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肝病常用实验室检查

第六章 肝病常用实验室检查

第六章  肝病常用实验室检查
第六章  肝病常用实验室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值:成年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2.血红蛋白(Hb)正常值:成年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 3.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病理性增多常见于慢性肺心病患者。 4.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均称为贫血,其中血红蛋白的降低值对贫血程度判断更重要。 5.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 6.红细胞破坏过多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7.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成人为(4.0—10.0)×1012/L。 8.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中性粒细胞(包括杆状核、分叶核)占50%—75%。 9.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于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菌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急性中毒、组织严重损伤或坏死、恶性肿瘤等疾病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10.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病毒感染和部分格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流感);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电离辐射、使用某些化学药物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11.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不分叶核粒细胞增多(>5%)即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菌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患者。 12.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增多(>3%)即为核右移;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慢性感染、尿毒症等患者。 1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等。 14.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结核感染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15.血小板计数(PC或PLT)正常值:(100—300)×109/L。 16.女性月经期的第1日可引起血小板生理性减少。 17.血小板病理性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患者。 18.网织红细胞的增减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盛衰;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 19.测定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时,标本中应加入的抗凝剂为3.8%的枸橼酸钠0.4ml。 20.血沉病理性增快见于各种急慢性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等患者。 [尿液、粪便检查] 21.做尿常规检查尿标本可随时留取新鲜尿液100ml左右,但以晨尿最好。 22.正常成人每天尿量为1000—2000ml;超过2500ml为多尿;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 为无尿。 23.每升尿内含有血量超过1ml即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尿液离心沉淀后每高倍视野平均见到3个以上红细胞称为镜下血尿。 24.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炎症、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等。 25.新鲜尿液若呈白色或黄色混浊为脓尿或菌尿;尿液离心沉淀后每高倍视野平均见到5个以上白细胞为镜下脓尿。 26.脓尿或菌尿、镜下脓尿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27.尿液呈深黄色且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为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患者。 28.尿液呈酱油色多见于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溶血的患者。 29.尿液呈乳白色为乳糜尿;乳糜尿见于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阻塞的患者。

常用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男(~)×1012/L 血红蛋白:男120~160g/L 女(~)×1012/L 女110~150g/L 新生儿(~)×1012/L 新生儿170~200/L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婴幼儿、15岁以前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后;高原、剧烈运动;阻塞性肺气肿、发绀型先天心脏病及红细胞增多症等。 (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类型/百分数/绝对值 1.中性粒细胞(N):①杆状核(st):0~5 ~ ②分叶核(sg):50~70 2~7 2.嗜酸性粒细胞(E):~5 ~ 3.嗜碱性粒细胞(B):0~1 0~ 4.淋巴细胞(L): 20~40 ~4

5.单核细胞(M): 3~8 ~ 临床意义: ①白细胞计数增多与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1.中性粒细胞增多:新生儿、妊娠、分娩、高温、严寒、饱餐、剧烈运动等;急性感染(主要原因)、严重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可作为内出血诊断指标)、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生疾病及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病毒、原虫等)、血液疾病、理化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3.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中毒/溶血反应及白血病。 4.核右移:主要见于造血功能减退。 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恶性肿瘤、传染病。 ③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 ④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4~6天的婴儿至6~7岁儿童;病毒\杆菌感染、淋巴细胞性恶性组织病等。 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先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⑤单核细胞增多:感染、血液病等。

