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oc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oc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oc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oc

0137《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包括以下四种题型:

1、选择题

2、填空题

3、名词解释

4、简答题

二、复习重点内容

绪论

1、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交往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诚实谦让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2、我们通过教育活动,可以改变儿童的价值观、自我概念和行为方式。

3、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相对于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物性而言,人在社会存在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社会特性的总和。社会性可以分为两类:(1)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如家庭出身、籍贯、居住地区等)所获得的先赋社会性;(2)通过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特性,如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称为后成社会性。与个性不同,社会性揭示的是个体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强调的是人的共性。

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三我)。本我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由快乐原则支配。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它参考现实来调节本我,即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也会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本我表达最基本需要。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并寻找适合现实的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超我来决定自我采取的方法是否为道德规范所接受。自我处于人格的中层部分,服务于本我和超我,并竭力在二者之间实现平衡。

比如:一名儿童在课堂上感到饥饿难耐,但是他没有拿出饼干充饥,而是依靠转移注意力来减轻饥饿感,直到下课。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是儿童的自我在起作用。

(1)口唇期

出生到1岁左右,婴儿的大部分活动在口腔,其性感区是口腔。

这时的活动会影响成年期的人格特征。如喜欢撕咬的儿童日后可能成为喜欢进行言语攻击的人。

(2)肛门期

自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

父母必须训练儿童正确的排便行为,儿童要学会在到达厕所之前忍耐排便的冲动。这时候儿童会体验到本能冲动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3)性器期

约在3-6岁,儿童进入性器期。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由3岁起,其性生活即类同于成人的性生活。

3岁后的所谓“性生活”主要是表现为男孩的恋母情结(俄底普斯情结),女孩也产生恋父情结。也就是说,儿童变得依恋于父母中异性的一方。

(4)潜伏期

发生在6岁至青春期。

性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5)生殖期

生殖期也称青春期。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生殖期。

独立性倾向是生殖期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个体也容易产生性的冲动,防御的办法有两个:一是采取禁欲的策略,二是理智化,把性的问题转移倒一种抽象的、智力的高度上。

2、考察同卵双生子在攻击性上的差别,属于家谱研究。

3、印刻:一些鸟类有一种追随在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活动物体的倾向,即印刻。这种行为反应是非习得性的,其作用在于使动物幼雏通过空间的接近,与父母产生依恋并获得保护以便生存下去。印刻被习性学理论者用以佐证个体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本能。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关键期。

4、艾里克森的发展八阶段

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内在好的感觉,信任自己和他人;坏的感觉,不信任自己和他人,悲观。1~3岁自主对羞怯和疑虑意志训练,自我培训,能作决定积极严厉,自负怀疑,关注自我,空虚。

3~5岁主动对内疚成功的欢乐,主动性,方向性,目的性对深思的目标和取得的成就感到内疚。

5~12岁勤奋对自卑能够被生产性的工作吸引,因完成工作而自豪不适合感和自卑感,不能完成任务。

12~20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对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有信心,生活充满憧憬角色混乱,没有固定的标准,感到虚伪。

20~24岁(成人早期)亲密对孤独感情的共鸣,分享想法、工作和感情避免亲密,关系淡漠。

24~65岁繁殖对停滞能投人工作,有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能力失去对工作的兴趣,人际关系贫乏

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失望有秩序感和意义感怕死,对生活及生活中已得到的或没发生的事情感到痛苦、失望。

5、生态系统理论

代表人物是布朗芬布伦纳。他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的发展。

系统组成如下:

(1)微观系统:由个人实际参与的即时环境构成,是一真实的动力系统,每个人都影响他人或受他人影响;比如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成就动机的影响。

(2)中介系统:指微观系统间的内部联系或相互关系;

(3)外部系统:与微观环境间接发生联系的,儿童从未直接参与但仍会影响其发展的环境;(4)宏观系统:上述系统所在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主流价值观念、信念系统等;

(5)历时系统:个体或环境随时间的变化影响着发展的方向。

第二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方法

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研究设计

(1)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2)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就是对同一组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追踪考察。

(3)序列设计(或系列交叉设计):选取不同年代出生的被试作为不同的区组,对每一个区组进行追踪。例如研究者选取2、5、8岁三个年龄组的儿童,每两年考察一次儿童的自我概念,以了解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并考察出生年代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

2、横向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缺点

(1)横向研究

优点:研究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或特点,并从中分析出发展规律。

缺点:横向研究中不同年龄段的被试通常来自不同的群伙,因此横断研究中发现的不同年龄段被试之间的差异除了年龄或发展带来的差异外,还同时包含了不同群伙之间的差异。此外,由于每个被试只接受一次测查,所以不能看到被试的发展变化情况。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必须依靠纵向研究设计。

(2)纵向研究

优点:纵向研究要求在所研究的发展时间内反复观测和测量同一组的个体,它可以考察同一个体心理与行为特征的稳定性及其发展变化的模式,还可以从中发现一组被试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一般变化趋势,最后还能考察导致发展变化中的个体差异的原因。

缺点:首先是耗时耗费资金,特别是追踪时间较长、样本量较大时。其次是被试流失,影响样本的代表性。第三,研究问题的实效性,纵向研究不适合那些时效性非常强的问题。第四,纵向研究仍然存在群伙效应问题。最后,研究工具的有效性。在研究过程中,会出现更新的更有效的研究工具,从而使研究者陷于继续使用原来的工具还是改用新研究工具的两难状态。

3、以婴儿为研究对象,考察婴儿与母亲的亲子关系,观察法最适宜。

4、依据对“问”与“答”的限定情况,可以把访谈法分为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半结构

访谈。

第三章儿童早期依恋的发展

1、依恋

依恋特指儿童(特别是早期)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依恋建立的前提是识别记忆和客体永久性及人的永久性。以出现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为形成标志。以下这些都可以说明婴儿对母亲形成了依恋:母亲离开,比其他人更容易引起婴儿的焦虑情绪;有陌生人出现时,婴儿出现紧张、害怕,并试图接近母亲寻求安慰;母亲比其他人更容易抚慰婴儿;陌生人出现时,母亲在场时婴儿的紧张程度小于父亲在场时的紧张程度。

2、陌生情境法是用于依恋测量的实验工具。它是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于儿童日常生活的典型情境——陌生情境,观察儿童在逐次升级的压力情境下的多种行为反应,从而判断儿童依恋关系的前史、现状。这种方法基于的假设是:儿童被置于由亲子分离和陌生人的出现所导致的压力情境中,因而突出了其寻求安全的努力。陌生情境法最适用于12-18个月的儿童。

3、儿童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根据利用陌生情境法测定的儿童的行为特征尤其是其依恋的安全程度,把儿童依恋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安全型;

(2)回避型。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在分离时很少哭泣;在重聚的情节中,他们不会欢迎或接近母亲,在刚重聚时忽视母亲的到来。对陌生人的安慰和对母亲的安慰没有太大的区别;(3)反抗型;

