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独活寄生汤的功效与作用

独活寄生汤的功效与作用

独活寄生汤的功效与作用
独活寄生汤的功效与作用

独活寄生汤的功效与作用

人的一生到了一定的年龄,新陈代谢减慢,免疫机能下降,无一不提醒着我们应该好好调理身体了,中药方剂就可以循序渐进的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独活寄生汤这款方剂。

【处方】

独活三两,桑寄生(《古今录验》用续断,即寄生亦名,非正续断)、当归(酒浸.焙干)、白芍药、熟地、黄蓍(酒浸.蒸)、牛膝(去芦.酒浸)、细辛(去苗)、白茯苓(去皮)、防风(去芦)、秦艽(去土)、人参、桂心(不见火)、川芎、杜仲(制炒断丝)、甘草(炙),各二两。

【炮制】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治肾气虚弱,腰背疼痛,此病因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不时速治,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脚重、挛痹,宜急服此。

【用法用量】

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独活9克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芎藭

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克

【制法】

上十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

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无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现用于慢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不足,气血两亏者。

【用法用量】

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备注】

方中独活、秦艽、防风、细辛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杜仲、牛膝、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桂心温通血脉。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之功。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处方】

白芍1两,杜仲1两,归身1两,防风1两,白芷1两,人参1两,细辛1两,桂心1两,熟地1两,牛膝1两,川芎1两,寄生1两,甘草1两,独活3两。

【功能主治】

鹤膝风,痛甚,因干风者,并主痛风。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

《慎斋遗书》卷七

【处方】

独活8分,桑寄生8分,牛膝8分,木瓜、薏米8分,秦艽6分,续断8分,当归尾8分,生地6分,茯苓8分,芍药(炒)5分,焦杜仲8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

产后腿脚无力,不能动履。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妇科胎前产后良方注评》

【处方】

熟地5钱,独活1钱半,当归3钱,官桂1钱半,白芍1钱半(酒炒),川芎1钱,茯苓3钱,杜仲3钱(酒炒),牛膝3钱(酒炒),桑寄生3钱(酒炒)。

【功能主治】

产后脚气疼痛,脉虚涩弦浮者。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

产后血室空虚,邪气陷伏而下注于脚,故脚弱疼痛,谓之脚气。熟地补血以荣肝肾,独活疏邪以宣通经络,当归养血荣经,白芍敛阴和血,川芎行血中之气,官桂散营中之寒,茯苓渗湿和脾,杜仲强腰补肾,寄生祛痹强腰脚,牛膝下行壮筋骨。水煎温服,使血气内充,则筋脉滋荣而寒邪自散。

【摘录】

《医略六书》卷三十

【处方】

独活2两半,真桑寄生(无则用川续断代)2两,杜仲(切,炒断丝)2两,北细辛2两,白芍药2两,桂心2两,芎?2两,防风(去芦)2两,甘草2两,人参2两,熟地黄(洗)2两,大当归2两。

【制法】

上锉散。

【功能主治】

除风活血,解风寒暑湿之毒。主风伤肾经,腰痛如掣,久不治,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之患;及新产腰脚挛疼,历节风湿,脚气;产后血虚生风,手足抽掣,筋脉挛急,时发搐搦,半身不遂;或因劳役太早,风邪乘间而入。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2盏煎,空心服。

【摘录】

《得效》卷三

【处方】

独活、寄生、细辛、杜仲、牛膝、防风、芎、熟地黄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除风消血。主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腰背痛,不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痛重,或腰胁痛,脚气偏重,毒

湿多风。素无风或久履湿冷,或足汗脱履,或洗足当风,湿毒内攻,足胜两腿缓纵挛痛,或皮肉紫破有疮。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大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1日2次。服讫温身,勿令冷也。取蒴藋菜火燎,厚安置床上,热卧之上,冷复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茎,熬热卧之。诸处风湿亦用此方。

【摘录】

《鸡峰》卷四

【别名】

独活汤、万金汤

【处方】

独活3两,寄生2两,杜仲2两,牛膝2两,细辛2两,秦艽2两,茯苓2两,桂心2两,防风2两,芎?2两,人参2两,甘草2两,当归2两,芍药2两,干地黄2两。

【功能主治】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

悸气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用法用量】

独活汤(《圣济总录》卷一六二)、万金汤(《朱氏集验方》卷一)。本方改为丸剂,名“独活寄生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足少阳、厥阴药也。独活、细辛入少阴,通血脉,偕秦艽、防风疏经升阳以祛风;桑寄生益气血,祛风湿,偕杜仲、牛膝健骨强筋而固下;芎、归、芍、地所以活血而补阴;参、桂、苓、草所以益气而补阳。辛温以散之,甘温以补之,使血气足而风湿除,则肝肾强而痹痛愈矣。

