的总体结构属性如何具体刻画?集群结构属性是如何与集群功能内在联系在一起的?建立在网络结构基础上的集群功能具有哪些特征?如何通过集群的结构优化实现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来看,对于集群复杂网络结构与功能的探讨具有如下意义:①在国际学术领域,复杂网络研究方兴未艾,但对于产业集群复杂网络形态的分析还属于空白,本文第一次给出了集群复杂网络分析的一个框架;②从网络嵌入性的角度来看,对于网络总体结构的分析拓展了结构嵌入性的分析方法; ③第一次发现集群本身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并且这种抗风险能力具有鲁棒性和脆弱性的双重特征,这对于集群风险和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④在我国产业集群 收稿日期:2005—05—12;修回日期:2005—1l—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钾30∞)资助。 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对政策制定者以及管理实践者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产业集群的网络形态与网络结构 产业集群具有典型的网络形态特征。①集群内产业间是相互关联的,波特的钻石模型强调了产业间相互依赖关系是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构成因素…;②各种类型组织间存在广泛的互动关系,GREMI小组在考察了欧洲高科技集群发展的基础上指出,科研机构与企业、大型企业与小企业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在集群发展中发挥着突出作用H1;而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来看,这些连接是建立在个体组织间关系互动基础上的。 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SNA)认为,集群网络具有嵌入性(e珈Ibeddedness)的特点,群内经济行为嵌入在网络与制度之中【5J,信任、规范和制度等社会文化因素对于群内企业的行为及其竞争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拍’7j。在此基础上,对于集群网络结构的进一步分析主要从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两个方面展开:首先群内组织间直接的连接关系对于集群发展和群内企业行为有着重要作用,从连接强度来看,uzzi认为强连接有利于组织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并因此获得信息的交流旧J,而罗家德认为群内弱连接则有利于新颖信息的获取,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行为侈1;就连接具体的性质来看,Yamawaki通过考察了日本产业集群演化,认为“血缘”、“亲缘”等关系对于组织问信任关系的建立和信息交换也具有重要影响u叫;结构嵌入性分析则从结构洞、网络密度、网络核心度、网络层次等角度指出不仅是个体组织问直接的连接关系影响到组织的竞争优势,而且组织在网络中的位置对于其竞争优势也有显著作用,Bun从信息冗余的角度指出处于结构洞中位置的组织具在网络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 但目前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还存在着两个亟待解决的问

基于二阶因子模型的企业社会资本测量研究

本文在评述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企业社会资本测量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高管团队社会资本概念,并率先对这一最新概念进行了具体操作化,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建立了高管团队外部社会资本的二阶因子度量模型。样本数据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各建构通过信度检验并具有较高的聚合效度和区别效度,能够可靠地度量高管团队社会资本这个复杂的多维理论建构。 [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高管团队社会资本;二阶因子模型[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69X (2010)11-0014-04 张进华(1982-),男,湖北汉川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高管团队社会资本与 企业战略管理。(湖北武汉 430074) ■张进华 基于二阶因子模型的企业社会资本测量研究 伴随着社会资本研究在社会学、经济学中的兴起,企业社会资本已成为管理学研究的热点。现有企业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确立(Adler &Kwon, 2002)、维度划分以及作用机制的探讨(Nahapiet &Ghoshal ,1998),而实证研究则重在探索企业社会资本 对企业经营绩效(Shi ,Hu and Fu ,2006;Reed and Srini - vasan ,2009)、产品创新(Tsai &Ghoshal ,1998;Subrama -niam and Youndt ,2005)、行业网络形成(Koka and Prescott ,2002;Knoke ,2009)的影响作用,侧重于企业社 会资本测量的研究较为少见。企业社会资本作为学者们从社会生活中总结和归纳出的一种理论建构,无法被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中观察到,因而难以量化。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测量体系,学者们通常从各自研究角度出发,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多种多样,差异较大,相关的研究结论也无从比较,阻碍了企业社会资本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分析和总结现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作些有益尝试。 一、现有企业社会资本测量研究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多附属于实证研究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战略选择、知识共享、产品创新和经营结果的文献中。他们通常局限于企业家个人层次,仅仅用几个指标来简单代替企业社会资本。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权力制约与集体决策的精神在企业 中逐渐盛行,高管团队已经取代企业家个人成为企业最高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负责整个企业的组织与协调。企业家资本社会资本已无法代表企业社会资本(刘林平,2006)。 另一方面,一些文献(如Liao &Welsc,2003;韦影, 2007a ;钱士茹&韩瑜,2008)在研究企业外部社会资本 的功效时,经常采用Nahapiet &Ghoshal (1998)提出的结构维、关系维、认知维的分类法,实际上是对这一理论框架的一定程度上的误用。从Nahapiet &Ghosha (1998)对结构维、关系维、认知维各自的定义来看,这一分类标准有一个隐形的前提,那就是“网络的边界是明确的”,也就是说结构维、关系维、认知维是考察的某一具体网络内部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及其属性,是属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的范畴。而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外部联系网略的界限是不确定的,因此,Nahapiet and Ghoshal (1998)的三维度分类方法不适合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的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测量也必然是有误差的。 二、高管团队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 针对以上问题,Shipilov &Danis(2006)结合企业社会资本理论和高阶理论首次提出了高管团队社会资本概念。高阶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认为,高管团队而非企业家个人是企业的关键决策者,企业经营结果 J 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金融与经济2010.11

