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美学元素融入与体现

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美学元素融入与体现

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美学元素融入与体现
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美学元素融入与体现

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美学元素融入与体现

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承文化、艺术的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二十年来中国博物馆经历了空前的发展变化,从而也带动了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发展。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博物馆有着不同的展示观念与展示方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阶段性变化。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特别是主题性博物馆建设成效显著,茶、丝、瓷、中医药等产业主题馆;西湖、运河等自然人文主题馆,无不反映出杭州在历史、文化、产业、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的深厚积淀。文章从民族与地域文化特色出发阐述展示设计的内在需求,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地域性美学元素的融入与体现。

标签: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美学元素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栖息地,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桥梁,通过展示将所承载的文化、艺术价值进行诠释。主题性博物馆作为地域性、专业性特色较强的博物馆在展现传统文化、产业文化、地域文化,发掘深层次文化精髓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杭州作为文化、艺术、地域特色鲜明的历史名城,有诸如丝、瓷、中医药、钱币、西湖、运河、印学等主题性博物馆。特别是面对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程,如何整理和提炼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积淀,凸现特有的文化审美理念有着积极意义,并以此来张扬城市文化个性,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杭州的城市文化品位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是在对(杭州)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形态的一次全面调研、分析基础之上,探讨地域性美学元素在当代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体现与融合。通过对空间类型、艺术特征、传达方式、视觉元素的分析,实现:①民族与地域特色是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内在需求;②当代主题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地域性美学元素的融入与体现。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整理和挖掘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内在的文化根源与美学理念,为此类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考与借鉴价值,同时指导实践教学。

1 民族与地域特色是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内在需求

展示设计在实现其展示物品、传递信息等物质功能性的同时,还必须有艺术(审美性)的精神感染力,一種足以影响参观者心理的精神氛围。而参观者的精神意识总是与其所受的文化熏陶、地域环境与民族特点相统一。因而在展示设计中融入具有本地区、本民族、本行业特色的美学元素,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展示设计形态有着重要意义。

1.1 迎合受众文化意识的需要展示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美化、优化展示环境,烘托形成具有浓烈视觉特点的氛围,吸引参观者目光,帮助其理解、明确展示物所富含的文化、艺术内涵。而所有目的的实现都必须围绕参观者展开。因此,设计师必须特别注重参观者的心理需求,在其习俗、喜好、价值观、民族心理上下功夫以寻求可传达情感的视觉载体,投其所好。而一个人的心理需求,总是受其

泉州市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泉州市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一、工程概况: 泉州市博物馆位于泉州市总体规划中的北峰、丰州组团。北靠清源山、后厝山,南临西湖公园和305省道,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总用地约34.6273公顷,实际用地约为27.4554公顷。 泉州市博物馆规划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博物馆区35000m2,文娱服务区5000m2,辅助设施区10000m2及城市广场区,共四部分。其中博物馆区将分期建设,一期征地80余亩,一期主馆建筑控制面积1.5万m2左右。 二、设计依据: 1、《泉州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方案国内招标设计竞赛文件》(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泉州市文化局,2001.5)。 2、《泉州市博物馆新馆设计任务书》。 3、《泉州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建设》。 4、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批准的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6、博物馆方案评审会议意见。 三、总平面规划设计: 1、设计宗旨: (1)寓教于乐:力求将博物馆规划为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文化区及市民广场休闲区。 (2)绿色环保:充分利用其珍贵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基地及周 边环境的内部联系,突显生态主题,将馆区与清源山风景区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3)承前启后:注重从当地深厚的人文史沉淀中提炼出其精华,将文化、自然的魅力融入到功能的建筑环境中,创造一个再现历史的新的人文景观。 2、设计构思:辉煌的历史与飞腾发展的现代 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博物馆的建筑定位是泉州城市丰厚文化形象的窗口。本方案所创构泉州博物馆,要体现出泉州绚丽悠厚的“泉州文化”,即“泉州性”,或“泉州特色”。 现代“泉州文化”的历史背景及现代背景。一是她有着辉煌的东、西方交流溶合的历史。二是她在当今改革开放,极具强旺的经济发展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开创现代,更新更高的辉煌未来。 “泉博”的文化组构: (1)泉州文化的底蕴: 在工艺上有举世惊赞的石雕技艺;在戏曲方面有我国南戏艺术瑰宝——泉州木偶戏、歌仔戏等戏派;在商贸方面唐、宋、元时代,泉州就是世界著名的商贸海航巨港,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还有泉州地区宗教文化、茶文化及大量文化胜迹。 (2)建筑文化轴——地理空间关系: 在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上,有着一条天然形成的建筑文化轴,这就是: 清源山——泉博——西湖——开元寺双塔,这几个不同的空间形态,由 南北天然地联结成空间文化轴,可谓天成神构。 在总体布局上,“泉博”主馆正座此“神轴”上,并在广场南边设一牌楼与轴南天水一方的开元寺双塔,牵引神联以强化这天成的天宇一线的城市区域空间文化轴。 3、场地概况: (1)环境优越:馆区位于文化名城泉州市西北部,北峰-丰州组团的东南向,东北面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毗邻西湖公园,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约2公里。(2)交通便利:用地南侧为50米宽省道305,西侧为18米宽新华北路延伸段,北靠北