【摘录】

《千金》卷八

【处方】

独活1钱,桑寄生1钱,防风1钱,秦艽1钱,威灵仙1钱,牛膝1钱,茯苓1钱,桂心5分,细辛3分,炙草3分,当归2钱,金毛狗脊2钱。

【功能主治】

产后腰痛,上连脊背,下连腿膝。

【摘录】

《医医偶录》卷一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知道独活寄生汤的作用十分的广泛,所以现在很多的科学家都在研究如何可以将其应用到临床中,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转)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手足少阳经脉 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 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 厥阴→少阴 无阳明传少阳。∵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 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 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 里气调和 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 全身气机的调畅 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焦:燔之近炭也。《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 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 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 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 (二)小柴胡汤的方义 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解郁针对 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 黄芩:清胆热清火 辛散助柴胡以解郁 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 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 大枣 /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 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 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如:麻黄升麻汤作分。铢(分)两钱厘。

小柴胡汤与泻心汤

小柴胡汤与泻心汤 刘渡舟氏善“调气”,认为:“人身之病,其在气者十之七八,其在血者十仅二三。气病有不影响于血者,而血病每关乎气。”并认为涉及到“气”,“肝胆脾胃”的功能尤为重要。临床上善用柴胡剂和泻心剂调理肝胆脾胃。 “柴胡最善调畅肝胆之气,推动气机出入,并由此促进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神农本草经》言柴胡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此说明柴胡可促进六腑的新陈代谢,能推动少阳枢机,并由此起到调和表里、消积化食的作用。在小柴胡类方中,柴胡辛散以助少阳胆气之出,黄芩苦寒以助厥阴肝气之入,柴芩并用,则出入如常矣。然二者之中关键在于柴胡的疏解,故《伤寒论》用柴芩运转枢机时,黄芩或可减去,而柴胡却是必用之品。依仲景法,柴胡剂中还可以用白芍之酸收,柴芍相伍,一出一入,一散一收,促进肝胆之气的出入。调理脾胃升降主要就是要降胃升脾。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每由火旺气实所致,故降胃每用黄连、黄芩,清火即是降胃。三黄泻心汤之治吐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之治寒格吐逆,皆属清火降胃。仲景亦习惯使用姜、夏降逆和胃,此大抵为痰饮所致者而设。脾气以升为常,脾气不升多兼里寒,故既用参、草益气,亦用干姜温中。脾胃升降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用仲景方法治理脾胃,不治气而气机自调,脾胃升降自然恢复正常。后世在使用半夏泻心剂时,又有加枳实、木香、砂仁的方法,直接使用理气之药调理脾胃,亦有道理。”(付延龄整理)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为邪踞少阳,枢机不利。 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误下后导致“中虚热结,胃气壅滞”而致痞。 主证:心下痞硬,呕逆,肠鸣下利。已致“中虚”故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而用半夏泻心汤“泄热和中,降逆消痞”。 柯韵伯:“……未经下而胸胁苦满,是里之表证,用柴胡解表,心下满而胸胁不满,是里之半里证,故制此汤和里。稍变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名曰泻心,实以泻胆也。” 陈亦人氏认为,痞证和其他证候一样,都有寒热虚实之异,所谓寒热相结之痞,实际是正虚邪实。虚寒痞代表方剂即理中汤,实热痞代表方剂即大黄黄连泻心汤。“中虚热结”之痞证可用两方加减化裁。故成半夏泻心汤。陈亦人氏认为此“下利”不一定就是虚寒下利,热性下利也是可能的。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xx 功效与作用 xx 的配方: 桂枝(去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xx xx 分类: 解表剂-xx 表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 枚)、甘草二钱(炙,6 克) 方歌: 药枝枣xx(方剂速记法) 想象: 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出处: 伤寒论》xx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漐漐(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xx 方歌: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柿寄生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柿寄生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 导语:对于柿寄生,我想有些人可能听说过,甚至服用过。没有听说过也没关系,接下来我就来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柿寄生。【别名】万寿木寄生、樟本 对于柿寄生,我想有些人可能听说过,甚至服用过。没有听说过也没关系,接下来我就来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柿寄生。 【别名】万寿木寄生、樟本寄生、梨寄生、桑寄生、椰风、荷叶寄生、广丁香寄生、蚂蚱腿寄生、桐木寄生 【来源】药材基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棱枝槲寄生的带叶茎枝。 【原形态】亚灌木,高0.3-0.5m。