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学案设计

第11课古代日本

学习目标

1.知道6世纪前日本的社会概况。

2.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3.了解幕府统治的建立、发展过程,知道武士道。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

2.从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

3.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以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

4.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国家。

5.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关系和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

6.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称号,设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7.幕府统治时期,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手中。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活动一了解6世纪前的日本。

1.结合史料,说说1-2世纪日本岛的基本状况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2.阅读教材P52内容,列举大和国统治的关键词。

活动二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影响,认识到只有主动开放,善于吸收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材料一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至四年(630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

——《新唐书·食货志》

1.回忆中国古代史,中日之间频繁交流于什么时期?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历史故事?双方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政治上,中央二官八省(太政官相当于尚书省,八省实际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门的综合),地方设国、郡、里三级。

材料二如图

2.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归纳大化改新的内容,并据此分析对日本发展的影响。

3.材料一

材料二从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及其建筑、雕刻、佛画,此外还有服装、器具和生活样式等各方面都向唐朝学习了。

——[日]井上清著《日本历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日本大化改新仿效的是谁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在各个领域向唐朝学习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日本大和民族善于学习的精神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活动三了解日本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形成,理解武士道的实质,学会面向未来看待中日关系的各种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凡新造沟池开垦田地者,准传给儿子、孙子、曾孙三世;利用原有沟池开垦者,准给本人一代,以后收为公地。

——摘编自《三世一身法》

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大化改新后是如何形成封建庄园制的?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日本武士和武士集团出现的背景。

2.阅读课本P53“武士和武士集团”一节,简述武士和武士集团。

3.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右图人物是如何建立幕府统治的。说说他与天皇的关系。他的统治给日本带来了什么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课堂练习

1.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日本是在( )

A.1世纪

B.2世纪

C.3世纪

D.5世纪

2.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这次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

A.建立天皇制

B.实行授田制

C.土地可以买卖

D.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3.大化改新中规定,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它属于什么方面的改革措施? ( )

A.政治

B.思想

C.文化

D.经济

4.武士和武士集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土地和部民国有

B.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

C.地方豪强对抗地方政府

D.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5.古代日本幕府政治中,武士集团的最高首领被称为( )

A.御家人

B.征夷大将军

C.“国司”

D.领主

四、达标检测

1.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本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这一现象开始于( )

A.1—2世纪

B.5世纪初

C.6-7世纪

D.11-12世纪

2.7世纪,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改革。其中,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确立军事封建制度

B.地方实行郡县制

C.有条件的土地封赐

D.建立中央集权制

3.“大化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材料反映了大化改新的( )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4.下列关于7世纪中期日本进行的改革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②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③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④统一赋税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5.12世纪晚期,源赖朝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于镰仓置幕府,武士贵族专权自此始,天皇形同虚设。这一事件在日本历史上的影响是( )

A.大化改新取得胜利

B.武士集团开始形成

C.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D.天皇大权独揽

6.12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期的日本被称为幕府统治时期是因为( )

A.天皇、将军、武士构成了日本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

B.幕府将军把持国家大权,天皇成为虚君

C.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D.统治者在幕府议政

7.12世纪晚期,日本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以下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B.国家大权掌握在天皇手中

C.武士集团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D.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7世纪之交……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唐朝……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日本)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起来,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材料二646年(大化二年)元旦,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革诏书是新政权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1)废除皇室和贵族的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的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成为公地和公民。(2)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班给农民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封食,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3)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4)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设国、郡、里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化改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化改新的内容,并指出它们分别仿效了中国的哪些制度?

(3)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大化改新的性质。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大和大王

2.646年大化改新

3.天皇郡公地公民六赋税

4.中央集权的封建

5.血缘主从武士

6.征夷大将军幕府

7.武士阶层武士道主公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活动一

1.小国林立;部分国家与中国有通使关系。

2.大王、贵族、领地和部民制、奴隶。

活动二

1.隋唐时期。遣唐使等。隋唐帝国不仅经济繁荣,典章制度完备,而且奉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这一切使得大化改新前后的中日文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2.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1)仿效对象:唐朝的典章制度。

变化: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在各个领域提升了日本社会的文明程度,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2)意义: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活动三

1.大化改新后,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

背景: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封建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特权;为保护封建庄园,出现武士和武士集团。

2.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3.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关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影响: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三、课堂练习

1.D

2.C

3.D

4.D

5.B

四、达标检测

1.B

2.D

3.D

4.A

5.C

6.B

7.B

8.(1)中国先进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2)经济上:实行土地国有制、“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效仿了中国的均田制、租庸调制。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实行二官八省制,地方实行国、郡、里三级制,仿效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三省六部制、郡县制。

(3)大化改新是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课后活动

1.查阅资料,了解日文是怎样产生、成熟的。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材P54)

[答案]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是没有文字的,8—9世纪,日本根据汉字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这说明了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想一想:在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的天皇处于什么地位?(教材P54)

