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免疫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免疫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免疫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免疫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目录

免疫功能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生化指标

1、免疫球蛋白G(IgG)

单位:克/升(g/L)。

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克/升,新生儿~克/升,1~6个月~克/升,6个月~岁~克/升,6~12岁~克/升,12~16岁~克/升,成人~克/升。

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2、免疫球蛋白A(IgA)

单位:毫克/升(mg/L)。

参考值: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 080毫克/2~6岁230~1900毫克/升,6~12岁290~2 700毫克/升,12~16岁500~3 000毫克/升,成人710~3 350毫克/升。

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

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3、免疫球蛋白M(IgM)

单位:毫克/升(mg/L)。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 300毫克升,2~6岁350~1 500毫克/升,6~12岁400~1 800毫克/升,12~16岁500~1 800毫克/升,成人700~2 000毫克/升。

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降低: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

4、免疫球蛋白D(IgD)

单位:毫克/升(mg/L)。

参考值:成人血清免疫球蛋白D(IgD)为0~80毫克/升。

增高:见于免疫球蛋白D型骨髓瘤、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某些肝病和少数葡萄球菌感染者。

降低:见于各种遗传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5、免疫球蛋白E(IgE)

单位:毫克/升(mg/L)。

EIA法:成人为~毫克/升。

增高:见于免疫球蛋白E(IgE)骨髓瘤、湿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药物及食物过敏等。

降低:某些进行性新生物、运动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及某些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6、游离轻链

单位:毫克/升(mg/L)。

参考值:毫克/升。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肾小管疾病、单克隆性丙种球蛋白病、轻链型淀粉样变性、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及骨髓瘤者。

7、冷球蛋白

【正常值】血清为阴性。

【临床意义】冷球蛋白阳性,见于巨球蛋白血症、各种淋巴瘤、自身免疫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8、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正常值】血清抗补体法:为阴性;PEG沉淀比浊法:血清浊度值等于或小于。

【临床意义】

阳性或比正常值增高,可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风、登革热、疟疾、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9、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

单位: /升(kU/L)。 75~160千单位/升。

增高:见于皮肌炎、心肌梗死、伤寒、多发性骨髓瘤、硬皮病等。

降低: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膜增殖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慢性乙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10、补体成分Cq(Cq)

单位:毫克/升(mg/L)。 (197±40)毫克/升。

增高: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痛风、过敏性紫癜、肿瘤及某些慢性感染。

降低:见于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低补体性脉管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11、补体成分C3(C3)

单位:克/升(g/L)。 :~克/升。

增高: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肝癌、组织损伤等。

降低:肾小球肾炎、活动性红斑狼疮、自身溶血性贫血、冷球蛋白血症、肝脏疾病等。

单位:克/升(g/L)。 : ~克/升。

增高:见于风湿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肌梗死、肝癌、关节炎等。

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胰腺癌晚期等。

13、补体成分C5(C5)

单位:克/升(g/L)。 : ~克/升。

增高:红斑狼疮及狼疮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复感染等。

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营养不良、大量蛋白丢失(出血、烧伤)等。

14、补体成分C6(C6)

单位:克/升(g/L)。 :~克/升。

增高:某些慢性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降低:淋病、脑膜炎双球菌感染、雷诺现象、系统性红斑狼疮、营养不良等。15、补体成分C7(C7)

【单位】克/升(g/L)。

【正常值】速率散射法:为~克/升。

【临床意义】降低,见于强直性脊柱炎、扩散性淋球菌感染、肾病等。

【单位】克/升(g/L)。

【正常值】速率散射法:为~克/升。

【临床意义】降低,见于遗传性缺陷、肾病、肝脏疾病等。

17、B因子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血清B因子为100~400毫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急性感染、炎症及手术后。

(2)降低:见于膜增殖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性肝硬化、重症肝炎、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18、备解素(P)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血清备解素(P)为(28±4)毫克/升。

【临床意义】降低,见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革兰阴性菌菌血症等。

细胞检测

19、T淋巴细胞 (%)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抗体致敏红细胞花环法或碱性磷酸酶一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