直立或披散,枝交叉对生或二歧分枝,位于茎基部或中部以下的节间近圆柱状,小枝的节间稍扁平,长1.5-3.5cm,宽2-2.5mm,干后具明显的纵肋2-3条。幼苗期具叶2-3对;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形,长1-2cm,宽3.5-6mm,先端钝,基部狭楔形,基出脉3条,薄革质;成长植株的叶退化呈鳞片状。聚伞花序,1-3个腋生,总花梗几无,总苞舟形,长1-1.5mm,具花1-3朵;3朵花时中央1朵为雌花,侧生的为雄花,通常仅具1朵雌花或雄花;雄花花蕾时卵球形,长1-1.5mm,萼片4枚,三角形,花药圆形,贴生于萼片下半部;雌花花蕾时椭圆状,长 1.5-2mm,基部具环状苞片或无,花托椭圆形,萼片4枚,三角形,长约0.5mm,柱头乳头状。浆果椭圆形或卵球形,长4-5mm,直径3-4mm,黄色或橙色,果皮平滑。花、果期4-12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100m以下的平原或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寄生于柿树、樟树、梨树、油桐或壳斗科等多种植物上。 【性味】苦;性平 【归经】肝;肺;胃经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1]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刘渡舟教授(1917-2001年)是我国已故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刘老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柴胡类方和“古今接轨方” 1 尊经旨阐“升降出入”广“推陈致新”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后世发挥其用,广泛施治于临床各科,究其原因,不外乎本方具有解郁功能。刘老认为,《伤寒论》治郁之法甚多,如栀子鼓汤治疗火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水郁;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郁;瓜蒂散治疗痰郁等。然而,以上治郁之法皆就事论事而比较局限,故其使用较隘。惟小柴胡汤之治气郁,纵横捭开,升降出入,无所不包。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地相召的“生化”之气,主宰着物质的运动,在人与动物,则为生长壮老已,在植物,则为生长化收藏。物质运动的目的,用现代语言讲,就叫做“新陈代谢”,生化正常,则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新陈代谢旺盛,人体就健康,若病亦易于恢复;反之,人体即发生疾病。 对于柴胡的功能,《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了其具有“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的作用。刘渡舟教授认为,研究仲景《伤寒论》,论其药性时当以《神农本草经》为准,不可以后世本草之论强释仲景之方。后世虽然认定柴胡有和解少阳、升举阳气和疏肝解郁三大作用,然《本经》明言“推陈致新”,其实际意义也就是能够推动人体的新陈代谢。基于以上两经之论,刘老提出了柴胡治疗疾病的三大特点:第一,它能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调整气机的出入升降;第二,对木郁则能达之,火郁而能发之;第三,独具清热退烧的特殊功能。所以,柴胡治疗疾病,既适用于外感,又能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既能治疗肝胆疾病,也广泛适用于它脏之恙,此亦《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内涵所在,也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喜用柴胡类方的原因所在。 2 临证时主但见一证擅灵活加减 刘老喜用柴胡,擅用柴胡,充分体现了其为医上溯岐黄之经,精通神农之药,中合长沙之论,下逮诸家之说,并有自己数10年之临床体会。对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外感病重其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内外之功;内伤杂病则倡其开郁调气,以利气机升降出入之枢。临证之时,主张“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处方时,以原方为多,但也提倡灵活加减,并创系列柴胡类“古今接轨方”,使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值得后人借鉴。 在应用小柴胡汤时,刘渡舟教授仅仅抓住本方是少阳病主方之特点,只要见到“口苦”一证,必用柴胡类方,此笔者侍诊3年之心得。问之,先生则曰“小柴胡汤,少阳病主方也。少阳诸证,以口苦为第一证。”思之,此刘老从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悟而得之。又阅读《伤寒论十四讲》,在书中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一文中,刘老写道:“少阳病的提纲证,而以口苦在前,咽干,目眩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性。《内经》说:‘火之味苦’。然它经之火,甚少口苦,唯肝胆有火,则多见口

这八种问题,都可以用小柴胡汤解决!

这八种问题,都可以用小柴胡汤解决! 导读中医十大名方之一、源自《伤寒论》的小柴胡汤,在仲景的众多方剂中,此方是一个疗效显著、适用范围极广的方剂,后世对此方的评价也甚高,可为是中医众方中一个出类拔萃的方剂。在妇科病的治疗上,小柴胡汤也有很独特的功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柴胡汤在妇科病中的运用吧!第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在《伤寒论》中用小柴胡汤的有17条条文,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差后5篇。其中12条明文指出有发热,有胸胁满痛等症的有9条,该法寓于众法之中,适用于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肝胆俱病的柴胡证。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组成,既可疏利肝胆,清散郁热,透邪外出,又可调和肝脾、胃肠、气血、营卫,协调阴阳,畅达气机,通行津液,扶正祛邪。其主要通过调和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和解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以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目的。小柴胡汤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寒热之邪,内伤七情引起的妇科疾患。其应用指征是在错综复杂的疾病中只要具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情绪异常、恶心呕吐、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其中一二症或一组确实无误地反映肝脾或肝胃或气血营卫失调,或气机