博物馆案例分析4个

案例1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师:弗兰克.盖里 【设计师简介】 弗兰克·盖里(FrankOwenGehry)1929年2月28日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7岁后移民美国加利福尼亚,成为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他现在归化于美国籍,并且生活在洛杉矶,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有名的建筑教授。盖里的设计风格源自于晚期现代主义(latemodernism),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位于西班牙,毕尔包,有这钛金属屋顶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博物馆介绍】 建筑面积:24000平方 米(展览面积10405 平方米) 建筑层数:展厅部分3 层,行政部分4层 建成时间:1997年 建造地点:西班牙毕尔 巴鄂 设计者:弗兰克·盖里 【设计初衷】 1991年,西班牙北部 城市毕尔巴鄂市政府 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共同做出了一项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决定:邀请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为该市即将兴建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建筑设计。毕尔巴鄂市始建于1300年,因优良的港口而逐渐兴盛,在西班牙称雄海上的年代成为重要的海港城市,17世纪开始日渐衰落。19世纪时,因出产铁矿而重新振兴,但20世纪中叶以后再次式微,1983年的一场洪水更将其旧城区严重摧毁,整个城市雪上加霜,颓势难挽,虽百般努力却苦无良策。九十年代初,毕尔巴鄂已沦为欧洲藉藉无名的蕞尔小城,若非该市球队在西甲联赛中尚占有一席之地,绝大部分人可能终身无缘闻该市之名。为城市复兴大计,毕市政府决议发展旅游业,但该市历史不长、名头不响、风俗不奇、景色不佳,兼乏名人旧迹,各种可能的旅游资源一一欠奉,如何吸引外埠人士前来观光成为头号难题。多方问计之下,终于决定兴建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寄希望于欧洲众多艺术爱好者的“文化苦旅”。而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向为收藏现代艺术的重镇,其基金会早有向欧洲拓张之意,双方一拍即合,要将新的博物馆营造成当代的艺术奇迹【博物馆选址】 博物馆选址于城市门户之地――旧城区边缘、内 维隆河南岸的艺术区域,一条进入毕市的主要高 架信道穿越基地一角,是从北部进入城市的必经 之路。从内维隆河北岸眺望城市,该博物馆是最 醒目的第一层滨水景观。 【设计理念】 1.整个建筑由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曲面 体量组合而成。 2.在邻水的北侧,盖里以较长的横向波动的三层展 厅来呼应河水的水平流动感及较大的尺度关系。因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筑的主立面终日将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设计案例解析与启示

《建筑设计原理2》课程作业 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班级:14建筑1班 姓名:邓前骋 学号:1410151108 指导老师:邹涵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设计案例解析与启示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全称为所罗门·R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古根海姆美术馆群的总部。该建筑是纽约著名的地标建筑,由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 ① 基地环境布局与文脉分析 建筑基地坐落在纽约市一条街道的拐角处,与其他 任何建筑物都迥然不同,其圆形体块与对街湖岸相 呼应。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1943年,美国冶炼业巨富 所罗门?R ?古根海为保存和陈列自己的美术藏品, 委托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最终于1959年建 造完成并开幕。赖特作为美国建筑大师,对现代建 筑影响巨大。但他的建筑思想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 路,与当时欧洲大陆的主流——现代主义设计崇尚 “功能”至上的思想不同。赖特的“有机建筑”打破了方盒子框架,利用建筑的空间、材料、结构诠 释着建筑理念。他的作品生动而富有诗意,但也不乏过份执迷于“信仰”的争议之作。古根海姆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它大胆的形式就像一个巨大的白色“漩涡”融合着赖特的时间与空间。 ② 建筑功能与流线分析 作为博物馆建筑,参观线路和内部环境营造十分重 要。博物馆的基本参观功能也决定建筑内部需要流动 性强、采光优良的空间。此外,就空间分布而言,博 物馆应具备藏品储物的空间、办公空间、接待间、休 息室、交通等辅助空间。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分为两 个大的功能区:办公区和展览区。 从大厅入口进入,向左是进入办公区,向右是展览 区,而且整个展览区呈螺旋状,交通流线一目了然,所以其交通流线很明确,即一分为二。 ③ 建筑空间组合分析 建筑的外观只是内部功能空间的必然体现,内部空间才是建筑物的主体。平面布局对空间划分至关重要。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平面根据功能划分成动态的不对称布局。以入口轴线为界,左右分别布局一大一小两建筑主体。这样的平面布局使观众参观路线、工作人员路线互不干扰,二层平面又再次通过平台将两馆连接。这样对比又协调的平面既区分主次又相互联系。交通流线上,过于复杂会影响参观效率和质量。因此古根海姆采用了交通流线明确,空间开阔的设计。古根海姆的建筑空间可以简单地视为由三大部分:入口空间、主展空间、辅助空间。 入口空间:赖特注重入口空间的设计,这或许是受日本和中国园林的影响。博物馆的入口设计相对低矮、隐蔽、朴实无华,其上部支撑二楼平台。入口上部半封闭,下开放为通道,连接两展厅。穿过低矮的入口,向右即转入主展厅。展厅中庭空间顶部采光、开阔明亮、贯穿建筑六层,给人豁然开朗的印象。 总平面图 交通流线图