[答案]幕府统治时期,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新人教版

第11课古代日本 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1.了解大和统一日本。 2.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知道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体会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及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3.了解日本的庄园经济和武士阶层的形成,知道幕府统治的建立。 重点 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影响,幕府统治的特点。 难点 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及幕府统治的影响。 陈冰在《作坊里的日本》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进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的确,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国家;与中国一衣带水,吸收中国先进文化,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日本是怎样翻开它历史新的一页的?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了解这一史实。 一、6世纪前的日本 教师:根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后来大和政权统一了这些小国,大和何时统一了日本? 学生: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教师:大和政权统一日本后,最高统治者称为什么?他是如何统治日本的? 学生: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教师:日本的土地归谁所有?他们如何组织生产? 学生:大和政权统治下的日本,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史料1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日本的改革势在必行。 教师:7世纪时,大和的社会状况怎样? 学生:阶级矛盾尖锐,政局十分混乱。 教师:同一时期的中国隋唐,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强盛的局面。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强烈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 史料26世纪下半叶,大和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掌权的圣德太子(574-622)制定了一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教案设计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国家 第11课:古代日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6世纪前的日本和大化改新; 2.知道日本武士的形成及幕府统治的基本情况。 3.培养学生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对历史重要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大化改新,以及课堂研讨完成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日本人善于学习外来的优秀文化。 2.理性认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材料导入:海外有仙岛,其名曰蓬莱。相传,在秦始皇时期,有一个道士(徐福)被派往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求取仙药。未果,又遇大风,流落在一岛上。大家知道这个岛是哪里吗? 学生:日本。 老师:对,传说中徐福流落的荒岛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古代日本》。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教学过程: 1.6世纪之前的日本 老师:日本文明的诞生于1——2世纪,繁衍至5世纪的时候初步实现统一,统一的是大和政权。他们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繁衍生息。阅读课本,了解大和政权的基本概况。 2.大化改新 老师: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当时中国刚刚经历过南北朝时期的分裂,走向隋唐的大一统,国力强盛,文化辐射四方。受到辐射的日本生产技术等物质文明大大提高。铁器日益普及,各地出现了许多生产水稻生产的新式农具。 老师: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生产过程的个体性,建立在部民基础之上的大和国迫切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 老师:公元643年,日本酝酿了一个多世纪的改革终于开始了。以孝德天皇为首的大和皇族、以中臣镰足为首的中央豪族,在归国留学生的协助下,发动政变,夺取了中央政权,踏上了漫漫的改革之路,史称“大化改新”。 老师:这一场变革是根据中国隋唐制度,那么日本有哪些保留,又有那些创新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

第11课古代日本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日本的地理位置;岛屿构成;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武士集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说出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武士道精神 难点: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日本富士册图和日本国旗图)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 ———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二)、讲授新课 6世纪前的日本 1、日本的地理位置及组成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2、日本国的出现与大和统一 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国家,其中与汉朝交往的有30多个国家。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 3、大和政权的管理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来自中国的、朝鲜的移民,也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大化改新 1、大化改新背景: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2、大化改新的时间、人物:①时间:646年;②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3、大化改新内容: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经济: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身使用,不能买卖。 统一赋税等。 4、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5、想一想:隋唐制度与大化改新内容比较及日本崛起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

九年级上册历史 古代日本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古代日本 【教学目标】 1、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2、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化进行的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发展成为一个封建国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

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 1.教师提问: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学生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提示: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

第11课古代日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 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

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 1.教师提问: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提示: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问题思考:大化改新对日本的影响。 提示:通过这一系列改革,解决了土地国有、部民制和中央集权制问题,打击了旧贵族在经济、政治上的顽固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达到了改革的目的。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拓展延伸: 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国隋唐文化的影响,你还知道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的哪些事例?你怎样看待日本民族对待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目标导学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教师提问: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封建庄园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有实力的庄园主开始把一部分庄民武装起来,组成以主从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的武士集团。武士集团对内镇压民众抗争,保卫庄园;对外侵占别人的土地,扩大自己的势力。 2.教师讲述:武士集团之间不断进行争斗,最后形成了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两大武士集团。1185年,平氏政权灭亡。1192年,源赖朝从两条上皇处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正式建立,开始了日本历史上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 3.教师提问: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提示: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4.教师提问: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5.资料链接: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武士道”没有是非观念,只重视维护自己所在集团的荣誉和安全。 三、课堂总结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

