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预科教材(老师版)

七年级预科教材(老师版)

第一课古诗赏析

一【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4、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5、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7、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8、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请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简要赏析

将我的怀念之心托付给多情的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吧。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趣,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3、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

答:“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风儿高悬。“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

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请说说妙在何处?)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5“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新旧更替是自然规律,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6、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

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念故乡。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答:深秋晚景图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和无限的思乡之情(天涯沦落人孤寂悲苦的心情)。

3、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的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站在“断肠人”的角度描绘这幅图画。

答: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带着满身的疲惫,我骑着羸弱的瘦马,独自在古道上缓行。绕过缠着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鸦雀在树梢盘旋,时时悲啼。走过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桥畔稀疏的村社里,几户人家已升起了袅袅炊烟。

4、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小令的情景。

答: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凄冷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盘旋。他走过横架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落山了,他已经无处投宿,迎着他的又将是一个漫

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5、“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写这句的作用?答: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6、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简要赏析。

答:“夕阳”点出了特定的时间,照应“昏”字,“断肠人”点出了人物及人物的心情。一切悲苦全在“断肠”二字中凸显出来,点出了天涯游子的乡愁是何等的浓重。

7、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1)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悲苦之情。

(2)运用了静景和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戚。

(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作者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全诗意境晴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主题〕这是一首写诗人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思乡诗)。

〔特色〕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字太白。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答:连绵的峨眉山巍峨耸立,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5、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6、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延长,如今在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诗前二句言过去之盛,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世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特色〕前两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4、“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交代与友人相逢的季节--暮春,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还暗指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5、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4、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5、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3分)

答: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理解为“暮春的落花时节”)(自然的景色);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理解为“国运衰败之际”)(国家的衰败);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理解为“诗人衰病漂泊之时)(作者自己和艺人(李龟年)的颠沛流离)。

6、请欣赏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答: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时节”的相“逢”,一晃就是几十年,岁月沧桑,人世巨变,令人感慨不已。全诗无一字直写诗人身世之飘零,世事之变迁,

但读者的心中却不能不有所触动:安史之乱,国之浩劫。

6、诗歌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密切关系的词语是:寻常、几度、又逢。

7、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3分)

答: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

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

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cén shēn)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了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3分)

答:重阳节(1分)“九日”“登高”“送酒”“菊”(2分,答出任两点即可)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2分)

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3分,指出表现方法直接抒情和想像各计1分,结合诗句分析正确各计1分)

3、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

答: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2分),描绘了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2分),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2分)。(本题6分,其他意思可酌情给分)(四)《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1、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思念家乡)、满心的哀愁。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3、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1分)

答: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氛围。

4、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

答: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

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5、本诗写了景,有什么作用。

答:前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

6、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二句诗句所表现的景象。

答:远望回乐县的丘陵上耸立着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像积雪一样洁白;近看,高城之外,洒满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铺了一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3、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答:落叶、悲鸿、衰草、枯木、银霜。

4、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答:刘诗中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2.历代文人为了抒发“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

5、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

答: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6、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

答:这两首诗最可贵的是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7、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

答: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8、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答: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9、“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10、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答: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1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1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答: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六)《夜雨寄北》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有何表达作用?

答:点明季节,渲染寂寥、凄冷的氛围。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歌由实写孤灯听雨过度到虚拟的剪烛夜话,愁情和欢愉产生了转化,充分抒发了对朋友真挚、执着的思念之情。

3、“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答: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伸长。(\"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4、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答: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5、本诗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是:剪烛西窗。成语的含义是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情感。

(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答: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

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答: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4、\"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5、诗歌首句中的“僵”字说明诗人什么样的晚年生活境况?

答:凄凉悲凉

6、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他的《示儿》诗也表达了这样的情感,你能默写出来吗?答:①爱国主义,抗金保卫边疆②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7、对上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

B.诗中的“风吹雨”既是眼前情景的写照,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C.诗人特别想要去戍“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一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D.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中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八)《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潼关》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2、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当时怎样的景色?