肝病常用试验室检查

肝病常用试验室检查 肝病常用实验室检查*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朱佩琼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脏器其主要功能有:、代谢功能、排泄功能、解毒功能、凝血和纤溶因子的生成。 检测肝功能状态的实验室检查称为肝功能试验。 *肝病常用实验室检查标本采集的要求:嘱病人在抽血前至少h内不能进食保持空腹状态。 *如果检查者进食后血液中的生化成分会出现暂时性的变化特别是食入高蛋白或高脂肪食物即使肝脏是正常的此时加入化学试剂后也会发生明显的沉淀现象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导致肝功能检查结果出错致使医生把正常人误诊为肝炎病人。 *蛋白质代谢检查(一)血清总蛋白、(白)清蛋白、球蛋白及清蛋白/球蛋白比值(AG)测定血清总蛋白(TP)包括清蛋白(Alb)与球蛋白(G)。 血清清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血中清蛋白水平受肝脏合成能力和肾脏的蛋白丢失情况的影响。 注意:肝脏的强大代偿能力使肝脏病变往往达到一定程度和一定病程后才能出现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量的改变。 *【参考值】成人总蛋白~g/L血清清蛋白~g/L血清球蛋白~g/L白球蛋白(AG)~:*【临床意义】血清总蛋白降低一般与清蛋白减少相平行总蛋白升高往往同时有球蛋白的升高。 急性肝炎或局灶性肝损伤时STP(总蛋白)、A、G及AG多为正

常。 因此它常用于检测慢性肝脏损伤。 *()血清总蛋白:①血清总蛋白g/L或球蛋白gL为高蛋白血症总蛋白增高主要是因球蛋白增高。 最常见的原因是慢性肝炎、肝硬化。 *②血清总蛋白g/L或清蛋白g/L为低蛋白血症。 见于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及消耗增加(如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恶性肿瘤等)蛋白合成障碍如肝功能受损(最常见的原因是慢性肝炎、肝硬化)等也可引起总蛋白降低。 *()血清清蛋白:降低见于:①蛋白质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长期饥饿、脱水等②蛋白质吸收不良如慢性腹泻、消化系统肿瘤等③蛋白质丢失过多如慢性肾病、急性大出血、烧伤等④合成障碍如各种肝炎、肝硬化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增加见于血液浓缩、大面积烧伤、急性失血等。 *()血清球蛋白:①增高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②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球蛋白合成减少*()A/G倒置肝脏是合成各种血浆蛋白的器官但肝病时血清总蛋白通常无显著变化这是由于肝脏受损时虽然清蛋白合成减少、但受免疫刺激作用、γ球蛋白生成增加因此测定白球比例更有意义。 AG<提示有肝功能异常AG<即白球比例倒置表示肝功能严重损害。 *清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增高均可引起AG倒置常见于严重肝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一、填空题 1、健康体格检查时可选择()(),从而发现病毒性肝炎。 2、怀疑原发性肝癌时,除查一般肝功能外,应加查()()及其同工 酶,()及其同工酶。 3、、怀疑为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时,ALT、AST、STB、A/G、蛋白电泳、ICG为筛选检查, 此外应查()()及()。 4、、肝细胞受损时,LCAT合成减少,胆固醇的酯化障碍,血中胆固醇酯()。 5、M蛋白血症,主要见于(),()。 二、是非题 1、90%以上的蛋白质及全部清蛋白由肝脏合成。( ) 2、清蛋白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呈反比。( ) 3、A/G倒置可以是清蛋白降低亦可以因球蛋白增高引起,可见于严重肝功能损伤。( ) 4、凝血酶原是时间测定可以判断肝病预后。( ) 5、血氨增高可见于严重肝病、上消化道出血、尿毒症及肝外门脉系统分流等。( ) 6、梗阻性黄疸时CB轻度增加,VCB明显增加,尿胆红素阴性。( ) 三、名词解释 1、A/G倒置 2、血清结合胆红素 3、同工酶 4、“胆酶分离”现象 四、选择题 A型题 1—10 1、下列哪项是反映肝损害的最敏感的检查指标?( ) A、AFP(甲胎蛋白) B、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C、AST(天门冬氨基转移 酶) D、r-GT(r-谷氨酰转移) E、ALP(碱性磷酸酶) 2、当临床上怀疑急性肝炎时,应尽快做下列哪项检查?( ) A、血清胆红素 B、ALT C、ALP D、血清胆红素 E、血清胆固醇 3、血清铁降低见于: ( ) A、急性肝炎 B、慢性肝炎复发时 C、肝细胞性黄疸 D、肝硬变黄疸 E、阻塞性黄疸 4、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同I酶(ASTm)升高对下列那种疾病的诊断最有意义?( ) A肝硬变 B、慢性肝炎 C、重症肝炎、肝坏死 D、肝癌 E、阻塞性黄疸 5、下列哪项对诊断肝钎维化最有意义?( ) A、MAO(单胺氧化酶) B、GGT C、ALT D、AFP E、ALP 6、尿胆原减少或缺如见于:( ) A、慢性肝炎 B、溶血性贫血 C、顽固性便秘 D、碱性尿时 E、胆道梗阻 7、关于尿胆红素测定,下列叙述那项正确?( ) A、正常可出现阳性反应 B、肝细胞黄疸时,尿胆红素中度增加 C、阻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阴性 D、溶血性黄疸时,尿胆红素明显增加 E、严重肾损伤时,尿胆红素明显增加 8、下列那种疾病胆固醇降低: ( ) A、阻塞性黄疸 B、肝硬变 C、肾病综合征 D、冠心病 E、脑动脉硬化 9、下列那种器官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脏器?( ) A、肝脏 B、脾脏 C、肾脏 D、肌肉 E、脑 10、保证血氨正常的关键是:( ) A、氨转变成氨基酸分子上的氨基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血液检查 红细胞成年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5)×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血红蛋白成年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分类N 50~70% E 0.5~5% B0~1% L20~40% M3~8% 血小板(100~300 )×109/L 红细胞比容男0.4~0.5 女0.37~0.48 红细胞平均指数MCV82~92fl MCH27~31pg MCHC320~360g/L 出血时间Duke法 1~3min 凝血时间试管法 4~12min 凝血酶原时间11~13s 网织红细胞0.5%~1.5% 平均1%新生儿2%~6% 红细胞沉降率男0~15mm/h 末女0~20mm/h末 尿液检查 颜色淡黄色 尿量1000~2000ml/24h 平均1500ml/h 比重最大变动范围 1.003~1.030以上 一般变动范围 1.015~1.025 晨尿 1.020左右 尿沉渣检查 红细胞 0~偶见/HP 上皮细胞 0~少量/HP 白细胞<5/HP 透明管型 0~偶见/LP 12小时沉渣计数(Addis计数) 白细胞<1000000 /12h 红细胞<500000/12h 管型<5000/12h 1小时尿细胞计数 白细胞男<7×104/h女<14×104/h

