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地球表面的板块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同步练习含解析完整版.docx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01知识管理 1.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大陆漂移说”:魏格纳提出,他认为地球的陆地________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海底扩张说”:在________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________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________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2.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________。它们是被________、________和巨大的________分割而成的。 构成:全球由________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运动:板块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________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________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02基础题 1.(台州中考)目前能较好地解释火山、地震等地壳变动现象的学说是() A.大爆炸宇宙论B.大陆漂移学说C.海底扩张学说D.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中几乎全是海洋的是() A.印度洋板块B.大西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D.北冰洋板块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 A.海沟B.岛弧C.巨大裂谷D.巨大山脉 4.(衢州中考)下列与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学说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B.组成地球的板块会发生碰撞和张裂 C.火山喷发不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D.发生地震时应快速跑入面积较大的房间 5.(泰安中考)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1.2厘米的速度互相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约2亿年后,中美两国就会变成陆上邻国。这种现象的产生是() A.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B.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结果 C.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D.海浪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6.(兰州中考)下列事实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A.香港的填海造陆B.台湾海峡海底地层中有煤炭矿藏 C.潮涨潮落引起海岛面积的变化D.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 7.下列叙述中,不能够证明大陆漂移的是() A.各大陆有相似的自然风景 B.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 C.调査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古地层相吻合 D.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在不断地、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8.(咸宁中考)看图,图中海牛、鸵鸟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可能的原因是() A.海牛、鸵鸟具有远涉大洋的能力B.人类活动带到两洲 C.无法用大陆漂移假说来说明D.①①两洲原是一块大陆,后漂 移分离而成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科学概念:1、知道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 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会看懂地形图。 教学难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准备: 含有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地形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科学课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究一节科学课好吗? 2、认识地形地球仪:今天科学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生:地球仪)这个地球仪就是人类生存的浓缩的地球。、 (板书地球)提出问题:地球表面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引导学生发现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要珍惜陆地资源。) 3、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们一起来观察世界地形图。这张图片给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生:这张图片是凹凸不平的。)地球表面是平整的吗?(不是,是凹凸不平的。) 4、提示课题:在我们地球的陆地表面这种凹凸不平的状态就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什么?(生:地形)(板书:地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进行探究,认识地形

1、地球表面到底有哪些地形呢,我们先仔细观察一组图片,看看你发现地球表面的哪些地形? 2、学生观察发现(看ppt上的图片) 学生汇报,其他小组同学根据教师课件演示的图片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及时归纳。(板书学生的内容) 3、这些是我们刚刚从图片中发现的地形,当然,地球表面的地形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了解一下地球表面常见的五种典型地形。(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图片) 4、认识五种地形。 通过看中国地形图,你认为中国有哪些地形? ①盆地盆地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看几长图片。看清楚了盆地吗?盆地有什么特点? 中国大型的盆地有那么些?(课件演示: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你认为盆地是怎样的? 盆地的四周怎样? ②高原(回到中国地形图)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图片。你认为高原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说高原地势较高?你都知道哪些高原?(课件演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③平原(回到中国地形图) 我们来看几张平原地图片。平原有什么特点?我国有那几大平原呢?(课件演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山地(回到中国地形图) 山地延伸形脉状就是山脉,找一找我国的山脉。最有名的是什么山脉?(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峰它叫什么?(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是8844..43米)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山地的图片。山地是怎样的? ⑤丘陵(回到中国地形图) 还有什么地形?下面我们来看几张丘陵的图片。丘陵有什么特点?你找到了哪些丘陵?(课件演示:辽东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 除了这五种主要的地形外,还有很多地形。比如:峡谷、湖泊等。

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导学案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二、复习旧知: (一)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形地貌 1、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地貌?这些地形地貌是不是永远不变的? 2、查资料后,观察四川省北川县地震前后对比图,感受地震使北川地形地貌发生的变化。 3、自学了解火山也能使地形地貌发生变化。 4、讨论: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小组内交流、汇报。 三、探究新知: 活动一: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关系 1、尝试解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 2、自学了解: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活动二: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合作探究: (1)找一找地表六大板块的构成图。 (2)地球深部物质的不断运动,会对板块造成什么影响?