(4)混乱型。

4、儿童依恋的发展

鲍尔贝(Bowlby,1969)依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或前依恋期(0-3个月)。这一时期,儿童还未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因而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机能性的行为反应,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与爱护。

(2)对人有选择反应阶段或依恋关系建立期(3-6个月)。这一时期的儿童出现了对熟悉人的识别再认,熟人较陌生人更易引起强烈的依恋反应,但仍然无区别地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或依恋关系明确期(6个月-2岁)。儿童对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这一时期儿童出现了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出现了对熟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并能与之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从而形成对特定个体的一致的依恋反应系统。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这时的儿童已能理解父母的需要,并与之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他们学会了为达到特定目的而有意地行动,并注意考虑他人的情感与目标。

第四章儿童的攻击行为

1、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任何有目的地伤害他人(或其它生物)的行为,而被伤害者则试图回避这种行为。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受害者知觉到是不友好的、消极的;攻击者是有意实施的生理或心理的伤害。比如小周诋毁小张是小偷;六年级的大强抢劫低年级孩子的零用钱。

2、工具性与敌意性攻击

哈吐普将攻击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前者是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攻击在这里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达到伤害以外的其他目的。后者又称以人为定向的攻击行为,是旨在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攻击者的主要目标在于伤害他人。

儿童的攻击行为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随着年龄增长,工具性攻击减少,敌意性攻击增多;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

3、根据社会学习假设,我们应当减少电视节目中的暴力情节,在电视节目中,树立非攻击

方式解决问题的榜样,以便减少儿童攻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班杜拉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观察学习指学习者不必亲自参与活动,也不须亲自体验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以及他们接受的强化来进行学习。观察学习在儿童行为的习得中是一种更重要的途径或机制。观察学习由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4个子过程组成。

5、儿童攻击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型。

儿童攻击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型由道奇提出。道奇认为,人对挫折、生气或明显的挑衅的反应更多的依赖于个人对社会信息的加工和解释方式,而不是出现在某一情境中的社会线索。儿童是带着过去的经验和某种目的进入每一社会情境中的,儿童对情境和它所提供的社会线索的反应将依赖于社会信息加工的5个步骤:(1)对输入信息的译码过程。包括对社会线索的知觉、寻找线索和对线索的集中注意。(2)解释过程。包括对记忆储存、目标人物和当前信息的整合,寻找解释,把信息与程序规则相匹配。(3)反应搜寻过程。包括寻找反应和生成潜在的反应。(4)反应决定过程。包括对潜在的反应的后果做出评定,对反应的适宜性进行评估,决定最终反应。(5)编码过程或执行反应过程。包括搜索行为的组成部分和解释反应。由于儿童过去经验和信息加工技能的不同,因此会导致攻击行为上的个体差异。

第五章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的一般概念

(1)动机/意图定义:凡是试图为他人提供正向结果的行为都可称为亲社会行为。

(2)行为定义: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无论行为发出者的动机如何,均可称为亲社会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3)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而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要比为了避免惩罚或为了获取报酬或社会赞许而引发的亲社会行为更具有道德性。2、移情

移情包括两种认知成分和一种情感成分,两种认知成分分别是辨别、命名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和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情感成分是移情反应能力。因而,从认知取向来说,移情是儿童对他人情绪、情感的理解,表现在儿童区分和辨别情感线索并推测他人内部情感状态;从情感取向来说,移情是儿童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

3、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社会规范主要包括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比如多多把自己

心爱的铅笔借给了她,因为红红也曾经把自己的橡皮借给多多),应得性规范。

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理论模型

1)艾森伯格提出的解释亲社会行为产生过程的模型。该模型把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分为3大部分: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确定助人意图阶段、意图和行为相联系阶段。

2)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能否注意受个体因素和个体对情境的解释两方面影响。个体因素又受社会化历史和社会——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个体对情境的解释,受特定情境特征和个体因素影响。

3)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紧急情况下,情感因素在决策过程重起主要作用。非紧急情况下,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人格特质起主要作用。个人目标层次体系在两种情况下都对助人决策有影响。

4)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是否采取行动受个人能力、人与情境变化两方面因素影响。亲社会行为结束后产生的自我评价对以后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5)评价。优点:各种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机统一在一起,阐述了作用机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缺点:仅适用解释满足他人需要的亲社会行为。没有考虑生物因素。

6)其他评价。

第六章儿童道德的发展

1、道德

道德指帮助个体明辨是非并由此表现相应行为的一系列原则或观念,个体会对表现出的有道德的行为感到自豪而对违反标准的行为感到内疚(或其他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研究方法:临床发

(2)道德发展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自律阶段是指儿童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除了看行为的结果以外,同时还要考虑行为发出者的动机。有些情况下,违背规则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

3、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1)研究工具:“道德两难故事”引发儿童的道德判断。

(2)基本观点:认知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且按顺序的阶段性发展过程。

(3)主要内容:3水平6阶段的道德发展水平。

1)前习俗道德水平

儿童的道德判断遵从权威提出的规则,目的在于避免惩罚或者获得奖赏。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根据行动的有形的结果判定行动的好坏,凡不受到惩罚和顺从权威的行动都被看作是对的。

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正确的行动就是能够满足本人的需要的行为。虽然发生了互惠关系,但主要表现为实用主义方式。

2)习俗道德水平

道德判断主要是根据获取赞赏的意愿或者为了服从于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

阶段3:好男孩——好女孩的取向。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赞扬的行为。十分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

阶段4:法律和秩序取向。注意中心是权威或规则。所谓正确即指完成个人职责、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的秩序。

3)后习俗道德水平

道德判断主要是根据社会契约和民主的法律或根据普遍的伦理和公平原则。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正确的行为是按社会所同意的标准来规定的。重要的是意识到个人主义的相对性以及需要与舆论一致。这一阶段具有一种功利主义色彩。

阶段6: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道德被解释为一种良心的决断。道德原则是自己选定的,根据抽象概念而不根据具体规则。

(4)评价:方法问题;被试性别问题;儿童道德判断的内容问题;其余观点。

第七章儿童自我的发展

1、自我概念指自我系统中的认知方面或描述性内容,它所表达的是人们关于自己身心特点的主观知识,所回答的是“我是谁”的问题。詹姆斯把自我分成主体我和客体我,儿童形成客体自我的标志是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2、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自我既反映经验又影响着经验。除了自我之外,每个人还有一个理想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它包括潜在的与自我有关的,且被个体高度评价的感知和意义。如果人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异太大,就会造成心理不健康。

3、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自我概念为个体的存在提供了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性,并引导其行为按照有利于保持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2)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即个体按照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解释自己与他人的行为。(3)决定个体的期望,即个体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期望和后继行为。