为%±%。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和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

(2)降低:见于病毒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原发性细胞免疫缺陷病、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等

20、淋巴细胞亚群 (%)。

【单位】百分数(%)。

正常值: CD3 ~(64 %~77%),CD4 ~(41%~51%),CD8 ~(23%~33%),

CD4/CD8=:。

【临床意义】

(1)CD3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慢性活动性肝炎、瘤型麻风、恶性肿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红斑狼疮等;

CD3减低,见于麻疹后、麻疹脑炎、腮腺炎、流感、带状疱疹、皮肌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CD4增高,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

CD4减低,见于联合免疫功能缺陷、普通多样性免疫缺陷、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艾滋病等。

(3)CD8增高,见于乙型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风、艾滋病等;

CD8减低,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过敏性皮炎等。

(4)CD4和(或)CD8增高,如CD4和(或)CD8器官移植后比器官移植前明显增加,可能引发排斥反应;CD4和(或)CD8减低,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

(5)CD4/CD8比值增高,如移植后CD4/CD8比值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则预示可能发生排斥反应;CD4/CD8比值减低,见于以上CD4减低和CD8增高的疾病。

花环形成试验

【单位】百分数(%)。

【正常值】65%~75%。

【临床意义】

(1)升高:见于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毒性甲状腺肿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器官移植后出现超急或急性排斥反应时等。

(2)降低:低于50%为降低,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如原发性细胞免疫性疾病、联合性免疫缺陷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某些病毒感染

性疾病,如麻疹、流感、腮腺炎、带状疱疹等;还有,恶性肿瘤、慢性肝病、淀粉样变性和皮质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

淋巴细胞花环形成

【单位】百分数(%)。

【正常值】13%~20%。

【临床意义】体液免疫缺陷时,

EA-RFC花环百分率显着下降;产生大量抗体的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EAC花环百分率均升高;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患者外周血中EAC-RFC花环百分率明显增高。

23.旧结核菌素(OT)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

【单位】国际单位/毫升(IU/m1)。

【正常值】注射量为旧结核菌素(OT)5国际单位/毫升(或微克PPD/毫升),72小时测量皮丘直径,无反应,为阴性;4毫米以下,为可疑阳性;5~10毫米,为(+)阳性;11~20毫米,为(++)阳性;大于20毫米,为(+++)阳性;出现水疱或溃烂,为(++++)强阳性。

【临床意义】旧结核菌素(OT)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强阳性者,多患有活动性结核病;阳性者,疑为结核菌感染。

24.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形态学方法淋巴细胞转化率(LTT)为%±%。

【临床意义】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降低,见于乙型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麻疹、巨细胞病毒感染、重症真菌病、重症结核、瘤型麻风、全身性红斑狼疮、进行性肝实质病变、免疫缺陷病等。

25.白细胞促凝血活性(LPCA)

【单位】秒(s)。

【正常值】在植物血凝抗原(PHA)的刺激下,促凝值(血浆凝固时间减少值)

大于3秒。

【临床意义】促凝值在1~3秒时,为细胞免疫功能偏低;促凝值为O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其与疾病的关系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

26.自然杀伤细胞(NK)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K562细胞51Cr释放法为%±%。

【临床意义】自然杀伤细胞(NK)降低或缺失,对病毒诱发的癌基因肿瘤、细胞突变,以及致癌物质诱发的新生肿瘤杀伤均不力,以致使这些肿瘤的发病率提高;自然杀伤细胞降低,使肿瘤转移加速;自然杀伤细胞降低,还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多发性硬化症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27.中性粒细胞(N)吞噬杀菌功能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白色念珠菌法:37℃45分钟(min),吞噬率为%士%;杀菌率为%±%。

【临床意义】吞噬、杀菌功能缺陷,见于慢性肉芽肿、肌红蛋白功能不全、膜糖蛋白缺陷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高度缺陷症、髓过氧化物酶缺乏、反复感染及恶性肿瘤等。