不畅,肝胆郁热,或邪在半表半里,或病有休作者皆可用之。临床应用甚广,故小柴胡汤为《伤寒论》调治妇科病最常用的方药,主治的病证最多,且疗效可靠。1.主治热入血室经期,外感风寒后,头痛、发热恶寒,3日后经水净,烦躁,意识模糊,夜间则胡言乱语,食欲欠佳,舌质淡,中有瘀斑,苔厚,脉沉弦。因妇人中风,初起当有发热恶寒等表证,七八日后续得寒热,发作有时,以其得病之初,月经已来,发病之后,邪热内传,月经不当停而停,必有瘀血而与邪热相搏,血室瘀阻,气血不通,正邪相争,故使寒如疟状。治当因势利导,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通调三焦,助正达邪,使邪从外出,邪去则寒热除,血结自散。以小柴胡汤加桃仁、牡丹皮、焦山楂治疗。单以小柴胡汤治疗热入血室尚嫌不足,因为少阳病是半表半里之热证,况且热入血室是一种血热证、血瘀证,故加入活血凉血之品更为合拍,也是祛瘀退热法的良好体现。2.崩漏因某些不良精神刺激或感受外邪,使肝胆郁火迫经妄行或肝脾不和统摄无权,冲任失固致崩漏。症见月经提前,经期延长,甚至经乱无期,经血淋沥不净或量多,色鲜红,时有血块。伴有头痛或头眩,口苦,心烦,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弦者,以大剂量小柴胡汤疏达气机,调和肝脾,透热散火,宁血固崩。3.围绝经期诸症有些妇女围绝经期常出现一些特殊症状,如月经紊乱、面部潮红、阵汗、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或抑郁、耳鸣、眩晕、食欲不振、口

桂枝汤

桂枝汤 开放分类:中医中医古代名方医学名词方剂 编辑词条分享 桂枝汤 组成及用量 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炙甘草(6克) 方剂出处 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剂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古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现代: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 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小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小柴胡汤的神奇功效

小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对于大家来说应该不算陌生,很多人也知道它的好处,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小柴胡汤。 【处方】 柴胡(三钱)人参(二钱)黄芩(二钱)半夏(一钱半)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 治伤寒,寒热如疟,胸膈满痛,小便不利,大便涩。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二两半,柴胡(去芦)半斤,人参、甘草(炙)、黄芩,各三两。

【炮制】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伤寒、温热病,身热恶风,颈项强急,胸满胁痛,呕哕烦渴,寒热往来,身面皆黄,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过经未解,或潮热不除;及瘥后劳复,发热疼痛;妇人伤风,头痛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头痛烦热,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小儿分作二服,量大小加减。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洗)9克甘草(炙)5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功能主治】 和解少阳。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用法用量】 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备注】 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摘录】 《伤寒论》 【处方】 人参4.5克,花粉6克,黄芩3克,柴胡3克,甘草3克,生姜3片。 【功能主治】 清热育阴。主邪在少阳,产后阴虚发热。

寄生汤的功效与作用

寄生汤的功效与作用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家庭都喜欢做各种各样的药膳方剂来服用,而一些经典的中药方剂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哦,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寄生汤有哪些功效作用吧。 【处方】 桑寄生12克附子9克(炮)独活12克狗脊15克(黑者)桂心12克杜仲15克芎藭3克甘草6克(炙)芍药9克石斛9克牛膝9克白术9克人参6克 【制法】 上十三味,切。 【功能主治】 治腰痛。 【用法用量】 用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服。 【注意】 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桃、李、雀肉

等。 【摘录】 《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古今录验》 【处方】 桑寄生250克(细锉) 【制法】 上一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 治产后乳汁不下。(下乳)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六 【处方】 桑寄生(洗,锉)秦艽阿胶各15克糯米15克(研粉)

【功能主治】 补肾安胎。治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用水1.8升,先下寄生、秦艽二味,煮至L2升,去滓;次入阿胶、糯米,再煮至600毫升,分三次空腹时服。 【注意】 忌酒、醋三五日。 【摘录】 《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二 【处方】 桑寄生4两,附子3两(炮),独活4两,狗脊5两(黑者),桂心(4两),杜仲5两,芎藭1两,甘草2两(炙),芍药3两,石斛3两,牛膝3两,白术3两,人参2两。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腰痛。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桃、李、雀肉等。 【摘录】 《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 【处方】 桑寄生1两,鸡苏1两,淡竹茹1两,芍药1两半,地榆1两半,白龙骨2两(1方用附子3分,无淡竹叶)。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妇人经血暴伤及带下经久不止。