论文博物馆展示设计分析报告

论文博物馆展示设计分 析报告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博物馆展示设计分析 博物馆名称:现代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定位:将现代艺术作品进行展示,新旧艺术的传承与融合,展示东方艺术魅力 博物馆展览内容:展示绘画作品为主,包括雕塑,版画,摄影,印刷品,商业设计,电影,建筑,家具及装置艺术等项目。 博物馆展览主题:融合距离 关键字:现代艺术博物馆距离混合视觉趣味桥梁与沟通思考论文主题:博物馆空间规划创造距离混合的视觉趣味 博物馆作为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集中收藏了人类历史文化的精髓。他应该是文化历史、哲学理念、主体创意、艺术应用和美工技巧的有机统一。它用自己所特有的艺术语言,营造出与展览主题相统一的氛围,诠释历史文化精髓的深刻内涵,让每一位参观者在高雅的艺术享受中品味人类历史文化的光辉遗产。 对公益化物品之观赏独立分离的趣味是我们文化所特有的,就如同博物馆是观赏活动发生其中的空间或机构也是我们文化所特有的一样。我以为,博物馆只是一种看的方式,当物品的文化因素服从博物馆最支持的东西时,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对于博物馆的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各界设计师思考的问题,检验博物馆成功的一种方式是人们在博物馆中走动的自由和观看的兴趣,而没有无处不在的耳机所提供观众与展品之间的强制调节。距离的混合,一方面一方面带着人类的亲近感和共通力,另一方面是观看17世纪荷兰风景和20世纪非洲雕塑一样的体验。

的设计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时代特征,如何搞好博物馆的室内设计工作是体现博物馆生命力和存在价值的根本体现。典型的历史及文化艺术遗存物既是历史的"确证",又是形象思维中文化意义上的"象征符号"。典型象征符号是维系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和谐统一的重要线索。 现代行业博物馆发展迅速,以现代艺术博物馆来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是做得比较成功的案例,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MOMA),在当今冠有现代艺术头衔的博物馆家族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首屈一指,其闻名程度,可以让它在全称里不加地名以示区别,直呼现代艺术博物馆,人们先想到座。在纽约范围以内,不少人略称为“现代“或者它的英文简称。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城中,位于曼哈顿第53街(在第五和第六大道之间),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现当代美术博物馆之一。艺术博物馆的主体建物,在当时是由建筑师菲利浦?葛文和爱德华?斯顿设计的,外观具有典型国际风格的水平与垂直线条。对建筑同行来说,它与“国际式“一词的紧密联系,使它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形象。在20世纪末年,“解构主义“建筑展的举行,让它在颠覆自身历史形象的同时,显示出前瞻及诱导建筑和艺术发展的持续野心。过去70年间,在收藏、运营、策划和馆舍建设与改造方面经历的变化,人析这一规模庞大的混血建筑综合体在保守的外表之下,力求平衡艺术、技术和社会时尚多方面因素的努力。博物馆采用玻璃幕墙设计,将各种元素艺术种子合理规划,室外的景致融入馆内,做到人与景的距离的融合。

