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作分析与步态分析

动作分析与步态分析

动作分析与步态分析
动作分析与步态分析

动作分析

一、动作分析总论

1、运动描记(Motoscopy):就观察到的身体运动状态予以记录的方法。记录一定条件下的运动模式,分别从各自的角度予以解释。以定性差异为指标予以标准化即可在临床应用。

2、运动记测(Motometry):就某一运动课题所需要的时间予以测量、测定一定时间内或一次性课题完成的量。即相当于测定完成情形,有标准化检查。能反映出运动机能障碍及能力障碍,在临床上应用广。

3、运动记录(Motography):利用电影及录像(VTR)来测量。将运动通过特定的影屏形成图表化。近来已使用二维空间及三维空间的动作分析装置。但对电影及VTR所记录的内容进行主观性判断、只不过是Motoscopy的一种。运动疗法评定中,所进行的动作分析是通过肉眼观察来进行的。观察者要忠实记录对象动作,有时需观察者自己再现动作。描叙中所使用的表现方式及用词应使别人(至少同行)明白。

4、基于观察的动作分析:以目测观察身体运动模式,推测关节运动、肌肉运动模式。

表1 基于观察的动作分析优缺点

优点缺点

- 记录困难,不易让别人懂

~

- 一次可得到许多信息

- 可掌握问题的具体所在

- 不需特殊器具,随时进行- 需要熟练

- 可多次重复,当时可确认- 观察者主观性强,观察内容离散程度大(缺

乏再现性)

- 极少加强对患者不必要的不安及心理负担

- 结果可马上用于诊疗

动作分析是一个评定项目,不是为了动作分析而动作分析。动作分析而结果有助于治疗。

动作分析首先从仔细观察患者开始。要看在命令下进行同样动作的情况及无命令下自然进行的情况。然后推测动作为何不能顺利进行及异常的原因。然后开始进行确认检查。这是将与机能障碍水平的分析结果予以对照检查,必要时要重新检查,或追加新的检查。

临床中动作分析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1、基于肉眼观察,用用运动学语言记录对象动作。

2、用简单图示来解释。

3、演示。

4、操作对象为患者的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

5、¥

6、必要时,使用时间测量、长度测定等来获得客观资料。

二、动作分析内容

(一)动作分析的目的

1、由分析动作过程,分析从正常的脱离情况,推测其背景下的障碍(主要是机能障碍水

平),将某具体应用到改善动作目的的治疗计划中。

2、进行提高动作能力的治疗训练时,应探求如何修正。

3、评定治疗结果的动作质量改变。

(二)动作分析的进行方式

1、动作分析的条件

(1)不加任何操作或辅助

(2)使用辅助具、辅助矫形器

/

(3)施加各种负荷、规定、限制

注:不是由提问来判断能否完成运动,而是努力将运动予以实际进行。

2、事先定好要分析的因素及性质

将分析项目制成表格。由于运动是身体各部分随时间经过而一起来进行的,应使身体各部分的项目随时间经过的表现易于表示。

3、具体动作分析顺序

(1)整体观察

a、基于空间的观点观察

无论身体运动异常是怎样由局部原因引起的,都要注意许多情况下会对整体运动有影响,要避免先入为主来观察运动。

b、基于时间观点的观察

对于机能性身体运动要有一定的时间。观察所用时间的长短及在时间经过中,有无运动改变的异常。

c、基于身体各机能与运动完成的关系进行观察,如耐力是否影响到运动。

(2)局部观察

a、在疾病及障碍中探索特有的局部运动

b、观察局部运动神经系统反射、反应的影响

c、观察运动、动作的各个部分

4、观察要点

(1)有无危险程度,程度如何

(2)能完成多少(独立、监视、半辅助、完全辅助)

(3)用怎样的方法进行

(4)与正常人进行比较

a、从运动的开始到结束的顺序

b、大概的分期

c、构成因素

d、使用的模式

e、速度

f、努力程度

g、需辅助

(5)若出现问题则可更进一步细分期来分析

a、支撑基底面的宽度如何,如何变化

b、重心位置如何,向哪个方向移动

c、何处的关节是如何作用的,各关节的时间上的变化如何

d、观察力的平衡

e、作用和反作用

f、观察代偿方法

(三)动作分析的描述

1、从力学观点解释(静力学、动力学)

2、讨论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四)可达到的目标

1、能使自体进行正常人可进行的所有动作模式

2、将动作按力学予以分类

3、将动作按项目分类

4、能用运动学术语从力学观点来说明

5、能用自己身体进行代表性异常动作

6、能描述所说明的动作

7、能考虑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定位

8、能说明关节活动及肌肉活动,确认从正常的位移并能描述

9、理解摩擦力及重力经常起作用

10、可理解在不稳定状态下,人们为保持平衡要经常使用手脚

三、姿势分析方法

(一)解剖因素对正确姿势的影响

1、骨骼外形

2、韧带结构松弛

3、筋膜肌腱紧缩

4、肌肉紧张

5、骨盆角

6、关节的位置和活动度

7、神经的出口和入口

(二)正确姿势

1、不同年龄时期的姿势性变化

2、婴幼儿时期和儿童期的不同年龄阶段,下肢力线的生理性演变:

?

(三)异常姿势的成因

1、姿势性因素:

a、患者因某种原因不能维持一个正常的姿势;

b、儿童因某种原因造成异常姿势,最终导致发育不协调,姿势改变;

c、肌肉不平衡或肌肉挛缩

2、结构性因素

a、先天性异常

b、后天发育性障碍

c、创伤性或疾病原因造成的姿势改变

#

*

(四)常见的异常姿势

1、脊柱前凸

脊柱前凸是指脊柱存在较大的向前弯曲。其病理学特征为

颈椎和腰椎原有正常前凸曲度增大。脊柱前凸增大的原因有:

