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管理心理学_刘毅_简答案例分析复习

2012管理心理学_刘毅_简答案例分析复习

2012管理心理学_刘毅_简答案例分析复习
2012管理心理学_刘毅_简答案例分析复习

一、性格的结构包含哪些方面?

答:性格的结构十分复杂,有着多个侧面,包含着多种多样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以一定的独特性结合为有机的整体。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指一个人的性格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表现。

2、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人为了实现或达到某种目的,自觉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时,人的性格在意志方面的个性差异。;

3、性格的情绪特征:指在情绪影响人们活动行为或控制情绪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情绪强度特征、情绪稳定特征、情绪持久特征、主导心境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的感觉、知觉、抽象和思维的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

二、简述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的作用?

答:1、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2、給成员以现实的帮助以提高成员士气;

3、对成员行为产生规范作用。

三、简述能力水平与工作要求匹配的意义?

答:在选择、安置员工时,应尽量注意员工所具有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能力水平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智力、体力是否相匹配。有什么样能力的人,安排做什么样的工作,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人与工作的最佳匹配,使人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是工作取得最佳的绩效。如果一个人的能力与实际工作的要求发生背离,就会出现小材大用或大材小用的异常现象。前者无法胜任工作,给工作带来损失;后者浪费人才,挫伤人的积极性。

四、有人认为会计总是精打细算的,这是哪种知觉偏见?

答:这是定型效应又称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上各类人持有的一种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他人的依据。这种归类如不符合人类群体的实际特点,或只是在

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作概括,抱着一种固定不变的观点,就会形成偏见,而对他人作出错误的判断。

五、简单分析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

答:以下三个因素会对人际关系有阻碍:

1、信息交流障碍:人际交往是以彼此的信息沟通为前提,如果信息交流不能有效进行,人际关系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2、情感冲突:如果产生情感冲突,会给现存的人际关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甚至终止彼此的人际交往。另外,人际交往还具有“定型效应”;

3、不良的个性品质:不良的个性品质又称“嫌弃型人格特征”,这些个性品质是大家所反对的,厌恶的,会阻碍人际间的喜欢和吸引。

六、简述提高员工组织承诺的途径

答:为了寻求提高员工组织承诺的有效途径,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员工组织承诺的高低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1、文化价值因素:文化价值观因素包括社会文化与组织文化特征。规范承诺与员工的价值观的社会化进程直接相关。而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经验中的情感体验成分,为了获得员工的感情承诺,需要员工能在工作中体会到组织的关心与支持。

2、管理因素:管理因素包括组织领导行为、结构体制、工作特征、组织经济效益、组织凝聚力等。如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会使员工之间角色不清、互相推诿,这既影响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又导致工作压力,与员工的组织承诺呈负相关;而工作任务的自主性、技能的多样性这些工作本身的特征与员工的组织承诺呈正相关:任务自主性减少了监督、增加了信任,技能多样性发挥了员工的多种才能,有利于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组织凝聚力高的员工之间互相帮助、合作支持的氛围让员工身心愉快而舍不得离开,也与员工的组织承诺呈正相关。

3、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学历、资历、个人重要性等。个体的受教育水平与其组织承诺呈负相关:学历越高,组织承诺越低,这与高学历员工可能认为自己有更多选择机会有关;资历与组织承诺呈正相关,即在某组织的工作时间越长,组织承诺越高;个人重要性指员工对自己在组织内的贡献大小、职位关键性的感知,员工若感觉自己对组织的发展贡献大、工作举足轻重,则个体的内在工作动机能得到满足,对组织的情感依赖也增强,组织承诺就较高。

七、简述领导者权力的组成

答:领导者的权力分为以下5种:

1、强制权:又称惩罚权,是指领导者通过威胁和惩罚的手段,迫使被领导者服从他领导的权力。

2、奖赏权:指领导者通过奖赏他人的行为来影响他人行为的权力。(奖赏权可以具体通过发放奖金、晋升、培训、带薪休假等形式体现出来。)

3、合法权:合法权指领导者通过他在组织层次系统中的法定地位来影响下属行为的权力。(合法权包括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监督控制权等权力。)

4、专家权:指领导者依靠自身高深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杰出的判断来影响他人行为的权力。

5、参照权:指领导者借他人对自身的喜爱或崇拜来影响他人行为的权力。

八、简述群体冲突的处理技巧

答:1.对事不对人:在处理冲突时,不要一味责备或批评他人。

2.解决问题但并不强求达成共识:解决问题需要达到的是一种“有条件的共识”,而不是强求的、无条件的共识。

3.善于利用第三方进行协调:对有些过于现实的问题或者有利害冲突的问题,团队中其他成员可能觉得不论是谁在试图争取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利益所在,这时利用第三方进行协调具有较好效果。

4.在冲突处理过程中注入幽默:幽默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可以使问题在决策的过程中免受压迫与险恶情况的困扰。