中药桂枝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桂枝的功效和作用 桂枝的功效和作用 散寒解表 治疗因受冷引起的风寒感冒,流涕咳嗽等病有很好的作用。 温通经脉 还可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肩周炎风湿类风湿等病。 通阳化气 也可治疗阳气不足引起的气滞血凝,脘腹冷痛,血寒经闭等症。 风寒表证 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症。 护肝醒酒 桂枝对酒精性肝硬化,减少酒精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的直接损害,也有一定作用。还能抑制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 抗菌消炎 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毫克/毫升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桂枝的常用功能:

1.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3.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4.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

150种植物的功效

1、艾蒿(菊科)药用部位:叶片——艾叶(中药名,下同):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 用祛湿止痒 2、白花败酱(败酱科)药用部位:全草——败酱草: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用于阑尾 炎、痢疾、肠炎、肝炎、眼结膜炎、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 3、白芨(兰科)药用部位:根茎——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咳血吐血,外 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 4、白毛夏枯草(唇形科)药用部位:全草——筋骨草:清热解毒,凉血平肝。用于上 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胃肠炎,肝炎,阑尾炎,乳腺炎,急性结膜炎,高血压;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痈疖疮疡,烧烫伤,毒蛇咬伤 5、斑地锦(大戟科)药用部位:全草——地锦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止血。 主痢疾;泄泻;黄疸;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乳汁不下;跌打肿痛及热毒疮疡 6、半夏(天南星科)药用部位:块茎——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 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 7、半枝莲(唇形科)药用部位:全草——半枝莲: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抗癌之功效;治阑尾炎、肝炎、胃痛、早期肝癌、肺癌、子宫颈癌、乳腺炎等;外用治痛疖疗,跌打肿痛等症 8、薄荷(唇形科)药用部位:全草——薄荷:感冒发热喉痛,头痛,目赤痛,肌肉疼 痛,皮肤风疹搔痒,麻疹不透等症,此外对痈、疽、疥、癣、漆疮亦有效 9、抱石莲(水龙骨科)药用部位:全草——抱石莲:淋巴结炎、肺结核、风湿骨痛、 小儿高热、内外伤出血、跌打损伤、外用治疔疮肿毒 10、蓖麻(大戟科)药用部位:种子——蓖麻子:消肿拔毒;泻下导滞;通络利窍。主 痈疽肿毒;瘰疬;乳痈;喉痹;疥癞癣疮;烫伤;水肿胀满;大便燥结;口眼歪斜; 跌打损伤 11、薜荔(桑科)药用部位:不孕花序托——薜荔果:治遗精、阳痿、久痢脱肛、乳汁不通等病症 12、扁豆(豆科)药用部位:种子——白扁豆: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炒白扁豆健脾化湿。用于脾虚

黄芪桂枝汤的功效和作用

黄芪桂枝汤的功效和作用 黄芪桂枝汤的功效和作用: 黄汗发热,两胫自冷,身体疼重,汗出而渴,从腰以上有汗,腰下无汗,汗沾衣色呈黄如柏汁,腰髋弛痛,如有物于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重而烦躁,小便不利,宜此主之。并治诸病黄家脉浮者。 主治黄汗症,而另外一方“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方比此方少掉一味“甘草”,所以方名也变得不一样。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于血痹,去掉甘草的“缓”就是为了让整个药性的力量更猛烈走向四肢末梢。 黄芪桂枝汤对于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治愈还是有一定功效的,凡事只要坚持了就一定会有成效,养生亦是如此。通过我们对黄芪桂枝汤的深入了解,会加强我们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力度,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具有巨大好处。 黄芪味甘,性微温,为“补药之长”,对五脏之虚均有补养作用,尤功专补气固表。金代张元素《珍珠囊》中说:“治虚劳,自汗,补肺气,泻肺火心火,实皮毛,益胃气,去肌热及诸经痛。”现代研究,黄芪还有强壮中枢和防癌抗癌的作用。红枣滋养强壮,健脾和胃,养心安神。二物共煮为汤,既强身健脑,又益气固表,用于气虚多汗者甚宜。 黄芪桂枝汤怎么泡