4、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指在没有外部指导或监视的情况下,个体维持其行为历程以达到某一特定目的的过程。自我控制则是指在目标受阻时,个体抑制其行为或改变行为发生的能力。大约3-4岁

以后,儿童才逐渐发展起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个体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对价值的内化和技能的获得。

第八章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

1、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即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其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而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追求成功的动机(Ts);一种是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即避免失败的动机(Tf)。这样,个体追求某一目标的总动机强度T就是由Ts和Tf共同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即:T=Ts-Tf =(Ms×Ps×Is)-(Mf×Pf×If),根据Ts和Tf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比如一个力求成功者,当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为50%时,其成就动机最强;一个避免失败者,当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为50%时,其成就动机最弱。

2、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为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其次,自我效能的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努力程度越高,也越能坚持下去。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3、成就目标分类

根据人们持有的两类能力观,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可以把个体的成就目标分为:(1)掌握目标,指个体把完成任务作为行为的目标,考虑的是自己是否掌握了任务,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个人努力的作用,把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提高能力的手段,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2)成绩目标,指个人把胜过他人,证明高能以回避对能力的负性评价为目标,把完成任务作为表现能力的手段,重视社会比较。

比如:高中生的会考以要求学生的知识达到某一标准为命题依据,而高考则以选拔人才为命题依据。根据成就目标理论,会考和高考实质分别表达了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

4、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5、主题统觉测验(TAT测验):一种投射测验,被麦克里兰用以测量成就动机。通常是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含意模糊的图片,要求被试根据这些图片编写故事。麦克里兰认为成就动机可以展现在人们的想象或幻想中,这些想象能表现出动机。根据被试编写的故事,可以了解到被试的成就动机。

第九章儿童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的发展

1、性别角色标准

性别角色标准指社会成员所公认的较适合于某一性别成员的价值、动机和行为模式。反映了社会对男性、女性行为适当性的不同期待。在每种文化内部及大多数文化之间都存在着非常一致的性别角色标准,但也有时代、文化的变异。

2、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大约出现在1岁半到2岁之间。

3、性别稳定性

性别稳定性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一般在3-4岁达到。

4、性别恒常性

性别恒常性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比如文文终于明白隔壁的叔叔虽然留了长头发,但他仍然是“叔叔”,而不是变成了“阿姨”。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性别稳定性是对自己性别的恒常,性别恒常性是对别人的恒常。

第十章家庭与儿童社会化

1、父母教养观念

父母教养观念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具体包括3个方面:儿童观、发展观和父母观。儿童观是指父母对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是被动接受外界影响,还是积极主动地获得发展这类问题的基本看法;发展观是指父母对儿童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观点或看法;父母观是指对父母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的看法。

2、父母的教养类型

鲍姆令特观察了儿童在家和在学校的一些行为,包括自主行为、成就动机、自我控制能力、情绪稳定性等,同时还访谈了父母,观察了亲子互动的情况,根据上述两个维度,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四类。

1)权威型:一种灵活的教养方式,成人给予孩子自主,向孩子谨慎地解释提出的限制,并且能够保证孩子听从他们的教导。

2)专断型:一种限制性的教养方式,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人会为孩子设定许多规则,希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通过权力而不是道理迫使孩子顺从,是高控制低接纳的。

3)放任型:这种教养方式下的父母几乎不对孩子做出要求,几乎不控制孩子的任何行为,表现为低控制髙接纳。

4)忽视型(不作为型):一种冷漠且过度许可的教养方式,父母既不关心孩子的现在,又不关心孩子将来的发展。

3、家庭的主要功能: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支持和保护功能、教育功能。

第十一章同伴关系与儿童社会化

1、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

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性质,在儿童与年长同伴之间的关系性质中,还包括互补成分。根据同伴之间的亲疏程度,同伴关系可以分为两种:同伴群体关系和友谊关系。

2、友谊:友谊是同伴关系的一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而非简单的喜爱或依恋的关系,它是一种较为持久的稳定性关系,以信任为基础,以亲密性支持为情感特征。

3、同伴群体关系的测量

测量同伴关系最典型的方法是社会测量技术,包括同伴提名法和同伴评定法。

(1)同伴提名法是指在一个社会群体中,让每个儿童根据所给定的同学名单或照片进行限定提名,让每个儿童说出他们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同伴。

(2)同伴评定法要求每个儿童根据具体化的量表对同伴群体内其他所有成员进行评定。

三、答题技巧

1、填空题和选择题

这两类题考察的内容一般都是一些比较小但是又非常重要的小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能是某种理论或某种观点的关键词,所以在学习某种理论或某个比较重要的方法等时,要把关键

性的词汇抓住。

2、名词解释

先把要解释的名词的结构进行一个分析,这样可以抓住这个名词的中心词是什么,抓住了中心词就不会出现答题偏差,甚至是答非所问的现象了。中心词表明你要回答的是哪一块的内容,而那些对中心词进行限定的词则告诉你对这个中心词进行解释时的偏重。比如,对“亲社会行为”的解释首先要看到社会行为,确定答题方向要往社会行为方面靠近,然后它又是亲社会行为,不是反社会行为或攻击行为。在找对了方向之后,就要与那些简单结构的名词一样,看大家平时的扎实学习了。另外,如果要解释的是某种理论,最好首先说明是谁提出的关于什么的理论,如果是某种研究的工具或方法,那么就要说明是谁提出的用来研究什么的方法或工具。

3、论述题

论述题的回答要比简答题更详细深入一些,需要对每个答案要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四、重点习题

(一)选择题

1、一名儿童在课堂上感到饥饿难耐,但是他没有拿出饼干充饥,而是依靠转移注意力来减轻饥饿感,直到下课。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是儿童的()在起作用。

A 本我

B 超我

C 自我

D 理想

2、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成人早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 信任对不信任

B 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亲密对孤独

3、中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交往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诚实谦让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是儿童()的过程。

A 个性化

B 社会化

C 道德化

D 学习化

4、妞妞很喜欢丫丫的洋娃娃,于是从丫丫手中抢走了洋娃娃。根据哈吐普的观点,妞妞的行为属于()

A 工具性攻击

B 社会攻击

C 敌意性攻击

D 欺负

5、文文终于明白隔壁的叔叔虽然留了长头发,但他仍然是“叔叔”,而不是变成了“阿姨”。这表明文文获得了()

A 性别化

B 性别认同

C 性别恒常性

D 性别稳定性

6、TAT测验指()

A 主题统觉测验

B 陌生情境法

C 同伴提名法

D 成人依恋访谈

7、根据成就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一个力求成功者,当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为50%时,其成就动机最强;

B 一个力求成功者,当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为50%时,其成就动机最弱;

C 一个避免失败者,当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为50%时,其成就动机最强;

D一个避免失败者,当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为50%时,其成就动机最弱。

8、下列哪些行为是攻击行为?()

