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 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地位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①时间:距今约七八千年

②地域:黄河和长江流域

③格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之一。在新石器时代就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④依据:神农“能植嘉谷”的传说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存。

2、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

①农耕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支撑;

②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P5

1、农耕技术和工具的变化;

(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石斧、石锛清除杂草,火烧方式——西汉时期,南方依然采用)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思维发散(补充)

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

意义:是农业技术革命性变化,使我国农业进入了传统农业阶段;提高了生产力,促进大量荒地开垦和井田制的瓦解,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兴修创造了

条件。)

(3)两汉;西汉: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耦犁和播种工具耧车(西汉南方仍然采用火耕水耨);

东汉:由耦犁(二牛抬扛)发展到一牛挽犁。(意义;轻便,便于回转,利于山地的开垦,扩大了农耕区域。)

(4)唐代:出现曲辕犁:结构更完备定型,可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我国古代传统耕犁技术的成熟,促进了我国南方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

2、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评价:

⑴积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

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为我国古代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⑵消极:导致我国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三).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贫者无立锥之地)★:P6

1、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

⑴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⑵商周时期:井田制。

补充:★①演变:商代出现,西周盛行,春秋时期瓦解,战国时期废除。

②实质: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③瓦解原因:A.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

B.战争使劳动力减少。

C.各国税制改革,以法律方式承认土地私有制。(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代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④瓦解影响:封建剥削方式产生。

⑶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⑷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补充:

a.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b.实施前提:国家控制足够多的土地。

c.实施效果: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古代中国土地兼并问题 P6

(1)出现的原因:

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

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

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

(2)产生的危害:

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即“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

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解决方案(也可以看出影响):

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

②民众暴动:提出均田口号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沉重的赋税:

⑴征收赋税的实质: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

⑵赋税沉重的表现:①秦始皇时代曾经征收“泰半之赋”;

②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人头税是主要形式。另外,还有很多杂税、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以及地方政府的层层摊派和搜刮。

⑶影响:①农户缴纳的赋税,为专制王朝提供了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繁重的赋税使农民承受沉重的负担,往往导致农民贫困、破产失去土地而成为流民;

2、繁重的力役(徭役)

⑴徭役:中国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⑵影响:①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建:如秦王朝的阿房宫、秦始皇陵、长城、驰道、灵渠;隋朝的长安和东都洛阳以及大运河等

②过度征发的徭役导致大批劳动力被迫长期离开土地,繁重的劳动甚至导致大量的服役者的死亡,以致农业劳动力锐减。

3、沉重的赋税和力役的共同影响:

严重破坏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引发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五)水利事业的发展工程和灌溉(大禹和他的继承人)P8

1、水利的地位: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⑴中国古代重视水利建设的原因:

①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规模小、技术落后,时常面临水旱灾害的威胁。

②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事关古代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王朝统治的稳固。(无农不稳)

⑵中国古代重视水利建设的表现(了解即可):

①早期史书把以水利为主题的《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后代治理黄河的文献汗牛充栋。

②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的水利情况加以详载,水利学专著多。

2、水利工程的建设★

①原始社会:大禹治水,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②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的典范)。

③秦代:灵渠,沟通湘水、漓水

④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至今还流行新疆吐鲁番;东汉王景治黄河

⑤隋代:大运河,沟通南北

3、灌溉工具的发明★

⑴曹魏时期:马钧发明脚踏翻车(见教材p5下面图片)

⑵隋唐五代时期:北方:立井水车——提水灌溉工具

南方(长江流域):高转筒车——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⑶宋代:水转翻车——用水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

⑷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3.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战国以后)

(1)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土地高度集中,地主通过地租剥削农民(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6)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用于交换。(7)地域水平:各地区、各民族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业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规律性总结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⑴不利因素:

①沉重的赋税和力役”②“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③国家分裂战乱、社会动荡;④自然灾害;

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腐朽和黑暗。

⑵有利因素:

①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农业的发展,如北魏到唐朝的均田制;

②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灌溉工具的改进;

③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④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课程标准】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教材P10)

①地位:是个体小农户的副业,属于小农个体经济的组成部分,与小农业紧密结合;规模小、缺乏独立性。

②经济形式:男耕女织

③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己的消费和缴纳国家赋税的需要。

④原料来源:大都是农户自己种植和采集所得。

⑤产品去向,大部分产品农户自己消费,小部分也有时流入市场

⑥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规模小、缺乏独立性;大部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教材P10)

2、田庄手工业

①出现的背景:由于土地的高度集中,汉代出现了好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即庄园)

②田庄的活动:

农业活动: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的栽培,蚕桑作业,禽兽养殖,药材采集;手工业活动: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

