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7-前门系统结构设计

(整理)7-前门系统结构设计

(整理)7-前门系统结构设计
(整理)7-前门系统结构设计

第八章前车门系统结构设计

第一节概述

1.前车门系统零部件结构组成:

一般情况下,前车门系统零部件包括:车门钣金焊接总成、车门铰链、车门玻璃、玻璃呢槽、玻璃升降器总成、玻璃导轨、内外挡水条、门锁总成(含锁体、锁扣、锁芯、内外把手等)、车门限位器总成、车门内饰板等。如图1所示。

图1 前车门系统零部件组成

车门钣金焊接总成是车门系统各零部件的安装载体,因此车门的结构布置设计是否合理、车门的结构刚性和结构强度是否能够满足车门系统各零部件的功能实现就成了车门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车门钣金焊接总成组成零件:车门外板、车门内板、车门防撞梁、车门玻璃导轨、车门锁安装加强件、车门铰链安装加强件、外后视镜安装加强件及其它局部加强件等。如图2所示。

图2 车门钣金焊接总成零部件组成

2.车门系统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

(1)车门开启时应保证乘员上下车的方便性,要合理确定车门数,车门的开口位置,设计车门的开口大小和形状,并且车门要能够停留在最大开度的位置上。

(2)车门在开启过程中不应和车身的其它部位发生干涉。

(3)车门关闭后,要锁止可靠、安全,行车中车门不会自动打开。

(4)车门机构操纵要方便,包括车门开关自如,玻璃升降轻便等。

(5)车门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

(6)具有大的透光面,满足侧向视野要求。

(7)门体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保证车门工作可靠,减小车门部分振动,提高车辆侧向碰撞的安全。

(8)车门应具有足够的安装刚度,防止车门下沉。

(9)车门应具有良好的制造工艺。

(10)车门造型上应与整车协调一致,包括外表面形状,覆盖件的分块,门缝的设计和内饰。

3.车门系统设计的原则:

(1)车门系统设计的总原则:由外而内、先外板后内板、先断面再数模、先周边再内部的而过程。

(2)车门结构设计原则:零件的结构设计尽可能简单,便于制造;零件之间的搭接结构合理,便于装配操作;零件的分块尽可能过合理,减少废料的产生,减低成本;在制造可行的前提下,零件的数量和分块尽可能少。

(3)车门开度原则:对于使用者来说,要求门开关灵活、轻便、自如,限位可靠;上下车方便性,开度应足够;一般车门开度角不低于60度或开度不小于650mm。

(4)车门可靠原则:足够的强度、刚度,不允许因变形、下沉而影响车门开关的可靠性;车门开关时不允许有振动噪声;部件性能可靠、不干涉;碰撞时车门不能自行打开,满足碰撞时对乘员的保护。

(5)车门轻量化原则:选择轻质材料,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小零件尺寸和壁厚。

(6)车门附件布置原则:各附件能够发挥其应有功效;各附件的工作状态、工作环境达到最佳效果;各附件安装、拆卸方便,便于维修。

(7)车门电器布置原则:各电器能够发挥其应有功效;各电器的工作状态、工作环境达到最佳效果;各电器安装、拆卸方便,便于维修。

(8)对视野性要求:尽量加大车门窗口及玻璃尺寸,病合理布置三角窗的位置、大小、形状。

(9)对密封性要求:车门应具有良好的气密封性,雨、雪、尘不能进入车内。

(10)参数化同步工程原则:车门设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参数化可以方便快捷的修改;根据车门与侧围、附件、成型、人机、安全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步工程可以使相关的人员同时设计与更改,节约设计周期。

4.车门系统设计硬点:

车门系统主要设计硬点:外板曲面、分缝线、门锁结构、内板结构、密封间隙、铰链中心线长度、姿态、玻璃升降器位置和玻璃曲面等。

5.车门系统设计流程:

车门系统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车门系统设计流程

第二节车门铰链的布置与设计

1.车门铰链的布置与设计主要解决的内容:

(1)车门铰链的法规要求:国内适用于M1类和N1类汽车的相关法规——《汽车门锁及车门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15086—2006);欧洲的技术法规——ECE/R11;欧盟的技术指令——EEC/70/387;《关于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全球技术法规》。

(2)车门铰链的布置要求:包括包括铰链结构型式的确定、铰链中心线和铰链中心距的确定等。

(3)车门铰链的工艺要求:包括铰链的结构制造工艺性和安装调整工艺性等。

2.车门铰链的布置:

车门铰链轴线的布置是车门设计的一项主要工作,直接影响到车门的开度、门柱的尺寸及车门分缝线的位置和形状,铰链的布置主要包括铰链结构型式的确定、铰链中心线和铰链中心距的确定。

在车门铰链布置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如下:

(1)车门上下铰链轴线必须在同一直线上,铰链轴线一般习惯心里是设计成具有内倾角(0°—4°)和后倾角(0°—4°),以便车门能够自动闭合;经验表明,铰链轴线无论如何设定,其倾角(相对Z轴)尽可能不要大于“ 2°”。也有资料说明:铰链轴线应该平行于”Z”轴,既没必要里倾或外倾,也没必要前倾或后倾;由于各种条件限制,铰链的轴线不但无法里倾或后倾,而且还需要外倾或前倾。图3所示车门内倾角和后倾角的“+”和“-”的定义,表1是微车已开发车型前门铰链的布置情况,表2是奇瑞公司部分车型车门铰链的布置情况。

图4 车门内倾角和后倾角的“+”、“-”定义

表2 奇瑞公司部分车型车门铰链的布置

(2)铰链中心距的确定可参考车门长度,一般情况下铰链中心距/车门长度≥33%,即“铰链间距HS(hinge spread)”与“铰链锁柱间距DL(door length)”的比值≥1/3;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车门上下两铰链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做到最大,上铰链的上端与下铰链的下端最好保持400mm左右的间距。如图5所示。

图5 铰链中心距的确定示意图

(3)车门铰链轴线确定后,必须以轴线为中心进行车门开启运动校核,校核车门在最大开度位置时,车门与车身其它部件是否存在干涉。铰链最大开启角度是由门的开度决定的。门的开度设定一般由车身总布置来完成,在造型设计时初步的可行性分析时考虑上下车的空间是否足够、仪表板的进出的可行性、以及相应A、B柱结构的可行性时,即确定了门车的开启角度。车门最大开度角一般取65°—70°范围。一般情况下,铰链的最大开启角度要比门的开度小3°—5°,以避免门过开时与车身发生干涉变形;在门闭合时,铰链仍有3°—5°的夹角,以避免铰链自身干涉。

(4)为避免车门打开时与其它车身部件干涉,铰链的轴线应尽可能外移,使其靠近车身侧面。铰链轴线布置越靠近车门外板和车门前端就越有利;原因是:轴线越靠近车门外板,门完全打开后,前门与翼子板间隙以及前后门间隙就越大,避免干涉;轴线越靠近车门前端,门旋转时,其对A、B柱的侵入量越小。一般情况下侵入量不超过50mm,如果该值过大,则铰链的整个强度变弱,且对整个A柱与B柱的截面影响很大,对控制门下垂、OFFSET偏置碰等也非常不利。图5是铰链对A柱、B柱侵入量影响的关键尺寸。

图6 铰链对A柱、B柱侵入量影响的关键尺寸

(5)车门在最大开度位置时,校核上下车方便性和上车后关门方便性。

(6)铰链初步布置并确定后,即可确定铰链是否可以沿用,如果已有的铰链各项条件均可满足设计要求,则可采用已有的铰链,否则则必须重新开发。车门铰链的结构型式多种多样,大致结构型式如图7所示。

