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

五柳先生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4. 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学生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

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三、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一、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重点拼音:

辄(zhé)吝情(lìn)短褐(hè)箪(dān)瓢屡(lǚ)空晏(y àn)

黔(qián)汲汲(jí)俦(chóu)衔觞(shāng)欤(yú)

多音字:传(zhuàn) 好(hào)

2、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3、注意节奏。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三、再读,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1、重点字词。

何许:什么地方。许:,处所、地方。亦:也。详:形容词作动词,知道。

姓字:姓名。字: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外改的别名叫“字”。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以:把。为:作为。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助,无义。好:喜欢,喜好。不求甚解(成语):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这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会意:

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会:领会,体会。欣然:高兴的样子。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旧:指老朋友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或:有时。置酒:准备酒。置:置备,准备。而招之:而表顺承。

招之:招待他。造:往,到。辄:每每,总是。尽:指喝完。期:期望,希望。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吝:舍不得。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去留,偏意复词,强调,去,指离开。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瓢:舀水的葫芦。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自娱:使自己欢娱。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不是赞扬的意思。)它是对传记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戚戚:愁苦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不戚戚于贫贱:状语后置。译为:不因为贫贱而忧愁。后一句: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译: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其:指黔娄之妻。

兹:连词,起承接作用。若人:这个人,指五柳先生。俦:类。衔觞赋诗:一边喝酒一边做诗。觞:酒杯。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以:连词,来。

志:心志,志趣。乐,使……快乐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就说明我们在略读教学中,确定的教学目标要简明而合理。 现在的语文教材,在每一单元都编排了2~3篇的略读课文。略读就是略知大意,能够及时的捕获到所需要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就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下面就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有主动读课文的愿望。充分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相关知识,利用文前导读,质疑问难,明确阅读目标。教师要善于架起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过渡桥梁,充分利用回顾前文、资料补充、文前导语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如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 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段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 1、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搜集有关丝绸这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像这样,对提示语进行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 二、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达到自主读书,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文章脉络,粗知文章大意的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训练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扫读、猜读、跳读、浏览、快速默读等方式,用小标题、抓重点词、找中心句等方法简要概括文章大意。此环节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对与文章主旨不相关联的词句可以一目十行,养成快速提炼有效信息的略读习惯。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异同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异同 双柏妥甸小学:鲁先丽 摘要: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略读只是一种与精读和浏览并列的阅读方法。而略读课文作为课文的一种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它只是个例子,一个提供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略读的载体。略读课文中并不排斥精读,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中可以略中显精,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课文的方法。 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关键的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要使课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不失丰赡,应是“教”略而“学”丰。这个“略”度应该介于精读与独立阅读之间,不是囫囵吞枣,更不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走,同时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又不失教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其实是快乐的心灵之旅,“精略相辅”的幸福之旅!长久以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是课文中的组成部分,不教不行;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往往被大多教师所忽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轻描淡写,一读而过,学生对课文也没留下多大印象。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略读课文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略读课文教学达到它应有的目标。以下是我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采取的策略。 策略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人教版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二、搜集有关丝绸这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像这样,对提示语进行二次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 策略二:注重预习,培养自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

略读课文教学

浅谈略读课文教学 四年级集体教研学习材料 略读课文一般故事性强,文字浅显易懂,更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在编排上,一般处于精读课文和读写例话或积累运用之间,全册课文中的略读课文占到三分之一,所以对略读课文教学也不容忽视,但略读课文应怎样去上?从原则上讲,教学略读课文,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下来,我就自己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谈一谈。 一、重视课前提示 “导读”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概括了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学习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求等。每篇课文之前,又都有“阅读提示”,提出了本课的阅读重难点、方法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引导学生读文、思考、讨论。《课标》中也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到重要信息。因此,略读课一定要把握好一个“略”字,不能面面俱到。这时“导读”“阅读提示”就会为你拉开学文的前奏,使学生有头有序地进行学习。若在教学中,忽略了“导读”“阅读提示”,有的学生将会成为无头苍蝇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则会漫无目的,到处乱抓。 二、以自主学习为主,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但自主学习不等于让学生随意地学,他们想怎么学,想学什么都行,教师不去引领。那样的话,学生把握不住深度、重难点,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体现不出来。 “质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质疑,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渴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去理解课文内容、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最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大胆地讲出来,有一点发现就谈一点发现,这样也能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是略读