③田庄的性质:是汉代豪强地主控制下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手工业实际上是豪强地主的家庭手工业。

④田庄手工业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受豪强地主控制;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经营范围广;与农牧业结合;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P10

(二)“工官”和“匠户”:P11

1、“工官”制度(注释:“工官”:秦汉时期负责管理官营手工业的官署。)

⑴“工官”制度含义:从汉武帝时代开始推行的一项经营和管理手工业的制度。它将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然后由中央所属的“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如西汉长安城的“东西织室”和齐郡的“三服官”),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这些手工业产品除皇帝赏赐外,百姓不得使用。

⑵官营手工业特点:P11

①特殊行业的垄断性: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政府垄断;

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服务对象为帝王、贵族,范围小;

③技术工艺的高超性:规模很大,管理严格,制作工艺代表全国最高水平;

④不计成本的奢侈性、各种行业的封闭性、劳动者缺少积极性。

⑶“工官”制度的利弊。

①利:它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②弊:

A、工场的经费由政府支出,造成政府的巨额财政支出,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B、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C、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的,新技术难以推广甚至导致失传。

D、匠户世代承袭,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2、匠户

含义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他们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定期服役

演变唐代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

宋代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匠户

元代以后将工匠编入专门的户籍(即匠籍),专门机构管理,必须世代相袭,不得脱籍改业。

影响方便统治者征调各类工匠;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受到严重束缚,妨碍其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经营方式:

⑴家庭手工业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的组成部分,规模小、缺乏独立性;大部

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 P10

⑵田庄手工业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受豪强地主控制;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经营范

围广;与农牧业结合;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P10

⑶官营手工业特点:①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政府垄断;

②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服务对象为帝王、贵族,范围小。

③规模很大,管理严格,制作工艺代表全国最高水平;

④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 P11

⑷私营(民营)手工业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后期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后超过官营占主导)

☆三种主要经营形态的比较:

(㈢)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概况★

1、古代纺织业的发展:P12-13

⑴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萌芽,原料最初为麻、葛,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⑵商周时期: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地位相当重要

①商代:甲骨文中有祭祀蚕神的内容

有专职官员指导蚕桑生产

②西周:称妇女的纺织生产为“妇工”,将从事纺织生产的人列为“国有六职”之一。

⑶汉代:纺织技术相当发达技术★

①花色品种多:《说文解字》中提到花色品种多达20多种

②技艺水平高: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和起绒锦

③远销海外: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

丝国

④技术影响后世:唐宋时代的绒绣毯,元明时代的绒锦、织金绒、天鹅绒沿袭和

发展汉代纺织技术而织成。

⑷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具体史实见教材P 12)

⑸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水平有新提高

⑹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⑺明代: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2、古代冶金业的发展:P13--14

⑴冶铜业

①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已经出现小件铜器

②商周时期:青铜铸器的繁盛时代

商朝:青铜器产地分布广,规模大,技艺水平高(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代表权力秩序;铸造工艺水平很高

⑵冶铁业

②春秋战国:中国已知最早人工冶炼铁器、炼钢、淬火工艺

③汉代:铁业官营制度;

用煤炭做冶铁燃料,供风形式出现革命性变化(自然通风到水力皮囊鼓风再到畜力鼓风,然后再到水力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

④南北朝:灌钢法

⑤北宋:有用煤冶铁的明确记载

用媒冶铁的意义:提高炉温,加快冶炼进程,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效率。

3、古代陶瓷业的发展: P15

①原始时代:出现彩陶和黑陶(山东龙山文化遗址的蛋壳黑陶)

②商中期:原始青瓷(釉陶)

③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出土青瓷器

④唐代:A、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青瓷:越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形成两大瓷器体系

白瓷:邢窑、景德镇和大邑(提醒:注意相关诗歌)

C、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D 美术陶器唐三彩风行一时。

⑤唐宋以来:名窑众多,遍布各地、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的瓷器质量名闻天下。

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海上丝路也被称为“瓷路”

⑥清代:粉彩瓷器(康熙年间发明,雍正年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持续发展。②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密,到明清时期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④技术水平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⑤地区分布广泛,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⑥古代手工业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程标准】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1)“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商运和商人:P17

①先秦时期商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a、远古时代:出现早期商业(物物交换)

b、商代:初步发展

c、西周:交易频繁,出现骨贝和铜贝货币

d、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②汉代:商运活跃,商人为追逐利润在各地往来奔波(“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③唐代:水陆商运发达(特点:水陆并重):

a、水运: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行程远、范围广、获利丰厚);海上丝绸之路;

b、陆运:客舍、邸店、车坊等商运辅助性经营场所兴隆;陆上丝绸之路。

④宋元:a、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

b、北宋益州出现纸币交子

⑤明清: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最强大

商帮——是由来自同一地域的商人组成的商人组织。

会馆——是出现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的供同一地域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2)“市”(市场)的发展:P18