红细胞男<3×104/h女<4×104/h 中段尿培养菌落形成单位(CFU) 杆菌:>105CFU肯定为感染 球菌:>103CFU肯定为感染 尿葡萄糖定性(—)定量斑氏法 0.1~0.9g/d 尿蛋白定性(—)定量<150mg/24h 尿蛋原 稀释试验<1∶20 定量 0~5.9mol/L(0~3.5mg/d) 尿酮体试验定性(—) 尿胆红素试验定性(—) 尿妊娠试验定性乳胶法(—) 粪便检查 颜色:黄褐色量100~300g/日细胞(上皮细胞或白细胞)0~偶见/HP,食物残渣、大量植物细胞、淀粉颗粒、肌纤维等。隐血试验阴性。 血清蛋白测定 总蛋白60~80g /L 白蛋白40~55g/L 球蛋白20~30g/L A/G比值 1.5:1~2.5:1 甲胎蛋白(α-FP,AFP)0~25μg/L (0~25ng/ml)血清C反应蛋白(CRP) 单向免疫扩散法〈8mg/L 尿素氮成人3.2~7.1 mmol/L 儿童1.8~6.5 mmol/L 尿酸119~238μmol/L 肌酐全血88.4~176μmol/L 血清男性53~106μmol/L 女性44~97μmol/L 血糖(空腹) 全血(Folin-吴法)4.4~6.7(80~120 血清(邻甲苯胺法)3.9~6.4 mmol/L(70~110 mg/dl) 血钾(K+)4.1~5.6 mmol/L(4.1~5.6 mEq/L) 血钠(Na+)135~144 mmol/L(135~144 mEq/L) 血钙(Ca2+) 2.2~2.7 mmol/L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常见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一、常见的临检项目: 1.血常规:血常规主要检测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 小板4大类,共20项。 看血常规主要看4项,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含量Hb。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红细胞数 成年男性:120-160g/L 4.0-5.5×1012/L 成年女性:110-150g/L 3.5-5.0×1012/L 新生儿:170-200g/L 6.0-7.0×1012/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成男:>6.0×1012/L >170g/L 成女:>5.5×1012/L >160g/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成男:<4.0×1012/L <120g/L