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_唐望松

·合肥工业大学科学研究发展基金项目“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资助(编号:2006-01)· 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ion of Modern Museum 唐 望 松 毛 振 海 花 竞 科中图分类号 TU242.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9)08-0123-06摘 要 博物馆建筑代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建筑和建筑设计的水平。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现代博物馆建筑实例的剖析,在前人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分析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注重的因素,研究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理念,探讨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的趋向。 关键词 现代博物馆 环境 功能 艺术 技术 建筑设计 理念 Abstract M u s e u m b u i l d i n g s r e f l e c t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level of a period and a region. By analyzing typical exampl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modern museumson the basic of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ur predecessors, we try to analyze the factors to be attended of modern museum, and to research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ion of modern museum, then to explore the trend of design. Key Words Modern museum, Environment, Function, Art, Techniqu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ion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和观赏为目的,通过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相关物品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永久机构。”而与之相适应的博物馆建筑是服务于博物馆的目的、功能、作用和性质的专门建筑。 现代博物馆是一个地区、城市文化和艺术的圣地,是现代人的精神殿堂。现代博物馆建筑常常是一个地区、城市标志性建筑,代表一个地区、城市建筑和建筑设计的水平。博物馆建筑由于功能的复杂性和形式的独创性要求,以及社会对它超乎寻常的期待,其建筑设计是各类建筑中最难而又最具创造性和挑战性。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需求的提高,人们对博物馆提出更多、更高要求,这为现代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于博物馆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也随之不断更新和发展。 建筑设计理念是建筑师根据设计项目的性质、功能、环境和要求等因素所确定的设计基本思想和概念,是充分完善的设计意图,是建筑创作的纲领。建筑设计理念是建筑师在设计前期通过对设计项目的建筑性质、使用功能、所处环境及设计要求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判断、总结 和提炼逐步明晰而确定的。确立了设计理念,创意就有了思想,构思就有了依据,设计就有了目标。因而设计理念对于建筑设计十分重要和关键。 建筑设计理念反映建筑师对于影响建筑因素的关注重点。在建筑创作中,对环境、功能、艺术和技术等因素的强调便形成几类建筑创作理念,即注重环境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注重功能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注重艺术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及注重技术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同样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也存在这几类建筑创作理念。 1 注重环境因素的设计理念 博物馆同其它建筑一样存在于建造环境中,建筑设计是在客观存在的环境中进行的,设计过程也是一个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过程,环境对于建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筑环境的范围大到建筑所在的地域、城市,小到建筑周边、建筑基地之内。建筑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不同的博物馆、不同的建造环境,建筑与环境的紧密程度不同,环境对于建筑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特定的博物馆或特定的环境,注重博物馆的环境因素,重点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 唐望松 获奖项目:①1998年迈向二十一世纪全省住宅设计方案竞赛获安徽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建设部表扬奖;②2002年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东区学生食堂获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表扬奖;③2003年徐州师范大学泉山校区实验楼获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④2007年南京林业大学第六教学楼获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⑤2008年安徽师范大学新校区一期院系教学楼获安徽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作者单位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 230009 tangwangsong@https://www.doczj.com/doc/3c7649882.html, 2009 04 07 Tang Wangsong Mao Zhenhai Hua Jingke 建筑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有关文化·医疗·公共建筑设计研究·

德国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

1970 年代,美国首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落成;1980 年代,法国首府巴黎卢浮宫完成扩建修缮;本世纪伊始2003 年,德国首府柏林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面向公众开放。这 3 座居于三国首府且不同年代的重要建筑均出自建筑师贝聿铭之手。自现代建筑产生以来,不同风格流派此消彼长。而此 3 座建筑尽管位于不同时空,却延续了贝氏的一贯作风,以一种贵族式的优雅始终居于现代建筑的时尚之列。 从罗西到贝聿铭 由于历史原因,柏林在短短几十年内经历合而分之、分而合之的复杂历程。政治因素对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产生莫大影响,例如柏林墙两侧百米范围之内若干年来都是不毛之地。1987 年10月东西柏林共同筹建新历史博物馆,选址位于Spree河畔,当时的建设部长奥斯卡? 施奈德( Oscar Schneider )指出此项计划是“本世纪内所能举办的最重要、最具吸引力的建设任务之一” 。 1988年6月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 Aldo Rossi )以其浓缩欧洲古典精髓的建筑空间组合,诸如柱廊、圆厅、钟塔、巴西利卡长厅等,赢得竞赛首奖。然而次年11 月柏林墙轰 然倒塌,原基地成为新总理府所在。建于18世纪的原军械库改作历史博物馆,与之相邻的仓库和工作室则作为新馆基地。新馆异地而处,罗西的设计被搁置。统一后的柏林当局极为欣赏贝聿铭先前所做的诸多博物馆建筑,但是众所周知贝氏早已不再参与任何竞标,仅接受委托选择设计部分项目。柏林文化局决定突破凡是公共建筑的设计委托必需通过竞标选择建筑师的规定,直接委托贝聿铭设计。1995年9月贝聿铭与当时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 )会晤,双方就统一后的柏林作为国家新首都所面临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是贝聿铭并未当即接受委托。按照惯例,贝聿铭在接受每项委托之前必需先对项目本身及所处环境进行多次调查,往往决定之时,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NEWEXHITITION HALL OFTHE GERMAN HISTORICAL MUSEI已经对设计有了一定想法。此次亦不例外,在经过对林的数次明查暗访之后,贝聿铭最终接下委托。19971 月他首次将设计介绍给公众,得到了专家、媒体、大的广泛支持。2003年5月,新馆落成,获得Pei Bau (氏建筑)之称。从军械库到新馆 新址位于柏林市中心Unter den Linden 大街,博物馆岛相对。军械库提供7 500m2 永久展场,其他厅则安置于 4 700m2的新馆内,两馆之间仅有一巷之隔军械库是普鲁士王朝时期的巴洛克式建筑,周围俱是典建筑,如新警士厅、老博物馆等。新馆处于历史建包围之中,缺少造型及立面的表现空间。地段的限制、周边历史建筑的联系,以及文物保护的要求,增加了计的难度。新馆必需将一块小且难用的基地变成一个人入胜的场所,同时需要建立历史与 现代的联系。 在占地不足2 000m2的不规则基地上,贝聿铭采三角形作为建筑主体的基本形,利用单纯的色调及材质使造型厚重凝练又富于光影变化,极具雕塑感。三角的北边与基地北部的斜街平行,保持街景的延续性。层切出相似三角形平台。三角形的另一边朝向西南,过等高的弧形石墙弱化几何棱角。东边L 形体量的附属房通过廊桥与主体联系。 贝聿铭认为新馆与老馆是共生关系,为其空间及能上的联系创造更多机会。弧形玻璃大厅作为与军械相邻的界面,起到景框作用,同时造成透视上的水平展,与军械库北立面的古典秩序形成对比。末端的玻螺旋楼梯成为附近诸多历史建筑街区中的标志。主入位于螺旋楼梯旁,同时也可通过地下一层从军械库进入参观者通过主入口旋转门进入接待厅。地下一层几乎部 用来作为一个开放式展厅,地上3层则提供不同大和层高的展厅,展示面积 2 600m2,另外 有一个57 座的小视听室、图书礼品店、小工作室,地下二层则提机房和临时库房。 建筑造型三角形是贝聿铭惯用的造型。一个等腰三角形和角三角形构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标志着贝聿对三角形的运用已臻成熟;卢浮宫前的金字塔更是三形建筑的代表作。三角形构图的平面提供了空间的 3 灭点,较之矩形空间的两个灭点,打破空间的单调感,富于空间的变幻,改变了通常的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觉。柏林的新馆采用三角形作为主体平面,三角形题在建筑中不断得