答:写出了古城大的高大、辽远和寂寥。

3、请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答:诗人反向立意,说它犹嫌拘束、不解平,把河与山的不驯服的性格发展了,写绝写活了。这是诗人个性的象征。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课后练习(用原文填空)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春》中描写春花色彩美: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春》中描写春雨形态美: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5、古诗《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写大风时海上巨浪汹涌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草木丛生,百草丰茂。

7、《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8、《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明对朋友的未来担忧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15、《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杂剧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16、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

肠人在天涯。”

17、《天净沙秋思》中点名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咏雪》中对雪进行比喻的两个句子是“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

19、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0、《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应对得体,据理力争的句子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同是无礼。

21、表明元芳不肯原谅“友人”的句子: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B.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C.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3、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

24、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5、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来表示;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6、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27、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9、《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其中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0、《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宁静无以致远。

31、诸葛亮用“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句来论述学习、成才、立志三者的关系。

32、文中劝勉人们珍惜时光,为社会作贡献的句子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3、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3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第十一课综合测试题(一)

西。

2、下列对文学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C ) (2分)

A.《春》一文的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感情。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C.《雨的四季》是老舍的作品,写的是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D.《观沧海》的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3、下列各句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B ) (2分)

A、屋里陈设着各式各样的鲁迅过去所使用的东西和书籍。

B、近期,我校开展了“八不”行为规范教育活动。

C、为了防止这次财务大检查不走过场,部长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在财务检查中首先要严格检查自己,作出表率。

D、他取得成绩的关键在于他善于动员和启发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4.字词积累 (6分)

(1)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汉字写出拼音 (4分)

①静mì ( 谧 ) ②lǎng ( 朗 ) 润

③贮 (zhù)蓄④高邈.(mIǎo)

(2) (2) 下列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C ) (2分)

A安适潦亮吝啬拙拙逼人B决别取诀心绪淅淅沥沥C感慨分歧烂漫喜出望外D酝酿徘徊惭愧载然不同

第二部分阅读(66分)

(一)古诗词鉴赏(共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6-7 题。(5 分)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以下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3 分)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思”在这里的意思是“思绪”。

B“枯藤老树昏鸦”一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读来令人亲切,表现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

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别故土的游子”,“天涯”

即“极远的地方”。

6.请品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瘦”字妙在何处?(2 分)

马都走瘦了,说明了诗人旅途的遥远、艰辛,侧面反衬出诗人离家在外、

漂泊时间之久。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7-11题共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②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③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④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⑤动静⑥,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①绥:安抚。②恣:任凭。③孤:王侯自称。④法:政法⑤周旋:谋划⑥动静:举止。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②相委.而去(丢下,放弃)

③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④久而益敬(更加)

8.“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③)(只写序号)。(2分)

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B.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C.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D.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分)

(2)弱者抚之以仁。(2分)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11.从【甲】文元方财友人的批评话语中可以看出元方懂礼识义的性格特点,“入门不顾”的行动中看出元方性格直率的性格特点从【乙』文元方回答袁公的提这一内容中可以看出元方镇定自若,聪明机智的性格特点。(3分)

(三)阅读《清明的心弦》回答文后的问题。(共16分)

清明的心弦

①我喜欢北方的初冬,我喜欢初冬到郊外,到公园去游玩。

②地上的落叶还没有扫尽,枝上的树叶还没有落完,然而,大树已经摆脱了自己沉重的与快乐的负担。春天它急着发芽生长,夏天它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而秋天,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果实是大地的骄傲、大树的安慰,却又何尝没有把大树压得直不起腰来呢?

③潮水或者池水或者河水,凌晨时分也许会结一层薄冰,薄冰上有腾腾的雾气,雾气倒显得暖烘烘呢。然后,太阳出来了。有哪一个太阳比初冬的太阳更亲切、更妩媚、更贴心呢?雾气消散了,薄冰消融了,初冬的水面比秋水还要明澈怡远,不再有游艇扰乱这平静的水面了,也不再有那么多内行的与二把刀的垂钓下钩者的贪婪,连鱼也变得温和秀气了,它们沉静地栖息在水的深处。

④地阔而又天高,所有的庄稼地都腾出来。大地吐出一口气,迎接自己的修整,迎接寒潮的删节。当然,还有瑟瑟的冬麦,农民正在浇过冬的“冻水”,水与铁锨戏弄着太阳。场上的粮食油料早已拉运完毕,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在整理谷草。在初冬,农民也变得从容。什么适时播种呀,龙口夺粮呀,颗粒归仓呀,那属于昨天,也属于明天。今天呢?只见个个笑脸,户户紫烟,炕头已经烧热,穿开裆裤的小孩子却宁愿呆在家门外边。

⑤这时候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游人与过客已经不那么拥挤。大地、花木、池塘和亭台也显得悠闲,她们已经没有义务为游人竭尽全力地显示她们的千姿百态。当她们完全放松了以后,也许会更朴素动人。而这时候的造访者,才是真正的知音。连冷食库里的啤酒与雪糕也不再被人排队急购,结束了她们大红大紫的俗气,庄重安然。

