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达标检测 教师版

第十二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达标检测 教师版

第十二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达标检测 教师版
第十二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达标检测 教师版

第十二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达标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解释加点字(56分)

1.(2018江苏淮安)解释文中加点词语。(8分)

①为.宫室②罔不因.势象形③或.六角④高可.三四丈

【答案】①为:刻成,雕刻成。②因:根据。

③或:有的。④可:大约。

【解析】此项考查重点是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2018江苏连云港)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1)飞事.亲至孝

(2)饰名姝遗.之

(3)皆铠.以习之

(4)秋毫无犯.

【答案】(1)伺候(侍奉照顾服侍)(2)赠送(给予馈赠)

(3)穿上铠甲(4)侵占(侵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考点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告诉我们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其二,“常见”告诉我们,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其三,“文中”说明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释义,须结合语境作判别。3.(2018?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8分)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乙】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

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卒.逢暴雨(______)

(2)伯牙乃舍.琴而叹曰(______)

(3)皆宜.远观(______)

(4)悉.是晚景(______)

【答案】(1)突然(通“猝”)(2)放弃(放下,丢开)(3)合适(应当)(4)全(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注意“卒.”是通假字:通“猝”,突然。“悉.”是全、都的意思。4.(2018?甘肃武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4分)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出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

解释加点词语

(1)欧阳晔治.鄂州(_______)(2)狱.久不决(_______)

【答案】(1)治理,管理。(2)案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狱,案件。教材《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也指案件。注意知识点的迁移。

5.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词。(12分)

(1)【食】翁每饭必食.以腥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2)【已】借贷无门,典质已.尽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3)【故】明告其故.而归之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4)【从】翁不得已,姑从.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答案】(1)喂养,给……吃;食物(2)已经;停止

(3)原因;故意(4)听从,顺从;跟随,跟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文言文的一

项基本能力。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各种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即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

6.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12分)

(1)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判论战》)

①居:②将:③策:

④食:⑤作:⑥再:

【答案】①居:经过②将:带领③策:用鞭子打④食:通“饲”,喂⑤作:振作⑥再:第二次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基本能力。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各种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即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徐公何能及.君也()

(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答案】(1)比得上;(2)通“熟”,仔细;(3)偏爱;(4)受蒙蔽而不明

【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二、选择题(共44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4 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4分)

A.山阴王氏佣.也(被雇用的人)

B.嘉靖间,倭寇.绍兴(盗贼)

C.乡人义.姚长子(以……为义)

D.纵.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考点前提是源于我们平时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积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具体语境中对某一实词含义的推断分析能力。因此要结合有关具体文言句、段,分析总结一些方法,让我们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多一些思考的切入口。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A.公鉴其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惶诚恐

B.时已薄.暮莫辞酒味薄.厚积薄.发

C.汝等何足.污我手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挂齿

D.公及夫人皆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见异.思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考点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告诉我们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其二,“常见”告诉我们,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其三,“文中”说明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释义,须结合语境作判别。

A.公鉴其诚(诚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实在),诚惶诚恐(确实,实在)

B.时已薄暮(迫近),莫辞酒味薄((味道)不浓;淡),厚积薄发(喷薄)

C.汝等何

足污我手,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挂齿(足都是“值得”的意思) D.公及夫人皆异之(形意动,以----为异),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形意动,以----为异),见异思迁(另一个事物)。所以答案选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4分)

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明年

..,政通人和

..至黄州越明年

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

【答案】B

【解析】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也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文言文阅读难,不是难在虚词,而是难在实词。虚词的词汇意义相对虚化,语法意义更显突出,易于归纳,也多有规律可循。而不明实词的意义,阅读做题则会随处有障碍。本考点值得考生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考“常见文言实词”,二是考“在文中的含义”。两者都是对高考命题考查范围的限制,表明既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知识,又要具有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基本能力。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各种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即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A项,奇异;C项,第二年;D项,寻求,寻找;B项,作,写作/替,给。所以答案为B

5.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2分)

(1)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A.少。例:陶后鲜有闻B.新鲜。例:芳草鲜美

(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

A.苟且。例:故不为苟得也B.如果。例:苟富贵,无相忘

(3)人孰.无过?改之为贵。(王阳明《寄诸弟》)()

A.仔细。例:明日徐公来,孰视之B.谁。例:吾孰与徐公美

(4)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中庸》)()

A.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有时。例:或置酒而招之

【答案】(1)A(2)B(3)B(4)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从题中可知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做此类型题目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所给义项进行辨析,找出相对应的答案。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将军宜枉驾顾.之

B.河曲智臾亡.以应今亡.亦死

C.陶后鲜.有闻鲜.妍明媚

D.邹忌修.八尺有余讲信修.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基本能力。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各种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即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A项,两个“顾”都是拜访的意思;B项,通“无”,没有/逃跑;C项,少/新鲜,鲜艳;D项,长,高/培养。所以答案选A.