A 医生给病人拔牙。

B 小周诋毁小张是小偷。

C 六年级的大强抢劫低年级孩子的零用钱。

D 游戏过程中,胖胖无意中将囡囡绊倒。

9、认识到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

A 性别化

B 性别认同

C 性别恒常性

D 性别稳定性

10、根据社会学习假设,我们应当(),以便减少儿童攻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A 减少电视节目中的暴力情节。

B 多给儿童看暴力节目,以便儿童宣泄攻击冲动。

C 在电视节目中,树立非攻击方式解决问题的榜样。

D 让电视故事中的人物对暴力行为表示许可。

(二)填空题

1、典型的测量同伴群体关系的社会测量技术包括和。

2、高控制低接纳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型的教养方式。

3、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社会规范主要包括、和应得性规范。

4、依据对“问”与“答”的限定情况,可以把访谈法分为、

和三类。

(三)名词解释

1、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2、纵向研究设计

3、友谊

4、工具性攻击

5、三我

6、社会性

(四)简答题

1、简述儿童攻击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型。

2、简述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

五、习题答案(仅供参考)

(一)选择题

1、C

2、D

3、B

4、A

5、C

6、A

7、AD

8、BC

9、D 10、AC

(二)填空题

1、同伴提名法,同伴评定法

2、专断

3、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

4、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

(三)名词解释

1、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指在没有外部指导或监视的情况下,个体维持其行为历程以达到某一特定目的的过程。自我控制则是指在目标受阻时,个体抑制其行为或改变行为发生的能力。大约3-4岁以后,儿童才逐渐发展起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个体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对价值的内化和技能的获得。

2、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就是对同一组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追踪考察。纵向研究要求在所研究的发展时间内反复观测和测量同一组的个体,它可以考察同一个体心理与行为特征的稳定性及其发展变化的模式,还可以从中发现一组被试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一般变化趋势,最后还能考察导致发展变化中的个体差异的原因。

3、友谊:友谊是同伴关系的一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而非简单的喜爱或依恋的关系,它是一种较为持久的稳定性关系,以信任为基础,以亲密性支持为情感特征。

4、工具性攻击:哈吐普对攻击行为分类中的一种,相对于敌意性攻击而言。儿童为了获得

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攻击在这里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达到伤害以外的其他目的。

5、三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由快乐原则支配。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它参考现实来调节本我,即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也会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本我表达最基本需要。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并寻找适合现实的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超我来决定自我采取的方法是否为道德规范所接受。自我处于人格的中层部分,服务于本我和超我,并竭力在二者之间实现平衡。

6、社会性:社会性是指相对于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物性而言,人在社会存在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社会特性的总和。社会性可以分为两类:(1)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如家庭出身、籍贯、居住地区等)所获得的先赋社会性;(2)通过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特性,如价值观念、道德判断标准、行为方式等,称为后成社会性。与个性不同,社会性揭示的是个体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强调的是人的共性。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儿童攻击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型由道奇提出。道奇认为,人对挫折、生气或明显的挑衅的反应更多的依赖于个人对社会信息的加工和解释方式,而不是出现在某一情境中的社会线索。

儿童是带着过去的经验和某种目的进入每一社会情境中的,儿童对情境和它所提供的社会线索的反应将依赖于社会信息加工的5个步骤:

(1)对输入信息的译码过程。包括对社会线索的知觉、寻找线索和对线索的集中注意。(2)解释过程。包括对记忆储存、目标人物和当前信息的整合,寻找解释,把信息与程序规则相匹配。

(3)反应搜寻过程。包括寻找反应和生成潜在的反应。

(4)反应决定过程。包括对潜在的反应的后果做出评定,对反应的适宜性进行评估,决定最终反应。

(5)编码过程或执行反应过程。包括搜索行为的组成部分和解释反应。

由于儿童过去经验和信息加工技能的不同,因此会导致攻击行为上的个体差异

2、答案要点

儿童的性别概念包括三个成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大约出现在1岁半到2岁之间。性别稳定性是儿童对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大约出现在3-4岁。性别恒常性是对人的性别不因为其外表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大约出现在6-7岁。