5,组织应该建立冲突解决系统:组织结构可以通过一些综合性技术的培训,并运用仲裁、调整等其他的管理工具来建立特有的管理冲突系统。另外,面对面解决问题,建立共同目标,安抚、妥协、利用外部资源,改善人际关系等都是我们可以掌握的处理冲突的类型与技巧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应记住在面对冲突时,重点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判断对错,冲突的解决在于承认并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非正式群体对真实群体的作用:

1、积极作用:是正式群体的补充形式,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可以满足人心理、情感上的需要,促进正式群体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进领导对员工的了解。

2、消极作用:会与正式群体发生冲突:目标冲突,一时冲突,行为冲突。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核心是自我实现)

1)生理的需要:即人为了生存所必需的需求。(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是最强烈的、最低层、最优先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的需要。(这是个体作为生物体和社会成员对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欲望的综合体现。人身安全:本人和家庭成员的安全,)3)社交需要(感情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等方面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包括受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受到阻碍,便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以致丧失人生的信心)5)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一个人希望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各层次间的关系

一、例外情况:

1)有些人把自尊看得比爱更重要。这种人自高自大,想突出自己。

2)具有天赋创造性的人,其创造性的驱动力似乎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这种人尽管缺乏基本需要的满足,仍有创造性。

3)有些人的抱负水平可能永远被压抑或低下。如长期失业的人,只要能在有生之年得到足够的食物,他们就会心满意足。

4)病态人格的人永远丧失“爱”的需要。这些人在他们生命的最初的岁月中就已缺乏爱,因而永远丧失了给予和接纳感情的愿望和能力。

5)有些某种需要长期得到满足的人,反而会对这种需要的价值估计不足。6)有些人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行事。

7)有理想、有崇高社会标准的人,为了追求真理、实现理想,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

二、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地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这5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小。

三、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相对更为强烈,占支配地位,即成为优势需要。

四、需要满足了,不再对人产生激励作用。

五、需要层次论的核心是自我实现。马斯洛强调需要层次论的核心是自我实现,他把那些将优势需要上升为自我实现的人称为理想的人。这些人具有独立、自主、创造性,孤僻、离群等品质。

意义(两面性)

一方面(积极地),这是一种激励理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他同时还指出了底层和高层需要的差别,有利于把动物的需要和人的需要区别开来。需要理论具有阶梯递进式发展的性质,每个时期有一个主导的需要出现,这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另一方面(消极的),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其需要段次论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都是本能的活动,都是生而具有的,它否定了

人的社会存在对人的成长有决定性的影响。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它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在一定条件下改变人们需要主次关系的可能性。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1959)

赫茨伯格等根据影响人对工作满意还是不满意,归纳了两类性质不同的因素:1、保健因素(会引起不满,但不能起激励作用,对应层次理论的前三层):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包括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人际关系、工资、职业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地位等。2、激励因素(起激励作用,对应层次理论的后2层):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因素。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感等。

评价:是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补充,划分了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双因素理论要点

第一,双因素理论修正了传统的关于满意与不满意的观点。传统观点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双因素理论则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第二,双因素理论认为,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发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人们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极大的调动。第三,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许多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具备激励因素时会引起强烈的积极性和满足,但缺乏时却并不引起很大的不满。第四,激励因素以工作为核心。如果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应从工作本身人手。如使工作具有乐趣、赋予挑战,能使员工从内心得以激励。当员工受到很大激励时,他们对外部因素引起的不满足感有很大的忍受力,反之则不能。

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缺陷:

对激励因素的理解,不同职业的人有明显差异。

另外,还有学者提出,人们有一种心理倾向,往往把满意的原因归功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自己的责任感等;把不满意的原因归之于单位的政策、人际关系、管理人员的阻碍等外部条件,而不归于他们自己的缺点。因此,这种心理上的局限性使得所取得的调查结果不一定正确。

应用:

双因素理论提出的从工作上即工作本身来激励员工,是以前的理论所欠缺的。根据双因素理论的观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工作丰富化

工作丰富化是根据双因素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劳动组织形式。这种劳动组织要让工人有机会参加工作的计划或设计,得到信息反馈,估价和修正自己的工作,使工人对工作本身产生兴趣,获得责任感和成就感。

2.工作扩大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向精细专业化和高度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人变成机器,终日干着单调、重复的工作,工人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工作扩大化是一种与专业分工背道而驰的生产方式,它要让工人增加工作的种类,同时承担几项工作或者做周期更长的工作,以增加员工对工作的兴趣。

3.弹性工作时间

弹性工作时间是国外为了方便员工、提高他们的工作情绪而实行的一种组织制度的变革。这种制度规定员工除一部分时间须按规定时间上班外,其余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可让员工自行安排。

期望理论

一、期望的定义

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认为,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以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二、期望理论的内容和模式

(一)期望理论的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期望理论。激励力量=期望值X效价

激励力量:是指激励水平的高低,它表明动机的强烈程度,被激发的工作动机的小,即为达到高绩效而作的努力程度。

期望值: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能否导致所想得到的工作绩效和目标(奖酬)的主观概率,即主观上估计达到目标、获得奖酬的可能性。概率的数字范围在0至l之间变化,受每个人的能力、经验、个性、情感、动机的影响。