部编版九年级 历史上册 《 古代日本》 教案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日本》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6世纪前的日本和大化改新背景、内容、意义;知道日本武士的形成及幕府统治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说出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到日本人善于学习外来优秀文化,理性第认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化改新;日本幕府统治的概况 难点: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中写到:”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二)、讲授新课 一、6世纪前的日本 材料一:《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材料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材料三:《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根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大和国是4~7世纪日本古代奴隶制国家,又称倭国、大倭国。晚于邪马台国,大化改新后君主改称天皇,国号由大和改成日本。 在考古学上称为古坟时代。大和国家形成初期,以近畿大和地方为中心。君主被称为大王。 3、大和政权组织: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的、朝鲜的移民,也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材料一:7世纪时,日本奴隶社会的部民制发生危机。部民的地位近似是奴隶,隶属皇室或贵族,向主人提供劳役和地租。由于部民的反抗斗争,日本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集团内部也矛盾重重。 材料二:中国隋唐制度非常先进;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家不断强大。 1、背景: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 国兴起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2、大化改新 中臣镰足(614——669年孝德天皇(645-654年在位) 中臣镰足在大化改新前后作为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的心腹活跃于日本政坛,为藤原氏繁荣构建了基础。《藤氏家传》记载中臣镰足"伟雅、风姿特秀",字为仲郎。中臣镰足曾受学于大儒南渊请安。645年(皇极天皇5年)中臣镰足参与诛杀权臣苏我入鹿,推进改革。 时间:646年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练习题(含答案)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古代日本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为( ) A.皇帝 B.哈里发 C.天皇 D.总统 2、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公元646年,日本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这一次日本学习的对象是() A.阿拉伯帝国 B.唐朝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3.《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更为重大”指的是( )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他发 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之一是()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分封贵族为诸侯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5.大化改新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改革派势力强大 B. 孝德天皇的英勇果断 C. 掌权的大贵族已不得人心 D. 奴隶制已不适应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需要 6.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A.贵族世袭制度 B.城市自治机构 C.中央集权国家 D.政教合一国家 7.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是( ) A.大和统一日本 B.武士集团的形成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8. 日本幕府政治又叫“武家政治”,其开始于哪一事件?( ) A. 镰仓幕府的建立 B. 室町幕府的建立 C. 江户幕府的建立 D. 明智幕府的建立 9.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 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 ) A.杀手 B.铁血战士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印度教案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学会从课本图片,观察地图,材料阅读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大河文明相对应在政治上多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难点: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佛教产生的背景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四大文明古国图片,让学生找到印度的位置。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后来印度的文明没有传递下来,那么古代印度曾经有过哪些辉煌呢?本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二)讲授新课: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地理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大。 1、印度的地理位置:南亚次大陆。河流:恒河和印度河,河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印度河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2、早期印度文明的代表:阅读教材,说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哪些。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PPT出示印度早期文明代表的遗址: 3、时间:公元前23---公元前18世纪,这些文明一度繁荣,但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而衰落。 4、强盛时期:公元前1500左右年,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一些小国, 图为雅利安人入侵路线。鼎盛时期:孔雀王朝(前324---187)前3世纪阿育王基本统一印度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他原在西北地区担任总督,在父亲病重时回到首都华氏城。孔雀王朝初期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德干高原以及远达阿拉伯海的广大领

初中历史九(上)第12课《古代日本》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九(上)第12课《古代日本》知识点归纳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 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 1.教师提问: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 3 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课标内容】古代文明古国古印度兴起,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产生和 传播以及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地位作用】古代印度位于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印度是古代亚非文明之一,古代亚非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材分析】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以后所形成的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它把人分成世袭不变的等级,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强化。种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它的消极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 世纪。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是,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人民有很大的麻痹作用。种姓制度和早期佛教都是古代印度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自学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关于文明的兴起和佛教的产生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很容 易。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学生了解的较少, 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侧重讲述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的 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预习法、提问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进行学习。 1. 预习法。课前先预习,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 提问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把控。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侧重训练。 4. 合作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 性。让学生取长补短,达到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 【教学课时】 1 课时。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日本》教案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 11课古代日本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 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化进行的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发展成为一个封建国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 1.教师提问: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学生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提示: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问题思考:大化改新对日本的影响。 提示: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打击了旧贵族在经济、政治上的顽固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达到了改革的目的。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拓展延伸: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国隋唐文化的影响,你还知道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的哪些事例?你怎样看待日本民族对待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目标导学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教师提问: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封建庄园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有实力的庄园主开始把一部分庄民武装起来,组成以主从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的武士集团。武士集团对内镇压民众抗争,保卫庄园;对外侵占别人的土地,扩大自己的势力。 2.教师讲述:武士集团之间不断进行争斗,最后形成了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集团。1185年,平氏政权灭亡。1192年,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正式建立,开始了日本历史上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 3.教师提问: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提示: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4.教师提问: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

2019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精品教案 3. 古代印度

第3课古代印度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河南洛阳白马寺 据史书记载,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中,大臣解释说是西天的佛。明帝于是派人西行求佛。使者遇到两位印度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印度文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自然环境 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古代印度》,找出古代印度文明的大致位置,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一说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古代印度在地理位置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这里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气温偏高。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水一部分来自高山冰雪融水,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水量丰沛。良好的农耕自然条件,保障了人们稳定的衣食之源,从而创造了古代印度文明。 2.活动与探究:阅读教材P14课后活动2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结合地图回答: (1)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写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 提示:(1)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00年;中国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 (2)大河流域。北纬20°—北纬40°。原因: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文明历程 1.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目,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历史沿革。 提示:①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早期文明;②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③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印度。 2.教师提问:说说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谁。这一代表以什么为中心?印度历史上第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美教案

《古代印度》 教材分析: 南亚的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发源地。印度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这里出现了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公元前1500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印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它人为地把印度社会自上而下分为四等,等级不同,权利义务不同。在反对种姓制度的斗争中,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 2、印度种姓制度; 3、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