图7 车门铰链的结构型式

(7)校核门在开关的过程中,铰链与门、门与翼子板、门与侧围之间的匹配关系是否满足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密封条安装的可行性及密封条的性能能否保证,具体如图8所示。铰链在安装时,安装工具是否可以正常操作。

(a)铰链旋转时,门内板与铰链的最小间隙≥5mm;(经验值)

(b)铰链旋转时,前门外板与翼子板的最小间隙≥2.5mm;(经验值)

(c)铰链旋转时,门边缘与A柱的最小间隙≥5mm;(经验值)

(d)铰链的安装工具与门边缘(静止或旋转)的最小间隙≥1mm。(经验值)

图8 车门铰链安装后相关零部件的间隙关系

3.铰接式车门铰链的法规要求:

国际上不同的国家对铰链都作了详细的法规要求,在产品设计初期就需要确定车辆是否出口,出口到那些国家,各国法规对铰链的要求如表3所示。

4.铰链的结构设计:

铰链的结构设计要满足两个要素:一是重量最小,一是刚度最大;即在满足刚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料边。

铰链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确定铰链的详细结构,即确定铰链各部分结构形式、材料、料厚和尺寸,并完成2D和3D数据制作。

(1)铰链的功能:a)联接:将车门与车身联接在一起;b)旋转:使车门能够旋转自由开启;c)限位:使车门能保持在一定的角度或档位;d)保持:保持车门能够正常开启,不下垂。

(2)铰链的组成:a)固定页:与车身联接的部分;b)旋转页:与车门连接的部分;c)销轴:使旋转页与固定页铰接在一起的轴件;d)衬套:旋转页与轴之间的耐磨部件。

(3)铰链的结构选择:车门铰链的结构型式如图7所示,根据对“BENCHMARK”的结构分析,结合已开发产品铰链的结构引用的可行性分析,选择铰链的结构型式。

(4)铰链的材料:铰链的材料一般选择“SPHC/5.0、QSTE420TM/5.0或SAPH370/5.0”。

(5)铰链安装处的典型截面:如图8所示,该截面应体现以下信息——前门内板、外板、翼子板、侧围外板、侧围内板、铰链、铰链加强板、铰链安装板、玻璃、紧固螺栓、密封条、门护板、安装工具等。

(6)铰链的结构设计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A)铰链的旋转页及固定页安装孔一般都设计为直径12mm,这样可以更好的容公差;

b)铰链的固定页翻边要满足铰链螺栓的极限调整情况下不干涉,并且有1.5mm的余量;

c)铰链的安装孔边缘线距料边最小距离不小于4.5mm。

5. 铰链的2D 图及技术要求:

铰链的2D 图可以根据3D数据导出并标注相关的尺寸,并在2D图上明确以下的具体技术要求

(1)未注尺寸公差按QC/T286,未注形位公差按GB/T13916;未注尺寸依据3D数据;

(2)铰链转轴的脱出力≥4900N;

(3)铰链表面不得有锈蚀、毛刺、裂纹及过多的防锈油等;

(4)铰链的开启闭合转动力矩在0.5-1.2Nm之间;

(5)在图示区域压印以下内容:字深0.5mm、CAC标记、零件号、供应商代码、法规号等,字体等按Q/SQR.04.057和Q/SQR.04.058的要求;

(6)铰链表面镀锌处理Fe/Ep.Zn8,按QC/T625要求;

(7)门铰链性能应符合QC/T586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并符合欧标ECE11/02、EEC70/387的相关要求;耐久性:铰链应进行110000次耐久性试验,试验后铰链应能正常工作,无异响;

(8)图示为左后门上铰链(XX-6206010),右后门上铰链(XX-6206020)与左后车门上铰链对称;

(9)零件的材料和材质必须满足:EU DIRECTIVE 2000/53/EC;

(10)限位机构CO2后,焊接可靠,无漏焊、虚焊、毛刺、飞溅、焊缝成形不良、气孔、裂纹、烧穿、未焊透等现象,焊后打磨平整;

(11)车门铰链的法规件型号:前侧门6106AAN 、后侧门6206AAN。

第三节 前侧门防撞梁的设计

车身上的防撞梁是车身结构的一部分,按位置来分主要有三种:位于前保险杠后面的前防撞梁,车门上的侧防撞梁(也叫车门防撞梁)和后防撞梁,分别用来抵御来自正面、侧面及后面的碰撞冲击。

汽车侧门防撞杆位于侧门内外板之间,在汽车发生碰撞的时候,能够保证车内的生存空间,很好保护乘员的身体及生命安全。尤其是在侧碰中,较好的防撞杆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小侧门的变形,以及侧围的纵向侵入,甚至可以有效地避免B 柱发生局部的侧向侵入严重的现象,从而减少汽车撞击对车内乘员的伤害。对于后碰,后门防撞杆就显得很重要了,尤其是小车,在后碰得过程中,撞击对后门的冲击力很大,往往会造成后门钣金变形严重,门窗玻璃破碎,门锁损坏严重,而法规要求在后碰以后,后门能够打开。这就要求防撞杆能够有效的将碰撞力传递出去,减小碰撞对门的损坏。

1. 车门防撞梁的结构形式:

侧门防撞杆的结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防撞板式结构和防撞管式结构,如图9所示。

图9 侧门防撞杆的结构形式

(1)防撞板式防撞梁截面结构:防撞板式防撞梁截面有单几字型截面和双几字型截面结构。如图10、图11所示。

图10 单几字型截面

(a )防撞板式结构

(b )防撞管式结构

图11 双几字型截面

在等重同材料的前提下,不同截面的防撞板吸能比较分析如图12所示。

图12 不同截面的防撞板吸能比较分析

从上图示可以看出,单几字型结构的防撞板比双几字型的吸能效果明显好。

(2)防撞管式防撞梁截面结构:防撞管式结构防撞梁,根据钢管截面结构可以分为圆管截面和椭圆截面,如图13所示。

(a)圆管式截面(b)椭圆管式截面

图13 防撞管式防撞梁截面

(3)防撞板式和防撞管式防撞梁截面结构性能对比:

A)防撞管式防撞梁接触面积小,防护空间小于防撞板式防撞梁,对乘员容易造成伤害;

B)防撞管式防撞梁在断裂处有可能形成尖角,对乘员安全有隐患;防撞板式防撞梁接触面积大,在断裂处不容易形成尖角;

C)在碰撞过程中,防撞管式防撞梁太强,有可能会锁死车门;防撞板式防撞梁则不会,且可以传导部分能量;

D)防撞管式防撞梁是直杆,不能按车门的弧形设计,一般其靠车门较远;防撞板式防撞梁可以按车门的弧形设计,可以更好地利用车门内部空间,同时防撞梁靠车门外板较近,在碰撞过程中能更早更好地发挥其吸能作用;

E)防撞管式防撞梁热处理后焊接性能比较差,在侧碰过程中可能发生支架脱落或者焊缝失效,吸能效果大大降低;双相钢(1000 Mpa /DP)或者马氏体钢(1200Mpa)的含碳量很低,焊接性能较好;

F)防撞管式防撞梁需要采用前后支架与车门联接,过程成本较高;防撞板式防撞梁可以直接焊接在车门上,过程成本低;