黄芪桂枝汤治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头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证,及杂证,自汗盗汗,虚损虚疟,亦可用,若脉浮紧汗不出者,酒客病风寒而汗出者禁用。 黄芪、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以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服一升,汗出病痊,不必尽剂,以助药力。加用黄芪和党参,主要是加强补气的功效。手汗过多可能与气虚不能摄津液有关。中药的组成由辩症而来。 黄芪桂枝汤适合哪些人 黄芪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尿消肿,托疮生肌的功效。药理实验表明,黄芪具有强心、利尿、降压、保肝、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规蹈矩环及营养善。对肾炎蛋白尿有一定的消除作用。适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自汗易汗,容易感冒;中气虚陷,食少便溏、胃下垂、脱肛、便血、妇女子宫下垂、崩漏;疮痈肿毒,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收口;气虚水肿及一切气虚证。 一般对于体质虚弱的人,常常私处寻找黄芪等补品,比如产后的产妇,体质比较虚弱,在补品中常常含有黄芪,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

独活寄生汤的功效与作用

独活寄生汤的功效与作用 人的一生到了一定的年龄,新陈代谢减慢,免疫机能下降,无一不提醒着我们应该好好调理身体了,中药方剂就可以循序渐进的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独活寄生汤这款方剂。 【处方】 独活三两,桑寄生(《古今录验》用续断,即寄生亦名,非正续断)、当归(酒浸.焙干)、白芍药、熟地、黄蓍(酒浸.蒸)、牛膝(去芦.酒浸)、细辛(去苗)、白茯苓(去皮)、防风(去芦)、秦艽(去土)、人参、桂心(不见火)、川芎、杜仲(制炒断丝)、甘草(炙),各二两。 【炮制】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治肾气虚弱,腰背疼痛,此病因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不时速治,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脚重、挛痹,宜急服此。

【用法用量】 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独活9克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芎藭 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克 【制法】 上十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 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无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现用于慢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不足,气血两亏者。 【用法用量】 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备注】 方中独活、秦艽、防风、细辛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杜仲、牛膝、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桂心温通血脉。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之功。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处方】 白芍1两,杜仲1两,归身1两,防风1两,白芷1两,人参1两,细辛1两,桂心1两,熟地1两,牛膝1两,川芎1两,寄生1两,甘草1两,独活3两。 【功能主治】 鹤膝风,痛甚,因干风者,并主痛风。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 《慎斋遗书》卷七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热体会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热体会 发表时间:2017-08-25T13:44:58.58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8期作者:赵辉 [导读] 本文仅作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热症状的个案介绍,尚不具有普遍意义,需要观察总结更多的病例,更长时间随访。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中医医院 071000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常伴发热,其中不乏复杂多变、或迁延难愈者。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发热,常可获满 意的疗效。 【关键词】小柴胡汤;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热 类风湿关节炎发热的特点是长期不规则发热、发热长达半年者屡见不鲜,临床中有不少患者发热会有一些特点,其表现为寒热往来、 汗出热退、每日定时发作、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笔者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具备上述发热特点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例,取得满意疗效,对小柴胡汤应用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通过 1个验案谈谈体会。 1 病案举例 【病案 2】患者,女,35 岁,主因多关节肿痛1年伴发热10 个月余,于 2016 年 3月 15 日就诊。患者自2015 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 双手中指近端指间关节肿痛,逐渐累及双手指、腕、膝、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2 个月后出现恶寒,发热,体温多处于 37.4 ~ 37.8℃,以夜间发热为主,每日发作 3 ~ 5 次,每次持续约 1~ 2 小时,就诊于本地三甲医院,行感染、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筛查,结果:血沉60mm/h,C反应蛋白50mg/L,类风湿因子90IU/Ml,免疫球蛋白、补体、(颗粒型),抗非组蛋白抗体(-)、甲状腺功能、肿瘤筛查均正常。当地三甲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予甲氨蝶呤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药物治疗,关节疼痛症状无明显改善,体温仍处于37.4~ 37.8 ℃,加用醋酸泼尼松 10 mg,每日 1 次,关节肿痛明显减轻,体温可下降至 37.2 ~37.5 ℃,但仍间断发热,性质同前,后醋酸泼尼松规律减量至5 mg、每周 1 次维持,继续服用甲氨蝶呤。刻下症见:发热,T 37.6 ℃;手、腕、膝、踝关节疼痛不明显,口苦、寒热往来、汗出热退、每日定时发作、心烦、胸胁部位胀满不适、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查体:舌淡红,苔薄黄, 脉弦。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发热,证属邪郁少阳,淤血阻络。治宜和解少阳,活血化瘀。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治 疗。处方:柴胡 15 g、黄芩 12 g、半夏 10 g、党参 15 g、大枣 10 g、生姜 10 g、炙甘草 10 g、当归12 g、桃仁 10 g、桂枝 10 g 5剂,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分服。 2016年 3月 20 日二诊,服药5天后发热次数明显减少,由原来的每天发作3 ~ 5 次,减为五天内发作3次,体温多处于 37.3 ~ 37.6 ℃,持续 1小时后体温正常,其余时间无发热,口苦、心烦、不欲饮食、胸胁部位胀满不适等症状明显缓解,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嘱原方继续服用5天。 2016 年3 月 26 日三诊,服药期间未再发热,T 36.3 ~ 36.8 ℃,面色红润,时有咽干,口苦、心烦、不欲饮食、胸胁部位胀满不适明 显减轻,月经色暗,有少量血块,纳可、眠安,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上方加益母草 30 g,5 剂,每日 1 剂巩固疗效。随访 10个月,未再发热。 2 体会 小柴胡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治疗少阳证的主方,其关于发热的相关条文有: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9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小柴胡汤由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组成。《伤寒杂病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证提纲,小柴胡汤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 4 大主症。临床用小柴胡汤疏解少阳、调理枢机治疗发热[1-3],案中患者发热初起伴恶寒,故考虑发病患者有表证存在,但由于误治或延治,病邪入里留伏于少阳半表半里[4]。正邪交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出现往来寒热。邪郁少阳,胆火上炎则口苦。《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曰:“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伤寒论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案中患者发热特点与小柴胡汤方证相应[1],故患者服用小柴胡汤后疗效满意。 3 小结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复杂,容易复发,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因此,临床治疗发热症状相当重要。虽然应用 安络痛、消炎痛,布洛芬等可明显退热,但往往对该类药产生依赖性,一旦停药病情复发,并且副作用大。中医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发热症状收效显著并持久,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因此,应注意发挥中医中药的特长,小柴胡汤历来是和解剂的代表方,用来治疗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黄教授认为少阳病的特点就是缠绵不愈,多见于疾病的迁延阶段,而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所致[ 5] 。本文仅作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热症状的个案介绍,尚不具有普遍意义,需要观察总结更多的病例,更长时间随访。 参考文献: [1] 陈永春 .小柴胡汤退热举隅[J].光明中医,2011,26(1):142.