①秦代:市律规定商品明码标价、当面付钱入容钱器

②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管理机构,有亭楼门墙

(只设在国家规定的大都市中的固定场所,并且交易时间固定在日中至日落

前)

③南北朝:草市形成,南齐设草市蔚管理

特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远离城镇;位于交通便利的乡村;政府也实行行政管理。

意义:是对城市中官府控制的市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弥补了官市的不足;

到唐代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促进了乡村集市贸易的发展。

④唐代:草市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⑤宋代: A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a 市分散于宅屋之间;b沿街列铺,形成商业街;c城郊和乡村也出现市。

B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视。

C 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措施。

⑥明清:商业区相当繁华。

(3)商业都会(城市)的崛起:P19

①战国:(商业城市兴起,多依靠政治中心)出现“市井”商业区

②汉代: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长安、五都、五均官

③唐代:长安的市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

大都会:北方——长安、洛阳;南方——扬州、杭州、湖州(反映经济重心南移)④宋代:都市(汴京) 商业繁盛:沿街皆市、店铺林立,可沿街叫卖;夜市、晓市、庙会集市

④清代:苏州和五大名镇(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兴盛。

(明清城市发展特点:江南工商业市镇兴盛)

古代中国各个时代商业发展概貌的总结

商业繁荣“市”的发展商业都会

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汉代乡村商业活跃,但没有

专门市场。商运活跃,

已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有专门管理机构管理

集中的贸易的市,

长安设9市

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

临淄、宛、成都),以“市”为

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五

均官

南北朝草市形成,且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

唐代水、陆商运发达(原因:

政治上的统一,交通发

达农业手工业繁荣;表

现:俞大娘航船,客舍、

邸店、车坊生意兴隆)

草市发展为相对集中

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

繁荣。但市场活动范围

和时间仍受官府严格

控制

长安的市发展为繁华的商业

区;

长安、洛阳、扬州(当时号称

“雄富冠天下”)

和杭州、湖州商业繁华

宋元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原因:宋代陆上丝路

不通,元代国家统一;

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

首次突破了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商业街形

成,商业活动不再受官

吏的直接监管。

汴京(开封)

运用于航海;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北宋益州出现纸币——交子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明清会馆、商帮的出现 (晋

商、徽商势力最强)

商业区繁华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

于天下”)、和五大名镇(盛泽

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

朱仙镇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认识理解)

⑴国内贸易发达、海外贸易经历了由繁盛到衰落的过程

⑵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史实:宋代出现市、庙会、草市、早市、夜市)

⑶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史实:汉唐的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等)

⑷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史实:汉代到明清的商业都市)。

⑸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

⑹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⑺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商帮。

⑻商业经济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发展艰难而曲折,未能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没有发展成为近代商品经济。

⑼起源早、历史悠久,经历了由自由发展到长期受压制的两大阶段。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课程标准】1、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P22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小农经济)

②统治者认为重农可以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3)表现: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等

抑商:①战国:商鞅变法和《吕氏春秋》提出

②西汉:a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b商人的赋税加倍;

c汉武帝开始盐铁官营制度

d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

③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由朝廷命令,所有的市由朝廷设立的官员管

理,交易时间受限制;沿用汉代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的规定

⑷作用和影响

(1)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2)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①导致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实际上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直接影响)

②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③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发育(即阻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④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使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长,违背了历史潮流。

2、工商业的管理

⑴措施:

①秦朝以法律条文严控经济生活(统一度量衡:标准必须一致、官员定期校正衡器;统一货币,通行秦半两钱)

②汉唐以行政手段控制商人和商业经营活动:

A.汉代:商人的赋税加倍;

汉武帝开始盐铁官营制度;

规定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

B.唐代:由朝廷设立的官员管理所有的市;限制贸易时间。

③以加重赋税(经济手段)控制私营工商业

A主要商税:关津之税(即流通税)、市井之税(即营业税)

B征税部门及职责:专门的税收部门征收,同时负责缉私,查办私贩茶盐等行为。

⑵影响:政府对市场和商人的严格管制,束缚了商业的自由发展;

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的严格的管理制度,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3.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P24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①明朝维护朝贡贸易体制,禁止民间外贸(表现在:朱元璋多次颁布的“通番禁令”)

