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7.45 KB
- 文档页数:4
《琵琶行》教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1.2 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琵琶行》的诗歌文本讲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解答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提问反馈收集学生对《琵琶行》背景及作者的理解程度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分析《琵琶行》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琵琶行》的词句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2.3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诗歌解析使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韵律、意象等元素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诗歌解析过程中的理解和反馈收集学生的解析思路和观点第三章:角色扮演3.1 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3.2 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扮演诗歌中的不同角色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故事情节3.3 教学方法提供角色扮演的指导和技巧使用多媒体展示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元素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反馈收集学生的表演内容和创意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从《琵琶行》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提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技巧引导学生从《琵琶行》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诗歌创作的方法和示例提供创作的空间和指导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和反馈收集学生的创作内容和表达方式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拓展学习5.2 教学内容回顾《琵琶行》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拓展学习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5.4 教学评估收集学生对诗歌意义和拓展学习的理解程度第六章:互动讨论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深化对《琵琶行》主题的理解和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文关怀6.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提供相关讨论素材和问题引导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促进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6.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第七章:音乐与诗歌结合7.1 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对音乐与诗歌结合的感受力培养学生对艺术综合欣赏的能力7.2 教学内容播放不同艺术家演唱的《琵琶行》歌曲版本分析音乐与诗歌结合的艺术效果和情感表达7.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播放不同版本的《琵琶行》歌曲引导学生对比诗歌和音乐,感受二者的结合7.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欣赏音乐与诗歌结合时的反应和感受收集学生对音乐与诗歌结合效果的评价和建议第八章:课后作业与反思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8.2 教学内容布置与《琵琶行》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心得体会或创作一首以《琵琶行》为灵感的诗歌8.3 教学方法提供清晰的作业要求和反思指南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个人思考和感受8.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深度第九章:多元文化视角9.1 教学目标拓宽学生对《琵琶行》文化价值的认识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和比较的能力9.2 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琵琶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绎和影响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探讨文化差异9.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文化视角下的《琵琶行》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比较和讨论9.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跨文化比较中的兴趣和参与度收集学生的比较分析和观点阐述10.1 教学目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课程效果10.2 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回顾整个课程的重要内容和学生的参与情况10.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课程回顾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课程反思10.4 教学评估收集学生的课程反馈和学习评价评价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欣赏和创作能力的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导入:重点关注学生对《琵琶行》背景及作者白居易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
《琵琶行》教案设计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文。
(2)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琵琶音乐的韵味。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古代音乐文化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感受诗的韵律美,并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解析。
5.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朗读和背诵《琵琶行》,了解古代音乐文化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诗句为例,分析诗人的创作特点。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魅力,增强课堂趣味性。
4.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课堂互动性。
七、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琵琶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古代音乐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
《琵琶行》教案《琵琶行》教案模板汇总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教案篇1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课前预习:朗读该诗,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课时:琵琶行(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3·翻译该诗。
评价任务:1·初读课文,度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理解内容。
3·能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一、读一读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字词,注意读音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秋月白(bó)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 bì)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2、听配乐朗读3、自由散读二、译一译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