(1)姿势畸形

(2)肌肉松弛,特别是腹肌,同时合并屈髋肌或腰背伸肌的

肌紧张

(3)腹部过重,由于肥胖或怀孕等造成

(4)作为其他畸形的补偿,例如脊柱后凸畸形

(5)髋关节屈曲挛缩

(6)脊柱椎体前滑脱

(7)先天性原因,如双侧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

(8)小关节突处椎弓根断裂

(9)流行因素:如高跟鞋

2、脊柱后凸

脊柱后凸是指脊椎存在较大的向后弯曲。病理学表现为胸椎正常的生理后凸曲度增大。脊椎后凸的原因包括肺结核、椎体压缩性骨折、休门病、强直性脊柱炎、老年骨质疏松、肿瘤以及脊椎前凸交界处的代偿或先天异常。先天异常

包括部分分节不全,如骨化异常或椎体先天发育不全。

瘫痪情况下,由于重力作用以及维持正常姿势所需肌

肉活动的缺失,也会导致脊椎后凸。

脊椎后凸有四种类型:

(1)圆背

(2)驼背

(3)平背

(4)老年性驼背

3、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是指脊椎向侧方弯曲,

是最常见的脊柱畸形。颈椎的脊柱侧

弯被称为斜颈。斜颈原因可能是由于

神经肌肉问题、先天性问题(胸锁乳

突肌异常)以及伴随颞下颌关节问题

导致的咬合不全或颈椎导致的听力问

题。结构性脊柱侧弯,见于原发性的

骨骼畸形,包括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

以及长时间的四肢瘫痪导致的广泛肌

萎缩。这种类型的脊柱侧弯可能是楔

形椎体以及半椎体或是椎体分节不全

造成的,也可能是特发性的、神经肌

肉性的(源于上运动神经元或下运动

神经元损伤)或肌节性的(由于肌肉本身病变)。另外,可能由持续性的关节挛缩导致关节弯曲或者由于神经纤维瘤、间叶结缔组织异常或创伤引起。

·

步态分析

一、步态分析基本概念

1、基区宽度

基区宽度是指两足间距离,通常为5-10cm。如果这一宽度增加,

检查者可以怀疑患者存在某些能导致平衡失调的病理改变(如小脑或

内耳疾病)或糖尿病和外周神经病变所造成的感觉丧失,也可能是肌

基区宽度肉骨骼的问题(如髋外展肌紧张)。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基区宽度通

常减小到零。若基区宽度变为交叉步,也会导致步态改变和其他问题。

2、步长

步长或步态长,是双足连续与地面接触点之间的距离。通常为35-41cm,对于每个人应该是相对恒定的(步长通常与步速相关),且双腿应该是等同的。步长随年龄和性别不同而不同,儿童比成人步长小,女性比男性步长小。如果两腿之间的步长是相等或相似的,走路的节奏就会平稳。如果一侧肢体疼痛,患者就会尽快地把负重从这一肢体转移开,从而改变了走路的节奏。

3、跨步长

!

跨步长是指在前进平面上,相同足连续两次着地点间的直线距离。跨步长通常有70-82cm,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步态周期。跨步长和步长一样,随着年龄增加、疼痛、疾病和疲劳而减少。年龄改变经常导致行走速度减慢。

4、骨盆侧方位移

骨盆侧方位移是指在行走过程中,骨盆的侧向移动。这一过程对于将身体的重心中心化于支撑腿来保持平衡非常重要。正常情况下,骨盆侧方位移有2.5cm-5cm 。如果双足分开得较大,侧方位移会相应增加。骨盆侧方位移会造成承重肢体内收,是髋部内收肌易于活动。如果肌肉无力就会导致特伦德伦伯格式步态(臀中肌步态)。 5、骨盆垂直位移

骨盆的垂直位移使重心在正常步态中保持至少5cm 的上下移动。通过骨盆垂直位移,会使重心在中间支撑时相达到最高点,在初始接触相位于最低点。如果因保护性痉挛或肿胀导致膝关节融合或不能弯曲,上述高度在摆动相就可能增加。在正常步态中,头的高度不会超过双足支撑时头的高度。在摆动时相,摆动一侧的髋部会降低,患者一定会屈曲膝关节,背屈足部来抬起足趾部。这一动作缩短了中间支撑时相的长度并且减少了重心升高的程度。 6、骨盆旋转

骨盆旋转对于减少股骨与地面的成角是必需的,这样做相当于延长了股骨。旋转降低了身体重心沿前进路线位移的幅度。骨盆旋转总共有8°,在摆动腿有4°向前,在支撑腿有4°向后。为维持平衡,胸廓想反方向旋转。 7、重心

通常在支撑姿势,重心位于第二骶椎前5cm 。由于男性在肩部有较大的身体比重,男性重心会比女性稍高。在走路时,重心的水平

与垂直位移形成8字形状,在骨盆中占据 5㎝2空间。如果从侧方看,行走过程中重 心的垂直位移可以看成是一条平滑的正弦曲 线。患者的头部会在负重或非负重阶段降低, 而在单腿支撑阶段升高。 8、正常步调

{

正常步调是在每分钟90-120步。通常,

女性的步调每分钟比男性多6-9步。对于有

病理改变或畸形(如弓形足)的患者,这种 承重模式可能会改变。

二、正常步态 (一)步态周期

步态周期是指同一只足连续两次的初始接触之间的时间间隔或移动序列。以足后跟触地做为初始接触为例,右腿步态周期是指从一次右足后跟接触地面到下一次右足后跟接触地面的间隔。每只足的步态周期包括两个时相:支撑时相,占步态周期的60-65%;摆动时相,占步态周期的35-40%。并且在步态周期中有两个双腿支撑期和一个单腿支撑起。随着步态

图1 步态的节奏

A 正常足

B 弓形足

周期的速度增加,周期长度和步幅长度相应减少。

(二)支撑时相

步态的支撑时相发生在足支撑于地面并承重时。允许较低的一侧腿支撑身体的重量,起减震作用,同时使身体跨过支撑肢体向前移动。通过这一时相占步态周期60%的时间,并且包括5个子时相。

1、~

2、初始接触(Initial Contact,IC)

图2. 步态周期

3、负荷反应(Load Response,LR)

4、中间支撑(Mid-stance, MSt)

5、终末支撑(Terminal Stance,TSt)

6、摆动前期(Pre-swing, PSw)