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相同的一项。()(8分)

(1)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

A.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B.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2)拨棹临.流()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B.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答案】(1)A(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基本能力。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各种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即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1)A项,和例句中的“若”都是“比”的意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临”是代词,你。(2)B项,和例句中的“临”都是“面对”的意思,“若为佣耕”中的“若”是临近的意思。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世家歙州家.:定居。

B、君行坏堰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可.:符合、适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A、家:定居。谓语、动词 B 、根据上下

文意,不可能是许逖出行使河堰毁坏,而应是许逖行走在已损坏的河堰上,有所感慨,于是下决心重修。因此不能把“坏”理解为使动用法。 C 、知:主持、执掌。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D、可:符合、适合。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言文中地含义 王志群[博客]字, 阅读, 评论 本文收录在: 教研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言文中地含义 .下列各组加点地字解释错误地一项是 .沛公不胜杯杓:禁住,能承受.上下同欲者胜:取得胜利.何可胜道也者:尽.数石之重,中人不胜:获胜 【答案】(胜,能承受,“中人”,普通人) .下列各组加点地字解释错误地一项是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君主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开辟也:同"避",躲避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同"避",躲避 .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张开 【答案】(辟,征召) .下列各组加点地字解释错误地一项是 .天理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同"影"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同"黜",被罢免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讨伐,征伐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验应 【答案】(伐,功业) .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地两项是 .直前诟虏师失信.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俄匀谢玄淮上信至 .信造化之尤物也

【答案】、(这两个"信"都是名词,都是指送信地人.项"信臣",忠臣;项"信"副词,确实) .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地两项是 .东郭先生将北适以干仕.哭声直上干云霄 .不从车乘,不操干戈.亦不敢服垢弊以干名 【答案】、(都是动词,求取之意.项"干",冲犯,项读à,才干) .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地两项是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会贤士大夫少府赵禹过卫将军.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答案】、(都是拜访之意.项,超过;项,经过;项,动词,责怪) .下列加点地词都属于偏义复词地一组是 ①死生,昼夜事也②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③把酒临风,宠辱皆忘④昼夜勤作息 ⑤成败之机在于今日⑥勤心养公姥 ⑦悖乱不可以持国⑧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①③⑤⑦.②④⑥⑧.①④⑥⑧.②③⑤⑦ 【答案】(①句"死生"偏于"死",④句"作息"偏于"作",⑥句"公姥"偏于"姥",⑧句"异同"偏于"异".其他各句不存在偏于一方地问题)b5E2R。 .对下列句子中"报"地解释,完全正确地一组是 ①阙然久不报(报告),幸勿过.(《报任安书》) ②庙成,还报(报告)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 ③无怨无德,不知所报(回复).(《左传·成公三年》).④为善者天报(报答)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报复)之以祸.(《苟子·宥坐》)) ⑤投我以木瓜,报(回报)之以琼瑶. (《诗经·卫风》).⑥报(判决罪人)而罪之.(《韩非子·五蠹》) p1Ean。 .②④⑤⑥.①②③④.③④⑤⑥.①③④⑤ 【答案】①回答③报答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教师版)

淮海中学高三语文组学案序号: 题目:文言实词——词类活用(教师版)使用时间:月日 主备人:王汉同参与人:高三语文组 课题类型复习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明确把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在文言文阅读及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掌握准确辨析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一般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规律和辨析的方法2、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概念阐述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三、词类活用的分类 名词(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活用为状语 (3)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动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 (2)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形容词(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数词(1)数词活用为动词 (2)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3)数词活用为名词 四、规律方法探究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3)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⑸今王鼓乐于此(鼓乐:击鼓奏乐)(《孟子》)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⑹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 ⑺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 ⑻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常考50个