三者关系有以下特征:(1)性别认同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2)性别恒常性出现最晚,且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对其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影响不大;(3)大约在9岁左右,儿童开始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409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幼儿社会性教育专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我调控系)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2、(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 3、父母的教育目标与子女成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教育中所说的“(皮革马利翁效应)”效应来解释。 4、(社会行为技能)是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的终端表现。 5、(游戏)是幼儿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载体,是促进和提高儿童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 6、一份完整的社会教育活动教案,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延伸)。 7、幼儿园社会性教育对活动对象的评价包括(幼儿发展评价)和(教师评价)。 8、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最高表现是(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社会化是潜移默化的过程。(X) 2、个性倾向性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3、自我调控系统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标志。(√) 4、自我认知属于个性倾向性系统。(X) 5、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就是空间观点采择的典型实验。(√) 6、依恋建立期的婴儿形成了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X) 7、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 8、气质是人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社会基础,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程度。(X) 9、父母较高的期望容易使幼儿形成健康的个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0、同伴之间的友谊关系可以使幼儿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的需要。(√)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观点采择观点采择概括为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进行推断以及做出反应的能力 2、移情训练法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儿童在日后生活中会主动的理解和分享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 3、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构建价值体系,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和答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 信任对不信任 B 勤奋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亲密对孤独 2、皮亚杰采用哪种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A临床法B访谈法 C 实验法 D 问卷法 3、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 最近发展区B关键期 C 印刻期 D 潜伏期 4、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 A 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 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D 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5、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 A 把自身和物体分开 B 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C 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D 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6、儿童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除了看行为的结果以外,同时还要考虑行为发出者的动机。有些情况下,违背规则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这是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A 前道德阶段 B 自律道德阶段C他律道德阶段 D 后道德阶段 7、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 A 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 B 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 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 D 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8、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 A 性别化 B 性别认同 C 性别稳定性D性别恒常性 9、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印刻期 B 潜伏期 C 最近发展区 D 关键期 10、儿童的攻击行为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随着年龄增长,() A 工具性攻击增多,敌意性攻击减少 B 工具性攻击减少,敌意性攻击增多 C 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 D 身体攻击增多,言语攻击减少 11、中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交往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诚实谦让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是儿童()的过程。 A 个性化B道德化C社会化 D 学习化 12、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成人早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亲密对孤独 B 勤奋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信任对不信任 13、()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A华生B班杜拉 C 劳伦茨 D 斯金纳 14、研究者选取2、5、8岁三个年龄组的儿童,每两年考察一次儿童的自我概念,以了解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并考察出生年代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这是()研究。 A 横断研究 B 纵向研究 C 序列设计 15、在陌生情境测验中,婴儿对于母亲的离去没有表现出紧张,与母亲重聚也没有表现出热情,而是躲避母亲的拥抱。接受陌生人给予的安慰时的表现,与接受母亲给予的安慰时的表现没有差别。这个婴儿对母亲形成的依恋关系是() A 混乱型依恋B反抗型依恋C回避型依恋 D 安全型依恋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什么叫做生态系统理论? 2、什么叫做父母教养观念?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比较横向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缺点。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作业1.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作业1 1、试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内容。 1.社会性的产生 社会性需要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 首先,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 其次,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 2.社会性的内容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渐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 2、阐述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中,贯穿于学前儿童一日活动中,教师与学前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良好的师幼互动,在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与同伴交往、亲子交往等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增强学前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及探索精神2.有利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3.有利于加快学前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4.有利于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3、试述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4、试述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答:幼儿园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主要在三方面:第一,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第二,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第三,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重新协调与成人的关系。 5、你是如何评价儿童之间的争吵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 幼儿之间有争执,是好是坏在与教师本人如何看待,并以何种心态去解决。教师常常害怕幼儿之间发生争执,害怕会引起不良后果。其实,当教师正确掌握其冲突实质,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这些争执反而有利于幼儿的成长。 幼儿常常在争吵中获得一些知识:不是所有的东西自己喜欢就可以得到的,别人的就要借;自己不是故意弄疼别人的,只要好好地跟他说,就会解决的;玩具其实可以大家一起玩。 幼儿在争吵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平常不喜欢说话或不太愿意说话的幼儿,当与同伴争吵时,会变的聪明伶俐,用语丰富。 幼儿在争吵中提高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幼儿道德意识和道德准则是在生活中与他人 交往时,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因为有争执,才显现出规则和道德的存在与价值,才让幼儿意识到它并逐步理解它。 2.3.2 给幼儿一个宽松的环境 宽松的环境中,幼儿身心放松,增加了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之间关系的融洽,增加幼儿独立的探索与思考空间,避免了多余的紧张摩擦。宽松的环境包括,宽敞明亮的活动场地,丰富的活动材料,较少的限制,较多的鼓励等等。 2.3.3 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争执的基本技巧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最新教育文档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以幼儿社会性教育作为推行幼儿素质教育为主要抓手与突破口,将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同幼儿社会性素养及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切实促进幼儿身心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决定幼儿的社会认同感与未来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一环。因此,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组织和实施,不仅具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意义,更有着实现幼儿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转换,以及改革幼儿园课程与改革幼儿教育的普遍意义。 一、基本途径 幼儿在幼儿园中一日的生活和学习情境就构成了幼儿直接触碰到社会环境,它是有效培养幼儿社会化素质的平台,是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的重要舞台。在实践中,笔者依据幼儿的特点和社会性教育的要求,设计了以下几种社会性教育实施途径:第一,专题活动。以幼儿社会性素质养成与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为目标的系列活动课程。重点选择对幼儿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典型事例或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社会事件为主题,并以此开发、创设丰富多样的专题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教育。比如,以“我的儿童节”为主题,组织幼儿创作绘画,并把选出的幼儿的优秀作品粘贴在荣誉墙上,供其他幼儿学习。 第二,渗透活动。在幼儿社会性教育统摄下,将幼儿社会性课程的内容向其他常规课程与活动渗透。如,通过把幼儿在园中

的日常活动和教学活动课程与培养幼儿的社会性素养、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结合起来,将对幼儿的社会性教育渗透其中,当然还要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培养,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性素养的幼儿。 第三,生活模拟。幼儿教育活动中,笔者常采用“角色游戏”的教育方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也是开展社会性教育的良好途径。首先,将通常的角色游戏转换为“生活仿真”游戏,强化游戏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对应性关系,加强游戏的生活“真实性”及其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增强对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效果;其次,对角色游戏进行创新改造,如,把简单的游戏内容改造成丰富、稍复杂些的社会生活场景,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丰富的角色情感态度和责任,从而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幼儿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第四,家庭强化。幼儿社会化行为的习惯与能力,首先来自家庭生活的濡染,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获得强化。家庭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的自觉程度如何,对幼儿社会性教育有着重要作用与影响,是实施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一环。因此,幼儿园可通过开展对家长的社会性教育的帮助、服务与指导,建立向幼儿家庭开放与功能辐射的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新型课程。 第五,社区活动。社会生活始终是影响幼儿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因素。将幼儿与大众传媒的接触纳入社会性教育的课程内容,

电大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

第1题?单选题(2分)?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个阶段?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参考答案:A 第2题?单选题(2分)? 1904年1月,清朝政府出台的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是()? A??《钦定学堂章程》 B??《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C??《暂行幼稚园课程标准》 D??《三民主义教育原则》 参考答案:B 第3题?单选题(2分)?()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成为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着作。 A??张宗麟 B??张雪门 C??陈鹤琴 D??陶行知 参考答案:A 第4题?单选题(2分)?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成为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第三阶段的主要标志。选项A选项B选项C选项D答案:B A??《幼儿园工作规程》 B??《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C??《幼稚教育新论》 D??《中国北方幼稚园课程大纲》 参考答案:B 第5题?单选题(2分)? “的社会化主要指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提出这一观点的是()A??陈会昌 B??埃尔金 C??齐格勒 D??缪森 参考答案:C 第6题?单选题(2分)?在幼儿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中,认识自我、他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属于()。A??认知社会化 B??道德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职业社会化 参考答案:A 第7题?单选题(2分)? “体对自己所持有的态度”指的是()。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评价 参考答案:B 第8题?单选题(2分)?儿童社会认知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体验 C??权威认知 D??观点采择 参考答案:D 第9题?单选题(2分)?和妈妈在一起时对探究玩具不感兴趣,当妈妈离开时也未表现出特别的焦虑与紧张”这种属于()。 A??安全依恋 B??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C??反抗性不安全依恋 D??无组织型依恋 参考答案:B 第10题?单选题(2分)?开始能够主动寻找游戏伙伴是哪个年龄阶段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 A?? 2—3 岁 B?? 4 岁 C?? 5 岁 D?? 6—7 岁 参考答案:B 第11题?单选题(2分)?在幼儿亲社会行为中,最为常见的是()。 A??合作行为 B??分享行为 C??助人行为 D??安慰行为 参考答案:A 第12题?单选题(2分)?婴幼儿依恋建立期主要在() A??出生至2个月 B?? 2个月至7-12个月 C?? 7-12个月至24个月 D?? 24个月以上 参考答案:B 第13题?单选题(2分)?自尊心、自信心、自我价值感、成就感、进取心等情感属于()A??自我认知 B??自我情感体验 C??自我控制 D??社会情感 参考答案:B

秋《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在线作业

1.第1题 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 A.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 B.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 D.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2.第2题

