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漳州市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110817

漳州市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110817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福建省?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精神,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实现漳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制定并实施本规划(规划期2011—2015年)。

前言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发展,扎实推进?科教兴市?战略,我市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地位愈发明显,科技进步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省中上水平。2009年全市再次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蝉联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全市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创建了国家科技兴贸漳州光电产业基地、国家?智能家电?及?节能照明?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立二个高新技术创业基地(面积38000平方米),已有7家企业孵化成功,成为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着力培育和扶持光电、数字仪器仪表、新材料及石英钟(表)等特色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和龙头企业,努力构建数字仪器仪表研发与检测平台、金属表面涂装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石英钟(表)检测中心,推动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至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6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三,已成为我省第三个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百亿元的设(区)市。

十一五期间,全市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共758项(国家

68项、省级172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核高基?项目1项),支持科技经费总额达21583万元。培育了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面广的高新技术企业,全市现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9家,按新标准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3家(其中产值上亿元有27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 省级创新型企业15家,漳州市自主创新型示范企业15家。已建立1家国家级、18家省级和56家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5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现有研发人员4000人(博士生58人、硕士生184人、高级职称395人),为企业自身的持续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特别是加大了对种子期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至今全市共有128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创新资金的资助,资助金额2852万元,引导企业新增投入4.2亿元,银行贷款8680万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创利税4.5亿元,新增就业人数3800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科技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创建了全国首批、省内唯一的?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农业科技专项300多项,投入科技经费3000万元,开发、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00多项,取得了一批科技开发成果,培养了一批实用农业科技人才,区域示范带动效应显著,通过科技部专家组的现场试点验收。

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市辖区内11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知识产权局,增强了基层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能力,并成立了全国首个对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福建漳州市漳浦台湾农民创

业园知识产权工作小组,先行先试探索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正兴、多棱等六家企业获得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灿坤有一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2010年全市申请专利1868项(其中发明专利203项,占11%),同比增长46% ,授权专利1520项,同比增长92%。

2005—2010年,全市组织评审鉴定的科技成果有208 项,其中国际领先1项、国际先进2项,国内领先水平110 项、国内先进水平85项。有22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奖60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40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68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55项、三等奖103项)。这些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高且产业化特色明显,累计已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实施?蓝火计划?推动产学研深入开展,同中科院、西工大、川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全面、长期的市校(院、所)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科技项目200多项,已有近百个项目进入了产业化阶段,提升了全市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有重大突破,首届可持续植物育种技术和项目对接国际会议在我市胜利召开。有来自荷兰、德国和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政府(国际组织)代表近百名参加会议,共征集了135个科技项目进行对接交流,有9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签约,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东山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取得可喜成效,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开发体系健全,政府科学决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日益成熟,一些关系到

海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示范项目顺利实施,示范带动效应显著。东山县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县?和?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等称号。

综上所述,?十一五?以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依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科技投入不足。目前市本级财政正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但大部分县(区)投入明显不足,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性还不够高,除高新技术企业外,其余大部分企业在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达不到1%。二是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缓慢。全市唯一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在南靖,属县级管理的开发区,机制体制与园区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和产业配套,形不成产业链规模,制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三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筑巢引凤?的创新意识不够。企业对知识、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缺乏战略视野,忽视新技术的运用、新技术及创新产品的开发,特别是?筑巢引凤?的创新意识不够,导致企业高端技术人才特别是领军科技人才、研发人员欠缺,研发项目管理、技术管理的人才也十分缺乏。四是科技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平台载体建设缓慢。尚未建成规模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善的创业孵化器和高科技园区,吸纳中小型创新型科技企业和人才的载体有较大局限,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不足。五是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知识产权投入力度明显不足,没有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范畴,没有知识产权组织机构和专职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专利聚集于少数高新技术企业之中,大量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部分县(区)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发展不平衡。

第一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发活市、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建设科技强市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支撑,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科技持续创新动力,把漳州建设成为产业优势明显、引领作用突出、创新人才荟萃、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