G)在同等质量同等强度的前提下,防撞管式防撞梁和防撞板式防撞梁的吸能效果大致相同,但达到载荷峰值时防撞板式防撞梁的溃缩量小于防撞管式防撞梁,即防撞板式防撞梁在侵入量小的时候能够吸收更多的能量,也就是可以将更少的能量传导给其它零件,可以更早更好地发挥防撞梁的作用,更大程度地保护乘员空间。

2.车门防撞梁的布置设计:

无论是防撞板式的防撞梁还是防撞管式的防撞梁,在布置时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1)前碰时考虑整车碰撞能量的传递路径,侧碰时考虑R点的位置。

防撞梁在前碰和侧碰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前碰中,防撞梁主要起传力的作用,辅助窗框加强板将侧门受到的力由前段传导后段,从而减小侧门的变形;在侧碰中,防撞梁则是最主要的受力件之一。

在前碰过程中,冲击力主要有三条渠道向后传递,分别是 A 柱、侧门(主要是门框加强板和防撞杆)、侧门槛,如图14所示。

图14 正面碰撞过程中力的传递

通常情况下,车门防撞梁的布置型式可分为“Y”字形和“一”字形结构,如图15所示。

图15 车门防撞梁的布置型式

有些车型会在外板和外板窗台加强板之间,增加防撞梁,既可以增加门窗台的传力效果,也有利于侧碰,如图16所示。

图16 隐形车门防撞梁的布置型式

在侧碰过程中,防撞梁既是受力件,也是连接件,好的防撞梁设计,可以将整车作为一个整体,来对抗整个侧碰的冲击,如图17所示。

图17 侧面碰撞车门受力示意图

从图17中我们可以看到,防撞杆首先要处在MDB(可移动可变性壁障)的范围之中,由于整车前后门尺寸关系,后侧门的防撞梁往往无法全部都处在MDB的范围之内,这样就要求防撞管的连接板要有足够的强度。

一般希望防撞梁布置在MDB范围内,且最好能布置在MDB的中线左右,这样侧碰效果会更好,但布置防撞梁时需要考虑到侧门外板的抗凹性能,又希望将防撞梁的位置布置的高一些,所以最终布置时需要对这两方面进行权衡。

在侧碰过程中,防撞梁可以有效地保证乘员的生存空间。整车在受到侧面冲击时,上半身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而腰部以下及胯步往往没有移动的可能性,因此这个部位的保护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希望防撞梁的布置能最大可能地通过乘员的R点,如图18所示。

图18 防撞梁的布置与乘员的R点的关系

防撞梁在布置时,尽量增大防撞梁与侧围的接触面,以便在侧碰时更好地起到防护作用,如图19所示。

图19 防撞梁布置时与侧围重叠量示意图

(2)防撞梁布置时应考虑四门附件的布置,防止出现干涉现象。

在侧门内外板之间除了防撞杆以外,还有玻璃升降系统、玻璃导轨、门锁、车门限位器等。防撞梁布置时

应与这些部件的最小间隙尽量保证在10mm以上,与玻璃升降过程中的最小间隙应该保证在15mm以上。

另外还应考虑到在防撞梁上涂隔震胶保证侧门外板的抗凹性能,在布置时应该考虑到防撞梁(板)与侧门外板的间隙,一般要求在5mm左右,如果间隙过小,容易导致侧门外板鼓包,间隙过大,隔震胶不起作用。

3.车门防撞管(板)梁的材料及工艺:

防撞管梁的材料一般都选择16MnAl,两端与车门内板的连接板采用冷冲压成型钢板,材料抗拉强度在600MPa 左右,材料厚度在1.8mm—2.5mm之间。(微车的车门防撞梁,为了降低成本,采用Q235A钢管)防撞板梁的材料一般采用高强度钢板进行冷冲压成型,材料的抗拉强度在1000Mpa--1200Mpa之间。

根据车门防撞梁的材料特点,将车门防撞梁分为三类:铝合金防撞梁、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AL混合结构防撞梁、超高强度钢车门防撞梁。

(1)铝合金防撞梁:鉴于车辆轻量化设计、节能减排的要求,轻质铝合金防撞梁在汽车上的运用越来越多,防撞梁采用铝合金挤出工艺加工,具有良好的吸能及弯曲性能,材料的屈服强度在350Mpa左右,抗拉强度在400 Mpa左右,铝合金防撞梁与钢支架采用铆接。这在高级轿车上采用的比较广泛。

(2)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铝(AL)混合结构防撞梁: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具有良好的比强度和比刚性特性,结合铝合金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及CFRP的高强度能力,组合形成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铝(AL)混合结构防撞梁,具有高强度钢板防撞梁相同的吸能能力,其结构如图20所示。

图20 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铝(AL)混合结构防撞梁结构(3)超高强度钢车门防撞梁:高强度钢车门防撞梁,其成型方法有热成型冲压和冷成型工艺;热成型冲压工艺具有可以成型比较复杂的结构、成型回弹小的特点,但成本较高;冷成型工艺有辊压成型和冲压成型。

目前考虑到原材料的制造机采购成本、防撞梁的制造工艺和制造成本,通过感应淬火工艺获得超高强度钢车门防撞梁的一种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通过感应淬火获得马氏体显微组织。

(4)对车门防撞梁开发的几点要求:

A. 对原材料的要求:车门防撞梁用热轧钢板和钢卷材料特性如表4所示。

表4 车门防撞梁用热轧钢板和钢卷材料特性表

B.机械性能要求:针对车门防撞梁,一般考察其强度、塑性、韧性、延迟断裂特性等几个常用的机械性能指标加以控制。

车门防撞梁的强度要求是通过防撞梁全尺寸管段拉伸试验测量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来加以控制。

车门防撞梁的塑性要求是通过断后延伸率来控制的,在考虑防撞梁的塑性要求时必须兼顾强度要求。

车门防撞梁的韧性要求是通过冲击试验测量防撞梁的韧脆转化温度来控制的,由于汽车的使用温度范围在-40—80℃,因此车门防撞梁的韧脆转化温度必须确保在-40℃以下。

延迟断裂是在静止应力作用下,材料经过一定时间后突然脆性破坏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材料-环境-应力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一种环境脆化,是氢致材质恶化的一种形态。高强度钢板一般都存在氢脆现象,当钢的强度增加时,延迟断裂的敏感性也随之提高。

C.试验要求:通过试验考察车门防撞梁的塑性变形能力和吸能能力。试验方法有:准静态三点弯曲试验和高速落锤试验。

图21 准静态三点弯曲试验图22 高速落锤试验

美国与欧洲现有的侧面碰撞法规试验方法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①移动障碍壁的质量、尺寸及形状不同;②碰撞形式不同;③实验用假人不同;④碰撞速度不同;⑤碰撞点的位置不同;⑥乘员损伤评价不同。其中,美国侧面碰撞法规试验中的碰撞形式为27°碰撞角(即台车纵横轴线与台车运动方向的夹角),采用可变形吸能障碍壁,碰撞速度为59.3km/h,假人类型为SID

型,乘员损伤评价指标为胸部、腰部两点、头部;而欧洲ECE/R95《侧碰撞保护》中规定,侧面碰撞形式为0°碰撞(即移动障碍壁台车纵横线与被试车辆纵横线垂直),采用可

变形吸能障碍壁,碰撞速度为50km/h,假人类型为EURSID,乘员损伤评价指标为头部、胸部、腹部和腰部各损伤指标。中国的侧面碰撞法规要求(GB 20071-2006<<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与欧洲侧面碰撞法规要求一致。