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__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3.第3题 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直到______个月大他们才能看清楚。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4.第4题 儿童用一个在碗的上方搅动的动作代替一把汤匙,或者把胳膊绕道头上象征绞人的绳索,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5.第5题 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末时,就已经能够运用感官去使用客体,例如,用一只杯子做喝水的动作。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6.第6题 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B.私密空间 C.轴向空间 D.末梢空间 答案:A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7.第7题 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A.这些水果中的桃子,你喜欢么? B.今天是谁送你来的? C.你今天是怎么来的?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各章节重点内容学习辅导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各章节重点内容学习辅导 社科系李金艳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课程是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了解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从而能有针对性的设计与组织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使我们的教育能真正适应幼儿的发展,帮助并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分为七章,第一至三章是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理论,第四至七章是有关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具体实施的内容,下面就各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以便大家学习。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一、重点概念 1、个性:个性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构建价值体系,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3、幼儿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 二、重点掌握 1、幼儿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自我调控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道德品质。 3、幼儿社会化的功能: (1)培养儿童的社会角色意识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网上作业参考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任务一

第35题(已答). 谨慎规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道德规则适用于那些对自己身心有消极后果的行为。错 第36题(已答). 儿童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对 第37题(已答). 儿童自尊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直线上升的趋势。错 第38题(已答). 儿童约从6岁开始,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儿童开始逐步学习控制自己的活动和情绪。错 第39题(已答). 实验研究得出在父母控制中,父母如给儿童有效的言语指导,可增强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对 第40题(已答). 城市儿童是通过更强烈的获得他人的尊重来保持自尊,农村儿童则更看重自己的体能。对 第41题(已答). 个体的外貌或外表的吸引力不会影响个人的自尊。错 第42题(已答). 2——3岁的孩子攻击别人的原因主要是争夺玩具,攻击行为通常是工具性的。对 第43题(已答). 学前期儿童变得越来越受同伴的影响,儿童与同伴的主要交往形式是游戏。对 第44题(已答).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对 第45题(已答). 儿童社会的发展是从认识自我到认识他人,再到相互关系。错

任务二

第16题(已答). 核心家庭比非核心家庭更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错 第17题(已答). 幼儿同伴交往和师幼互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对 第18题(已答). 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模仿和支持无益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错 第19题(已答). 社会文化是影响幼儿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对 第20题(已答). 父母的文化水平和修养水平较高,孩子的社会化程度就越高。错 第21题(已答). 家庭是幼儿最早和最直接的社会化场所。对 第22题(已答). 父母离婚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对 第23题(已答).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制定要高于幼儿发展水平的现状,要在幼儿努力及教师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高度。对 第24题(已答).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不必考虑社会现实的需要。错 第25题(已答). 69岁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错 第26题(已答). 选择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是社会领域课程设计的首要步骤。错 第27题(已答). 幼儿阶段,儿童心理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及心理和行为的无意识性。对 第28题(已答).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最高表现。对 第29题(已答). 观点采择是社会认知的前提和基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初萌芽和体现。错 第30题(已答). 《纲要》和《规程》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统领性文件,幼儿园的所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以此为依据。对 第31题(已答). 所谓目标的准确性,是指在目标的界定上,能准确找到每个年龄幼儿发展阶段上的切入点。对 第32题(已答). 教育方法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是一切课程活动的指针。错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在线作业

触觉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很敏感了,尤其是用舌头和嘴等敏感器官来杰出外物。_____个月大的婴儿会通过触摸来认识物体。 A.3 B.6 C.10 D.12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第2题 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__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3.第3题 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婴儿会用汤匙在杯子里搅动,喂一个玩具娃娃,给她梳头,哄她睡觉。 A.3 B.2 C.1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4.第4题 以下表扬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 A.做得不错,你太棒啦 B.你今天的表现真好。 C.上次你爬到第一层,这次已经爬到最高层了。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B.私密空间 C.轴向空间 D.末梢空间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6.第6题 人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______个月时婴儿仅凭声音就能辨认出他们的父母或照看者。 A.3 B.6 C.10 D.12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7.第7题 妈妈对孩子说:“小孩不能烫衣服,否则会烫伤”,孩子说:“长大、长大、长大,我现在是大姐姐了”。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8.第8题 _________的儿童很容易大声地、时间地笑、要么就发脾气。 A.容易型 B.迟缓型 C.困难型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017电大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docx

--WORD格式 -- 可编辑 -- 2017 电大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 第 1 题单选题(2 分 )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个阶段?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参考答案: A 第 2 题单选题(2 分 ) 1904 年 1 月,清朝政府出台的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是()?A《钦定学堂章程》 B《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C《暂行幼稚园课程标准》 D《三民主义教育原则》 参考答案:B 第 3 题单选题 (2 分 ) ()在 20 世纪 30 年代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成为我国幼教 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著作。 A张宗麟 B张雪门 C陈鹤琴 D陶行知参 考答案: A 第 4 题单选题 (2 分 ) 2001 年 7 月,国家教育部颁发(),成为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第三阶 段的主要标志。选项 A 选项 B 选项 C 选项 D 答案: B A 《幼儿园工作规程》 B《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C《幼稚教育新论》

D《中国北方幼稚园课程大纲》 参考答案: B 第 5 题单选题 (2 分 ) “人的社会化主要指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A陈会昌 B埃尔金 C齐格勒 D缪森 参考答案:C --

--WORD格式 -- 可编辑 -- 第 6 题单选题 (2 分 ) 在幼儿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中,认识自我、他人、自我与他人的关 系属于()。 A认知社会化 B道德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职业社会化 参考答案: A 第 7 题单选题(2 分 )“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态度”指的是()。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评价 参考答案: B 第 8 题单选题(2 分 )儿童社会认知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体验 C权威认知 D观点采择 参考答案: D 第 9 题单选题(2 分 )“和妈妈在一起时对探究玩具不感兴趣,当妈妈离开时也未表现出特别的焦虑与紧张”,这种属于()。 A安全依恋 B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C反抗性不安全依恋 D无组织型依恋 参考答案: B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重点辅导 第一章重点辅导: 1.家庭教养方式、师幼互动、同伴、大众传媒等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家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的教养方式实现的,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社会性发展影响也不同。教育方式主要有如下四种类型:民主型(家长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意见,允许孩子表达、表现自己,给予孩子充分的交往机会);专制型(父母不允许孩子违背大人的意志,不容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给予孩子温暖、同情较少,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宠爱娇惯、过度保护);忽视型(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不热情,忽视孩子的需求,和孩子缺乏交流和沟通)另外,家庭环境中的物质条件,亲子关系对孩子社会性发展都有影响。 幼儿园环境对孩子社会性影响:(1)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影响。幼儿园园舍、活动室、儿童活动材料等构成了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这些物质的选择、安排和布置等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2)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影响。这主要是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气氛等。具体体现在教室与儿童、儿童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很大。教师是儿童在幼儿园的主要交往者,而且每天照顾和管理儿童的生活,传授给他们知识、技能等,使儿童把教师当成心目中的权威。他们往往把教师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不知不觉地去模仿教师的言行、举动,通过对教师的观察、模仿等进行着大量的社会学习。 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重新协调与成人的关系。 大众传媒的影响:在社会文化的各种传播媒介中,大众传媒的影响最为深广。儿童一出生就处在大众传媒的包围之中,它作为一种社会环境,甚至作为生存环境的一部分,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独特的重要影响。 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有三种,即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百分组成。新生儿人格结构中的唯一成分是本我。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上,弗洛伊德是一位阶段论者。他认为,儿童情绪与动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他把这些阶段称之为“性心理发展阶段”或“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这些阶段是根据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身体的哪些器官为儿童提供“力比多”的满足来划分的。由此,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潜伏期和生殖早期。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和沃尔特斯。班杜拉在建构其社会学