效价:是指人们对某一目标(奖酬)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即人们在主观上认为该奖酬的价值大小。效价与人的价值观相联系,一个人对目标效价的评价因价值观的差异而不同。效价还有正、负之分,一个人不希望出现这种结果,宁可不要,效价为负值;个人期望这种结果出现,效价为正值。

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水平,其规律如下:

(1)当效价,期望值均大时,就会产生强大的激励力量。(2)当效价、期望值中的任何一项数值较小时,所产生的激励力量也小。(3)当效价。期望值中的任何一项数值为零时,所产生的激励力量也为零,人们根本役有兴趣去行动。

(4)效价为负值时激励力量转化为消极力量。

(二)期望模式

员工行为的直接结果是工作绩效,但是员工经过努力所获得的绩效往往对员工不具

有效价,它只是取得第二级结果的媒介。

员工所需要的是报酬,即工资,住房,提升或赏识等。也就是说,激励力量越大,努力的程度越高,取得的绩效也就越好,因此而带来的报酬就会越多,这对员工才是最有意义、最有吸引力的。’

因此,在衡量期望值时,员工通常考虑的问题是:

1.这件工作我能否完成(取得第一级结果的概率)?完成工作、做出成绩后,是否会有相应的报酬、奖励(第二级结果能否兑现)?在通常的情况下,一个人付出一定努力就会有相应的绩效,也有相应的奖励。问题是这个人是否有能力、知识和经验做这个工作并取得绩效,而且有绩效后是否真的有奖励。

员工是否具有较高的激励力量,需要看努力一绩效一奖酬之间是否有高的关联。在管理制度上。管理者应促使这种关联的存在,并要让员工意识到努力、绩效与报酬之间的关系。

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如果一个员工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有能力去完成工作目标,即主观上认为达到工作目标的概率很高,就会有信心和决心,就会激发出强大的力量。如果认为目标太高,可望而不可即,就会灰心丧气,失去动力。

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人总是期望取得预期的成绩后能得到适当的奖励,如工资、奖金、表扬、提级、晋升等。如果没有这些物质或精神的奖励进行强化,人们激发起来的工作热情也会慢慢消退。人们也不会为了追求需要的满足(第二级结果)而去提高绩效(第一级结果)。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人行为的基本原因是需要未满足。人因经济、地位、文化的不同,需要有所差异。同一种形式的奖励,对不同人的价值不一样,所体验到的效价也不同。因此,奖励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因人而异。

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人的期望心里是客观存在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必需遵循人的这种心理活动规律,注意工作方法,加强疏导,把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1、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

2、合理树立目标;

3、认识和提高目标的效价;

4、注意期望和现实的冲突。

▲公平理论:(亚当斯1960年代,也称“社会比较理论”)

奖酬与满足感之间还有一个介入因素,那就是奖酬公正性的感觉。公平理论探讨的是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的奖酬之间是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要进行社会横向的比较或历史纵向的比较,看其相对的情况。

人们从“横向比较”(自己和别人)和“纵向比较”(目前和过去)两个方面来判断所获报酬的公平性。

公平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职工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产生积极性的影响。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公平是激励的动力。

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受到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要受到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

2、公平理论的模式(即方程式): Qp/Ip=Qo/Io

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获报酬的感觉。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投入的感觉。Qo 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报酬的感觉。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

3、不公平的心理行为。

当人们感到不公平待遇时,在心里会产生苦恼,呈现紧张不安,导致行为动机下

不公平产生的后果:(感到不公平时可以采取的措施)

1、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

2、采取一定行动,使别人的投入与产出比率减少,以此达到平衡;

3、采取一定的行动,努力改变自己的投入与产出比率;

4、选择另一种情况进行比较,获得主观上的平衡;

5、情绪发泄,制造人际矛盾,甚至放弃工作。

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1、领导者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2、社会分配制度不合理;3、过高估计自己的心理倾向;4、对公平的认识差异。

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员工之间的互相比较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要杜绝比较的发生有很大困难。

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员工的比较和有不公平感产生的行为。

公平与不公平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觉,员工往往由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心理倾向而产生错误的感觉,因此对自己的报酬不满意。

管理者应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廉洁公正,不以权谋私、拉帮结派,对员工一视同仁,任人唯善,以贡献给予员工相应的奖酬。

建立良好有效的激励制度。

公平绝对不是平均主义。

实用意义:公平理论为组织管理者公平对待每一个职工提供了一种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对于组织管理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一、管理者要引导职工形成正确的公平感。

二、职工的公平感将影响整个组织的积极性。

三、领导者的管理行为必须遵循公正原则。

四、报酬的分配要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激励的实践

激励的方法:

(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二)正激励和负激励。(三)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

实施激励的原则:(一)以期望作为激励员工的不竭动力。(二)奖惩结合但以奖励为主。

(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四)实行按劳分配、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五)认清个体差异而实行个别化奖励。(六)差距恰当且时机适宜。