初始接触时相是承重腿浮肿或重量承受阶段,占步态周期的前10%的时间。在这一阶段,一只足正在离开地面,同时另一只足正在接受身体重量并且开始吸收初始接触的振动。由于两只足都与地面接触,这一阶段属于双支撑,即双腿支撑阶段。负荷反应和中间支撑相是单支撑或单腿支撑阶段,占据下一个步态周期的40%的时间。在这一阶段,一侧腿单独承受身体的重量,同时另一侧腿经过其摆动时相。这时,支撑腿一定要能够承受住身体的重量,身体也一定要能在这一侧腿保持平衡,并且该侧髋部要保持稳定一维持平衡,支撑腿胫骨一定要向前超过静止足。终末支撑时相和摆动前时相构成非承重阶段,要占步态周期的后10%时间,在这一阶段,支撑腿把身体重量转移到对侧肢体并且准备进入摆动时相。正如初始接触瞬间,双足都与地面接触,这就形成了步态周期中的第二次双支撑。

图3 支撑时相(三)摆动时相

步态的摆动时相发生在一侧足不承重并向前移动时。摆动时相要求摆动腿的足趾离开地面,同时对腿的长度要适度调整。这一过程占步态周期时间的40%左右,并且包括3个子时相。

1、(

2、摆动初始(Initial Swing,ISw):加速

3、摆动中期(Mid-Swing,MSw)

4、摆动末期(Terminal Swing,TSw):减速

加速发生在摆动足离地时。在正常步态中,这一加速向前的动作需要迅速的膝关节屈曲和距小腿关节背屈来完成。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膝关节屈曲和距小腿关节背屈不能,进而会导致步态的改变。摆动中期时相发生在摆动腿临近承重腿时,此时承重腿正处于中间支撑时相。在最终的时相(摆动末期时相或减速时相),摆动腿减速并准备于地面的初接触。在正常的不太重,股四头肌控制膝关节伸展,腘绳肌控制髋部屈曲。

图2. 支撑时相

图4. 摆动时相

图5 步态周期

步行,跑步

三、异常步态

(一)减痛步态

减痛步态(镇痛步态)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是由骨盆、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关节或足部损伤所致。受影响下肢的支撑时相较未受影响下肢的支撑时相短,这是由于患者希望受影响下肢的负重减少造成的。未受影响下肢摆动时间减少,最终未受影响腿的步长减少,行走速度减慢,步调减慢。

(二)关节步态

关节步态主因关节僵硬、松弛或畸形造成,疼痛可有可无。由于患者髋或膝关节僵硬,整个下肢被提得比正常腿高,以便离开地面。这种弓形运动有助于减低用来使受影响腿抬离地面所需的能量。由于髋、膝关节或两者

的屈曲不能,两腿之间步态长度是不同的。

当僵硬的肢体承重时,步态长度通常减小。

图6 关节步态

(三)共济失调步态

如果患者感觉较差或缺乏肌肉协调性,

就会失去平衡和基区增宽的趋势。小脑共济 失调患者的步态会出现局部倾斜或蹒跚,所 有的运动都十分夸张。感觉共济失调者的足 由于没有感觉而与地面拍击。患者在走路时 还在看着足下的情况。这种步态是不规则的、 急速的且摇摆不定。

(四)挛缩步态

如果下肢关节固定时间过长或关节的病理损伤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下肢关节可表现出挛缩状态。髋关节屈曲挛缩经常造成腰椎前凸增加和躯干过伸,并伴有膝关节的屈曲,以使足能抬离地面。如果膝关节屈曲性挛缩,患者表现出过度的踝背伸,这种现象可以在摆动时相末期到支撑时相早期出现在未受影响的腿,在终末支撑时相出现在受影响的一侧,表现出足跟抬起过早。距小腿关节的跖屈挛缩导致膝关节过伸(受影响腿中间支撑时相)和伴有髋关节屈曲的躯干前倾(中间支撑时相到终末支撑时相受影响的腿),受影响的腿经常发生足跟抬起过早。 (五)马蹄足步态

躯干整个负重主要在足背外侧或外侧边 缘,具体的视畸形程度而定。在受影响的一 侧,肢体承重时相减少,并出现跛行。骨盆 和股骨外旋可以部分补偿胫骨和足部内旋。 (六)臀大肌步态

髋伸肌(臀大肌)肌力减弱,在初始接 触时相(足跟着地)患者会通过向后牵引躯 干来维持支撑腿髋关节的伸展。这种步态就 是躯干特征性的反向倾斜。

(七)臀中肌步态(Trendelenburg 步态)

}

如果髋外展肌(臀中肌和臀小肌)肌力减弱,在支撑时相这些肌肉的稳定作用就消失了,患者出现躯干的过度侧倾。如果双侧臀中肌肌力减弱,步态表现为反复的两侧摆动,导致“摆动步态”或“舞蹈演员步态”。

图8 臀大肌步态

图9 臀中肌步态图10 偏瘫步态—

(八)偏瘫步态

有偏瘫或偏瘫步态的患者以环形运动的方式把瘫痪的腿向外、向前摆动或直接摆动向前。同时,受影响的上肢会环绕躯干抬起以获取平衡。这种步态有时也特指一种神经性或松弛性步态。

(九)帕金森步态(震颤麻痹步态)

帕金森步态患者的颈、躯干和膝关节是屈曲的。这种步态的特征是缓慢移动或有时短而快速的步伐(短小步态)。手臂僵硬的举着,并且不能进行正常的相关运动。在此步态中,患者可能想前探身子,并且行进越来越快好像不能停下来(慌张步态)。

(十)跖屈肌步态

如果跖屈肌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踝和膝关节的稳定性会受到很大影响。缺乏跖屈肌的作用,会导致足蹬踏并推地面的力量减少或消失。支撑时相会减少,在未受影响的一侧步长会更短。

(十一)腰大肌跛行

患者表现为摆动通过时非常困难,跛行会伴有躯干和骨盆的过度运动。跛行可能是由于腰大肌肌无力或反射抑制造成的。这种跛行的经典表现是髋关节的外旋、屈曲、内收。患者骨盆和躯干夸张的运动有助于使腿屈曲。