二、基本原则

1、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围绕重点领域、优势产业、特色区域,集中突破,跨越发展,加快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2、市场主导,政府推进。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市场对科技资源和科技活动的配臵力。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财政职能,形成政府与市场共同推进的科技创新格局。

3、内外结合,统筹协调。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创新资源有效配臵和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力度,提高再创新能力,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

4、产学研结合,加强集成。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科学合理地配臵科技资源,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强化产学研联合力

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5、以人为本,创新体制。坚持人才第一,营造良好环境,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促进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为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各类科技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技术市场健康发展,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力争在?十二五?内再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高标准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2、具体目标:

(1)加强科技对经济支撑作用,确保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政府应重视财政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至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2 %),财政科技经费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引导和支持企业技术开发与产品研制、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服务环境建设等。

(2)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打造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6个以上具备国内领先水平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

企业达到200家,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达到16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达到60%以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500项以上;全市争取培育产值超10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超50亿元的5家,超10亿元的10家以上。争取有5-8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3)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打造跨越式发展的创新引擎。到2015年,构建5个以上有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创新型企业100家(其中国家、省级30家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0家以上(其中国家、省级30家以上),新增100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其中国家、省级30家以上),争取建成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到2015年,全市专利申请年增长率保持20%左右,三种专利申请数达到3500~40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10%左右,年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全省前4位,专利授权量实现同步增长,全市专利年授权量增长率达15%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要有较大的突破,努力实现十二五末我市有效发明专利数量1000项的目标。

(5)加快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强化引领未来发展的智力储备。到2015年,科技活动人员总数达到12000人以上,达到每万人劳动力研发人员45人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率16%;其中工程师以上数量占20%以上,在高端产业、重点领域建立5个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500名以上。

第二章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及新医药、新能源、汽车及配件、新型船舶、光伏玻璃及新材料等我市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为核心,集中攻关一批事关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战略性、标志性意义,以及对科技自身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有序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社会事业发展支撑技术的创新与集成,在若干技术领域中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

一、加快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进程

1、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优先培植壮大五个领域新兴产业。

发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继续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新能源与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开展研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以技术创新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1)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光电节能照明产业,以节能灯、LED显示屏、LED装饰灯、晶体硅及非晶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为重点,研究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我市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光电生产、研发、销售基地。至2015年形成年产值达到150亿的光电产品企业群。

发展视听产品,重点是平板电脑、便携式DVD、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激光视盘机、数字化高清晰度彩电、液晶数字产品等, 使视听产品生产制造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至2015年形成年产值

达到60亿的视听产品企业群。

发展智能化小家电产品,促进企业在小家电领域不断创新,推进智能小家电行业进一步发展。至2015年形成年产值达到40亿的智能小家电产品企业群。

发展精密电子石英钟(表)及其机芯、数字万用表、示波器、智能电表、渔用雷达导航仪、网络电话机、空气离子测量仪、汽车电子检测仪等产品,至2015年形成年产值达到20亿的精密智能仪器仪表企业群。

重点发展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配套较为薄弱的钣金件、模具、彩印等产品,开发应用触摸屏电脑主板、显卡、不间断UPS、逆变器、高密度柔性线路板、高密度多层线路板、电感、贴片二极管等电子信息产业配套产品,至2015年形成年产值达到100亿的电子元器件及其配套企业群。

(2)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高强度钢、超细(纳米)晶硬质钨合金钨钢、新型特种镀锡钢板、新型不锈钢薄板及管材、汽车钢板、特种关节轴承、合金材料等产品,至2015年形成年产值达到300亿的新型金属材料企业群。

开发应用对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PTA)、改性塑料、光-生物双降解塑料包装材料、水性涂料、电子化学品、表面活性剂、热固性粉末涂料、不饱和聚酯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制品,至2015年形成年产值达到500亿的高分子材料企业群。

发展光伏玻璃、功能性建筑瓷、节水型卫生瓷、氧化锆、玻璃钢游艇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品,研制节能环保新型建材,至2015