表5 美国与欧洲侧面碰撞法规的试验方法及评价指标对比

附1:C-NCAP与E-NCAP评分标准如表6所示。

附2:欧洲可变形移动碰撞障碍壁示意图如图23所示。

图23 欧洲可变形移动碰撞障碍壁示意图第四节前侧门玻璃升降器的布置与设计

车门系统设计的过程:

(1)确定车门类型:参考“BM”分析,根据整车“A”面设计及总布置设计,确定车门类型;确定车门类型主要考虑的因素:车门的实用性、舒适性、安全性、密封性、工艺性和艺术性等。

(2)初步确定车门边界:车门类型确定后,根据车身外表面线图及车身总布置图确定车门的尺寸和位置、车门与车身的相对位置关系、铰链及门锁的位置、车门玻璃的中心线、车门与座椅的相对位置等,并进行人机校核,同时初步设计车门边界处的典型截面尺寸。

(3)造型校核和附件布置:车门的基本大面和基本参数确定,附件的选型、布置及设计可行性分析等工作完成,即发布V0版数据。车门附件除包括门锁、铰链、玻璃升降器三个主要部件外,可能还包括外后视镜、车灯、空调装置、音响设备等在车门上布置。车门结构设计主要解决车门附件布置、运动校核、安全校核、附件的安装紧固及保证附件在使用中的可靠性和方便性。车门附件布置设计是一项多目标、多约束、重复性很强的工作。

(4)车门铰链的布置:铰链轴线的布置直接影响到车门的开度、门柱的尺寸及车门分缝线的位置和形状,铰链的布置主要包括铰链结构型式的确定、铰链中心线和铰链中心距的确定。在车门铰链布置中需要特别注意:D①车门上下铰链轴线必须在同一直线上,铰链轴线一般设计成具有内倾角(0°—4°)和后倾角(0°—2°);

②铰链中心距的确定可参考车门长度,一般铰链中心距/车门长度≥33%,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车门上下两铰链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做到最大,上铰链的上端与下铰链的下端最好保持400mm左右的间距;③车门铰链轴线确定后,必须以轴线为中心进行车门开启运动校核,校核车门在最大开度位置时,车门与车身其它部件是否存在干涉及进行上下车方便性;车门最大开度角一般取65°—70°范围;④车门在最大开度位置时,上下车方便性校核和上车后关门方便性校核;⑤为避免车门打开时与其它车身部件干涉,铰链的轴线应尽可能外移,使其靠近车身侧面;⑥确定车门铰链的结构型式——内开式还是外开式。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一、系统设计得原则 1、系统性 从整个系统得角度进行考虑,系统得代码要统一,设计规范要标准,传递语言要尽可能一致,对系统得数据采集要做到数出一处、全局共享,使一次输入得到多次利用。 2、灵活性 系统应具有较好得开放性与结构得可变性,采用模块化结构,提高各模块得独立性,尽可能减少模块间得数据偶合,使各子系统间得数据依赖减至最低限度。 3、可靠性 可靠性就是指系统抵御外界干扰得能力及受外界干扰时得恢复能力。一个成功得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较高得可靠性,如安全保密性、检错及纠错能力、抗病毒能力等。 4、经济性 经济性指在满足系统需求得前提下,尽可能减小系统得开销。一方面,在硬件投资上不能盲目追求技术上得先进,而应以满足应用需要为前提;另一方面,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得复杂化,各模块应尽量简洁,以便缩短处理流程、减少处理费用。 二、系统设计得主要内容 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包括两方面得内容: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 2、代码设计 代码设计就就是通过设计合适得代码形式,使其作为数据得一个组成部分,用以代表客观存在得实体、实物与属性,以保证它得唯一性便于计算机处理。 3、数据库(文件)设计 根据系统分析得到得数据关系集与数据字典,再结合系统处理流程图,就可以确定出数据文件得结构与进行数据库设计。 4、输入/输出设计 输入/输出设计主要就是对以纪录为单位得各种输入输出报表格式得描述,另外,对人机对话各式得设计与输入输出装置得考虑也在这一步完成。 5、处理流程设计 处理流程设计就是通过系统处理流程图得形式,将系统对数据处理过程与数据在系统存储介质间得转换情况详细地描述出来。 6、程序流程设计 程序流程设计就是根据模块得功能与系统处理流程得要求,设计出程序模框图,为程序员进行程序设计提供依据。 7、系统设计文档 系统标准化设计就是指各类数据编码要符合标准化要求,对数据库(文件)命名、功能模块命名也要标准化。 描述系统设计结果就是指系统设计说明书,程序设计说明书,系统测试说明书以及各种图表等,要将她们汇集成册,交有关人员与部门审核批准; 拟定系统实施方案设计就是在系统设计结果得到有关人员与部门认可之后,拟定系统实施计划,详细地确定出实施阶段得工作内容、时间与具体要求。

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标准规范方案一览表

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标准规范一览表 1 地基与基础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 湿险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 2 主体结构 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GBJ130-90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 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JGJ1-9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2006 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9-9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2003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2003 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JGJ115-2006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2002年版)J03137-2001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0399-98 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7-91 网壳结构技术规程JGJ61-2003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 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78-2008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2006年版)OB50156-2002 工业炉砌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1-2004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 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GB50447-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2008 3 建筑装饰装修 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GB50327-2001 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54-2005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 V形折板屋盖设计与施工规程JGJ/T21-93 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OJ155-2007 自流平地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175-2009 机械喷涂抹灰施工规程JGJ/T105-96 塑料门窗工程技术规程JGJ103-2008 外墙饰面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JGJ126-2000 建筑陶瓷薄板应用技术规程JGJ/T172-2009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 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2001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 建筑涂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JGJ/T29-200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一、系统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 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系统的代码要统一,设计规范要标准,传递语言要尽可能一致,对系统的数据采集要做到数出一处、全局共享,使一次输入得到多次利用。 2、灵活性 系统应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结构的可变性,采用模块化结构,提高各模块的独立性,尽可能减少模块间的数据偶合,使各子系统间的数据依赖减至最低限度。 3、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及受外界干扰时的恢复能力。一个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如安全保密性、检错及纠错能力、抗病毒能力等。 4、经济性 经济性指在满足系统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系统的开销。一方面,在硬件投资上不能盲目追求技术上的先进,而应以满足应用需要为前提;另一方面,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各模块应尽量简洁,以便缩短处理流程、减少处理费用。 二、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 2、代码设计 代码设计就是通过设计合适的代码形式,使其作为数据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以代表客观存在的实体、实物和属性,以保证它的唯一性便于计算机处理。 3、数据库(文件)设计

根据系统分析得到的数据关系集和数据字典,再结合系统处理流程图,就可以确定出数据文件的结构和进行数据库设计。 4、输入/输出设计 输入/输出设计主要是对以纪录为单位的各种输入输出报表格式的描述,另外,对人机对话各式的设计和输入输出装置的考虑也在这一步完成。 5、处理流程设计 处理流程设计是通过系统处理流程图的形式,将系统对数据处理过程和数据在系统存储介质间的转换情况详细地描述出来。 6、程序流程设计 程序流程设计是根据模块的功能和系统处理流程的要求,设计出程序模框图,为程序员进行程序设计提供依据。 7、系统设计文档 系统标准化设计是指各类数据编码要符合标准化要求,对数据库(文件)命名、功能模块命名也要标准化。 描述系统设计结果是指系统设计说明书,程序设计说明书,系统测试说明书以及各种图表等,要将他们汇集成册,交有关人员和部门审核批准; 拟定系统实施方案设计是在系统设计结果得到有关人员和部门认可之后,拟定系统实施计划,详细地确定出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时间和具体要求。 另外,为了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还要对数据进行保密设计,对系统进行可靠性设计。 三、系统设计的步骤 1、系统总体设计 包括: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的确定;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方案的选择。 2、详细设计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汇总