社会网络视角下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

Value Engineering 前设置编译参数值时进行选定,或是使用编译工具[4]。 最后,使用make工具生成U-boot可以识别的uImage引导程序镜像文件。uImage镜像文件通过U-Boot引导程序从FLASH中取出并解压缩,装入内存后,Linux内核便取得系统控制权。 Linux内核移植的整个过程如图3所示。 3.2系统软件设计整个系统软件结构如图4所示。面向终端用户的软件形势分为两种:web插件和普通的软件界面;web插件可以使用在浏览器中,方面用户控制网页浏览。下面是命令解析层Command layer,负责解释两种界面发送的命令,调用相应的程序接口并返回执行后的结果。功能模块Function modules主要封装软件API,负责提供各种常用的功能服务。控制模块Control modules负责管理和控制语音识别引擎,建立语音样例库以及调整语音设备引擎的内部参数,将来还可以加入新的语音模式匹配算法。再下面一层是统一APIs层,主要对核心语音识别引擎进行简单的API封装,同时预留了将来要扩展的功能接口,以便后续的功能升级和代码维护;最下面的就是核心语音识别引擎,主要提供模式匹配算法以及对底层系统级的控制功能。 3.3语音识别算法本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任务主要为针对设 备持有者的小词汇量孤立词的语音识别,功能较为简单,需要使用 者进行一定量的训练后,系统对应建立语音样例库,然后针对每次的声音进行模式匹配即可,所以算法的重点在于模式匹配算法。综合计算性能需要、存储资源消耗以及价格成本考虑,目前流行的DHMM语言识别模型对本系统较为合适。DHMM模型是一种随机统计过程,通过大量的模板训练过程提取语音特征,可满足语音实时变化且识别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 本系统采用了当前性价比较高的Viterbi算法实现DHMM模型。Viterbi算法可以由如下公式描述[5]: δt(i)=Max s1,s2,…s t p(s1,s2,…,s t=s i,O1,O2,…,O t|λ) 其中,δ t (i)为被识别语音序列t时刻的最大概率密度;其中t时 刻前经过的语音状态序列为s 1 ,s 2 ,...s t ,且t时刻状态为s i ,对应输出 观察符序列为O 1 ,O 2 ,...O t 。 4结束语 人类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的方式经过了按键输入、键盘输入、手写输入以及触摸输入的阶段,但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便捷、快速输入的更高需求,而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人们看到了计算机输入的未来趋势。相信随着电子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语音输入将会广泛应用于各种计算机以及嵌入式设备中。 参考文献: [1]马莉,党幼云.特定人孤立词语音识别系统的仿真与分析[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03). [2]邢铭生,朱浩,王宏斌.语音识别技术综述[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03). [3]涂刚,阳富民等.嵌入式操作系统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0,17(11):4-6. [4]龙盈盈,孟利民.构建嵌入式linux交叉编译环境[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34(6):30-33. [5]张文华,李会凯.基于智能语音控制的互动式玩具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9,(23). 社会网络视角下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分析Analysis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 Cluster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 赵蓓Zhao Bei;钱钢Qian Gang;乔爱萍Qiao Aiping (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南京210046)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46,China) 摘要: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对沪宁线信息产业的结构及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的升级策略。通过引力模型对沪宁线城市间信息产业的经济联系进行分析,得到近年来各城市之间的联系程度。然后根据计算的沪宁线城市间经济联系值,以这些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对沪宁线信息产业进行网络密度、中心性分析、结构相似性等的社会网络分析,进一步了解沪宁线信息产业带的发展状况及产业集群的结构。针对这些社会网络的指标对沪宁线信息产业带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Abstract:Based on the social network theor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upgrade strategy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 cluster on the basis of system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tructure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and analyzes the economic ties between city information industry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through the gravity model,which obtains the degree of contact of each cities in recent years.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of economic ties value between cities of Shanghai-Nanjing line,the paper makes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n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such as structural similarity,centricity analysis,network density and so on,further understands it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cluster,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of index for social networks to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 关键词:沪宁线信息产业;社会网络分析;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中心度;结构相似性 Key words: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social network analysis;economic ties;network density;centrality;structural similarity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127-02 0引言 沪宁线信息产业是沿沪宁高速公路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等几个城市信息产业的总称,沪宁线信息产业总产值占江苏省信息产业总产值的90%以上,已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因此对沪宁线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及结构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江苏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近年来对沪宁线信息产业的研究也逐渐深入,陶拯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四个角度提出区域信息产业发展的四维度分析模型,并对沪宁线信息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对沪宁线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1]。胡伟伟从复杂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人工生命理论的产业集群进化模型,利用计算机仿真算法模拟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的进化过程,得到其发展现状[2]。张洁对沪宁线信息产业带重心的迁移进行研究,得到2003至2008年间产业带重心转移的路径,并且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沪宁线信息产业带进行健康评估,为其发展提出建议[3][4]。 —— —— —— —— —— —— —— —— —— —— —— — 作者简介:赵蓓(1987-),女,山西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 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 ·127·