⑥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野鸽子在天空飞旋,野兔在草窠里奔跑。和它

们一起告别盛夏和金秋;告别那喧闹的温暖,去迎接漫天晶莹的白雪,迎接那盏盏冰灯,迎接房间里跳动的炉火和火边的沉思絮语,迎接新年、迎接新的宏图大略。

⑦初冬,拨响了那甜蜜而又清明的弦,我真喜欢。

12、本文的文眼是喜欢(或“清明”) (限两个字)。(2分)

,,

,秋天的与初冬时节相比,突出农民们的

引号的用文中词语回答) (5分)

15、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分)

首尾呼应,突出中心

16、选出下列理解正确的两项:( B )( C)(4分)

A、第②节对落叶的描写让人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歌颂了落叶无私奉献的精神。

B、文章的主体部分先写某种景物,后写比较开阔的场景,再由物及人;排序有致,眉目清晰。

C、第⑥节一连两个“告别”,六个“迎接”,给人以这样的启示:冬天是收获之后、新的搏击之前的暂时休整,它有辞旧迎新、承前启后的意义。

D、无论写树、写水、还是写大地、写郊外,都大量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有趣。

(四)阅读《你在伞里吗》回答文后的问题。(14分)

你在伞里吗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

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17.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B)(3分)

A、文章讲述的是一对母女在风雨中打伞骑车回家的故事。

B、文中第③自然段“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与前文的“一阵一阵的温暖”相矛盾,应该删去。

C、文中第④自然段是采用插叙的写法,交代了母女生活拮据的背景,解释了我心头颤栗的原因。

D、“我”收入不高,得节约用钱,常常不能满足女儿一些小小的愿望,“我”心里很愧疚。

18.“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个关心女儿疼爱女儿、关爱女儿、爱护女儿、细心体贴周到细致的妈妈;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地回答‘在’”,可以看出这是个体贴妈妈孝顺妈妈、乖巧懂事善解人意聪明善良的女儿(4分)(意思对即可写出一个即给2分)

19.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

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大、猛,与“嘭嘭直响”相呼

应。

20.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本文的感受。 (4分)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9-21 题。(10 分)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的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

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地球生

态安全做出贡献。

【材料二】2017 年颁布的若干法规

【材料三】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11 月 6 日,第一批 8 个中央环保督

察组移交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情况公布,1140 人被问责,其中包括厅级干

部 130 人。

【材料四】宁夏腾格里沙漠污染公益诉讼案中涉案 8 家污染企业在投入 5.69 亿元用于修复和预防土壤污染的资金基础上,再承担环境损失公益金 600 万元。【材料五】2017 年 1 月至 11 月与 2016 年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状况

备注:PM2.5是空气中小于2.5微米的悬浮性颗粒,

简称雾霾.PM10空气中小于10微米的悬浮性颗粒,

简称雾霾。

21按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C)(3

分)

A.“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加大生态系统

保护力度。

B.只有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才能实现美丽中

国的目标。

C.因环境保护不力招致生态环境损害的人员将被严

肃处理。

D.污染环境将承担巨额赔偿金,处罚力度也将越来

越严厉。

22用一句话表述【材料五】中获得的主要信息。(3

分)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23请从以上材料中提炼出两条提高空气质量的措施(4 分)

使用布袋、尽量使用公共汽车、节约粮食、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不燃放烟花爆竹、一水多用等。

五.名著阅读。(5分)

24.下列文章不是《朝花夕拾》中的篇目是:( C)(2分)

A《狗猫鼠》 B《阿长与〈山海经〉》C《社戏》 D《琐记》(六)名著阅读。(4分)

25、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2分)

1《阿长与?山海经?》叙述阿长懂得许多的规矩,还经常限制“我”的活动,表达了“我”对阿长极其厌烦的思想感情。( × )

2《五猖会》记叙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聊斋志异》扫兴而痛苦的感受,体现了孩子在父母不顾及自己心理的无奈和厌烦。(× )

3.阿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一对蟋蟀”。(√)

第三部分作文:(60分)

26、请以“美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要求①书写端正,卷面整洁。②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第二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B

2.C

3.B

4.B

5.C

6.D

7.C

8.C

9.葺:修理,治延:请适:才,刚

10. (1)(他的)妻子和儿女们东躲西藏,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

(2)你凭什么当(孩子的)父亲?凭什么当(我的)丈夫?

11、①篱败不修,瓦裂不葺②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财?”