(十二)股四头肌步态

如果股四头肌损伤,患者会以躯干和下位肢体运动代偿。躯干进一步的前屈和距小腿关节有力的跖屈可造成膝关节的伸展(过度伸展)。如果躯干、髋屈肌和踝部肌肉不能完成这一动作,患者可能会用手来伸展膝关节。

(十三)剪刀步态

由于髋内收肌痉挛造成。由于髋内收肌痉挛性麻痹使膝关节并拢以致要用很大力量才能推向前摆动。在痉挛性截瘫、痉挛性脑瘫的患者中可见。

(十四)短腿步态

如果患者一侧腿比另一侧短或一侧腿骨有畸形,就会表现出向患侧侧向移动和骨盆向患侧下坠,进而造成跛行。患者受影响侧足可能有旋后动作使肢体拉长,未受影响一侧的关节表现出过度屈曲或在摆动时相通过抬高髋关节来使足抬离地面。

(十五)跨阈步态或垂足步态

患者出现踝背屈肌肉无力或瘫痪的情况,从而造成足下垂。为了避免并代偿足趾拖地,患者把膝关节抬得比正常要高。在初始接触时相,足由于背屈肌的肌肉、外周神经或神经根支持的肌肉损伤,导致背屈肌不受控制,足浴地面拍击。

图12 腰大肌跛行图13 剪刀步态

偏瘫患者评定量表

天津蓟县海琦医院中医康复科 偏瘫评定表 评 定 内 容 与 标 准

一、基本情况 (一)姓名、性别。。。。 (二)表格部分 1.肌力评定 分级评级标准 5 抗最大阻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5- 抗较大阻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4+ 抗比中等度稍大阻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4 抗中等度阻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4- 抗比中等度稍小阻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3+ 抗重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抗较小阻力时达关节部分活动度 3 抗重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3- 抗重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的50%以上 2+ 减重达关节最大活动度,抗重力达关节最大活动度的50%以下 2 减重达关节最大活动度 2- 减重达关节最大活动度的50%以上 1+ 减重达关节最大活动度的50%以下 1 可触及肌肉收缩,但无关节活动 0 没有可以测到的肌肉收缩 2.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级别痉挛程度 0 无肌张力的增加 I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持续被动运动(ROM)之末时呈现最 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I+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或呈现最小的阻力 II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50%ROM范围,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 能较易地被移动 III 肌张力严重增高:全ROM被动运动困难 IV 僵硬;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硬状态而不能动 3.感觉功能评定 (1)浅感觉 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

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表现形式

脑卒中偏瘫步态得表现形式& 提高步行能力得任务专 项训练 独立行走得能力就是大多数日常活动得先决条件,在社区环境中行走得能力需要有一定步行速度,以满足穿过街道得时间。1、1~1、5 m/s得步行速度被认为可以在适合不同得生活环境。据报道,只有7%得康复出院患者符合社区步行得标准,能够以一定得速度连续行走500米,使她们能够安全穿越道路。很大得问题来源于脑卒中后得偏瘫步态。传统得中风恢复方法得重点就是神经促进或神经发育技术(NDT)抑制异常运动,刺激肌肉活动,如果有张力减退,通过徒手技术促进正常得运动模式。以Bobath倡导得框架为基础得实践仍然就是主要物理治疗方法。Bobath框架已经从原来得基础发展而来,然而,对核心Bobath元素进行应用得治疗师仍然强调正常得呼吸与正常运动模式来执行功能性任务得必要性。主要内容步行概述偏瘫步态分析常见偏瘫步态特点训练方法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合作请直接回复。—用心,做精致得康复微信— 成功行走得主要要求下肢支撑体重在预定得方向推进身体产生一个基本得运动节奏身体得动平衡控制灵活性,即适应不断变化得环境要求与目标得能力。 正常步态

就是通过骨盆、髋、膝、踝与足趾得一系列活动完成得,而躯干则就是保持在两足之间得支撑面上。正常得步态就是平稳、协调、有节律得,两腿交替进行。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常见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膝关节屈曲困难小腿三头肌痉挛导致足下垂胫后肌痉挛导致足内翻多数患者摆动时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患侧下肢向外侧划弧迈步 偏瘫步态参与行走任何环节得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能被代偿或掩盖。 行走条件会走能单腿负重站立平衡2级出现分离运动走好进行步态分析 偏瘫步态分析站立初期(足跟/足着地与负重) 踝关节背屈受限胫前肌群活动降低腓肠肌挛缩与僵硬膝关节屈曲不能(膝过伸)比目鱼肌挛缩股四头肌0°~15°控制受限 站立中期膝关节僵硬(膝过伸)比目鱼肌挛缩股四头肌肌力下降膝关节伸展不能腓肠肌挛缩与僵硬下肢伸肌群协同收缩受限髋关节伸展受限髂腰肌痉挛或挛缩骨盆向两侧过度平移髋外展肌群下降站立后期(摆动前期)膝关节屈曲与踝关节跖屈不能腓肠肌力弱腘绳肌力弱比目鱼肌力弱 摆动初期与中期膝关节屈曲受限股直肌僵硬腘绳肌活动降低髋关节屈曲受限髋屈曲肌群活动降低踝背屈受限可能膝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康复训练