论文博物馆展示设计分析 报告

博物馆展示设计分析 博物馆名称:现代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定位:将现代艺术作品进行展示,新旧艺术的传承与融合,展示东方艺术魅力 博物馆展览内容:展示绘画作品为主,包括雕塑,版画,摄影,印刷品,商业设计,电影,建筑,家具及装置艺术等项目。 博物馆展览主题:融合距离 关键字:现代艺术博物馆距离混合视觉趣味桥梁与沟通思考 论文主题:博物馆空间规划创造距离混合的视觉趣味 博物馆作为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集中收藏了人类历史文化的精髓。他应该是文化历史、哲学理念、主体创意、艺术应用和美工技巧的有机统一。它用自己所特有的艺术语言,营造出与展览主题相统一的氛围,诠释历史文化精髓的深刻内涵,让每一位参观者在高雅的艺术享受中品味人类历史文化的光辉遗产。 对公益化物品之观赏独立分离的趣味是我们文化所特有的,就如同博物馆是观赏活动发生其中的空间或机构也是我们文化所特有的一样。我以为,博物馆只是一种看的方式,当物品的文化因素服从博物馆最支持的东西时,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对于博物馆的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各界设计师思考的问题,检验博物馆成功的一种方式是人们在博物馆中走动的自由和观看的兴趣,而没有无处不在的耳机所提供观众与展品之间的强制调节。距离的混合,一方面一方面带着人类的亲近感和共通力,另一方面是观看17世纪荷兰风景和20世纪非洲雕塑一样的体验。 的设计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时代特征,如何搞好博物馆的室内设计工作是体现博物馆生命力和存在价值的根本体现。典型的历史及文化艺术遗存物既是历史的"确证",又是形象思维中文化意义上的"象征符号"。典型象征符号是维系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和谐统一的重要线索。 现代行业博物馆发展迅速,以现代艺术博物馆来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是做得比较成功的案例,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MOMA),在当今冠有现代艺术头衔的博物馆家族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首屈一指,其闻名程度,可以让它在全

古根海姆博物馆案例分析

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 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古根海姆博物馆位于毕尔巴鄂市内由贝拉艺术博物馆、大学和老市政厅构成的文化三角的中心位置,可由该市商业区及老城区直接前往参观。作为博物馆主入口的巨大中庭设有一系列曲线形天桥、玻璃电梯和楼梯塔,将集中于三个楼层上的展廊连接到一起。一个雕塑性的屋顶从中庭升起,透过玻璃窗投射进来的光线倾泻到整个中庭内。该中庭具有前所未有的巨大尺度,高于河面达50m以上,吸引着人们前来参观这个独特的纪念性场所。

博物馆要求提供能够展示三类艺术作品的空间。永久性藏品布置在两组正方形展厅(每组设有三个展厅)内——分别位于博物馆的二层和三层。临时性展品布置在一条向东延伸的长条形展廊内,该展廊在“Puente de la Salve”天桥的下面穿过,在其远端的一座塔楼内终止。当代在世艺术家的展品则布置在散布于博物馆各处的一系列曲线形画廊内,以便和永久性藏品及临时性展览同时观赏。