车丽萍《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管理心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1、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一、管理心理学的定义: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 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充分 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 生产与技术系统 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市场营销与公关系统 财务经济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系统 研究与发展系统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括输入、转换与输出过程。 三、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突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思想、机制与方法。 根据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规律、行为规律;运用动机与激励、竞争与压力、规范与约束、保证与保障、选择与培养、组织与团队环境影响等形成与建立有效的人本管理机制;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主观能动性、生命的价值、生存的需要、团队意识、个人素质)2、在面临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智力资本转化的过程中,智力资本作为企业组织的重要资 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理念,发挥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3、组织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是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的。 强调员工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强调其主体地位。依靠员工个人、团体、组织和领导行为来实现企业目标。 4、关系资本(市场资本)作用的发挥,必须以人力资本为核心与结构资本形成良好的互动 关系。 内部人际关系、市场与公共关系、团队心理气氛、组织形象、文化建设。 2、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 (一)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基本理论,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关于个体心理研究(核心)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他涉及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问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真题2012年10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真题2012年10月 (总分:100.00,做题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30,分数:30.00) 1.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认为管理的首要职能是______ (分数:1.00) A.控制 B.计划√ C.协调 D.组织 解析: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在1916年提出的管理五职能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是首要职能。答案为B。 2.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组织发展的学科是______ (分数:1.00) A.社会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管理心理学√ D.工程心理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管理心理学的概念,考生应识记。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效益和促进组织发展的一门科学。答案为C。 3.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测验法、个案法和______ (分数:1.00) A.数理分析法 B.逻辑判断法 C.经济分析法 D.实验法√ 解析:管理新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和测验法、个案研究法、宏观和微观环境结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答案为D。 4.韩非在《八经》篇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其阐述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是______ (分数:1.00) A.管理问题 B.生产问题 C.人性问题√ D.人事问题 解析:人性问题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性”问题有不同的论述,韩非在《八经》篇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这是自然人性论。答案为C。 5.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古典管理学家是______ (分数:1.00)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古利克

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过程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 二、心理学得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三、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四、)调查法 四、心理学得前世今生 今日心理学得两大热点:认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五、心理得实质 △心理就是脑得机能,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能动得反映。 (一)、脑就是心理得器官,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1、(生理学、临床学)脑损伤影响与之相应得心理机能; 2、(生物演化)心理活动水平与脑得发展水平呈正比; 3、(个体生长发育)脑得发育成熟程度影响到人心理发展水平。 (二)、客观现实就是心理活动得源泉与内容 1、脑作为心理器官,不会自己发展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才会产生心理。 2、人得心理活动得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 3、客观现实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生活对人得心理发展有更为重要得影响。 (三)、心理对客观现实得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1、心理反应具有主观性 2、心理反应具有能动性 3、心理反应既受自然规律制约,又受到道德规范制约 (四)、心理学在实践中发展 1、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现实真正作用于大脑,导致相应心理活动得发生与发展 2、实践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得反映 作业: 1、心理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方面? 答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得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得心理也研究人得心理,而以人得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与社会心理。 (2)人得个体心理现象得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2、用事实说明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答案:(1)人得心理就是在与客观现实接触中才产生得,离开了客观现实就没有人得心理。(2)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得能动得反映,不同得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有不同得反映。3、怎样理解人得心理就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主观反映。 答案:人得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就是社会现实。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人得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就是客观得;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情绪、意志来说却就是主观得,就是对客观得主观映象。 4、实验法得优缺点各有哪些?

管理心理学2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110069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评阅教师 第 2 次任务 共 4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管理心理学》 形成性考核2(群体心理与行为) 10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__ 角色_是指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某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2.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工作上的方便和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3. 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上又叫控制心理,它是指行为主体按照特定的标准或社会规范对人们进行引导和控制时,行为客体产生的反向心理活动。 4. 虚拟团队是指跨越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成员之间主要通过电子技术进行沟通的跨功能团队。 5. 沟通不同于一般的信息交流,它具有社会性、选择性、主动性、互动性、符号性、干扰性等特性。 6. 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依然保留自己的看法,但是为了符合群体的期望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是服从。 7. 沟通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存在P(parent, 父母)、A(adult, 成人)、C(child, 儿童)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 8. 美国心理学家莱维特通过研究,提出了对群体中的异议者施加压力的几种方式:理智讨论、怀柔政策、舆论压力、心理隔离。 9. 模仿心理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0. 从众产生的原因有:寻求行为参照、避免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10二、单项选择题(多选或少选都不给分,每题1分,共10分,请将答案写进表格): 1. ()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A.角色 B. 行为规范 C. 角色知觉 D. 角色期待 2.“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属于()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管理心理学 案例分析: 一、激励理论——林肯电气公司如何激励员工? 问题讨论: 1.你认为林肯电气公司运用了何种激励理论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答:该公司主要应用了期望理论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用到了部分的激励保健理论及公平理论。期望理论指出个人努力的程度取决于个体行为可能带来的工作绩效的期望程度及因绩效而获得组织的奖赏对个体的吸引力。在这一点上林肯电气公司做的很好。他们设置了奖励制度、职业保障政策等。这样将组织个性化,满足了公司员工的需求,使他们获得了该有的利益,满足了他们的期望。他们还制定了高度竞争性的高度竞争性的绩效评价系统,形成一种有压力的氛围,提高生产率。这种制度很好的确保了绩效评定结果与奖励之间的明确关系。同时也用到保健理论来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因素。经济萧条与不景气他们却没有辞退任何员工,这种方式自然使员工具有职业安全感,社会归属感,从而更激励他们加倍努力工作。还有生产工人工资采取按件计酬,同时公司的奖金制度有一整套计算公式,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理论,以激励员工更积极的投入工作中。 2.为什么林肯电气公司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励员工? 答:因为对于员工来说,他们所关注的是自己所付出的是否与所得的成正比,是否能够得到安全感以及是否处于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而这些员工所关注的问题林肯电气公司都能给他们很好的保障,生产