治疗寄生虫的中草药

治疗寄生虫的中草药 槟榔茯苓 榧子南瓜子 【摘要】: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通过研究起特征,生活规律以及相互关系等,以达到预防,控制,消灭寄生虫的目的。本学期在汤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医学寄生虫学,从对寄生虫的一无所知到逐渐的接触他,了解他。简单掌握一些寄生虫的诊断及怎样中西医结合寄生虫病。通过汤老师的教学,我知道了寄生虫病是世界上分布广、种类多、危害严重的一类疾病,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中药在治疗某些寄生虫有独特的优点,如副作用小,疗效高等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本文将简单介绍一些治疗寄生虫的中草药

【关键词】:中草药寄生虫药理作用 1贯众 【主治】:用于时邪感、偏热者、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红、咽肿、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脉浮者,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现代药理研究】: 1.驱虫作用:粗茎鳞毛蕨,即东北贯众,根称绵马,含粗绵马精(Filicin)49.17%,可作欧绵马Dryopterisfilixmas(L.)Schott的代用品,驱除绦虫。欧绵马能麻痹绦虫,应用历史已很长。贯众在体外对猪蛔有效。其复方煎剂对牛片形吸虫病及阔吸盘吸虫病有治疗功效。 2.抗病毒作用:贯众对流感病毒(流感原甲型PR8株、亚洲甲型病毒)在鸡胚试验上有强烈抑制作用,在小鼠(滴鼻法)试验上也有效,但作用较弱。此抗病毒作用与其所含鞣酸有关(含14.5%)。贯众对流感病毒的甲型(PR8)、亚洲甲型(57-4)、乙型(Lee)、丙型(1233)、丁型(仙台)均有抑制。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细胞的组织培养上,也证明贯众对479号腺病毒3型、72号脊髓灰质炎Ⅱ型、44号爱可9型、柯萨奇A9型、柯萨奇B5型、乙型脑炎(京卫研1株)、140号单纯疱疹等七种有代表性病毒株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