常见文言实词 1.爱 (1)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 (1)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2)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3.被,读音一:bèi (1)被子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遭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4.本 (1)草木的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希望树木长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稳固。 (2)根本,基础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 (3)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 5.鄙 (1)边界,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蜀地的边邑有两个僧人。(2)以……为边界(边邑)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复习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常见”指《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指的是语境义。) 2、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知识重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能力重点]根据语境,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复习方法] 采用看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复习巩固。 一.考点阐述: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1.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 ①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②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2.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3.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①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②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③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④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⑤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二.命题规律 ①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 ②题型: a.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 b.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第一课时 [复习重点] 1、实词的用法和含义是高考的常考题,复习重点是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2、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一.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 1.一词多义有什么特点?(有多个义项,这些义项之间不是平等并列的关系;一词多义 主要指:1、词的本义;2、引申义;3、比喻义;4、借代义;5、假借义;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义是唯一的)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一般来说,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高考要求的常见的多义词共有120个,平时要扎实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常用实词的意义,逐课积累,并努力培养根据一定的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的能力。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1)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指的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高中文言文重点实词汇总(教师版)

文言文重点实词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有二心)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扎、驻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边邑)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希望)图:(考虑)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依靠)敝:(损害) 以乱易整,不武。易:( 替代 ) 《荆轲刺秦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轻微转折)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并、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遭受) 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鸿门宴》 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飨:(犒劳) 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交往)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官吏、人民)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责备)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度:(估计) 沛公不胜杯(bēi)杓(sháo)胜:(能承受、能承担)沛公起如厕如:(往、到) 【第二册】 《离骚》 謇朝淬而夕替替,废弃、贬斥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宁溘死而流亡兮溘,突然,忽然 进步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岂余心之可惩惩,受创而改变 《诗经》 将子无怒将,请,愿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差错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无,没有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悼,伤心 《孔雀东南飞》 何意致不厚致,招致,招来 渐见愁煎迫见,被 便言多令才令,美好 多谢后世人谢,告诫告诉 谢家来贵门谢,辞别 阿母谢媒人谢,辞谢 否泰如天地否,坏运气泰好运气 赍钱三百万赍,赠送 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适,出嫁 处分适兄意那得敢自专适,按照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适,刚才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要,相约渠他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译为“我”《兰亭集序》 列坐其次次(旁边)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信(确实,实在) 所以游目骋怀所以(用来……的办法)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 (……的原因 ) 致(情趣) 虽趣舍万殊趣(趋向,取向)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至,及) 《赤壁赋》 举酒属客属(劝酒) 举匏樽以相属属(劝酒) 纵一苇之所如如(往) 方其破荆州方(当)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卒(到底)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盖(如果) 《游褒禅山记》 盖音谬也盖(大概) 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 夫夷以近夷(平坦)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亦相之至(到了)相(帮助) 何可胜道也哉胜(尽,完)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治学的人)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公开课教案

把握规律巧解实词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5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一组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 ”与竹子有关;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 “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王”与玉有关 3、课堂练习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及虚词理解汇总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及虚词理解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史记文言实词积累教师版