28.中性粒细胞(N)趋化功能

【正常值】趋化指数:新生儿为~,成人为~。

【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缺陷,见于补体(C1r、C2、C3、C4)缺陷病、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迟钝白细胞综合征、肌红蛋白功能不全、膜糖蛋白缺陷症、高IgE综合征、烧伤等。

其他

29、抗肿瘤及慢病能力评估

8种试剂盒(疫苗)

30、免疫组库分析

免疫组库(immune repertoire)是指在任何指定时间,某个个体的循环系统中所有功能多样性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总和。T、B淋巴细胞,分别负责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其表面的T细胞受体(TCR)和B细胞受体(BCR),可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抗

原进而清除病原体或体内肿瘤细胞。免疫组库是机体免疫系统的完全反映,对免疫组库分析,可以全面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

呼吸道病原体抗原七项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 检验医学资讯(201403) “呼吸道病原体抗原七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呼吸道病毒简介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据统计,90%以上急性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A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B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型,各种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见图1。 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 图1 各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 二、呼吸道病毒临床诊断 现有的主要方法:1、抗原检测;2、抗体检测;3、病毒分离培养;4、分子生物学方法等。现将上述检测方法的优劣小结于表1。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 表1 四种呼吸道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 检测方法优点缺点 病毒分离培养特异性高,金标准培养条件要求高、灵敏度低,标本中病原体量少时,易致假阴性。 抗原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法较快速有非特异性反应 间接免疫荧光法简便、快速 有非特异性反应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 直接免疫荧光法简便、快速、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

. 且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抗体检测灵敏度、特异性较高对疾病早期诊断没有太大帮助分子生物学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很高操作繁琐,价格昂贵 三、呼吸道病原体抗原的优越性 1、从理论上讲,只要有病毒感染,通过抗原检测都能鉴定出,而抗体检测却要在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后才能进行鉴定。 2、机体产生IgM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而有免疫缺陷或免疫系统不健全的个体如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的小孩,其产生抗体往往需要更久,且抗体产生的水平也较低。若检测的是IgG,则不能很好地区分既往感染和急性感染。 因此,抗原检测的方法对婴幼儿和儿童的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用药指导比抗体法更有优势(详见表2)。 表2 呼吸道病毒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的比较 病原体抗体IgM检测病原体抗原检测 检测最佳时间一般在感染一周左右病毒感染出现症状后即可检测出 临床意义回顾性诊断,适用于疾病后期的诊断, 多用于循证医学 可用于疾病早期诊断 对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检测灵敏度不能很好地检测变异的病毒将多种抗体进行组合,能更好地应对变异的病毒 检测方法一般使用酶联免疫(ELISA)或者间接免疫 荧光法,有非特异性荧光 一般使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几乎没有非特 异性反应 四、为什么要早期全面检测? 1、病毒治疗针对性强 2、病毒治疗有时效性 3、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五、项目开展的价值和社会效益分析 本项目可用于呼吸道病原学的研究;提高医院对呼吸道病毒的诊疗水平;还可用于呼吸

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的检测及意义(精)

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的检测及意义 [摘要]目的:通过对感染源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与检测,达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目的。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病原体的不同来源,采取相应的检测方法。结果:在从感染部位分离出的病原体中,G-菌占56.3%,G+菌占34.4%,真菌占9.3%。符合近年来病原体种类变化的趋势,即G-菌比例在增加,G+菌比例在减少的变化。结论: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对于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感染;病原体检测;意义 Hospital Infectioe Common Pathogen Examination and Significance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o infects the pathogen to scove points the meeting and parting examination ,Aehiev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he control courtyard infects goal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ources of the pathogen of the cause ofinfection ,Using different examining methods .Results In the pathogen separated from tfe infective parts , G-bacterium takes up 56.5% ,G+bacterium 34.4% ,fungus and other bacteria 9.3% ,Which fits the tend of the developing of pathogen ,That is G- bacterium is adding ,While G+ bacterium is reducing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test and examination of the microbe is very useful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infection around the hospitai . Key words:Hospital infection; The test and examination of pathogen; Significance 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hospital inection)或医院获得性感染。院内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来源于住院患者,医务人员、探视者、陪伴人员、医院环境及未彻底消毒灭菌的医疗器械、血液制品等。因此,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对于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方法 1.1 直接涂片镜检常用于呼吸道感染的痰标本,操作简便、结果快速,可取得最早期初步病原学诊断。 1.2 分离培养鉴定法从感染部位分离培养细菌,结果直接、特异性高,同时可作药物敏感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1.3 医院环境的监测医院环境的污染是引起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必须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和消毒灭菌器械等进行监测。空气中细菌污染的监测采用空气采样器或沉淀法采样,计算1 m3空气中的细菌数;物体表面细菌污染可采用棉拭子或压印法采集,计算出单位表面积上的菌落数;