年形成年产值达到150亿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企业群。

(3)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重点发展港口机械、智能化健身器材、圆盘机及其配件、数控机(铣)床、针织横机、风动设备、建筑机械、电动推杆、智能门窗、包装机等产品,至2015年形成年产值达到50亿的机械装备企业群。

发展新型车轮、新型客车、环保汽车、农用车、新型电动车、柴油机、汽车漆等汽车及其配套产品,至2015年形成年产值达100亿元汽车汽配企业群。

(4)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

加大力度推行中医药的标准化体系的建设,重点发展中药有效成份的精炼、提纯技术,药物合成技术,开发中药剂型和新型中药针剂,使中成药生产制造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开发片仔癀系列产品、风油精无极膏系列产品、心血管新药、海洋生物医药制品和保健食品。至2015年形成年产值达30亿元生物医药企业群。

发展速溶茶粉、天然产物生物提取产品、饲料添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肥料、花卉林木组培生物技术等,至2015年形成年产值达30亿元生物农业企业群。

(5)新能源与环保产业

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电容电池、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装备、海水净化淡化设备、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光催化空气净化器、环保纳米涂料、生物柴油等产品,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攻关研究,至2015年形成年产值达到60亿元的新能源与环保企业群。

2、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优化提升四大特色产业。

立足我市的产业技术基础,以我市确立的?4+4?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切入点,围绕机械、食品、建筑建材、钢铁等四大特色产业,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与质量监控技术等共性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开发和应用先进工艺和装备,加强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辐射和渗透,大幅度提高国产技术装备水平。

(1)机械工业

加强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加快高技术环保设备研制和先进制造工艺技术、设备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研究。

加快应用推广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机械产品可靠性制造技术,精密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精密成型技术,数控加工技术,表面功能覆层技术,热加工清洁生产技术等。开展综合自动化技术及以精益生产为代表的系统管理技术研究。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提高设计生产加工能力,做到设计制造一体化。用标准化零件发展多样化产品,实现多品种、少零件,低成本、高效益。利用计算机技术、嵌入式软件改造机电产品,发展数字化、智能化产品,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做支撑。建立机械产品制造协作网。

(2)食品业

重点扶持发展生物、分离提纯、灭菌新型包装及保鲜等关键技术。加快发展海洋生物食品、功能性食品、休闲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食品添加剂、食品基础原料和辅料,重点开展单体流态速冻、膨化、低温真空脱水、保鲜包装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利

用生物工程技术对食品工业原料品质进行改造,推广应用食品工业节能和新能源技术。食品饮料行业要结合生产的特点进行生产过程自动化,不断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3)建筑建材业

积极开发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和高档洁具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运用高新技术进行节能降耗改造,改造工业窑炉,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在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保证生产工艺的一致性,提高建材质量,从而全面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建筑材料产业水平。重点进行高档卫生陶瓷生产成套技术、高掺量粉煤灰空心砖和胶结料生产工艺技术、混凝土减水剂生产成套技术。充分利用我市优质的硅砂矿产资源,开发生产建筑光伏一体化玻璃。加强纤维增强玻璃钢制品技术、非金属矿新型墙体材料等产品及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4)钢铁工业

重点是推进清洁生产整治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开展冶金生产过程能量系统优化包括变频技术改造、高效连铸连轧技术及其集成研究、高精密冷轧带钢生产技术研究、金属表面热处理成套技术研究、金属包装产品生产成套技术研究,铜铝质合金不锈钢精密铸造、高效精轧制工艺技术研究。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实施?科技强农?战略,加快科技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引领作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重点开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五新?科技成果及农村信息化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研究应用?节水、节能、节