学习略读课文方法

谈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就有略读课文,三上的32篇课文中有8篇是略读,占总数的25%;四上的32篇课文中有14篇是略读课文,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占到了50%左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辑的用心。但是,很多老师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也存在着略读课文怎么上的问题,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略读课文可以上成精读课文吗?还有,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学中,略读课文把握的不好。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们,所以,略读课文的专项研讨变得非常重要。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道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功能。《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一、明确目标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对略读课的教学要求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因“材”施教 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但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1.根据课文结构因“材”施教。每一篇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一般提出一两个问题,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揣摩教学思路,或引导学生从所阅读的文章扩展开去。对大多数略读课文来讲,教师根据阅读提示组织教学活动,皆可做到“提纲挈领”;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学习。 2.根据课文特点因“材”施教每一篇略读课文,皆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们应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展开教学,既遵循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又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把握好教学的尺度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既不搞过细剖析,也不作随意教学,要确立略读课文教学的明确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自主学习。 略读课文要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师的精讲细说,强调“以学生自读为主”,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不要强行“灌输”,充分信任学生。教师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辩论,充分展示学生的独特思维和阅读体验,从而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2.重“导”轻“教” 自读课文的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自读为主”,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略读课要真正达到“略”,教师就必须更加注重引导和调控。为了使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导”,教师应策划好课堂教学方法,及时、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略读课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去快速阅读,如何把握文章内容,而不是教学生具体的字、词、句等实实在在的考试知识。重“导”轻“教”,不是让教师退居幕后,而是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 3.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着更为广泛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要授之以法,“教是为了不教。”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 学策略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内容摘要】新课标提出略读要求,教育者开始重视略读课文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略读教学应该是以运用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我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略读课文教学策略: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自读的时间;抓住“阅读提示”,简化教学环节;巧用自读卡,提高略读课文教学有效性;延伸学习过程,拓宽文本视野。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发挥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材,将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学段而增大,但目前的略读课文教学主要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把略读课文上成一课时的精读课文;二是把略读课文当成自读课文。略读教学应该是以运用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略读课文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教学策略: 一、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自读的时间 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是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发挥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教师应在课堂上大胆放手,留够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自读时间,有充分的实践机会。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英雄雨来》是一篇篇幅长、故事性较强的略读课文,它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粗知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和运用“抓住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来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并不难,我们“不必精雕细琢,不必理解全部字词句,应该放手培养

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在教学时只安排一课时,处理得比较成功:我在谈话导入揭题后,让学生读书三分钟,检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一些词语的理解;然后提出问题“文章写了雨来的哪几件事”引导学生再次初读,给学生留足五分钟,放手让学生概括。学生巩固迁移了在《夜莺的歌声》中学会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很快捕捉信息,概括小标题,概括能力和略读能力得以培养;第三次教师留足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迁移巩固“抓住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自主感悟雨来的英雄形象,而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使学生对人物有更深的认识。这样一堂课四十分钟就有十八分钟让学生自读,学生在一次次充分的阅读中,运用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抓住“阅读提示”,简化教学环节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展开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提高学习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教学环节的繁琐复杂,使整个教学结构粗线条化。 如课文《卡罗纳》【四(上)下同】前面就有这样一段“阅读提示”:“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全力救助,挽救了小钱的生命。这篇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默读课文,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再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这段“阅读提示”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语文学习的拓展点给予了提纲性的导向,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习重点。

略读课文教学

浅说略读课文教学 一、什么是略读。 1、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以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运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的《前言》) 略读,就是范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李德成主编《阅读词典》)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二学段课程目标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三学段课程目标 2、略读,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细地读。在信息社会里,很多场合需要读得粗一点、快一点,所以略读能力培养十分重要。 略读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教师自选材料阅读,儿童课外阅读,精读课文中也有略读的因素。这里讨论的是基