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
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
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通用11篇)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感受“声中之情”教学步骤1、导入:白居易去世,大中皇帝以诗吊之,其中有这么两句:“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长恨歌》以写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出名,《琵琶行》则以出色的音乐描写及诗中所包含的满腔悲愤而感人至深。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表白早已成为恋人们的憧憬与向往,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更因其命运多舛相惜相知而成为千古绝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声声琵琶,解读《琵琶行》。
2、播放配乐朗诵,调动阅读气氛。
思考:诗中琵琶女有几次弹奏,找出诗中写琵琶女琵琶弹奏效果的句子。
3、三次琵琶弹奏,写琵琶女琵琶弹奏效果的句子有以下三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学生齐读,教师板书三组句子。
4、这三组句子都是从侧面表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的,声音无形,摹声最难,琵琶女究竟有着怎样精湛的琵琶技艺,诗人又是怎样表现她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的,才能达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的奇特效果呢?阅读第二段中写琵琶女演奏琵琶的部分诗句,学生讨论写作手法。
a.以声传情,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b.以声喻声,以形写声c.象声词双声词摹写,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侧面烘托 (结合朗读指导)5、一曲琵琶曲让众人动容,一篇《琵琶行》令我们黯然神伤。
如此美妙的琵琶声中,埋藏了如此的悲愤。
在我们为其不公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时,我们能否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这琵琶声能诉尽心中哪无限事?(第2段第3段结合阅读)。
《琵琶行》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琵琶行》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琵琶行》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背景;(2)读懂《琵琶行》的文字;(3)理解并分析《琵琶行》的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形象;(4)领悟《琵琶行》所蕴含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5)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品质,使其理解自然、尊重人性,具有一定的人文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掌握《琵琶行》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的性格做出判断; (2)领悟《琵琶行》所蕴含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词汇,句式结构以及修辞手法;(2)理解《琵琶行》中运用的地理、历史、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情境导入通过自然拍摄的美景图片和轻松愉快的音乐,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
然后在这个背景下,让学生听一遍琵琶曲的演奏录音,营造出《琵琶行》的历史情感氛围。
2. 导读讲解对唐代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简单的梳理。
通过引导学生询问问题方式,让学生发现掌握《琵琶行》的背景知识是必要的。
3. 文本解读先单人独自阅读课文,然后分组展开分析研讨。
分析研讨时,学生们先把生词、句式、文化知识摆出来,集中来分析理解,将分析结果汇总,进行总结,并对话题进行扩展讨论和探究。
4. 互动演练用多种方式进行演练,如角色扮演、朗读比赛、文本口头演讲、针对性的展示学习成果等,巩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5. 思维启发让学生对《琵琶行》的人物形象、情节、心理状态、历史背景等多方面进行剖析思考,培养他们解读看待古文本的深度、广度和强度。
四、教学总结通过记录谈话、口头讲评、评分评价、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评判学生完成课程的各方面情况,并为编写教案设计课程的高质量学习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琵琶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琵琶行》的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自身被贬的愤懑。
(2)赏析诗歌中音乐描写的精彩段落,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用典、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赏析法:对诗歌中的精彩段落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琵琶曲,引出课题《琵琶行》。
提问学生对琵琶这种乐器的了解,以及是否听过与琵琶有关的故事或诗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重点强调他的诗歌创作主张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讲述《琵琶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被贬江州的遭遇,为理解诗歌的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诗歌内容解读(1)请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2)逐句解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琵琶女身世和演奏技艺的词句,以及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5、主题和情感探讨(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思考诗人通过琵琶女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批判,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愤懑。
6、艺术手法分析(1)分析诗歌中音乐描写的段落,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让学生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其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琵琶行》教案(多媒体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琵琶行》的背景、作者及诗歌的基本内容;(2)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诗歌的相关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2)采用分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同情心和同理心;(3)通过诗歌的学习,感悟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2. 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3. 多媒体技术的创新运用。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诗歌的背景、意象等;2. 课堂讲解: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4.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诗歌创新展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兴趣;2. 展示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相关内容,如意象、情感等;3. 讲解诗歌:详细讲解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5.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诗歌创新展示;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创新实践:评价学生在诗歌创新展示中的表现,考查学生的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琵琶信息可视化设计《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给大家分享了琵琶行的教学设计,一起来借鉴!教学目标把握住诗歌基本内容,归纳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把握诗人的情感的变化。