成女:<3.5×1012/L <110g/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病理性增高,常见于肺心病、先心病、脱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理性降低则见于贫血、失血、白血病等。 (2)白细胞计数:正常值: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109/L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50%-70% 粒细胞减少症:<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0.5×109/L 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出血、损伤、心梗、粒细胞白血病等; 粒细胞降低见于伤寒、再障、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某些抗癌药物等; ?淋巴细胞:20%-40%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病毒感染、结核、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淋巴细胞降低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放射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0.5%-5% 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等;降低:伤寒、副伤寒等; ?嗜碱性粒细胞:0-1% 增多:慢粒、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单核细胞:3%-8% 增多:伤寒、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正常值100-300×109/L 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再障、脾亢、DIC等;增多一般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真性细胞增多症等; 2.网织红细胞:参考值:百分数0.005-0.015 增多: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活跃,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等;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障。 3.有核红细胞:需要空腹抽血。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见到,在出生1周之内的新生儿外周血中可见到少量。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结果阳性可能疾病: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小儿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溶血病,增多增生性贫血、红白血病、恶性贫血、癌肿。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Ⅰ血细胞分析 ⑴血红蛋白(Hb):新生儿170~200g/L;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 /L; 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2~122.2g/L; 女性86.5~111.8g /L ⑵红细胞(RBC):新生儿(6.0~7.0)×10*12/L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⑶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⑷血小板(PLT):(100~300)×10*9/L ⑸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0.5%-1.5% ⑹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百分率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1%~5%)(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 (50%~70%)(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EOS) 0.005~0.05 (0.5%~5%)(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0.001 (0%~1%)(0~0.1)×10*9/L 淋巴细胞(LYMPH) 0.20~0.40 (20%~40%)(0.8~4.0)×10*9/L 单核细胞(MONO) 0.03~0.08 (3%~8%)0.12~0.8)×10*9/L

⑺血细胞比容(Hct): 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⑻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 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34pg 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32%~36%) ⑾红细胞体及分布宽度(RDW): <14.5% 红细胞增多见于:(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1)急性或慢性失血。(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诊断学第一节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项目

第一节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 检测项目 为发现肝脏损伤及了解、评估肝脏各种功能状态而设计的众多实验室检测方法,广义上可统称为肝功能试验(1iver function test,LFTs)。肝癌标志物、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及基因检测因不属基本肝功能范畴,在其他相关章节中讲述。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 除γ球蛋白以外的大部分血浆蛋白,如清蛋白、糖蛋白、脂蛋白、多种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纤溶因子及各种转运蛋白等均在肝脏合成,当肝细胞受损严重时这些血浆蛋白质合成减少,尤其是清蛋白减少,导致低清蛋白血症。临床上可出现水肿,甚至出现腹水与胸水。γ球蛋白为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产生。当肝脏受损,尤其是慢性炎症时,刺激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γ球蛋白生成增加。当患严重肝病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临床上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倾向。体内氨基酸及核酸代谢产生的氨在肝脏内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从而维持血氨正常水平,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尿素合成减少,血氨升高,临床上表现为肝性脑病。由于肝脏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通过检测血浆蛋白含量及蛋白组分的相对含量(蛋白电泳)、凝血因子含量及血氨浓度,可了解肝细胞有无慢性损伤及其损害的严重程度。