②清朝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③清朝乾隆22年后关闭江浙闽三海关,只准粤海关一口贸易。实质是将对外贸易置于官方控制之下,具有官方垄断性质。民间对外贸易仍然禁止。

(3)原因:①明清时期,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非法活动猖獗,明清统治者担心与外国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②自然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具有封闭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③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④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4)影响:①积极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防御外来侵略。

②消极影响:A。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B.使中国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P25

(1)发展条件(P25):

①根本原因:明清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②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专业化商品化的发展(补充)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市场的扩大

④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和发展(原因:明清时期国家对劳动者人身的控制有所松弛)(2)出现:①时间:明代(中后期)②地点:江南③行业:丝织业

④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产生。即雇

工生产的手工工场出现。

(3)发展:清朝(鸦片战争前),规模扩大、行业部门增多、地区范围扩大(史实见教材P25)

(4)影响:经济上: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

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思想上: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传统思想观念,产生了“工商皆本”主张和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的思想。(必修3《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局面》)

社会生活: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重视商业,追逐利润等)

(5)缓慢原因:①明清王朝抑制工商业和闭关锁国政策。★

②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商人买田置地导致工商业缺乏扩大再生产资金、封建制度下的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底下等

③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出现在少数行业和地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没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基本上没有发展为近代机器大工业。(原因: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

★总结归纳: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征

1、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2、对经济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严密。

3、实行禁奢侈的政策。

4、实行区域经济管理政策。

☆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的比较:

项目中国西方

政治实行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

代议制逐步确立

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开展工业革命,相继完成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

思想文化文化专制,鄙薄科学技术,愚昧自大、固步自

启蒙运动兴起,思想解放

对外关系闭关锁国政策疯狂对外殖民扩张

结果: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力量的对比迅速发生逆转,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古代农业文明 1、农耕经济黄河流域粟 长江流域水稻 2、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 3、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Ps: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ps:北魏到唐均田制(国家授予无主荒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四、赋税制度★ 五、水利工程★ 1、春秋战国: 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 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 ③西门豹在河北修西门豹渠 2、秦:灵渠(湘江——珠江) 3、两汉:①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②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工程,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灌溉工具 ①春秋战国:戽斗翻车 ②隋唐五代:北:立井水车南:高转筒车 ③宋:水转翻车 ④明清:风力水车 ▲人力→水力→风力 六、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③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小农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实用】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0.12.8 1、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 .商朝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2、右图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 .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 3、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受灾严重,但有一处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没有受到 严重损害,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B.都江堰C.大运河D.井渠 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它所反映 的我国古代经济形式是 A.小农经济B.集体经济C.商品经济D.游牧经济 5、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使图案与器形相 映成趣。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汉代 B .唐代C.宋代 D .清代 6、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高潮,图7 中所示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 的青铜器,该青铜器铸造于 A.商代 B .秦代C.汉代 D .唐代 7、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鼓风冶铁 8、 2007 年 12 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 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 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9、唐代诗人陆龟蒙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描绘瓷器的主要产地在 A .古代河北B.古代河南 C .古代陕西D.古代浙江 10、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 .景德镇 B .苏州 11、古代诗人王建在《汴州即事》中写道 C.扬州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 .洛阳 ,诗中的“草市”是 古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草市最早出现是在 A.秦汉B.六朝C.唐朝D.宋朝 12、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 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 草市兴起 13、我国北宋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 (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⑴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 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②商朝: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汉代纺织业已相当发达,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明清时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江南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 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检测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依据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D.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4.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 C.威海卫战役 D.平壤战役 5.近代中国有一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6.在《马关条约》各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7.右图中的史实发生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洋务运动时期 8.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

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10.“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总额是四百五十五万英磅,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 A.《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 B.《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 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11.佳士得拍卖公司曾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3.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A、对华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14.在下列条约中,涉及既割地又赔款的是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辛丑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 B、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资料

编号01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 阵营和以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原则:奉行的外交政策。 4、外交成就:(1)与、保加利亚等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2)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发展:(1)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改为“”。(2)在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修改为“”。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年4—7月,在召开。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问题。 (3)特点:特点: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最终达成《》。 (5)意义:缓和了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召开: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举行。(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这被人们誉为“”。 编号02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学习重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重返联合国 1、背景:(1)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占据。(2)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3)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4)中国综合国力上升,逐步提高。 2、概况:年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提案,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影响:(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2)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年4月,通过“”;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华,为访华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实用】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 世纪初— 19 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 1 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经济根源 )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过程: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 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商业革命” 和“ 价格革命” ,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 、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 、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 、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 2 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 : 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