呼吸道病原体抗原七项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呼吸道病原体抗原七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呼吸道病毒简介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据统计,90%以上急性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A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B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型,各种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见图1。 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 图1 各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 二、呼吸道病毒临床诊断 现有的主要方法:1、抗原检测;2、抗体检测;3、病毒分离培养;4、分子生物学方法等。现将上述检测方法的优劣小结于表1。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 表1 四种呼吸道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 检测方法优点缺点 病毒分离培养特异性高,金标准培养条件要求高、灵敏度低,标本中病原体量少时,易致假阴性。 抗原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法较快速有非特异性反应 间接免疫荧光法简便、快速 有非特异性反应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 直接免疫荧光法简便、快速、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 且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 抗体检测灵敏度、特异性较高对疾病早期诊断没有太大帮助 分子生物学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很高操作繁琐,价格昂贵 三、呼吸道病原体抗原的优越性 1、从理论上讲,只要有病毒感染,通过抗原检测都能鉴定出,而抗体检测却要在人体产

生免疫应答以后才能进行鉴定。 2、机体产生IgM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而有免疫缺陷或免疫系统不健全的个体如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的小孩,其产生抗体往往需要更久,且抗体产生的水平也较低。若检测的是IgG,则不能很好地区分既往感染和急性感染。 因此,抗原检测的方法对婴幼儿和儿童的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用药指导比抗体法更有优势(详见表2)。 表2 呼吸道病毒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的比较 病原体抗体IgM检测病原体抗原检测 检测最佳时间一般在感染一周左右病毒感染出现症状后即可检测出 临床意义 回顾性诊断,适用于疾病后期的诊断, 多用于循证医学可用于疾病早期诊断 对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检测灵敏度不能很好地检测变异的病毒 将多种抗体进行组合,能更好地应对变异 的病毒 检测方法 一般使用酶联免疫(ELISA)或者间接免疫 荧光法,有非特异性荧光一般使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几乎没有非特异性反应 四、为什么要早期全面检测? 1、病毒治疗针对性强 2、病毒治疗有时效性 3、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五、项目开展的价值和社会效益分析 本项目可用于呼吸道病原学的研究;提高医院对呼吸道病毒的诊疗水平;还可用于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监控等。 六、呼吸道病原体检测 我们检验中心/遗传所于3月20日正式开展了“呼吸道病原体抗原7项”。该检验组合包含了甲型流感、乙型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型7种抗原的检测。收费标准:326.0元/次,不接受单项申请。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早期诊断和鉴定诊断。 标本采集和报告时间:鼻咽拭子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暂定于每周五4:30pm发出检验报告。 欢迎各临床保健科室踊跃开单,我们将竭诚地为临床服务。咨询电话:临床免疫学检验室,2313065(外线);3065(内线)。 撰稿:罗桂香,编辑:周玉球

呼吸道病原体抗原七项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检验医学资讯(201403) “呼吸道病原体抗原七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呼吸道病毒简介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据统计,90%以上急性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A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B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型,各种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见图1。 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 图1 各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 二、呼吸道病毒临床诊断 现有的主要方法:1、抗原检测;2、抗体检测;3、病毒分离培养;4、分子生物学方法等。现将上述检测方法的优劣小结于表1。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 表1 四种呼吸道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 检测方法优点缺点 病毒分离培养特异性高,金标准培养条件要求高、灵敏度低,标本中病原体量少时,易致假阴性。 抗原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法较快速有非特异性反应 间接免疫荧光法简便、快速 有非特异性反应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 直接免疫荧光法简便、快速、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 且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 抗体检测灵敏度、特异性较高对疾病早期诊断没有太大帮助分子生物学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很高操作繁琐,价格昂贵