(一)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90%以上的血清总蛋白(serum total protein,STP)和全部的血清清蛋白(albumin,A)是由肝脏合成,因此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含量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清蛋白是正常人体血清中的主要蛋白质组分,肝脏每天大约合成120 mg/kg,半衰期19~21天,分子量为66 000,属于非急性时相蛋白,在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体内代谢物质转运及营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总蛋白含量减去清蛋白含量,即为球蛋白(globulin,G)含量。球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其中包括含量较多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多种糖蛋白、金属结合蛋白、多种脂蛋白及酶类。球蛋白与机体免疫功能与血浆黏度密切相关。根据清蛋白与球蛋白的量,可计算出清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 【参考值】 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含量与性别无关,但和年龄相关,新生儿及婴幼儿稍低,60岁以后约降低2 g/L,血清清蛋白占总蛋白量至少达60%,球蛋白不超过40%。在分析血清蛋白检测结果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可影响测定结果:激烈运动后数小时内血清总蛋白可增高4~8g/L;卧位比直立位时总蛋白浓度约低3~5 g/L;溶血标本中每存在l g/L的血红蛋白可引起总蛋白测定值约增加3%;含脂类较多的乳糜标本影响检测准确性,需进行预处理,以消除测定干扰。

常见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应用

骨髓检查的临床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左大鹏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特殊的临床检验,是血液细胞形态学研究和血液病诊断的主要方法,其重点是发现血液细胞量和质的异常,并结合临床和血象等资料所分析的结果,作出明确的诊断。骨髓细胞学检查主要用于(适应证): 1 、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2 、诊断某些感染性疾患; 3 、协助诊断恶性肿瘤骨髓转移; 4 、协助诊断某些代谢障碍性疾病,如Niemann-Pick 病(可在骨髓中找到其特殊细胞)。 一、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所有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微环境和各种造血因子作用下发育成不同类型的细胞。血细胞在骨髓中的发育成熟一般要经过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又可人为地分为原始细胞、早幼细胞、中幼细胞和晚幼细胞四个具体阶段。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只分为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巨核细胞在发育中的阶段命名为原始巨核、幼稚巨核、颗粒巨核和产板巨核。 PPT4 显示的是血细胞发育示意图,可以看出造血功能干细胞最后发育成红细胞、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嗜碱)、单核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 PPT5 用图表显示骨髓血细胞的发育规律(从原始- 幼稚- 成熟过程)。 PPT7 显示的是红细胞发育中各阶段形态变化规律示意图。可以看到从原红到早幼红到中幼红到晚幼红、网织红到成熟红细胞,细胞体的变化,核的变化,核仁及染色体的变化。

二、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点 (一)红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点 1 、原始红细胞 直径15- 20um ,多为圆形或微椭圆形边缘常有瘤状突起,胞核多呈圆形,约占细胞直径的4/5 ,位于中央或稍偏于一侧,染色质为粗颗粒状,核仁1-2 个,胞浆量少呈油墨蓝色,胞浆中不含颗粒。 PPT8 的图片显示的是原始红细胞。 2 、早幼红细胞 直径10—18um ,细胞形态与原红相同,胞核变小,核染色质开始聚集,常出现部分的浓染区域,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量增多,呈深蓝色,局部可有少量血红蛋白产生。 PPT9 显示的是早幼红细胞。 3 、中幼红细胞 直径8-15 μm ,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体积的1/2 。核染色质凝集成索条状或块状,其中有明显空隙。核仁消失。由于血红蛋白的形成,胞浆可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PPT10 显示的是中幼红细胞。 4 、晚幼红细胞 直径7-10 μm ,圆形。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体积的1/2 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状。胞浆量多,染成浅灰或成熟红细胞色。 PPT11 显示的是晚幼红细胞。 (二)粒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点