常见中枢性运动控制障碍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步行训练是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项目之一,患者也常因疾病的影响或急切期待提高步行能力,而忽视了基础训练,诱发并强化了反向负荷动作,形成了各种异常步态。中枢性控制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之一就是在现有功能障碍基础上帮助患者实现较高水平的功能独立,步行是功能独立的基本要素之一。治疗师在制定训练方案之前应实施步态分析,针对患者的步行姿态、步行效率、关节及肌肉活动、平衡协调控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检查,以确定异常步态的特征及原因,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及选择辅助具。 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 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为临床观察法、录像观察、足印法和三维运动分析法。前三种经济实用,在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三维运动分析法是最为精确的步态分析方法,包括时间/空间参数测定、压力测定、表面肌电、气体代谢等方式,能够反映步态的运动学、动力学,相关肌肉活动及能量消耗的情况,需要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平台等器械,国际上已广泛使用。 二、步态参数 1步行周期是指一足着地到同侧足再次着地的过程,包括距离和时间参数。在正常步态中,步行周期开始于一侧足跟着地,结束于同侧足跟再次着地;在某些异常步态时,足跟不一定是足和地面首先接触的部位,那步态周期就可看成是一足某个部位接触地面到同侧足再次接触地面的过程。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两个相。 (1)支撑相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60%,包括: ①早期(early stance) 包括首次触地(initial contact)和承重反应(loading response),正常步速时占步行周期的10%~12%。其中双支撑相为支撑 足首次触地及承重反应期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地,由于此时 双足均在地面,又称之为双支撑相。双支撑相是步行周期中最稳定的时 期。②中期(mid stance) 即单支撑相,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 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行周期的 38%~40%。③末期(terminal stance)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push off)的 阶段,开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10%~12%。(2)摆动相下肢在空中向前摆动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40%,包括:①早期(initial swing) 主要的动作为足廓清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加速肢体 前向摆动,占步行周期的13%~15%。②中期(mid swing) 足廓清仍然 是主要任务,占步行周期的10%。③末期(terminal swing) 主要任务 是下肢前向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姿势,占步行周期的15%。 2 步长(Step length) 也称步幅,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距离,可分为左侧步长和右侧步长,在异常步态中,两者可能差距很大。 3跨步长(stride length)由左侧步长和右侧步长组成,相当于一个步行周期的距离。

偏瘫的步态分析

偏瘫的步态分析 来源:刘传雪的日志 偏瘫是指由于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术后引起的运动中枢受损导致对侧躯体运动障碍。许多患者有明显缺陷和畸形,表现为异常的步态、行走速度缓慢、费力、稳定性差等。通过康复治疗,患者的步态可以得到改善。 1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由5个部分组成,包括观察形成行走动作的特定变量和反映步态动力学所产生的效果两部分。观察形成行走动作的特定变量有:动作分析(motion analysis)—确定每个关节动作的大小和时值;动态肌电图(dynamic electromyography)—确定肌肉活动在步态周期中的发生时间和相对强度;测力板试验(force plate)—确定下肢承重所经受的负荷变化。跨步分析(stride analysis)和能量消耗测量(energy cost measurement)。后两者用于反映步态动力学所产生的效果。每个患者步态异常的程度不同,分析的方法也不同,一般作观察式步态分析(observational gait analysis)应检选出主要的步态异常,然后确定进一步检查的项目。 观察式步态分析时,一方面将所观察的一侧下肢在步态周期中按功能分为不同的期,通常为8个期,即开始触地期(initial contact, IC)、承重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 LR)、站立中间期(midstance, mst)、站立终末期(terminal stance, Tst)、摆动前期(preswing, Psw)、开始摆动期(initial swing, Isw)、中间摆动期(Midswing, Msw)和终末摆动期(terminal swin g,Tsw),前5个期为站立期的连续5个不同的阶段,后3个期为摆动期的连续3个不同阶段;另一方面将偏瘫患者与行走有关的身体部分,包括躯干、骨盆、髋、膝、踝、足趾一一作仔细观察,步态各期出现的异常动作,即病理性步态的外在表现,是直立行走的肌肉在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出现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活动失去控制,导致肌张力增加,肌协调收缩功能障碍,并可由动态肌电图证实。偏瘫步态具体表现如下:●开始触地期:缺乏足跟着地,而是前足、或整个足底、或足底外侧缘着地,这是由于足背屈不足,伸膝不完全或足内翻所致。 承重反应期:踝关节过度跖屈,呈马蹄足,可能是由于跟腱挛缩,或由于持久而过度的小腿三头肌活动,使前足首先着地,正常足跟着地的摇滚动作丧失,使步态不平滑。正常胫骨在足跟处摇滚向前运动比大腿向前运动快,引起膝屈曲,而偏瘫病人吸收缓冲体重冲力的膝屈曲消失。前足着地反而给胫骨产生向后的推力,妨碍身体向前推进和利用下肢的动量向前,使能量消耗增加。足内翻多由于胫前肌在摆动期过度活跃,或小腿三头肌提前活动引起。足外侧缘着地使负重面不稳定。当髋内收肌过度活动、共济失调、本体感觉受损时,可引起患足在健足前方着地,易致内翻损伤或不稳跌倒。 ●中间站立期:由于挛缩、过度屈肌活动和强力的伸展模式,正常踝关节从15°跖屈位至大约10°背屈位的转移动作消失,患者不能将体重从足跟转移到前足,并出现两种代偿方式。如果膝活动度良好,就会出现膝过伸;如果患者有充分的伸髋控制能力,或有手杖支撑时,就会出现躯干前倾。两种情况均使骨盆后缩处于足跟的后上方,影响了身体向前的动量和步长。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项目七步态分析 第一节概述 一、步态分析的目的 1.确定异常步态的障碍学诊断。 2.确定异常步态的程度。 3.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假肢、矫形器)对步态的影响。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瘫,帕金森病。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软组织损伤。 3.下肢肌力损伤: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 4.其他如疼痛。 (二)禁忌症 1.严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愈合。 第二节正常步态 一、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分为: 1.站立相(stance phase 62%):又称支持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2.迈步相(swing phase 38%):又称摆动相,指支持腿离开地面想起摆动的阶段。二、正常步行周期的基本组成 (一)双支撑期和单支撑期 双支撑期(12%):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前双腿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中,有两个双支撑相,即负荷反应期和站立末期。 (二)步行周期分期 1.首次着地 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关节屈曲30度,膝和踝关节中立位。 正常人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病理步态时表现各异:脑瘫患儿可出现脚掌着地,脚后跟疼痛患者可见足底外侧缘或内侧缘着地。 2.负荷反应期(承重期)――双支撑期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足趾离地。此时,膝关节屈曲达到站立相的最大值。 3.站立中期 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时。 4.站立末期 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 5.迈步前期――双支撑期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内容与标准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表 评 定 内 容 与 标 准 华西医院康复科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一)填写部分