三、呼吸道病原体抗原的优越性 1、从理论上讲,只要有病毒感染,通过抗原检测都能鉴定出,而抗体检测却要在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后才能进行鉴定。 2、机体产生IgM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而有免疫缺陷或免疫系统不健全的个体如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的小孩,其产生抗体往往需要更久,且抗体产生的水平也较低。若检测的是IgG,则不能很好地区分既往感染和急性感染。 因此,抗原检测的方法对婴幼儿和儿童的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用药指导比抗体法更有优势(详见表2)。 表2 呼吸道病毒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的比较 病原体抗体IgM检测病原体抗原检测 检测最佳时间一般在感染一周左右病毒感染出现症状后即可检测出 临床意义 回顾性诊断,适用于疾病后期的诊断, 多用于循证医学可用于疾病早期诊断 对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检测灵敏度不能很好地检测变异的病毒 将多种抗体进行组合,能更好地应对变异 的病毒 检测方法 一般使用酶联免疫(ELISA)或者间接免疫 荧光法,有非特异性荧光一般使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几乎没有非特异性反应 四、为什么要早期全面检测? 1、病毒治疗针对性强 2、病毒治疗有时效性 3、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五、项目开展的价值和社会效益分析 本项目可用于呼吸道病原学的研究;提高医院对呼吸道病毒的诊疗水平;还可用于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监控等。 六、呼吸道病原体检测

呼吸道病原体抗原七项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之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 “呼吸道病原体抗原七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呼吸道病毒简介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据统计,90%以上急性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A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B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型,各种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见图1。 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 图1 各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 二、呼吸道病毒临床诊断 现有的主要方法:1、抗原检测;2、抗体检测;3、病毒分离培养;4、分子生物学方法等。现将上述检测方法的优劣小结于表1。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 表1 四种呼吸道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 检测方法优点缺点 病毒分离培养特异性高,金标准 培养条件要求高、灵敏度低,标本中病原体量少时, 易致假阴性。 抗原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 法 较快速有非特异性反应 间接免疫荧光法简便、快速 有非特异性反应 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 直接免疫荧光法简便、快速、灵敏度和特异性均 较高 且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 抗体检测灵敏度、特异性较高对疾病早期诊断没有太大帮 助 分子生物学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很高操作繁琐,价格昂贵 三、呼吸道病原体抗原的优越性 1、从理论上讲,只要有病毒感染,通过抗原检测都能鉴定出,而抗体检测却要在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后才能进行鉴定。 2、机体产生IgM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而有免疫缺陷或免疫系统不健全的个体如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的小孩,其产生抗体往往需要更久,且抗体产生的水平也较低。若检测的是IgG,则不能很好地区分既往感染和急性感染。 因此,抗原检测的方法对婴幼儿和儿童的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用药指导比抗体法更有优势(详见表2)。 表2 呼吸道病毒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的比较 病原体抗体IgM检测病原体抗原检测 检测最佳时间一般在感染一周左右病毒感染出现症状后即可检测出 临床意义回顾性诊断,适用于疾病后期的诊 断, 多用于循证医学 可用于疾病早期诊断 对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检测灵敏度不能很好地检测变异的病毒将多种抗体进行组合,能更好地

(整理)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IgG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胎儿出生前可从母体获得IgG,在孕期22-28周间,胎儿血IgG浓度与母体血IgG浓度相等,出生后母体IgG逐渐减少,到第3、4月胎儿血IgG降至最低,随后胎儿逐渐开始合成IgG,血清IgG逐渐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1)IgG增高:IgG增高是再次免疫应签的标志。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胶原血管病、淋巴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单纯性IgG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等。 (2)IgG降低:见于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重链病、轻链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还可见于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肌营养不良也可有血IgG浓度降低。 正常参考值:7.0-16.6g/L. 免疫球蛋白IgA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儿童的IgA水平比成人低,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16岁前达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1)IgA增高:见于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和肾脏疾病等;在中毒性肝损伤时,IgA浓度与炎症程度相关。 (2)IgA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IgA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正常参考值:0.7-3.5g/L. 免疫球蛋白IgM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从孕20周起,胎儿自身可合成在量IgM,胎儿和新生儿IgM浓度是成人水平的10%,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8-16岁前达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抽血化验检查的目的及临床意义