材、节地?等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引进集成和再创新;支持和鼓励自主创新发展,加强产学研协作,建设一批优势产业的科技研发平台,重点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活动,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培养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以科技进步扎实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重点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科技攻关。重点研究我市水果、水产、茶叶、蔬菜、食用菌等大宗农产品以及各种水产品的贮运、保鲜、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开发推广气调保鲜贮藏技术、辐射处理保鲜技术、生物保鲜技术,提高果蔬采后处理技术水平;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研究新型分子生物技术、分离提取技术、超临界淬取技术、低温粉碎技术、微胶囊包埋技术、微波技术、新型杀菌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应用,研发突破农业剩余物、加工下脚料的综合利用技术。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力争通过科技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良好市场潜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佳的名优特农产品,创出一批农业科技品牌,在?十二五?期间,培育10家精深加工、生物技术产业化科技型龙头企业,争取3-5家进入高新技术企业行列;获得农业五新成果50项以上。

2、增强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综合技术的集成与创新。积极推进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应用生物防治技术的农业产业化龙头示范企业10家以上,至2015年推广面积达30万亩。加快花卉、食用菌、水果、水产、蔬菜、茶叶、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的良种

选育与品种更新换代,保护和利用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种质资源,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同时加强农业新品种和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应。加强标准化、精准化技术研究。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及标准化操作规范,建设一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的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加强农作物品种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产品标准化技术研究,在良种、良法、良田、良制高度配套、高度集成的高效农业技术体系上要有大的突破。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土壤重金属、农药、化肥及其他有害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和灌溉水污染处理技术研究,示范推广配方施肥,开展生物农药、生物化肥、安全饲料、无公害兽药的引进、研制与推广,制订绿色食品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加强绿色食品快速监测技术研究,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积极推广农业节水、节能、节材、节地等新技术。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研究农业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永续利用。

3、突出发展海洋科技产业。重点在海水育苗技术、海产品深加工技术、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和海洋环保技术等方面进行技术开发与推广,突出培育海洋生物科技产业。重点抓好对虾、鲍鱼等优势特色品种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组织开展大宗特色养殖品种的精深加工技术攻关,延伸产业链,提高水产品附加值,特别是研究开发水产品加工下脚料的综合利用技术、污水排放处理技术。进行海洋与渔业环境资源的规划保护与利用开发,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和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利用本地丰富

的海藻、低值鱼、贝壳、鱼骨等资源,研发高附加值的海洋功能食品和药物。

4、加快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业灾害预测预报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和市场信息化为目标,重点在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过程数字化管理技术、农业数字化控制技术等开展研究,推进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以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和信息网络,重点实施漳浦省级农村信息化示范县,建立具有农业信息资源中心、科技信息互动服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远程教育等功能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创新信息化在农村的示范推广模式,利用3S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建立健全准确、快捷的农业资源、环境、产量、灾害等动态监测、评估、预报、预警系统,研究灾害风险预测技术和中、长期预测报技术,提高预报可靠性,研制开发农业智能化专家系统、物联网系统,促进我市数字农业的发展。开展动植物重大疫情应急防控技术研制和动植物检疫技术研究,加强畜禽疫病综合防治,建立安全畜牧业养殖小区,筛选推广抗病虫品种,建立一批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

5、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加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力度,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协作,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吸引国内外项目、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入驻,特别是要加强与台湾现代农业的对接,建立科技平台与台湾农业高校、研究院所的互动机制,成立技术创新联盟,在水果、花卉、茶叶、蔬菜、食用菌、水产等产业的选育种技术、种苗生物扩繁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加快良种繁育、

示范推广与品种更新速度,加强与台湾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和精致农业技术的对接,扶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用高新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形成产业聚集优势,做大做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三、积极促进社会事业科技发展

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科技进步,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针对医疗卫生、人口健康、环境治理、公共安全等重大技术需求,密切与各主管部门的协助,组织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紧密衔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实施国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组织实施一批社会发展科技项目和示范工程,突破一批人口、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技术,提高我市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1、医疗卫生。依托市级医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市医科所等医疗卫生单位的设备、技术和人才,结合我市特色专科的建设,在血液、骨科、检验、烧伤等领域开展研究,提高临床预防、诊断、治疗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加强生物安全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研究、现代生物医学与传统中医学的结合研究,支撑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建立优势资源互补、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全面参与的医学科研协作体系,共同推进医学科研攻关,构建公共卫生和医学服务信息体系,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群众健康知识水平。