(3)模拟实验:用两张纸表示两大板块,把两张纸靠紧平放在水面上,再用一根吸管插入水底,向两纸中间吹气,使水运动起来,表示地球深部不断运动的物质。 (4)做板块碰撞、平移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一:用两本科学书表示两个大陆板块,把两本书平放在桌面,模拟板块碰撞,观察书本的变化。观察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体会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山脉。 模拟实验二:用泡沫块模拟两大板块的上下、水平移动,观察地形发生什么变化?如抬升的地方会形成山脉或高原,河流会形成瀑布等。 活动三: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造成地球表面的地形也在不断变化。猜测未来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我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我们的研究猜测结果: 。 四、收获体会: 通过自主学习,我的收获(体会)是: 。 五、巩固测评: (一)我能填: 1、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都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 3、2007年 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在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改变的是(火山和地震)。 5、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变化,地球刚形成时是(汪洋)一片,后来才出现(陆地)的。 6、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两个大板块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 (2)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的形成过程,知道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以及地球的六大板块,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陆漂移说”的建立,初步认识科学假说的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体验科学假说的建立以及在新的证据出现的情况下对原有假说不断解释、修正,感受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螺旋式发展。通过科学家研究过程史料的学习,逐步养成严谨、执着的科学研究态度。 2学情分析 本课时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6节,着重讲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的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等。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组成地壳的岩石以及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初步形成了地球表面处于不断变动的抽象思维。但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到地理的知识,对地理整个体系的建构并不是非常的清晰,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到应用的转变,学会从假说的建立到对未知自然世界的推测中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而应用科学知识,为后继学习打下一个基础。 3重点难点 重点 1、“大陆漂移说”的形成过程,知道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以及地球的六大板块,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发生的原因。 难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形成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四位初中阶段认识的科学家及其重要研究成果图片。 刚刚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走近了进入初中来我们认识的科学发现。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你从一个细节出发的科学研究都有可能载入科学史册。 展示魏格纳的图片,让学生指认 解读图片信息,初步认识魏格纳。 有一天魏格纳躺在病床上,望着世界地图,突然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而正是这一个小小的发现,拉开了人们认识地壳运动序幕。 地球表面的板块 (展示世界地图)指导学生思考这位科学家发现了什么现象。 通过阅读图片信息,提出可能的猜测:地球可以分为七大洲、南美洲的西海岸和非洲东海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 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2、知道地球表面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3、 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可供人类使用的清洁的水资源却很有限。教学重点:认识地球表面生活着各种生物,分布着陆地和海洋。教学难点:地球上的水资源丰富又极其有限的矛盾性。教学准备:、充气地球仪、纸盒、一瓶水、泥土、量筒等教具。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指导要点活动一生命之盒1、观察:生命之盒里有什么?2、交流:看到的东西。*教师提示生命之盒里装着地球万物生活、生存离不开的四种物质。活动二看图说一说1、观察:四幅不同的图片。2、 思考:这是地球上的哪种自然景观?3、 讨论:在这些地方生活着哪些动物?生长着哪些植物?4、 朗读儿歌:说它像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类、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阳转,就是我们的地球。*课前搜集准备各种地貌图片,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地球表面自然景物的多样性。活动三海洋>陆地1、观察:充气地球仪。2、思考: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3、游戏:看看右手

拇指在哪里?(教师抛给学生充气地球仪,接住地球仪时学生观察自己的右手拇指位于海洋还是陆地,并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记录游戏过程。)4、观察:从游戏结果发现了什么? 5、讨论:这样的游戏结果是巧合,还是有原因的? 6、交流:地球表面海洋大于陆地。*教师出示地球仪辅助学生观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的是右手拇指所在的位置。活动四我们真的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吗?1、 观察:世界上水资源的图片和世界上缺水地区的图片。2、 讨论:地球上的水资源那么丰富,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国家缺水呢?3、 交流:缺水的原因。(主要原因:绝大部分的水在海里是咸水,我们使用的是淡水。)4、 小结:地球上水资源很丰富但是人类能够使用的水资源却是很有限的。5、 观看:云南干旱的视频。6、 设计:节水小标语。*教师出示装有一定量的不同大小的量筒帮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有限。课前收集云南干旱的相关资料。板书设计:地球的表面1、 水、土、空气、阳光2、 海洋>陆地教学反思:上完课后,随即进行了评课活动,听了专家和组内有经验的老师给出的建议和要求后,收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科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地形特征:(课件展示各地图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 2、初步探索地形特点:说说你喜欢的地方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3、进一步探究地形特点(1)学生探究讨论(综合小结)(2)课件出示相应地形图片,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4、了解家乡的地形。 (1)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2)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课件,学生分组讨论填表。 地名地形特点(3)汇报,小结,补充完成统计表 5、初步观察地形图。(1)引入刚才我们这几张图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图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