博物馆的主要外墙材料为西班牙石灰石和钛金属板。其中较为方正的建筑造型采用了石灰石,而比较自由的塑性造型则采用了钛金属板贴面。大片的下班幕墙构成了城市中一道壮观的河畔美景。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设计受到了所在城市的尺度与肌理的影响,让人联想到弗廊特河畔那些历史建筑,从而体现出建筑师对当地历史,经济及文化传统的关注和回应。

建筑物的外部向上、向外螺旋上升,内部的曲线和斜坡则通到6层。 — 螺旋的中部形成一个敞开的空间,从玻璃圆层顶采光。美术馆分成两个体积,大的一个是陈列厅,6层;小的是行政办公部分,4层。陈列

博物馆案例研究分析个

博物馆案例分析个

————————————————————————————————作者:————————————————————————————————日期:

案例1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师:弗兰克.盖里 【设计师简介】 弗兰克·盖里(FrankOwenGehry)1929年2月28日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7岁后移民美国加利福尼亚,成为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他现在归化于美国籍,并且生活在洛杉矶,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有名的建筑教授。盖里的设计风格源自于晚期现代主义(latemodernism),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位于西班牙,毕尔包,有这钛金属屋顶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博物馆介绍】 建筑面积:24000平方 米(展览面积10405 平方米) 建筑层数:展厅部分3 层,行政部分4层 建成时间:1997年 建造地点:西班牙毕尔 巴鄂 设计者:弗兰克·盖里 【设计初衷】 1991年,西班牙北部城市毕尔巴鄂市政府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共同做出了一项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决定:邀请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为该市即将兴建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建筑设计。毕尔巴鄂市始建于1300年,因优良的港口而逐渐兴盛,在西班牙称雄海上的年代成为重要的海港城市,17世纪开始日渐衰落。19世纪时,因出产铁矿而重新振兴,但20世纪中叶以后再次式微,1983年的一场洪水更将其旧城区严重摧毁,整个城市雪上加霜,颓势难挽,虽百般努力却苦无良策。九十年代初,毕尔巴鄂已沦为欧洲藉藉无名的蕞尔小城,若非该市球队在西甲联赛中尚占有一席之地,绝大部分人可能终身无缘闻该市之名。为城市复兴大计,毕市政府决议发展旅游业,但该市历史不长、名头不响、风俗不奇、景色不佳,兼乏名人旧迹,各种可能的旅游资源一一欠奉,如何吸引外埠人士前来观光成为头号难题。多方问计之下,终于决定兴建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寄希望于欧洲众多艺术爱好者的“文化苦旅”。而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向为收藏现代艺术的重镇,其基金会早有向欧洲拓张之意,双方一拍即合,要将新的博物馆营造成当代的艺术奇迹 【博物馆选址】 博物馆选址于城市门户之地――旧城区边缘、内 维隆河南岸的艺术区域,一条进入毕市的主要高 架信道穿越基地一角,是从北部进入城市的必经 之路。从内维隆河北岸眺望城市,该博物馆是最 醒目的第一层滨水景观。 【设计理念】

德国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

背景 1970年代,美国首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落成;1980年代,法国首府巴黎卢浮宫完成扩建修缮;本世纪伊始2003年,德国首府柏林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面向公众开放。这3座居于三国首府且不同年代的重要建筑均出自建筑师贝聿铭之手。自现代建筑产生以来,不同风格流派此消彼长。而此3座建筑尽管位于不同时空,却延续了贝氏的一贯作风,以一种贵族式的优雅始终居于现代建筑的时尚之列。 从罗西到贝聿铭 由于历史原因,柏林在短短几十年内经历合而分之、分而合之的复杂历程。政治因素对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产生莫大影响,例如柏林墙两侧百米范围之内若干年来都是不毛之地。1987年10月东西柏林共同筹建新历史博物馆,选址位于Spree河畔,当时的建设部长奥斯卡·施奈德(Oscar Schneider)指出此项计划是“本世纪内所能举办的最重要、最具吸引力的建设任务之一”。 1988年6月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以其浓缩欧洲古典精髓的建筑空间组合,诸如柱廊、圆厅、钟塔、巴西利卡长厅等,赢得竞赛首奖。然而次年11月柏林墙轰然 倒塌,原基地成为新总理府所在。建于18世纪的原军械库改作历史博物馆,与之相邻的仓