1.1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为确保系统的建设成功与可持续发展,在系统的建设与技术方案设计时我们遵循如下的原则:1、统一设计原则统筹规划和统一设计系统结构。尤其是应用系统建设结构、数据模型结构、数据存储结构以及系统扩展规划等内容,均需从全局出发、从长远的角度考虑。2、先进性原则系统构成必须采用成熟、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并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技术、软件产品和设备。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依照国际上的规范、标准,借鉴国内外目前成熟的主流网络和综合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以保证系统具有较长的生命力和扩展能力。保证先进性的同时还要保证技术的稳定、安全性。3、高可靠/高安全性原则系统设计和数据架构设计中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和可靠。4、标准化原则系统各项技术遵循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和相关规范。5、成熟性原则系统要采用国际主流、成熟的体系架构来构建,实现跨平台的应用。6、适用性原则保护已有资源,急用先行,在满足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设成本。7、可扩展性原则信息系统设计要考虑到业务未来发展的需要,尽可能设计得简明,降低各功能模块耦合度,并充分考虑兼容性。系统能够支持对多种格式数据的存储。 1.2业务应用支撑平台设计原则 业务应用支撑平台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原则:1、遵循相关规范或标准遵循J2EE、XML、JDBC、EJB、SNMP、HTTP、TCP/IP、SSL等业界主流标准2、采用先进和成熟的技术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使用XML规范作为信息交互的标准,充分吸收国际厂商的先进经验,并且采用先进、成熟的软硬件支撑平台及相关标准作为系统的基础。3、可灵活的与其他系统集成系统采用基于工业标准的技术,方便与其他系统的集成。4、快速开发/快速修改的原则系统提供了灵活的二次开发手段,在面向组件的应用框架上,能够在不影响系统情况下快速开发新业务、增加新功能,同时提供方便地对业务进行修改和动态加载的支持,保障应用系统应能够方便支持集中的版本控制与升级管理。5、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系统能够支持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多个层面的可扩展性,能够实现快速开发/重组、业务参数配置、业务功能二次开发等多个方面使得系统可以支持未来不断变化的特征。6、平台无关性系统能够适应多种主流主机平台、数据库平台、中间件平台,具有较强的跨系统平台的能力。7、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能保证数据安全一致,高度可靠,应提供多种检查和处理手段,保证系统的准确性。针对主机、数据库、网络、应用等各层次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和可靠性策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8、用户操作方便的原则系统提供统一的界面风格,可为每个用户群,包括客户,提供一个一致的、个性化定制的和易于使用的操作界面。 9、应支持多CPU的SMP对称多处理结构 1.3共享交换区数据库设计原则 1.统一设计原则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合理性、一致性和可用性,在全国统一设立交换资源库基本项目和统一编码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并制定统一的交换资源库结构标准。 2.有效提取原则既要考虑宏观决策需要,又要兼顾现实性,并进行业务信息的有效提取,过滤掉生产区中的过程性、地方性数据,将关键性、结果性数据提交集中到交换区数据库中。 3.保证交换原则统一设计数据交换接口、协议、流程和规范,保证数据通道的顺畅。 4.采用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系统结构根据XX电子政务网络发达,地区经济差异性等特点,交换区采用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数据库系统结构,并逐步向大型集中式数据库系统过渡。这些与外部系统交换的数据也需要从生产区数据得到,也就是说需要XXXX数据和各XXXX 数据的采集不只是局限于XXXX和XXXX原定的指标。 1.4档案管理系统设计原则

设计院通用工作表格全套

设计院通用工作表格全套 一、已出图归档的图纸需要做修改、增补时,都应填写A4大小统一规格的“设计修改通知单”,应填写序号、修改日期和所属专业,并写明修改原因、因甲方原因需修改的须清单确认书面文件(1)甲方要求(2)现状问题(3)图纸变动、修改内容以及涉及被修改的有关图纸的图别、图号。 二、已出图归档的图纸需要做修改、增补时,可采用下列三种方式进行并应做好相应的标识。 1、直接在“设计修改通知单”上填写方式当设计人对图纸做较少修改时,可直接采用A4大小统一规格格式的“设计修改通知单”。“设计修改通知单”以文件表达为主,此时修改图和“设计修改通知单”合在同一张底图上。“设计修改通知单”应填写序号、修改日期和所属专业并写明修改原因、修改内容以及涉及被修改的有关图纸的图名、图号。 2、重绘制底图当图纸做较多修改时,可采用重绘底图方式进行。局部修改的地方应做彩云状标记,并在图签栏上加注修改日期及内容,底图的版次应作相应修改。设计人应用文字形式同时填写“设计修改通知单”通知顾客/业主或相关单位。 3、插入图纸方式当有内容需要增加补充,涉及的相关图纸继续有效、且采用上述两种方式修改增补均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

用插入图纸的方式进行。与原图纸无关的补充图纸一般按顺序排列在已出图纸之后。 设计人应同时用文字形式填写“设计修改通知单”通知顾客/业主或相关单位 三、修改、插入、删除、补充图纸的图号标识。通知单“设计修改通知单”应分别按专业排列顺序号,通知单的类别及序号可简称“景修3”等。修改重绘底图产生的新图应采用A、 B、C等顺序的版次标识。如:景施18A替代,在景施18作废。” “设计修改通知单”重绘时也按此条办法标识,如“景修3A”代替,在“建修3作废”。插入需要在原先图号中“插入增补”产生的新图纸,应采用加注第二层注脚的方式加以标识,如需在景施19中间插入补绘三张图纸,应标“景施 18、2” 、“景施18图纸已删除,无此图。”其余图号均可不变。补充补充图纸一般按顺序号排列在最后,不必在图号中写“景施—补1”等字样。 四、所有修改内容凡涉及到相关图纸或相关专业的,都应在修改图的文字说明中写清楚,修改后的图纸必须经相关专业人员的验证并签署。 五、图纸目录的添注和更新

结构设计常用数据表格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2 纵向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不同根数钢筋计算截面面积(mm2)

板宽1000mm内各种钢筋间距时钢筋截面面积表(mm2) 每米箍筋实配面积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白分率(%)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ν(ρν=λνf/f)

受弯构件挠度限值 注:1 表中lo为构件的计算跨度; 2 表中括号内的数值适用于使用上对挠度有较高要求的构件; 3 如果构件制作时预先起拱,且使用上也允许,则在验算挠度时,可将计算所得的挠度值减去起拱值;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可减去预加力所产生的反拱值; 4 计算悬臂构件的挠度限值时,其计算跨度lo按实际悬臂长度的2倍取用。

注: 1 表中的规定适用于采用热轧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采用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及热处理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当采用其他类别的钢丝或钢筋时,其裂缝控制要求可按专门标准确定; 2 对处于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60%地区一类环境下的受弯构件,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采用括号内的数值; 3 在一类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屋架、托架及需作疲劳验算的吊车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2mm;对钢筋混凝土屋面梁和托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3mm; 4 在一类环境下,对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梁、托梁、屋架、托架、屋面板和楼板,应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在一类和二类环境下,对需作疲劳验算的须应力混凝土吊车梁,应按一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 5 表中规定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适用于正截面的验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斜截面裂缝控制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的要求; 6 对于烟囱、筒仓和处于液体压力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 7 对于处于四、五类环境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 8 表中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用于验算荷载作用引起的最大裂缝宽度。 梁内钢筋排成一排时的钢筋最多根数