2015 2016湘教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学案

2.2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结合实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识别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4.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自主预习】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____________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________带分割成____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________状态。板块运动是____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2)六大板块名称: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板块,除______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作用 外力 作 边界类型示意图地形实例

【练习】 1.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剥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风化作用 D.变质作用 2.关于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B.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快,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慢C.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D.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下列词语,从地质作用的观点看,正确的是 ①水滴石穿②沧海桑田③稳如泰山④坚如磐石⑤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③ D.①④⑤ 4.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太阳辐射能 C.地球表面的水能 D.大气运动的风能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世界大陆分为六大板块 B.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C.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D.全球海洋分为六大板块 6.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A.阿巴拉契亚山脉 B.安第斯山脉 C.阿尔卑斯山脉 D.喜马拉雅山脉 7.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A. 岛弧和海沟 B. 海岭和海沟 C. 海岭和裂谷 D. 岛弧和裂谷8.下列板块中,几乎全在大洋上的是 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 9.下列板块之间属于消亡边界的是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10.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 A.海沟 B.孤岛 C.海岭 D.海岸山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已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概念:由○32____________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2017版新教材)

2017教科版新教材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 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画出地貌特征并分析交流地貌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课前准备: PPT课件、地行模型组件、各色彩泥、透明塑料板、网格纸、白纸、水彩笔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各种各样的地貌风景图,让学生猜猜图片中的风景都位于哪里。老师做简单介绍:这些美丽的景色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 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结合学生回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地貌的概括。 3.多媒体出示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图片。地球呈现出风度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这些都代表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学生初步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 二、授新 1.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大气构成了地球上的气体。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固体,水构成了地球上的液体。 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经过了45.4亿年,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分组讨论 同学们都了解哪些地形地貌,请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在纸上。 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指导学生进行地形地貌的归纳总结:平原、高原、山地、盆地、湖泊等。 三、地形模型 1.模型概念 依地形资料制成的实地模仿造型或按立体效应制成的有立体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谈话引入】 1.师:我们这节课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同学们知道地形指的是什么? 2.生:地表的形状。 3.师:你们有去过一些地形特别的地方吗? 4.生:我去过青藏高原,我去过莲花山……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形的兴趣,并聚焦本节课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学习判断地形的方法】 1.出示四幅不同的地形图。 2.师:这里有四种地形,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我们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的? 3.小组讨论。 4.生:第一幅有雪山,说明很高,下面有湖,说明是大平地。第二幅两侧有山,中间有水,山很高。第三幅中间很平,周围有山。第四幅有突起,不高,顶部不尖。 5.生:从高低、外形、周围的地形观察。 【设计意图】 1. 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判断地形的方法、地形的特点。 【认识各种地形】 1.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典型地形的图片,看看你能否准确描述它们的地形特点。 2.播放图片,学生练习描述。 3.交流汇报,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找出相对应的简图。 4.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坡度陡峻,峰峦高耸; 平原:低平而广阔;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