于教科书的略读教学。 3、教师容易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的原因:由于我们文本本身的文质兼美,什么都舍不得放弃;由于我们太熟悉精读课文教学模式,容易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由于过于注重人文内涵的开掘,容易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个主要目标。 4、当今的阅读教学实际呈现出三种价值取向:语文知识取向、阅读能力取向、和人文精神取向。阅读教学应当突出阅读能力取向,略读课文教学更是如此。 5、略读课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粗略(抓大放小,有所侧重)、应用(以点带面,迁移运用)、自主(放手阅读,体现个性)。 二、略读教学做什么,不做什么 1、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了解“写了什么?”;说说“有什么感受?”;看看“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特别深?” 1)把握大意。把握大意涉及理解能力、思维(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训练。把握大意可以从填空开始,抓住要点,逐步从讲得比较具体到比较简练。 2)交流感受。根据课文内容,把握主要倾向,多角度地感受。 3)重点赏读。可以选一个或几个角度,也可以选一个或几个点;可以赏读内容,也可以赏读表达方法。 当然,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要按此步骤进行,可以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就说明我们在略读教学中,确定的教学目标要简明而合理。 现在的语文教材,在每一单元都编排了2~3篇的略读课文。略读就是略知大意,能够及时的捕获到所需要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就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下面就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有主动读课文的愿望。充分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相关知识,利用文前导读,质疑问难,明确阅读目标。教师要善于架起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过渡桥梁,充分利用回顾前文、资料补充、文前导语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如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 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段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 1、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搜集有关丝绸这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像这样,对提示语进行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 二、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达到自主读书,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文章脉络,粗知文章大意的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训练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扫读、猜读、跳读、浏览、快速默读等方式,用小标题、抓重点词、找中心句等方法简要概括文章大意。此环节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对与文章主旨不相关联的词句可以一目十行,养成快速提炼有效信息的略读习惯。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流程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就说明我们在略读教学中,确定的教学目标要简明而合理。 现在的语文教材,在每一单元都编排了2~3篇的略读课文。略读就是略知大意,能够及时的捕获到所需要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就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下面就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有主动读课文的愿望。充分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相关知识,利用文前导读,质疑问难,明确阅读目标。教师要善于架起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过渡桥梁,充分利用回顾前文、资料补充、文前导语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如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 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段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 1、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搜集有关丝绸这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像这样,对提示语进行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 二、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达到自主读书,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文章脉络,粗知文章大意的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训练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扫读、猜读、跳读、浏览、快速默读等方式,用小标题、抓重点词、找中心句等方法简要概括文章大意。此环节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对与文章主旨不相关联的词句可以一目十行,养成快速提炼有效信息的略读习惯。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怎么教学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怎么教学 054100 河北省沙河市葛泉学区戴梅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阅读教学中,对于略读课文怎么教学,大家讨论的不多。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认识。 一、规避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 审视当前略读课文教学,存在这样几种误区。一是略读课文精读化,教师把教学环节设计的很精细,字词句段篇面面俱到,这样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二是略读课文泛读化,教师不去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品读,学生对略读的内容不求甚解。三是略读课文自读化,教师完全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教师要规避这些误区,明确认识到教材编排略读课文的作用。编排略读课文的作用之一是对精度课文的巩固迁移,有对阅读方法的巩固迁移,也有对写作方法的巩固迁移;作用之二是对精度课文的拓展延伸,有对内容、思想方面的拓展,也有对文体、方法方面的拓展,是丰富学生阅读量,增加学生文学感知力的必要手段。 二、探索略读课文教学的简要模式 具体来讲,搞好略读课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构建略读课文教学的简要模式。 1、简化目标,便于体悟 略读课文一般编排在单元的最后或精读课文的后面,这样编排,目的是给学生自读自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机会,也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工具。既然如此,制定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干扰精读课文的教学,导致“鱼与熊掌无法兼得。”因此,要简化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做到“一课一得”即可。教师可以根据每篇略读课文的特点,参照“阅读提示”设计一两个重点问题,也可从依据学情,根据单元重难点确立目标,这样便于学生体悟语文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如,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教师根据阅读提示和课文内容确立了简化的目标:自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童年时代读书、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并结合学生写作实际,看受到了什么启发。