抽血化验检查的目的: 1 测定血液中某些物质的含量(血糖,尿酸,尿素氮等) 2 采集血清标本:测定血清酶,脂类,电解质和肝功能等; 3 采集培养标本:查找血液中的病原体。 4 动脉血标本:常做血液气体分析 临床意义: 1.血糖【正常值】 【临床意义】对于胰岛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不足或过多有鉴别意义,对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糖尿病治疗效果有一定意义 2.二氧化碳结合力【正常值】24-32mmol/L 【临床意义】对于判断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碱中毒有一定意义 3.尿素氮(BUN)【正常值】mmol/L 【临床意义】判断肾功能。增高可见于各种原因的肾功能损害;肝功能严重损害时减低。 4肌酐【正常值】44-135u mol/L .【临床意义】对急慢性肾炎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5尿酸【正常值】150-440 u mol/L. 【临床意义】临床多见于痛风,急性及慢性肾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6钾【正常值】mmol/L.。钠【正常值】135-147 mmol/L。氯【正常值】95-108 mmol/L 【临床意义】判定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7钙【正常值】mmol/L 【临床意义】判断甲状旁腺机能,维生素D缺乏症,骨肿瘤,多发骨髓瘤有意义。 8总蛋白【正常值】60-80g/L。白蛋白【正常值】35-55 g/L 【临床意义】可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的一半情况;对肝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等有一定诊断,鉴别诊断意义。 9血清总胆红素【正常值】u 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正常值】u mol/L 【临床意义】诊断鉴别诊断黄疸类型有重要意义。心血管疾病,中毒时升高。 10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值】8-40U/L 【临床意义】对肝胆疾病的诊断及病情变化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11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值】5-40U/L

呼吸道病原体抗原七项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检验医学资讯 (201403) “呼吸道病原体抗原七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呼吸道病毒简介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主 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据统计,90%以上急性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 A 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B 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1、2 和 3 型, 各种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见图1。 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 图 1各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 二、呼吸道病毒临床诊断 现有的主要方法: 1、抗原检测; 2、抗体检测; 3、病毒分离培养; 4、分子生物学方法等。现将上述检测方法的优劣小结于表1。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 表 1 四种呼吸道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 检测方法优点缺点病毒分离培养特异性高,金标准 培养条件要求高、灵敏度低,标 本中病原体量少时,易致假阴性。 抗原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法较快速有非特异性反应 间接免疫荧光法简便、快速 有非特异性反应 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 直接免疫荧光法简便、快速、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 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且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抗体检测灵敏度、特异性较高对疾病早期诊断没有太大帮助分子生物学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很高操作繁琐,价格昂贵三、呼吸道病原体抗原的优越性