《史记》选读重要实词汇总 《太史公自序》 命南正重以司天(掌管) 司马氏世典周史(掌管) 故重黎氏世序天地(理,这里是“主管”)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掌管) 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夺取、攻占)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巡行、巡视)(回复)爰及公刘(推及) 小子不敏(不才,驽钝。谦辞) 小子何敢让焉(推辞,谦让) 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嫉妒)(阻塞)《礼》经纪人伦(规范)泽流罔极(无)余所谓故事(旧的)整齐其世传(整理)欲遂其志之思也(表明)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无)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网) 原始察终(考察,推究)俟后世圣人君子(等待)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牢狱)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终止) 《夏本纪》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比较、衡量) 舜登用(进用) 摄行天子之政(代理、执行) 乃殛鲧于羽山以死(流放、放逐)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惩罚) 可成美尧之功(使成功完美) 禹拜稽首(叩头) 禹为人敏给克勤(能够勤奋)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百官)(同“敷”分布)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惩罚)卑宫室(差,此为使动) 陂九泽(筑堤岸) 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使平均)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察看,考察)九山刊旅(砍削) 九泽既陂(筑堤岸)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流入)(覆盖)朔南暨(及,达到) 声教讫于四海(达到) 于是帝锡禹玄圭(“赐”) 《鲁周公世家》 旦为子孝,笃仁(忠诚、厚道)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安定) 武王有疾,不豫(安适、快乐)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使安定)四方之民罔不敬畏(无) 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打开) 明日,武王有瘳(病痊愈) 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登上帝位)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主持朝廷政事)(诬陷)其民皆可诛(讨伐) 臣妾逋逃(男女奴隶)(逃跑) 无敢寇攘,逾墙垣(劫掠)(偷盗) 《高祖本纪》 常有大度(远大的抱负)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赊欠)高祖每酤留饮(买酒)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债(终了)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交好) 乃绐为谒曰(欺骗) 公始常欲奇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沛令善公(交好) 因家沛焉(安家)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整理精校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必修教案 1015 19:58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文言实词是历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1. 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文化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的考查是重点。 考查形式主要有: 1. 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要么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个备选项,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要么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后者是近几年高考常见的考查形式。 2. 要求考生辨别词义差异。要么是比较不同句子中字形相同的实词的意义,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的情况,要么是要求找出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即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文言实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词的意义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形式延伸出来的。 【例】(2015高考模拟·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于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数:多次,屡次[来源:学科网] B. 事连吾侪吾侪:我辈 C. 能偿者捐其息捐:舍弃 D. 贫者立券还之立:订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注意“在文中的含义”。任何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也只是表达一个意思,因此,考生可将选项的意思带入文中,看是否通顺、合理。D项中的“立”,固然有“订立”的意思,但是根据文意:卖酒者对那些借钱的人说,没有偿还能力的立即把债券还给对方,不要他再还钱了。因此,这里的“立”是“立刻,立即”的意思。 答案:D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实词 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 一是“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 1、不要离开原文 2、不要离开课本 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四、文言实词考什么? 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 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 5、单音词和复音词 6、反训词 7、词类活用 七、逐类过关 (一)通假字: 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 (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 (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 (“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 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 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就可根据上下文定为通假字,通“才”,是“刚刚”的意思。 2)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或完全同音,或读音相近(声母相同,或韵母相

文言实词虚词练习(教师版)

文言实词、虚词练习 1.“故”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B.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无缘无故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D.暮去朝来颜色故君安与项伯有故 1.答案:A,均为“旧”。B,事故;缘故。C,故意,特意;所以。D,衰老;旧交。 2.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固请,召有司案图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鄙人固陋,不知忌讳 D.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2. 答案:B,本来。A坚持,坚决。C,鄙陋。D,坚守 3. 与“君臣相顾,泣下沾襟”的“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 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 答案:B,看。A拜访。C顾惜,顾念。D副词,反而,却。 4. 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 C.等死,死国可乎 D.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4. 答案:B,国都,京城。A国家。C国事。D国家 5. 与“过犹不及”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C.今公子故过之 D.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5. 答案:D,超过。A过错。B责备。C拜访 6. 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后患无穷 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D.故军之患于军者三 6. 答案:B,担心,忧虑。A祸患。C忌讳。D危害 7.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云霞明灭或可睹 C.或王命急宣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7. 答案:D有的人。A有时。B或许。C有时。 8.与“疾言厉色”的“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B.草枯鹰眼疾,雪劲马蹄轻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疾恶如仇 8. 答案:C,大。A嫉妒。B锐利。D憎恨。 9. 与“过犹不及”的“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B.卒不去,故及于难 C.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9. 答案:C,比得上,赶得上。A追上,赶上。B遭受。D涉及,牵连 10. 与“若即若离”的“即”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B.匪来贸丝,来即我媒 C.项伯即入见沛公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10. 答案:B,接近,靠近。A如果。C当时。D立即,马上 11.与“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的“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既而得其尸于井 B.既来之,则安之C.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11. 答案:B,已经,……之后。A既而:不久。C全,都。D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12. 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假”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狐假虎威 B.不假思索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12. 答案:D,宽容。ABC均为“借助” 13. 与“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的“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侯生乃屏人间语曰B.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13. 答案:C,间或。A悄悄。B从小路。D参与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之文言文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有两种考查形式: 1、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2、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方法一、借助语境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2、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3、(江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 ..。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遂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 A.一县大耸耸:震惊B.以公少年易之易:更换 C.甲不能戟士. 戟:约束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蠲:免除。 4、(湖北)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 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 ..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 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 ..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5、(福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至牧