代工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升级研究

代工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企业升级的关系研究 第一章绪论 1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中小代工企业作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纵观我国中小代工企业,大多简单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来生存,却在设计研发、打造自主品牌等附加值增加最多的环节少有涉及和建树。然而,在当前CPI上涨、刘易斯拐点出现、人民币升值、外需萎缩、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贸易摩擦频发等的经济大变化的背景下,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中小代工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例如,作为苹果的代工制造企业富士康老总的郭台铭称,2010苹果利润率36.2%,而代工苹果利润却只有5%,富士康净利润为2.7%,且在2011年7月传出苹果欲打破由富士康独家代加工模式,准备增加第二家iPad制造商的消息,可见品牌主导商扼住了代工企业命运的咽喉。据统计,我国中小代工企业2010年的年利润率仅为1.47%,且主要来自于出口退税。欲转变这一不利局势,中小代工企业有力的回击方式只能是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事实上,不论实业界或是学术界都早已意识到,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以扭转技术、品牌、渠道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实现OEM企业的升级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中小代工企业转型升级,既要突破自身的成长瓶颈障碍,又要克服外部环境剧变带来的严峻挑战,则必须要化被动适应为主动出击,对代工模式实施升级。目前,学术界对于企业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和企业集群的竞争与协作两个角度。然而,这两个研究视角却忽略了一些企业未从GVC(全球价值链)以及企业集群获得资源,但升级水平和升级绩效却显著的事实。因而,可能存在某些潜在的未被重视的对企业升级有影响的因素未给予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为此,Bell &Albo(1999)认为可以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角度来关注企业拥有的有价值的且为其他企业难以复制和替代的资源和能力,从而分析企业成长原理。Ericsson & Michelson(1996)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包含组织资本, 还内涵有社会资本。在新的经济背景下,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为我们研究企业的成长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社会资本已逐渐成为分析社会学经济学的一个时髦工具( 边燕杰,2004) ,因为它可以揭示内嵌于行动者之间的网络关系资源的价值,这种网络关系资源往往被传统经济学所忽略。然而这种非正式制度规则,即社会网络却具有巨大的魔力,因为其网络了权利﹑传统人情﹑信息获取的渠道等,在影响企业资源配置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因而有学者提出企业社会资本是转型中的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要资源。 张其仔博士在《新经济始于技术,成于社会资本》中讲到,在东南亚的台湾投资商很大比例是利用原有的社会资本:63.6%的依靠当地华人为期当地的投资提供咨询,48.6%的台商参与协作行政管理,并与当地政府进行联系。由于中小代工企业自身规模和资源的局限,其更加重视内部各部门和雇员之间的信任合作,更重视与企业外部经济主体的联系,也更加注重整合企业内外部的隐形资源,进行创新知识的引进吸收和转化。所以,研究如何利用社会资本的网络关系中的资源来学习创新并获得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成功升级,将显得十分重要和有意义。 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引入社会资本这一新的视角来分析企业升级,具体通过分析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企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企业社会资