2013---2014学年期中考试卷2013.11.08.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 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 3. 中国封建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史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相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 B.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为路、州、县 C.明朝废丞相制度 D.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 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5. “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 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6. 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 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7. 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 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8.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 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 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曰,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 的历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 A.王位世袭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 D.宗法制 10. 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 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11. 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都察院 D.参知政事 12. 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13.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C.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14. 元朝建立的行省中不包括 A.辽阳行省 B.云南行省 C.江浙行省 D.福建行省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 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6.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 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17. 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8. 据统计:1931年欧美在华投资中,有42.8%集中于上海,1937年上海则集中了欧美在华投资的79.2%,不久上 海还一度成了欧美在华投资的唯一中心。导致欧美列强对上海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战略转移完成,占领了广大农村地区 B.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挤压了列强投资空间 C.苏伊士运河开通,欧美与上海的距离缩短 D.列强在上海成立了“工部局”投资力度加大 19. 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 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O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 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21.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为求得“中国之自由解放,集余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 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的这种认识出现在下面哪一时期?() A、决定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时 B、1894创立兴中会时 C、1905年组织同盟会时 D、1911年武昌起义时 22. 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之处有() ①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②主力军发生重要变化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反封建的成果更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3. 1934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的目的是() A、北上抗日 B、将革命推向全国 C、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 D、实现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 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 A、王族(姬姓贵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等; 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 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东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皇帝制度 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结构

必修二经济(物质文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古代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古代手工业发展技艺世界领先。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商业及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压抑,发展缓慢。 【知识结构】 1、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耕作技术的演进②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灌溉工具。 ③水利事业: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郑国渠 一、农业经济①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3、古代土地制度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 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 4、古代赋役制度 5、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古①纺织业:类型、发展概况 代二、手工业经济 2、主要成就②冶炼业:类型、发展概况 中③陶瓷业:发展概况 国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经 济 1、古代历朝商业活动概况: 在三、商业经济 2、历代“市”的发展: 基 3、商业都会的崛起: 本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结 构①含义: 与 1、重农抑商政策②产生标志: 特③产生原因: 点四、经济政策④特点(表现): ⑤评价 ①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 ②历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2、工商业的管理 A含义 ③“海禁”政策 B产生原因: C影响 ①产生概况: 3、资本主义萌芽②特征:雇佣关系 ③发展状况及原因: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重点把握民族工业发展历程:①产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企业。②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短暂春天:一战期间;④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⑤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注意:资本主义的产生需要几个基本要素: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技术。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过关试题 1.(2013?湖北名校模拟)《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2.(2012·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3.(2013·惠州调研)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 4. (2013?湖北稳派测试)《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D.皇帝制度的形成 5.(2013·宜昌模拟)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这一论断 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C.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6.(2013·广东六校联考)“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

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专题整合含答案

耕柞方式:从”刀耕火 肿”到 牛m- 土她制度:井田制.封 建土地所有制 魏营模式:心农蛭济 沉重吋 赋税抑潘役、 玄比水利爭业的发展 三种形态:家庭手工 业、肯营于?工业、民 營手工业 主噱鹰果:纺织业、 冶金业、陶裁.业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四大线索: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经济政策 (-)重大历史线索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方面 特点 农业牛产 模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头行 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 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工商业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 位 经济结构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政策 大多米用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米取闭尖锁国政策,限制 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重农抑商”政策和“闭矢锁国”政策 (-)知识结构认读 专题整合

相同点 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都是压制商品经济 的发展,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题型应用体验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 ?从选择的素材看:主要从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 不 同 占 八

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传说等)以及最新考古发现等截取一部分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

2 ?从考查的能力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学生 将所学知识与材料相结合的能力、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等等。 典型例题】 西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稅以困辱之”;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 异行者”应试。商人地位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析材料一 T “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稅以困辱之”,说明汉代商业(商人)受到压制和 抑制;北宋“奇才异人者”被允许应试, 说明北宋对商人的地位有所认 可,从侧面反映出对商业抑制的有所改变。 抑商政策松动° 析选项一〉A 项内容与商人无尖? 故A 项错误;商 B 项重农抑商政策岀现松动是 人地位出现提高的原因,正确;C 项文人社会地位提高不能 导致商人地位提高; D 项商人可以参加考试是商人地位提高的表现,不是原因,故排除D 项。 明答案一故B 项准确体现了题干的含义。 针对训练】 1 ?明代徽州商人余文义“ 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 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利行 人”。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的优良品质有( ) ①勤俭致富②乐善好施③注重诚信④守法经营 A ?①噩 B.CM )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C.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技法攻略】 D ?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挖寓意一从材料中可以看岀:西汉至北宋商人 (商业)地位的变化,说明重农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