面向服务的软件体系架构总体设计分析

面向服务的软件体系架构总体设计分析 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较为迅速,软件开发也发生较多改变,传统软件开发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对软件生产的需求。随着计算机不断普及,软件行业必须由传统体系向面向服务架构转变。随着软件应用范围不断增大,难度逐渐上升,需要通过成本手段,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通过面向服务体系结构可提高软件行业应对敏捷性,实现软件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流水线化。 1 软件危机的表现 1.1 软件成本越来越高 计算机最初主要用作军事领域,其软件开发主要由国家相关部分扶持,因此无需考虑软件开发成本。随着计算机日益普及,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中,软件开发大多面向民用,因此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其开发成本,且计算机硬件成本出现跳水现象,由此导致软件开发成本比例不断提升。 1.2 开发进度难以控制 软件属于一种智力虚拟产品,软件与其他产品最大不同是其存在前提为内在逻辑关系。相较于计算机硬件粗生产情况,传统工作中的加班及倒班无法应用到软件开发中,提升软件开发进度无法通过传统生产方法实现。且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因素,影响软件开发流程,导致软件开发未按照预期计划展开。由此可见不仅软件项目开发难度不断增加,软件系统复杂复杂性也不断提升,即使增加

开发人手也未必能取得良好效果。 1.3 软件质量难以令人满意 软件开发另一常见问题就是在软件开发周期内将产品开发出来,但软件本身表现出的性能却未达到预期目标,难以满足用户多方位需求。该问题属于软件行业开发通病,当软件程序出现故障时会导致巨大损失。在此过程中软件开发缺乏有效引导,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往往立足于自身想法展开软件开发,因此软件开发具有较强主观性,与客户想法不一致,因此导致软件产品质量难以让客户满意。 1.4 软件维护成本较高 与硬件设施一样,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维护。软件被开发出来后首先进行公测,发现其软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重新编辑提升软件性能,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其次软件需要定时更新,若程序员在开发过程中并未按照相关标准执行会导致其缺乏技术性文档,提升软件使用过程中的维护难度。另外在新增或更新软件过程中可能导致出现新的问题,影响软件正常使用,并可能造成新的问题。由此可见软件开发成功后仍旧需要花费较高成本进行软件维护。 2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原理 2.1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定义 面向服务体系构架从本质上是一种应用体系架构,体系所有功能均是一种独立服务,所有服务均通过自己的可调用接口与程序相连,因此可通过服务理论实现相关服务的调动。面向服务体系构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一种服务,是服务方通过一系列操作后满足被服务方需求的

结构设计常用表(2010)(1)

钢筋的计算截面面积及公称质量表 每米板宽内的钢筋截面面积表

梁纵向钢筋单排最大根数 注:表内分数值,其分子为梁上部纵筋单排最大根数,分母为梁下部钢筋单排最大根数。 柱纵向钢筋单排最大根数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受弯构件的挠度限值 注:1、表中0为构件的计算跨度;计算悬臂构件的挠度限度时,其计算跨度0按实际悬臂长度的 2 倍取用。 2、表中括号内的数值适用于使用上对挠度有较高要求的构件; 3、如果构件制作时预先起拱,且使用上也允许,则在验算挠度时,可将计算所得的挠度值减去起拱值;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尚可减去预加力所产生的反拱值; 4、构件制作是的起拱值和预加力所产生的反拱值,不宜超过构件在相应荷载组合作用下的计算挠度值。 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度宽度限值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

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c(mm) 柱轴压比限值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值(%) 最小配筋率ρmin值(%)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 注:1 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2 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钢筋强度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 3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增加0.1。 框架梁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 附加箍筋承受集中荷载承载力表[F] (kN)

附加吊筋承受集中荷载承载力表(kN) 防震缝最小宽度 6.1.4钢筋混凝土房屋需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 时不应小于100mm;当高度超过15m 时,6 度、7 度、8 度和9 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 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立缝宽。 估算板厚度h/l

常用建筑结构设计软件比较

常用结构软件比较 本人在设计院工作,有机会接触多个结构计算软件,加上自己也喜欢研究软件,故对各种软件的优缺点有一定的了解。现在根据自己的使用体会,从设计人员的角度对各个软件作一个评价,请各位同行指正。本文仅限于混凝土结构计算程序。 目前的结构计算程序主要有:PKPM系列(TAT、SATWE)、TBSA系列(TBSA、TBWE、TBSAP)、BSCW、GSCAD、 SAP系列。其他一些结构计算程序如ETABS等,虽然功能强大,且在国外也相当流行,但国内实际上使用的不多,故不做详细讨论。 一、结构计算程序的分析与比较 1、结构主体计算程序的模型与优缺点 从主体计算程序所采用的模型单元来说 TAT和TBSA属于结构空间分析的第一代程序,其构件均采用空间杆系单元,其中梁、柱均采用简化的空间杆单元,剪力墙则采用空间薄壁杆单元。在形成单刚后再加入刚性楼板的位移协调矩阵,引入了楼板无限刚性假设,大大减少了结构自由度。 SATWE、TBWE和TBSAP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墙元,SATWE和TBSAP还加入了楼板分块刚性假设与弹性楼板假设,更能适应复杂的结构。SATWE提供了梁元、等截面圆弧形曲梁单元、柱元、杆元、墙元、弹性楼板单元(包括三角形和矩形薄壳单元、四节点等参薄壳单元)和厚板单元(包括三角形厚板单元和四节点等参厚板单元)。另外,通过与JCCAD的联合,还能实现基础-上部结构的整体协同计算。TBSAP提供的单元除了常用的杆单元、梁柱单元外,还提供了用以计算板的四边形或三角形壳元、墙元、用以计算厚板转换层的八节点四十八自由度三维元、广义单元(包括罚单元与集中单元),以及进行基础计算用的弹性地基梁单元、弹性地基柱单元(桩元)、三角形或四边形弹性地基板单元和地基土元。TBSAP可以对结构进行基础-上部结构-楼板的整体联算。 从计算准确性的角度来说 SAP84是最为精确的,其单元类型非常丰富,而且能够对结构进行静力、动力等多种计算。最为关键的是,使用SAP84时能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进行单元划分,其计算模型是最为接近实际结构。 BSCW和GSCAD的情况比较特殊,严格说来这两个程序均是前后处理工具,其开发者并没有进行结构计算程序的开发。但BSCW与其计算程序一起出售,因此有必要提一下。BSCW一直是使用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个框剪结构计算软件,这个程序应属于空间协同分析程序,即结构计算的第二代程序(第一代为平面分析,第二代为空间协同,第三代为空间分析)。GSCAD则可以选择生成SS、TBSA、TAT或是SSW的计算数据。SS和SSW均是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发的,其中SS采用空间杆系模型,与TBSA、TAT属于同一类软件;而SSW根据其软件说明来看也具有墙元,但不清楚其墙元的类型,而且此程序目前尚未通过鉴定。 薄壁杆件模型的缺点是: 1、没有考虑剪力墙的剪切变形。 2、变形不协调。 当结构模型中出现拐角刚域时,截面的翘曲自由度(对应的杆端力为双力矩)不连续,造成误差。另外由于此模型假定薄壁杆件的断面保持平截面,实际上忽略了各墙肢的次要变形,增大了结构刚度。同一薄壁杆墙肢数越多,刚度增加越大;薄壁杆越多,刚度增加越大。但另一方面,对于剪力墙上的洞口,空间杆系程序只能作为梁进行分析,将实际结构中连梁对墙肢的一段连续约束简化为点约束,削弱了结构刚度。连梁越高,则削弱越大;连梁越多,则削弱越大。所以计算时对实际结构的刚度是增大还是削弱要看墙肢与连梁的比例。 杆单元点接触传力与变形的特点使TBSA、TAT等计算结构转换层时误差较大。因为从实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汇总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为确保系统的建设成功与可持续发展,在系统的建设与技术方案设计时我们遵循如下的原则:1、统一设计原则统筹规划和统一设计系统结构。尤其是应用系统建设结构、数据模型结构、数据存储结构以及系统扩展规划等内容,均需从全局出发、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2、先进性原则系统构成必须采用成熟、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并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技术、软件产品和设备。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依照国际上的规范、标准,借鉴国内外目前成熟的主流网络和综合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以保证系统具有较长的生命力和扩展能力。保证先进性的同时还要保证技术的稳定、安全性。 3、高可靠/高安全性原则系统设计和数据架构设计中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和可靠。4、标准化原则系统各项技术遵循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和相关规范。5、成熟性原则系统要采用国际主流、成熟的体系架构来构建,实现跨平台的应用。6、适用性原则保护已有资源,急用先行,在满足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设成本。7、可扩展性原则信息系统设计要考虑到业务未来发展的需要,尽可能设计得简明,降低各功能模块耦合度,并充分考虑兼容性。系统能够支持对多种格式数据的存储。 业务应用支撑平台设计原则 业务应用支撑平台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原则:1、遵循相关规范或标准遵循J2EE、XML、JDBC、EJB、SNMP、HTTP、TCP/IP、SSL等业界主流标准2、采用先进和成熟的技术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使用XML规范作为信息交互的标准,充分吸收国际厂商的先进经验,并且采用先进、成熟的软硬件支撑平台及相关标准作为系统的基础。 3、可灵活的与其他系统集成系统采用基于工业标准的技术,方便与其他系统的集成。4、快速开发/快速修改的原则系统提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职工管理系统