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

肝脏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一、肝脏的基本功能 (一)肝脏的代谢功能 1. 蛋白质代谢:全部清蛋白、部分球蛋白、多种凝血因子由肝细胞合成。 2.糖代谢:肝脏能使血糖浓度保持恒定。餐后血糖>8.25mmol/L时,肝细胞摄取葡萄糖,合成肝糖原贮存起来;空腹时,血糖< 3.9mmol/L,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补充血糖,肝脏还能将非糖物质转化为糖原或葡萄糖,参与血糖调节。肝脏又是葡萄糖氧化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 4.脂肪代谢: 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代谢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肝脏分泌的胆汁促进脂肪乳化及脂类的消化吸收,利用脂肪酸、糖及某些氨基酸合成脂肪、胆固醇及磷脂。5.维生素及激素代谢:如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必须有肝脏分泌的胆汁酸盐参加,激素的灭活主要在肝脏中进行。肝脏还参与胆红素、铁、铜及其他金属的代谢等。 (二)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物质代谢中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代谢终末产物及进入体内的各种异物、毒物或从肠道吸收来的非营养物质,在肝脏内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进行生物转化。也称为解毒作用。 (三)肝脏的分泌与排泄功能:肝细胞分泌胆汁,肝内代谢产物以及药物、解毒产物可以随胆汁分泌而排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二、血清蛋白质的检查: 蛋白 (一)血清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比值 白蛋白定义:见课件,球蛋白定义:见课件。(球蛋白不是肝脏合成的) 白蛋白在肝脏内制造,肝功能受损严重时白蛋白减少,降低程度与肝炎的严重程度相平行。临床意义: 总蛋白 1.总蛋白增高: (1)球蛋白增高的临床情况; (2)血液浓缩,如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脱水; 2.血清总蛋白降低:主要是由于白蛋白降低所致,见于白蛋白降低的临床情况。 白蛋白: 1.白蛋白增高: 临床上不会出现血清白蛋白浓度的绝对值增多。血清白蛋白增高主要见于血液浓缩。 2.白蛋白降低: (1)合成障碍:见于慢性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 (2)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功不良。 (3)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严重烧伤及大出血等。 (4)消耗太大: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甲亢及恶性肿瘤等。 (5) 血清水分增加:如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体溶液(稀释性的相对性减少)。 3.白蛋白变化的意义 A的高低与肝细胞数量呈正相关;A的体内半衰期约为21天, ;急性肝炎时A急性肝炎时A无明显变化A<25g/L 以下, 腹水产生(维持胶体渗透压的白蛋白减低,水从血浆移至腹腔).;A在治疗后回升为病情好转指征;A逐渐下降提示临床预后不良 球蛋白 1球蛋白增高: (1)严重肝脏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2)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免疫功能亢进,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 (3)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等; (4)慢性感染使免疫反应增强,结核病、血吸虫病等。 2.球蛋白降低: (1)生理性减少: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2)免疫功能抑制: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治疗。