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性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据此,略读课文的教学应采用以下策略。 一、精选课文内容 略读课文应体现学生的独立阅读,教学时间少于精读课文,所以,教学重点必须高度集中,无关重点的内容应坚决舍弃。不忍割爱,贪多求全,不仅有悖略读课文的定位,而且因教学时间短,必然“伤其十指”,降低教学效益。以下是从一位教师《永生的眼睛》(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教学设计中提取的教学框架。 (一)质疑揭题。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谁捐献了角膜?在他们捐献角膜时,“我”的态度如 何? 2.你从哭喊中体会到什么? 3.父亲的哪些教育引导,使“我”从不情愿到遵从遗愿? 4?请同学们再读第5~8自然段,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5?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温迪又怎样使“我”的态度由“遵从遗愿”转变为“主动捐献”? 6.默读第9~13自然段,勾画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想想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勾画句子做批注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7.温迪去世后,“我”收到一封角膜银行的信。阅读来信,谈谈你对“永生”的理解。 8.共同解答在学课文前提出的问题。 9.了解我国眼角膜捐献的情况。 (三)交流体会,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谈一谈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形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四)总结全文。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集体朗诵“父亲”的话。 尽管只是一个框架,依然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繁琐,与教学精读课文无别。作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不妨围绕三个重点让学生展开独立阅读:第一,父亲要为母亲捐献器官时,“我”14岁;“我”要为父亲捐献器官时,“我” 女儿温迪恰巧也14岁。听到亲人要捐出器官时,“我”和温迪各有什么反应?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边读边想:她们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反应?第二,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思考:你是怎样理解“永生的眼睛”的?第三,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片段,多读几遍,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提出要求后,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时间,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在全体学生基本完成阅读要求后,再组织交流和评价。这三个要求难度适中,不琐碎,学生经过认真读书思考,完全可以独立完成。 二、强化独立活动 在上述《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中,教师设问过多,指导过细,学生失去独立读书、思考和动笔的时间。若是放手让学生带着前文所说的那三个具有较大思考价值的问题独立阅读,那么,学生外显性的独立学习活动和内隐性的独立思维活动都会得到强化,能有效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略读课文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教师的适度指导下,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充分质疑。当然,强调学生独立阅读、自我实践,并不排斥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略读课文教案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包括4篇科普小短文。讲的是四种昆虫:蜻蜓、独角仙、瓢虫和蚂蚱,揭示了它们各自的小秘密。语言生动、有趣,很诙谐。 【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复眼是相对于单眼而言的,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通常在昆虫的头部占有突出的位置。多数昆虫的复眼呈圆形、卵圆形或肾形。它由多数小眼组成。每个小眼只能形成一个像点,众多小眼形成的像点拼合成一幅图像。在光线微弱时,物体也能成像。家蝇的复眼约由4000个小眼组成,蝶、蛾类的复眼约有28000个小眼。 瓢虫为鞘翅目瓢虫科,圆形突起的甲虫的通称,是体色鲜艳的小型昆虫,常具红、黑或黄色斑点。别称为胖小、红娘、花大姐(指二十八星瓢虫,这是一种害虫)、金龟,甚至因

为某些种类分泌物带有臭味而俗称为臭龟子(但这也是混称)。 独角仙学名称双叉犀金龟,又称兜虫,其幼虫又有鸡母虫【蛴螬】之称,体形大而威武。独角仙在中国一些地方较为常见,数量多可能危害森林。在用途上,独角仙可作观赏,是常见的宠物,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2008年,研究人员发现在不同条件下独角仙会变色,对研究智能材料有启示作用。 蚂蚱是蝗科,直翅目昆虫。俗称"蚱蜢",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盖在后翅上,后翅很薄,适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其他资料】 关于昆虫谜语: 小飞贼,水里生,干坏事,狠又凶,偷偷摸摸吸人血,还要嗡嗡叫几声。——蚊子 聪明玲俐白姑娘,自己动手盖闺房,闺房造得真灵巧,可惜门窗不会造。——蚕 头戴红缨帽,身穿绿罗袍,背上生双翅,爱脏腿长毛。——苍蝇 肚大眼明头儿小,胸前有对大砍刀,别看样子有点笨,捕杀害虫挺灵巧。——螳螂 有红有绿不是花,有枝有叶不是树,五颜六色居水中,原是海底一动物。——珊瑚 有个小姑娘,身穿黄衣裳,你要欺侮它,它就扎一枪。——马蜂 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棉花喜爱它,捕虫最著名。——七星瓢虫 身穿绿衣裳,家住百花庄,通宵织细布,人人喊它娘——纺织娘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选字填空。 膜摸漠抚()()翅沙() 路陆录马()大()目() 句距具()子()离工() 稠绸愁()密丝()()闷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思索、考虑。() 2.本文指慢慢地,也指诚恳、忠实。() 3.缝隙严密闭合。() 阅读能力大提升