库和工作室则作为新馆基地。新馆异地而处,罗西的设计被搁置。统一后的柏林当局极为欣赏贝聿铭先前所做的诸多博物馆建筑,但是众所周知贝氏早已不再参与任何竞标,仅接受委托选择设计部分项目。柏林文化局决定突破凡是公共建筑的设计委托必需通过竞标选择建筑师的规定,直接委托贝聿铭设计。1995年9月贝聿铭与当时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会晤,双方就统一后的柏林作为国家新首都所面临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是贝聿铭并未当即接受委托。按照惯例,贝聿铭在接受每项委托之前必需先对项目本身及所处环境进行多次调查,往往决定之时,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NEW EXHITITION HALL OF THE GERMAN HISTORICAL MUSEUM已经对设计有了一定想法。此次亦不例外,在经过对林的数次明查暗访之后,贝聿铭最终接下委托。19971月他首次将设计介绍给公众,得到了专家、媒体、大的广泛支持。2003年5月,新馆落成,获得Pei Bau(氏建筑)之称。从军械库到新馆 新址位于柏林市中心Unter den Linden大街,博物馆岛相对。军械库提供7 500m2永久展场,其他厅则安置于4 700m2的新馆内,两馆之间仅有一巷之隔军械库是普鲁士王朝时期的巴洛克式建筑,周围俱是典建筑,如新警士厅、老博物馆等。新馆处于历史建包围之中,缺少造型及立面的表现空间。地段的限制、周边历史建筑的联系,以及文物保护的要求,增加了计的难度。新馆必需将一块小且难用的基地变成一个人入胜的场所,同时需要建立历史与现代的联系。 在占地不足2 000m2的不规则基地上,贝聿铭采三角形作为建筑主体的基本形,利用单纯的色调及材质使造型厚重凝练又富于光影变化,极具雕塑感。三角的北边与基地北部的斜街平行,保持街景的延续性。层切出相似三角形平台。三角形的另一边朝向西南,过等高的弧形石墙弱化几何棱角。东边L形体量的附属房通过廊桥与主体联系。 贝聿铭认为新馆与老馆是共生关系,为其空间及能上的联系创造更多机会。弧形玻璃大厅作为与军械相邻的界面,起到景框作用,同时造成透视上的水平展,与军械库北立面的古典秩序形成对比。末端的玻螺旋楼梯成为附近诸多历史建筑街区中的标志。主入位于螺旋楼梯旁,同时也可通过地下一层从军械库进入参观者通过主入口旋转门进入接待厅。地下一层几乎部用来作为一个开放式展厅,地上3层则提供不同大和层高的展厅,展示面积2 600m2,另外有一个57座的小视听室、图书礼品店、小工作室,地下二层则提机房和临时库房。

博物馆设计任务书教学内容

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任务书 一、教学目的 1.巩固和发展建筑设计的基本能力 在掌握建筑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中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提高综合把握影响建筑的社会、环境、经济、技术、文化、功能等诸多因素的能力。 2.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观念 在建筑设计中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习和掌握各种在建筑设计中对能源、资源合理利用并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建筑环境质量的策略和方法。 3.关注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 该建筑作为文化类型的建筑,具有社会、文化方面的象征意义。应结合具体地段,发掘建筑在文化和艺术上的特点和潜力。 4.培养建筑设计的创意能力 广义的创造贯穿设计的始终,设计的任何前提条件,都有可能成为创造的契机。希望在设计中综合运用生态设计的理念,巧妙利用各种生态设计的要素,在满足建筑生态要求的同时,设计出具有创意的形式和空间。 二、设计要求及功能组成 (1)乡土文化博物馆设计 本设计要求以建筑语汇表达当地典型的文化特性;探求建筑与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之间的共生互动关系;满足博物馆类建筑在流线设置、展示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思考博物馆建筑在当代博物馆新发展趋势之下的新变化。 建筑的功能组成见下表

(2)当代艺术中心设计 当代艺术中心是一个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当代艺术空间,它将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等各方面人士提供创作及展示的空间,可以进行开放的、多媒介的当代艺术展览。当代艺术中心以展示、研究和收藏当代艺术,并以反映实验性先锋思想及都市现代文化为主要方向,并可以定期举办电影放映、学术研讨等活动。 建筑的功能组成见下表:

(3)生态科技馆设计 该设计要求体现现代科技成果,符合现代科技馆的要求,确保现代科技馆各项功能的合理; 保证人流、物流畅通,收藏区、展览区和工作区相互联系又互不干扰,实现展、藏、研三大功能合一。结构坚固耐用、布局巧妙合理、通风和采光良好。在确保高标准、高质量的同时注重经济节约。 建筑的功能组成见下表: 三、设计地段 1、使用任务书提供附件地段。 2、自行通过谷歌地图,在南昌市区内任选一块地。