儿童社会性发展知识讲解

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 名词解释 1. 观点采择: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每小题3分) 2. 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每小题3分) 3. 合作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每小题3分) 4. 镜像自我:儿童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等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每小题3分) 5. 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的要求。 1. 父母教养观念: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每小题3分) 2.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每小题3分) 3. 心理理论: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每小题3分) 4.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每小题3分) 5. 挫折-攻击假说:多拉德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由挫折所致。60年代贝科威茨修正后认为,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只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和准备状态。(每小题3分) 四、简答题 1. 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共5分) 答: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 (1)微系统,是个人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环境。 (2)中间系统,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如家庭环境质量。 (3)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 (4)宏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如政府的就业政策。 2. 简述友谊关系的功能。(共5分) 答: (1)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2)友谊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交往和娱乐的机会。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oc

0137《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包括以下四种题型: 1、选择题 2、填空题 3、名词解释 4、简答题 二、复习重点内容 绪论 1、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交往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诚实谦让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2、我们通过教育活动,可以改变儿童的价值观、自我概念和行为方式。 3、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相对于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物性而言,人在社会存在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社会特性的总和。社会性可以分为两类:(1)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如家庭出身、籍贯、居住地区等)所获得的先赋社会性;(2)通过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特性,如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称为后成社会性。与个性不同,社会性揭示的是个体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强调的是人的共性。 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三我)。本我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由快乐原则支配。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它参考现实来调节本我,即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也会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本我表达最基本需要。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并寻找适合现实的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超我来决定自我采取的方法是否为道德规范所接受。自我处于人格的中层部分,服务于本我和超我,并竭力在二者之间实现平衡。 比如:一名儿童在课堂上感到饥饿难耐,但是他没有拿出饼干充饥,而是依靠转移注意力来减轻饥饿感,直到下课。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是儿童的自我在起作用。 (1)口唇期 出生到1岁左右,婴儿的大部分活动在口腔,其性感区是口腔。 这时的活动会影响成年期的人格特征。如喜欢撕咬的儿童日后可能成为喜欢进行言语攻击的人。 (2)肛门期 自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 父母必须训练儿童正确的排便行为,儿童要学会在到达厕所之前忍耐排便的冲动。这时候儿童会体验到本能冲动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3)性器期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作业2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课程作业2 1.阐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含义。 《纲要》提出的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是: 1.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于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懂得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家乡和祖国。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教育,旨在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使儿童从出生时的自然人,成长为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在此过程中发展其社会性。 2.试述确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 1.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特点和需要。实施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首先要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和规律,确定符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目标,确保每一个幼儿的社会化水平得到充分发展。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要求不同,同样对每个个体的社会化水平、内容都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幼儿社会领域目标一定要结合当前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个体的要求,确定符合幼儿水平、发展要求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目标,引导幼儿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积极良好的社会性。 3.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分解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 1.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明确的教育目标意识,一方面体现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教育活动过程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教师善于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敏锐地发现并捕捉各种教育机会,促进幼儿在社会情感和态度、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2.教师应合理地分解目标 (1)分解目标要逐渐具体化 (2)注意目标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及与其他领域发展目标的联系 3.选择利用科学有效的活动 (1)注意提供良好的环境 (2)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去实现 (3)与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

中班社会性教育教案

中班社会性教育教案 【篇一:中班社会教案:自我介绍】 【活动目标】 1、相互认识,从小培养幼儿对小朋友、家人、老师有礼貌的好习惯。 2、让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名字,培养幼儿的自我识及口头表达能力。【活动准备】 小熊布绒玩具一个。 【活动过程】 一、集中活动 宝宝们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和老师一起来拍拍手 二、活动流程介绍: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做五个亲子游戏,社会活动《自我介绍》,语 言几款《两只小象》,音乐活动《好孩子》,美术活动《月亮姐姐 的女朋友》体能活动《小兔拔萝卜》。 1、导入活动。 拿出玩具小熊和小朋友打招呼:“大家好,我是小熊豆豆,今年2岁半,愿和大家做朋友,小朋友你人想交朋友吗?也来和大家打个招 呼认识一下吧”。 2、展开活动。 请这位小朋友过来介绍自己(介绍过程),ⅹⅹ很棒,妈妈们鼓励下,ⅹⅹ欢迎你,(依次介绍到最后) 小朋友都相互知道了名字,下面请妈妈带自己的孩子相互认识一下,握个手交个朋友(认识过程,老师巡回指导) 3、结束活动。 现在请妈妈和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我们(jy135幼儿教育) 的这个社会活动主要是教小朋友要有礼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三、活动延伸。 妈妈在以后带小朋友出入公共场所时,要多鼓励自己的孩子多交朋友,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四、活动评析。 【篇二:幼儿园中班安全教育活动教案8篇】 1、幼儿园中班安全教育活动:厨房里的危险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了解厨房里的危险有哪些,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2、学会保护自己,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活动准备:幼儿每人一套《安全伴我行》手册、图片。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一),提问并引出主题。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厨房) 2、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是厨房?(有刀、铲、炉等物) 3、你家有厨房吗?(有)厨房在什么地方? 4、小结:厨房里有这么多东西,小孩子个子矮,应少到厨房里去玩,为什么呢?因为厨房中隐藏了很多种危险。 三、知道:第一种危险:厨房中刀具的危险。 1、出示刀:玩具刀与真刀的对比。轻和重、大和小的对比。 2、提问:厨房里的刀是拿来做什么的?如果小朋友去厨房玩刀,刀 不小心落在自己的脚上,会怎样? 3、出示图(二):一个小孩玩厨房里的刀,刀落地,差点落在幼儿 脚上,真危险。让幼儿看图和感知一下真刀,让其明白:厨房里的 真刀不能玩,如果不小心落在地上,脚上都会受伤,还会砸着脚趾,很危险! 四、第二种危险:厨房燃气炉的危险 1、让个别幼儿找出燃气炉玩具,让小朋友想想厨房中燃气炉有危险吗?有哪些危险? 2、出示图(三):一个小孩在厨房里自己去开燃气炉,爆出了火光,射在小孩脸上。 3、师:小朋友自己不能开燃气炉,因年龄小,掌握不好开关,燃气 泄漏会中毒,还会引发燃气爆炸的。 五、第三种危险:炒菜时油爆在脸上,眼睛里的危险。 1、出示图(四),让幼儿观察后讲出:妈妈在炒菜,个子矮、年龄 小的孩子不能靠近锅边,油爆在脸上、眼睛里,小朋友哭了。 2、知炒菜的油爆在脸、眼上,会烧伤、会瞎眼等。 六、第四种危险:用热水瓶自己倒水,从炉子上取放的危险。 1、出地图(五):一小女孩手抱开水瓶自己去厨房倒炉子上的开水。 2、让小朋友说出图中的危险。 3、师:烧开的水或刚做好的饭菜温度高,不小心碰倒了会被烫伤的。 七、要避免这些危险,有什么办法?(远离厨房,不一个人在厨房 里玩??)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_0004(浙江电大-课程号_3305820)参考资料全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0004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课程代码:3305820 参考资料 试卷总分:100 判断题(共15题,共15分) 1.(1分)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社会性要求是一样的。 √ × 参考答案:× 2.(1分) 分解社会领域教育目标主要应根据《纲要》的精神,不需要过多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 √ × 参考答案:× 3.(1分) 价值澄清应答的时间可以较长,以便在应答中引导儿童认清自己的价值取向。√ × 参考答案:× 4.(1分) 编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方案的第一步是界定尺度并形成标准体系。 √ × 参考答案:× 5.(1分) “4岁的小亮在电视上看到小哥哥在大海里游泳很羡慕,第二天他就告诉老师说他去大海里玩了。”这是说谎行为,需要进行批评纠正。 √