例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例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长久以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是课文中的组成部分,不教不行;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往往被大多教师所忽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轻描淡写,一读而过,学生对课文也没留下多大印象。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略读课文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略读课文教学达到它应有的目标。以下是我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采取的策略。 策略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人教版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如五年级下册册《丝绸之路》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 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段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二、搜集有关丝绸这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像这样,对提示语进行二次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 策略二:注重预习,培养自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浅谈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浅谈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益阳市实验小学郭丽红 【内容摘要】长久以来,略读教学一直游走于精读的边缘,游走于没有掌声的角落。随着略读的广泛应用,教育者开始重视略读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 重要地位,但我们的略读教学仍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没有准确的定位。至此, 提出采取“激活读书热情,奠定基调;用活提示语,结构求简;留足读书时间,精当点拨;活出重点,略中求‘精’;拓活课内外,整合资源”五步略读教学 策略,力求引发共同的思考。 【关键词】略读教学教学现状定位教学策略 长久以来,略读教学一直游走于精读的边缘,游走于没有掌声的角落。随 着略读的广泛应用,教育者开始重视略读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但我们的略读教学仍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没有准确的定位。我们该如何正视略 读教学的现状,探寻一条有效的略读教学之路呢? 一、透视略读课文的教学现状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篇数呈逐年增 加的趋势。透视当前略读课文教学,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1. 略读课文精读化。综观全套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其中的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大多为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面对这些阅读精品,教师不免产生难以割舍的感觉,教学环节精雕细琢,字词 句段面面俱到,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白白浪费。 2. 略读课文泛读化。目前,不少教师曲解了课标对略读课文的要求,在教学策略上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完全对立起来,不敢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 地精读品读,其结果是教师对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蜻蜒点水,学生对阅读的 内容不求甚解,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低效结果。 3. 略读课文自读化。“信马由缰,开放无度”这是眼下略读课文教学的又一尴尬现状。课堂上教师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表

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

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我们会发现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其中略读课文篇数的逐年增加应引起我们的注重。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它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每册各有8篇,占总篇数25%;到了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到了五年级,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能够看出,新课程比以往任何课程都重视略读课文的重要地位,认为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课标提出:“学会使用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所以,每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应注重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 二、略读课性质:指导学生实行半独立阅读。 叶老说: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来说: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略;一半系学生的功夫来说: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略。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水平。叶老在《略读指导举隅》中说: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 略读课文是从学习转向使用的桥梁。叶老指出:“就教学来说,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来说,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三、现行课标对略读的要求: 1、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2、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较熟练地使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教师用书指出:“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水平。 四、精读与略读之区别 精读与略读之区别:精读教师介入较多,略读学生独立活动较多;精读能够更多地咬嚼、解悟,略读只能就课文一两处重点内容实行。因为教时有限,所以略读教学内容裁剪必须大刀阔斧,无关重点的内容必须坚决舍弃。教学目标应更为集中,教学重点应更为突出。取舍有度。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在文章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相互融合,综合使用。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设计中的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设计中的“精”处理 略读课文是现行人教版实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略读课文时,如果以精读课文的要求来开展教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如果放任学生去自主阅读,教师不但忽视了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引领作用,更把略读课文的教学当成了对课文的泛读,毫无教学效果可言。那么,如何有效开展略读课文的教学呢? 一、依托提示语,凸显教学重点 受教学时间的影响,略读课文的课时大多是一课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快速准确地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教学整体,产生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和陶冶情操的功能。人教版实验教材的每一篇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例如,《七月的天山》前有这样一段话: 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这段提示语生动活泼,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同时还明确提出了阅读要求。但是,提示语中的阅读要求通常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去挖掘。上面这段提示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提炼。 1.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了解作者写了天山的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同时在这个感知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天山的美景,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2.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这句话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优美语言,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积累文中丰富的语言。 像这样依托提示语,我们就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从而合理地设计教学,有效地开展略读课文的教学。 二、结合精读课文,注重内外迁移 由于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延伸,所以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不但要注重学法上的迁移、运用、巩固、总结,同时要注重人文内涵的迁移延伸,做到瞻前顾后、内外融合。《七月的天山》之前有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桂林山水》和《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景的佳作,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等,其中排比是这一组课文重点要求学生了解的表达方法。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去充分品读——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模式