工人按件计酬的计件制度很好的保证了员工一定程度上的公平性,职业保障政策很好的保证的员工对于这份工作的安全感,让他们可以没有顾虑的为公司工作,奖金制度及高度竞争性的绩效评价系统则能让他们可以所得与付出成正比,且很好的施压来激励员工认真工作。这些都有效地激励了员工。 二、领导理论——华为总裁任正非的特质 问题讨论: 1.通过上述案例,你认为任正非具有哪些领导特质? 答:任正非有以下这些领导特质: 1)聪明,学习能力强。他成绩优异,做出了许多创造发明,能够很 快的学会产业管理技术,并且十分成功。 2)战略眼光强,远见卓识。在选择公司发展领域,他目光独到,帮 助公司在市场上占领着十分有利的地位。 3)善于发现缺点,不足。他能够冷静的分析事情,善于找出确定, 提出改进方向。 4)坚定执着。再做任何事时,他不会轻易放弃,而是执着的做到始 终如一,坚定不移。 5)有责任感。有责任感是一个领导必备的品质。任正非他日日呕心 沥血为企业操劳,保障企业的生存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感。 6)危机感强。危机意识也属于任正非的专利,他有意识的将危机意 识应用于华为的管理中,形成独特的“危机管理”的领导方式。 7)人际交往能力强。他通过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很好的人际交往