峡谷: 两侧夹峙,深度大于宽度; 盆地:周围山地、丘陵环绕,中间地势较低;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5.师:除了上面的地形,地球表面还有湖泊、河流、海洋等地形。 【设计意图】 1.概括地形主要特点,通过对比简图,学生对不同的地形特点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了解深圳的地形】 1.出示深圳地形图。 2.师:这是我们深圳的地形图,从地形图里,同学们能看出什么吗? 3.生:深圳东边有山,其他地方是丘陵和平原…… 4.师:同学们看得很仔细,深圳的地形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深圳的地势是东南较高,西北较低。 【设计意图】 1.学习所在城市的地形图贴合学生实际,应用学到的知识,由浅入深。 【了解中国地形】 1.出示中国地形图。 2.师:这是我们中国的地形,从地形图里,同学们能看出什么吗? 3.生:有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东部有平原,西部有高原和高山。有四个明显的盆地…… 4.师: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①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②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③有四个明显的盆地…… 【设计意图】 1.学习中国地形图,了解中国的广阔国土和多样地形,培养爱国情怀。 【了解世界地形】 1.出示世界地形图。 2.师:这是我们地球的地形,从地形图里,同学们能看出什么吗? 3.生:海洋很大,陆地很小。有白色的大陆。每个陆地都有平原和高山…… 4.师: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①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陆地被海洋包围。②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③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设计意图】 1.学习世界地形图,了解地球地形的复杂,开阔视野。 【习题巩固】 1.做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 【设计意图】 1.习题巩固。 1.师:同学们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学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学 案——板块 主备人:邓扬峰审核人: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 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 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理论 难点:火山和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自主学习】 1、1915年德国科学家_________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创立了大陆漂移说。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____________。 2、全球有________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___________,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了______________,板块的张裂形成了______________。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________________最主要原因。 【合作交流】 1、用透明纸在世界地图上描绘出非洲、南美洲的轮廓,然后将它们剪下进行拼合,你有 什么发现? 2、阅读书本137页图4-45,说说地球的岩石圈有哪几大板块构成? 3、阅读书本图4-45 ,然后联系世界上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进 而说明板块的内部和交界处地壳活动情况? 4、活动:取两块板,把板拼合在一起,上面贴上一张纸,将两板向中间挤,看看纸张怎 样了?然后两个人朝不同的方向慢慢用力拉,最后纸将怎样,两板怎样了? 5、联系实际,说说喜马拉雅上是怎样形成的?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最符合“大陆漂移”的说法是( ) A.大陆像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断漂来漂去 B.许多小块的大陆不断漂移、碰撞,变成一整块大陆 C.陆地本是一个整体,后来分离漂移形成各小块大陆 D.全球由六大板块构成 2、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全球构造理论是____________,它较好地揭示了_____________的规律。 3、板块构造理论把地球的岩石圈分成( ) A.五大板块 B.六大板块 C.七大板块 D.八大板块 4、板块漂浮在( ) A.软流层上 B.岩石圈上 C.岩石上 D.地壳上 5、板块中全部位于海洋的是( ) A.印度洋板块 B.大西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北冰洋板块 6、世界上最年轻和最雄伟的山脉是( ) A.阿尔卑斯山脉 B.天山 C.泰山 D.喜马拉雅山脉 7、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 ) A.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D.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8、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 ) A.印度洋板块 B.非洲板块 C.亚欧板块 D.阿拉伯板块 9.下列不是由于板块碰撞形成的是( ) A.火山 B.化石 C.地震 D.大裂谷 10、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名称: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和②或③和④两地距离在不断缩短的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海仍在不断扩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富汗易发生地震,试分析原因。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对千姿百态的地形成因的“设问”入题,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的来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然后从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于地表形态两个方面加以展开,最后教材把人类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外力作用,通过活动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昨晚朦胧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从哈尔滨乘坐飞机飞往海南三亚。飞机在云层上飞行,我顺窗俯视,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先后我看到了略微起伏的东北平原,烟波浩渺的渤海湾,接着又看到山东半岛,飞越长江、东南丘陵,越过琼州海峡抵达三亚。整个旅行过程中,领略了平原、海湾、半岛、河流、丘陵和海峡等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突然心有疑问,这些地形地貌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地形地貌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本节课内容。 【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生朗读,教师解读)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时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力来源与表现形式;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3、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 析; 4、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5、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意思; 3、通过对一些内外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欣赏美、鉴赏美得能力; 4、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案

2、地球的表面 设计理念: 本课是单元的第二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形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材给出了一些典型的地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图片展示、特点介绍认识到地球的不同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课中将地貌画出来,让学生经历地图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绘制地形图,将学生的绘图能力推进到更高的一个水平。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2、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资料。 2、托盘、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 地貌特点;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教师简单介绍。 2、提问: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 3、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只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4、小结: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做出来呢? 2、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3、分组做地表模型。 4、讲述: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材料就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到各组去参观。 5、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地形图。 1、谈话:我想请大家把你们制作的地表模型描在这张透明胶片上,你们愿意吗? 2、讲解:这个透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我们把光滑的一面朝下盖在大家制作的模型上,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比如小河可以用蓝色。描的时候要利用这上面的网格把图画得准确些。 3、学生描图,上色。教师及时提供帮助。 4、谈话:现在,让我们在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起来向大家展示,你们看,我们画的是什么? 5、学生讨论、交流。 6、汇报,教师总结。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没错,我们画的就是地图啊,当然要完全照地面的大小画,别说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低如或是做成地球仪。让我们来看一看,地球仪上,哪些地方是海洋,哪些地方是陆地。 2、学生观察、指出。 五、看图说地表特征并用平面图记录。 1、谈话:地图和地球仪可以表现地形变化和地形特征,你们不但要学会看图、看地球仪,还要学会看地形照片,并用平面图把它记录下来。 2、指导学生看地表航拍照片,提问:在这张照片上,地表有什么特征吗? 3、学生观看照片,发言交流。 4、讨论:怎样把这张照片转化为平面地形图。 5、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画出平面地形图。 六、认识测绘技术的发展。 1、谈话:为了精确地、全景式地描绘地球面貌,摄影师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地球,从而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图片。 2、出示几张航空照片。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手段各有哪些优点,并与过去的手段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先进性。 3、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现代手段,引导学生预测未来描绘地貌的方法。 4、教师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2、地球的表面 地表模型——画地形图 教后记: 主备人:周远辉