2、人口与健康。以提高人口出生素质与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研究内容,努力突破重大疾病防治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支持开展生殖健康服务技术、提高出生婴儿缺陷干预技术等优生优育科研攻关;研究环境生物性污染

检测控制技术、饮用水微量污染物测控制技术和环境二次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控制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技术。

3、环境治理。重点开展九龙江流域水质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重点城镇空气自动监测与管理系统和重点污染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开发,研究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恢复重建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废水污水处理技术、空气污染控制技术、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建设一批治理工程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点,推动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实现人居、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公共安全。研究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预测、预防、预警与应急处臵等关键技术,构筑我市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围绕安全生产,开展重大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事故调查与分析处理技术,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污染溯源管理系统技术,完善安全标准,有效控制食品、药品和生物安全。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重点跨越,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着力构建面向企业、支撑产业、引领发展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科技重大专项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聚焦,实现科技项目、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三位一体?,推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臵、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提高面向科研、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和区域创新的服务能力,基本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条件支撑体系。

1、建设技术研发协作平台,增强支撑产业发展和服务企业的能力。按照?统筹规划、整合集成、提升做强、共建共享、支撑产

业、服务社会?的原则,在引领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领域,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整合和构建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撑我市主导产业、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建设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研发机构,逐步使企业成为平台建设投入主体、应用主体和技术创新活动主体。

2、建设科技中介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公共科技服务水平。发挥政府对公共科技资源供给的主导作用,建立市场化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引导和探索各类主体共建创新平台,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合力。强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和成果转化类创新基地的功能,实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分类管理,切实提高为企业和产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种质资源库、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与信息、野外观测台站等科技基础资源类创新平台共享机制,强化财政投入形成的平台资源面向科研单位、企业和社会开放服务,切实提高公共科技资源利用率。发挥网络作用,促进平台资源、信息、成果的有效共享。

3、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法规体系,以组织实施?蓝火计划?为契机,充分发挥?蓝火计划信息交互平台?作用,完善对接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在漳转化,新发展建立10个区域性、行业性技术转移基地,促进社会资本、科技成果和企业有效结合。加大技术经纪服务机构建设扶持力度,鼓励技术经纪人成为科技成果推

介、对接、转化的重要力量。探索构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新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服务、人才支撑。引导高新区、开发区等产业园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五、扎实推进知识产权战略

认真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强化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导向,围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四个环节,突出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健全职能机构和工作体系,完善政策法规,努力推动我市知识产权工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加大激励和扶持力度,持续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全市各级政府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及奖评工作,对技术水平高、促进本领域技术进步与创新有突出作用、已经实施并取得较好经济社会效益的专利技术给予重奖。加大对专利申请的支持力度,重点资助发明专利申请、向国(境)外申请专利。深化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探索专利权质押投融资机制建设,引导企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组织实施一批专利技术产业化计划项目,建设一批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与管理制度,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推进政府采购优先购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或产品,优先购买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商品和服务,支持企业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

2、完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和执法条件建设,切实解决执法人员匮乏、经费短缺和执法装备落后等突出问题。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制度与预警机制,对重大建设、技术改造、转让、引进等重大经济活动进行知识产权分析与评估,提高研发起点,避免重复研究、盲目引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流失。落实《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在重大专项牵头单位组织下,构建重大专项研究和产业化的预警机制,切实将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融入科技管理、项目管理、对外贸易、科技评价等工作之中。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分工负责、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保护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强化部门、区域间的横向协调合作,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强化部门间的定期沟通和重大案件会商通报和信息共享制度,形成联合执法协作机制和纠纷快速反应有效处理机制,严厉打击各种假冒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3、健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在提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完善政策体系、扩大全社会对知识产权的宣传上进一步下功夫,切实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战略意识,把创造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手段,营造战略实施的浓厚氛围。积极推动市、县政府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绩效评估和检查监督制度,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的领导,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知识产权战略工作领导机构,并建立协调机制,协调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进一步完善市、县(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健全充实知识产权工作队伍,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