②讽剌那些为为人吝啬,缺乏远见的人或批评那些目光短浅,看不见长远得利益的人。

现代文阅读。

12.略

13. (1)母亲翻找螃蟹(2)母亲发现螃蟹(3)母亲放下螃蟹

14. 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15. 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走母蟹的矛盾心里;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了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16. (1)“咬牙”是因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眼”是因为母亲不忍看自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

(2)母蟹挣扎的“沙沙沙”声音,加重了母亲心中的负罪感,使她后悔带走了母蟹,于是急于送回。

17. 一是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解、体谅之心。

18. 一位女教师救助一个因“一念之差”而偷书的小女孩,帮她摆脱困境,挽救了一个迷失的孩子。

19. 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

20. 第一次:为了减轻小女孩的恐惧和愧疚感;

第二次: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改变了小女孩的一生而感到欣慰。

21.指老师的闪念。道理: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帮助别人的机会。

22.(1)狼狈为奸、狼吞虎咽

(2)示例:我的发现:①无论是自然界中的狼还是文学家笔下的狼都很聪明,很有智慧。②狼也具有浓浓的母子情。③人可以从狼的身

上学到很多的处事哲学。

23.作文:略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卷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A卷

一、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B

3.C

4.A

5.C

6.D

7.C

8.A

9.C

10.(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2)随风直到夜郎西

(3)潮平两岸阔

(4)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5)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11.地点人物

12.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使文章波澜起伏,更体现了一家人的和睦及天伦之乐

13.“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在年迈的母亲眼里,儿了正值中年,是“强壮”的;“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儿子还小,所以看父亲是“高大”的。

14.(1)晚辈尊重孝敬老人(2)长辈(老人)疼爱孙子

15.示例:①“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

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培根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6.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17.(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8.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辣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19.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像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

怀(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20.D

二、21.略

B卷

四、22.散曲,曲牌

23.示例:作品借用一系列带有春日色彩的名词,组合了一幅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的美好画面。

2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这首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意思对即可)

五.25.人老话多

26.示例:满头银发(或“皱纹满面”)

27.看到儿子携妻儿回家看望自己而“喜不自禁”;觉得儿子懂得了事理而“惊喜”。

28.“我”看到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伸出手来牵着“我”过马路。

29.对比手法;突出了母亲爱子的感情之深。

六、30.(1)示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一见如故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形影不离管鲍之交高山流水破琴绝弦

(4)结论:网上交友不安全,谨防上当受骗。

七、31.略

第十二课综合测试题(二)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答案

1.C

2.B

3.C

4.D

5.C

6.(1)秋风萧瑟(2)东临碣石(3)水何澹澹(4)风正一帆悬

(5)随君直到夜郎西(6)夕阳西下(7)归雁洛阳边。(8)枯藤老树昏鸦,(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1)一会儿(2)相比(3)像(4)子侄辈

8(1)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9 寒雪日内(家里)谢太傅的兄子,兄女等咏雪

10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和谐、欢快、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氛围答到两个词给1分,关键词2分,未答完整扣1分)

11、A 12、D 13、B 14、B 15、A× B√ C× D×

16、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17、不能。因为与母亲病弱的身体比较,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比,“我”是高大的;母亲基于对儿子的信任,早就开始听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就目前来看,用“还”字比较恰当。

18、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

19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20略。(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初中初一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教师版)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49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10分)

tān塌(坍)禁gù(锢) lì临(莅)缥miǎo (缈) hài人听闻(骇)

怅.然(chàng)粗犷.(guǎng)狭隘.(ài)称.职(chèn)畏罪潜.逃(qi

án)

2.名句填空(13分)

(1)差之毫厘,谬以千里。(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5)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6)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7)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8)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表达思乡之情的两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刘禹锡的《秋词》这首诗中不仅表现秋天的生机和素色,也表现了诗人高扬的精神和的胸襟的两句诗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开篇即对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的句子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堂”,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称自己的女儿为“小女”。 B.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用真实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伊索寓言》多运用拟人手法,内容大多为动物。

C.《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比较好读的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描写生动有趣,情感真挚动人。 D.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散在《西游记》中的童话的气氛。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B.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C.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这句话里的加点字都是代词。B.“请求”和“恳求”是一对同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完全通用。

C.“你成绩考的这么差,你也太聪明了。”这句话中的加点词属于褒词贬用。D.“快”“强壮”“硬”“悠闲”“黑”都是形容词。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2分)

A.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几个单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让与会人员为之动容。

B.岁月如歌,班主任李老师的音容笑貌在我与其分别二十多年后仍然常常在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