视觉:正常有视野缺损偏盲全盲 语言:正常 Broca失语 Wernick失语混合性失语构音障碍全哑 听觉:正常减退耳聋 患侧忽略:有无 病前的自理能力:完全自理大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 病前的移动能力:可走动:无辅助使用拐杖、助行器等 不可走动:坐轮椅卧床 (二)表格部分 1.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 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 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级别痉挛程度 0 无肌张力的增加 I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持续被动运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 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I+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或呈现最小的阻力 II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50%ROM范围,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III 肌张力严重增高:全ROM被动运动困难 IV 僵硬;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硬状态而不能动 2.感觉功能评定 (1)浅感觉 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 患者有无感觉,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②痛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大头针或尖锐的物品(叩诊锤的针尖)轻轻刺激皮肤, 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先检查面部、上肢、下肢,然后进行上下和左右的比较,确定刺激的强弱。对痛觉减退的患者要从有障碍的部位向正常的部位检查,而对痛觉过敏的患者要从正常的部位向有障碍的部位检查,这样容易确定异常感觉范围的大小。 ③温度觉:包括冷觉与温觉。冷觉用装有5—10 c的冷水试管,温觉用40一45C的温

(推荐)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第一节概述 一、步态分析的目的 1.确定异常步态的障碍学诊断。 2.确定异常步态的程度。 3.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假肢、矫形器)对步态的影响。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瘫,帕金森病。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软组织损伤。 3.下肢肌力损伤: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 4.其他如疼痛。 (二)禁忌症 1.严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愈合。 第二节正常步态 一、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分为: 1.站立相(stance phase 62%):又称支持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2.迈步相(swing phase 38%):又称摆动相,指支持腿离开地面想起摆动的阶段。 二、正常步行周期的基本组成 (一)双支撑期和单支撑期 双支撑期(12%):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前双腿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中,有两个双支撑相,即负荷反应期和站立末期。 (二)步行周期分期 1.首次着地 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关节屈曲30度,膝和踝关节中立位。 正常人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病理步态时表现各异:脑瘫患儿可出现脚掌着地,脚后跟疼痛患者可见足底外侧缘或内侧缘着地。 2.负荷反应期(承重期)――双支撑期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足趾离地。此时,膝关节屈曲达到站立相的最大值。 3.站立中期 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时。 4.站立末期 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 5.迈步前期――双支撑期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 6.迈步初期 从支撑腿离地至该侧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时。

步态分析实验报告..

步态分析方案设计 报告说明:我看了五篇关于步态分析的文献,并对其具体实验方法进行归纳。五篇文献的原文在文件夹中。最后为我的方案设计。 一、A practical gait analysis system using gyroscopes陀螺仪分析步态 本研究是为了调查使用单轴陀螺仪来研制简单便携步态分析系统的可行性。陀螺仪绑在小腿和大腿的皮肤表面,记录小腿和大腿角速度。这两部分的倾斜度和膝关节角度都来自角速度。使用从运动分析系统得到的信号来评估角速度和陀螺仪传来的信号,发现这些信号有不错的相关性。当转身时,腿部倾斜度和角度信号会发生漂移,有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自动复位系统,重新初始化每个步态周期的角度;(2)高通滤波。两种方法都能很好的纠正漂移。小腿部的单陀螺仪可以提供以下信息:腿部倾斜度、摆动频率、步数以及步幅和步速的估计。 具体方法: 受试者在步态实验室沿直线行走进行陀螺仪数据收集,陀螺仪用绳子固定在大腿和小腿部,感测轴沿中间-横向方向,以测量矢状平面中的角度。 两个人加入测试,一个是不完整的脊髓损伤,一个没有损伤。一运动分析系统使用各部分解剖学位置的回射标记物来评估腿部的偏移、腿部的角速度和膝角度。实验开始前5s,受试者直立站立以初始化倾斜角度和陀螺仪的偏置,随后,对象以一个自己喜欢的速度沿预定路径行走。进行了三组实验来分析陀螺仪的性能,并计算步幅、步态周期时间和每次行走期间的速度。第一个实验,数据来自两小腿上陀螺仪的信号,并与未损伤者进行比较。后两个实验是陀螺仪的数据与运动分析系统进行比较。第一个实验是比较小腿不同位置的陀螺仪信号,对于同一小腿上的两个点,先站立后倾斜,两个点的角速度、角度应该是相同的,陀螺仪一个放在胫骨关节处,一个放在胫骨靠近踝关节10cm处。第二个实验一个放置在大腿髌骨上方10cm处,一个在胫骨靠近踝关节10cm处,记录的是陀螺仪的角速度。第三个实验,陀螺仪放置于第二个相同,受试者直行4.5m然后转身180°。 二、Acoustic Gaits: Gait Analysis With Footstep Sounds 声步态 我们描述的是声步态——从人正常行走时的脚步声推导人的自然步态特征。我们引入了步态轮廓,这是从通过麦克风收集的脚步声时间信号得到的,可以说明某些时空步态参数,这些参数是通过对声步态轮廓的三个时间信号分析方法提取,三个时间信号分别是平方能量估计、希尔伯特变量和Teager–Kaiser能量。通过对这些参数估计的统计学分析,我们发现从步态轮廓获得的时空参数和步态特征可以连续可靠地评估目前用于标准化步态评估的临床和生物测定步态参数信息。我们的结论是Teager–Kaiser能量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提供最稳定的步态参数估计。相对于目前实验室步态分析中使用的昂贵侵入式系统,如测力台、压力垫、可穿戴传感器,声步态使用便宜的麦克风和计算设备制成了准确非侵入式的步态分析系统,而且实验室的一些系统会改变正在测量的步态参数。

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表现形式(借鉴参照)

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表现形式& 提高步行能力的任务专 项训练 独立行走的能力是大多数日常活动的先决条件,在社区环境中行走的能力需要有一定步行速度,以满足穿过街道的时间。1.1~1.5 m/s的步行速度被认为可以在适合不同的生活环境。据报道,只有7%的康复出院患者符合社区步行的标准,能够以一定的速度连续行走500米,使他们能够安全穿越道路。很大的问题来源于脑卒中后的偏瘫步态。传统的中风恢复方法的重点是神经促进或神经发育技术(NDT)抑制异常运动,刺激肌肉活动,如果有张力减退,通过徒手技术促进正常的运动模式。以Bobath倡导的框架为基础的实践仍然是主要物理治疗方法。Bobath框架已经从原来的基础发展而来,然而,对核心Bobath元素进行应用的治疗师仍然强调正常的呼吸和正常运动模式来执行功能性任务的必要性。主要内容步行概述偏瘫步态分析常见偏瘫步态特点训练方法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合作请直接回复。—用心,做精致的康复微信— 成功行走的主要要求下肢支撑体重在预定的方向推进身体产生一个基本的运动节奏身体的动平衡控制灵活性,即适应