一、前言----------------------------------------------------------------------2 二、需求分析----------------------------------------------------------------3 三、概要设计----------------------------------------------------------------4 四、详细设计----------------------------------------------------------------5 五、调试分析----------------------------------------------------------------6 六、用户使用说明----------------------------------------------------------7 七、测试结果----------------------------------------------------------------8 八、总结---------------------------------------------------------------------11 九、主要参考文献和附录------------------------------------------------12

员工管理系统是一个工作单位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它管理的数据对于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员工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各个公司基本上都是靠传统的人工方式来管理员工信息,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信息的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当今社会,信息迅速膨胀,随着各个公司的规模增大,有关信息管理工作所涉及的数据量越来越大,员工信息量也大大增加,利用传统的手工查询、登记、修改等方法的处理速度远远跟不上公司的需求,有的公司不得不靠增加人力、物力来进行信息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员工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员工管理的效率,也是公司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和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员工管理系统作为一种管理软件正在各公司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且已达到了良好效果。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附代码)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猴子选大王;建立二叉树;各种排序;有序表的合并;成绩管理系统;院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 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日期 一.目的与要求 1. 巩固和加深对常见数据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2. 掌握基于数据结构进行算法设计的基本方法 3. 掌握用高级语言实现算法的基本技能 4. 掌握书写程序设计说明文档的能力 5. 提高运用数据结构知识及高级语言解决非数值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说明 1. 项目一 (1) 对设计任务内容的概述 学生成绩管理** 任务:要求实现对学生资料的录入、浏览、插入和删除等功能。 输入:设学生成绩以记录形式存储,每个学生记录包含的信息有:学号和各门课程的成绩,设学生成绩至少3门以上。存储结构:采用线性链式结构。 (2) 详细设计 LinkList *create():输入学生成绩记录函数; void print(LinkList *head):显示全部记录函数 LinkList *Delete(LinkList *head):删除记录函数 LinkList *Insert(LinkList *head):插入记录函数 void menu_select():菜单选择 void ScoreManage():函数界面 (3) 程序流程图

(4) 程序模块及其接口描述 该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菜单选择:void menu_select(); 提供五种可以选择的操作,在main函数中通过switch语句调用菜单menu_select()函数,进入不同的功能函数中完成相关操作。 2、输入功能:LinkList *create(); 通过一个for循环语句的控制,可以一次完成无数条记录的输入。并将其存入链

系统总体设计

第1章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1.1设计目标 系统采用高清视频监控技术,实现视频图像信息的高清采集、高清编码、高清传输、高清存储、高清显示;系统基于IP网络传输技术,提供视频质量诊断等智能分析技术,实现全网调度、管理及智能化应用,为用户提供一套“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视频图像监控系统,满足用户在视频图像业务应用中日益迫切的需求。本方案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建成统一的中心管理平台:通过管理平台实现全网统一的视频资源管理,对前端摄像机、编码器、解码器、控制器等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远程参数配置与远程控制等;通过管理平台实现全网统一的用户和权限管理,满足系统多用户的监控、管理需求,真正做到“坐阵于中心,掌控千里之外”。 实现系统高清化与网络化:本方案以建设全高清监控系统为目标,为用户提供更清晰的图像和细节,让视频监控变得更有使用价值;同时以建设全IP监控系统为目标,让用户可通过网络中的任何一台电脑来观看、录制和管理实时的视频信息,且系统组网便利,结构简单,新增监控点或客户端都非常方便。 系统具备以下特征: 系统具备高可靠性、高开放性的特征:通过采用业内成熟、主流的设备来提高系统可靠性,尤其是录像存储的稳定性,另外系统可接入其他厂家的摄像机、编码器、控制器等设备,能与其他厂家的平台无缝对接; 具备高智能化、低码流的特征:运用智能分析、带有智能功能的摄像机等提高系统智能化水平,同时通过先进的编码技术降低视频码流,减少存储成本和网络成本,减弱对网络的依赖性,提高视频预览的流畅度; 具备快速部署、及时维护的特征:通过采用高集成化、模块化设计的设备提高系统部署效率,减少系统调试周期,系统能及时发现前端监控系统的故障并及时告警,快速相应; 具备高度整合、充分利旧的特征:新建系统能与原有系统高度整合、无缝对接,能充分利用原有监控资源,避免前期投资的浪费。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1需求分析 1.1 设计任务要求 通讯录系统主要包含以下要求: (1)设计一个学生通讯录管理系统,每个学生数据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号码、qq、邮编和地址; (2)创建学生数据类型为结构体并以磁盘文件保存; (3)能读取磁盘文件并显示输出学生的相关信息; (4)能按姓名或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信息查询; (5)能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学生通讯录。 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系统主要包含以下主要功能: (1)查询通讯录记录; (2)添加通讯录记录; (3)修改通讯录记录; (4)删除通讯录记录; (5)关闭通讯录。 2 概要设计 2.1 数据类型 本系统中所有变量都定义为字符串型,学生通讯录数据类型定义为结构体类型。然而为了更加方便,添加了抽象数据类型类book,再私有继承了以结构体存储的学生数据。 2.2 主程序及各程序层次关系 以下是系统功能模块关系图,主要包含查询、添加、修改、删除联系人和关闭系统等功能。另外还提供了键盘式选择菜单实现功能选择。