× 参考答案:× 6.(1分)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儿童、儿童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 √ × 参考答案:√ 7.(1分) 婴儿一出生就预示着其社会性发展的开始。 √ × 参考答案:√ 8.(1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之中不应该引进幼儿理财教育。 √ × 参考答案:× 9.(1分) 在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中,在儿童中出现的某些不是真正很严重的问题上,教师可以采取积极的忽略态度。 √ × 参考答案:√ 10.(1分) 婴儿对母亲的信任感的最初征兆表现在婴儿可以让她脱离自己的视线而不过分地感到焦虑和愤怒。 √ ×

参考答案:√ 11.(1分) 电视可能使儿童变得孤独、冷漠。 √ × 参考答案:√ 12.(1分) 儿童的气质类型对其社会性发展不会产生影响。 √ × 参考答案:× 13.(1分) 新生儿已具有明显的情绪反应。 √ × 参考答案:√ 14.(1分) 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而言,精神环境的创设更为重要。 √ × 参考答案:√ 15.(1分) 应提倡尽早地发展幼儿形成稳固的中心兴趣。 √ ×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 16.(2分) 成人对幼儿不理睬,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惩罚手段,原因是()。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触觉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很敏感了,尤其是用舌头和嘴等敏感器官来杰出外物。_____个月大 的婴儿会通过触摸来认识物体。C.10 2.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 _________A.客体代替 3.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婴儿会用汤匙在杯子里搅动,喂一个玩具娃娃, 给她梳头,哄她睡觉。B.2 4.以下表扬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C.上次你爬到第一层,这次已经爬到最高层了。 5._________的儿童很容易大声地、时间地笑、要么就发脾气。C.困难型 6._____方位是最直接的身体朝向,这是表示问候、安慰、打斗和亲密对话的方位。C.面对面 7.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8.人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______个月时婴儿仅凭声音就能辨认出他们的父母或照看者。B.6 9.妈妈对孩子说:“小孩不能烫衣服,否则会烫伤”,孩子说:“长大、长大、长大,我现在是 大姐姐了”。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C.时空转换 10.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末时,就已经能够运用感官去使用客体,例如,用 一只杯子做喝水的动作。C.1 11.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时,他或她能给玩具指派角色,换句话说,玩具娃 娃要去“拿起汤匙”,然后“吃东西”。A.3 12.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直到______个月大他们才能看清楚。B.6 13.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C.你今天是怎么来的? 14.埃克曼和弗里森描述了非言语行为的一些作用。就像握手、点头或挥手这样的姿势通常被作为 ________来使用。B.象征 15.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_______个月时在具备完善的视力。D.12 16.探究性游戏一包包括了三个步骤:_________、动手研究、提出问题。A.客体获得 17.__________是指身体和衣服、头发或饰物之间的区域。B.私密空间 18.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婴儿意识到另一个人不是自我的一部分,这种能力是逐渐获 得的。这种能力是学习其他东西的基础。B.4 19._________方位常常表示逃避或有隐瞒的意图。A.回避 20.作为一名专业儿童工作者,需要A.有爱心B.有耐心C.愿意努力工作D.思想开放E.有幽默感 21.社会经验的习得遵循的原则A.儿童是积极的社会学习者B.儿童社会习得方式多样化C.儿童喜 欢适度挑战性学习D.儿童社会习得是渐进过程 22.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儿童不能区分自己和父母。A.1 23.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24.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A.把成功归因为稳定 因素 25.()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B.班杜拉 26.考察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成就动机的影响,这是在()系统水平上进行的研究。A.微观 27.儿童用一个在碗的上方搅动的动作代替一把汤匙,或者把胳膊绕道头上象征绞人的绳索,这种 现象属于_______.B.客体虚构 28.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C.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29.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理解其他人用语言表达出得想 法。D.6 30.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2岁末,儿童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自己。C.5 31.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C.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32.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D.性别恒 常性

研究儿童社会性教育的文献回顾

研究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因素的文献回顾 09学前(3)00915734 朱梦教育学者和心理学家们在研究影响儿童社会性因素的问题时,多采用结构范式,我国对儿童社会性的广泛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从国外引进,此前做出较多研究的是在国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范围广泛且详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社会化,对儿童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主要讨论的包括儿童自身的个性,家庭,幼儿园等。下文中,我们将对有关研究加以简要说明。 在个性方面,个性所具有的各种特点和各种成分决定着儿童人格的基本雏形。在个性中,儿童气质的特点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外心理学家切斯等人于1976年通过对大量儿童的考虑和追踪,将儿童气质类型分为三种:易带的孩子,难带的孩子,迟缓的孩子。美国的托马斯经过了长达20多年的研究,将婴儿的气质也划分为三种: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缓慢发动型,与切斯的基本吻合。对儿童气质的划分为成人照看儿童提供了方法的参考。目前在我国,关于气质类型对儿童的影响也大多借鉴于国外的研究。我国学者刘金花也对早期亲子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做过研究,得出了四个结论,因此儿童年龄越小,可塑性就越大,因此必须重视早期个性的依恋关系对儿童的影响作用。我国教育学者张玲,李玉婵于2010年3月发表了《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与启示》一文,指出了依恋与儿童未来的人际关系,依恋与精神病,依恋与儿童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因此,建立儿童早期安全型依恋的任务非常紧迫。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指出了儿童在7岁前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在此打下了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