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和目标的能力。 正常步态 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而躯干则是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正常的步态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两腿交替进行。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常见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膝关节屈曲困难小腿三头肌痉挛导致足下垂胫后肌痉挛导致足内翻多数患者摆动时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患侧下肢向外侧划弧迈步 偏瘫步态参与行走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能被代偿或掩盖。 行走条件会走能单腿负重站立平衡2级出现分离运动走好进行步态分析 偏瘫步态分析站立初期(足跟/足着地和负重) 踝关节背屈受限胫前肌群活动降低腓肠肌挛缩和僵硬膝关节屈曲不能(膝过伸)比目鱼肌挛缩股四头肌0°~15°控制受限 站立中期膝关节僵硬(膝过伸)比目鱼肌挛缩股四头肌肌力下降膝关节伸展不能腓肠肌挛缩和僵硬下肢伸肌群协同收缩受限髋关节伸展受限髂腰肌痉挛或挛缩骨盆向两侧过度平移髋外展肌群下降站立后期(摆动前期)膝关节屈曲和踝

临床步态分析-分析方法

临床步态分析-分析方法 (一)临床分析 临床分析是步态评估的基础。实验室的检查结果最终都必须与临床分析结合。 1、内容 (1)病史回顾包括既往手术、损伤、神经病变等病史。 (2)体格检查重点在腱反射和病理反射、肌力和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感觉(触觉/痛觉/本体感觉)、压痛、肿胀、皮肤状况(溃疡/颜色)等。 (3)步态观察注意全身姿势和步态,包括步行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手臂摆动、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情、辅助装置(矫形器、助行器)的作用等(表7-2)。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少足接触面(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中线步行),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或给予支撑(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善异常,从而协助评估。 (4)诊断性治疗诊断性神经阻滞(局部麻醉剂注射)有助于鉴别肢体畸形的原因和指导康复治疗。关节畸形可以分为动态畸形和静态畸形。动态畸形指肌肉痉挛或张力过高导致肌肉控制失平衡,使关节活动受限,诊断性治疗可明显改善功能。静态畸形指骨骼畸形以及关节或肌肉挛缩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诊断性治疗无变化。 表7-2 步态临床观察要点 步态内容观察要点 步行周期时相是否合理左右是否对称行进是否稳定和流畅 步行节律节奏是否匀称速率是否合理 疼痛是否干扰步行部位、性质与程度与步行障碍的关系发作时间与步行障碍的关系 肩、臂塌陷或抬高前后退缩肩活动度降低 躯干前屈或侧屈扭转摆动过度或不足 骨盆前、后倾斜左、右抬高旋转或扭转 膝关节摆动相是否可屈曲支撑相是否可伸直关节是否稳定 踝关节是否可背屈和蹠屈是否下垂/内翻/外翻关节是否稳定 足是否为足着地跟是否为足趾离地是否稳定 足接触面足是否全部着地两足间距是否合理是否稳定 2、步态障碍的病因和病理基础步态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动障碍、安全性降低和疼痛。异常步态的代偿导致步行能耗增加。障碍的主要原因为神经肌肉因素和骨关节因素。 (1) 骨关节因素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畸形、截肢、手术等造成的躯干、骨盆、髋、膝、踝、足静态畸形和两下肢长度不一致。疼痛和关节松弛等也对步态产生明显影响。 (2) 神经肌肉因素中枢神经损伤,包括中风、脑外伤、脊髓损伤和疾病、脑瘫、帕金森氏综合症等造成的痉挛步态、偏瘫步态、剪刀步态、共济失调步态、蹒跚步态等。原发性原因主要是肌肉张力失衡和肌肉痉挛;继发性因素包括关节和肌腱挛缩畸形、代偿性步态改变等。外周神经损伤,包括神经丛损伤、神经干损伤、外周神经病变等导致的特定肌肉无力性步态,例如臀大肌步态、臀中肌步态、股四头肌步态等。原发因素为肌肉失神经支配,肌肉无力或瘫痪;继发因素包括肌肉萎缩、关节和肌腱挛缩畸形、代偿性步态改变;儿童患者可伴有继发性骨骼发育异常,导致步态异常。 3、临床观察的局限性 (1)时间局限由于步行速度较快,临床肉眼很难同时观察到瞬间变化的情况,例如足在摆动相的旋转,足跟着地时的旋转倾斜、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等。