车丽萍著《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管理心理学2012年期末复习资料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主要是作业+历届试卷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按某种或某种典型的性格特征,性格可以分为( D )。D. A、B、C、D和E五种类型 2. 具有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类型属于(A )A.胆汁质 3. 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是( C ) C.正式群体 4.(1.9)型管理方式又可称为“(B)”。B.乡村俱乐部型管理 5.被西方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B )。 B.泰罗 6.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D )、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与组织心理三个方面。D.领导心理 7.按能力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为( C )。C.能力、才能和天才 8.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被称为( B )。B.优先效应 9.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是( C )。C.价值观 10.霍桑实验提出的( C ),为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实验的理论基础。C.科学管理理论 11.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制约因素取决于能力与( C )。C.动机 12.( B )也称为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它可以是现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中的群体。B,实属群体13.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是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和( A)。A.人格障碍 14.美国心理学界公认的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B )。B.梅奥 ------------------------------------------------------------------ 15.在绩效考核中,考核者不顾被考核者的实际表现,附和大多数人的意见,这种心态是( C)。 C.从众效应偏差 16.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是指( A)。A.自我知觉 17.按某种或某种典型的性格特征,性格可以分为( B )。B.优越型和自卑型 18.凯尔曼于I958年提出态度的形成包括服从、( D )、和内化三个阶段。D.同化 19.心理学家一般把( C )定义为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C.动机 20.( A )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A.需要层次理论 21.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是( C)。C.正式群体 22.信息沟通模型中除了信息源、编码、通道、解码和接受者之外,还有( B )。B.反馈 23.学习型组织与大多数组织的区别在于其运用的是( C)。C.全员学习 241.管理心理学的前身是工业心理学,二战之后迅速发展,50年代在( C)正式被称为管理心理学。C.美国 25.霍桑实验的主持者是( A )。A.梅奥 26.具有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类型属于( A )。A.胆汁质 274.英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知觉不包括以下( D)。D.现实自我 28.态度的参与改变理论的提出者是( C )。C.勒温----------------------------------------------------------------- 29.在一般的心理学分析中,被看做是引起行为的直接原因的是( B)。B.动机 30.心理学把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激化的表现称为( B )。B.冲突 31.“同声相应,同气相投”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 A )。A.趋同离异规律 32.管理方格理论中,(B )代表着领导者特别重视生产任务和工作条件,同时也十分关心员工的感情与需要,能使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需要最理想最有效率地结合起来。B.团队型管理 33.下列情形中,能最大程度提高生产效率的是( B )。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3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 C )。C.晕轮效应 35.管理者的社会知觉怎样,直接关系到他们采用的( A)。A.管理方式 36.气质类型中多血质主要行为特征是( C)。C.精力充沛 ------------------------------------------------------------- 二、名词解释 1.组织:所谓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 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 2.领导:所谓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 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 而施加心理也许的人是领导。 3.组织变革:所谓组织变革是指通过对组织的结构 进行调整修正,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 部条件的过程。 4.组织发展:所谓组织发展是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 理论和方法,对组织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改革, 以便促使整个组织更新和发展的过程,其目的在于 提高组织的效能。 5.管理心理学:一般认为,管理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 种组织系统中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情况下所产生 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管 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 导及组织中的具体心理活动规律性。 6.气质: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 的认识、情感、言语和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 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 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 显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 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它与日常生活 中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格”、“性情”等含义相 近。 7.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 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 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盖要越强烈、 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动机就越强烈。同时, 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 8.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 的。正式群体指为了达到与组织任务有明确关系的 特定目标,根据编制、章程或其他要求正式成立的 群体。而非正式群体指那些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和喜 爱为基础而结成的朋友、同伴等带有鲜明情绪色彩 的关系。非正式群体是不定型的、多样的和多变的。 9.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 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它能反 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并影响个人的行为。{3分)个 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同时个 性也不单纯是行为和理想,而且制约着各种活动倾 向的动力系统。个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个性 倾向性;一个是个性心理特征。 10.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 心理倾向系统。(3分)价值观往往容易被看做仅属于 认知的范畴,其实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 价值观为人类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 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 点、信念和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人们就是用这样 的内心尺度去称量、评判一切人和事物,从而得 出自己的态度和选择。 11.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 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态度不 是行为,而是行为倾向,它是人的内部心理结构, 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当态度对象出现在面前时, 个体就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态度说出来就是意见, 做出来就是行为。态度由三种成分构成,即认知、 情感和意向。 12.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 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 ------------------------------------------------------------------ 13.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看间题时, 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 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以突出特征来推论其他方面 特征的一种以点代面、以偏盖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在掌握有关知觉对 象信息很少的情况下做出总体判断的结果,抓住了 一点,丢掉了剩余的多数;夸大了一面,缩小了另一 面;重视了眼前,忽视了历史和发展。 14.知觉: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 映,但知觉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 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 息的组织解释的过程。通过感觉,我们知道事物的 属性,通过知觉,我们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从而知道它的意义。 15.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 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进 程,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激励是对人的 一种刺激,是促使和改变人的行为的一种有效手段。 激励的过程,就是管理者引导并促进工作群体或个 人产生有利于管理目标行为的过程。 16.群体:也成团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 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 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 以上的人群。(有举例或进一步阐述加分) ---------------------------------------------------------------- 四、论述题 1. 论述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 答:管理者只有了解员工的不同个性,并根据这些 给员工安排工作岗位,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 不断提高管理者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 (1)知人善用 通过研究个性差异可以使各级管理者重视员工的不 同个性,认识到每一种个性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 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成为优 秀的组织成员。管理者的任务就在于根据员工的个 性特点安排相适应的工作,这样就可以做到用其所 长、避其所短,发挥最好的效益。 (2)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 对于不同类型的员工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 法。因为同一管理方式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员工所产 生的实际影响可能是不相同的。只有深入地了解每 个人的个性特点,采取相应的领导和管理方式,才 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成绩和效果。 (3)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 在领导班子的配备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合理的年龄 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外,还应该考虑合理的 个性结构。在一个领导班子中,应该是由两种以上 个性的人组成,做到个性的互补。 2.简述组织变革的措施? 答:组织变革的措施,要根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的状 况和变革要求来采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改变结构来实现自己变革; (2)改变人的行为态度; (3)改变技术; (4)改变外部环境。 ----------------------------------------------------------------- 3.述自我知觉的构成要素、形成与管理? 自我知觉的构成要素: (1)物质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 自我知觉形成: (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2)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 (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 作用。 自我知觉管理: (1)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 自己;(2)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 自己;(3)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 来认识自己;(4)通过自我观察来完善自己。 4.简述有效管理时间的方法? 答:有效管理时间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设立明确的目标; (2)按照事务的类型来安排时间; (3)针对每一个目标,给实现目标所需进行的各种 活动分派先级; (4)每天留些“机动时间” 5.论迷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联系卖际谈 谈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障碍? 重要作用: (1)人际关系影响群体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2)人际关系影响熨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人标关系影响精神文明的建设。 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障碍 (1)提高认识,掌握技巧。 (2)充分时间,改善交往措施。 (3)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 6.论述组织变革的措施及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方 法? 组织变革的措施: (1)通过改变结构来实现自己变革。 (2)改变人的行为态度。 (3)改变技术。 (4)改变外部环境。 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办法: (1)加强沟通,鼓励参与。 (2)提倡相互尊重、理解。 (3)合理安排变革进程。 (4)利用群体动力。 (5)强制方法。 7.结合实践,谈谈如何建设高绩效的团队? 答题要点: 作为一个团队,提高业绩是它的主要目标,所以 要提高绩效团队的主要标准也是工作任务的完成悄 况和目标的实现情况。要建立一直高绩效的团队, 需要把握和控制以下几个相关方面,这对建立高绩 效团队有很大帮助。 (1)团队的规模。 (2)团队成员的能力。 (3)对共同目标的认同。 (4)统一的规则。 (5)合理分配角色,培养信任感。 (6)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讲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本讲要求: 1.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学习管理心理学的任务 3.了解和掌握学习和研究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定义: 管理心理学也称组织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行和创造性,提高管理效能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1.管理狭义:指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 广义:泛指一切单位或组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管理。 企业管理过程的两个系统: 一是技术系统,由物质资料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组成的,包括管理劳动工具和生产、经销过程,通过专业化与机械化,使人适应机器的特点以及制造的机器要适应人的心理、生理特点,来提高生产效率。(劳动工具与成产过程) 二是社会心理系统(即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社会过程),主要强调人的行为动机、人际关系、团队心理气氛、组织结构及领导行为等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2.对象 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技术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生活系统)和企业内部的社会心理系统。 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改进管理工作,并充分调动人积极性的学科。 3.管理心理学内容范围: (1)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对人的本性基本观点与看法。 (2)研究个体心理:个体的认知、需要、动机、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包括人的气