老中医:治疗风寒感冒发热~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整体药性】平和。 【功能主治】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 【典型征象】口苦,咽干,发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禁忌人群】风热感冒者不适用。 小柴胡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论》一直被后世的中医奉为金科玉律,这部医 学经典不知成就了多少流芳百世的著名医家。单是其中的小柴胡汤,如果能学精学透就可以 养活不少医生。张仲景把小柴胡汤列为少阳病的主方,用来治疗邪气在半表半里的时候的病证。它和桂枝汤是《伤寒论》中论治伤寒病变的两大重点方剂,在397条经文之中,明文提 及小柴胡汤的就达19条之多,其应用的广泛性可见一斑。诚如日本的丹波元简评:“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中医认为,小柴胡汤具有和枢机、解郁结、行气机、畅三焦、化痰浊、和解少阳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则认为,小柴胡汤有抗炎、抑菌、抗过敏、调节免疫力、改善肝损伤等作用。 中成药小柴胡颗粒是用现代制药手段,把煎出来的药汁制成颗粒状,保存药方的功效和作用,以便服食、携带。制成颗粒的小柴胡汤成药效果虽然不如现煎的汤药,但也是一种值得存放 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的药物。 “和解少阳”的主方 “和解少阳”是汉代张仲景治疗伤寒少阳证常用的一种方法,小柴胡汤就是其中的代表方。 何谓伤寒少阳证呢?伤寒是古代中医家对于外感疾病的统称,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上 来说,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上就只是指外感风寒之邪。此处的伤寒和西医的伤 寒概念完全不同,不要混淆。 《伤寒论》以“三阳”“三阴”为六经提纲,其中的少阳证就是“三阳”证中的一种症候类型。中 医理论认为,伤寒在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中,寒热症状的变化是其主要标志。《伤寒论》中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当伤寒初起时,寒重热轻,或但寒 无热,属太阳证;传入少阳后,寒热往来,也就是说发热和恶寒的感觉交替出现;再向里即 传入阳明,表现为但热不寒。 太阳主表证,阳明主里证,少阳介乎太阳与阳明二者之间,主半表半里证。需要注意的是, 半表半里,不是一半表证,一半里证,而是“不内不外…‘不表不里”的另外一种症候。《伤寒 明理论》云:“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

桑寄生的四大药用功效

桑寄生的四大药用功效 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桑寄生的干燥枝叶。其入药的历史相当悠久,在《神农本草经》中已被列为上品。中医认为,它性平,味甘,归肝、肾经,有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安胎催乳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桑寄生含有蓄甙、槲皮素、齐墩果酸等化学成分。它有降压、镇静、利尿、保肝的作用;能明显增加冠脉血液流量,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先抑制后增强;对小儿麻痹病毒有抑制作用;对胆固醇性动脉硬化的离体兔耳血管有明显的直接扩张作用。桑寄生临床应用广泛,常与其他药物配伍,治疗下列病症。一、治风湿祛痹痛治风湿性关节炎,可用桑寄生、独活、桂枝各15克,川乌、草乌、天麻、乌梢蛇各10克,当归、川芎各15克,蜈蚣3条, 水煎服。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上方可加木瓜、泽泻各12克。治四肢麻木不仁,伸屈不利,用桑寄生、独活、桑枝各15克,牛膝12克,水煎服。治上述病症时,桑寄生宜酒炒后用。二、降血压疗冠心治高血压可用槲寄生90克,水煎,分2~3次空腹热服,30日为1个疗程,共用3个疗程;或用桑寄生15~30克,夏枯草、石决明(打碎先煎)、丹参各12~15克,水煎服;也可用夏桑片(每片含夏枯草0.4克, 桑寄生0.2克),每服8片,1日2~3次。高血压和肢体酸痛乏力者, 可用桑寄生15~18克,杜仲、首乌各10克,水煎,每晚睡前服,连服2周。治冠心病、心绞痛,用桑寄生、丹参各15~30克,降香或檀香12~15克(后下),石菖蒲12克,煎汤, 服时加入0.1~0.15克麝香。也可用相当于原生药30克的桑寄生冲剂,开水冲服,每日2 次,每次1包,疗程4~6周。三、正胎位防流产治胎位不正,可用桑寄生、菟丝子、续断各30 克,阿胶12克(烊化),川厚朴6克(后下),加水2碗,煎至大半碗,分2次温服,连服2剂,若无效,再服2剂。胎动不安引起的腰痛、腹痛、阴道流血,可用桑寄生、焦艾叶各15克,菟丝子20克,焦杜仲、川断各12克,阿胶9克(烊化);若体质虚弱,气血不充,酌加人参、黄芪、白术、柴胡;作为预防习惯性流产,可每月服3剂,服至怀孕8个月。四、充乳汁强身体治产后乳汁不足,用桑寄生15克,猪蹄1只,加水炖至肉烂,去药渣,食肉喝汤;治肾虚阳痿,可用桑寄生20克,牛鞭或黄狗鞭l具,炖服;治遗精早泄,可用桑寄生、金樱子、莲须各15克,水煎服;治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痿软、齿迟,用桑寄生、生牡蛎(打碎先煎)各12~15克,水煎服,疗程4~6周。广东省名老中医梁乃津长年泡桑寄生代茶饮,古稀之年,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他的经验是每天以桑寄生10~20克,用开水反复泡服。此外,药理研究表明,槲寄生制剂有抗癌作用,其提取液有免疫原特性。可用于辅助治疗癌前症状,并预防手术后复发和晚期肿 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