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工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广西工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广西工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广西工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广西工学院

“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切实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升学科专业水平,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长期性中心工作。为了适应国家和自治区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适应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新要求,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根据《广西工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学科专业建设现状

(一)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成绩

1. 学科专业进一步拓展,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1)本科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和本科专业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设置有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和教育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的46个本科专业,涵盖22个二级学科类,形成以工、管、理三大学科为主体的多学科发展、结构比较合理的学科专业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5012人。“十一五”期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自动化等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自动化、财务管理、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工程等8个专业获得自治区优质专业称号。大部分专业服务面向广西尤其是柳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现有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三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都属于工学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增加到17个,其中属

于工学学科门类16个,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1个。全日制在校研究生430人,广西地方性计划研究生班25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4人。

2. 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

拥有校级及以上重点学科11个,其中自治区级重点学科5个。重点学科涵盖工、管、理、经、法等5大学科门类。

“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相关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平台建设。以2009年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标志,学校在学科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学校积极参与企业共建广西汽车车身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自治区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强校”战略,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22项,其中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2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23项;发表学术论文6000余篇,进入SCI、EI、ISTP三大检索400多篇;获得成果鉴定、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140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70多项;年均到校经费达3000余万元。

3. 本科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成绩突出

“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本科教育投入,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优势资源共享,专业办学水平出现了稳步提升的良好势头。

目前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占总专业数的6.5%,区级优质专业占总专业数的17.4%。拥有2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5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的学生广受社会欢迎。2006年以来,学校毕业

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85%以上,位居广西高校前列。

4.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起步良好

我校于2006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得机械设计及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结构工程、生物化工、企业管理等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大突破。2008年获得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招生资格,同时获得广西地方性计划在职研究生班的办学资格,2011年,我校获得机械工程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学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食品科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企业管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数学、产业经济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理论物理等9个学科获得自治区学位委员会立项资助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等10个一级学科点将列入“十二五”期间自治区财政资助建设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

(二)学科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十一五”期间,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综合型大学的目标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

1. 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与重点学科相关的本科专业发展较快、相对较强,而没有重点学科支撑的本科专业发展缓慢、实力相对较弱。具体表现在,理学专业数偏少,分属三个二级学科,即数学、电子信息科学和统计学,内部结构还显得单一,对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起到支撑的作用仍然有限。文学、法学和教育学等学科各个专业数量少,相互之间的关联度不大,多数属于新办专业,

办学的基础相对较弱。目前我校1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中,工学16个,管理学1个,其它学科门类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点尚属空白。学位授权学科数量少,学位授权学科结构布局不能很好适应学校的发展。学位授权学科数量亟待进一步增大、结构布局亟待优化。

2. 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亟待加强

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科方向凝炼不够,团队也不够强,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与广西14个优先重点发展产业和4个新兴产业结合的紧密度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资源整合力度不足,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度不高。

3. 支持学科专业发展的硬件条件亟待改善

教学与科研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有待加强,教学科研标志性仪器设备不够多。校级和系级教学科研公共服务平台还比较弱。

二、学科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学科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立足学校地处工业柳州的区位优势,坚持产学研结合,抓住机遇,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主动适应和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加强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平台和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师资与学术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实现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奠定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

4000万元;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50项。

2.本科专业教育发展目标

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专业设置的进退机制,专业结构布局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紧扣学校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期间,拟新增20个本科专业,到2015年,本科专业数达到67个,4-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或行业专业认证或评估,5-7个工科专业获得自治区级以上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建成优势、特色专业15个,在校本科生规模20000人。(详见附表2)

3.学位点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

(1)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方面:重点建设机械工程等16个一级学科(附表3),争取获得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以上。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比例达到1:1,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达到1200人。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重点建设工程硕士等15种专业学位(附表4),争取获得7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同等学历申请学位方面:至2015年,力争我校的学术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开展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工作。进一步开展广西地方性计划研究生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办学。

(2)研究生导师队伍壮大到15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授职称的导师人数不低于50%;

(3)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保证,毕业就业率不低于90%。

三、学科专业建设主要任务

(一)科学规划“大学”学科专业构架,促进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紧密结合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十四个千亿元产业、四个新兴产业和学校实际,构建综合性大学学科构架。到2015年,把学校建设成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理学、医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

紧密结合柳州汽车和机械等支柱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机械汽车设计制造与控制特色学科群及相关专业;建设生物与化学工程、土木建筑、管理与经济等三个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优势学科群及相关专业;培育自动化与信息化、茧丝绸、新材料、药学与制药工程等学科群及相关专业。

(二)实施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工程,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1.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强现有的5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和6个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学科团队和学科平台建设,进一步突出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增强承担大型科研攻关项目和获取重大科研成果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二级学院重点学科中择优遴选新增一批校级重点学科。争取新增3-4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

2.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通过校内跨学科、跨院系资源整合和与项目共建企业紧密合作,加强“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和“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确保项目如期通过验收。结合机械汽车设计制造与控制学科群建设,着力打造服务广西汽车和机械两大千亿元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汽车零部件公共研发平台。

完善柳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技术促进中心的运行机制,使之成为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和载体。整合各类科研资源,构建经管类公共科研平台、生物化工和材料类公共分析测试平台、土木建筑研发公共平台、理学基础研究平台、自动化与信息化公共科研平台。加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和校地共建科研平台的建设。在二级学院重点实验室中择优遴选新增一批校级级重点实验室,争取2-3个实验室获得更高级别重点实验室资助建设。