常见病实验室检查.pdf

常见病的辅助检查 一、呼吸系统: Lab辅检: 1、普通感冒: ⑴血常规: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性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⑵病原学检查: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和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德类型,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多无明显改变,细菌感染较重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⑵X线胸片:多表现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3、肺炎: 大叶性肺炎:X线显示节段性片状密度增高影。 小叶性肺炎:X线显示沿肺纹理分布的融合性斑点状阴影 间质性肺炎:X线显示为一侧或双侧肺下部的不规则条索状密度增高阴影。 ⑴血常规:WBC升高,N>80%,并有核左移或中毒颗粒; ⑵痰涂片:革兰染色阳性及荚膜染色阳性;痰培养及血培养:可以确定病原体;PCR和荧光标记抗体检测。 ⑶胸部X线检查:早期:肺纹理增粗或受累肺段,肺叶稍模糊;实变期: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气道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征;消散期:炎症逐渐吸收,可有片状区域吸收较快,呈现“假空洞”征;多数3~4周后才完全消散。 4、肺脓肿 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在90%以上,慢性病人可稍增高或正常。 ⑵胸片:大片浓密模糊浸润阴影,边缘不清,可检圆形透亮区及液平面。 痰培养加药敏试验,需要做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治疗和发现病因,还可行肺泡灌洗术,协助局部引流。 5、肺结核 ⑴胸片:可确定病灶部位、范围、性质,是否典型的浸润型病灶,纤维钙化病灶及空洞等。

第十四章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第十四章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习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造成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的疾病主要是() A.急性肝炎 B.急性肾小球肾炎 C.肾病综合症 D.胆囊炎 E.肝硬化 2.对肝硬化诊断最有意义的检查项目是() A.白∕球蛋白比值 B.碱性磷酸梅 C.甲胎蛋白 D.胆红素定量 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3.肝硬化病人常见的肝功能障碍,以下哪项正确() A.血胆固醇升高 B.血结合胆红素升高 C.血胆固醇酯升高 D.碱性磷酸酶升高 E.γ球蛋白升高 4.慢性肝实质损害最主要的是() A.甲胎蛋白增高 B.血清胆红素增加 C.胆固醇降低 D.白蛋白减少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E.血氨增高 5.肝硬化病人,近期出现牙龈出血,最应做下列哪项检查() A.出血时间测定 B.血小板计数 C.血浆凝血因子测定 D.碱性磷酸梅测定 E.甲胎蛋白测定 6.血清前白蛋白能早期肝损害的原因是() A.由肝脏合成 B.是一种载体蛋白 C.半衰期较短 D.电泳时涌动速度较白蛋白慢 E.能运输维生素A 7.甲胎蛋白强阳性对下列哪种疾病诊断意义最大() A.慢性肝炎 B.原发性肝癌 C.转移性肝癌 D.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 E.肝硬化 8.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

A.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 B.尿胆红素阳性 C.尿内尿胆原减少 D.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35% E.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20% 9.在反映肝细胞损害的酶中,下列哪项最敏感() A.ALT B.AST C.ALP D.γ–GT E.LDH 10.怀疑急性病毒性肝炎时,首先检测的酶是() A.转氨酶 B.碱性磷酸酶 C.单胺氧化酶 D.乳酸脱氢酶 E.脯氨酸羟化酶 11.对肝硬化的诊断最有帮助的检查项目是() A.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 B.转氨酶 C.碱性磷酸酶 D.血清总蛋白及白∕球蛋白比值 E.γ-谷氨酰转肽酶 12.HBsAg(+),HBeAg(+),说明此病人() A.具有传染性 B.具有免疫力 C.病情比较稳定 D.乙型肝炎恢复期 E.以上均不是 13.肝细胞合成的蛋白质不包括() A.白蛋白 B.γ球蛋白 C.糖蛋白 D.脂蛋白 E.凝血因子 14.不属于中和性抗体的是() A.抗—HAVIgG B.抗-HB s C.抗-HB c D.抗-HB e E.抗-HBVIgG 15.下列病症中,血氨不升高的是() A.重症肝炎 B.休克 C.肝性脑病 D.尿毒症 E.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临床常用试验室检查