1、从理论上讲,只要有病毒感染,通过抗原检测都能鉴定出,而抗体检测却要在人体产 生免疫应答以后才能进行鉴定。 2、机体产生IgM 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而有免疫缺陷或免疫系统不健全的个体如 儿童,特别是 3 岁以下的小孩,其产生抗体往往需要更久,且抗体产生的水平也较低。若检 测的是 IgG,则不能很好地区分既往感染和急性感染。 因此,抗原检测的方法对婴幼儿和儿童的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用药 指导比抗体法更有优势(详见表2)。 表 2呼吸道病毒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的比较 病原体抗体 IgM 检测病原体抗原检测 检测最佳时间一般在感染一周左右病毒感染出现症状后即可检测出 回顾性诊断,适用于疾病后期的诊断,可用于疾病早期诊断 临床意义 多用于循证医学对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将多种抗体进行组合,能更好地应对变异 检测灵敏度不能很好地检测变异的病毒 的病毒 一般使用酶联免疫( ELISA)或者间接免疫一般使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几乎没有非特 检测方法 荧光法,有非特异性荧光异性反应 四、为什么要早期全面检测? 1、病毒治疗针对性强 2、病毒治疗有时效性 3、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五、项目开展的价值和社会效益分析 本项目可用于呼吸道病原学的研究;提高医院对呼吸道病毒的诊疗水平;还可用于呼吸 道传染病流行的监控等。 六、呼吸道病原体检测 我们检验中心 /遗传所于 3月 20日正式开展了“呼吸道病原体抗原7项”。该检验组合包含了甲型流感、乙型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型7种抗原的检测。收费标准: 326.0元/次,不接受单项申请。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早期诊断和鉴定诊断。 标本采集和报告时间:鼻咽拭子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暂定于每周五4:30pm发出检验报告。 欢迎各临床保健科室踊跃开单,我们将竭诚地为临床服务。咨询电话:临床免疫学检验

临床病原体检查(高级教育)

临床病原体检查 第一节标本采集,运送和检查方法 一、填空题: 采集的标本必须注明姓名、性别、年龄、、、等。 二、判断题: 采集血清检测患者特异性抗体以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时,血清应该加热以灭活补体成分。() 三、选择题: A型题 1.怀疑败血症做血培养,抽血量为:() A.成人每次20~30ml B.成人每次10~20ml C.婴幼儿每次10~20ml D.婴幼儿每次5~10ml E.以上都不是 2.有关病原体检查标本的收集,哪项正确:() A.做尿培养时,应留取清洁中段尿标本 B.诊断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最理想的标本是清晨痰液 C.体温正常后抽血做血培养 D.肺脓肿时留痰做厌氧培养 E.化脓性胸腔积液标本应保温送检 X型题 3.脑脊液病原体检查,下列哪些病原菌必须保温送检:() A.奈瑟菌 B.流感嗜血杆菌 C.结核杆菌 D.肺炎链球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4.病原体实验诊断的方法有:() A.用已知抗体检测标本中有无病原体特异性抗原 B.用已知病原体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 C.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 D.检测病原体特异性核酸成分 E.显微镜直接观察病原体的形态、染色性、生长运功方式 【参考答案与题解】 一、填空题:采集日期,临床诊断,检验项目 二、判断题:√。 三、选择题: A型题 1.B 2. A X型题 3.AB D 4.ABCDE 【潘频华】 第二节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 第三节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查 第四节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查 第五节细菌耐药性检查

一、填空题 1、对人类致病的病原生物在五百种以上,病原生物分 为、、、、 、、、。 2、在各类实验诊断方法中,最具有诊断价值的结果是。 3、病毒分离最常用的方法是。 4、诊断寄生虫病最可靠确诊方法是。 5、分级报告是指。 限时报告是指。 6、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7、常见性病的病原体 有。 8、高压蒸汽灭菌指标是。 9、M RS是指。 10、VRE是指。 11、PRSP是指。 12、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有、、三种。 二、是非题 1、粪便中分离出绝对致病菌如霍乱弧菌、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等即可认为是感染菌。() 2、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培养分离是用无菌技术剪下体内段静脉导管5cm,置血平板上往返 滚动涂布接种,血平板上有5个或5个以上菌落可以认为是感染菌。() 3、未离心尿液湿片平均每高倍视野检出1个或2个细菌不能认为该菌是尿路感染菌。() 4、污染的环境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必须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和 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 5、疑似医院感染菌血症至少采血2次,两次培养均为同种皮肤正常菌群时可认为是感染菌。 () 6、RT-PCR是目前检测HIV感染最敏感的方法,血清学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手段。() 三、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涂片镜检错误的是:() A、常用于医院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的痰标本。 B、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快速、早期帮助诊断的优点。 C、未离心尿液湿片平均每高倍视野检出1个或2个细菌不能认为该菌是尿路感染菌。 D、可以报告是阳性细菌感染或阴性细菌感染。 E、不能确定是何种细菌感染。 2、关于淋病的病原体实验室检查错误的是:() A、分离培养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是诊断的“金标准” B、PCR检查敏感性高,有利于早期快速确诊,但易出现假阳性 C、直接镜检发现革蓝阴性双球菌可确诊 D、血清学试验结果需结合其他方法加以证实 E、培养阴性不能排除淋病 1、诊断艾滋病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A、血清学诊断 B、病毒分离 C、直接显微镜检查HIV D、PCR检查HIV RNA E、活组织检查 2、有关淋病病原体检查不正确的是:()