常见异常步态

常见异常步态 2007-5-27 21:51 作者:任我游911 详情: 查看论坛本文已有9位网友阅读网友评论 0 条 (一)分类 1、支撑相障碍下肢支撑相的活动属于闭链运动,足、踝、膝、髋、骨盆、躯干、上肢、颈、头均参与步行姿势。闭链系统的任何改变都将引起整个运动链的改变,远端承重轴(踝关 节)对整体姿态的影响最大。 (1)支撑面异常足内翻、足外翻、单纯踝内翻和踝内翻伴足内翻、单纯踝外翻和踝外翻伴 足外翻、足趾屈曲、拇趾背伸。 (2)肢体不稳由于肌力障碍或关节畸形导致支撑相踝过分背屈、膝关节屈曲或过伸、膝内 翻或外翻、髋关节内收或屈曲,致使肢体不稳。 (3)躯干不稳一般为髋、膝、踝关节异常导致的代偿性改变。 2、摆动相障碍摆动相属于开链运动,各关节可以有相对孤立的姿势改变,但是往往引起 对侧支撑相下肢姿态发生代偿性改变;近端轴(髋关节)的影响最大。 (1)肢体廓清障碍垂足、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髋关节内收受限。 (2)肢体行进障碍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或对侧髋关节后伸受限、髋关节内收。 (二)常见异常步态 异常步态可以孤立存在,也可以组合存在,构成复杂的临床现象。 1、足内翻是最常见的病理步态,多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患者,常合并足下垂和足趾卷屈。步行时足触地部位主要是足前外侧缘,特别是第五蹠骨基底部,常有承重部位疼痛,导致踝关节不稳,进而影响全身平衡。支撑相早期和中期由于踝背屈障碍,导致胫骨前向移动受限,从而促使支撑相末期膝关节过伸,以代偿胫骨前移不足。由于膝关节过伸,足蹬离力降低,使关节做功显著下降。此外髋关节也可发生代偿性屈曲。患肢摆动相地面廓清能力降低。步态障碍患者纠正足内翻往往是改善步态的第一要素。与足内翻畸形相关的肌肉包括:胫前肌、胫后肌、趾长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拇长伸肌和腓骨长肌。其中胫前肌、胫后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过分活跃较常见,拇长伸肌过度活动也有关联。 2、足外翻骨骼发育尚未成熟的儿童或年轻患者多见(例如脑瘫),表现为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支撑相足内侧触地,可有足趾屈曲畸形。可以导致舟骨部位胼胝生成和足内侧(第一蹠骨)疼痛,明显影响支撑相负重。步行时身体重心主要落在踝前内侧。踝背屈往往受限,同样影响胫骨前向移动,增加外翻。严重畸形者可导致两腿长度不等,跟距关节疼痛和踝关节不稳。早期支撑相可有膝关节过伸,足蹬离缺乏力量,摆动相踝关节蹠屈导致肢体廓清障碍 (膝关节和髋关节可产生代偿性屈曲)。动态肌电图可见: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过度活跃或痉挛,胫前肌、胫后肌活动降低或肌力下降。 3、足下垂足下垂指摆动相踝关节背屈不足,常与足内翻或外翻同时存在,可导致廓清障碍。代偿机制包括:摆动相增加同侧屈髖、屈膝,下肢划圈行进,躯干向对侧倾斜。常见的病因是胫前肌无活动或活动时相异常。单纯的足下垂主要见于脊髓损伤、儿麻和外周神经损伤。 4、足趾卷曲支撑相足趾保持屈曲。常见于神经损伤、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长期制动和挛缩。常伴有足下垂和内翻。患者主诉穿鞋时足趾尖和蹠趾关节背面疼痛,伴有胼胝生成。患者常缩短患肢步长和支撑时间,导致足推进相力量减少。相关的肌肉包括:趾长屈肌、拇长伸肌和屈肌。踝关节背屈时使该畸形加重。动态肌电图常可见趾长屈肌、拇长屈肌活动时间明显延长,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异常活跃,趾长伸肌活动减弱。 5、拇趾背伸多见于中枢神经损伤患者。患者步行时(支撑相和摆动相)拇趾均背屈,常伴有足下垂和足内翻。患者主诉支撑相拇趾和足底第一蹠趾关节处疼痛,在支撑相早期和中期负重困难,因此常缩短受累侧支撑相,使摆动相时间超过支撑相,从而影响支撑相末期或摆动前期的足蹬离力。动态肌电图可显示腓肠肌群过度活跃;摆动相拇长伸肌加强活动,以代偿足下

异常步态原因

异常步态的原因与表现 一、异常步态的原因 造成步态偏离正常模式的原因众多,可以是肌肉骨骼和周围神经系统疾患,也可以是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其中包括: 1.关节活动受限(包括挛缩)。 2.活动或承重时疼痛。 3.肌肉软弱或无力。 4.感觉障碍。 5.协调运动丧失。 6.截肢后。 二、常见的异常步态 (一)短腿步态 患肢缩短达2.5cm以上者,该腿着地时同侧骨盆下降,导致同侧肩倾斜下沉,对侧摆动腿、髋膝过度屈曲与踝背伸加大,出现斜肩步。如缩短超过4cm,则步态特点可改变为患肢用足尖着地以代偿。 (二)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 髋关节屈曲挛缩患者,站立时腰椎常过伸,骨盆前倾,行走时步幅缩短。 膝关节屈曲挛缩者,如挛缩小于30‘,仅在快速行走时才呈现异常步态;如超过30’,则慢速行走也不正常,其表现与下肢缩短相同。 膝关节伸直挛缩者,由于患侧腿变得过长,该腿摆动时须髋外展及同侧骨盆上提。 踝跖屈挛缩和马蹄足畸形者,行走时患腿足跟始终不能着地,且摆动时膝髋过度屈曲,以防足趾拖地,呈现跨槛步态。 (三)蹒跚步态或关节不稳步态 行走时左右摇摆如鸭步,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四)疼痛步态 腰部疼痛时,躯干前屈,步幅变小,步行速度慢,躯干僵硬,可侧屈。 髋关节疼痛时,患者尽量缩短患肢的支撑相,延长对侧支撑相,躯干侧方移动度增大,患侧呈外展屈曲位,步幅缩短,故又称短促步。 膝关节疼痛时,膝关节屈曲,足趾着地。 (五)偏瘫步态 1.足下垂、内翻步态足下垂是由于小腿三头肌痉挛、踝关节跖屈所造成。先是足尖着地,然后全足底着地。内翻下垂足在足跟着地阶段是足尖和足的外侧先着地,进而全足底着地。它有稳定性差、推进力量弱、摆动期足尖拖地易跌倒等特点。 2.膝反张步态膝伸展弱,为防止出现折膝,膝关节保持在膝伸展位。当足下垂时骨盆后倾,躯干前屈,也引起膝伸展位。膝反张步态患者长距离行走会导致关节疼痛。 3.划圈步态足下垂时,为避免足部拖地,摆动时常使患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向前摆动腿。4.剪刀步态髋关节内收肌群痉挛时摆动相下肢向前内侧迈出,下肢呈交叉状态步行。交叉严重时步行困难。 (六)肌无力步态 胫前肌无力时足下垂,摆动相用增加髋、膝屈曲度以防足拖地,形成跨槛步。 小腿三头肌无力时支撑后期患侧髋下垂,身体向前推进速度减慢。 股四头肌无力时,患肢支撑相不能主动维持稳定的伸膝,故身体前倾,让重力线在膝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