企业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了学与学的结合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及产生,由于企业社会 资本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他融合了社会学、经济学和管三门学科来解决现实,抛开了传统的经济学假设,使我们对经济管理问题的更贴近现实,但是,这个理论还非常不成熟,所以最后探讨了企业社会资本理论尚未解决的问题及未来趋势。关键字社会资本企业 社会资本经济学社会学 1 经济学与社会学关于经济学和社会学,最准确划清他们界 限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他在他的著作《普通社会学通论》中提出经济学研究理性行为,而社会学研究非理性行为。在此之后,经济学与社会学日益疏远,只有极少数学者还试图保持两者之间的联系,比如熊彼特与韦伯等人,他们的努力丝毫不能阻拦经济学和社会学日益疏远的趋势。然而近几十年,这两门学科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征兆,加里·贝克尔将新古典经济分析即理性选择架构运用于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贝克尔认为在有限的范围内,理性选择理论能够解决的问题比迄今为止已经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但他并不知道这个有限的范围到底有多大。以科尔曼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学家也开始构建理性选择社会学。但是一些非主流的经济学家却发现,理性选择理论存在缺陷,现实中人类的很多决策行为,无法用理性选择理论来解释。于是理性选择理论开始受到怀疑,经济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行为本身的重要性,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经济人 类学家卡尔·波拉尼、人类学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家卡尔·曼海姆等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 人类行为的动因问题,他们反对把个人简单地理解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人,认为个人行为的目的不仅要满足自我的物质需求,还要获得社会的认同,其行为是在文化和制度的背景下作出的选择,受到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体系等的潜移默化的。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道格拉斯·诺斯不仅关注正式制度对人的选择行为的影响,而且指出应该分析包括观念、文化、意识形态在内的非正式制度,这实际上暗示着对理性选择范式关于个人假设的修正。再如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信息经济学三剑客之一的阿克洛夫,他不用经 济学模型来解释非经济学行为,而是直接将非经济的社会学要素引入经济分析之中。他认为人们偏离理性最优化的现象往往不是随机的,由于社会或心理方面的原因,这种偏离经常是系统的。对这种情况提供新的分析方法的,是在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范围内发展 起来的社会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是在一些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社会学家通过引入和运用一种新的社会学方法,即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诸多经验的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正如格拉诺福特所说,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经济学中流行的技术分析工具不适于讨论社会关系,也不适于解释社会关系如何对经济行为产生影响,这时大家关心的是社会关系网络如何构成有利于行动的资源、如何创造价值、行动者如何在行动中利用与他人的关系和更为广义的社会结构等问题。这时需要一种新的分析工具或视角,而且这种新的分析工具或视角必须具备能够使社会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范式相融合的特点,即在一个行动者身上使理性选择假设与社会结构约束假设相容的功能。于是学术界把注意力投向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概念首先源于社会网络观点,可以从个体选择行为出发进行研

产业集群与社会资本:一个文献综述(一)

产业集群与社会资本:一个文献综述(一) 摘要:虽然关于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仍然存在分歧,但社会资本对产业集群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社会资本能够促进产业集群形成,能够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及优势,并且对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具有正面影响。产业集群与社会资本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现有文献主要是在产业集群相关研究中涉及社会资本,缺乏对产业集群与社会资本的专门研究,并且对社会资本的负面影响研究不足。 关键词:产业集群;社会资本;创新机制 随着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地的蓬勃发展,产业集群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资本理论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之一,与之相关的文献呈指数增长,很多学者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到产业集群研究,突破了传统上仅仅从分工、合作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局限,为产业集群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针对纷繁复杂的相关研究做了全面的梳理,提出了中肯的评论,并讨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下一步研究方向,希望能为未来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概念与分类 社会资本概念最早出自于洛里(G·Loury,1977)的《种族收入差别的动态理论》。Granovetter(1985)为社会资本引入经济研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认为经济行为是嵌入于社会关系结构之中的,因而社会关系与结构

对个人行为会产生重要的作用。Bell(1999)第一次对产业集群内的社会资本进行定义,认为所谓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集群内部,通过促使行为主体进行互动而产生的资源。KurtAnnen(2001)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网络中基于合作的参与者的声誉,是建立在个人层次上的产业集群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相信任、友好、尊敬和相互谅解的关系。普特南(1993)、科尔曼(Coleman,1998)、Nahapiet和Ghoshal(1998)、MarkLorenzen(1998)、布坎南(2000)等人都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为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与社会资本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关于集群内社会资本的定义还比较混乱。 实际上,对于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不同的定义是由于研究视角和侧重点的不同导致的,而不同的定义又产生了社会资本分类的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社会资本有不同分类,具有代表性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从社会资本存在的范围来看,产业集群中蕴涵了4种社会资本: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企业间的社会资本、企业和相关产业间的社会资本、企业和政府、大学、协会等企业界外实体间的社会资本。产业集群不仅培育而且强化了4种社会资本(聂鸣,柏遵华,2004)。根据联系对象的不同,社会资本可分为三类:基于区域机构联系的社会资本,企业与产业之外的公私组织,诸如大学、企业协会、地方政府等区域机构之间的联系构成这一类社会资本;基于工业结构联系的社会资本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上下游企业、企业与用户之间形成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