介绍、掌控诗歌的抒发技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抒发技巧。
教学难点: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解题1、体裁上《琵琶行》中的“行”,“乐曲”的意思,从形式上属于歌行体,古体诗,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形式较自由,模拟汉代的“乐府诗”,用新题材写事实,形成“新乐府诗”。
乐府诗发展历史:汉乐府“缘事而播发”→曹操诸人“借古题而写下时事”→杜甫的“因事立题”→经元稹、顾况等一脉相承,至白居易更沦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准则,即为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文章分作时而著,歌诗分作事而作”。
为此,白居易等人发起了“新乐府运动”,提倡“汉乐府精神”。
2、题材上《琵琶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借助叙述琵琶女的苦难身世、经历、遭遇,来书写自己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
在诗歌风格上,富有现实主义色彩。
作者的身世背景可以根据第三册语文课本第40页课下注释3,即“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时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引导学生从注释中挖掘诗人的身世背景。
诗文的背诵和翻译官1、可以放录音让学生听全诗。
放录音的话,学生只听不读,效果较差。
2、不如打听6个同学背诵全诗,6个同学分别读诗前“序文”和五段“诗文”。
3、同时再找6个同学通译全诗,6个同学分别读诗前“序文”的译文和五段“诗文”的译文。
诗文较长,背诵和翻译官全诗,不仅复习、熟识了全诗,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和摆录音较之,效果可以更好。
诗歌内容的解析和归纳(一)序文与诗文的关系1、序文的作用(1)概括归纳全诗的内容。
了解了时间、地点、人物身份及遭遇、文学创作缘由等内容。
《琵琶行》教案(多媒体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文;(2)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特点;(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解唐代社会风貌和音乐文化;(2)运用诗词鉴赏方法,分析《琵琶行》的意象和情感;(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对诗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4)运用表演、朗诵等手段,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2)体会作者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赞美;(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4)引导学生珍惜当下,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运用诗词鉴赏方法,深入解读《琵琶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多媒体音乐《琵琶行》,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2)简介《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特点;(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人物形象?发生了怎样的故事?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要求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诗中的生僻字词;(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生平等;(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运用诗词鉴赏方法,深入解读《琵琶行》。
4. 互动环节:(1)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对诗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2)邀请学生上台表演诗中的场景,增强体验;(3)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写一篇诗歌鉴赏心得;(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作,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影响。
《琵琶行》教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琵琶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对古代琵琶音乐有所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琵琶行》的背景知识。
2. 多媒体展示法,通过图片、音频等素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四、教学步骤1. 播放古代琵琶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琵琶的美妙音色。
2. 提问:《琵琶行》的作者是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3.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
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诗歌解析一、教学目标1. 分析《琵琶行》的诗歌结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
2.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提高学生对文学意象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琵琶行》的诗歌结构分析。
2. 诗歌中主要意象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诗句解读诗歌意象。
四、教学步骤1. 提问:《琵琶行》的诗歌结构是怎样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
3. 提问:诗歌中有哪些主要意象?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4.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诗歌鉴赏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琵琶行》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诗歌鉴赏,使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琵琶行》的诗歌艺术特点分析。
2.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艺术特点。
2.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四、教学步骤1. 提问:《琵琶行》的诗歌艺术特点有哪些?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
3. 提问:诗歌中表达了哪些情感?4.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3篇)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琵琶行教学设计1【设计意图】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设计实施】一、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
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二、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三、配乐示范背诵全诗四、课文赏析1、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琵琶行》教案(多媒体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文。
(2)理解《琵琶行》的历史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解古代琵琶的音乐特点和演奏形式。
(2)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琵琶行》中的意象和情感。
(3)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音乐艺术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理解音乐与诗歌的融合,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的韵律特点和艺术手法。
2. 古代琵琶音乐的特点和演奏形式。
3. 《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琵琶行》中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诗歌中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把握。