图2.1 系统功能模块关系图 查询联系人:可以选择用姓名和电话两种方式查询 添加联系人:可以添加通讯录记录,依次输入姓名、电话、qq、邮编和地址修改联系人:输入欲修改联系人姓名后,再依次输入修改姓名、电话、qq、邮编和地址即可完成修改 删除联系人:输入欲删除联系人的姓名后,会自动删除该联系人的记录内容关闭系统:选择相关操作进行系统正常关闭,保存有效数据记录 3 详细设计 3.1 实现数据类型 (1)以字符串类型定义通讯录中学生数据信息变量: string name;//姓名string number;//电话号码 string qq;//QQ号string post;//邮编 string address;//地址 (2)学生通讯录数据类型定义为结构体存储: struct inf{ string name;//姓名 string address;//地址 string number;//电话号码 string post;//邮编 string qq;//QQ号 }datatype; (3)实现类book私有继承结构体inf: class book:private inf {public:

结构设计常用数据表格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 纵向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每米箍筋实配面积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白分率(%)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ν(ρν=λνf)

注:1 表中lo为构件的计算跨度; 2 表中括号内的数值适用于使用上对挠度有较高要求的构件; 3 如果构件制作时预先起拱,且使用上也允许,则在验算挠度时,可将计算所得的挠度值减去起拱值;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可减去预加力所产生的反拱值; 4 计算悬臂构件的挠度限值时,其计算跨度lo按实际悬臂长度的2倍取用。

注: 1 表中的规定适用于采用热轧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采用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及热处理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当采用其他类别的钢丝或钢筋时,其裂缝控制要求可按专门标准确定; 2 对处于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60%地区一类环境下的受弯构件,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采用括号内的数值; 3 在一类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屋架、托架及需作疲劳验算的吊车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2mm;对钢筋混凝土屋面梁和托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3mm; 4 在一类环境下,对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梁、托梁、屋架、托架、屋面板和楼板,应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在一类和二类环境下,对需作疲劳验算的须应力混凝土吊车梁,应按一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 5 表中规定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适用于正截面的验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斜截面裂缝控制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的要求; 6 对于烟囱、筒仓和处于液体压力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 7 对于处于四、五类环境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 8 表中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用于验算荷载作用引起的最大裂缝宽度。 梁内钢筋排成一排时的钢筋最多根数

钢结构施工常用表格

钢结构施工常用表格 序号代号名称 1 建1-1 图纸会审 2 建2 设计变更 3 建2-1 设计变更记录 4 建3-1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安)报审卡 5 建4 开工报告 6 建4-1 开工报告 7 建5 技术交底记录 8 建5-1 技术交底记录 9 建5-2 技术(安全)交底记录 10 建5-4-1 构件安装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11 建6-1 施工日志 12 建7 合格证、试(检)验报告 13 建7-1-1 钢材出厂合格证、实验报告汇总表 14 建7-1-2 合格证贴条 15 建7-1-3 复印件(或抄件)贴条 16 建7-1-4 材料实验报告 17 建8-1-1 钢结构焊接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18 建8-2-1 钢结构螺栓连接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19 建8-3-1 单层钢柱制作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20 建8-3-2 高层多节柱制作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序号代号名称 21 建8-3-3 焊接实腹梁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22 建8-3-4 屋架、屋架梁、桁架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23 建8-3-5 墙架、连接系统构件制作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24 建8-3-6 固定式钢直梯、斜梯、防护栏杆、平台制作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25 建8-3-7 钢构件制孔、钢构件铣平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建8-3-7 钢构件制作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26 建8-4-1 钢结构主体与围护系统安装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27 建8-4-2 钢结构吊车梁安装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28 建8-4-3 固定式钢直梯、栏杆、平台安装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建8-5-1 钢结构油漆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29 建9-6 构件吊装记录 30 建9-9-1 定位放线验收记录 31 建9-9-2 工程定位测量记录 32 建9-11-1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报告(记录) 33 建9-12 定位放线记录 34 建10 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表 35 建10-1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6 建11 基础结构验收记录 37 建11-1-2 主体结构工程验收记录

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常用表格规范.doc

混凝土强度值(N/mm 2) C15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C55 C60 C65 C70 C75 C80 α1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0.99 0.98 0.97 0.96 0.95 0.94 HPB300 0.576 0.576 0.576 0.576 0.576 0.576 0.576 0.576 0.566 0.556 0.547 0.537 0.528 0.518 HRB335、HRBF335 0.550 0.550 0.550 0.550 0.550 0.550 0.550 0.550 0.541 0.531 0.522 0.512 0.503 0.493 HRB400、HRBF400、 RRB400 0.518 0.518 0.518 0.518 0.518 0.518 0.518 0.518 0.508 0.499 0.490 0.481 0.472 0.463 HRB500、HRBF500 0.482 0.482 0.482 0.482 0.482 0.482 0.482 0.482 0.473 0.464 0.455 0.447 0.438 0.429 表A.0.1钢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强 度 种 类 混凝土强度等级 C15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C55 C60 C65 C70 C75 C80 f ck 10.0 13.4 16.7 20.1 23.4 26.8 29.6 32.4 35.5 38.5 41.5 44.5 47.4 50.2 f c 7.2 9.6 11.9 14.3 16.7 19.1 21.1 23.1 25.3 27.5 29.7 31.8 33.8 35.9 f tk 1.27 1.54 1.78 2.01 2.20 2.39 2.51 2.64 2.74 2.85 2.93 2.99 3.05 3.11 f t 0.91 1.10 1.27 1.43 1.57 1.71 1.80 1.89 1.96 2.04 2.09 2.14 2.18 2.22

客户消费积分管理系统-数据结构设计报告

广州XX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 题目李CC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指导教师 XX 班级计科XX 学号 22姓名李XX 2020年1月3日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任务书

银行排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设计要求 1.问题描述 针对客户的消费情况,进行客户管理,根据客户的消费积分对客户实行不同程度的打折优惠。 2.需求分析 (1)采用一定存储结构进行客户信息存储; (2)对客户的信息可以进行修改、删除、添加; (3)能够根据消费情况进行客户积分的累加; (4)根据积分情况,对客户实行不同程度的打折优惠; (5)演示程序以用户和计算机的对话方式进行。 二、概要设计 1.主界面设计 为了实现“客户消费积分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首先设计一个含有多个菜单项的主控菜单子程序,以链接系统的各项子功能,方便用户使用本系统。本系统主控菜单运行界面如下图1所示。

2.存储结构设计 本系统采用链表存储客户消费积分管理系统中的客户信息。 3.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分为以下7个功能模块。 (1)添加客户:添加客户需要输入客户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消费金额,在输入消费金额后系统会自动计算出该用户获得的积分,并且输出对应折扣到该客户信息中。 (2)查找客户:查找需要输入客户相应的身份证号码。 (3)修改客户:可以单独选择修改客户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消费金额,也可以一次性全都修改。 (4)删除客户:查找到需要删除的客户即可一键删除。 (5)显示客户:显示外部文件保存的所有客户的信息。 (6)统计客户:统计客户总数。 (0)保存退出:保存所有修改删除操作到文件中。 三、模块设计 1.模块设计 本程序包含3个模块:主程序模块、菜单选择模块和链表操作模块。调用关系如图所示。 2.系统子程序及功能设计 本系统共设置13个函数,包括主函数。各函数名及功能说明如下。 printf("\n"); p->discount=y; printf("添加客户成功!\n\n"); customer_number++; p->next=head->next; head->next=p; } (2)查找客户函数 void Search(cnode *head,char ID[])lf\n",p->consume); printf("积分:%lf\n",p->integer); y=display_discount(p->integer); printf("折扣:%.1lf折\n",y); p->discount=y;}}}} (3)修改客户函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