高中常见120个文言实词详细解释

高中常见120个文言实词详细解释[河北省柴沟堡第一中学官方网站] 作者:周向阳收集来源:河北省柴沟堡第一中学官方网站录入:Admin 更新时间:2008-10-7 23:21:00 点击数:1040 【字体:】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文言文实词理解

文言文实词理解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 文言实词往往是多义词,考查的方向:1、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是限定的条件;2、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什么是文言常见的实词?一般地说,凡是中学课本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原来的高中语文课本后面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340个文言实词。(现在的课本没有编入)这些应该是中学生起码要掌握的。新课标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尤其要作为重点掌握。“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这是重点。 二、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例: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①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①也。《颜氏家训》 【译文】人们喜爱自己的孩子,却少有能够一视同仁的。从古到今,这中间的弊端可够多了。那聪慧漂亮的孩子,当然值得赏识喜爱,那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该怜悯同情才是,有那偏宠孩子的人,虽然想以自己的爱厚待他,反而以此害了他。共叔段的死,实际是他母亲造成的,赵王如意被杀,实际是他父亲造成的。其它像刘表的宗族倾覆,袁绍的兵败地失,这些事例都像灵龟、明镜一样可供借鉴啊。 【注释】①共叔:即叔段,叔段逃亡至共,因称之为共叔段。②灵龟明鉴:古人以龟壳占卜,以铜镜照形,故以此二物比喻可资借鉴Z2R)的事物。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 例如: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荀子·劝学》 ②追亡逐北。《贾谊·过秦论》(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③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对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被任用的意思。) 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战国策·燕册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聊斋志异·狼》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解释为“神态”。句④的“意”用法与②相同;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专业辅导:常见文言实词详解二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专业辅导:常见文言实词 详解二 1、朝,读音一:cháo (1)动词,朝见,朝拜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蔺相如每当上朝时,常常假托有病(请假)。 (2)名词 ①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于是入朝拜见威王。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译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多次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辅助两代君主,足见老臣心意。 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译文:有的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江陵。 2、本,b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希望树木长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稳固。 ②根本,基础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论积贮疏》) 译文:如果督促(那些弃农经商的)百姓,叫他们回到农业上来,都从事农业生产。 ④书本,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译文:现在还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丢掉。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 译文:这没有什么困难的,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审判书的内容并不改换。

(2)量词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译文: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 (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译文: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 (4)副词,本来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出师表》) 译文: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种地为生。 3、兵,bīng (1)名词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译文: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 ②士兵 未几,敌兵果舁炮至。(《冯婉贞》) 译文:不久,敌兵果真抬着炮来了。 ③军队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想不给,又担心秦国军队来攻打。 ④战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译文: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谋。(《谋攻》) 译文: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攻破对方的计谋。 4、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译文: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译文: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②遭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译文: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3)介词,表示被动

120个常见文言文实词翻译(二)

16.从 吾从而师之。 译: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译:我对她已经失恩断义,当然不能答应你。 弟走从军阿姨死。 译:小弟参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 樊哙从良坐。 译:樊哙就挨着良坐下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译:沛公第二天让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拜见项王。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译:迎亲的随从人员有四五百,热热闹闹地来到郡府门前。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 译:在这时候,合纵解散,盟约失效,争着割地去贿赂国。 17.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译:懂得自己又懂得对方,打一百次仗都不会失败。 有殆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译:有个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项脊轩共计遭受四次水灾,竟能没被烧毁,大概有神灵保护吧。 且燕,处革灭殆尽之际。 译:况且燕国和国是处在国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候。 18.当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译:在阁子前面又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周围砌上一道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译:估计大王的军队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挡项王吗?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译: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人也不能把它攻开。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我活着不惜肝脑涂地,死后也要结草报恩。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译:人的君主手握国家重权,统治着广大的天地。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译:我知道欺骗大王应得死罪。 当时是,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译: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译:不久一定回来,回来后必定接你回家。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相较,或未易量。 译:那么谁胜谁负,谁存谁亡,倘若和国较量,或许还不容易估量出来。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译:准备献给官府,但又担忧恐怕不合心意。 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地,臣请往如楚。” 译:仪知道后,就说:“用我一个仪就能抵一带地方,还是请让我到楚国去吧。” 19.道 西当太白有鸟道。 译:长安西面的太白山阻绝了入蜀的道路,仅有一条鸟飞的路线。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谋士。 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译:接着他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烧毁了各学派的书籍,以便使百姓变得愚蠢。

2020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 【202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 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 ..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