3. 支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承担自治区和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有突破

瞄准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载体,以科研团队为依托,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加强策划、协调、组织和管理,孕育、集成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推动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力争“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及国家其他重大科技专项、省部级项目较大幅度增长。取得若干项标志性成果,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超过30项。

4. 大力发展应用研究,增强服务地方意识,完善与柳州市的科研合作模式

坚持产学研结合,大力发展应用学科,提倡应用开发研究,加大开放力度,促进校企联合、积极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工作,解决地方经济中的技术难题和关键问题,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意识。

继续加强与柳州市大中型企业国家级技术中心或博士后工作站的合作,联合申报自治区(以上)级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完善与柳州市的科研合作管理机制,积极与柳州市科技局、柳州市经委等科研管理部门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大科研经费总量。

(三)努力改善专业办学条件,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

重点建设好面向全校的大学物理、大学外语、基础化学、计算机、工程训练中心、多媒体教室等公共教学平台,进一步充实完善各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加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校外专业实验室建设。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进行调整、充实、完善和优化,形成更加优化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支撑体系;针对综合性大学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组成若干学科专业群;优先重点支持对地方经济建设和学校发展能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新兴学科专业(群)的建设。

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认证(评估)”为契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机制和办学体制。完善以教学信息学生反馈制度、教学督察制度和学生就业信息反馈制度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点建设校级高等教育研究所,加强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开展一批高层次的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受益面大的教学改革立项研究,切实提高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成效。

(四)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1. 优化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结构布局。围绕建设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优化学位授权学科结构布局,进一步加快支撑学科、加强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协调其它学科建设发展,完善学校学位授权学科体系。密切结合广西新发展,特别是柳州、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经济建设和开发开放的需要,重点建设机械工程等17个一级学科(附表3)和工程硕士等15种专业学位(附表4),争取实现在“十二五”期末,学校拥有7个以上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为广西14+4产业

集群培养和输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

2. 适度扩大研究生规模。发挥重点学科建设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撑作用,认真做好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建设工作和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建设工作。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要注意凝练和适度增加研究方向,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争取所属更多的二级学科招生,服务于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提高培养质量。对学术、科研项目与经费方面实力强,培养研究生经验丰富、质量好的导师,适当增加招生数。

3. 增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实行研究生专业首席教授负责制,发挥重点学科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在研究生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做好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选聘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优秀高级人才担任我校兼职硕导,适度扩大研究生导师队伍;建立研究生导师年度考核和优胜劣汰与奖惩机制;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鼓励学术和科研骨干进入研究生导师小组,发挥研究生导师小组在培养研究生中的重要作用;改善研究生导师的工作环境;推荐优秀硕士生导师申请相关重点高校的兼职博导。

4.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研究生专业建设;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利用好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平台和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加强研究生毕业论文环节,增强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发挥研究生在学校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重视研究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研究生科研汇报与学术交流制度化、经常化;开设研究型实验课和鼓励研究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优质专业、精品课程和优秀主讲教师、优秀导师、优秀研究生等各项评优评先活动;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院设专职研究生管理秘书,加强研究生招生、学

籍、教学教务的常规管理。

四、学科专业建设主要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校上下务必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工作

在思想上,全校上下要正确认识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扎实做好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对加快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具有决定性作用。开展全校性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大讨论,找问题、找原因、提对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在行动上,全校上下要切实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工作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决策作用。把学科专业建设成效大小纳入各级分管领导和相关职能处室、二级学院的重点考核项目。

(二)加大经费投入,明显改善学科专业条件

“十二五”期间,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自治区加大对高校建设投入和学校加大投入等多渠道筹措经费,尽可能提高学科专业建设经费占学校总支出的比重,加强学科专业条件建设和教学团队与研究创新团队建设。学校设立出国访学专项基金,每年选送一批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到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访学深造一年,把握从事研究领域国际学术前沿,拓展和培养国际化学术视野。学校设立专项基金重金引进和培养若干名重点学科专业学术领军人物,助推我校实现部分学科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完善机制体制,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通过出台相关政策、理顺管理机制,使学校二级学院、研究所(中心)

一般应按学科门类或二级学科类组建,实现二级学院、研究所(中心)合一。搭建校级公共服务平台(研究、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中心)、二级学院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学科方向)层面教学科研设施等三级教学科研硬件支撑体系;实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使教学科研人员人人都有学科归属,人人都有研究领域,人人都有教育职责。

(四)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调动教师参加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性

建立和实施奖惩分明的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管理和绩效考评机制。将学科专业建设相关任务指标分解到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平台和二级学院,把完成学科专业建设相关任务指标业绩作为相关人员和单位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奖惩分明,执行有力。发挥教学科研工作量、教学科研奖励、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教学科研评先评优等政策导向作用,激励和调动广大教师参加学科专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加强师资与学术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坚持培养和选拔为主,引进和兼聘为辅,创新管理体制,做到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为拨尖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建立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队伍和科研创新团队。

围绕专业建设,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调整并充实培训内容,采取各种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围绕学科建设,组建学科学术创新团队,提高学科队伍整体水平。

围绕学科群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硕士学位点建设和学科基地建设的需要,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术创新团队。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

科学术带头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等学术活动,加强学术骨干培养,加速提高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水平。

附表1

附表2

续表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