3.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运用。
1. 导入:(1)播放古代琵琶音乐的音频,引导学生感受琵琶的音乐魅力。
(2)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文本分析:(1)逐句朗读《琵琶行》,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
(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如江月、夜雪等。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1)概括《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2)强调音乐与诗歌的融合,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朗读与背诵: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文。
3. 文本分析能力:学生能够分析《琵琶行》的韵律特点、意象和情感。
4. 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参与交流。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琵琶行》全文、古代琵琶音乐、相关图片等。
2. 参考资料: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古代琵琶音乐的特点和演奏形式等。
《琵琶行》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鉴赏评价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2、鉴赏诗中如何将无形的音乐描绘得可以感知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分析主旨句2、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三、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七言古诗,篇幅较长。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研究”的精神,结合本课特点,拟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整体感知全诗,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的办法,实现教学目标。
至于音乐描写,则用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那一段的录音并加以点评的方法来完成。
四、课前准备学生方面:1、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跟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画出来。
2、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3、思考三个问题,并写出答案:⑴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⑵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⑶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哪一段?为什么?教师方面:1、准备高三册语文朗读带⑵;2、录制《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磁带一盘。
五、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播放语文磁带《琵琶行》,为鉴赏课文创造气氛。
㈡研读课文1、教师指定学生找出诗前小序与诗歌对应内容并归纳。
2、指定学生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教师归纳:①浔阳江边闻琵琶;②江心聆听琵琶曲;③江中又听身世苦;④同病相怜感慨多;⑤再闻琵琶青衫湿。
3、按照就近组合的原则,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我最喜欢的人物”。
教师归纳:诗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
琵琶女:少年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晚年时年长色衰,寂寞凄凉。
诗人:左迁前朝廷谏官;左迁后江州司马,凄凉郁闷。
两个人物,身份不同,遭遇相似,学生喜欢哪一个,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分组讨论“我最喜欢的句子”。
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引导。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句;可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句;可能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句。
《琵琶行》教案3篇【精选】《琵琶行》教案3篇《琵琶行》教案篇1 教学目的:体会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寄托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的用意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辅助:幻灯片开课时间:20xx年3月开课班级:高三〔6〕班教学过程:1.导入唐宣宗李忱曾写诗赞扬白居易的诗,其中两句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大家能说说这两句诗说的什么意思吗?〔注意抓住“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琵琶篇”理解〕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想象《琵琶行》的流传之广,也由此可见它的感染力之强。
那么,《琵琶行》为什么有那么强的感染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琵琶篇,一起去感受那字里行间蕴涵的强大的情感力量。
2.齐读全诗,再次走进文本。
3.分析^p :中学语文在线① 老师提问:琵琶篇里说琵琶,全诗一共写了几次听曲?几支曲子各流露出琵琶女什么样的感情?三次:岸上闻曲船上听曲船上再听曲第一次:只写声从水上传来,且极富吸引力,并无特别的情绪流露第二次:“幽愁暗恨”第三次:“凄凄不似向前声”,凄凉② 为什么第二支曲子流露出“幽愁暗恨”的情绪?齐声读第三节,说说你找到的原因是什么。
年轻时色艺双全,受人追捧;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委身贾人,独守空船。
老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宏大反差。
③ 听了这支饱含着琵琶女身世之感的曲子,又听了琵琶女的身世倾诉,作者有什么反响?作者为什么要叹息?作者为什么会有“天涯沦落”之感?这种“天涯沦落”之感和琵琶女的境遇到底有什么相似点?〔四个问题分步提,学生答出第一个后再问第二个,依次类推〕齐读第四节,考虑问题。
“我闻此语重唧唧” 〔落实“唧唧”一词,“唧唧”即叹息〕。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白居易的身世经历:谪居卧病地僻心苦相似点:都从京城二来,都曾受尽恩宠如今备尝冷落,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④ 第三次的演奏为什么“凄凄不似向前声”?齐读第五节,考虑问题。
“感我此言良久立”,作者的身世引起琵琶女情感上的共鸣,这次的弹奏包含两个人的身世感慨,情感内涵更深重。
《琵琶行》教案〔多媒体教学〕《琵琶行》教案〔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 1.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重点〕 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妙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难点〕教学步骤一、作者、诗体简介。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以讽喻诗为主。
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从贬江州司马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二、整体感知。
序言局部:交待写作动机。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三、分析^p 人物形象,体味诗歌感情。
1.琵琶女“自言”以后二十二句表达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
“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
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参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
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比照、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假设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少年得意——老大寂寞;年轻貌美——年长色衰;门庭假设市——独守空船;昔日欢笑——今日辛酸;才华出众——知音难觅。
——一个被社会遗忘的艺术家。
控诉了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