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同时还包括组织中个体具有的共同的心理活动规律,如共同的认知规律、共同的需求、态度改变的共同规律等。 人类行为八大基本规律:目标律、动机律、强化律、遗传律、环境律、发展律、差异律、本我律。 其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的问题。 (3)研究群体心理:它是指群体成员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及行为特点的总和。其核心是人际关系问题,包含人际关系测评,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人际关系障碍与改善等。(4)研究组织心理:组织心理是指在实现同一目标而组合起来的两个或多个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的群体在组织环境影响中所构成的心理或行为。组织结构形式对个体效率的影响。(5)研究领导心理:它揭示领导者的素质、行为模式与被领导者的工作效率的关系,揭示领导者正确选择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效能的途径和方法。 (6)员工心理健康研究:指导员工工作减压,正确面对挫折,保持心理健康。 总之,管理心理学是以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因素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群体、领导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科学。 二、管理心理学的任务: 1.提高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 传统的管理方式强调“权威”和“服从”,管理手段提倡“恩威并施”,管理者个人说了算,是独裁式、专制型的管理;对人才的使用、选拔是主观随意的,很少考虑人的心理特点和差异。现代化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科学化的管理,是指符合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的管理。它同单凭个人主观意想的管理、经验管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管理是完全不同的。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强调推行“合乎人性”的管理-----人本管理。 (1)在管理方式上,强调要尊重职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增进与职工的感情交流; (2)在管理手段上,强调各种激励机制,满足职工个各种需要去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3)在管理制度上,强调民主管理,提倡职工参与决策与管理; (4)在人才的选拔与使用上,强调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个性差异合理用人,人尽其才。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第九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团体的概述 一、团体的概念 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二、团体的特征 团体的主要特征是: ①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 ②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 ③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一群体”的感受。 由个体构成团体的基本条件是: 1.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目的。 2.为了达到和实现团体目标,团体有公允的规范和规则。 3.团体要满足各个成员的归属感。 4.团体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 5.团体成员之间有工作、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三、团体的种类 (一)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二)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 (三)固定性团体和临时性团体 (四)其他团体分类 四、团体的功能 (一)团体对组织的作用 团体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这是正式团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团体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的手段,有利于促进复杂的决策;团体在各部之

间起联络作用,有利于形成“一条龙”流水作业;它也是有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非正式团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递快,沟通灵敏,管理者可以通过它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改进工作。不仅如此,某些非正式团体对正式团体的工作任务也有积极作用,其对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也是有效的。 (二)团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1.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自己和其它成员保持友谊和紧密联系,心理协调,彼此都体会到大家同属某一团体。 2.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认同感。 3.团体对个人能产生强大的支持力量。 4.团体引入竞争机制,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激励。 5.团体能融洽并协调人际关系。 6.团体可能满足成员的其它心理需要。 (三)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标准化倾向。 3.社会顾虑倾向。 4.从众行为倾向。 五、团体的结构 1.同质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同质结构。 2.异志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异质结构。 第二节团体的凝聚力、士气和高效率 一、团体的凝聚力 (一)什么是团体的凝聚力 团体的凝聚力即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高凝聚力的团体有以下特征:

江苏开放大学管理心理学第二次作业

江苏开放大学 实践性教学作业 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110069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 评阅教师 第次任务 共 4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管理心理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业 一、通过学习,就你对管理心理学的认识与意义写一写心得体会。 字数不少于300字。 通过在江苏开放大学平台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通过对他人心理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因素是影响组织管理中人的行为差异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爱好、兴趣及个性特征,这使人眼中的事物被打上了主观的烙印,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管理主要是针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学必须涉及个体行为的管理问题。人的个性是个体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了解了人的个性差异,做到人尽其才,管理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待人处世的态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必须重视态度的作用。目标管理的概念扩大到整个企业,它是通过上下级共同参与制定企业目标,使个人从中受到激励,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检验目标实施情况和事实结果的管理方法,今天,目标管理已成为一种激励技术,成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 这一学期的最大收获,让我知道的大家应该互相尊重,也明白了有些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这点是来自生日的那个打赌,还有也对我自

己做了个小小的分析,知道什么我的第二象限是什么,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 二、观察你所在的学校、单位、工厂、公司等组织(也可以前往其他组织)在员工激励方面的举措,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实践并形成一篇调查报告。报告中,你可以陈述现象、分析该组织员工激励的方法、得失并提出建议。字数不少于2000字。(作业辅导见下页) 关于员工激励举措的调查实践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本次调查意在了解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问题。实践证明,员工激励机制调查是对企业各种管理问题满意度的晴雨表。如果企业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本企业在员工激励机制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找出员工对该企业管理上满意度下降的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例如,企业近年来受离职率高的困扰(即吸引力不大),通过激励机制调查可以找

2012年10月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 0016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认为管理的首要职能是 A.控制 B.计划 C.协调 D.组织 2.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组织发展的学科是 A.社会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管理心理学 D.工程心理学 3.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测验法、个案法和 A.数理分析法 B.逻辑判断法 C.经济分析法 D.实验法 4.韩非在《八经》篇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其阐述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是 A.管理问题 B.生产问题 C.人性问题 D.人事问题 5.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古典管理学家是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古利克 6.观察者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和判断,并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成败原因的方式和过程是 A.知觉 B.感觉 C.印象 D.归因 7.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对该对象的知觉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8.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称为社会知觉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心理定势现象 9.按能力的倾向划分,有一般能力和 A.特殊能力 B.个人能力 C.认知能力 D.创造能力

2016年管理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2016年管理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一、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 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针对上述案例,你对“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分析 (1)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对教师不适合。 (2)其主要理由: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3)激励教师应关注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要,也就是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本身,而出全勤的教师并不能说明教学工作就是优秀,激励方式要适合教师工作的性质。 (4)本案例是实际应用型的案例,分析思路可以是开放性的。以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或学校组织特点等分析都是可以的。但以上的答题要点要包括进去。 二、报载:“欧盟委员会2003年9月8日宣布,欧盟将从本月30日起实行

更为严格的烟草警示规定,要求烟草生产厂家用黑色大号字体将警句印刷在白底香烟盒上,警句在烟盒正面所占面积不得少于30%,背面不得少于40%。警句包括:‘吸烟会造成慢性疾病和痛苦死亡’及‘吸烟会引起性无能’等14条”。 你认为这种做法会有效吗?其心理依据是什么? 分析 (1)欧盟对于烟草的警示做法会有效的。 (2)其心理依据主要是:关于态度改变理论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3)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在烟盒的重要位置明确标明吸烟的危害,就是引起吸烟者认知上的注意,使其认知与以前的认知及行为产生不协调。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改变原有态度。不去吸烟或减少吸烟,使其认知与行为协调。二是不改变态度。但是为吸烟的行为寻找一种辩护理由。 三、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 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其原因如下: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存在,其

(新)江苏开放大学管理心理学第二次作业

江苏开放大学 实践性教学作业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110069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评阅教师 第次任务 共 4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管理心理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业 一、通过学习,就你对管理心理学的认识与意义写一写心得体会。 字数不少于300字。 通过在江苏开放大学平台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通过对他人心理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因素是影响组织管理中人的行为差异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爱好、兴趣及个性特征,这使人眼中的事物被打上了主观的烙印,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管理主要是针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学必须涉及个体行为的管理问题。人的个性是个体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了解了人的个性差异,做到人尽其才,管理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待人处世的态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必须重视态度的作用。目标管理的概念扩大到整个企业,它是通过上下级共同参与制定企业目标,使个人从中受到激励,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检验目标实施情况和事实结果的管理方法,今天,目标管理已成为一种激励技术,成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 这一学期的最大收获,让我知道的大家应该互相尊重,也明白了有些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这点是来自生日的那个打赌,还有也对我自

己做了个小小的分析,知道什么我的第二象限是什么,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 二、观察你所在的学校、单位、工厂、公司等组织(也可以前往其他组织)在员工激励方面的举措,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实践并形成一篇调查报告。报告中,你可以陈述现象、分析该组织员工激励的方法、得失并提出建议。字数不少于2000字。(作业辅导见下页) 关于员工激励举措的调查实践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本次调查意在了解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问题。实践证明,员工激励机制调查是对企业各种管理问题满意度的晴雨表。如果企业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本企业在员工激励机制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找出员工对该企业管理上满意度下降的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例如,企业近年来受离职率高的困扰(即吸引力不大),通过激励机制调查可以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