第五章临床常用试验室检查(各项医学指标)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范围:成人末梢血(4.0—10.0)*109∕L,成人静脉血(3.5—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2岁儿童(5.0—12.0)*109∕L 新生儿和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参考范围: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嗜酸性细胞0.01~~0.05(1%~~5%)嗜碱性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三、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范围:男性(4.09—5.74)*1012∕L ,女性(3.68—5.74)*1012∕L 新生儿(6.0—7.0)*1012∕L,儿童(4.0—4.5)*1012∕L 四、血红蛋白HB 参考范围:男性131—172g∕L,女性113—151g∕L 儿童120—140g∕L,新生儿180—190g∕L 五、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范围:儿童、新生儿、男性(100—300)*109∕L 女性(101—320)*109∕L 六、红细胞沉降率ESR 参考范围:Westergren 男0~~15mm∕h ,女0~~20mm∕h

第二节尿常规检查 一、尿液酸碱度Ph 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晨尿pH5.5~~6.5 ,随机尿pH4.5~~8.0 二、尿比重SG 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成人晨尿1.015~~1.025 成人随机尿1.003~~1.030(一般为1.010~~1.025) 三、尿蛋白PRO 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定性:阴性或弱阳性 定量:﹤100mg∕L;﹤150mg∕24h 四、尿葡萄糖GLU 人尿糖值:0.1~~0.3g∕24h 或 50~~150 mg∕L 五、尿胆红素BIL 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定性:阴性 六、尿隐血BLD 参考范围:尿血红蛋白(urine hemoglobin)试管法:阴性 尿肌红蛋白(urine hemoglobin)试管法:阴性 七、尿中白细胞LEU 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阴性 镜检法:正常人混匀一滴尿WBC 0~~3∕HP 离心尿:WBC 0~~5∕HP 混匀尿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法:男性WBC 0~~12∕ul, 女性WBC 0~~26∕ul 八、尿成渣管型参考范围:镜检法:0或偶见(0~~1∕HP) 九、尿成渣结晶 十、尿酮体KET 十一、尿肌酐参考范围:碱性苦味酸法男性8.8~~17.6mmol∕24h 女性7.0~~15.8mmol∕24h,新生儿8.8~~13.2mmol∕24h 十二、尿尿酸参考范围:磷钨酸还原法 2.4~~5.4 mmol∕24h 十三、尿淀粉酶参考范围:碘—淀粉比色法 100~~1200U

风湿科常见实验室检查项目及意义

风湿科常见实验室检查项目及意义 抗核抗体(ANA) 抗核抗体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组抗多种细胞核成份自身抗体的总称。ANA可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药物性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SS)、系统性硬化症(PSS)、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 脱氧核糖核酸分为双链DNA(dsDNA)和单链DNA(ssDNA)两种。针对前者的自身抗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而后者则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 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以变性 IgG 的Fc段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某些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 RF 可分为 IgM 、 IgG 、IgA 、 IgE 四型。其临床意义在于: RF 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很有意义,阳性率为 60-80% 。IgM-RF 持续阳性的病人更易发生骨侵蚀。高水平IgM-RF阳性的病人预后差。IgM-RF滴度与RA疾病活动性的体征,如关节疼痛数和关节肿胀数相关。IgM-RF滴度高低是评价RA疾病活动性可靠、敏感的指标。 环状胍氨酸多肽抗体(CCP抗体) 抗CCP抗体是针对环状聚丝蛋白多肽片段的自身抗体,以IgG型为主。抗CCP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高度特异性的抗体,阳性率为51%,特异性>96%,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有很强的相关性。 抗RA-33抗体(anti-RA33 antibody) 抗RA-33抗体是对Hela 细胞的核蛋白产生的一种特异性抗体。其靶抗原为33kD的核酸蛋白。在RA各项早期诊断指标中,抗RA33抗体特异性高,阳性率为35.85%。该抗体的消长与病情及用药无关。 抗角蛋白抗体(AKA) AKA抗体的检测对RF阴性或抗RA33/RA36抗体阴性的RA患者提供诊断指标。抗角蛋白抗体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相关,在RA早期甚至临床表现出现前即可出现。因此,对RA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很有意义。 抗链球菌壁多糖抗体(ASP)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