略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 一、模式提出的背景: 我校以前使用的教材版本比较杂,有西师版、苏教版等,现终于全部统一为人教版了。在人教版教材修订后,略读课文的篇目大幅度增加,中高年级的略读课文由每单元1篇增加至2篇,占课文总量的43%。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习略读,粗知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显然,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教材的修订,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相关作用也更为重要。 但略读课文该怎样教?怎样学?不少教师感到困惑。有的教师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有的局限于让学生回答“阅读提示”上的一两个问题,同时,教学方法的千篇一律也使学生对略读课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因此,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略读课文教学基本理念: 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加强课内外联系,拓展延伸,适度开放。 三、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摸索,讨论、筛选并确定若干略读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模式。重点围绕刘俊老师的

《给予是快乐的》展开略读课型的研究,明确了略读课要用好导读,抓好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等。经过多次的试讲、研讨、修改,老师们对略读课型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刘俊老师的课更是越上越精彩。在区小学语文赛课中,刘老师以精巧扎实的基本功、精湛的教学艺术、精致的教学设计一举夺得一等奖,并得到与会专家、教师的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实践。 四、略读课文教学模式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导入激趣 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二)用好导读提示 人教版教材每篇略读课文前都有导读提示。要指导学生读懂导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抓准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三)整体感知全文 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要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略读课文的要求

略读课文的思考 【内容提要】新课标提出略读要求,教育者开始重视略读课文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调查研究发现,略读课文教学还存在着三大误区:难以割舍,精雕细琢;置之度外,过度放手;教法单调,缺乏个性。针对这些误区,反思略读课文的两大功能:巩固迁移功能和拓展延伸功能,笔者提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留够时间,课堂自读求足;立足提示,课堂结构求简;找准重点,课堂引导求精;沟通内外,课堂延伸求宽。最后,笔者得出结论,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了解把握编者编排略读课文的意图,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发挥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一、重视:略读课文的重要地位 翻开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我们会发现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其中略读课文篇数的逐年增加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它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每册各有8篇,占总篇数25%;到了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到了五年级,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可以看出,新课程比以往任何课程都重视略读课文的重要地位,认为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课标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即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因此,每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应关注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 二、直视:略读教学的三大误区 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那么它实施现状如何呢?笔者在浙江省瑞安市几所学校(包括实验小学、镇中心小学、农村小学等三类学校)作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小学语文老师对略读课文的认识、对略读教材评价、采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每个方面分别设计一定数量的题目,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6份,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分析处理。除了教师问卷,还辅之以学生个别访谈形式,以求把握略读课实施现状。 调查中,我们发现略读课文教学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教师对略读课开设价值认同较高,有71.3%的教师认为略读课比较重要;对于现行国家教育部略读教材的编写,老师们认为较好的有45.3%,好的占34.5%,可见略读教材编写得到老师们的好评。但略读课文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三大误区也不容忽视。 误区一:难以割舍,精雕细琢 调查中老师们普遍认为人教版实施教材中的略读课文篇篇文质兼美,属于“阅读精品”。53.2%的教师把略读课文教学等同于精读课文教学,词句品析、朗读感悟、人文熏陶……教师难以割舍,精雕细琢。63.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