博物馆建筑案例分析

博物馆建筑案例分析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卡塔尔多哈国家博物馆、兰阳博物馆和兰阳博物馆位于宜兰县第一镇——乌什岗乌什角遗址公园。公园保持湿地生态环境。基于依兰本身是一个大型博物馆的概念,兰阳博物馆主要提供了一个与依兰独特的地理空间相似的隐喻,一个杨澜山、海、平原结构,传达与环境互动的经验,使其成为人们了解依兰的一个窗口。,博物馆的建筑理念源于当地的自然元素,捕捉到了东北海岸一代人常见的一边倒的山景,形成了巨大的石块,让建筑与自然的地球融为一体,成为与地球共生的有机建筑。这些建筑规模集中,延续了海滨一边山的山脉,以20度角插入水边,低调展示了海滨黑岩礁的地形,以保持更自然的湿地面积,更好的与自然地形的关系。测量体之间的缝隙巧妙地作为内部照明和功能分区,连接着遥远的龟山岛的精神轴线,与视线、的地形上的空间想象建立起精神联系。为了使室内展览空间没有梁柱障碍,屋顶由一个向两侧和向外墙倾斜的大跨度钢桁架支撑,并建造了一个27米的无柱连续空间,允许博物馆四楼的展览空间自由延伸和相互渗透。高大宏伟的大厅、清晰透明的灯光,气势磅礴,没有任何沉重的压迫感。兰阳博物馆位于永久展厅的二至四楼,是博物馆再现杨澜风情的亮点,将主题与建筑特色相结合,分层设计是“序列展”、“山地层”、“平原层”、“海洋层”、“时间画廊”等,展现宜兰的整体地理环境、人文轨迹,延伸观众的广阔想象空间。兰阳博物馆的外墙主要由石头制成,其表面经过多种处理。它的纹理反映了因长期海水侵蚀而形成的单一平面山脉的特殊纹理。除了展示大自然

对岩石的侵蚀过程,它还想传达音乐的节奏和运动。石墙的一些外部还配有现代材料,如玻璃、金属,希望在现实环境中达到平衡的美感。格鲁吉亚巴统水族馆的灵感来自巴统海滨独有的鹅卵石。今天的海滩场景是由几千年来汹涌的海浪拍打着海岸形成的。该建筑将竖立在巴统的格鲁吉亚港口,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从海上和陆地都清晰可见。该建筑包括四个独立的展览区,每个鹅卵石建筑代表一种独特的海洋生物:爱琴海和地中海、印度洋、黑海和红海,以及更多的互动展览。该建筑采用薄壳结构,在室内形成了一个大空间,便于大型水生动物的展示,营造了一个梦幻般的水下世界。四个独立的水族馆建筑通过一个中央多功能区连接在一起,包括一个咖啡厅和一个零售区,在这里你可以欣赏黑海和巴统海岸的风景。游客可以聚集在中央空间聊天+吃喝玩乐+购物和放松,然后在水族馆继续他们的冒险。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景德镇是国内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瓷都》展现了景德镇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同时,它还展示了陶瓷原有的三大元素:土、水和火,让参观者感受到“土和水应该适合陶瓷”的道理。此外,陶瓷图像的建筑处理也充分体现了陶瓷博物馆的个性。博物馆有两条相交的轴线:轴线1:景德镇历史 -与珠山西路延长线平行,贯穿东西轴线,连接陶瓷主题公园和陶瓷博物馆。这条轴线从下到上主宰着全局。它连接所有功能空间,是该方案的主轴。西边的游客可以从城市道路进入陶瓷主题公园,然后从东边进入陶瓷博物馆。轴线继续延伸到这里,从而进入各种展览空间。轴线2:景德镇——世界——在入口大厅与轴线1垂直相交。轴

论文博物馆展示设计分析报告

精心整理博物馆展示设计分析 博物馆名称:现代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定位:将现代艺术作品进行展示,新旧艺术的传承与融合,展示东方艺术魅力 对于博物馆的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各界设计师思考的问题,检验博物馆成功的一种方式是人们在博物馆中走动的自由和观看的兴趣,而没有无处不在的耳机所提供观众与展品之间的强制调节。距离的混合,一方面一方面带着人类的亲近感和共通力,另一方面是观看17世纪荷兰风景和20世纪非洲雕塑一样的体验。

的设计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时代特征,如何搞好博物馆的室内设计工作是体现博物馆生命力和存在价值的根本体现。典型的历史及文化艺术遗存物既是历史的"确证",又是形象思维中文化意义上的"象征符号"。典型象征符号是维系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和谐统一的重要线索。 现代行业博物馆发展迅速,以现代艺术博物馆来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是做得比 ), 华?,它与““解构主义 博物馆陈列布展工作的重点是体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认真领会内容设计之精髓,掌握形式法则及艺术规律并加以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线设计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围绕陈列主题、建筑特点及博物馆环境制定陈列总体风格,提炼古城特有视觉符号和总体色调;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展示重点、亮点以形成视觉

高潮;动态陈列与高新科技成果的运用;合理运用灯光,充分展示陈列特点;利用陈列文物,展示时空组合艺术。 博物馆的功能空间对于营造距离十分重要,博物馆既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就藏品收藏、保护而言,它基本属于封闭系统,而就传播、教育和休闲而言,它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纵观现代博物馆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无 接待观众设施为25%,藏品收藏为25%,展示为25%,服务支援系统为25%。而中小规模的博物馆则必须以展示空间为主而兼顾其他需求和功能,或是利用种种方法和手段对藏品进行定期更换,从而在有限的空间中求得一定的理想效果。博物馆并不只是展示的场所,在所有的博物馆中,其种种的功能都是连动着的。因此,博物馆建筑物的造型和空间的分配必须充分考虑与功能的适当平衡。博物馆的外部环境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