呼吸道病原体抗原七项的检测及临床意义审批稿

呼吸道病原体抗原七项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检验医学资讯 (201403) “呼吸道病原体抗原七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呼吸道病毒简介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据统计,90%以上急性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A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B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型,各种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见图1。 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 图1 各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 二、呼吸道病毒临床诊断 现有的主要方法:1、抗原检测;2、抗体检测;3、病毒分离培养;4、分子生物学方法等。现将上述检测方法的优劣小结于表1。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 表1 四种呼吸道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 检测方法优点缺点病毒分离培养特异性高,金标准 培养条件要求高、灵敏度 低,标本中病原体量少时, 易致假阴性。 抗原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 法 较快速有非特异性反应

法简便、快速 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 直接免疫荧光法简便、快速、灵敏度和特异性均 较高 且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需要使用荧光显微镜 抗体检测灵敏度、特异性较高对疾病早期诊断没有太大帮 助 分子生物学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很高操作繁琐,价格昂贵 三、呼吸道病原体抗原的优越性 1、从理论上讲,只要有病毒感染,通过抗原检测都能鉴定出,而抗体检测却要在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后才能进行鉴定。 2、机体产生IgM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而有免疫缺陷或免疫系统不健全的个体如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的小孩,其产生抗体往往需要更久,且抗体产生的水平也较低。若检测的是IgG,则不能很好地区分既往感染和急性感染。 因此,抗原检测的方法对婴幼儿和儿童的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用药指导比抗体法更有优势(详见表2)。 表2 呼吸道病毒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的比较 病原体抗体IgM检测病原体抗原检测 检测最佳时间一般在感染一周左右病毒感染出现症状后即可检测出 临床意义回顾性诊断,适用于疾病后期的诊 断, 多用于循证医学 可用于疾病早期诊断 对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检测灵敏度不能很好地检测变异的病毒将多种抗体进行组合,能更好地应对变异的病毒 检测方法一般使用酶联免疫(ELISA)或者间 接免疫荧光法,有非特异性荧光 一般使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几乎没 有非特异性反应 四、为什么要早期全面检测?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讲稿)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第一节标本的采集运送、实验室评价和检查方法 一、病原检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基本要求 标本的正确采集和运送是实验室取得正确结果的前提。但对标本采集的方法和时间,标本的来源,实验室常不能直接加以控制,因此,临床医师和护士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细菌检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基本原则包括: (一)送检报告单应注明被检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标本来源及检验目的、抗生素使用情况,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 (二)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 (三)在采集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等标本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四)标本采集后立即送到实验室,床边接种可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 (五)以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子,伤口拭子及时插入运送培养基送检,应采用吸水性好、不易干燥的材料取样。 (六)混有正常菌群的标本,如痰,尿液,伤口拭子,不可置肉汤培养基送检。 (七)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二、常见病原检验标本的采集送检方法 (一)血液与骨髓 1、通常采血部位为肘静脉,但感染灶附近血管采血,可提高阳性率。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集血标本。标本采集过程应严格无菌操作。 2、每次采血量为5-10ml,婴幼儿1-5ml,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生素、抗体等杀菌物质。 3、选择体温上升时采血可提高阳性率。对已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应在下次用药前采血。 4、每例至少采血两次,间隔时间据病情而定,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别感染菌和皮肤污染菌。 (二)尿液 尿液标本的采集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由于治疗药物多数通过尿液排泄,因此,应在用药前采集尿液,且以晨起第一次尿送检为宜。尿培养送检单上必须注明标本采集方法及抗生素使用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