区域地理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导学案资料

课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主备人:李嗣林审核人:梁世斌上课时间:第1-2周 第一节地球 一、【学习目标】 1.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2.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 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1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一、预习导学 (一)地球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状:两极_________,赤道略鼓的_________。赤道周长:约_________千米。 (二)经纬线和经纬网

当地和地心连线(或是当地地平面的垂 线)与赤道平面构成的线面角 当地经线所在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构成的二面角 赤道(即0°纬线) 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 _______向北、向南各划分为90°,_______向东、向西各划分为180°,分别称为东经、西经 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在地球上确定任何一个点的位置。以下是不同形态的经纬网 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在地球上确定任何一个点的位置。以下是不同形态的经纬网 10° 20° 30° 40° 50° 10° 20° 30° 40°

4.东西半球的划分:由西经经线向东至东经经线为东半球;由西经经线向西至东经经线为西半球(如下图)。 (三)、经纬网及意义: 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利用它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 二、案例探究1:定位 以常见经纬网图来理解经纬网的组成 1.确定具体经纬度位置 (1)经纬网图上经纬度位置的确定。 在经纬网图上确定经纬度,首先要判断出经纬线,然后根据度数确定出经纬度。如上图中A点为(23°26′N,70°E),B点为(23°26′N,135°W),C点为(66°34′S,45°W)。 (2)根据北极星仰角确定纬度在北半球,北极星仰角即为当地地理纬度。 2.确定半球位置 可根据经纬度确定半球位置,如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水陆半球等。 3.确定区域位置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 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网络课名师教案 教科版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案背景:本课是“地球表面”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主要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通过网络教学,把科学课堂的大量知识延伸到网络的海量资料中去,增加科学课堂的容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题: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材分析:“地形”是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什么是地形呢,这就是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上专题网浏览资料和图片,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地貌,并丰富对其含义的认识。从学生网络浏览,扩大到观察更大范围的地形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个地球表面的形态。通过相关的网络图文资料收集信息,通过观察地形图上的颜色和符号标志,让学生了解到,整个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陆地分成的几大板块,以及陆地上的主要地形地貌。 教学方法: 1.高山、平原等一些典型地形地貌具有自己的特点。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3.按要求课前收集相关图片,并了解所收集的图片的地形特点,简单描述高山、平原、盆地等典型地形的特点。 4.会看简单的地形图,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盆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5.通过地形图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地貌的相关信息,对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的知识充满兴趣,能主动关注和了解所去过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地形。 6.通过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环境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总结归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大致情况。 难点:指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七年级教案-地球表面的板块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目标: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背景; 认识到假说的提出对科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熟悉“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和各个板块,并能用其理论解释地球的一些现象。教学难点:板块边境线的确定哪个,及其处于的何种状态(消亡,生长);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现象本质。 教学过程: 引入: 大陆漂移学说 出示世界地图,并请同学们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思考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从此以后,魏格纳就努力地寻找证据,经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地形、化石、生物等多方面的证据。1915年,“大陆漂移说”正式确立。 但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海底扩张说 1960~1962 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试解释大西洋的扩张,描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一开始,美洲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后泛大陆破裂,岩浆从地幔中不断涌出,洋壳上较老的岩石被不退推向两边,导致海洋面积不断夸大,两大陆分离开来。 局限:“海底扩张说”不能解释喜马拉雅山的不断长高。 板块构造学说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示意图,全球有几大板块?分别是什么?它们是被什么分割而成的?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运动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喜马拉雅山脉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和红海 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安第斯山脉 两书本紧挨,然后缓慢用力推,观察到什么?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据测量,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你是否发现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带和板块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学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设计:成大洲(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盘龙第一小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地形特征: (课件展示各地图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2、初步探索地形特点: 说说你喜欢的地方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3、进一步探究地形特点 (1)学生探究讨论(综合小结) (2)课件出示相应地形图片,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4、了解家乡的地形。 (1)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2)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课件,学生分组讨论填表。

(3)汇报,小结,补充完成统计表 5、初步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这几张图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图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示课件小结)中国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都存在,并重点说明我国各种地形的位置所在;地球地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及陆地上各种地貌的组成说明。 6、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7、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